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这五大关键战役,秦调动的兵力都在30万以上,每一场都关系异国的生死存亡,可谓规模宏大。而且,这五场战役,基本都由杀神白起、战神王翦、军神蒙恬等担纲主帅,横扫敌国千军万马,打下秦朝一片阔大疆土。
长平之战。是秦国与赵国之间的一场战略性战役。秦昭王时期,依据范雎“近攻远交”的策略,首先攻打魏国、韩国。韩国以17座城池为代价,请求赵国出兵帮助共同抗秦。赵国在当时实力当数一数二,就答应了韩国的请求。引起了秦国不满。于是,秦出兵50万攻打赵国。当初,由于赵国还有廉颇这位大将坚守,尚能喘息,与秦军对峙了3年之久不出战,后期,赵国中了离间计,廉颇被换下,赵国的命运指望于纸上谈兵的赵括和外人田单两人身上,结果可想而知。其实,自赵王中了离间计之后,败局已定。彼时,蔺相如已老,赵奢已死,赵国无大将可用,廉颇勉强坚守成功,已是大幸。最终,长平之战,赵军被秦将白起用3万骑兵截断粮道,赵军由此生乱,之后,赵军45万人被白起坑杀。赵国军队战斗力迅速瓦解,名存实亡。长平之战,秦军的胜利,加速了秦朝一统的进程。
灭魏之战。灭魏之战是历史上水攻之法的“杰作”。六国最强的赵国被灭之后,就剩下综合实力比较强的楚国了。可是,灭楚途中,魏国与途中挡道,秦欲顺便取之。嬴政22年,即公元前225年,秦派了两路部队,一路由王贲攻打魏国,一路由王翦和蒙武率军攻楚。王贲攻打魏国,其实一开始是很吃力的,后来受父亲王翦指点,利用魏国国都大梁城地形上的劣势,于春季春汛时期建渠,引黄河之水水灌魏都,秦军乘虚而入,都城陷落,魏国亡。魏国粮草丰足,交通便利发达,为攻楚提供了十分有利的保障。
灭楚之战。灭楚是秦尉缭之谋略,被秦王采纳。届时,燕、韩、赵、魏被秦军打得落花流水,苟延残喘。秦朝中诸多文臣武将有意取楚。秦王政命王翦、蒙武率60万大军攻楚。秦灭楚之战,其实打得非常艰辛,因为以项燕为首的项家军,也是一支彪悍之军。可在谋略和战术上,王翦更胜一筹。最终,王翦、蒙武破楚军于蕲(安徽宿州东南)南,杀死项燕。项燕死后,楚国战斗力迅速溃败,秦军势如破竹,攻破楚都城寿春,俘楚王负刍,楚亡。
匈奴之战。秦始皇用了15年时间,歼灭六国,基本上完成了一统,然而,秦始皇帝霸气依旧,面对北方匈奴对燕、赵、秦北部边境的不断侵扰,秦王政计划北伐匈奴,彻底驱逐匈奴,赶得越远越好,以图边境安宁。秦始皇三十二年,命蒙恬率领30万精兵北伐。蒙恬不负众望,给予匈奴沉重打击,头曼单于被迫退出了阴山和贺兰山高地,北撤七百余里,数年不敢再犯。匈奴人闻听蒙恬军就害怕。取得北伐成功后,秦王转攻为守,命蒙恬修筑万里长城。只可惜,秦始皇举国之力,一边修筑阿房宫,一边修筑长城,不仅耗尽国库,也劳民伤财,民怨沸腾。
巨鹿之战。秦楚最后一战。此战在历史上颇为著名,即使秦军与楚军的生死决战,也是项家军的复仇之战。秦末期,王翦、蒙恬一批老家被谋害,战将中只剩诸如王离、章邯、李由后辈,他们在意志力和军事谋略等层面,当然远不如前辈们。而在岭南平叛的赵佗在南下过程中伤亡惨重,而且在广东广西福建等沿路攻下的城池据守方面,早、已应接不过来,而且兵力分散掉了。而楚国方面,战将、谋臣崛起,项羽、英布、彭越、刘邦、张良、范增等辈,君臣一心,最终击败王离、章邯主力部队,迫使20万秦军投降,不久便被项羽坑杀。巨鹿之战,秦朝失去了军事战斗力,秦朝就此迅速陨落。秦楚最后这一战,历时七个月,战线一万三千余里,遍及现在的大半个中国,战况一波三折,战后一百四十万秦军飞灰烟灭,其声势之浩大,场面之壮阔,三千年来未曾有也!巨鹿之战,天时、地利、人和,秦未曾占据一样,终亡成必然。
秦原是周朝的一个诸侯国,其始祖伯益曾辅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赐了嬴姓。伯益的后人非子曾为周孝王养马,凭着他的本事,马繁殖得很快。周孝王于是把秦谷(甘肃省天水市西南面)一带分封给他,这就是“秦”的起源。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至雒邑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建国,占领东周王室在关中的领地。
秦王嬴政从公元前230年到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先后灭掉了关东六国,完成国家统一,后北击匈奴,南服百越。在政治、军事、经济、交通、文化及对外开拓诸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政策,大大加强了全国之一统,对后世亦产生颇大的影响。
秦朝结束了自春秋起五百年来诸侯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华夏族为主体、多民族共融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首创了皇帝制度、以三公九卿为代表的中央官制,以及郡县制,彻底打破自西周以来的世卿世禄制度,强力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奠定中国大一统王朝的统治基础,故有说法“百代犹得秦政法”。
秦朝王室嬴姓,故史书上别称嬴秦,以别于其他国号为秦的政权。秦始皇死后秦二世胡亥与赵高合谋篡改秦法导致大规模平民暴动起义。公元前206年,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秦朝从统一六国到灭亡,只有15年国祚。
发展历程
从公元前221年统一全国到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可以说是昙花一现的十五年。
秦始皇统一后,没有再用分封制,而是采纳了丞相李斯的建议,确立了郡县制,使地方官的任命权收归中央,这有利于消除分裂割据的局面,避免出现周朝分封导致的春秋战国的大乱格局。最初设三十六郡,后来增至四十六个。中央政治制度则以三公九卿为核心,综合战国时期的官僚体制,使之系统化,对官吏的考核则用“上计”制,类似于现在的年度述职。此外,秦朝还统一了度量衡和文字,促进了全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但秦朝的统一思想和焚书坑儒则极大地破坏了文化,钳制了思想,百家争鸣的局面从此消失,一统江山、一统思想和惩罚思想犯罪成了此后帝王的重要任务,这对古代思想起了很大的阻碍作用。
为防卫匈奴,秦在秦、燕、赵三国长城的基础上,修成了著名的万里长城,这比现存的明长城更往北,距离也更长。
秦的灭亡主要在于残酷的法律制度为主的严酷统治,农民起义一爆发就势不可挡地让秦朝匆匆谢了历史之幕。
沙丘之变,又称沙丘之谋,秦始皇在沙丘宫(今河北省广宗县)去世后,赵高与李斯杀害公子扶苏,拥立秦二世即位的事件。
始皇三十七年,秦始皇嬴政生平最后一次出巡。像往常一样,李斯、胡亥、赵高从行,去疾留守。巡游时在途中突然去世,遗诏令公子扶苏主持葬礼,意即使之返都即位。此时扶苏正在上郡监督蒙恬的军队,管理诏书的赵高却发动了阴谋,威胁丞相李斯,矫诏处死扶苏与蒙恬。隐瞒秦始皇死讯,以咸鱼放到秦始皇车上,遮挡秦始皇尸体发出的臭味。回到咸阳後,他们拥立公子胡亥为皇帝,就是秦二世。 影视作品中的赵高
不料始皇于沙丘暴卒,宦官赵高胁迫左相李斯发动“沙丘之变”,他们合谋篡改了始皇的传位诏书,废太子扶苏,改立胡亥为新帝,为秦二世。
赵武灵王让位与儿子何,结果公子成等围杀废太子章,赵武灵王被饿死在沙丘宫中,赵国大乱,史称'沙丘之变’。
后期
赵高专政
废绝卫祀
大泽乡起义
大泽乡起义又称“陈胜吴广起义”,是秦末农民战争的一部分,沉重打击了秦朝,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平民起义。秦二世元年(前209年)秋,秦朝廷征发闾左贫民屯戍渔阳,陈胜、吴广等900余名戍卒被征发前往渔阳戍边,途中在蕲县大泽乡为大雨所阻,不能如期到达目的地,情急之下,陈胜吴广领导戍卒杀死押解戍卒的军官,发动兵变。起义军推举陈胜为,吴广为都尉。连克大泽乡和蕲县,并在陈县(今河南淮阳)建立张楚政权,各地纷纷响应。大泽乡起义因为陈胜得势后骄傲,加上秦将章邯率秦军镇压而失利。
1桃夭
佚名〔先秦〕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不管怎样,“桃夭”是中华民族延续到现在的喜庆与祝福,就是今天,我们也同样祝愿着如桃花般的女子,“之子于归”,能够生活美满,家庭幸福,“宜其室家”。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先秦〕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 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
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 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秦始皇在大败匈奴的情况下 秦始皇为什么还要修长城
在历史上,秦朝的大将军率领着一大批军队,与匈奴的骑兵展开对决。因为当时清朝才刚刚统一了全国,所以士兵们士气高昂,一举打败了匈奴。剩下的匈奴只能吓得逃跑了,在大漠中偷偷的生存。但是之后,打了胜仗的秦军得到的命令却不是继续进攻,而是改为防守。30万的士兵以之前留下的长城为基础,在当地开始修建长城,这才有了我们今天知道的万里长城。那么秦始皇当时是怎么想的,战事对自己如此有利的情况下,为什么不继续进攻,反而耗费大量的人力和金钱去修长城呢?
我们先抛开自己本来的观点,站在他的角度来想一下这个问题。首先,他当时的军队里面大部分都是农民,而匈奴擅长的却是骑兵,如果要和他们对战,必须要训练大量的骑兵。要让平时只会种地的农民,成为一个能与在马上生存的民族相对抗的骑兵,这不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而且这些农民不去种地了,国家就没有粮食了。而且就算有骑兵,还要把这些人送到北方与敌人对抗,粮食的运输和消耗也要花费一大笔钱。
而且古代不像现在有这么发达的交通方式,粮食运输只能靠人和畜力。历史上有记载,当时从内陆把1石粮食送到前线,路上所要消耗的粮食就是192石。与此同时,对方的骑兵作战成本就很低了,本来就是游牧民族,再加上在自己的地盘,什么都不会耽误。另外,除了花费成本比对方高之外,得到的收益也非常少。即便是让他们占领了草原,这些草原也没有办法耕地。而当时国家的收入主要还是来自农民,没有办法耕地,这么大的地盘还有什么用。所以就算最后打赢了,国家也会被这些成本所压垮。
汉武帝算的上是一个比较牛的一个皇帝了,曾经在和匈奴的对战中打赢了对方,但是换来的却是花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不仅对国家没有好处,还对国家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不好的影响,也间接的导致了最后朝代的灭亡。明成祖在位的时候,多次到大漠中征战,把蒙古的各个部落都打跑了,但是打到最后,最后受苦的却是明朝。
所以,秦始皇借鉴战国时期留下的经验,想到了修建长城,有了长城作为防御,流动的战场会变成固定的防线。游牧民族就不能像之前一样,来了就抢,抢了就跑的事情,他们只能和长城上的士兵先对战,打赢了才能继续掠夺。这么做还有一个好处,农民只要防守了,而且附近还有粮食,而本来占优势的游牧民族这下反而没有了优势。而且长城基本上都是建在山上,重要的道路上还有坚固的关隘。防守的一方只需要管住自己的防线,对方的骑兵就根本没有办法。就是因为想到这一点,他才会不顾一切的修建长城。
发生在秦朝末年的一场政变,史称望夷宫之变。自从巨鹿之战后,秦军主力尽丧,灭亡进入倒计时, 公元前207年9月,刘邦攻入武关。秦二世闻讯大惊,急召赵高入宫议事,赵高却称病不朝见,日夜与其弟郎中令赵成和女婿咸阳令阎乐谋划政变。经过几番密谋,最后决定以赵成为内应,假说宫中有变,引阎乐率兵进攻秦二世的住处望夷宫。赵成与阎乐受计而去。赵高怕阎乐变心,又派人到阎家将其老母劫来,作为抵押。
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用了十年的时间,依次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一统天下。结束了自春秋以来长达几百年的诸侯纷争局面,建立了大秦帝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称始皇帝。那么当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原六国的末代国君又有着怎样的结局。
韩王安
战国末年的韩国,可以说是七雄中最弱的国家,也是六国中第一个被灭的国家。韩国的末代之君韩王安即位时,韩国的形势就已经处于灭亡的边缘。面对强大的秦国,韩王安是又怕又恨。
当赵军被秦军斩首十万人时,韩王安曾派人上书秦国,请求秦国不要发兵攻打韩国,当赵国李牧率军击败秦军时,韩王安便倒向赵国一边。以为依托赵国为靠山,便可以高枕无忧。
公元前230年,秦国派内史腾率大军攻打韩国,一路势如破竹。当秦军兵临韩国都城时,韩王安素车出城投降,韩国灭亡。从此韩国并入秦国,韩地被设为颍川郡。韩王安则被迁离韩国旧地,软禁于陈县。后来,原韩国的旧贵族在韩国故都发动叛乱被秦军平定。韩王安在软禁中被处死,以绝后患。
赵王迁
当年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使得赵国的实力变得十分强大,一跃成为东方六国最强大的国家。足以与秦国抗衡。后来在秦赵争霸的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后,赵国元气大伤,实力严重下滑,从此轮流为二流的国家。
公元前229年,秦军攻打赵国。赵王迁以李牧为将,抵御秦军。秦国用重金收买了赵王迁的宠臣郭开,用计除掉了赵国最后的擎天柱李牧。从此赵国再无良将可用。
李牧被除掉后,秦军大举进攻赵军,攻克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宣布灭亡。赵王迁被俘虏后,被秦始皇流放到了房陵的深山中。公元前228年,原赵国的残余势力代王嘉被秦将王贲俘虏,赵彻底灭亡。
魏王假
战国时期的魏国本是最先称雄的强大国家,可惜在后来的战争中实力逐渐衰弱。公元前228年,魏景湣王去世,魏王假即王位。这时同样在夹缝中求生存的魏国,便是继韩、赵灭亡后,第三个被灭的国家。
公元前225年,秦军将领王贲率十万大军攻魏。王贲以水攻的方法,引黄河、鸿沟水灌入魏国都城大梁。大梁城内死伤无数,魏王假率众投降,魏国宣布灭亡,魏国的旧地从此成为秦国的郡县。关于魏国末代君主魏王假的结局,有记载说是被秦始皇所杀。
楚王负刍
战国时期的楚国实力不容小视。公元前228年,负刍的门客杀死楚哀王,负刍自立为楚王。当秦王嬴政准备攻打楚国时,曾问年轻的秦军将领李信需要多少兵马可以灭楚。李信回答二十万秦军足以灭楚。
秦王嬴政又问老将军王翦多少兵马可以灭楚,王翦则认为需要六十万秦军才有把握。秦王便以李信为将军率二十万大军去灭楚国。由于李信过于轻敌,在灭楚之战中大败。
秦王嬴政立刻清醒了头脑,重新请出老将军王翦以六十万大军进攻楚国,楚王负刍被俘虏。不久后,项燕扶持的熊启也被俘虏自杀,楚国灭亡。
燕王喜
战国末年,秦国实力强盛,随着韩、赵相继被灭后,燕国自然也是危在旦夕。公元前227年,强大的秦军进攻燕国。为了扭转局势,燕国末代国君燕王喜的儿子太子丹派了一名叫荆轲的勇士。
带着秦国叛将樊於期的头颅和燕国督亢地区的地图献给秦国。当秦王政慢慢打开地图时,突然露出来一把匕首,荆轲迅速拿起匕首向秦王政刺去。然而荆轲刺秦还是以失败而告终。
公元前226年,王翦率秦军攻下燕国都城都蓟。燕王喜逃亡到丹东,在秦军强大的攻势下,杀太子丹献于秦国以保全燕国。然而这一切都是徒劳的,在秦王嬴政统一的大志下,燕国注定灭亡。没过几年,燕王喜便被秦军俘虏,燕国灭亡。
齐王建
在秦始皇统一天下的战争中,齐国是最后一个被灭的国家。齐王建在位期间,齐国国内也是非常的安定太平,一方面有君王后的扶持,另一方面则是来自于秦国远交近攻的战略方针。
因为齐国与秦国相隔很远,当其他五国在秦国强大的进攻下忙于自救时,齐王建统治的齐国则已经有四十多年未经受过战争。君王后去世以后,齐王建的舅舅,后胜被任命为齐国的国相。后胜被秦国的间谍用重金收买,派遣到秦国的宾客回到齐国后,反而为秦国充当间谍。
公元前221年,秦军攻进齐国都城,齐王建听从后胜的计策,投降秦国,齐国灭亡,从此天下皆归于秦。齐王建投降后,被秦始皇安置在共地,不给他东西吃,最终被活活饿死。
1关雎
佚名〔先秦〕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国风·周南·关雎》这首短小的诗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特殊的位置。它是《诗经》的第一篇,而《诗经》是中国文学最古老的典籍。虽然从性质上判断,一些神话故事产生的年代应该还要早些,但作为书面记载,却是较迟的事情。所以差不多可以说,一翻开中国文学的历史,首先遇到的就是《关雎》。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及其弟子〔先秦〕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是人 一作:斯人)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短文不但立论高远,见解卓越,道常人所不能道,而且论证明晰,逻辑严谨,有不容置辩的说服力。本文善用排比,层层深入进行论证,形成压倒一切的逼人气势,在艺术上也很值得称道。
1静女
佚名〔先秦〕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静女》一诗,向来为选家所注目。现代学者一般都认为此诗写的是男女青年的幽期密约,也就是说,它是一首爱情诗。而旧时的各家之说,则多有曲解,未得其真旨。
2无衣
佚名〔先秦〕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这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其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秦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全诗共三章,采用了重章叠唱的形式,叙说着将士们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他们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磨刀擦枪、舞戈挥戟,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英雄主义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