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解体的原因有哪些(最新5篇)

苏联解体是指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共产党失去执政地位及由15个加盟共和国组成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瓦解的事件。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苏联解体的原因有哪些(最新5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简介 篇1

苏联(1922年12月30日-1991年12月26日,但习惯上苏联历史从1917年“十月革命”后开始算起)。

原为联邦制多民族国家。位于欧洲东部和亚洲北部,面积2240万平方千米,是20世纪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人口2.901亿(1990)。有100多个民族,其中俄罗斯人占51%,乌克兰人占15% ,乌兹别克人占6%,白俄罗斯人占4%,其他为哈萨克人、鞑靼人 、阿塞拜疆人、亚美尼亚人、格鲁吉亚人、摩尔多瓦人、塔吉克人、立陶宛人、土库曼人、德意志 Флаг СССР / 苏联国旗人、吉尔吉斯人、犹太人、拉脱维亚人、爱沙尼亚人等约占24% 。官方语言为俄语 ,有200多种民族语言和方言,其中斯拉夫语族占75% ,除斯拉夫语之外的其它印欧语占8% ,阿尔泰语占12%,乌拉尔语占3%,高加索语占2%。主要宗教为俄罗斯东正教,其他为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等。首都莫斯科。苏联包括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乌兹别克、哈萨克、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吉尔吉斯、塔吉克、土库曼、亚美尼亚、摩尔多瓦、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15个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巴什基尔、布里亚特、达格斯坦、卡巴尔达-巴尔卡尔,卡尔梅茨达、卡累利阿、科米 、马里 、莫尔多瓦、北奥塞梯、鞑靼、图瓦 、乌德穆尔特 、切切诺-印古什、楚瓦什、雅库特、阿布哈兹、阿扎尔、卡拉卡尔帕克、纳希切凡20个自治共和国,8个自治州,10个自治区和129个边疆区或州。 苏联全境中平原和低地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0%,山地和高原分别占20%。叶尼塞河以西主要是俄罗斯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和图兰平原,以东主要是中西伯利亚高原和东西伯利亚山地。80%地区属温带,16%属寒带,4%属亚热带。气候的主要特征是:冬季漫长、严寒、干燥,夏季短促、温暖,春、秋季短,气温年较差较大。

根据苏联《宪法》,苏联是联邦制国家,由15个平等权利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苏联加盟共和国)按照自愿联合的原则组成。首都为莫斯科。国家元首为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1990年后为苏联总统。政府首脑为部长会议主席,1990年后为苏联总理。武装力量名称为苏联红军,1946年后称呼为苏联武装力量。习惯上仍称为红军,海军部队称呼为红海军。

苏联解体的历程 篇2

1、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没有取得成效,反而使政治、经济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危机进一步加剧,成为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

2、催化剂:1991年,苏联发生“8.19,叶利钦掌握国家大权,政权性质发生根本变化,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3、标志:1991年12月,俄罗斯等11个原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在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集合,共同签署《关于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议定书》,并发表《阿拉木图宣言》。1991年,苏联宣告解体。

苏联解体的原因 篇3

1、体制僵化、经济衰退是根本性的原因。

十月革命的胜利,不一定像过去苏联教科书所说“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但是也绝不是一次普通的朝廷更替或政权转手,它的世界意义在于,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开辟了一条非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尝试。在苏联,这一伟大的社会实验曾经取得过辉煌。但最后以失败而告终。史称“斯大林模式”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和集权的体制。这种体制,为应对国内外紧张局势,能集中一切人力、财力、物力,适应备战和应战的需要,取得工业化和增强国防实力的显著成果,在短短十多年时间里使苏联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强国。然而这种体制严重背离现代经济的发展规律,压抑了地方、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加上它在政治上无情地消灭各种反对派和压制持不同政见的知识分子,以及意识形态方面的严密控制,使整个社会处于僵化、封闭和麻木的状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时代主题逐渐向着和平与发展转移,这种体制使经济发展缓慢,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更加严重,制度性的弊端进一步凸现。显然,这种体制不但不能完成把俄国建成现代化民主国家的历史性任务,反而使俄国在同资本主义的世界性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

2、领导人因素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出任苏共中央,他所面对的是一个动荡的世界和困难重重的国内环境。这就决定了戈尔巴乔夫受命之时,必须实行改革,以挽救这艘航船危亡的命运。可是,这名“船长”很不称职,缺乏一个大国领导人应有的胆略和能力,面对种种困难和压力,他仓促应对,在领导改革中出现种种失误和错误的导向,致使整个国家迷失方向,危机骤增,秩序失控。在此危急关头,戈尔巴乔夫又只顾自己的得失,在复杂的政治较量中节节败退,主动放弃阵地,提出改革要从根本上“改造整个社会主义大厦”,改革的目的“是要使社会有质的更新”,就是要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全面改造,改革的含义已经不是自我完善而是根本变更现存制度。直至八一九事件发生,苏联共产党处境到了危难关头,“船长”竟弃船而逃,自动辞去苏共中央的职务,使苏共迅速走向衰败。苏共衰败,是苏联剧变的前兆;苏联解体,是苏共垮台不可避免的结果。从戈尔巴乔夫当政7年特别是最后时期的言行看,苏联的解体,戈尔巴乔夫当然有着不可推诿的历史责任。

3、外部原因与苏联演变

外因论者通常不否认内因及其他原因的作用,但他们往往凸现和平演变在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中的作用。和平演变是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颠覆的一种战略,即以武力为后盾对社会主义国家遏制的同时,强化政治、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手段,全面推出西方世界的价值观,或明或暗地支持苏联国内的反对派和民族分立主义势力,加速美国式的所谓“全球民主化”进程。应该说,和平演变战略对苏联的剧变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但只有当苏联国内出现政治、社会危机和动荡的时候,外因才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不容忽视的是,自戈尔巴乔夫改革以来,东西方交流大幅度增加,使苏联人民得到一个了解西方、与西方国家生活水平作比较的机会,由于苏联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存在短缺经济,使国内民众看到自己国家与西方世界的差距,增加了对本国当政者的不满和对西方生活方式的向往,从而为西方和平演变打开了方便之门。   有学者还认为,西方大国除有计划地对外渗透、进行和平演变外,特别提到美国诱使苏联扩军备战,开展两国间的军备竞赛,使国家财力过多地投入国防军事预算,加剧了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特别是勃列日涅夫时期穷兵黩武,发动侵略阿富汗战争,使国防军事开支猛增,国内各类矛盾积聚,成为苏联解体原因之一。

4、腐败导致党衰国亡

苏联各级干部的特权现象早就存在,二次大战后逐渐形成为特权阶层,享有各种既得利益。到勃列日涅夫时期,更形成一个个“官僚氏族集团”,这些集团内部儿女联姻,官官相护,贪污渎职,使执政党与民众之间隔阂越来越大,民心尽失。具体地说,20世纪 80年代末,这个集团羽翼已经丰满,他们已将大量国家财富占为己有,此时,他们急切希望共产党的垮台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剧变,以便通过国家制度的公开变更,在新制度下从法律上承认他们攫取的财富合法化,并能名正言顺地将这些财富传给子孙。基于这样的认识,有的学者认为,苏共的垮台和苏联的剧变,是“一次来自上层的革命,旧统治集团中的主体部分自行背叛了以往对自己借以统治的体制的忠贞,掉头而去” 。国内也有学者认为,苏共党内官僚特权阶层“在很大程度上是苏联既得利益集团、苏联上层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而产生的‘自我政变’”。  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苏联晚期官僚特权阶层所诱发的腐败大暴露,以及这些官僚分子摇身一变,成为“新制度”的显贵,表面看来,似乎就是这些人搞垮了苏共和苏联,但是,如果仔细考察一下更广阔的社会背景、更深刻的历史根源,以及当时苏联国内各种政治力量的动向,就不难发现,不能说由于党内出现了腐败和官僚特权阶层就导致党衰国亡,世界上有不少存在这类现象的国家,未必都会造成这样的后果。苏联晚期,官僚特权阶层固然在党和国家的上层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但作为掌控权力的官僚集团,他们首先要依赖原有的体制和秩序,以维护和保障其既得利益,因而他们既不可能是积极的改革派,也不可能是激进的反对派,由于这个阶层具有丰富的政治经验和众多的“关系网”,使其中许多人善于观察方向,见风使舵,最终成为剧变的得益者。

苏联解体的历史影响 篇4

1、苏联解体直接导致美国一家独大主导中东大局,进入“美国时代”;

2、苏联解体导致东西方阵营失衡,直接助推西方的“民主化”浪潮席卷欧洲;

3、失去苏联“庇护”的东欧社会主义阵营土崩瓦解,彻底倒向欧盟与北约。

前苏联是怎样解体的 篇5

1991年8月19日,前苏联毗亚纳耶夫发布命令宣布,即日起由他本人履行总统职务,并在前苏联部分地区实施紧急状态。21日,事态骤然变化,国防 部宣布撤回实施紧急状态的部队,戈尔巴乔夫宣布已经控制局势,但他作为苏联总统的实际权力与影响已大受冲击,以叶利钦为首的俄罗斯政府的权力则急剧膨胀。 23日,叶利钦发布命令,停止俄罗斯共产党的活动,还查封了苏共中央大楼。24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并建议苏共中央"自行解散"。 12月12日,前苏联11个加盟共和国首脑发表《阿拉木图宣言》,正式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并一致认定支持俄罗斯继承苏联在联合国中的成员国地位。 26日,正式宣布苏联在法律上停止存在。苏联解体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发生的最为重大的事件,这极大地改变 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正式结束了东西方 对峙的"冷战"格局。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