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照耀中国摘要(3-12)(最新5篇)

《红星照耀中国》 篇1

《红星照耀中国》

埃德加·斯诺

主要内容:

1937年10月,《西行漫记》(直译应为《红星照耀中国》)由戈兰茨公司第一次出版,在世纪引起巨大轰动。1938年12月18日上海复社翻译出版中译本时,由于当时抗日战争已经开始,考虑到联合统一战线等情况,书名改为《西行漫记》。尽管这样,在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该书还是成了一部禁书。

《西行漫记》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该书绝大部分素材来自作者采访 的第一手资料,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作者通过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 、朱德、刘志丹、贺龙、彭德怀等以及广大红军战士、农民、工 人、知识分子的接触交往,了解了革命根据地政治、军事、经济 、文化、生活各方面的真实情况,准确、鲜明、生动地反映了中 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的斗争业绩。毛泽东和周恩来是作者埃德加·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西行漫记》不仅在政治意义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而且在报告文学创作的艺术手法上也成为同类作品的典范。人物刻画、环境描写以及叙事的角度几近出神入化的程度。《西行漫记》中译本出版后,在中国同样产生巨大的反响,成千上万个中国青年因为读了《西行漫记》,纷纷走上革命道路。 作者介绍:

埃德加·斯诺(1905年7月-1972年2月15日),美国记者,因其在中国革命期间的著作而闻名。他是第一个参访中共领导人毛泽东的西方记者。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抗日战争爆发后,又任《每日先驱报》和美国《星期六晚邮报》驻华战地记者。1937年的《西行漫记》是斯诺最为著名的出版物,该书纪录了从中共创建至1930年期间的中国共产主义运动。1942年去中亚和苏联前线采访,离开中国。1972年2月15日,埃德加·斯诺因病在瑞士日内瓦逝世。

选择题:

1、某校组织学生观看电影《西安事变》,在影片中有位共产党员在谈判桌上协调处理,最终促成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这位中共党员应该是[ B

]

A.毛泽东

B.周恩来

C.王若飞

D.张治中

2、 中国共产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根本原因是 [ C ] A.蒋介石是国际承认的国家元首

B.张学良和杨虎城主张杀蒋

C.中共从全民族利益出发,联蒋抗日

D.宋美龄等说情

3、参与西安事变的军队有 [ C ] ①东北军②关东军③西北军④红军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4.1936年导致国民党内部不断分化的原因有 [ A ] ①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加剧 ②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③日本帝国主义的挑拔离间

④内部为了夺取领导权 产生了矛盾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根本出发点是 [ A.支持张学良、杨虎城的爱国行动

B.维护工农利益

C.执行共产国际的指示

D.维护全民族的利益

6、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事件是[ C ]

A.九一八事变爆发

B.华北事变出现

C.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D

] D.七七事变爆发

7、张学良是影响中国近代历史进程的著名人物之一,他发动西安事变的基本意图是 [ B ] A.反蒋抗日

B.逼蒋抗日

C.联蒋抗日

D.拥蒋抗日

8、“我们为什么这样的发动,为争地盘吗?不是!为泄私忿吗?也不是!我们反对政府的屈服的外交!国都要亡了,还在这里死力地自相残杀,所以才提出抗日救国运动的八项主张。(张学良、杨虎城《告全体将士书》)”下列属于张、杨发动西安事变的原因是[ B ] ①日本疯狂侵略,民族危机严重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③张、杨的伟大爱国情结④张、杨不愿意再接受蒋介石的领导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简答题:

1、苏区合作社运动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它的五项主要任务如下:“制止商人对群众的剥削;克服敌人的封锁;发展苏区国民经济;提高群众经济政治水平;为社会主义建设准备条件”。

2、毛泽东对于一九二七年共产党的失败,武汉联合政府的失败,南京独裁政权的整个胜利,有什么看法?

答:毛泽东认为陈独秀应负最大的责任,陈独秀的“动摇的机会主义,在继续妥协显然意味着灾难的时刻,使党失去了决定性的领导作用和自己的直接路线”。他认为仅次于陈独秀,对于失败应负最大责任的是俄国首席政治顾问鲍罗廷。 3.为什么说红军的长征是撤退而非溃退?

答:因为红军最终到达了目的地,其核心力量仍完整无损,其军心士气和政治力量的坚强显然一如往昔。

4、在什么条件下,中国人民才能够消耗和打败日本的军队? 答:第一,中国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第二,全世界结成反日统一战线;第三,目前在日本帝国主义势力下受苦的被压迫各国人民采取革命行动。在三个条件中,主要条件是中国人民自己的团结。 5.毛泽东认为中国人民能够消耗和打败日本军队的条件有哪些?

答:三个条件可以保证我们的成功:第一、中国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第二、全世界结成反日统一战线;第三、目前在日本帝国主义势力下受苦的被压迫各国人民采取革命行动。在这三个条件中,主要条件是中国人民自己的团结。 6.红军游击战术的口号是什么?

答案: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7、在斯诺看来,毛泽东是个“令人感兴趣而复杂的人”。主要表现在哪里?

答:有着中国农民质朴纯真的性格;幽默;坚定的内心信念;说话平易,生活简朴;机智和老练,世故。

8、在“去西安的慢车”中作者登上了一列破败不堪的火车,为什么作者会觉得身上不舒服但是却又非常的兴奋?

答:1. 之所以不舒服是因为,他身上注射了凡是能够弄到的一切预防针。2. 之所以兴奋是因为摆在作者面前的这次旅行是要去探索一个紫禁城的中世纪壮丽豪华在时间上相隔千百年,空间上相距千百里的地方,是到“红色中国”。 9.为什么说苏区是个理想之地?

答案:要点,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平等,人与人和睦相处,全国一片乌云的情况下,这里独存光明。 10.红军为什么进行长征?

答:红军长征,是在抗日救亡成为全民族最紧迫的任务、中国面临民族危亡的情况下发生的,也是在党和红军面临生死存亡严重危机的情况下发生的。

11、在当时的苏维埃社会中,中国共产党在教育方面采取了什么样的政策,取得了哪些成效?

答:解放思想,消除愚昧无知;培训教师,组建学校,实施大众化的教育;建立专业的学学校;编著字典成效,使苏区的文盲大幅降低;使苏区人民的思想有很大的转变,提高。培养了不同方面的人才,加强了苏区后方的活动,为红军供应干部。 12.代议制苏维埃政府结构是怎样的?

答:从最小的单位村苏维埃开始建立的,上面是乡苏维埃、县苏维埃、省苏维埃,最后是中央苏维埃。每村各选代表若干人参加上级苏维埃,依此类推,一直到苏维埃代表大会的代表。凡年满十六岁的,普遍有选举权。 阅读试题: 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不论我们对这一事件的动机及政治背景作何评论,都必须承认这一点,在西安进行的这场军事政变时机抓得很好,执行得也十分利落。这场军事政变„„使中国最终站到了即将来临的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一边。”

(1)斯诺所说的“这场军事政变”指的是什么?发动者是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场军事政变的动机是什么?其结果怎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场军事政变发生后,中共派谁去谈判?其最终解决在当时有何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答案:

(1)西安事变(或双十二事变);张学良、杨虎城。

(2)逼蒋抗日;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3)周恩来,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昆虫记》

法布尔

主要内容:

《昆虫记》是法国杰出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的主要著作。也叫做《昆虫物语》、《昆虫学札记》和《昆虫世界》此作品涵盖了法布尔一生对昆虫(当中几册也描述了蜘蛛)的观察与研究,也是作品主要中心;当中也穿插了许多法布尔人生的种种经历,包括童年时期、教书的时期等。法布尔耗费一生的光阴来观察、研究“虫子”,为“虫子”写出十卷大部头的书,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本人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在本书中,作者将专业知识与人生感悟融于一炉,娓娓道来,在对一种种昆虫的日常生活习性、特征的描述中体现出作者对生活世事特有的眼光。本书的问世被看作动物心理学的诞生。 《昆虫记》不仅是一部研究昆虫的科学巨著,同时也是一部讴歌生命的宏伟诗篇。 作者介绍:

法布尔(1823~1915) 出生在法国南部的农民家庭。童年,他在农村度过,从小就对乡间的花草和虫鸟非常感兴趣。由于家中贫困,他连中学也没有读完。但是法布尔抓紧一切时间自学,15岁时,他只身报考阿维尼翁市的师范学院,结果被正式录取。毕业后,法布尔获得一中学教员职位。课堂教学之余,法布尔阅读一本昆虫学著作,从此萌生了要毕生研究昆虫的伟大志向。那一年,他不足十九岁。

通过勤奋自学,法布尔先后取得了教学学士学位、物理学学士学位、自然科学学士学位和自然科学博士学位。

1879年3月,法布尔用积极攒下的一小笔钱,在小乡村塞里尼昂附近购得一处坐落在荒地上的老旧民宅,他给这处居所取了个风趣的雅号——荒石园。同年,《昆虫记》第一卷出版,在以后的三十余年里,这位“荒石园”主人穿着农民的粗呢子外套,吃着粗茶淡饭,不知疲倦地从事独具特色的昆虫学研究,终于撰写出10卷本科学巨著——《昆虫记》。

法布尔活到九十二岁,他是世界的骄傲。雨果称他为“昆虫界的河马”。罗曼 罗兰称他为“掌握田野无数小虫子秘密的语言大师”。法国文学界曾以“科学界的诗人”“昆虫世界的维吉尔”等称号,推荐法布尔诺贝尔奖的候选人。遗憾的是,评委们还没来得及做出最后决议,这位以昆虫为琴弦拨响人类命运颤音的巨匠便与世长辞了! 选择题:

1、昆虫记共有(

C )

A八卷

B九卷

C十卷

D十一卷

2、法布尔被誉为( A )

A、昆虫界的荷马

B、昆虫界的圣人

C、昆虫至圣

D、昆虫界的托尔斯泰

3、昆虫记是一部( A )

A、文学巨著、科学百科

B、科学百科

C、优秀小说

4、法布尔为写昆虫记( D )

A、调查了许多资料 B、翻阅了许多百科全书 C、一生都在观察虫子

5、法布尔的昆虫记曾获得( B )

A、普利策奖

B、诺贝尔奖提名

C、安徒生奖

D、诺贝尔奖

6、《昆虫记》是(A )国昆虫学家(

)的杰作,记录了他对昆虫的观察和回忆。

A、法国 法布尔 B、法国 凡尔纳

C、英国 笛福 D、丹麦 安徒生

7、法布尔曾担任( C ) A、皇家科学院会员

B、植物学教授

C、物理教师

D、探测员

8、塔蓝图拉蜘蛛易于(D )

A、暴躁

B、愤怒

C、杀死

D、驯服

9、法布尔的生活十分( A )

A.贫穷

B.富裕

C.忙碌

D.悠闲

10、昆虫记透过昆虫世界折射出( C ) A、历史

B、社会机制

C、社会人生

11、菜豆象是一种(

B )

A、大象

B、昆虫

C、鸟类

12、舍腰蜂喜欢将巢筑在(

C )的环境中 A、干燥

B、寒冷

C、温暖

13、夏天阳光下的歌唱家是( A )

A、蝉

B、蟋蟀

C、蝈蝈

14、( B )是毛虫的天敌

A、黑步甲 B、金步甲 C、被管虫

15、天生攀岩家是( B )

A、狼蛛

B、蜣螂

C、蚱蜢

16、如果旁边稍有动静,意大利蟋蟀会(

B ) A、喉咙发音B、腹部发音C、嘴巴发音

17、《昆虫记》中蟹蛛爱吃(

A )

A、蜜蜂

B、蝎子

C、蝴蝶

18、蜣螂认为绵羊的天赐美食是( B )

A、绵羊的毛

B绵羊的粪便

19、大孔雀蝶是( C )

A、世界上最美丽的蝴蝶

B、亚洲最大的蝴蝶

C、欧洲最大的蝴蝶 20、蜜蜂在《昆虫记》中被称为( B )

A、勤劳的使者

B、不会迷失的精灵

21、黑步甲擅长( A )

A、装死

B、耍伎俩

22、蟋蟀舒服的“住宅”是( B )建造的。

A、利用现成的洞穴

B、自己挖掘的C、与别的昆虫一起挖掘

23、《昆虫记》中描写了许多昆虫,下列不是书中的动物是:( D ) A、象鼻虫、蟋蟀

B、蜘蛛、蜜蜂 C 螳螂、蝎子 D、骆驼、恐龙

24、试验证明:(B)能直接辨认回家的方向,而(A)凭着对沿途景的记忆找到回家的路。

A、蚂蚁

B、蜜蜂 判断题:

1、从生到死,萤火虫都是发着亮光的,甚至连它的卵也是发光的。(√)

2、萤火虫的俘虏对象主要是蜗牛,捕捉俘虏时,马上把它刺死(×)

订正:先要给它打一针麻醉药。

20、萤火虫吃蜗牛时,先把蜗牛分割成一块一块,再咀嚼品味。

(×) 订正:将蜗牛先制成非常稀薄的肉粥,然后才开始引用。

21、雌性萤火虫和雄性萤火虫发光的器官生长在同一位置。

(×) 订正:雌性生长在身体最后三节。雄性只有尾部最后一节处的两个小点。

22、孔雀蛾是一种长得很漂亮的蛾,靠吃杏叶为生。

(√)

23、《昆虫记》中“两种稀奇的蚱猛”是指恩布沙和白面孔螽斯。

(√) 20、四年黑暗的苦工,一月日光中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

(√)

21、如果你发现丁香花或玫瑰花叶子上有一些精致的小洞,这是樵叶蜂剪下了小叶片。(√)、《昆虫记》是法国杰出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传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著作,不仅是一部文学巨著,也是一部科学百科。

(√)

2、蝉是聋子,听不到任何声音。

(√)

3、蝉

族的祸

蚋。

(√)

4、蝉通常在在干干的细树上产卵。

(√)

5、螳螂突出的优点是能够建造十分精美的巢穴。

(√)

6、螳螂食物只捕食其他昆虫。

(×)订正:它还是一种自食同类的昆虫。

7、对螳螂幼虫来说,最具杀伤力的天敌,要算是蚂蚁了。

(√)

8、蚂蚁是顽强的乞丐,而辛苦的生产者却是蝉。

(√)

9、毛虫的毒

在它的绒

中。

(×)

10、小飞蝇是隧蜂的天敌。

(√)

11、《昆虫记》中,法布尔仔细观察食粪虫劳动的过程,称这些食粪虫为清道夫。

(√)

12、《昆虫记》中,杨柳天牛像个吝啬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短身燕尾礼服。(√)

13、热爱家庭,喜欢在烟囱内部建巢的昆虫是舍腰蜂。

(√)

14、蜘蛛是一种非常怕冷的动物。

(×)订正:舍腰蜂

1、《昆虫记》是法国杰出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传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著作,

不仅是一部文学巨著,也是一部科学百科。

(√)

2、螳螂突出的优点是能够建造十分精美的巢穴。

(√)

3、对螳螂幼虫来说,最具杀伤力的天敌,要算是蚂蚁了。

(√)

4、蚂蚁是顽强的乞丐,而辛苦的生产者却是蝉。

(√)

5、毛虫的毒素之源在它的绒毛中。

(×)

6、小飞蝇是隧蜂的天敌。

(√)

7、《昆虫记》中,杨柳天牛像个吝啬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短身燕尾礼

服。(√)

8、热爱家庭,喜欢在烟囱内部建巢的昆虫是舍腰蜂。

(√)

9、蜘蛛是一种非常怕冷的动物。

(×)

10、小甲虫为它的后代做出无私奉献,为儿女操碎了心。

(√)

11、法布尔称赞黄蜂的建筑才能,认为在这一点上它远胜于卢浮宫的建筑

艺术智慧(√)

1、 天牛指什么?

机体组织昆虫。)

2、圣甲

叫(金龟子。)

3、普罗旺斯农民叫胭(阿瓦于

。)

4、蚂

蚁(食尸虫。)

5、 “修女

只的是(螳螂。)

6、什么昆

“(蚂蚁。)

(高级什

么?

脂虫什么?

么?

虫?

”?

7、圣甲虫喜欢吃什么?

(粪便。)

8、 什么

”?

(白蝎。)

9、什么

“(大头黑步甲。)

10、萤火

欢(蜗牛。)

11、 金步甲是消灭什(毛虫。)

12、

被(飞天工匠。)

13、石泥蜂

来(水泥。)

14、 伯罗奔尼撒蜂会制作什么?

15、泥叶蜂用什么修建隔室

”?

么?

么的能手?

么?

(胶泥瓶。)

(湿

泥和嚼出的叶泥。)

16、 切叶蜂用树叶的图切片拼成什么? (小壶。)

17、 黄斑蜂刮下什么用来作小口袋?

(绒絮。) 18.木峰

在木

什(钻孔打眼。)

19、 采花蜂会利用什么来挖地河? (坡面地形。)

20、树脂蜂用细石粒和树脂胶黏剂做什么? (搅拌成水泥。)

红星照耀中国 篇2

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浏览目录,了解作品的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2、 选读书中报道人物的任意章节,了解人物故事,初步感受红军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选读人物故事,感受红军精神。

【教学方法】范例法,点拨法,猜读法,速读法,批注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背景导入

二、 读目录,了解主要内容及写作顺序

(一)猜读题目

(二)浏览目录

学生浏览目录,说一说,这本书的写作顺序是怎么样的?主要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三、选读,了解人物故事,感受红军精神

(一)选读。学生选取书中报道人物的任意章节,速读,摘记人物的主要经历及作者的评论,标注最让人感动的故事或细节,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

(二)师生交流,教师点拨

四、布置作业

阅读全书,继续解密。 【板书设计】

红星照耀中国 埃德加·斯诺【美国】 附1:《红星照耀中国》导读整体规划

计划用4周的时间完成整本书的阅读,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其中1-2节是导读课,第3节是读书汇报课,第4节是读后感写作指导课。具体如下:

第一课时,阅读目录,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及写作思路,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选读报道人物事迹的任意章节,了解人物的故事,初步感受红军的精神,学习“读故事,知人物,解谜团”的方法。

课后作业:

阅读全书,继续解谜。建议,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

① 者先后报道了哪些红军将领、战士的事迹?请你划出这些人物的主要经历及作者的评价,标注最让你感动的故事或细节,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 ②苏维埃的政治、经济、工业、教育、文化、生活是怎样的? ③共产党认为中国人民的根本问题是什么?党的基本政策、战略是怎样的? ④随着采访的深入,作者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第二课时,《长征》专题导读。结合原著,划出红军的长征路线图,依次写下红军牺牲的人数、主要故事,了解红军长征的起因、经过、结果;探讨长征胜利的根本原因、意义,理解长征精神的内涵,学习“读长征,探原因,悟精神”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整本书的主题思想: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军,宛如一颗颗光华璀璨、熠熠闪亮的“红星”,照耀在中国的土地上,给中国,给亿万人民以新的希望。

课后作业(任选其一):

1、搜集、阅读其他关于红军长征的故事、书籍等资料。

2、阅读《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作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美】); 3.阅读《中国共产党人的第一个长征报告》(作者:陈云)。

第三课时,举行读书汇报会。学生选择其中一个主题,作主题发言:

1、我最喜欢(敬佩)的红军。将领或战士皆可,要求结合原著,说清楚人物的主要经历、主要性格或品质,并说清楚这个人物带给你的启示、感受;

2、我心中的长征。可以从宏观的视角解读,也可以从微观的视角观察;可以用理性的方式分析我对长征的认识,可以用感性的方式抒发我对长征的情感„„

3、我所了解的苏维埃。要求结合原著,说清楚苏区的创建、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外交、生活等,可以综合各方面说,也可以只讲其中一方面。

4、难忘的西北之旅。要求以斯诺的口吻,讲述在红色苏区采访的主要经历、感受,要有具体的、最难忘的人、事或场景。

5、魅力四射的报告文学——以《红星照耀中国》为例。可以从人物刻画、环境描写、多角度叙事手法、叙议结合等角度出发。

课前各小组交流,组员依次发言;选出各组代表上台发言,教师点拨,总结。 第四课时,读后感写作指导。首先指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最有话可说的一个点,可以是红军中的一个人,一个故事,或者战争与生活的一个场景,或者共产党的战略、战术,作为读后感的切入口;接着确定读后感的中心,画出思维导图或者写作提纲;然后当堂写出自己感受最深的那个片段;课后扩充成篇。

附2:我读《红星照耀中国》

《红星照耀中国》(Red Star Over China)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2 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先后被译为二十多种文字,几乎传遍了全世界。——这是网上的评论。可是,此前,我从没有读过这本书。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已经是2016年12月5日的晚上。我迫不及待地读,刻不容缓地读,直至凌晨六点,终于读完全书。第二天,我的眼睛肿胀得几乎无法睁开——吸引我的,不是论抗日战争、共产党的基本政策、游击战术、俄国的影响等,而是经历了艰难的长征之后,在红色旗帜下的那些人,那些故事。

通过“红色大门”、与作者一起遭遇白匪追击之后,我读到了书生出身的“造反者”周恩来——他是大官僚家庭的儿子,先后就读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先后在法国、英国、德国学习,先后组织了上海罢工、八一起义,是党的创建人,是著名的革命组织者„„无私地忠于一种思想,从不承认失败的不屈不挠的精神,都包含在这个红军创建者的故事之中。

在《苏维埃的掌权人物》《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中,我读到了现年四十四岁的毛泽东。童年、在长沙的日子、革命的前奏、国民革命时期、苏维埃运动、红军的成长,不仅呈现了他个人的成长轨迹,而且呈现了红军的成长历史。

在书中,这样的人物,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从没吃过一次败仗的红军大学的校长林彪,一家被灭口66人、让斯诺懂得“阶级斗争”的红色窑工徐海东,人生五十始的教育委员徐特立,还有平均年龄在25岁以下的强渡大渡河的英雄们,觉得别人整天唱歌花费太多时间的电气专家朱作其,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16岁的江西老表,已经64岁自称是年纪最大的红军战士老李,担心记者把自己写进专著、被外国人误以为“鸡巴”而影响红军声誉的红军小鬼向季邦„„

他们,虽然出身不同,但是都几乎遭遇了不同程度的人生悲剧,都经历了诸多九死一生的战斗,都无一例外的,参加了红军,跟随“红星”的旗帜,来到了陕甘宁这片红色的神奇土地,在苏区工厂积极工作,在红军大学认真学习,在政治课上自由讨论,在空闲时间观看红色剧社的演出,参加识字游戏,阅读墙报,唱歌„„不管是领袖、将领,还是普通战士,他们的身上,都闪烁着理想的光芒,散发着一种不可征服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和热情。他们的故事,就是1936年,红星照耀下的中国历史的缩影。中国红军的恢弘历史,就是由这许多的人,伟大的人和普通的人,共同写成的。所以,埃德加。斯诺才会在《序》中说,“从字面上讲起来,这一本书是我写的。这是真的。可是从最实际主义的意义来讲,这些故事却是中国革命青年们所创造,所写下的。这些革命青年们使这本书所描写的故事活着。所以,这一本书如果是一种正确的记录和解释,那就是因为这是他们的书。”

读完了这本书,我找到了引导学生阅读的方法,那就是,和孩子们一起,再一次慢慢走进这本书,去书中寻找那些写下中国红军历史、创建苏维埃共和国、随时准备投身抗日洪流的了不起的人,那些感人至深的故事,从人物和故事入手,感受红军的精神,理解作品的主题。

《红星照耀中国》 篇3

《红星照耀中国》导读

内容简介:

《红星照耀中国》(曾译《西行漫记》)自1937年初版以来,畅销至今,而董乐山译本已经是今天了解中国工农红军的经典读本。本书真实记录了斯诺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2016年是长征胜利80周年,也是本书出版80周年,此次新版得到董乐山家属独家授权,并配有五十余幅珍贵历史照片,是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经典译本。 作者简介:

埃德加·斯诺,美国著名记者。他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董乐山,翻译家,作家。生于浙江省宁波市。1946年冬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英国文学系。译作《第三帝国的兴亡》(合译)、《一九八四》《西方人文主义的传统》《红星照耀中国》等均有广泛影响。 推荐理由:

畅销八十年的长征经典 董乐山家属独家授权 五十余幅珍贵历史照片

纪念长征胜利八十周年,人文社重推经典译本

《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毛泽东和周恩来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红星照耀中国》多方位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而做出的不懈努力。作为对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革命真相的真实报道,《红星照耀中国》自1937年出版后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全世界以近二十种文字翻译出版,几乎传遍了每一个国家和地区,在国内的总发行量也达到数百万册。2016年,由教育部直接组织编写的“部编本”教材开始投入使用,教育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教科书名著导读部分,将《红星照耀中国》作为纪实作品的阅读范例。

作为纪实作品,《红星照耀中国》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所记叙的故事都是真实的,不论是记录历史还是叙述现实,都有可信的资料来源,或者是出自作者本人的所见所闻。斯 诺是一位优秀的新闻记者,在采访期间,他保持着严肃的新闻态度、敏锐的洞察力以及深切的人文情怀,让《红星照耀中国》兼具真实性和良好的文学品质。作品中成功地塑造了众多人物形象,从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红军主要领导人,到活跃在红区的众多“红小鬼”,不论着墨轻重,书中出现的每一个人物形象都鲜活饱满,闪烁着自信、乐观、勇敢、奉献的光芒。这些历经岁月淘洗的优秀品质,是当今中国青少年应当学习和借鉴的。

在战争年代的大历史背景下能细致地关切到人的个性、经历、命运,是《红星照耀中国》这样一部纪实文学作品能够感动万千读者的一个原因。青少年读者阅读这部文学作品,不仅能了解纪实文学这个体裁,也能了解在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为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所做的不懈努力,还能从阅读中学会思考,获得启迪,汲取精神营养和力量,更加自信乐观地投入到学习、生活当中去。这正是“部编本”教科书推荐阅读《红星照耀中国》的原因,也是出版《红星照耀中国》(青少版)的初衷。

《红星照耀中国》(青少版),此次推出的青少年版既是向经典致敬,也是为将书中所记录的优秀意志品质和不朽人格魅力呈现给广大青少年读者。

据了解,今年是《红星照耀中国》原版出版八十周年,教育部编语文教科书名著导读指定作品收入《红星照耀中国》,《红星照耀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的纪实文学作品,无数人通过这本书了解中国革命,了解红军和“红色中国”,了解中国共产党的信念与成长。这部经典作品多方位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而做出的不懈努力,他们乐观向上又甘于奉献,在艰苦卓绝的困境中奋力拼搏,勇敢地探寻着中国前进的方向。

作为对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革命真相的真实报道,《红星照耀中国》自1937年出版后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全世界以近二十种文字翻译出版,几乎传遍了每一个国家和地区,在国内的总发行量也达到数百万册。

教育部编语文教科书名著导读指定作品

2016年,由教育部直接组织编写的“部编本”教材开始投入使用,教育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教科书名著导读部分,将《红星照耀中国》作为纪实作品的阅读范例。据“部编本”语文教材的总主编温儒敏先生介绍,“部编本”语文教材力求建构适合中小学的语文核心素养体系,课文选篇强调经典性、文质兼美、适宜教学,此外还适当兼顾时代性,将许多经典作品又重新收录进课本。

《红星照耀中国》正是一部历经时间沉淀的经典读物。“部编本”此次着重将纪实文学体裁介绍给青少年学生,除《红星照耀中国》外,还将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王树增的《抗日战争》(三卷)列入“纪实文学”板块的名著自主阅读书目,这两部作品也由人文社出版。作为纪实作品,《红星照耀中国》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所记叙的故事都是真实的,不论是记录历史还是叙述现实,都有可信的资料来源,或者是出自作者本人的所见所闻。斯诺是一位优秀的新闻记者,在采访期间,他保持着严肃的新闻态度、敏锐的洞察力以及深切的人文情怀,让《红星照耀中国》兼具真实性和良好的文学品质。作品中成功地塑造了众多人物形象,从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红军主要领导人,到活跃在红区的众多“红小鬼”,不论着墨轻重,书中出现的每一个人物形象都鲜活饱满,闪烁着自信、乐观、勇敢、奉献的光芒。这些历经岁月淘洗的优秀品质,是当今中国青少年应当学习和借鉴的。

在战争年代的大历史背景下能细致地关切到人的个性、经历、命运,是《红星照耀中国》这样一部纪实文学作品能够感动万千读者的一个原因。青少年读者阅读这部文学作品,不仅能了解纪实文学这个体裁,也能了解在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为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所做的不懈努力,还能从阅读中学会思考,获得启迪,汲取精神营养和力量,更加自 信乐观地投入到学习、生活当中去。这正是“部编本”教科书推荐阅读《红星照耀中国》的原因,也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红星照耀中国》(青少版)的初衷。

纪实经典跨越八十年,最推董乐山权威译本

《红星照耀中国》一书的出版过程极为坎坷。1937年10月,英国戈兰茨公司在伦敦首次出版《红星照耀中国》(RED STAR OVER CHINA)。1938年2月,在胡愈之的组织筹划下,“复社”翻译出版了第一个《红星照耀中国》全译本,考虑到当时的政治环境,他们将中文书名定为《西行漫记》。在此后几十年的出版、流传过程中,此书先后遭到多次封禁,版本不断变化。

1979年12月,著名翻译家董乐山的译本《西行漫记》出版,封面标明原名:《红星照耀中国》,此书据1937年伦敦初版全文译出,增译了第十一章中第五节的《那个外国智囊》,恢复了在英美风行一时的英文初版本的历史原貌。同时,对英文本中个别史实错误以及人名、地名、书刊名称的拼写错误也作了不少校正。这一译本收入1984年8月新华出版社所出四卷本《斯诺文集》第二卷,扉页恢复英文原名“红星照耀中国”,而将“西行漫记”改为副题。董乐山翻译的《西行漫记》出版后极受欢迎,接连加印,两年左右即发行165万册。

可以说,在本书流传至今的数十年中,董乐山版《红星照耀中国》是忠于原著的、具有里程碑性质的版本。人民文学出社版推出的《红星照耀中国》(青少版),就是基于董乐山译本的全新版,并附有十余幅珍贵历史照片。

《红星照耀中国》的魅力和影响力经久不衰。1938年“复社”版《西行漫记》在短短的十个月内就印行了四版,轰动了国内及国外华侨集聚地。在香港及海外华人集中地点还出版了该书的无数重印本和翻印本;在沦陷区和国民党白色恐怖弥漫的地方,许多进步读者冒着生命危险竞相传阅乃至辗转传抄;不少热血青年像怀揣珍宝一样携带着本书,抱着满腔爱国热忱,排除艰难险阻奔赴红星升起的革命圣地——延安。

由于《西行漫记》及其各种节本或专章抽印本的迅速、广泛流传,很快引起了国民党当局的警觉,他们曾不止一次下令查禁斯诺的这些著作,据有关档案记载,先后查禁其著作竟达十几种之多。尽管如此,进步文化人士以及广大读者采用各种斗争方式和手法,不断突破封锁,使这部伟大的作品传遍了神州大地。本书瓦解了当时外界种种歪曲、丑化共产党的谣言,记录了这一段由中国共产党人所创造的奇迹,第一次向全国、全世界解释了中国的红色革命,介绍了共产党的基本政策、军事策略以及根据地的社会制度、生产生活等情况,也让全世界人民了解到红军不可征服的战斗精神和改变世界的热情与力量。

《红星照耀中国》诞生之时,曾激励了一大批有志青年投入到如火如荼的红色革命中,时至今日,书中所记载的人物和故事仍闪烁着耀眼的光辉,激励着千百万读者和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积极投入到生活、工作、学习中去。八十年来,《红星照耀中国》一直被不同时代的读者阅读,它的活力从未衰减,这正是纪实文学作品的魅力,也是那段非凡的革命历史的魅力。在长征胜利八十周年之际,人文社推出董乐山家属独家授权的经典译本《红星照耀中国》,并附有五十余幅珍贵历史照片。人文社版本因其庄重大气的设计、优质的品质,很快赢得广大读者,出版一年发行近二十万册。本书的出版与推广也赢得美国作者斯诺及海伦·斯诺后人的赞誉,成为一部经典畅销书。

成书经历

此书对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发现和描述,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震惊世界!

一九二八年,二十三岁的美国青年埃德加•斯诺以见习记者身份派驻中国,出任多家欧美媒体驻华记者和通讯员。一九三四年红军长征的传闻令斯诺十分好奇,翌年十月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抵达陕北的消息更令他惊喜有加,他决心前往采访。但当时国民党“剿共”正紧,政治局势艰险,他就请孙夫人出面斡旋。在宋庆龄周密安排和爱国将领张学良协助下,斯诺冲破国民党宪兵、特务重重阻挠,终于一九三六年六月经西安、云阳如愿抵达延安,采访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志丹、贺龙、彭德怀等中共领导人,红军将士和普通群众,深入了解到陕甘宁边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民生等实情。

经过四个月艰苦采访,斯诺写下大量通讯报道,最终集结为《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一九三七年卢沟桥事变前夕,斯诺毅然将《红星照耀中国》交由英国伦敦戈兰茨公司出版,三个月后新书问世,立即在国际社会产生巨大轰动。西方媒体热评“此书对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发现和描述,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震惊世界!”

4

《红星照耀中国》出版时为了避免国民党的审查,更名为《西行漫记》。《西行漫记》第一版印了二千册,很快销售一空,轰动海内外,接着又增印了第二版、第三版和第四版,在香港和海外华埠重印本和翻印本更是不计其数,发行量高达十余万册。《西行漫 5 记》的出版发行,让无数国人和华侨得知中共领导人和红军将士两万五千里长征的始末,也看到新中国的希望。虽然它在“国统区”被定为禁书,其影响却一夜爆红不胫而走,成千上万爱国青年正是读了《西行漫记》而参加革命奔赴延安。

今天看来,《西行漫记》客观真实、全景式地反映了革命圣地延安的实况,让亿万中国人第一次了解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面貌。它不仅在政治上有重大意义,在文学上也堪称典范。其人物刻画、环境描写和叙事风格均可谓精彩纷呈。用今天的话说,是一部充满正能量、接地气的纪实文学佳作。

这部誉满全球的报告文学经典名著,有董乐山译本(人民文学出版社)。该版封面正式恢复寓意深长的原名《红星照耀中国》,并对全书译文细加审核校勘,重又订正某些误译误植,使译文更加精准。尤为可喜的是,书中还插入如今很难觅见的从1937、1938、1939年三版《红星》中遴选出的数十幅珍贵历史照片,以及书末所附译者、美国文学研究家董乐山撰写的《斯诺的客厅和一二·九学生运动》等三篇文章。 作者传奇

太平洋两岸的子孙后代将受斯诺之惠,因为他留下的遗产将有助于他们研究中国的历史

1936年初夏,一位富有正义感和冒险精神的外国记者,带上一封介绍信,外加“两架照相机、24个胶卷、足够的笔记本”,开始了充满传奇的陕北之行。1936年6月3日,他到达了旅途的目的地——陕北保安,在那里见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这位记者就是美国著名作家埃德加•斯诺。八十年来,他报道三十年代中国革命真相的不朽名著《红星照耀中国》被翻译成近二十种文字,传遍了世界;在中国,它则以《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西行漫记》等形形色色的译名,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法,一而再、再而三地翻印重版,从而感染、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成为家喻户晓的著名报告文学作品。

新中国成立后,埃德加.斯诺曾三次访华,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亲切接见,一九七二年在瑞士逝世后还遵其遗嘱骨灰的一部分葬于北大校园。犹记得一九七二年宋庆 龄为《中国建设》杂誌第六期写了一篇英文稿《纪念埃德加.斯诺》,她说:“中国人民永远以感激的心情记得埃德加.斯诺这位致力于中美人民友好的不知疲倦的活动家。太平洋两岸的子孙后代将受斯诺之惠,因为他留下的遗产将有助于他们研究中国的历史……” 出版曲折

这本书如能在沪上出版,必能帮助广大民众真正了解中共和红军长征真相,为全民抗日产生强大精神动力!

一九三八年二月,《红星照耀中国》中译本《西行漫记》在上海出版。当事人是集记者、编辑、作家、翻译家、出版人于一身的“全才”、浙江上虞人胡愈之(一八九六─一九八六)。当时西安事变刚过,蒋介石惊魂未定,国内政局扑朔迷离,出版革命书籍谈何容易?胡愈之左思右想,先联络十几位文化宣传界有识之士,商议出书之事。胡愈之慷慨陈词:“国民党封锁苏区内幕,大肆污衊中共,使民众对共产党、长征、红军、苏区大有误解,现在提倡国共合作抗日,这本书如能在沪上出版,必能帮助广大民众真正了解中共和红军长征真相,为全民抗日产生强大精神动力!”大伙对胡愈之之言极表贊同,但当时“国统区”对进步出版物审查很严,轻则停业整顿、特务盯梢,重则关门息业、逮捕坐牢,没有一家出版社敢公开出版此书。大家讨论良久,最后决定干脆新创一家出版社,社址就设在胡愈之家里。他还亲任主编,郑振铎、许广平、张宗麟、周建人、王任叔等十余人为编辑。为安全起见,书名不再沿用政治味太浓的《红星照耀中国》,改为比较文艺化的新名字──《西行漫记》。 推荐

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的诞辰纪念日,这个假期,让我们换一个角度接近伟人,从一个年轻记者的角度看一看,我们的革命先烈为我们所做出的牺牲和他们的伟大意志吧! 推荐版本:《红星照耀中国》 董乐山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一

《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证明了一个记者的正直和职业道德,斯诺客观详实的报道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纲领,让全世界知道,在这个人口最多的国家,真正的未来在哪里。

另一方面,这本书也是研究党的历史、了解领袖们的资料,作为在当时写成的第一手资料,其中不仅详细介绍了红军的征战史,并且从政治、军事、经济等各方面进行了报道和解释,从某种角度来讲,这是第一部把新的中国介绍给世界的书,也是中国人从另一个角度了解、回顾党和军队的途径。

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国土,而当权者的屠刀则指向人民,整个中国置身于水深火热之中,这个时候,迫切的需要有人站出来挽救危局,这个人无疑就是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共产党。

在党的初期,由于共产国际的干预和一些不安定因素,曾受到过很大的损失,新生的中国共产党多次面临生死存亡的局面。然而领袖们的睿智使党走上了正确的道路,确立坚定不移的纲领,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为中国,为中国人民,进行着不屈不挠的顽强抗争。

只有人民拥护和支持的政府,才能让国家看到未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没有被侵略者的刺刀击退,没有被当权者的白色恐怖吓倒,在无数人的流血牺牲之后,更多的人勇敢地站出来,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崇高的事业。

在多方打击和封锁的情况下,共产党和所领导的队伍却在逐渐壮大,在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之后,没有人能再轻视这股不可抵挡的力量,一切关于“无知土匪”的谣言不攻自破,这是一个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政党,这是一个有着执着信仰、严格纪律的政党。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二

80年前,红色的中国布满层层谜团。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怀着对中国革命与战争的重重疑问,孤身一人前往这被人刻意曲解、遭到铜墙铁壁般严密封锁的革命战略根据地。他探索红色中国,将所见所闻一点一滴的真实记录,汇编成一本书,书名是《红星照耀中国》。

近日,我重读经典,内心依旧澎湃不已。整本书以斯诺的第一视角,生动丰富地描述了红色根据地大大小小的人物与事件,他通过搜集两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手资料,与革命领导人进行谈话,运用文字的力量将这段波澜壮阔、激情燃烧的岁月鲜活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斯诺的语言很平实,他没有添加过多的修饰性的词汇或者一些美化的文笔,即使朴实无华,但他笔下的人物却有血有肉,带着鲜明的特点。他记录了一些革命领导者的事迹,如毛泽东、周恩来、贺龙、彭德怀、徐海东等,对主要的历史事件也进行了叙述,如苏区教育(比如红军大学)、人民抗日剧社、长征、西安事变等。正是通过他的文字,我们对国民 党政府的暴行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对横亘在漫漫长征路上的艰难险阻有了更具象的把握,对立志救民于水火、避免我亡国之祸的革命先驱更加心生敬畏。

斯诺对革命者的描写狠狠地驳斥了国民党,他们一直对外宣扬鼓吹共产党人为“狂热分子”、“无知土匪”、“强盗”。书中是这样描述毛泽东的:“然而毛泽东还是一个精通中国旧学的有成就的学者,他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史有深入地研究,但是对于工作却事无巨细都一丝不苟,他精力过人,不知疲倦,是一个颇有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对周恩来的着墨是“他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他无私地忠于一种思想和从不承认失败的不屈不挠精神——这一切似乎都包含在这个红军的故事和参加创建红军的一个人的故事中。”除此之外,还有黄埔军校毕业身经百战、战无不胜的林彪;使地主乡绅闻风而逃的贺龙;九岁离家闯世界十七岁就带领饥民攻打粮仓的彭德怀;洛浦、徐海东、刘志丹、徐特立、林伯渠、左权等许许多多优秀的领袖……通过他的叙述,我仿佛看到无数仁人志士在战火纷飞的根据地,用火一般的热情与铁一般的意志,百折不挠,自信乐观地坚持着自己心中那最崇高的革命理想。他们是一群有气质、有风度、有抱负、有力量的领导者!

一幕幕如画卷般徐徐展开,虽没有浓墨重彩的渲染,却令人激动不已。毛泽东夜晚在灯前认真摆弄飞蛾、百姓们“似乎毫不例外地都在从容不迫地从事田间劳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战士们嘶哑却嘹亮的呐喊声,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真实的苏区、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部队、一段令我们自豪与骄傲的历史。

本书一经发表,就产生了了巨大的反响。它驳斥了国民党刻意扭曲的宣传,向世界人民呈现了一个真实的中国革命。成千上万的中国青年读完这本书后,纷纷走上了革命道路。即使到了今天,它的影响力依然不曾消减。

斯诺写道: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甚至照耀全世界。80年后,正如书中所言,革命事业已经照耀了全中国,而中国也在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走上了繁荣富强的道路。

当我们坐在明亮的屋子里,当我们心安理得的接受着最完整的教育,当我们还在为各自的人生纠结忙碌着,也许没有意识到,我们正过着充满阳光与安定的美好生活。《红星照耀中国》提醒着我,即使身处和平年代,不要忘记无数革命先驱曾在狼烟四起中横刀立马,在民哀国殇之时挺起了民族的脊梁,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冲锋陷阵、赴汤蹈火。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三

我推荐朋友读读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着作《红星照耀中国》。家里现存的那本是17年前我从老家调往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作时买的,扉页写有“生命旅途,愿智慧之光照耀一生”感言

书本记述的1936年是中国国内局势大转变的关键一年:日本依然用高压手段威胁中国接收广田三原则,大规模增兵天津和华北,德国和日本签订防共协定。战争一触即发,智慧之光何时照耀中国引导全民合力抗战?带了当时无法理解的关于革命与战争的无数问题,斯诺于六月间由北平出发,经过西安,冒了生命危险,冲破了国民党以及资本主义世界对中国革命的严密的新闻封锁,进入陕甘宁边区,成为在红色区域进行采访的第一个西方新闻记者。它不仅是一部采访录,还是一部详尽的历史资料。在诞生后的七十多年里,一直是许多国家的畅销书,是国外研究中国问题的首选读物。

斯诺首先在当时苏区临时首都保安(即志丹县)和毛泽东同志进行长时间的对话,搜集了关于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手资料。然后,经过长途跋涉,他到达了宁夏南部的预旺县,这已经是和国民党中央部队犬牙交错的前沿阵地了。最后他冒着炮火,从新折回保安,由保安顺利地到了西安。当他回到北平时,正是西安事变爆发前夕。他在北平首先为英美报刊写了许多篇轰动一时的通讯报道,然后汇编成一本书,书名是《红星照耀中国》。这是一本真实描述红色中国的着作,使西方世界第一次了解了中国共产党。

作者以出色的纪实文学技巧记录了正在成长中的红色苏区一幅幅立体而丰富的影像,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忍不拔、英勇卓越的革命斗争,以及西安事变爆发前夕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林伯渠、徐海东等中共领导人对时局的看法以及他们各自的传奇经历。除了领导者,斯诺还描写了许许多多的黎民百姓,从火车上偶遇的老者,到飞夺泸定桥的敢死队员,还有穿得破破烂烂、头上拖着辫子的农民,这些普通人是组成陕北苏区最真实鲜活的画面。

“我以前从未见过任何中国青少年有这样一种人格尊严……随着我更深入苏区,我发现在这些红红脸蛋、欢乐愉快、精神饱满、忠诚不渝的“红小鬼”身上,洋溢着一种令人惊奇的青年运动的蓬勃精神。”斯诺看惯了羸弱无助的中国孩子,“红小鬼”表现出的蓬勃朝气让他着迷。随后接触的那群历经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红军战士震撼,“有时我几乎不能相信,只是由于这样一批坚决的青年,有了一种思想的武装之后,竟然能够对南京的千军万马进行了群众性斗争达十年之久。”斯诺笔下的苏区普通百姓活灵活现,真实生动,他们的精神状态,折射出当时蕴藏在民众思想里的智慧之光,这是正义的力量,也是中国的希望。

“读史使人明智”,在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之际,中华民族复兴之时,再读《红星照耀中国》,不仅让我们重温抗日战争那段非凡的历史,领略真实鲜活的红色中国,更能深刻地理解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夺取中国革命胜利并成功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原因。

红星照耀中国摘要(3- 篇4

3、在保安

斯诺终于见到了毛泽东,介绍了很多他了解到的毛泽东的事迹,包括他的传奇、他的妻子、他的影响力、平时的生活包括日常的伙食等等,特别说明了他的性格:复杂、有趣、天生精明、精力过人、自尊心极强。接着介绍了毛泽东对一些国际人物的看法,包括麦克唐纳、罗斯福,还有他的学习:关于印度、关于哲学、关于宗教观等等。接下来斯诺将要介绍了共产党的基本论点:“对外不实行反帝政策,对内不实行土地革命,中国的民族独立和民主政治是无法实现的”,然后介绍了共产党当时的基本政策:抵抗日本帝国主义,并与毛泽东就这个问题进行了大量的探讨。最后他记述了林彪的一些生平、他在红军大学回答问题的情况、以及一些他观看红军剧社表演和采访红军剧社社长危拱之的一些情况。

4、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

本篇斯诺主要记述了他采访毛泽东的情况。通过与毛泽东的几个晚上的谈话,他了解到了毛泽东的生平,先是他的早年经历:如何出生、童年时的生活、他父母亲对他的教育,他如何反抗他的父亲,他如何读“禁书”、如何干活等等,然后介绍了一件影响他一生的事情:长沙人民因为饥荒起来反抗和被镇压的故事。接下来介绍了毛泽东早期的思想来源、如何从军、如何进入湖南师范学校、北平工作。然后介绍他投身政治的政治活动:主笔《湘江评论》、创办文化书社、反对军阀、组织工人等等,尤其他如何建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随后就是作为共产党员毛泽东的辉煌事迹:参加一大、广州国共合作、组织起义、参与建立苏维埃政府,最后简要记述了红军的发展壮大、几次反围剿胜利和失败以及最后通过长征到达甘、陕的历程。

5、长征

本篇记述的是长征的情况。一开始斯诺简要交代了长征起因,包括蒋介石如何组织第五次围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如何失败、红军如何为了保存有生力量而撤出江西根据地等等。然后介绍了长征的艰苦卓绝:如何突破敌人四道防线、如何遭受严重损失、如何改变战术轻装上阵,重点描绘了红军是如何在大渡河克服重重困难而突破险阻、创造奇迹的。接下来介绍了红军在过草地、经过少数民族聚居区时所遇到的困难。最后,斯诺通过一组统计数字(18条山脉、24条河流、12个省份、62座城市、10个地方军阀包围)证明了长征的伟大以及长征所取得的成绩:到达对中、日、苏当前命运起重要作用的地区,沿途解释了土地革命目的以及抗日政策,武装了千千万万的农民并训练了游击队。

6、红星在西北

本篇记述刘志丹的早期经历、如何建立了陕北红军以及如何被冤枉的,从中可以看出刘志丹嫉恶如仇的性格和较为激进的革命路线。接下来斯诺记述了中国西北老百姓的苦难,这包括缺乏饥荒的有效赈济手段导致人民大量饿死和以及人民的历代反抗经历,这解释了西北苏维埃运动兴起的原因。接下来,斯诺记述了西北苏维埃运动的若干举措,这包括取消租税、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穷人、给穷人提供贷款、合作化运动、妇女婚姻自主权、普及教育、货币改革等等。最后,文章记述了徐特立以很大年纪参加革命工作、如何致力于党的教育事业(包括军事教育、社会教育站、推广拉丁化拼音等)。

7、去前线的路上

本篇记述了斯诺去甘肃边境和前线时的所见所闻。一开始文章记述了他陪年轻的共产党员胡金魁与农民谈话的经历:一开始大家对红军有些抱怨,比如粮食征收太多等,但一旦跟白军相比,农民们又纷纷记起了红军的好来,包括红军是免税的,买东西也给钱,这些都是白军做不到的。接下来,斯诺记述了很多关于苏区工业的内容,包括苏区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如何发展工业,包括手工业、油井等等。最后,文章描写了普通工人丰富多彩的生活,包括篮球赛、免费医疗、社会保险、读书写字、唱歌等等,并将其与中国其他地方的工人生活做了对比。最后总结为一句话:他们即使缺乏社会主义工业的物,却有社会主义工业的精神!

8、同红军在一起

本篇记述了斯诺到达红军一方面军总部后了解到的红军的各种情况。一开始,他叙述了他了解的红军的基本状况:百分之六十到七十的士兵是有文化的,约有三分之一以前是国民党军人,有许多是各种军官学校毕业的,包括黄埔军校;红军对妇女持尊重态度、群众对红军的道德有很好的评价,军官伤亡率很高,他们都跟士兵并肩作战,军官与士兵吃穿基本一致等等。接下来,斯诺记述了他对彭德怀将军的印象,包括他的生平,他直截了当的作风,还有他迟睡早起、喜欢孩子、关心同志、如何阅读共产主义的读物、如何参加党的工作、对游击战如何高度重视等等。最后本篇记述了他对红军生活的了解:他们坚忍卓绝、饮食简单、按时作息、列宁室的作用、如何上政治课等等。

9、同红军在一起(续)

本篇一开始记述了徐海东的生平,包括其早年的经历、他的强烈的阶级意识及其产生原因(徐家被国民党杀死了六十六人),他如何参加共产党、他如何看到国民党军队对原苏区犯下的残忍罪行等等。 接下来,斯诺记述了西北马家(马鸿逵、马鸿宾、马步芳、马步青)对西北政治的影响,包括各种苛捐杂税、征兵政策等等,以及西北回民的历史和现况,包括深重的汉回矛盾等等,还有红军对回民的争取和策反,包括如何发布针对回民的政治纲领、如何创立中国回民红军的核心,如何在尊重宗教的情况下发动回民革命、如何枪决一个冒充共产党征税的国民党税务官员等等。

10、战争与和平

本篇开始记述了有关红军骑兵的一些事情,接下来是一些与红军小战士有关的事迹,包括一位红军小战士如何参加红军、红军如何帮助他们家人,少先队员的英勇事迹,他们的精神状态等等。接下来斯诺记述了他了解到的红军如何实践统一战线的情况。最后,文章重点叙述了朱德同志的事迹,包括他对红军的杰出领导、他夫人的情况、他对部下的爱护、天性极端温和又十分负责任、喜欢读书,然后是朱德的一些早年经历以及如何参加革命工作,以及他与毛泽东的合作:朱、毛的联合不是相互竞争的,而是相辅相成的。他没有任何政治野心,他能接受命令,因此也能发布命令。

11、回到保安

本篇开始记述了养马老人的故事,他年纪很大了但还坚决要求参加红军,认为为红军做事值得干。接下来记述了一位基督徒士兵的故事,顺带介绍了一些红军的宗教政策,然后写了一个围歼民团的故事。此后,斯诺写了他回到保安的一些生活趣事,包括打牌、饮食等等。然后,斯诺开始记述俄罗斯(苏联)对红军的影响,共产国际对红军的影响,基本点是共产国际的领导是中共获得了很大好处,但遇到的一些严重挫折也与共产国际有关,包括1927年的挫折、对拥护革命的19路军的处置,第五次反围剿的战术防御计划等等。最后,斯诺记述了他最后一次访问毛泽东的情况(关于联合抗日、关于建立民主政府等等),以及他是如何依依不舍地告别了红色中国的。

12、又是白色世界

本篇前半部分主要记述了斯诺所看到的西安事变的经过,包括其背景、先兆、事变如何发生、最终如何解决以及如何开始国共合作等等,从事变的解决中可以看出共产党对于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诚意。后半部分,斯诺主要尝试探究中国革命的未来。他先是阐述了中国革命的主要历史任务:推翻帝国主义和实现民主,阐述了中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当前状态,回顾了之前的中国革命历史及抗日的背景。最后他得出了颇有前瞻性的结论:“中国社会革命运动可能遭受挫折,可能暂时退却……但它不仅一定会继续成长,而且在一起一伏之中,最后终于会获得胜利,原因很简单,产生中国社会革命运动的基本条件本身包含着这个运动必胜的有力因素。”

红星照耀中国 篇5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诗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无不在章显着红军的豪情壮志,与不畏艰险的精神。这种精神,支持着他们挺过了五次围剿,走过了二万五千里的长征,渡过了无数的艰难险阻,使他们从南湖的一支游船上的廖廖几人,变成了现在遍地红旗的繁荣„„这些短短几年内的惊人的变化,使我不禁联想到红军的

无畏的革命!

长征途中,无数次的围追堵截,无数次的艰难险阻,无数次的迷途与未知还有少数民族的仇恨,寒冷的雪山,荒无人烟的沼泽,如豺狼虎豹的日军„„这一路上,红军尝遍了人生的各种酸涩苦辣,也感受到了每天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战友一个个的倒下,还有几天几夜吃不上饭,喝不上水的仇渴感,以及冲破重重困难后,见到战友的欣喜,激动与诉说的冲动„„在红军中,平均每个战士只有二十几岁,甚至十几岁!在现在,这些本该在学校接受良好的教育,享受着青春的青年了,却已经历过了历史对人类精神和肉体上最残酷的一次考验,大渡河的三十个英雄,用他们的血肉之躯,为身后的同志们铺出了一条安全的桥梁,不能说不悲壮,但他们甘愿付出自己的生命,为了革命,为了胜利,为了自己的战友,这种在无畏的精神与不惧死亡的勇气,却是他们的代名词!

当红军经过几个少数民族地区时,我们的红军再一次创造了奇迹。他们说了。毛泽东说:“这是我们唯一的外债,有一天,我们必须向藏民偿还我们不得不从他们那里拿走的给养。”红军只是吃过几只他们的羊,几棵他们的蔬菜。不过刚刚果腥的食物,就让这些战士们愧疚良久。他们做了。红军先锋部队的指战员刘伯承,与彝族总首领歃血为盟,并给他们了一些武器自卫。要知道,这些本身就与汉族有仇的彝族人不会被轻易说服,他们固然打不过刘伯承的精锐,但他们可以偷袭后面行动缓慢战斗力较弱的辎重部队啊!可他们没有。红军的信任是处处可见的,红军还解救出了他们的首领,而且红军的士兵从没有违过纪。这样一只队伍,为什么不值得信任呢?

过草地时,沼泽中充满了危机,且陷入,便永无藏身之地。而且,路途遥远,又荒芜为烟,再加上恶劣的环境,这些都使得粮食成了问题。挖草皮,吃树皮,捧着水洼中的水就喝„„只要无毒,就都成了饥饿的人们的珍馐美味。夜里,寒风陈陈袭来,这些战士身着单薄,便成了病毒的攻击对象。数以万计的战士们生病,倒下后,便再也站不起来了。但是,没有什么,是可以拦得住这支心系国家安危,解放人民的军队。在他们身上,我又看到了另一个中国:

希望的中国!

这些战士们不远万里,长途跋涉,不是为了在历史的丰碑上留下自己的名字,而是要真正的,彻彻底底地拯救这个在不断堕落的民族,解决那些正在不断受苦的人民,给这个充斥着黑暗的房间,打开一扇窗户,照亮整个房间!

他们正在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一道铁的长城,守护着亿万万人民;他们正在用自己的智慧与辛勤,让这个落后于世界几十年的国家,快步追赶;他们用自己的无私与大爱,温暖着冰冻了几百年的冷漠与麻木。

今天,我们坐在温暖的教室中,看着“一路一带”、“亚投行”、“G20峰会”的相继展开,它正让着世界为之震憾。中国,这个在1个世纪前被外国列强嘲笑为“东亚病夫”的国家,就用了短短几十年,通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重新站了起来!这个刚开始连一门像样大炮都没有的国家,如今却有着高尖端的武器,还有部分技术在世界上都是数一数二的!

如今的中国,不再受到列强欺压,菲律宾、越南、日本与印度等国也不敢惹怒中国,即使日本一再否认侵华战争的暴行,但他也不可否认中国的崛起。这样的中国,正是几十年前的人们的理想中国,他们中,有人名声远扬,也有人默默无闻。但他们,都用自己的鲜血,谱写这这一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篇章!

谢谢你们!是你们带来了现在的繁荣与兴旺。谢谢你们!是你们带来了现在的和平与安定。谢谢你们!是你们给我们创造了一个更美好的明天!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