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向全中国和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是不可战胜的,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纪念红军长征的意义【优秀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已经整整80周年了。8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经过艰苦卓绝的万里长征,在甘肃会宁会师,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妄想消灭共产党和红军的图谋,实现了红军北上抗日的战略大转移。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项伟大壮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创造的人间奇迹。它不仅挽救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保存了红军队伍和革命力量,使我们党和革命事业转危为安,而且在这场远征中产生出来的伟大精神--长征精神,永远铭刻在中国革命丰碑上和全国人民的心里。回顾革命历史,纪念红军长征胜利,重要的是为了学习和总结长征革命历史经验,继承和发扬长征中的革命精神,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创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我们学习、研究长征精神,就是要学习红军长征时期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维护党的统一;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革命必胜的信念;坚持严守党的纪律,紧密联系群众;为民谋利益的高尚思想品德;坚持团结协作、顾全大局;坚持艰苦奋斗、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学习发扬长征精神。就是要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坚决维护党的统一,这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思想基础
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坚决维护党的统一是红军长征胜利的首要条件,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红军长征是我们党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内的错误统治,导致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军事上节节失利,革命形势非常不利,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党中央和红军被迫转移,开始长征。长征途中,我们党举行的遵义会议,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和长征初期我们党和红军遭受的挫折教训,结束了"左"倾错误路线在党内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把党的路线引导到了正确的道路上。从此,我们党在正确的路线指引下,红军各部队紧密配合、协同作战,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了机动灵活的战斗,斩关夺隘,抢险飞渡,迅速取得战略主动权。1935年6月,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共同北上,创建川陕甘苏区,进行抗日民族战争。然而,张国焘坚持错误路线,一意孤行,另立中央,企图分裂党分裂红军,以朱德、刘伯承等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与张国焘进行了坚决斗争,维护了党的统一、红军的统一,维护了党的正确路线在广大红军部队的指导地位。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军在会宁会师,实现了抗日北上的战略目标。毛泽东同志总结经验时深刻指出:"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决不允许枪指挥党","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红军长征的胜利,没有红军长征胜利,就没有中国革命后来的蓬勃发展,也不会有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始终是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重大问题的正确方向,是我们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思想基础。今天我们学习长征精神,首要的一条就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坚持党的基本战线不动摇,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巩固党和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
二、学习发扬长征精神,就是要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革命必胜的信念,这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动力和保证
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坚持革命必胜的信念是红军长征胜利的力量源泉,也是我们共产党人崇高理想的精神支柱。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经历了人类难以想像的艰难险阻。红军缺少粮食,弹药匮乏,吃的是草根,咽的是树皮,头上有飞机轰炸,前后有敌军的围追堵截,就是在这种困难情况下,红军打败了数十万国民党军,走出了雪山草地,翻越了高山峻岭,实现了三大主力大会师,踏上抗日救国道路。他们靠的是什么?靠的是红军指战员们对马列主义执着的信仰,对革命理想执着的信念,靠的是对革命事业的无比忠诚和革命必胜的信念。这种信念是任何困难都吓不倒、摧不垮的。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说明,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革命必胜的信心是战胜艰难困苦的力量源泉和精神动力。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必然之路,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正确道路,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一次伟大而艰巨的长征。进行新的长征,同样需要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需要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信心。如果我们的理想信念不坚定,或者发生动摇,那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就会半途而废。当前,由于国际国内形势和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有些党员和干部对共产主义信念产生了动摇,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了危机,有的对党的领导缺乏信心,对社会主义道路产生怀疑等等,这些问题如果不能正确对待和解决,就会导致党员的社会主义信念发生变化、政治方向迷惑、生活陷人腐化堕落。因此,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高党员、干部素质,培养社会主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革命接班人的重要环节,也是永葆党的先进性和党员先进性的重要保证。只有坚定理想信念,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我们才能在国际政治风云多变的情况下和各种复杂情况下,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坚定的政治立场,也才能经受住各种大风大浪的严峻考验,成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拥护者、实践者。
三、学习发扬长征精神,就是要坚持遵守党的纪律,密切联系群众,为民谋利益的崇高思想品德,这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
严守党的纪律,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这是红军长征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红军战士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打退强大的国民党军队,战胜各种各样的艰难困苦,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没有各民族兄弟的帮助,红军是难以完成历史使命的。红军每到一个地方,首先积极宣传群众,发动群众,宣传北上抗日的方针,宣传人民军队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并严格执行军纪,不动群众一草一木,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并帮助当地百姓和少数民族地区建立革命政权、武装等等。红军指战员们用严明的纪律和实际行动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密切了群众关系,与人民群众打成了一片。当地广大人民群众主动为红军捐粮草,给红军带路,照顾伤病员,甚至参军打仗,这一切都有力地支援了红军战士的远征。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与全国各民族人民群众有力支援分不开的。红军内部,党群之间、官兵之间关系亲如兄弟,干部吃苦在前,冲锋在前,牺牲在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一切行动都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准则。今天我们学习长征精神,就是要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学习他们密切联系群众,真心实意为劳苦大众谋利益,学习他们一切行动都是为了人民利益,一切言行都是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准则和尺度,廉洁奉公,不谋私利,不论条件多么艰苦、环境多么恶劣,始终把党的事业放在第一位,这是每个共产党员都必须要做到的。但是,这些年来,随着社会条件和环境的变化,党内有的于部忘记了过去,忘记了党的根本宗旨,忘记了共产党员的责任和人民嘱托,思想行为和工作作风脱离了群众,脱离了实际,甚至有的严重地违背党的基本原则,以权谋私,贪赃枉法,腐化堕落,严重地损害了党的形象。当前,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党群关系的好坏,人民利益既得与否,直接影响着党和国家威望,影响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因此,大力弘扬长征精神,有助于我们提高认识,增强信心,消除腐败;有助于我们加强党性原则,遵守党的纪律,提高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密切与人民群众的感情,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时刻不忘人民群众,与人民同甘苦、共命运,尊重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积极维护他们的切身利益,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力支撑,是我们党处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
四、学习发扬长征精神。就是要坚持团结协作、顾全大局的革命精神。形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大合力
团结协作,顾全大局,密切配合,这是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决定性因素。在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红军各主力部队之间互相支援,密切配合,协同作战,打败了强大的国民党军队,如果没有这种团结协作、步调一致的精神,红军也是不可能取得长征胜利的。在长征途中,革命队伍中的团结友爱是十分可贵的。红军将士把战士当作自己的亲人,把部队当作自己家,政治上同心同德,生活上互相帮助,在困难和危急关头总是把方便和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危险留给自己。这种舍生忘死的战友情义,使战士忘记了饥饿,忘记了病痛,忘记了危险,尽管长征路上那么艰险,但是大家团结一心,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抛头颅洒热血,决不后退一步。红军重视军民团结,重视民族团结,尊重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得到了各民族的支持和拥护,保证了长征的胜利。在红军当中,讲团结、顾大局、舍己为人、生死与共是红军内部关系的自觉准则。正是这种讲团结、顾大局精神,克服了王明"左"倾主义,粉碎了张国焘分裂党、分裂红军的阴谋,从而达到党内团结和统一。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胜利,团结起来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我们过去的几十年,就是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在不同历史阶段又有代表那个不同阶段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奋斗纲领,因此我们才能够团结和动员最广大人民群众,叫作'万众一心'。有了这样的团结,任何困难和挫折都能克服。"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前进的道路充满希望又任务艰巨,虽然现在客观环境和物质条件比起红军长征时期优越得多,但是新的情况、新的困难层出不穷。因此在前进的道路上,需要伟大的团结精神,需要全党的团结和全国人民的团结。全国人民团结一心,是建设社会主义势不可挡的强大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团结,构建和谐社会更离不开团结。团结是中国的希望所在,是改革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只有把一切有利于团结的积极因素凝聚起来,把一切有利于祉会主义建设的力量都调动起来,才能兴民族、强国家、富人民。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都应该自觉地站在党的事业高度上,自觉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自觉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要识大体,顾大局,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为的党中央周围,在政治上、思想上。
五、学习和发杨长征精神。就是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为实现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我省"十一五"规划而努力奋斗
早在建国前夕,毛泽东同志就告诫我们:"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也多次指出:"中国搞四个现代化,要老老实实地艰苦创业。我们穷、底子薄,教育、科学、文化都落后,这就决定了我们还要有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江泽民同志多次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不提倡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只想在前人创造的物质文明的成果上坐享其成,贪图享乐、不思进取,那么这样的民族是毫无希望的。"胡锦涛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指出:"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因此领导干部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不畏艰难,励精图治,勤勤恳恳为人民谋利益。"我们要遵照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教导,努力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尚思想品德和革命精神,学习孔繁森、李国安、任长霞、牛玉儒等模范人物的优良品质和新时代风范。自觉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抵制腐朽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侵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提高政治思想觉悟和政治素质,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浩然正气,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长征精神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财富,虽然过去70年了,但是长征不朽的精神和光辉永远照耀着我们,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精神力量,是保持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的重要法宝,是抵制腐败现象的有力武器。同时,长征精神又是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是青少年一代进行理想信念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用长征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青少年一代,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是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我们一定要以革命先辈为榜样,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把长征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激励和鼓舞全国人民奋发图强,开拓前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长征道路上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七百多座县城,红军牺牲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翻过连绵起伏的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与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长征简介
1934年10月,由于博古、李德等人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以及敌强我弱,红军先后逃离追踪。中央革命根据地(亦称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遭到失败,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同时留下部分红军就地坚持游击战争。8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为了给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探索道路,命令红六军团撤离湘赣苏区,到湘中发展游击战争。10月,红六军团与红三军(后恢复红二军团番号)会合,并创建了湘鄂川苏区。
1934年10月上旬,中央红军主力各军团分别集结陆续出发,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及直属纵队离开江西瑞金。10月21日,中央红军从赣县王母渡至信丰县新田间突破国民党军第一道封锁线,沿粤赣边、湘粤边、湘桂边西
行,至11月15日突破了国民党军第二、三道封锁线;然而李德等领导人一味退却,消极避战,使红军继续处于不利地位。中央军委决定从兴安、全州之间抢渡湘江,经浴血奋战,于12月1日渡过湘江(即第四道封锁线),由于连续苦战,红军由8万余人锐减5万余人,剩余3万余人。12月中旬,抵达湘黔边时,毛泽东主力军队放弃原定进入湘西与第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开会,接受了毛泽东的主张,决定向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地区前进,使红军避免了覆亡的危险。
1935年1月7日,红军占领遵义。1月15~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举行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着重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经验教训,纠正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的正确领 导, 制定了红军之后的战略方针, 从而在最危险的关头挽救了红军和中国共产党。 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3月,组成了实际上以毛泽东为首,周恩来、王稼祥参加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他们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名义指挥红军的行动。
遵义会议后,鉴于川敌布防严密,中央红军确定撤离遵义后,在川黔滇边和贵州省内迂回穿插。特别是在四渡赤水的过程中,中央红军灵活机动地创造战机,运动作战,各个歼敌,以少胜多,从而变被动为主动。随后出敌不意,主力南渡乌江,直逼贵阳,迅即西进,4月下旬以一部在翼侧策应。5月初,抢渡金沙江,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由于执行了正确的民族政策,红军顺利通过大凉山彝族区。接着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6月中旬,与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
红四方面军原在川陕根据地,为了向川甘边发展,1935年 3月28日至 4月28日取得强渡嘉陵江战役的重大胜利。然而红四方面军主要领导人张国焘等擅自决定放弃川陕根据地(亦称川陕苏区)向西转移。5月初,共八万余人开始长征,中旬占领了茂县(今茂汶)、理番(今理县)为中心的广大地区。
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红军以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为战略方针,中共中央决定将两个方面军混合编为左、右两路军过草地北上。中共中央随右路军跨过草地,抵达班佑、巴西地区。8月底,右路军一部在包座全歼国民党军第四十九师约五千余人后,打开了向甘南前进的门户。9月张国焘率左路军到达阿坝地区后,拒绝执行中共中央的北上方针,并要挟中共中央和右路军南下。毛泽东等于9月10日急率第一、第三军(后组成陕甘支队)继续北上,夺取腊子口,突破国民党军渭河封锁线,经固原翻越六盘山,于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今吴旗县城),先期结束了长征。11月21~24日取得了直罗镇战役的胜利,为党中央和红军扎根在陕北奠定了基础。
在国民党重兵对鄂豫皖根据地围攻的情况下,红二十五军和鄂豫皖省委按照中共中央指示,于1934年11月从河南罗山县开始西移,在鄂豫陕边建立根据地,粉碎国民党军两次“围剿”。次年7月过陇东,9月与陕甘根据地的第二十六、二十七军会师,合编为第十五军团。第一、三军团到达后,与之合编为红一方面军。
在湘鄂川黔根据地的红军二、六军团,于1935年11月从湖南桑植出发,转战湖南、贵州、云南三省,击溃国民党军的拦截,渡过金沙江,经西康、四川,于1936年6月底至甘孜,与张国焘率领的南下受挫的红四方面军会师。二、六军团合组为二方面军。7月,二、四方面军共同北上,在红一方面军接应下,10月先后在甘肃省会宁县城和静宁县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至此,红军长征结束。(可参考电视剧《长征》)1933年10月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动员近100万国民革命军围剿各中国共产党控制的农村根据地,并以50万兵力重点进攻中央苏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要控制地区)。
在前四次战役中,由于实施毛泽东的运动战方针,国民政府军没有达到预定目标,均以撤退告终。在第五次战役中,由于毛泽东失去领导权,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原名秦邦宪)采纳德国军事顾问李德的建议,放弃过去四次反“围剿”斗争的积极防御方针,将这场战争定性为国共之间的决战,采用军事冒险主义,提出了“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口号,要求红军在根据地之外抵抗国民革命军,决定在国民党之前抢先行动,发动所有红军展开全面进攻,并争取苏维埃在全中国的胜利。但中央苏区只有10万左右的正规军和数万游击队,在抢先进攻后不久即遭到巨大损失。这时共产党方面决定进行阵地防御,辅以“短促突击”(短距攻击),意图抵挡国民革命军的前进。但这个行动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不久,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首府瑞金的北大门广昌陷落,红军死伤一万余人。
光辉岁月——2016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
长征(1934年10月--1936年10月),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七百多座县城,红军牺牲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领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军到达蒙古与军领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长征部队
第一支是中央红军(后改称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10日由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西的吴起镇(今吴旗县),行程达二万五千里;
第二支是红二十五军(后编入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1月16日由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同陕甘红军会师,合编为红十五军团,行程近万里,最早到达陕北的一支红军 。
第三支是红四方面军,于1935年5月初放弃川陕苏区,由彰明、中坝、青川、平武等地出发,向岷江地区西进,1936年10月9日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一万余里;
第四支是红二、红六军团(后同红一方面军第三十二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于1935年11月19日由湖南桑植刘家坪等地出发,1936年10月22日到达会宁以东的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两万余里。
三大主力会师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保存了力量约3万人。同年年底,红四方面军部分主力(约一半)加上红一方面军红五军团组成“西路军”,约两万人,在虎豹口度过黄河之后,向甘肃河西地区前进,打通对苏联的国际交通线失败,全军仅剩四百余人,在李先念等人的带领下,到达新疆星星峡,被新疆军阀盛世才缴械投降。
广义上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九一八事变后,各路红军以北上抗日、应对国民党围剿、扩大革命根据地、打通同苏联的通道为主要目标所进行的一系列长途征战;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最困难的情况下,同时与国民党军队、恶劣自然条件、党内错误路线进行斗争,并对少数民族及地方群众进行教育争取,以及克服自身的装备和给养严重不足,而进行的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为中国共产党确立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最终夺取政权奠定了思想、政治、组织、作风、军事、民众和国际基础。
1、思想方面:认识了“实事求是”的重要性,为延安整风奠定了基础。长征途中,“左”倾错误主张实行退却中的逃跑主义方针,把战略转移变成搬家式的行动。严酷的事实使得党和红军内部越来越多的人进行思考,开始认清教条主义的危害。一些曾支持过“左”倾错误的领导人,也开始逐步改变态度。遵义会议集中全力解决当时最迫切的军事和组织问题, 开始确立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实际领导地位。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逐渐走出困境,转危为安;一、四方面军会师后,中央坚持北上抗日的正确方针,为各路红军最终在陕甘地区胜利会师,进而打开革命新局面奠定了基础。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使全党深刻地认识到,中国革命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地研究解决中国革命问题,走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在血的教训和生死存亡考验中认识并确立起来的思想路线,为延安整风奠定了思想基础,成为我们党和军队不断取得革命胜利的一大法宝。
2、政治方面: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为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奠定了基础。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步步入侵,中华民族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国民党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加重了民族危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从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出发,一开始就站在争取民族解放的最前列。长征路上,各路红军始终高举抗日旗帜,积极宣传党的抗日主张。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后,党中央随即发表了“抗日救国宣言”,提出抗日救国十大纲领。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总方针。三大红军主力会师西北,红军主力靠近抗日前线,使中国革命重心由南方转到北方,进一步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红军长征的胜利,既是顺应国内局势,开展抗日斗争的需要,也是顺应历史趋势,发展革命力量的需要。正因为如此,红军长征到达陕甘地区以后,很快就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从此不断发展壮大。
3、组织方面: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大革命失败后,在武装夺取政权的问题上党内是一致的,但夺取政权的方式是“以城市为中心”,还是到农村去以农村包围城市,是有不同意见的。实践结果证明,提出并坚持到农村去开辟根据地的毛泽东是正确的。到苏区的临时中央由于错误的领导,最后使中央根据地全部丧失,中央红军被迫长征,并在长征初期处处受挫。在这种情况下,全党全军呼唤毛泽东出来领导。毛泽东回到领导岗位后,红军获得了新的生命,摆脱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最后胜利到达陕北。大革命和第五次反“围剿”的两次失败,使中国共产党两次濒临覆灭的危险。在这两次大的危急关头,毛泽东的正确思想对挽救党的危亡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在革命实践的反复检验中逐步形成。长征胜利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开始掌握实际上的领导权,形成了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雏形。
4、精神作风方面:英勇不屈、顽强生存的精神,为我党我军的作风建设奠定了基础。长征不仅是一次军事上的战略转移,而且是人类精神和意志的一次伟大远征。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面对异常严酷的自然环境,红军始终保持顽强的意志和昂扬的斗志,形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这种精神, 坚持把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服从中央、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写照,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不仅为长征胜利提供了精神动力,而且在日后成为我党我军作风建设的基因。
5、军事方面:红军指战员的素质大大提高,为最终形成强大的人民军队奠定了基础。长征途中,红军作战频繁,历经各种战斗考验,极大地提高了指战员的整体素质和综合军事能力。各路红军虽受到重大损失,但红军精华得以保留,他们历经艰险,革命意志更加坚定,战争经验更加丰富,成为党和军队的栋梁之才;长征出发前或长征途中参军的新战士经过艰难转战,许多也都成了优秀的红军指挥员。经过长征,红军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战略战术,成为一支拖不垮、打不烂的部队,成为不可战胜的威武之师。陕北会师后,在中共中央统一领导下,各路红军互相配合,统一行动,对于打开革命新局面,具有重要的意义。部队成为改编为八路军的基础和后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基础。
6、民众方面:沿途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为革命胜利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在长征途中,党和红军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充分体现为了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的根本宗旨和优良作风,使沿途群众认识到红军是自己的军队,从而衷心拥护红军,支援红军,协助红军筹粮筹款并踊跃参军,谱写了党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动人篇章。红军在所经过的许多地区,帮助各民族群众建立革命政权,组织革命武装,并在红军走后仍然坚持斗争,沉重地打击了当地的反动统治者。这些在长征中播撒的革命火种,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逐渐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7、国际方面:为提升中共在国际共运中的地位奠定了基础。中国共产党建立之后,长期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开展工作,凡重大事项、重大决策和重大活动,往往都是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或者是请示共产国际批准后实行。长征开始时,党与共产国际的联系中断,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自主地去解决面临的现实问题,锻炼和提升了党独立自主领导中国革命的能力。因此,毛泽东后来说:“真正懂得独立自主是从遵义会议开始的。”红军长征的胜利,使共产国际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由幼年到成年的转变,并反思自己远离中国实际情况来指挥中国革命的失误,从而认可了中国共产党从中国实际出发提出的路线方针政策,认可了中国革命应由了解中国实际的同志来领导和指挥。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在国际共运中的地位得到了迅速提高。
长征对于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具有多重奠基意义。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不仅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人领导革命战争的能力,开辟了革命的新局面,而且奠定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发展壮大的基础,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
四、长征精神的重要意义
1、要深刻认识长征精神的历史意义。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许多进步人士欢欣鼓舞,大批进步青年来到革命圣地延安,为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发展壮大,为抗战胜利,创造了条件。长征在世界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斯诺、史沫特莱等奔赴陕北报道长征。长征的胜利,鼓舞了全中国人民,直接促进了我们党和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大发展。
2、要充分认识长征精神的现实价值。正是有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在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征程中,中国共产党才能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在敌人和困难面前屈服。今天,以同志为的党中央领导人民正在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历史条件与革命时期已大不相同,但长征精神并没有过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认识长征精神特别要认识“服从中央、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维护团结”这个关键一条的现实意义。在新的征途上,长征精神永远是我们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
3、要大力弘扬长征精神并使之成为全民族的精神。长征精神,是我们党、人民军队和整个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场新的长征,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红军长征在当代中国的继续和延伸。大力弘扬长征精神,使之成为全民族的精神,续写新长征的篇章,对于推动新长征的胜利,加快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