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名人的励志故事(优秀8篇)

每晚一个励志故事,让你的人生从这里开始变得与众不同。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中外名人的励志故事(优秀8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中外名人励志小故事:忍饥读书的励志精神 篇1

1946年,余秋雨出生在余姚一个普通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本分的基层公务员,而母亲则是一位没落大家族的小姐。在他出生那天,天上一直下着小雨,因此得名叫秋雨。

余秋雨的童年是在余姚县桥头镇(今属慈溪市)度过的,乡村的生活简单、清贫而又快乐。从上海来的母亲几乎是村里唯一的文化人,在村子里开办了一个免费的识字班。儿时的余秋雨跟在母亲身边玩,竟然也认识了不少字。

4岁那年,余秋雨背上书包走进了乡村的小学。小学有一个图书馆,有几十本童话和民间故事,十分诱人。但几十本书怎么能满足得了几百名学生呢?老师想出了一个办法,写100个毛笔小楷字才可借得一本书。余秋雨的毛笔字,就是在那时打下的根基。他在回忆那段日子时,曾说:“我正是用晨昏的笔墨,换取了享受《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的权利。直到今天,我读任何一本书都非常恭敬,那是从小养成的习惯。”

在余秋雨11岁的时候,为了能让他有更好的前途,他们全家借住到上海市区。余秋雨在上海报考了中学。

中学的图书馆不小,但每天借书都要排长队,而且想借的书十次有九次都被借出去了。后来,余秋雨到处打听,终于知道有一个叫“上海青年宫图书馆”的地方借书比较方便,就立即去申办了一张借书证。青年宫在江西中路200号,快到外滩了。当时正值困难时期,人们每天都吃不饱。余秋雨在晚饭后要步行一个多小时才能到达青年宫,走到一半就饿了。当他走到图书馆时,离人家关门已经不到一个小时了。从青年宫图书馆把书借出来也不容易,所以余秋雨只能在那里看。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等找到书,就只剩下半个多小时了,能读几页?但是,就为了这几页,一个十三四岁的男孩子,每天忍着饥饿走一个多小时,看完再走一个多小时回家。这种如饥似渴的阅读精神怎能不让人为之感动?

中外名人励志故事 篇2

曼德拉在担任总统期间,曾有人批评他在处理南非艾滋病的问题上,重视不够,既没有提供急需的药物,也没有提供治疗金补助,导致了很多人的无谓死亡。面对民众的批评,他没有遮遮掩掩,而是很坦率地向公众道歉说:“我那时的确只关心国家建设,而没有注意到其他的事情。”

又有一次,曼德拉乘坐一架小型螺旋桨飞机去纳塔耳演讲。当飞机快降落时,有一个发动机坏了。当时,飞机上的很多人都惊恐不安,只有曼德拉在静静地看着报纸,气定神闲,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飞机最终安全着陆后,当曼德拉和同行的《时代》杂志编辑斯坦格尔回到车上时,斯坦格尔问他:“你当时真的不害怕吗?”曼德拉马上坦率地回答说:“天哪,我刚刚害怕极了!但是作为一个领袖,我不能让人们知道这点,为此,我当时不得不装一下门面。”

一直以来,在南非民众的心目中,曼德拉是一个神一般的人物,是一个圣人,是不会犯错误的。面对民众对他的顶礼膜拜,素有自知之明的曼德拉,多次公开坦率地提醒他们说:“我不是一个圣人,我也会犯错误,而且犯过很多错误,但我来到人们当中,又总是不得不装成圣人的样子,这实在是无奈之举。我希望你们在评判我时,不要看我站得有多高,而要看我多少次跌倒了,又重新站起来。”

中外名人励志故事 篇3

在中国被称为“东亚病夫”的黑暗年代,鲁迅抱着医学救国的热情东渡日本留学。当他从电影中看到中国人被日寇砍头示众、周围却挤满了看到同胞被害而麻木不仁的人群的情景后,内心受到极大的震动。

他觉得“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也不必以为不幸的”。他毅然弃医从文,立志用手中的笔来唤醒沉睡的中国民众的灵魂。

中外名人励志故事 篇4

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几十年来契而不舍地刻苦练习,终于使他的书法艺术达到了超逸绝伦的高峰,被人们誉为"书圣"。

王羲之13岁那年,偶然发现他父亲藏有一本《说笔》的书法书,便偷来阅读。他父亲担心他年幼不能保密家传,答应待他长大之后再传授。没料到,王羲之竟跪下请求父亲允许他现在阅读,他父亲很受感动,终于答应了他的要求。

王羲之练习书法很刻苦,甚至连吃饭、走路都不放过,真是到了无时无刻不在练习的地步。没有纸笔,他就在身上划写,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划破了。有时练习书法达到忘情的程度。一次,他练字竟忘了吃饭,家人把饭送到书房,他竟不加思索地用摸摸蘸着墨吃起来,还觉得很有味。当家人发现时,已是满嘴墨黑了。

王羲之常临池书写,就池洗砚,时间长了,池水尽墨,人称"墨池"。现在绍兴兰亭、浙江永嘉西谷山、庐山归宗寺等地都有被称为"墨池"的名胜。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和刻苦精神很受世人赞许。传说,王羲之的婚事就是由此而定的。王羲之的叔父王导是东晋的宰相,与当朝太傅稀鉴是好朋友,稀鉴有一位如花似玉、才貌出众的女儿。一日,稀鉴对王导说,他想在他的儿子和侄儿中为女儿选一位满意的女婿。王导当即表示同意,并同意由他挑选。王导回到家中将此事告诉了诸位儿侄,儿侄们久闻稀家小姐德贤貌美,都想得到她。稀家来人选婿时,诸侄儿都忙着更冠易服精心打扮。惟王襄之不问此事,仍躺在东厢房床上专心琢磨书法艺术。稀家来人看过王导诸儿侄之后,回去向稀鉴回票说:"王家诸儿郎都不错,只是知道是选婿有些拘谨不自然。只有东厢房那位公子躺在床上毫不介意,只顾用手在席上比划什么。"郡鉴听后,高兴地说:“东床那位公子,必定是在书法上学有成就的王羲之。此子内含不露,潜心学业,正是我意中的女婿。”于是,把女儿嫁给了王素之。王导的其他儿侄十分羡慕,称他为“东床快婿”,从此"东床"也就成了女婿的美称了。

励志故事5:大师的弯腰 篇5

卢梭小时候生活在法国西北部的拉瓦尔市,他的父亲是一名打铁匠。父亲希望他将来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接班人,经常要传授他一些打铁的知识。

卢梭进入学校读书以后,接触到了更多的知识,他发现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是作画,而不是打铁。放学回到家,他几乎满脑子都想着绘画,给父亲做帮手的时候,他想着的是怎样把飞溅的火星画出来;父亲让他去送货时,他想着的是应该怎样把客户的笑容画出来……

为此,卢梭耽误过许多父亲安排给他的工作。有一次,卢梭因为绘画忘了给火炉加煤,等父亲回来以后炉火已经灭了,父亲大发雷霆,不仅把卢梭重打了一顿,还把卢梭的画笔和画纸都扔进了门口的玉米地里。卢梭没有哭,没有喊,他只是在完成了父亲安排的任务之后,悄悄地跑到外面,弯腰捡起了画笔和画纸。

毕业后,为了糊口,卢梭成了一名乐团小提琴手。他的小提琴其实拉得不错,但他更喜欢绘画,只要一有时间就会拿出画笔和画纸。时间一长,他的上级终于发火了,把他的画作和画笔一卷就扔进了垃圾箱,还警告他如果再画画就解雇他。卢梭没有争辩什么,只是在上级离开之后,弯腰从垃圾箱里把画笔捡了起来。

几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卢梭进入了巴黎海关工作,还拥有了自己的办公室。卢梭简直如鱼得水,把办公室当成画室,可想而知,他的上司知道以后有多么生气,在经历过好几次这样的事件之后,上司终于忍无可忍,把卢梭的画笔画纸全都扔进了垃圾箱,然后把他解雇了。卢梭似乎已经习惯这种遭遇,他没有解释,没有央求,而是再一次弯腰从垃圾桶里捡起了自己的画笔,安静地离开了办公室……

卢梭失去了工作,却拥有了更加自由的创作空间。几乎连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经过这些年的磨练,他的绘画技术其实已经堪比大师了。两年后的1885年,卢梭尝试着办了自己的第一次画展,结果所有的参观者都被他的画作打动了,卢梭这个名字也一夜之间街知巷闻。

经过多年的努力,卢梭最终成为了法国甚至是世界绘画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

“我有过三次弯腰经历,都是为了捡起被人扔掉的画笔,但我的弯腰不是妥协,不是逆来顺受,而是一种与命运的抗争,一种对梦想的坚守。”

——1890年,卢梭在完成《我本人�肖像�风景》的时候,曾在日记本上写下过这样的句子。

中外名人的励志故事6:颜琛知耻苦读书 篇6

孔子很喜欢一个叫颜琛的弟子,因为他非常聪明,悟性极高,中外励志故事。颜琛也很尊敬孔子,经常向孔子请教问题。一天,颜琛又拿着本书来找孔子,走到房门口时听见孔子正与东门长老聊天。

东门长老说:“总听您夸颜琛聪明,我想他将来会很有出息吧?”

孔子叹了口气回答:“他的确得很聪明,可惜不肯下苦功夫读书,我从没指望他能有什么大成就啊!”

颜琛听到这话,脸“腾”地一下红了,转身跑回宿舍,留下一张字条“三年后再见”,然后打起行李就回家了。到家后,他一头扎进书房用起功来,心里暗下决心:将来一定要让老师看看,我到底有没有出息。

转眼就是一年。一天,颜琛的妻子跑过来说:“来客人啦!”颜琛生气地说:“不是说过谁也不见吗?”妻子说:“是尊敬的孔老先生啊!”颜琛不为所动,“就说我不在家。”妻子只好按他的话回复了孔子。

第二年年底,孔子又来了,颜琛仍然拒不接见。孔子微笑着告辞了。很快三年期满。这天还没等妻子开口,颜琛就问:“是老师来了吗?我去迎接。”说完兴冲冲地迎到门外。原来东门长老也一起来了。

孔子考查了颜琛的学问,只听他对答如流。颜琛说:“三年前我听到了您们的谈话,正是这些话激励着我努力上进。”孔子哈哈大笑:“我见你聪明,有志气,只是不爱独立思考,才跟长老定下这条计策啊。”

中外名人励志小故事:靠读书维持生活的孙中山 篇7

� � � � 一九〇八年,孙中山先生颠沛流离地到了英国伦敦。

这个消息立刻引起了一些华侨和中国留学生的注意。这些人有的怀着崇敬心情,有的抱着好奇心理,都想见到孙中山这位赫赫有名的革命领袖人物。其中有些迂腐的人推测,孙中山肯定是一个大字不识的“绿林豪杰”。

待到与中山先生见面后,才知道他原来是一位博学多识、勤勉出奇的伟人。

当时,中山先生经过旅途的辗转周折,所带的费用已分文不剩了,眼看着连一口面包都吃不上。于是,一些热心的留学生便慷慨解囊,你凑一点,我凑一点,凑了三四十个英镑送给中山先生,以暂时维持他的基本生活。不料三天之后,大伙儿再去看望他时,却见他已将这些钱买了一大堆新书。一见面,中山先生便津津有味地指着书告诉众人说,这是什么书,那是什么书,这本书怎么怎么好,那本书又如何如何重要。众人见此情景,一个个不禁目瞪口呆,有的为中山先生的好学精神所惊骇,也有的抱怨他不该将吃面包的钱拿来买了书。

励志故事2:等餐位的总统 篇8

托马斯�杰弗逊是美国第三任总统,他在宣誓就职的前一天晚上,为了将第二天的就职演讲内容表现得更完美一些,很晚才睡觉。第二天早晨醒来时,他发现时间有点紧,匆忙穿上衣服,来不及吃早餐,就赶往就职典礼现场。

由于杰弗逊准备得很充分,每一个细节都注意到了,就职演讲很成功。他侃侃而谈,将自己的施政纲领说得头头是道,尤其是民主制度方面,得到了台下一阵阵掌声。

儀式结束后,快到中午了,杰弗逊肚子饿得咕咕叫,可是还有好几位听众围着他提问题,他实在走不开。当他回答完来到餐厅门口时,发现所有的就餐位都有人。在场的人没有一个站起来把座位让给他,杰弗逊的助手暗自着急,心想:“怎么没有人主动给总统让位置呢,太没有眼力了……”杰弗逊却一脸淡然,站在那里看着大家就餐。

终于,有一位参议员的夫人站起来说:“总统先生,请您坐在这里就餐吧!”“谢谢您,我等有空位了再说。”杰弗逊拒绝了。直到有人就餐完毕走出餐厅,杰弗逊才找到位置坐了下来。

回到住处,助手耿耿于怀地说道:“这些人连总统都不放在眼里,以后您还怎么发号施令啊?”杰弗逊微微一笑道:“你怎么忘了这里就餐的原则,先来先就餐。我和大家是平等的,总统也不能例外,我在就职典礼上讲了那么多民主的内容,难道刚刚一小会儿的工夫,我就要自毁其说吗?”助手听后,惭愧地低下了头。

言行如一是一种高尚的风范。杰弗逊本可以利用总统的权威获得座位,但是他没有这样做,体现了一国之首的魅力和魄力。语言是叶,行动才是果,再华丽的语言也抵不上切实的行动。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