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七号火箭2023年首飞时间是什么时候?相信这是不少航天迷关心的问题,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长征七号火箭2023年首飞时间【优秀5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中国航天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成就,标志着我国已跻身于世界航天强国行列,引领了科技发展,彰显了综合国力,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提升了大国地位。
我国的航天事业创建于1956年,至今已走过67年的发展历程,历经1956年到1978年艰苦创业、1978年到1999年改革振兴、1999年至今跨越发展三个阶段。在党、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几代航天人的接续奋斗,创造了以人造卫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火星探测等里程碑为代表的辉煌成就,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和“部分领跑”、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从试验型应用向业务化应用、从服务国内到造福人类的“四个转变”,使我国航天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工程体系配套日趋完善、空间应用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开放合作深化拓展,我国已跻身于世界航天强国的行列。
航天重大工程取得一系列辉煌成就。
一是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全面完成:自2004年工程立项实施以来,按照“绕、落、回”三步走战略,先后圆满完成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嫦娥三号、月地高速再入返回试验、嫦娥四号和嫦娥五号6次无人月球探测任务,实现“六战六捷”。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探月精神,20余个中国文化元素被永久地镌刻在月球上。
二是载人航天工程进入空间站建设新阶段:1992年,我国制定了载人航天工程“船、室、站”三步走发展战略,目前已成功发射14艘神舟飞船,4艘天舟货运飞船,2个天宫空间实验室,1个天和空间站核心舱,先后将14名航天员共23人次送入太空,中国空间站即将建成。
三是北斗导航系统实现全球组网运行:按照“三步走”发展战略稳步推进,2000年、2012年分别建成北斗一号、二号系统,向国内、亚太地区提供服务;2020年7月,北斗三号全球导航系统全面建成并开通全球服务,目前定位精度、授时精度等系统性能指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四是高分专项天基对地“三高”观测能力形成:已具备高空间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和高光谱分辨率观测能力,在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得到广泛应用,已成为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信息技术支撑。
五是天问一号成功实现火星“绕、着、巡”目标:2021年5月,“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火星预选着陆区,在火星表面开展巡视探测,一次任务实现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成为第二个在火星成功着陆探测的国家,开启了行星探测的新征程。
这些重大航天工程的成功实施,标志着我国从第二梯队迈入第一梯队,进入世界航天强国行列。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及世界航天激烈竞争态势,我们将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不跟风不竞赛,坚持战略自信,保持战略定力,力争早日全面建成航天强国。
第一阶段,到2035年,迈入航天强国前列。在重型运载火箭、新一代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空间站建设、探月工程和载人登月、行星探测等方面取得标志性成果。进出空间、利用空间、探索空间能力全面提升,建设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航天战略科技力量,在重点领域并跑或领跑,工业基础自主可控,空间基础设施完备可靠,空间科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国际话语权显著提升。
第二阶段,到2045年,全面建成航天强国,在载人登陆火星工程、国际月球科研站、行星际穿越、天地往返运输等方面取得标志性成果,成为世界航天发展的领跑者之一。
坚守航天报国初心,坚定航天强国使命,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奋力开创新时代中国航天的美好未来!
杨利伟
我国首飞航天员,中国人首次将五星红旗带到太空
2003年10月15日上午,在我国酒泉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发射场,发射中心零号指挥员的指令下到倒数第4秒时,我国首飞航天员杨利伟抬起手臂,向注视着他的人们敬了一个军礼。航天员杨利伟将随着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奔赴太空,这是我国的首次载人航天飞行。
2003年10月16日,在环绕地球14圈,飞行21小时23分后,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降落在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距离理论着陆点不到5公里。航天英雄杨利伟安全凯旋。至此,我国也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杨利伟,1965年出生于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年少时,飞行员是杨利伟脑海中的英雄形象。1983年6月,18岁的杨利伟通过层层选拔成为绥中县被录取的5名飞行员之一。一年后,杨利伟被转到新疆的空军第八航校去学飞战斗机。
1995年9月,经中央军委批准,载人航天工程指挥部从空军现役飞行员中选拔预备航天员。经过严格体检、层层选拔以及特殊功能检查,1997年底,包括杨利伟在内的12名飞行员来到了北京。1998年1月5日,杨利伟面对五星红旗庄严宣誓,正式成为中国航天员大队中的一员。
国人首次搭乘载人飞船进入太空,杨利伟回忆,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突然与飞船产生了强烈共振,他感到眼前一片漆黑。“感觉五脏六腑都要碎了。”幸运的是,这种共振状态持续了二三十秒钟后开始慢慢减轻,杨利伟终于从难受的状态中解脱出来。
“回来之后,我向工程科研人员反映了这一段经历。后来我们的飞船拉回北京,把里面的数据提出来之后,就有一段和我说的时间完全吻合。这个时候我们就进行了攻关,大概历时一年多,基本上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到神舟七号的时候就一点也没有。不是说振动没有了,是把这个振动频率挪开了。”杨利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在此次载人航天任务过程中,当飞船飞行到第7圈时,杨利伟在轨展示了鲜艳的五星红旗和联合国旗帜,这是中国人首次将五星红旗带到太空。飞船飞行到第8圈时,北京指挥中心通知杨利伟与家人进行天地通话,当时8岁的儿子问他“在天空看到了什么?”杨利伟说,“我看到咱们美丽的家了!”
2003年11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杨利伟“航天英雄”荣誉称号和“航天功勋奖章”。
■刘洋
我国首位进入太空的女航天员,曾梦想当医生、搞科研
2012年6月29日,神舟九号载人飞船着陆后,乘组中的“小师妹”刘洋对景海鹏说:“师兄,我们圆满完成任务了。”那一刻,刘洋的泪水夺眶而出。景海鹏逗她:“别哭了,小心被摄像机拍下来。”
1963年6月16日,苏联航天员瓦莲京娜·捷列什科娃成为世界首位进入太空的女性。2012年6月16日,34岁的刘洋成为首位进入太空的中国女性。航天员刘洋在轨,填补了我国女性航天飞行的空白,进一步扩大载人航天工程的社会影响,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女性的良好形象。
刘洋,1978年10月6日生于河南省郑州市,毕业于空军长春飞行学院。小时候,她曾梦想当一名公交车售票员,之后又有过医生梦、科研梦。上飞行学院时,教员讲述了世界第一位飞上太空的女性——捷列什科娃的故事,感叹道:“中国是嫦娥的故乡,太空不能没有中国女性的身影。”从那时起,对飞天的向往便印在了刘洋的脑海中。
2001年,刘洋毕业分配至广空航空兵某师。2009年,我国开始招收选拔第二批航天员。听到消息后,刘洋毅然报名。一年后,刘洋正式加入航天员大队。
在2018年的航天员群体先进事迹报告会上,刘洋说,自己第一次参加转椅训练时,刚刚5分钟,突如其来的眩晕恶心瞬间让她脸色苍白、满头大汗,下来后整整一天吃不下饭。当时的教员担忧地对她说,离优秀还有差距。
从此,刘洋下定决心,迎难而上,把休息时间一再压缩,把训练时间一再延长,8分钟、10分钟、12分钟,不断挑战更高难度,最终达到了15分钟的优秀标准。
2012年6月16日至29日,刘洋与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共同执行神舟九号载人飞行任务。其间,在航天员的精准操控下,神舟九号载人飞船成功实现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交会对接,我国首次航天员手控交会对接取得圆满成功。同年10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授予刘洋“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并颁发“三级航天功勋奖章”。
今年6月,刘洋成为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的一员,执行载人飞行任务。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是空间站建造阶段第二次飞行任务,也是该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目前,该乘组在轨工作生活近6个月。
■王亚平
我国首位太空教师,国内首位出舱活动的女航天员
2013年6月11日,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和王亚平搭乘神舟十号飞船穿越大气层,环游外太空。这是我国第五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飞船在太空飞行15个日夜。
作为中国建立空间站的一次重要飞行,神舟十号载人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交会对接后,进一步考核和巩固了交会对接技术,验证了航天员在轨驻留保障技术。
王亚平,1980年1月出生于山东省烟台市,她是中国第七批女飞行员,2010年成功入选我国第二批航天员。
2013年6月20日10时,一场电视直播刷新央视收视纪录,这既不是世界杯,也不是奥运会,而是一堂来自太空的科普课。授课的老师就是王亚平。
当天,“太空教师”王亚平在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的配合下,为全国8万多所学校的6000多万中小学生以及电视机前的观众进行了大约40分钟的太空授课,通过质量测量、单摆运动、陀螺运动、水膜和水球等5个基础物理实验,展示了失重环境下物体运动特性、液体表面张力特性等物理现象,并通过视频通话形式与地面课堂师生进行了互动交流。
此次太空授课活动,对激发全社会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向往宇宙空间、学习科技知识、树立探索精神的热情和动力,具有重要意义,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也让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举行太空物理授课的国家。
2013年7月,王亚平被授予“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并获“三级航天功勋奖章”。2019年12月,王亚平入选神舟十三号飞行任务乘组。
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驾乘飞船顺利进驻天和核心舱,圆满完成以2次出舱活动、2次太空授课为代表的一系列创新性、突破性科学试验和空间应用任务,在轨驻留6个月,于2022年4月16日安全返回。
此次,王亚平再上“太空讲台”,并成为中国首位进驻空间站、首位出舱活动的女航天员。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是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的决胜收官之战,首次实现载人飞船径向停靠空间站,取得多项关键核心技术重大突破,为空间站后续建造和运营奠定了坚实基础。2022年6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给王亚平同志颁发“二级航天功勋奖章”。
陈冬
我国在轨驻留时长最长的航天员,已超200天
2016年10月17日,搭载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 遥十一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575秒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景海鹏、陈冬2名航天员送入太空。
这是我国组织实施的第6次载人航天飞行,也是航天员陈冬首次参加载人飞行任务。
陈冬,1978年12月出生于河南省洛阳市,1997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长春飞行学院。2001年,陈冬获得歼击机飞行与指挥专业毕业证书,进入驻扎在浙江嘉兴的空军某团。2010年5月,他和刘洋、王亚平等7名飞行员正式加入航天员大队。
在一次交流会上,陈冬坦言,自己也曾在六年枯燥的航天学习训练中想过“打退堂鼓”,但前辈航天员景海鹏对航天事业的执着和付出,给了他极大鼓励。“做任何事情,都要投入、细心,做好平时的积累,做好200%的准备。”陈冬说。
他曾在一档节目中表示,最困难的训练就是学习载人航天基础理论知识。要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完成三十多门课程。其中最考验人的训练叫狭小环境心理适应性训练,又叫七十二小时睡眠剥夺训练,三天三夜不允许睡觉,而且还要完成大量工作。最快乐的训练是野外生存训练。
在此次载人航天飞行中,两位航天员在轨工作33天,完成既定任务。同年1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他“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并颁发“三级航天功勋奖章”。2018年1月,陈冬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如果没有上过太空,你就体会不到祖国在你心中的地位,你就体会不到地球的渺小和宇宙的浩瀚,你就体会不到宇宙景色的美丽和奇妙,更体会不到失重带来的神奇感觉。”陈冬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2022年6月5日,担任神舟十四号乘组指令长的陈冬再次进驻太空。2022年11月17日,神舟十四号乘组圆满完成第三次出舱活动全部既定任务。这是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组装完成后的首次航天员出舱活动,首次检验了航天员与组合机械臂协同工作的能力,进一步验证了问天实验舱气闸舱和出舱活动相关支持设备的性能。
目前,作为正在太空“出差”的神舟十四号乘组航天员之一,陈冬已经成为我国首位在轨时间超过200天的航天员。
(1)第一个想到利用火箭飞天的人——明朝的万户
14世纪末期,明朝的士大夫万户把47个自制的火箭绑在椅子上,自己坐在椅子上,双手举着大风筝。他最先开始设想利用火箭的推力,飞上天空,然后利用风筝平稳着陆。不幸火箭爆炸,万户也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他的行为却鼓舞和震撼了人们的内心。促使人们更努力的去钻研。
(2)东方红一号——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1970 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 号”成功升空!成为了中国航天发展史上第一个里程碑。 [2]
(3) 载人航天
2003 年10 月15 日,中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表明中国掌握载人航天技术,成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
(4)深空探测-嫦娥奔月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随着嫦娥一号成功奔月,嫦娥工程顺利完成了一期工程。
此后,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相继发射,并成功对接。
2016年9月15日22时04分09秒,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今年,航天科技集团计划安排50余次宇航发射任务,并开展嫦娥七号、天问二号等重大工程的型号研制工作。
今年,航天科技集团计划安排超50次宇航发射任务;全面推进探月工程四期和行星探测工程,开展嫦娥七号、天问二号等型号研制工作;完成长征六号丙运载火箭首飞。同时,今年载人空间站工程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空间站转入常态化运营模式。
2022年,航天科技集团成功实施了6次空间站建造发射任务和2次飞船返回任务,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发射次数首次突破50次,创造了航天发射和型号飞行试验连续成功的新纪录。
长征七号火箭2023年首飞时间是:北京时间2023年1月9日6时00分。
北京时间2023年1月9日6时00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实践二十三号卫星和搭载的试验二十二号A/B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实践二十三号卫星主要用于开展科学试验、技术验证等领域,试验二十二号A/B星主要用于空间环境监测等新技术在轨验证试验。
此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459次飞行。
此次任务中,文昌航天发射场所在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奋力夺取中国航天2023年“开门红”,为全年航天发射任务开了个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