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军委第二天发出命令,限左路军先遣团在29日夺下泸定桥。命令比原定部署提前了一天,离限期不足24小时,而距泸定桥还有240里的路程,两天的路必须一天走完。全团干部立即分头深入连队,边行动边召集营、连干部们分头向战士作动员。“走完二百四,赶到泸定桥!”这气壮山河的口号,成为全团的信念和目标。
傍晚,瓢泼大雨又下了起来。雨水湿透了战士的衣服,连续10多个小时的急行军,还没有吃过一顿饭。虽然疲惫不堪,但战士们的情绪却十分饱满。“走不动,就找一根木棍拄着;饿了,就抓一把生米送进口里;渴了,就捧一把雨水喝喝。”讲到这里,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的讲解员杨菲菲眼角有些湿润了,她告诉记者,每次讲解到这一部分,她都难以抑制自己的感动,很多观众也都为红军战士的勇毅和坚韧而动容。“我是土生土长的泸定人, 从小听着飞夺泸定桥的故事长大,如今我能让更多的人知道这段荡气回肠的历史,真的很自豪!”
“走完二百四,赶到泸定桥!”这一坚定的信念像一团烈火,一直在战士们的心中燃烧。就这样,红军指战员硬是在29日凌晨赶到了泸定桥。
海拔7000多米的贡嘎雪山和海拔3000多米的二郎山隔河对峙,大渡河在奇峰险山切出的深谷中冲出,犹如脱缰的野马奔腾咆哮。大渡河经泸定的河段古称“泸水”,自古以来就是川康要道上的天堑。康熙四十四年,为了打通京城、成都至拉萨的通道,清廷下令在这个巨大的峡谷上架桥。这是一座由铁索支撑起来的空中吊桥,十三根碗口粗的铁索连接两岸,其中九根为桥面,四根为扶手。铁索分别固定在两岸的两根铁桩上,仔细辨认,还能看见铁桩上刻有“康熙四十四年岁次乙酉九月造汉中府金火匠马之常铸重一千八百斤”字样。
在漫长的历史中,泸定桥是四川和西藏之间茶马古道的交通咽喉,是中华边陲民族和睦、国家统一的安定桥,更以长征胜利飞夺泸定桥的伟大壮举和英雄业绩而名扬中外,以“十三根铁链托起一个共和国”载入中国革命的光辉史册。
薪火相传谱新歌
寒露时节,中原腹地,秋风渐凉。记者走进陆军第54集团军叶挺独立团二连,当年它曾是飞夺泸定桥的红一军团四团二连。
连队指导员司森自豪地告诉记者,他们连所在的叶挺独立团,是我党直接掌握的第一支革命武装,北伐战争荣膺“铁军”美誉。参加南昌起义打响第一枪,作为“朱毛红军”主力(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10师28团)坚持井冈山斗争,长征途中担任中央红军前卫(第2师4团),突破四道防线、强渡乌江、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奇袭腊子口,被誉为“开路先锋”,为长征胜利立下卓越功勋;抗战时期激战平型关、血战刘老庄,解放战争从东北打到海南,新中国成立后参加边境自卫还击作战……一路走来,红二连随团历经大小战役战斗876次,无一不胜。
在叶挺独立团二连,执行任务打荣誉旗、重大节日吃传统饭、外训演习建流动荣誉室,这些都是不成文的规矩,目的就在于让“飞夺泸定桥22勇士”“要桥不要命”的勇士精神在一代代红二连官兵身上薪火相传……
“连队‘要桥不要命’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向极限挑战。”被评为“精武标兵”的张瑞永,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枪王”。他熟练掌握手枪、自动步枪、轻机枪等5种轻武器,在3月初上级组织的考核中,创造了自动步枪立姿速射第一名的好成绩,仅精确射击一项,他就会5种不同距离的射击技能。“今年我当选了‘新勇士’!” 张瑞永难掩兴奋。他说的“新勇士”,是红二连每年连庆都要组织的“新时期22勇士” 评选活动,旨在弘扬飞夺泸定桥“要桥不要命”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让大项任务冲锋在前、比武考核摘金夺银的战士站上连队荣誉的最高峰。近年来,连队评选出百余名“新时期22勇士”,其中2人荣立二等功,20人次荣立三等功,1人荣获“全军优秀士官人才奖”。
历史是根,传统是魂;根不能断,魂不能丢。集团军政委高伟告诉记者,经过80多年来的积淀,红二连“要桥不要命”的勇士精神已深深融入官兵血脉。近年来,他们大力开展读“三史”(军史、师史、连史)、唱“三歌”(铁军之歌、铁军精神之歌、铁军传人之歌)、学“三战”(战史、战例、战将)和“六红”(读红色著作、讲红色故事、看红色影视、唱红色歌曲、编红色短信、演红色晚会)活动,让红色血脉代代相传。
如今,蕴藏在连魂精神里的密码,已转化成强军路上的制胜基因。在叶挺独立团团史馆,一个印有“最佳射手奖”字样的奖杯格外显眼。今年7月,该团参加中部战区陆军首次“中部铁拳—坦克�铁骑”比武竞赛,一举包揽了步战车组所有项目的金牌。红二连先后参加联合军演、汶川抗震、首都阅兵、国际维和等大项任务,多次被上级评为“军事训练一级连”“基层建设先进连队”“先进基层党组织”“演习先进单位”等称号。
战无不胜因精神。80年前,革命先辈在泸定桥畔用十三根铁链扛起一个共和国。80年后,在强军目标的引领下,红二连官兵始终不忘初心,接过先辈旗帜,传承长征精神,在强军兴军的新长征路上不断前行……
急行奔袭创奇迹
到达海拔1300米的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急促的呼吸和强烈的阳光让人体会到高山峡谷地区的气候特点。置身泸定桥,桥的两端各建有亭式桥楼,北端紧邻泸定县城,不时有孩童欢快地从桥面跑过,留下一串银铃般的笑声,回荡在这座81年前曾历经一场激战的泸定桥……
在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里,展厅入口处的几个大字震撼人心:让历史记住这一刻,1935年5月29日。馆内一幅幅图片和一件件实物,再现了当年红军将士一往无前的英雄壮举。
红军突破天险大渡河之后,要用仅有的几只小船将几万红军渡过河去,最快也要一个月的时间。而国民党的追兵紧追不舍,形势十分严峻。危急之下,中央军委当机立断:由红一军团二师和红五军团组成的左纵队5月27日从安顺场出发,三日内行军320里奔袭泸定桥。时任二师四团政委的杨成武在回忆录中是这样描述这一带的:“蜿蜒曲折,忽起忽伏的单边羊肠小道……稍不小心就有掉下去的危险。”加上河对岸敌军不断组织火力向部队射击,左纵队还要绕道行军,更增加了行军的距离和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