采访稿 记者为取得新闻材料而进行观察、调查、访问、记录、摄影、录音、录像等活动。是一种媒体信息的采集和收集方式,通常通过记者和被获取信息的对象面对面交流。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采访稿怎么写优秀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抓住核心问题,开门见山,切中要害。这种方法是一开始就提出硬性的、紧扣主题的问题,然后扩展为比较笼统的问题。它适用于采访那些善于言辞、敏于思考、感觉自信的对象。开门见山会让对方觉得你坦率有效率,切中要害可以使对方觉得你懂行,值得交谈。
2、由浅入深,追问问题,发掘未知的细节。深度报道的提问有许多尖锐的问题,有时难免让记者碰壁,采访对象要么 拘谨不安,支支吾吾,谈不到要害,要么有心拒绝,闪烁其辞,加以敷衍。这就要求记者具备追问的毅力和技巧。可以先用一些宽泛的话题缓解气氛,逐渐引入正题;或旁敲侧击,追本溯源,引出未知的细节。
3、诱导性的提问,引出生动活泼、论点鲜明的谈话。在诱导性提问中,采访对象得有较好的敏感性,并肯于争辩,而记者则需要掌握好谈话的时机,运用语气、声调或措辞来引诱对方作肯定性回答。诱导性提问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取决于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建立融洽关系的程度。因为诱导性提问容易使谈话达到互不相让的地步,但只要融洽关系得以保持,便可能引出意想不到的真话。
4、适度的沉默。沉默也是深度报道采访提问中的一个重要的技巧,因为深度报道的提问多是要点性、针对性、独家类的提问,需要给采访对象留出思考和阐述问题的时间。聪明的记者一般不会打断采访对象的话,这样可能得到直接询问得不到的情况。故意地不露声色,有时同样有效。美国著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迈克·华莱士说:“我发现,在电视采访中最有趣的做法就是问一个漂亮的问题,等对方回答完毕你再沉默三、四秒钟,仿佛你还在期待着他更多的回答。你知道会怎样吗?对方会感到有点窘促而向你谈出更多的东西。”
5、善于观察与倾听,捕捉采访问答中所不能显现的事实。艾丰提醒所有的记者“在采访时别忘了带上眼睛和耳朵”。我们强调观察和倾听是因为深度报道采访需要记者全身心地投入,许多鲜为人知的原因和珍贵的新闻事实,都是记者调动所有感官包括心灵去感知到的。
(1)选择正确的视角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这个视角可能是指宏观的,把握事物相互关联的全局视角;也可能是指记者个人情感、思想的视角;还可能是指在现场观察时的微观视角。总之,正确的视角加上细致的观察,会让记者获得准确的、直接的、富有特征的资料。
(2)做一个有心的听众,邝云妙在《当代新闻采访学》中提出:一名记者,特别是一名老练的记者,应该是最善于倾听的人,而不是喋喋不休的人。的确,善于倾听的记者往往更容易有丰厚的收获,也更容易与采访对象沟通。稍纵即逝的新闻线索,谈话对象的弦外之音,都会因为你的有心倾听而被发掘,对新闻事实的领悟或许就会更接近其本来面目。
一、如何发现新闻。没有的写是我们及一些通讯员,甚至记者常遇到的头疼问题。所以善于用新闻的眼光去发现新闻,采访者的,语言感受,是写出通讯报道的关键。
(一)"变废为宝"选角度。联保贷款推行多年了,再写就无新意了,成为新闻写作的废物。但如何变
(二)"吹糠见米"。举齐鲁晚报例子。
(三)"大海捞针"挖新闻
二、消息的写作技巧。在这里,主要介绍一下消息的写作,这是目前适用最广泛的'一种新闻写作方式。对我们农村信用社的新闻报道来说,也是最常用的文体。因为通讯较消息篇幅长、覆盖面大,象我们这样的单位,一般很难被新闻单位采用。
(一)消息的构成:标题、导语、主题。(通常还可分为背景、结尾,这里所说的,已经包含在主题内)。
1、标题。也就是新闻的题目,象人的脸面一样重要。标题制作贵在醒目、得体、生动形象,能够吸引读者,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一篇报道,读者拿起来之后要先看标题,然后再决定看还是不看。新闻标题的结构方式、写法很多。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在标题撰写上必须下功夫。新闻界有"三分之一时间写标题、三分之一时间写导语、三分之一时间写主题"这一说法。
2、导语。
一、概括性导语。
导语往往是新闻事件的高度概括,使读者看过导语后,不用看下文,就能了解消息的主要内容,这种结构形式的特点避免了消息写作中把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淹没在大量一般性事件各,突出了"新"字。
陈述性导语。按事实发生的时间顺序来写,又叫"编年史式",这种形式使消息情节步步推进,事件的高潮在后面出现,有引人入胜的效果。
三、描写型导语。
四、就是对消息中某一有意义的特殊场面作简洁而有特点的描写。
五、评论型导语。就是在叙述事实的同时,立即对事情作出评价,提示其事物的现实意义。如写我们支持贫困学子上大学时,可以这样写:浮来农信社在做好当前支农工作的同时,筹措资金设立"专项贷款"重点扶持"金榜题名"的贫困农家学生顺利入学。(这是事实,然后再加以评论)此举,让浮来山镇考取大中专院校的考生及其家长们吃了"定心丸"。
六、设问式导语。设问式导语就是在消息开头即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然后加经解答,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想。如我们在推得联保贷款,解决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导语可以这样写:贷款像存款一样方便?对莒县农民来说,原来似乎不可能,如今已梦想成真。
七、引语型导语。就是将消息中主要人物有新意、有特色、个性化的语言放在导语中,给人以强烈印象。如"凡是农民的正当需求,我们必须满足供应。"莒县农信社主任马德勤说的这句话,代表了农信社对全县百万农民的庄严承诺。
1、时间、地址的预约;
2、如有变动,第二方案的制定;
3、采访内容的拟定,包括问题的准备;
4、事前对采访对象的背景了解和资料收集;
5、事前对中大历史要有一定了解;
6、对于是否可录音和照相要事先询问被采访者;
7、采访进行时对主题的把握(尽量不要离题)、时间的控制;
8、采访时要与被采访者形成互动;
9、采访时注意自己的表情和语速、说话的清晰和明了;
10、采访时遇到不清楚的地方要及时提问,绝对避免主观编造和添加;
11、采访后可询问是否可以提供相关资料;
12、赠送一定的礼品表示感谢;
13、将完成的采访稿寄回给被采访人,请其过目并可适当让其修改;
14、将最终出版物寄送一份给被采访人并再次表示感谢。
时间:XX年9月25日
地点:家中
采访人:徐奇琪
被采访人:爸爸
我:(疑惑不解)爸爸,你每天上班累吗?
爸爸:当然了!从早上六点上班到晚上六点多,甚至七点才回家,能不累吗?你试试。
我:(笑笑)是哦!每天工作这么久,晚上为什么还要玩手机,一直到九点才睡觉呢?
爸爸:(差点没话说)……看看新闻嘛!
我:(无奈)好吧。那为什么还要在我和妈妈看不到的时间看新闻呢?
爸爸:(笑)还不是怕你这个“小二报”告诉你妈,你妈来教训我!
我:哦,原来是这样啊!我终于明白了。我还有问题。
爸爸:你说吧。
我:你每天都抽香烟吗?
爸爸:(嘲笑)哪有男人不抽香烟的!你说说看。
我:那你一般抽多少啊?
爸爸:几根吧!
我:(有模有样)爸爸,你为了自己的健康以及家人的健康,要少抽香烟啊!
爸爸:知道啦!会少的!
采访结束
大一新生因离家不适应入学六天后跳楼身亡 、 在校大学生胆大妄为,从交警岗亭偷自行车 、 大学生与女友分手自杀 、 研究生气球书写求婚宣言腾空而起 。
经过大众传媒的策划与报道,展现在公众视野中的是这样的大学生:性观念过度开放和放纵、暴力凶杀、冷漠世故、品质低下 大学生的形象正在被消解。这些造成了对大学生形象的损害,导致了大学生形象的妖魔化。
其主要有以下表现手法:
1、在新闻题材上,选择报道内容,突出负面色彩。
2、在新闻采访报道上,缺乏精确调查,主观推断。
3、在新闻编辑上,过度渲染,肆意炒作。
妖魔化的原因分析:
1、信源分析--大学生群体客观存在很多问题。
2、控制分析--政府对社会新闻监控薄弱,媒体为竞争选择负面新闻。
3、传播技巧分析--媒体正面新闻表现手法落后。
4、受众分析--受众对猎奇新闻充满期待,同时又用传统观念评判是非。
X级X班采访稿
采访人: (XX专业 班级 学号)
被采访老师: (XX专业) 采访时间: X月X日(第X周) 采访地点:
魏:(后面是提问内容) 李:(老师对问题的解答)魏: 李: 魏: 李
至少提出三个问题,以上已魏同学和李老师为例。
最新调查显示,最近5年中国居民的文化购买力超速发展,文化产品消费增长超过物质产品消费增长16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已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有关方面的调查统计,20XX年中国的出版业、报刊业、电影业、广播电视业、音像业、印刷复制业、广告业、游戏业、旅游业、演艺业、网络传播业等文化产业的总产值已经达到了1.2万亿元,加上文化带来的`相关服务,总产值已经在2万亿元以上,专家预测,5年内这个数字将达到4万亿人民币。
文化产业已经成了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中国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柳斌杰1月7日在第三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上指出。
柳斌杰说,随着中国开启通向文化产业诸领域的政策通道,文化产业成了吸引资本的一个高地,国家投资者、企业投资者、民间投资者、国际投资者都争先恐后地进入这个投资领域。文化产业方面的投资热逐渐升温,这使其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健康的增长点。
发展文化产业是提升城市竞争软实力的制高点,同时也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副所长向勇说。
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在中国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但与欧美国家相比,中国的文化产业尚存不小的差距。柳斌杰指出,20XX年,美国的文化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1%,日本为18.5%,而作为文化大国的中国这个比例仍然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