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一些简单历史小知识【优秀3篇】

唐朝是我们到现在都向往的一个朝代,它璀璨绚丽而有气势磅礴,也有许多传奇的历史故事历史,下面小编就来和大家说说关于唐朝的历史知识有哪些吧!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唐朝的一些简单历史小知识【优秀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唐朝民间书院及产生的原因 篇1

唐开元年间,国家富庶,经济和文化空前昌盛,史称“开元盛世”。

开元五年(717年),唐玄宗任命学士马怀素为修书使,专门负责国家图书,并且组织了一批文士在乾元殿整理编辑国家藏书,又借来民间流传的异本,派人抄录,使图书更加丰富。

还委派了官员负责管理,设立了乾元院。

转年,乾元院改名丽正修书院。

后来,在京都长安的光顺门外、东都洛阳的明福门外,也设立了丽正书院。

开元十三年,唐玄宗召集张说和学士们设宴饮酒,唐玄宗非常高兴。

当众宣布:“朕和众贤士在这里饮酒欢乐,就叫集贤吧。”于是丽正书院更名叫集贤殿书院。

任命张说担任集贤院学士,管理书院事务。

收藏的图书多达53915卷,唐朝学者自己着作的书,即有28469卷,真可以说浩如烟海,盛况空前。

所有的书籍都抄写正、副两份,分别在长安、洛阳的集贤书院两处收藏。

集贤殿书院除负责收存图书外,还向朝廷推荐贤才,并提出政策方面、文化方面的建议。

书院,毕竟是皇家用来收集贮藏书籍的宝库,是推广和应用知识的地方,是经常同皇帝打交道的无比荣耀的机构,所以是读书人非常羡慕的'所在。

于是,一些私人也把自己的书斋书室夸耀为书院。

开元年间曾经担任过集贤院学士的徐安负,退休后回到原籍浙江龙游,修建了自己收藏图书、读书治学的地方,便取名为九峰书院。

就这样官方的文化机构,逐渐演变成了私人读书治学处所的名称。

直至唐朝灭亡的一个半世纪的时期中,湮没无闻的不计,有记载可查的,先后建立的大约有30多所书院。

为什么读书人对“书院”情有独钟呢?原来从汉朝起,私人讲学授徒的地方一直称为“精舍”,或者叫“精庐”。

自从东汉时佛教传入了中国,到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起来,佛教的经师们借用名称,把传经授徒的地方也叫做精舍、精庐。

这一混起来,弄得僧俗不分,释儒难辨,不知道精舍、精庐是哪一家的。

这种现象令自视为正统的儒学先生们头疼不已,不情愿同僧侣们共用这一名称。

感到用书院来命名治学读书、讲学授徒,比较恰当,于是,最终用书院的称谓,完全取代了先前的精舍、精庐的称呼。

“书院”之称虽然出现了,但并不普遍,也还不是教育性质的场所,只能说书院尚处于萌芽阶段。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书院除了文人学士自己在这里读书治学以外,还附带着教授子弟,或收徒讲学。

有了学生,于是兼有了教学职能。

如江西永丰的皇寮书院,本来是吉州通判刘庆霖来到永丰定居之后“建以讲学”的。

陈衮建立的江西备安东佳书院,收集书籍上千卷,供来学者阅读,子弟到了弱冠年龄,都来这里就学。

这时候书院已经具备了雏形。

五代十国时期,政权林立,连年战乱,官方办的官学受到严重破坏,但是,却为民间私人兴办书院提供了机缘。

人们要读书求学,没有官学可入,可以进入书院学习,这就为书院发展创造了条件。

像河南的太乙书院、江西的梧桐书院、匡山书院、广东的天衢书院,出现的书院数量虽然还不是很多,规模也不算大,但是已逐渐完成了向私立教育机构的转型,而且孕育着蓬勃生机,日益显示出书院在文化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从这时开始,书院在社会不断展示其魅力,吸引名师讲学,吸引众多的弟子入书院攻读。

一、书院产生的原因

根据文献记载,唐朝时就出现了书院这个名称〖详见教材P204〗,当时有两种场所被称为书院:一是由中央政府设立的主要用作收藏、校勘和整理图书的机构,一是由民间设立的主要供个人读书治学的地方。

到了唐朝末期,在私人设立的书院中,出现了授徒讲学的活动,虽然没有在整个社会形成制度,规模也不大,但可以看成是书院作为教育组织的萌芽。

之所以在唐朝末年萌芽,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官学衰落、士人失学

经过唐朝中期的“安史之乱”后,唐朝就不断地陷入军阀割据的境地,各节度使拥兵自重,不断地进行战争,使得中央和地方的财政走向困顿,社会秩序紊乱,官学日趋衰弱,士人大量失学,不得不另找求学的途径。

2、书籍的积累与传播

自从雕版印刷术在唐朝发明后,书籍的成本大幅度降低,民间印刷作坊林立,书籍传播迅速。

[比如元稹在给白居易的诗集——《白氏长庆集》写的序文中就说:当时人们把白居易的诗“缮写模勒”,在街上贩卖,到处都是这样。

从前人们把刻石称为“模勒”,到了唐代,也就把雕版称为”模勒“了。

这里的“模勒”两字就是雕版印刷的意思。

] 这就给书院的出现提供了技术基础。

3、私人讲学的传统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私学就是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

虽然在秦朝曾短暂采取了禁私学的文教政策,但到了汉朝私学马上得以恢复和发展,以书馆、经馆的形式遍设于全国城乡各地。

魏晋南北朝时期又以家学的方式维系文化传承(象着名的《颜氏家训》就出现在这个时期)。

可以说,每当社会发生动乱,官学无法维持时,私学往往能以顽强的生命力生存下来,成为维系教育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4、佛教禅林的影响

在第五讲我们曾了解到,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到了唐朝佛教已经非常兴盛了,佛教中的禅宗尤其具有社会影响力。

禅宗教徒往往选择风景优美的山林僻静之处禅定修炼、讲经说法,形成了一套很有特点的教育方式。

[见教材P205]这对后来书院的办学方式很有影响。

唐朝民间音乐的发展 篇2

隋唐两代,政权统一,特别是唐代,政治稳定,经济兴旺,统治者奉行开放政策,不断吸收他方文化,加上魏晋以来已经孕育着的各族音乐文化融合打基础,终于萌发了以歌舞音乐为主要标志的音乐艺术的全面发展的高峰。

唐代宫廷宴享的音乐,称作"燕乐"。

隋、唐时期的七步乐、九部乐就属于燕乐。

它们分别是各族以及部分外国的民间音乐,主要有清商乐(汉族)、西凉(今甘肃)乐、高昌(今吐鲁番)乐、龟兹(今库车)乐、康国(今乌兹别克撒马尔罕)乐、安国(今乌兹别克布哈拉)乐、天竺(今印度)乐、高丽(今朝鲜)乐等。

其中龟兹乐、西凉乐更为重要。

燕乐还分为坐部伎和立部伎演奏,根据白居易的《立部伎》诗,坐部伎的演奏员水平高于立部伎。

风靡霓裳羽衣舞一时的唐代歌舞大曲是燕乐中独树一帜的奇葩。

它继承了相和大曲的传统,融会了九部乐中各族音乐的精华,形成了散序——中序或拍序——破或舞遍的结构形式。

见于《教坊录》着录的唐大曲曲名共有46个,其中《霓裳羽衣舞》以其为着名的皇帝音乐家唐玄宗所作,又兼有清雅的法曲风格,为世所称道。

着名诗人白居易写有描绘该大曲演出过程的生动诗篇《霓裳羽衣舞歌》。

在唐代的乐队中,琵琶是主要乐器之一。

它已经与今日的琵琶形制相差无几。

现在福建南曲和日本的琵琶,在形制上和演奏方法上还保留着唐琵琶的某些特点。

受到龟兹音乐理论的影响,唐代出现了八十四调,燕乐二十八调的乐学理论。

唐代曹柔还创立了减字谱的古琴记谱法,一直沿用至近代。

唐代末年还盛行一种有故事情节,有角色和化妆表演,载歌载舞,同时兼有伴唱和管弦伴奏的歌舞戏。

大面、踏摇娘、拨头、参军戏等这已经是一种小型的雏形戏曲。

文学史上堪称一绝的唐诗在当时是可以入乐歌唱的。

当时歌伎曾以能歌名家诗为快;诗人也以自己的诗作入乐后流传之广来衡量自己的写作水平。

唐代音乐文化的繁荣还表现为有一系列音乐教育的机构,如教坊、梨园、大乐署、鼓吹署以及专门教习幼童的梨园别教园。

这些机构以严密的考绩,造就着一批批才华出众的音乐家。

永贞革新失败的原因 篇3

永贞元年(805年)正月,唐德宗死,太子李诵即位,这就是唐顺宗。

他在东宫20年,比较关心朝政,从旁观者的角度对唐朝政治的黑暗有深切的认识。

唐顺宗即位时已得了中风不语症,但还是立刻重用王叔文、王伾等人进行改革。

永贞革新失败的原因

一、时运不济。

顺宗由于身体羸弱,实际当皇帝才半年多。

就在这几个月里,也是重病在身,口不能言。

总发动机停转,改革产品当然下线。

二、权力基础薄弱。

唐朝中后期,国家权力长期掌握在宦官和藩镇手中,盘根错节。

改革者只是一小群地位较低的新人,有笔无剑。

两相对比,一个是大树,一个是浮萍。

比如宦官拒不交出兵权,二王一点办法没有。

“二王刘柳”一度头脑发热,互相吹捧是伊尹、周公、管仲再世,豪壮得意、不可一世。

这种狂热不但引发了普遍的妒忌和敌意,而且也无法冷静驾驭复杂政局,处理多方面牵扯关联。

宦官集团则依靠实力强大的藩镇和老臣,实施反击。

改革者的权力如同图画山岳,一戳就破,基础太脆弱了。

三、“休克疗法”操作太急。

德宗积弊已深,企图采用“休克疗法”或“震荡疗法”,短短几个月就焕然一新,很难奏效。

只有循序渐进,方为上策。

但“二王刘柳”担心顺宗不久于世,以百米跑速度接连推出力度很大的改革措施,结果欲速而不达。

四、涉嫌。

改革集团仍然未能逃脱人性弱点。

他们在运动中忙于升官,急于求成,一个接一个提拔朋友和熟人。

只要团体内有人说“某甲可以担任某官”,过不了两天某甲便已得到这个职位。

二王得势时,门庭若市。

王伾还专门做了一个收藏礼金的大木柜,夫妇二人在大柜子上睡觉,享受金钱快感,结果授人口实。

五、内讧。

改革深入之后,王、韦产生不同意见,窦群事件就是个例子。

另外,王叔文要杀刘辟,韦执谊竭力劝阻。

还有个叫羊士谔的人指责革新运动,王叔文也要杀他,韦执谊以为不可。

王叔文气得不得了。

其实韦执谊的用意,是为了缓解改革者与众多朝官的紧张。

韦执谊派人向王叔文解释说:“我并不是违背约定,只是多方设法成就老兄的事情罢了。”但王叔文不能容忍,甚至想杀掉韦执谊。

六、不善于妥协。

对立双方都陷入了你死我活、鱼死网破的斗争哲学之中,不能自拔。

王叔文固然勇气有余计谋不足,韦执谊在最后关头也拒绝了与新皇帝宪宗妥协的余地,实为遗憾。

中国加入WTO的谈判过程表明,掌握妥协的艺术十分重要,改革亦是如此。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