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基本知识全解(3篇)

对联基本知识全解 篇1

目前仍有不少楹联爱好者不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或了解少,不免有一些出律和犯忌的对联出现在现实生活中。这种象长久下去,不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因此我们理和摘录这方面的知识,让读者能较快了解对联起源发展状和一般分类标准,掌握对联写作常识,明确对联张贴的要求和法。让我们与广大楹联爱好者共同学习,共同提高联艺水平。叠对联起源及特点与分类对联又称楹联、对子、联语,是由两串字数相等、句式相同、平仄和谐、语意相关的汉字序列组成的独立文体。多用来悬挂或粘贴在墙壁和楹柱上,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对联扎根于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中,融《诗经》的对偶规范、诸子百家的学说、辞赋的修辞文采、骄文的对仗声律、唐诗的风范格韵以及民间的桃符形式为一体,题材丰富、风格多样,集情意韵形之美,收雅俗共赏之效。这一我国独有的民族文学传统艺术形式,源远流长,历经千余年不衰,深受社会各界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成为我国文艺百花园中一枝精致夺目的奇葩。

对联的起源可以远溯到桃符。桃符又名仙木,是古人过年时悬挂在门两边,画着传说中镇邪除妖的神茶和郁垒神像的桃木板。后来桃符逐渐简化,上面只画符咒或只写“神茶”、“郁垒”的名字。这种桃符每年除夕更换一次,王安石在《元日》中写到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即指此事,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但这种桃符只是为了求神灭祸、祈求吉祥,没有独立使用对仗句子的意识,还不是文学意义上的对联。

五代时,符咒和“神茶”、“郁垒”的名字逐渐被联语替代。据说这源于后蜀国君孟爬的一个突发奇想的旨意。后蜀广政二十七年,孟爬突然下了一道旨意,命群臣在桃符上题写对句,比试才华。群臣写来写去,孟爬都不满意。最后孟爬索性自己提笔写出了一副联语:“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后来这种过年在桃符上写联语的形式慢慢传人民间,深受百姓的喜爱,越传越广。虽然这副五言联并不一定是我国的第一副对联,但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它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从文学自身发展规律来考察,对联的形成是有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的。《诗经》、《楚辞》、诸子百家著作、汉赋、唐诗等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对偶句,是对联的原始形式。如《诗经·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再如《尚书·益陈漠》中提到的“满招损,谦受益”,《论语·雍也》中“乘肥马,衣轻裘”,《论语·述而》中“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等。还有李白的“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杜甫的“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家向黄昏”,等等。

明清时期是对联的鼎盛时期。统治阶级对骄文和对联非常看重,还将其列人科举考试。文人将时局政见、流派纷争通过对联的形式予以表达。对联的应用已遍及社会的每一个阶层,蔚为大观。对联不论是在内容上还是艺术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如张之洞有曰:“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先生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梁启超对句曰:“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何敢在前,何敢在后!”以及“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等。

对联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上下两句相对偶,对偶主要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实现:

一是字数相等。这是对联的基本特点。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曾谈到:“律体之有对仗<>,乃撮合语言,配成眷属。”

二是句式相同。它首先要词类相当。上下联对应的词,要做到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其次,上下联的结构要相应,要做到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等。做到了句式上的相同,对联形式上就有一种匀称和整齐的美。

三是平仄和谐。对联讲究声律节奏,具有音乐美。平仄是汉字声调的两大类型。古代汉语的四声是平、上、去、人。平声列为“平”,上、去、人归纳为“仄”。现代汉语普通话里没有人声,四声是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其中阴平、阳平为平声,上声、去声为仄声。平仄和谐要求上下联相应处的词平仄相对。对联严格规定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除平仄要求外,每句最末一个字即句脚的平仄也要协调,通常采用“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这种方式反复进行。

四是语意相关。要求上下联在内容上密切关联,是一个有机整体。任何一种对偶形式的对联,其意脉必须是相通的,这样的两句才不是生拉硬扯杂凑在一起的,而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

关于对联的分类问题,一直以来缺少明确的理论研究,如不同类型对联的概念内涵往往模糊不清,不同类型对联之间的外延往往互相重合,等等。同时,对联在使用时常常带有比较明显的任意性。应当说,这些现象是有违科学分类的基本要求的。鉴于此,我们认为应该根据对联的内容和用途划分。虽然从理论上看,这种划分难以严格而完全,但从实践上看,只有这种划分才比较有意义。

对联的内容和用途都带有题或题赠的性质,因而写作对联也经常被称为题联。按对联所题的内容和对象等的不同,大体上可将其分成节令联、喜庆联、哀挽联、名胜联、行业联、题赠联、杂感联、趣巧联几类。在这当中,每一类又可分为若干子类。

节令联:是指有特定的应时性或纪念性,内容多为一般的咏物、抒情、议论、祝愿的对联。在节令联中,最主要的是春联,即用于春节的节令联。大多数春联可以通用。

喜庆联:又称贺联,是指除节日庆祝以外的、内容上带有某种特定祝贺性质的对联。按其内容和对象,可划分为婚联、寿联、乔迁新居联等若干子类。喜庆联突出的特征是带有特定的喜庆、祝贺性质,其内容必须是表示良好祝愿、喜庆吉祥的。喜庆联有通用的,也有专用的。是否通用,要因联而异,不可简单地照搬照抄,以免出现张冠李戴的笑话。

哀挽联:又简称挽联,指的是用于吊唁亡人的对联。其内容限于对亡人的吊唁、缅怀、评价、祝愿,其风格一般是哀痛、肃穆、深沉、庄严的。也有为未亡人作挽联或未亡人作自挽联的,则另当别论。挽联的内容所指一般有较具体的对象,虽然同样有通用的和专用的,但在实用中更要注意区分。

名胜联:是指张贴、悬挂、雕刻于风景名胜处的对联。其内容大多为题写该名胜景观,如山水楼台、文物古迹等。这类对联往往成为名胜景观甚至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名胜联的子类又可分为山水园林、寺庵庙观、殿阁亭台、院舍堂馆、碑塔墓窟等联语,不一而足。

行业联:是指其内容为针对某一行业、部门或领域的对联。由于时代的变迁,对联在行业上的运用虽已不如以前,但仍旧可观。从其适用范围和内容特色看,它仍不失为对联的一大种类。行业联可按行业、部门来划分子类。

题赠联:是指题赠给他人的对联。虽然许多对联都带有某种题赠性质,但这里所说的题赠联,仅限于人际关系交往的题赠之作,不包括挽联与贺联之类。其内容一般带有某种赞颂、祝愿、劝勉性质。从对联的运用情况来看,题赠联不失为一大种类。根据题赠对象的不同,题赠联一般可分为题长辈联、题同辈联、题晚辈联等若干子类。

杂感联:是指没有特定对象,而内容包罗比较广泛的对联。这种对联往往带有比较单纯的文学创作特色,如哲理言志联、咏物抒情联、劝喻讽刺联等。

趣巧联:是指比较突出趣味或技巧而相对不注重内容的对联。如各种谐趣联、技巧联等。这类对联的内容,要么是突显某种风格的独特性如谐趣搞笑联,要么是相对不太重要的技巧联如文字游戏类,从而显得别具一格。从这个意义上,可将其作为单独的一大种类。

当然,上述分类也无绝对的界限。但是总的来说,这个分类使对联的内涵上概念比较清晰,外延上基本涵盖了所有的对联,且彼此之间基本上不重合。

创作对联的基本要求

一副对联,应做到完全合乎或基本合乎对联的特点和规律,也就是应该遵循基本的创作原则。一般来讲,对联的创作原则有四项:

一个是把握特点,如按实用范围分类中的春联,它的特点是要写吉利喜庆的话,表现喜气洋洋、春意盎然的气氛和人们辞旧迎新、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因此在创作中要根据这一特点进行总体构思;

二是注重构思,在创作前对对联的进行总体设想,如采用何种修辞手法、逻辑关系等来表现主题,使主题突出,形式新巧;

三是锤炼语言,要求语言精练,同时又能给人最直观的印象,还要有富于美感的节奏韵律,平仄和谐;

四是讲究格调,摒弃消极颓废的思想和陈词滥调。

上述四项原则是怎样体现在对联创作中的呢?下面我们简单探讨一下,供读者朋友参考和学习。第一,用字要有讲究讲究用字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嵌字格。即把人名、地名或物品名镶嵌人联语中,并保持其相对的独立性,使对联意中有意,产生较好的艺术效果。嵌字格主要有以下几种格式。

鹤顶格,即将一个词的前后两个字分别嵌在上下联中第一个字的位置上。如“龙涎和菜多佳味;泉水烹茶有异香。”

燕领格,即将一个词的前后两个字分别嵌在上下联中第二个字的位置上。如“平安传二字;和乐在三春。”

鹿颈格,即将一个词的前后两个字分别嵌在上下联中第三个字的位置上。如“自有晚风推楚浪;不劳春色染湘烟。”

蜂腰格,即将一个词的前后两个字分别嵌在上下联中第四个字的`位置上。如“此地之凤毛麟角;其人如仙露明珠。”

鹤膝格,即将一个词的前后两个字分别嵌在上下联中第五个字的位置上。如“立定根基,发扬风采;大兴事业,展布鸿献。”

鬼颈格,即将一个词的前后两个字分别嵌在上下联中第六个字的位置上。如“十年幕府悲秦日;一卷唐诗补蜀风。”

雁足格,即将一个词的前后两个字分别嵌在上下联中第七个字的位置上。如“内史旧山空白暮;南朝古木向人秋。”

二是回文格。其特点是讲究语言文字的排列技巧,结构上往复有致,顺读倒读,流畅自如。如“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再如“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

三是叠字格。即把同一个字接连叠用起来。使用叠字,不仅可以重复加强词义的分量,还可以加强音节的节奏感。如“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高高下下树,叮叮咚咚泉。”再如“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

四是析格。即对字的分析和解释,引申出某种意思,以此构成联语,是一种更为讲究的文字游戏。如“一明分日月;五岳共丘山。”再如“长巾帐内女子好,少女犹妙;山石岩中木古枯,此木为柴。”

五是偏旁部首格。即利用汉字的偏旁部首按一定的规则巧对。如“烟锁池塘柳;灯深村寺钟。”再如“泪滴漓江流满海;暖叹嚎陶硬咽喉。”还有“宠宰宿寒家穷窗寂寞;客官寓宦宫富室宽容。”等等。

六是同字异音格。即利用汉字复杂的读音特点来巧对。如“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七是谐音格。即利用汉字中读音相似来进行巧对。如“狗啃河上骨;水流东坡诗。”“河上”与“和尚”谐音,“东坡诗”与“东坡尸”谐音。

八是异字同音格。即利用汉字的同音不同形来巧对。如“天上星,地下薪,人中心,字义各别;云间雁,檐前燕,篱边鹤,物类相同。”

九是隐字格。即有意识地将某些字略去,使得联语有言外之意,影射人或事。如“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清末大臣李鸿章系合肥人氏,管农业的大臣翁同和系常熟人氏,翁与李同朝为臣。翁讥讽李,李又反唇相讥。

十是歇后语格。即将一句俗语分成两部分,上联出题,下联回答。如“稻草扎秧-父抱子;竹篮提笋-母怀儿。”

十一是地名联格。即将各地的地名按对仗和平仄的规则,组合成联的方法。如把北京、河北地名写人对联的“密云不雨旱三河,虽玉田也难丰润;怀柔有道皆遵化,知顺义便是良乡。”

十二是方位格。即将东南西北、上下左右、前后高低等方位名词嵌在联内。如“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春读书,秋读书,春秋读书读春秋。”第二,注重对联的逻辑关系对联的上下联意义是紧密相关的,其逻辑关系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是并列关系。即上下联语气一致,并行不悖,在形式上平行并列,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表明同一主题。如“巧手医百病;红心暖万家。”再如“斗酒纵观廿四史;炉香静对十三经。”

二是连贯关系。即上下联按时间顺序或意义上的承接关系说出事件。如“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三是递进关系。即下联比上联更进一层意思,或范围上由小而大,或程度上由浅而深。如“头可断,身可杀,民族斗争不可屈;将非骄,卒非惰,外交妥协岂非忧。”

四是选择关系。即上下联表示两种意思选择其一,表示一种取舍。如“不愿似鸳鸯,卿卿我我,嬉戏浅水;有志学海燕,朝朝夕夕,搏击风涛。”

五是目的关系。即下联和上联表示目的和行动的关系。如“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六是反义关系。即上下联中的字词存在反义关系或上下联意思相反。如“虽为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

七是假设关系。上联提出一种假设,下联推论出结果。如“若能杯水如名淡;应信村茶比酒香。”

八是条件关系。即上联提出条件,下联说出结果。如“须读五车书,方知千古事。”

九是因果关系。即上联是原因,下联是结果,也有采取倒装方式的。如“解放思想,乡乡夺高产;落实政策,户户庆丰收。”第三,对联应该讲究修辞手法对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蕴含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其修辞手法主要有如下几类。

一是比喻。即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方想要说的某一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比喻又具体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如“谷乃国之宝,民以食为天。”再如“严父肩挑日月,慈母手转乾坤。”

二是比拟。即把物拟当作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物拟人称为拟人,人拟物称为拟物。如“绿柳舒眉观新岁,红桃开口笑丰年。”再如“碧纱帐里坐佳人,烟笼芍药;清水池边洗和尚,水浸葫芦。”

三是夸张。即故意扩大或缩小客观事物的形貌,使其本质特征更为明显。细分为扩大和缩小。如“万里烟云朝雪界,九天龙象护径窗。”再如“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

四是排比。即由三个或三个以上内容相关、结构类似的短语组合在一起,表示强调和一层层的深人。如“为祖国抛赤胆忠心:参政务、察民情、驱彩笔、著雄文,毕其生劳绩卓著,万众共长征,看大地回春,虎跃龙腾,正有待高歌猛进;论私谊是良师益友:律己严、待人宽、治学勤、任事勇,数十年启迪殊多,一朝成永诀,对满梁落月,抚今感旧,焉能不意坳神伤?”

五是对比。即把性质相反的两种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反的两个方面进行比较。如“昔日茅棚随流水,今朝瓦屋伴高山。”

六是双关。就是使一个词或句子同时表达两种意思,一种是表面的,一种是隐藏的。如“因荷而得藕,有杏不须梅。”再如“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

七是衬托。即把两种事物放在一起,以其中一种事物衬托另一种事物。如“远富近贫,以礼相交天下少;疏亲慢友,因财而散世间多。”

八是反复。即为了强调某一意思,同一词组或短语反复出现。如“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九是设问。即为了引起人们的思考,对联中先设疑问,再解答或不答,让读者自己去思考。如“好消息几时来?二月杏花八月桂;实功夫何处下?三更灯火五更鸡。”

十是反洁。即为了强调某一观点,用疑问的语气表达与字面相反的意义。反洁是无疑而问,无须回答。如“除却诗书何所癖?独于山水不能廉。”

十一是顶针。即对联中每一词组的最后一个字和下一句中的第一个字相同。如“蚕作茧,茧抽丝,织就绩罗绸缎;兔生毫,毫作笔,写就锦绣文章。”

对联的张贴和横批的用法

传统对联是平仄相合,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如“春潮传喜讯,鼠岁报佳音。”张挂的对联,传统做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现在的对联张贴还是时有混乱的现象,看起来读起来都觉得别扭。因此需要懂得正确的张贴方法。

我国古代写对联一直是直行书写,从右到左排列。对联以楹柱室壁为主要张贴场所,更需要而且也一直是直行书写。尽管下联在一行写不完时,书写要从左至右排列,但两联张贴时,仍然是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所谓左与右,应以面对对联所贴处来确定。有些对联贴反了,或者是由于根本不知道对联张贴要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或者是以背对对联所贴处为准而造成的。现在,由于书写习惯从左向右,所以,也有把上联贴在门左边的。

究竟应贴在哪边?要看选择什么样的横批。如果横批是从右向左书写,上联就应该贴在右边,反之上联则贴在左边。另外,对联除了对仗等要求外,一般应上仄下平,就是上联结尾字的音调应该落上声和去声,下联结尾字的音调应该落在平声。看见许多对联,有的横批明明是从右向左书写,上联却贴到左边,有的横批是从左向右书写,上联又贴到右边,还有的对联,没有平仄,而且也不符合人们的阅读习惯。

我们以春联为例,来说明张贴对联的正确做法。有的春联有两幅直联和一幅横批,直联的每幅最后一字有平、上、去、人等声韵,接近现在的国音四声法,但有出人。正确的贴法是:上声、去声及人声字为上联,平声为下联。简单说就是右手为上联,左手为下联。即当面对大门时,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横额文字顺序为从右至左。

正确张贴春联的方法是“仄起平收”,“从右到左”,下面举几个例子来说明:

天增岁月人增寿(右),

春满乾坤福满堂(左)。生意兴隆通四海(右),财源茂盛达三江(左)。爆竹声中辞旧岁(右),梅花香里报新春(左)。天赐平安福禄寿(右)地生金玉富贵春(左)。

源运昌隆增百福(右),

富业振兴获千祥(左)。

贴对联不是什么大事,图个吉利喜气,即使贴错了,也没有人会提示。不过,既然是民族的文化,我们不能宏扬,也不能离谱。贴错对联反映了对民族文化的无知。今天既然还是喜庆节日的象征点缀,还是应该了解一下,别贴错让人见笑。

至于春联的读法其实很简单,一句话:怎么贴就怎么读。

关于对联的横批问题,我们平时看到的对联,有的有横批,而绝大多数则没有横批,这是为什么呢?

横批,是指挂贴于一副对联上头的横幅,也叫“横披”、“横额”。所谓“横”,指的是横写的书写方式;“批”,含有揭示、评论之意,指的是对整副对联的主题内容起补充、概括、提高作用。

横批一般仅用于少数有此必要的楹联,绝大多数则没有横批,这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比如很多店铺的对联就没有横批,横批的位置常常悬挂或刻的就是店铺的名称。

根据对联的内容和用途,某一类别的横批一般是可以通用的。如元旦对联的通用横批是万象更新、喜迎新春、欢度春节、喜迎新春、吉星高照、国泰民安、春意盎然、辞旧迎春、财源广进、春回大地、福满人间、恭贺新、莺歌燕舞,等等。高考励志对联的横批有誓夺第一、激流勇进、傲视群雄、壮志凌云、众志成城、励志报亲、风华正茂、意气风发、志存高远、金榜题名、师生同心、唯有努力、壮志凌云、笑傲高三、舍我其谁、奋发图强,等等。

用于各个方面的对联的横批很多,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对联的特点: 篇2

对联的特点是既要有“对”,又要有“联”。形式上成对成双,彼此相“对”;上下文的内容互相照应,紧密联系。一幅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必须结构完整统一,语言鲜明简练。对联的特点具体如下:

一、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这主要是为了音韵和谐,错落起伏,悦耳动听,铿锵有力。例如:

云带钟声穿树去

平仄平平平仄仄

月移塔影过江来

仄平仄仄仄平平

三、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这种要求,主要是为了用对称的艺术语言,更好地表现思想内容。

四、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如明代东林党首领顾宪成,在东林书院大门上写过这样一幅对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上联写景,下联言志,上下联内容紧密相关,使人透过字面,很容易理解作者的自勉自励之心。

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对联的分类

按反映的内容和使用的场合分:

春联:

以除旧迎新,言明志向,充满豪情,展望未来为主要内容,专门在元旦、春节时粘贴的对联,因时效性较强,人们就称为春联。 如:

爆竹一声除旧

桃符万户更新

楹联:

为了表达某种愿望或满足装饰需要,过去常在官廷、府宅、庙宇、园林的`楹柱之上,或用木板刻制,或在壁石上雕琢的联语,统称为楹联。

如:一九七九年,杭州“岳庙”修复一新,当代著名词人兼书法家赵朴初,化用岳飞《满江红》词意,为重新塑好的岳飞巨像两边的大柱上,精心撰写了一幅古为今用、气魄宏伟大新楹联:

观瞻气象耀民魂,喜今朝祠宇,重开老柏,千寻抬头望

收拾山河酬状志,看此日神州,奋起新程,万里驾长车

婚联:

祝贺结婚所用的对联,老师笔记《对联知识》。如:

百年恩爱双心结

千里姻缘一线牵

挽联:

为了评价先人的生平业绩,抒发后人诚挚的怀念之情,在追悼会或纪念会上所用的对联。 如《黄兴挽七十二烈士联》:

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

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

寿联:

当老人喜过生日,子女为了表达对长辈的祝福之情,常以延年益寿、福满家门为主要内容,精心书写一些吉祥的词语,或贴在门上,或挂在厅堂 ,这样的对联就叫寿联。 如:

福如东海阔

寿比南山高

赠联:

颂扬或劝勉他人用的对联。如龚自珍赠魏源联: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综一代典,成一家言

中堂联:

挂于客厅、居室醒目处配合字画的对联。如: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按艺术特点分:

叠字联:同一个字连续出现。

绿绿红红处处莺莺燕燕

花花草草年年暮暮朝朝

复字联:同一个字非连续重复出现。

天近山头行到山腰天更远

月浮水面捞到水底月还沉

顶针联:前一个分句的句脚字,作为后一个分句的句头字。

开口便笑 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

大肚能容 容天容地与己何所不容

嵌字联:包括嵌入序数、方位、节气、年号、姓氏、人名、地名、物名(如药名)等。

当归方寸地

独活世人间

拆字联:将联中某一合体字拆成几个独体字;有人细分为“拆字、合字、析字”等。

闲看门中木

思间心上田

音韵联:包括同音异字和同字异音。

同音异字

无山得似巫山好

何水能如河水清

同字异音

朝朝朝朝朝朝汐

长长长长长长消

上联读音:朝朝潮,朝潮朝汐

下联读音:长长涨,长涨长消

谐趣联:取诙谐幽默之意。

一大乔、二小乔,三寸金莲四寸腰,五匣六盒七彩粉,八分九分十倍娇

十九月、八分圆,七个进士六个还,五更四鼓三声响,二乔大乔一人占

无情对:上下联意思毫不相干,但每一个字词却对仗工整。多数无情对都非常有趣,完全可以同时归入谐趣联。

五月黄梅天

三星白兰地

回文联:顺读,倒读,意思完全一样。

客上天然居

居然天上客

——以上选编自维基百科“对联”条目和《古今对联集锦》(周满忠,1981年,福建人民出版社)

什么是对联: 篇3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对联知识。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对联的基本句式来自骈文和律诗。但是律诗或骈文中的对仗句,只有在脱离律诗或骈文而独立存在时,才能称为对联。

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包括谐趣联。.。.)等。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