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小班教育随笔【优秀8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应该很少人不知道随笔吧?随笔最重要的是是表达出作者的意图,传达心情、感悟、观点。。。就像与邻家谈心般轻松。想要更多的了解随笔吗?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小班教育随笔【优秀8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小班幼儿的教育随笔 篇1

和小班孩子们一起生活在这个温馨的小家里,我觉得我很幸福。分享是一种重要的亲社会行为,同时也被我们视为一种美德——我们赞赏愿意分享的孩子,夸奖他们的慷慨、大方和友善。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怎样去教育一个从小被娇生惯养的孩子,这是一个大家都值得探索和深思的话题。

孩子总喜欢老师的表扬。因此不管是物质享受还是情感享受,当他一旦有了分享行为时,我们就及时用鼓励、赞许、奖励等外部激励的方法来强化孩子的分享行为,幼儿就会愉快、满足从而加强和维持自己的行为逐步内化为幼儿自身的意识。所以幼儿的分享行为的形成确实离不开外部激励。

分享是一种重要的亲社会行为,同时也被我们视为一种美德——我们赞赏愿意分享的孩子,夸奖他们的慷慨、大方和友善。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怎样去教育一个从小被娇生惯养的孩子,这是一个大家都值得探索和深思的话题。我常会发现幼儿流露出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倾向,他们“霸道”地认为:“我喜欢的东西就是我的!”这显然不会受集体的欢迎,也不利于他们健康的成长。

有一次我发现吴雨桐小朋友在活动过后,靠座子坐时和黄厚霖小朋友闹得不愉快,两个人你打我一下我打你一下,他们告诉我说:“两个人在抢凳子,我就问他们俩个,是怎么回事,是谁抢谁的。”原来是吴雨桐坐了黄厚霖的座位,黄厚霖小朋友就开始打吴雨桐,吴雨桐还是不起来,于是俩人就这么打了起来,问出来后指出不对的地方,有问题首先应该找老师,跟老师说,不能打架。在幼儿园里都是好朋友,好朋友是不能打架的。然后问吴雨桐抢别人座位对不对?引导他这么做是不对的,在让他们道歉,最后和好,帮他们把位置弄好。

在利用故事的形式把这事告诉小朋友有什么事都不能用暴力解决,与什么事应该跟老师说,而不是跟小朋友打架,打架的孩子不是好孩子,最后在表扬下吴雨桐,知错能改也是好孩子。和小班孩子们一起生活在这个温馨的小家里,我觉得我很幸福。

小班幼儿的教育随笔 篇2

一、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交往与合作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随着现代独生子女增多,相对单独的社区套房的居住条件等原因,导致孩子对外交流较少,在他们身上出现了许多不合群现象,例如,自我中心意识严重,不愿与他人说话、交流等。针对上述情况,我对我园刚进入小班的幼儿进行了一系列的观察,发现角色游戏对于小班幼儿交往与合作能力的提升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二、观察案例

观察时间:20xx年9月――20xx年12月

观察对象:小一班幼儿共36人

观察方法:行为记录法,记录孩子们在角色游戏中的语言、动作、交往合作情况。

案例一:娃娃家

娃娃家是小班幼儿最喜欢的角色游戏,每次游戏时,总会有许多孩子冲到娃娃家争着抢着做“爸爸”或者“妈妈”。尤其是“妈妈”女孩子们最为喜欢,可以抱娃娃、煮饭等。有一次,然然和欣怡就为正当“妈妈”而吵了起来,她们谁也不愿意谦让。这时,带班的丁老师走了过去,开始引导她们学会相互商量、交流。让她们能够相互体谅、了解她人的情绪情感。丁老师蹲下来,说:“你们都想做妈妈呀,可是一个家里只能有一个妈妈,那该怎么办呢?”然然听了,马上说道:“我当妈妈,她做宝宝。”可是,欣怡并不愿意,她大声说道,“我不要,我要当妈妈!”这时,丁老师就说,“这样,你们谁也做不成妈妈了。而且游戏都快要结束了哦,再不决定这次游戏就不能玩了!”然然一听,说道,“那我做宝宝吧,下次我做妈妈好不好?”欣怡点点头,同意了。接着两个孩子手拉手投入到了游戏中,脸上挂着甜甜的微笑。这样孩子不仅顺利的开展了游戏,又学会了同伴之间相互协商、交流。

小班孩子容易忽视他人的感受,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而且,小班孩子刚入园,之前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照顾下,要什么有什么,大多时候只考虑到自己要什么,没有考虑到他人的感受。因此,在幼儿园游戏中容易出现交往之间的冲突与矛盾,这时,主要引导幼儿学习自己解决游戏中的矛盾,从中意识到克制自己的欲望,考虑到别人的意见,加深同伴之间的友谊,增强幼儿之间的交往与合作能力。

案例二:玩具吧

玩具吧是小班孩子,特别是男孩子们最喜爱的游戏之一。一天,浩浩小朋友从家里带来了一辆非常好看的大汽车,孩子们争先恐后的要做小司机,开这辆大汽车。于是,老师走过去引导他们说,“你们这样争抢大汽车,大汽车会不高兴的!大汽车喜欢每一个有礼貌、懂得和朋友分享的孩子。”听到这话,孩子们知道了玩玩具时要互相谦让,于是,孩子们学会了相互协商,然后排队轮流进行游戏。看到孩子们自己商量解决游戏中的问题,觉得孩子们的社会交往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案例三:爱心医院

医院是孩子们角色游戏中最为喜欢的游戏之一。今天,宁宁、小雪还有宣宣三个小朋友在医院里面玩游戏,宁宁是医生,小雪是病人还有宣宣是护士。我看到他们三个在争抢着针筒打针,于是我走过去,问道:“你们去过医院吗?医院里面都是谁帮你们打针的呢?”小雪说,“护士阿姨打针的,可是我也想当护士阿姨打针!”我说,“那现在小雪你是病人就应该给医生检查,护士打针。然后,下次小雪做护士,你就可以帮病人打针了,好吗?”小雪接着就对宣宣说,“这次你做护士,下次我做,好不好?”宣宣点点头。于是,她们有快乐的玩了起来。

三、角色游戏的作用

(一)、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角色游戏是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扮演他所熟悉和喜爱的角色,在游戏中创造性地再现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形象和活动,它为独生子女参与社会生活、获得社交能力提供了机会。在角色游戏中,他们动脑筋、出主意,创造性地反映生活,尽情地抒发着自己的感情,他们体会着做“医生”解除“病人”的自豪感,当“妈妈”对“孩子”的亲切感……同时,“乘汽车”要排队,买东西要文明,“好朋友”要相亲相爱,这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在游戏中已成了一种约定 ,俗称的规则,每个孩子都必须遵守,否则,会受到舆论、谴责。孩子从这些准则中学会了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有利于幼儿摆脱自我为中心的意识,提高交往技能

角色游戏可以通过幼儿扮演各种不同的社会角色而实现角色的转换,使其进入他人的角色,体验各种角色的思想、感情和行为经验,从而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状况。小班幼儿已形成了初步的角色心理,这为幼儿逐步丰富角色游戏的内容,进行多种角色的转换提高角色游戏的水平奠定了基础。入园前的幼儿由于独立性差,他们的社交活动往往只限于父母、亲人、家庭范围之内,和别的儿童接触很少,即使在一起也是各玩各的,彼此很少交往。幼儿园使幼儿生活周围的人增加,每天能接触到许多同伴,他们会从不认识到认识,直到熟悉。在幼儿的交往过程中,角色游戏为幼儿提供了交往的场合,在角色游戏的过程中,由于角色和角色的关联,幼儿尝试着交往的多种方法,感受到交往过程中的成功或失败,以及教师的引导,这些都促使幼儿去调节自我,理解他人,尽早走出“自我中心”的角色游戏,帮助幼儿学习建立了良好的伙伴关系,增强了幼儿的角色心理,让幼儿体验到了交往的乐趣,学习了交往的技能。

四、教师对角色游戏的指导

(一)、教师要为幼儿提供足够的生活经验来充实幼儿的角色游戏内容。

由于小班幼儿的生活经验不是很丰富,他们在角色游戏时常常会显得无所事事。一般来说,幼儿的生活经验大多来自家庭和幼儿园的学习与生活,因此,教师要注重在平时教学、日常生活、节日娱乐、亲子郊游、看图书等各种活动中,拓展幼儿的视野,利用一切机会引导幼儿多方面地去观察和了解社会生活,丰富幼儿对周围生活的知识和经验,积累生活印象。我们在外出郊游时,就会在路途中引导幼儿观察司机叔叔是怎样开车的,看到路上有行人怎么办。事实表明:幼儿对生活观察得越仔细,游戏的情节就越丰富,扮演角色也就越形象、逼真。情节的丰富,有利于促进幼儿交流,丰富幼儿的交往技能。

(二)、教师可以作为玩伴来参与角色游戏,并给与幼儿正确的引导。

教师直接参与游戏是促进游戏情节发展的重要手段。小班幼儿喜欢游戏,但又不会做游戏,需要教师具体的指导和帮助。小班幼儿对成人的依赖性很强,当看到老师和他们一起做游戏,成为他们的游戏伙伴时,会感到格外兴奋。所以教师通过参与游戏担任角色之后,以角色的身份指导游戏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和手段。教师可以担任主要角色或一般角色,也可以不固定在一个角色上,根据需要灵活掌握比如:在和孩子们玩“娃娃家”的游戏时,由于各角色的活动单调,又缺乏协调,我便扮演成“娃娃家”的“妈妈”。吩咐“爸爸”去买菜,叫“姐姐”去洗衣,自己则看娃娃,喂饭,哄睡觉等。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教师的积极参与并担任了游戏的主角,使其他角色也都明确了各自的责任,游戏内容也就丰富了起来。如此,也有利于幼儿学会游戏中的交往与合作。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幼儿“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幼儿将来要在社会上立足并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就必须学会于他人交往,将自己融入于集体中,用自己和集体的力量与智慧解决困难。角色游戏是社会现实的缩小化,教师是孩子们踏入社会的领路人。正确、规范的角色游戏体验,能给孩子们美好的启迪,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播下健康的幼芽,帮助他们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踏出坚实的步伐。

幼儿园小班教育随笔笔记 篇3

孩子开学已经有两个月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是越来越喜欢上幼儿园。小班的孩子只有两岁多,大部分还不到三岁此刻每个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刚来园孩子们应对着和爸爸妈妈的依依惜别还有陌生的环境那简直是哭得稀里哗啦。

每一天早来园离别时妈妈左亲口右亲一下,总是担心孩子,时不时趴在幼儿园护栏看一看孩子在干嘛?有没有哭?有爷爷奶奶照看孩子的那就不走了干脆守在旁边孩子新入园有哭闹心里烦躁不安这种现象是很正常的,家长越是这样放不下孩子越是很难适应哭得会更厉害,这样还会影响到其他幼儿,最后更会出现“黄河大合唱”孩子们你看我我看你都哭了起来弄得不可收拾。

在幼儿园我们老师针对这种状况会更关注这些幼儿的要多抱抱透过皮肤接触,感受老师对自己的关爱,以幼儿更喜欢的游戏来转移他们的注意力。

在家妈妈对孩子的叮嘱是很有作用的,要让孩子明白在幼儿园有困难要找老师帮忙。更不要对孩子说放心去幼儿园想妈妈了让老师给妈妈打电话,因为此刻的孩子对电子信息了解的还是很多的,比如给孩子说在幼儿园有好多小朋友和老师陪你一齐游戏一齐唱歌跳舞让孩子感觉到幼儿园也是我的家。

幼儿园小班教育笔记 篇4

孩子是镜子

这天,在午睡室,小朋友起床时,大家都挤在小床的走廊里,幼儿有的在穿鞋,有的在聊天。我急着帮一些动作慢的小朋友,就从小朋友的身边跨了过去。没想到,身体没把握好平衡,打了个趔趄。就听宁宁说了一句:"沈老师,你要留意呀,走路的时候要看好,别摔跤!"看着孩子半是责备,半是担心的样貌,不禁心头一动。这些幼儿在班级虽然才一个学期,有时还会不肯来上学,有时还会哭哭闹闹,但他们已经与我们建立了很深厚的感情。在孩子小小的心灵中,他们关心我们,就像我们关爱他们一样。孩子说的这句话,不就跟我们平时教育、嘱咐孩子差不多吗?

模仿是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但是他们更愿意模仿与自己亲近和喜欢的人。有些孩子对于我们班级老师说话的语气语调,还有穿着打扮,都很留意。这些孩子们对我们的关心比我们还细心。他们会注意我们的每一个变化,有时还会很天真地请父母都来学学。学学我们的发型、衣服,甚至举止言行等。这些可爱的小家伙眼里,老师的每一个动作和表情都是对的,都是好的。所以我们作为教师,在幼儿面前要注意说话的语气,和言行举止。有时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动作,都会让幼儿成为模仿的对象,并在他们的行为中反射出来。我们对孩子的关心,孩子们就会关心我们,我们对孩子粗暴,孩子也会不友善。所以孩子就是我们的一面镜子,你在镜子里怎样表现,孩子就用自己的行为来回报我们。

幼儿园小班教育随笔 篇5

小班的孩子入园已有一段时间了,他们对幼儿园的生活开始适应,这时各种各样的问题也开始出现,最让老师头疼的事--排队。无论是课间、户外活动还是放学,孩子们的那条队总也排不好,总是你争我强,你推我挤,还有几个调皮的小家伙总要去"加塞",一个顶一个的往前挤,对于这样的现象我提醒了好几次,可是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一会儿队又乱了。

今天户外活动结束后,小朋友们排队喝水,来了一阵吵闹声,保温桶旁的几位小朋友喊着:"要排队!要排队!"我连忙赶过去,原来是有位小朋友张开双手,当在了杯子柜前不肯走,其他小朋友们被挡住了,挤在一起乱成一团。我把那位小朋友拉开,他却僵在那里不肯走,还大声哭喊起来:"妈妈,妈妈!"我耐着性子对她说:"老师不批评你,只是想知道到底怎么了。"这时其他小朋友七嘴八舌地说:"他不排队!还插队。""他还推我!"听到孩子们纷纷告状,那位小朋友继续大声的哭喊。"真是这样吗?我相信你不排队是有原因的,你把你的理由说给大家听听吧!"听了我的话,那位小朋友擦了擦眼泪,慢慢停止了哭喊,还略微带点哭腔地说:"我口渴,我不要排队,他们太慢了。""小朋友你们渴吗?""我们也很渴。""小朋友们都很渴,这该怎么办呢?谁愿意让他排前面?"这时有一个小朋友愿意让那位小朋友排前面,我表扬了这位小朋友。然后其他小朋友也跟着说愿意。"你看小朋友们对你真好!"那位小朋友有点不好意思地说:"我下次也让小朋友排我前面。"这件事后,我引导孩子们讨论我们的队为什么总排不好,他们很快的找到了有人插队的原因,我们又讨论怎么才能把队排好。

通过这些活动我深切的感到:幼儿的常规习惯养成非一朝一夕,需要有重点的关注、教育,并采取多种方式去进行培养。另外,常规教育也要因时而异、因人而异、因事而异,不能死守。

幼儿园小班教育随笔 篇6

在进餐前,我组织幼儿听录音故事。没过多久,后面的孩子就坐不住了。有的嘻嘻哈哈,有的窃窃私语。我连喊了几遍“请安静”后,情况有所改变,但过不了两分钟.他们又开始闹腾起来了。这时,我特别恼火,不明白为什么这么好听的配乐故事孩子们却不喜欢听,不明白为什么孩子们坐在一块儿总有说不完的话。为了让孩子们安静下来听故事,我决定叫一下几个比较“闹”的孩子,以起警示作用。我环视了一下,看见较远的那组孩子居然手拉手说说笑笑的,我便径直朝他们走了过去。当我走近时,孩子们的笑脸凝固了,呈现在我面前的是一张张惶恐、胆怯的脸.一副准备受罚的表情。突然,我很想知道孩子们究竟在玩什么玩得那么开心,便什么话都没说,在那组找了个空位子坐下来。一坐下来.我就明白了其中的缘由,原来我班的录音机有点小问题,播放时声音很轻,以至于坐在后面的孩子根本听不清楚录音机里讲的是什么,于是他们干脆自发玩起了“切西瓜”的游戏。

了解了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我释然了。我对孩子们说:“今天我们班的录音机有点问题,很多小朋友听不清故事.我们就改成手指游戏吧。”我关掉录音机,和孩子们一起玩起了《头发、肩膀、膝盖、脚》的手指游戏。

这一事件给了我很多启发。一方面,孩子的“出格”行为是有原因的,如果教师仅凭主观判断,往往会误解孩子。当我们组织了自认为很有意思的活动而孩子参与率不高时,我们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走到孩子的位子上去耐心地观察和了解,并及时引导和调整;另一方面,教师平时应该鼓励和引导孩子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感受.以便尽早发现并解决问题。

幼儿园小班教育随笔 篇7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特别注重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能积极主动的参与、主动举手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让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体现孩子们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主体性教学所倡导的是面向全体幼儿,尊重幼儿主体,使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各种教育活动的“主角”。

但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我经常会发现:当我们有问题要问孩子的时候,能够积极举手发言并且思维活跃的就那么几个孩子,而另外一些孩子却很少发言,来来去去都是让那几位“好孩子”唱“主角”,其他幼儿只能做“局外人”,有些孩子为什么不爱举手发言呢?是因为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回答不出来,还是本身上课不够专注,或者是即使知道答案,却因生性胆小而不敢回答。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逐渐发现了这些孩子不爱举手发言的原因所在,并随后采取了相应的教育措施。像一些因为胆小而不敢回答问题的孩子,我就鼓励他们大胆举手,并及时对他们的回答予以肯定和表扬,使他们能够逐步养成大胆发言的好习惯。对一些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孩子,我就有意识地对他们进行提醒、引导,帮助他们集中注意力。对于年龄偏小的孩子,我提问题时尽可能提得简单些,从而帮助他们获得更多自信。与此同时,我还对积极举手发言的孩子予以小奖励,如五角星等,以激发孩子们通过举手回答问题来获得礼物的愿望。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培养,孩子们在大胆回答问题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班级里积极举手发言的孩子越来越多,孩子回答问题时的声音也日益响亮起来。看到那一只只高高举起的小手,我的心中充满了希望和感动。

幼儿小班教育随笔 篇8

提高幼儿音乐素质,节奏感的培养是一个重要内容。早在1900年,瑞士的达尔克洛兹提出了《体态律动学说》,此学说把音乐与身体的感应和运动紧密结合,通过节奏向学生传授音乐、语言、舞蹈和表演,使他 们表现音乐既有即兴性,又有独造性。德国卡尔·奥尔夫吸取《体态运动学》的精髓,提出节奏第一,音乐与动作结合的观点创建了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怎样把《体态律动学》和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同我们当前幼儿园音乐教学相结合,从节奏感培养入手,提高幼儿音乐素质,我在小班的音乐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

一、培养幼儿听的兴趣,养成听节奏的习惯

孩子刚一入园,听音乐的水平不大一样。当听到我弹琴,有的孩子就围在琴的周围哼唱或自由舞蹈;有的孩子边玩玩具边听;有的孩子先看看我,认为与自己无关就接着去玩;有的孩子叫喊着、笑闹着,好像根本没感到音乐的存在。根据幼儿发展水平,我决定从听音乐做走、跑、立、停等动作开始,培养幼儿听音兴趣和 习惯。首先,我和他们一起做《听着鼓声走》的游戏,我要求幼儿,我敲一下鼓你就走一步,当鼓声消失,谁也不能动。

游戏开始时,我站在孩子中间,我边敲边带动孩子们一起走,慢慢地我在一旁完全用鼓声指挥孩子们走,鼓声也由慢变快,当孩子们感到鼓声急促到来不急走时,就自由地跑起来。当幼儿有了初步的音乐延续与终止及快慢感受后,我把《听鼓声走》换成《听音乐走》,这时,我给孩子听了许多节奏明快的进行曲和一些表现动物形象的小乐曲等。我请孩子们根据音乐变化和自己的想象自由地做动作,这一阶段开展了如《小鸟飞》、《谁来了》、《喂鸡》、《下雨了》等听音游戏,吸引了孩子。在这些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幼儿音乐感受力不断提高,对活动的兴趣也日益浓厚,想用动作等方式表现音乐的欲望逐步开始强烈。当幼儿发现音乐中有讲不完的故事、说不尽的乐趣,他们就学会了自觉地倾听音乐并感受音乐的节奏。

二、培养幼儿感受与表现节奏的快慢

经过前一阶段训练,一些感受力强的幼儿能够体会到节奏快慢的不同,可是,一些乐感较差的幼儿随着音乐快慢走总是不合拍,针对幼儿具体情况,我组织了一次音乐活动《大鞋小鞋》活动,目的是感受音乐快慢,学会听音乐快走慢走。活动中,我请幼儿穿着爸爸的大拖鞋走,孩子们拖拉着大拖鞋当然走不快。我给幼儿放慢的音乐,孩子们缓慢的行走节奏很自然地与他们听到的音乐节奏统一起来。接着,我请幼儿把娃娃的小鞋套在手指上,随快的音乐“快走”。活动后,我趁热打铁,和孩子们玩《开汽车》、《快跑和慢走》、《学样》等节奏游戏。通过游戏,他们慢慢懂得,像跑一样的节奏快,像散步一样的节奏慢,像火车慢慢停下来的节奏是渐慢的,像火车慢慢开动起来的节奏是渐快的。游戏中,幼儿用身体动作来表现节奏的快慢变化,提高了幼儿感知节奏的质量,同时发展了脑与身体之间的协调能力,使幼儿动作的韵律性增强。从而发展了幼儿节奏感 受力与表现力。

三、培养幼儿感受与表现音乐节奏的强弱

幼儿对声音大小的感觉,都有许多生活经历。例:我带孩子们去赶海,在离海很远的地方,我问:“小朋友,你们仔细听,你能听见什么声音?”答:“海浪的声音。”我又问:“你听到的声音大吗?我们怎样做声音会越来越大?”答:“我们往海边走,声音就会越来越大。”我接着问:“你在哪里听到过这种越来越大的声音呢?”王梦雪说:“我在家听见我爸爸上楼梯的声音就是这样越来越大。”张先农说:“我听录音机的时候,离录音机越近声音越大。”张小龙说:“录音机有个管声音大小的钮,往右拨声音就变大了。”胡馨说:“那天,飞机从幼儿园顶上飞过的时候,我听见飞机的声音越来越大,后来飞机飞走了,声音就越来越小了。”许多幼儿发言后,我和孩子们总结出:越来越大的声音叫渐强,越来越小的声音叫渐弱。生活中还有许多声音从开始到结束大小不变,有的声音是一会儿大,一会儿小。幼儿能辨别节奏强弱变化后,我启发幼儿用拍手的方法表现各种有强弱变化的声音。

尽管孩子们都能准确表现,但对强弱变化的认识和表现还很不够。这时,我便开始训练幼儿根据特定信号通过动作、泥工、绘画等 方式表现节奏强弱。我出示五个一个比一个大的蓝色方形积木,请幼儿观察后,启发他们:“你能用拍手的方法表现出,这一排一个比一个大的玩具吗?”胡馨、刘婉茹等一些能力强的幼儿马上就准确地拍出了五个渐强音。一些胡乱拍手的幼儿听到这种渐强音便开始模仿。当我请孩子们集体拍一遍时,我高兴地听到全班幼儿准确的拍手声,我表扬孩子们真能干,把这五个玩具的大小表现得很清楚。梁赫说:“胡老师,其实我不拍手也能把这五个玩具的大小表现出来。”孩子们的目光立刻凝聚到梁赫的脸上,我微笑着说:“那请你表演给大家看看吧。”“咚 咚咚咚咚”只听见他的脚结实地踏在地板上,我和小朋友热烈地为他鼓掌,接下来,就听见吕成龙拍肩,金泰敲桌子等。孩子们用不同方式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在幼儿表现实物的基础上,我把实物换成图片,后来又换 成音乐符号,请幼儿根据不同内容表现节奏重复与变化。

经过一段时间练习后,我启发幼儿用绘画、泥工、舞蹈动作等方式表现事物的变化与音乐间的关系,培养幼儿的音乐想象力与创造力,通过启发,王帆画了一棵慢慢长大的小树苗;薛娇画了一块被小朋友越用越小的肥皂;于子画了早晨初升的太阳,她告诉我:“胡老师,早晨的太阳出来了,它照得我们越来越热。”通过渐强、渐弱节奏教学,幼儿学会了根据图形表现音的强弱,当我把表现音强的图形按有规律地大小变 化排列起来,孩子们对节拍的接受力大大增强。我在黑板上画了许多具有三拍子节奏特点的苹果,每小节一个大的,两个小的。

我请幼儿先数清每小节苹果总数,大苹果数和小苹果数,然后请幼儿用身体律动表现这些排列整齐有规律的苹果。接着我进一步解释强弱关系,教授小节知识,最后配上幼儿熟悉的三拍子的音乐《小蜻蜓》、《小象》等让幼儿表现。我用同样办法进行两拍子教学。并教给幼儿如何区别两拍子、三拍子音乐。这一阶段,我和幼儿共同欣赏了大量节拍特点鲜明,适合幼儿接受的歌曲、乐曲、民歌、民谣。有一天,冯鸣龙小朋友得意地告诉我:“胡老师,我发现了一个秘密,两拍子的音乐像走路,三拍子的音乐像转圈,你说对吗?”我高兴地点点头。孩子有了节拍意识, 对幼儿记忆节奏型,表现音乐节奏情绪起重要作用。

结束语:记得一位专家曾这样说过:“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及独特价值,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以上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幼儿小班音乐教育随笔,感谢大家的阅读!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