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画简单又漂亮

清明节,又称扫坟节、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中元节及十月十五下元节合称三冥节,都与祭祀鬼神有关。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清明节的画简单又漂亮,欢迎阅读。

清明节常识资料

一直以来,清明节扫墓已经成为传统。但根据典故记载,清明本与祭祀无关,它是古人庆祝春天已到,万物繁茂、欣欣向荣而设置的节日。因从这一天开始,逐渐天明气清,故称清明。

清明之所以和扫墓联系起来,是因为寒食节,寒食是古人怀念逝者的日子,必须冷餐,不能动火,汉代之前寒食节长达一个月,但易引发疾病,汉代压缩成一日,在清明前三天。到唐代,两节合并,扫墓、祭拜才成了清明节的主要内容。

老北京扫墓,也和一些地方一样并不拘泥于清明这一天,而是早晚十日内均可,但对平民来说,清明并不是最重要的祭扫之日,相比于中元节,热闹程度要差得多。

在老北京观念中,逝者依然活着,只是生命的.形态改变了,所以在祭扫中,以照顾、安慰、感念的情绪为主,这与今天的人单纯表达哀思有很大不同,它更为丰富。一是通过祭祀,寻找先人的精神力量,二是反省和提醒自己,以无愧于先人和后代。所以,清明节是老北京的一次责任教育。

明清两代皇家非常重视清明节,属“三大祭”之一,所有官员必须参加,要用动物祭拜,在祭拜过程中,仪式繁复冗长,其间不允许咳嗽,否则会遭到内侍的叱骂。

皇家如此重视清明扫墓,有以身作则的含义,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在古代,感念先人恩德,是道德教育、责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皇帝必须做好表率作用。官员在清明节时还可请假,皇帝却很难请假,否则就会被认为是昏庸无道,会失去臣民的爱戴。这种感念先人的氛围在老北京文化中影响深远,即使是穷人家,过年哪怕吃不起饺子,也要给先人的牌位准备祭品。

除了扫墓祭拜之外,老北京清明内容和其他地方有类似的活动,如有蹴鞠、踏青、放风筝、插柳等。

踏青,即春游,因墓地多在郊外,趁祭扫之机,可在乡间小住十几日,休整身心,亲近自然。

插柳,受佛教影响,古人认为柳木能驱鬼,称柳树为"鬼怖木",故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柳树易活,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即从此来。

蹴鞠,类似于今日之足球,最初是用来训练士兵的,主要有两种玩法:一是踢高,可练脚力;一是颠球,可练灵巧,与现代足球相比,更趋于表演性,而非竞争性。

放风筝,清明气候最适合风筝飞行,但老北京认为风筝属冥器,不吉利,故只能在清明前放,此后便不再卖风筝了,风筝艺人改行干别的。

清明节经典古诗

1、《清明日与友人游玉粒》 (唐)来鹄

几宿春山逐陆郎,清明时节好烟光。

归穿细荇船头滑,醉踏残花屐齿香。

风急岭云飘迥野,雨余田水落方塘。

不堪吟罢东回首,满耳蛙声正夕阳。

《洛阳清明日雨霁》 (唐)李正封

晓日清明天,夜来嵩少雨。

千门尚烟火,九陌无尘土。

酒绿河桥春,漏闲宫殿午。

游人恋芳草,半犯严城鼓。

2、《清江引 清明日出游》

(明)王磐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

绿野晴天道。

马穿杨柳嘶,

人倚秋千笑,

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3、《长安清明言怀》 (唐)顾非熊

明时帝里遇清明,还逐游人出禁城。

九陌芳菲莺自啭,万家车马雨初晴。

客中下第逢今日,愁里看花厌此生。

春色来年谁是主,不堪憔悴更无成。

4、《清明日园林寄友人》 (唐)贾岛

今日清明节,园林胜事偏。

晴风吹柳絮,新火起厨烟。

杜草开三径,文章忆二贤。

几时能命驾,对酒落花前。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