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经典语录很是熟悉吧,语录是指对那些富有哲理与特殊意义话语的记录,一般用于正式文体。那么你所知道的语录都是什么样子的?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文学回忆录读书笔记【精彩9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我爱画画,对画画喜欢的不得了。
每单周末的时候,我便拿起画笔,画了起来,有是招到父母的鼓励,有时招到别人的嘲笑,这便是“家常便饭“了但是,我还是依旧喜欢画画,我对画画的那份执着,是别人改变不了的。
在周末时,当公鸡在早晨”喔――"地叫时,我便赶紧起床,即便是冬天。来到书桌前,那起画笔,准备好纸,便“沙沙”的画了起来。我还记得,有一次,我被老妈叫起来,一看时间,“啊”地叫了起来,原来已经九点了,我匆匆地穿起衣服,连牙也顾不的刷了,来到书桌前,画了起来。那天,我被狠狠的骂了一顿。可是,这还是改变不了我对画画的喜爱。有时候,上美术课时,我的画经常被同学嘲笑,可我并不气馁,而是相信我只要努力,一定会成功!美术课自然是我最喜欢的课,我画画的时候是最认真的,老师也看在眼里,可是有一次,我在画画时,老师看到班上乱哄哄的,便指着我说,你看那个男孩,多么的认真,一定画的很好。便走过来,来到我身旁刚看一眼,便尴尬的说:“你看这幅画,虽然不好看,可是却进步了很多。”听了这话,全班都哄堂大笑,我自然的脸红了。
还有一次,走在回家的路上,我把自己最得意的画给,小伙伴们看,于是其中一个惊讶的说:“这是你画的吗?”我得意的说:“当然”“不会吧,我还以为是你一年级的小孩子画的呢?”随后,他们便大笑起来,过了一会儿,他们便说:“好了,别生气了。真的,你画画真的不好,你还是放弃吧。”我本来就够生气了,被他一说,我就直接跑回家去了。我就这样,日复一日,我忍受着嘲笑和鄙视度过了一年。终于,在我六年级的时候,别人不在是一嘲笑的眼光,看着我了,而是以一种赞扬目光看着我。当我把我的画给家长看时,不是鼓励,而是一声声的,哇,你好棒。有时候同学问我,你怎么进步的怎么快呢?我说:“我只不过,忍受了一年的嘲笑和鼓励,还有自身的努力而已。
这就是我的绘画回忆录,它告诉我一个道理:只要努力,没有什么是办不到的!
1、美学是我的流亡。——木心《文学回忆录》
2、有起誓,就有背誓。——木心《文学回忆录》
3、大陆是痛不完的痛。——木心《文学回忆录》
4、世界乱,书桌不乱。——木心《文学回忆录》
5、无知的爱,不是爱。——木心《文学回忆录》
6、爱,原来是一场自我教育。——木心《文学回忆录》
7、但美是不正确,美是错乱。——木心《文学回忆录》
8、不幸的童年,使人性格尖锐。——木心《文学回忆录》
9、先知,到头来都是狼狈不堪。——木心《文学回忆录》
10、鉴于大家都忙,且要忙到老。——木心《文学回忆录》
11、像样一点的思想,是有毒的。——木心《文学回忆录》
12、方法论,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木心《文学回忆录》
13、人类的悲剧,是对自身的误解。——木心《文学回忆录》
14、爱情上,柳暗花明,却无一村。——木心《文学回忆录》
15、诗意上来时,文字不要破坏它。——木心《文学回忆录》
16、读书,要读进去,还要读出来。——木心《文学回忆录》
17、天才必经修炼、涵养,才有味。——木心《文学回忆录》
18、天才降生在哪里,哪里就出艺术。——木心《文学回忆录》
19、中国古代的智者是悲观而快乐的。——木心《文学回忆录》
20、不死而殉道,比死而殉道,难得多。——木心《文学回忆录》
21、可惜他刚刚开始怀疑,就找到了信仰。——木心《文学回忆录》
22、如果甘于二流三流,就已经居于下流。——木心《文学回忆录》
23、宗教总是从情理开始,弄到不合情理。——木心《文学回忆录》
24、我是个拙劣的、于心不忍的无神论者。——木心《文学回忆录》
25、艺术不是情绪的活动,而是认知的活动。——木心《文学回忆录》
26、读天才的作品,自己也好像是天才一样。——木心《文学回忆录》
27、群众是没有眼睛的,群众还是没有记忆的。——木心《文学回忆录》
28、神话,是大人说小孩的话,说给大人听的。——木心《文学回忆录》
29、天堂人间不能共存,世俗和理想难以沟通。——木心《文学回忆录》
30、人总是要爱人的,否则是没有希望可言的。——木心《文学回忆录》
31、一个人要从远处回,从高处下,从深处出。——木心《文学回忆录》
32、勉强地吃饭,散步,勉强地有个月亮照着。——木心《文学回忆录》
33、要不求甚解地去解,不求甚解就是一种解。——木心《文学回忆录》
34、人世真没意思,因为真没意思,艺术才有意思。——木心《文学回忆录》
35、无知的人总是薄情的。无知的本质,就是薄情。——木心《文学回忆录》
36、古代中国的爱情小说千篇 一律,我看了就心烦。——木心《文学回忆录》
37、奉劝各位:除了灾难、病痛,时时刻刻要快乐。——木心《文学回忆录》
38、公共讨论赞美可以针对群体,批评必须对事对人。——木心《文学回忆录》
39、我觉得,一切无法自动归类的,都最诚恳的像生命。——木心《文学回忆录》
40、现代人类文化的悲哀,是流俗的易传,高雅的失传。——木心《文学回忆录》
41、自己不成熟的青年人,常有偷窥癖,因为自己空泛。——木心《文学回忆录》
42、文学要有读者,宿命的是,文学很难得到够格的读者。——木心《文学回忆录》
43、做生活的导演,不成。次之,做演员。再次之,做观众。——木心《文学回忆录》
44、说到底,悲观是一种远见。鼠目寸光的人,不可能悲观。——木心《文学回忆录》
45、所有伟大的文艺,记录的都不是幸福,而是不安与骚乱。——木心《文学回忆录》
46、你们这样好,我不能来参加你们的宴会。我来了会死的。——木心《文学回忆录》
47、卢梭长得很俊,这类人都长得蛮好看,这是他们的本钱。——木心《文学回忆录》
48、天才有两条规律:一是把事情弄大。一是把悲哀弄永恒。——木心《文学回忆录》
49、一个纯良的人,入世,便是孟德斯鸠;出世,便是陶渊明。——木心《文学回忆录》
50、善,因是无报偿的,才可爱;恶,因是无恶报的,才可恶。——木心《文学回忆录》
51、生在西方,就做伊卡洛斯;生在中国,只有做做脱线的风筝。——木心《文学回忆录》
52、上帝的作品:将最伟大的诗人弄瞎,使最伟大的音乐家耳聋。——木心《文学回忆录》
53、哲学很容易战胜过去和未来的恶,但现在的恶却很容易战胜哲学。——木心《文学回忆录》
54、《红楼梦》中的诗,如水草。取出水,即不好。放在水中,好看。——木心《文学回忆录》
55、有人一看书就卖弄。多看几遍再卖弄吧——多看几遍就不卖弄了。——木心《文学回忆录》
56、见名人,要见其人,不见其名……大多数人是只见其名,不见其人。——木心《文学回忆录》
57、人类爱自己,想要了解自己。动物对镜子不感兴趣,只有人感兴趣。——木心《文学回忆录》
58、一个爱我的人,如果爱得讲话结结巴巴,语无伦次,我就知道他爱我。——木心《文学回忆录》
59、给恶人定性定名,给善人一种快感,看透一个恶人,就超越了这个恶人。——木心《文学回忆录》
60、我们十分感激马基雅维利,他写出了人所做的事。而不是人应该做的事。——木心《文学回忆录》
61、世界荒谬,卑污,庸俗,天才必然是叛逆者,是异端,一生注定孤独强昂。——木心《文学回忆录》
62、一个人衷心赞美别人、欣赏别人,幸福最多——他是在调整自己,发现自己。——木心《文学回忆录》
63、人类的快乐,不靠理性、电脑、物质,而来自感情、直觉、本能、快乐行动。——木心《文学回忆录》
64、宝玉见黛玉,说这位妹妹好像哪儿见过。我见拜伦,这位哥哥好像哪儿见过。——木心《文学回忆录》
65、真正的基督徒只有一个,即耶稣。天才的命运都是被利用的,被各人各取所需。——木心《文学回忆录》
66、我为古人难受,他们遍体鳞伤,然后微笑着劝道:“可要小心,不要再吃亏。”——木心《文学回忆录》
67、英雄和伟人是不同的。用在历史人物上试试看,很灵的。嵇康是英雄,孔子是伟人。——木心《文学回忆录》
68、有小俗套,有大俗套,后者是别人的风格,对你就是俗套——别人的雅,就是你的俗。——木心《文学回忆录》
69、艺术都是艺术家的头脑、心肠、才能,三者合一。三者可有侧重,但不可能单凭其一。——木心《文学回忆录》
70、凡永恒伟大的爱,都要绝望一次,消失一次,一度死,才会重获爱,重新知道生命的价值。——木心《文学回忆录》
71、我读书的秘诀是:看书中的那个人,不看他的主义,不要找对自己胃口的东西,要找味道。——木心《文学回忆录》
72、日本旗很有象征性,很倔强。有魔性,有恶意。很刻苦,也很享乐。日本人很会做自己的奴隶。——木心《文学回忆录》
73、西谚曰:人人知道荷马,谁读过荷马?这层象征很有意义:人所崇拜的东西,常是他们不知道的东西。——木心《文学回忆录》
74、托尔斯泰说:“忧来无方,窗外下雨,坐沙发,吃巧克力,读狄更斯,心情又会好起来,和世界妥协。”——木心《文学回忆录》
75、最早的文学,即记录人类的骚动、不安,始出个人的文学。所有伟大的文艺,记录的都不是幸福,而是不安与骚乱。——木心《文学回忆录》
76、我是日本文艺的知音,知音,但不知心——他们没有多大的心。日本对中国文化是一种误解。但这一误解,误解得好。——木心《文学回忆录》
77、文学的最高意义和最低意义,都是人想了解自己。这仅仅是人的癖好,不是什么崇高的事,是人的自觉、自识、自评。——木心《文学回忆录》
78、历史学家要的是“当然”,艺术家要的是“想当然”。美术史,是几个艺术家的传记;文学史,是几个文学家的作品。——木心《文学回忆录》
79、自然是徒劳的,生命是虚空的,物质存在是骗局——凡政治、文化都是骗局,因为都是人的意志制造的。都不要入这种骗局。——木心《文学回忆录》
80、我自得恶果,所以不必悲伤;我不抱希望,所以不绝望,我自寻路,一个人走,所以不反激。我也有脾气要发,但说说俏皮话。——木心《文学回忆录》
81、一种主义和一个人一样,靠排他,总是寿命不长。所谓创作,是自我的完美、升华,要完美、升华,总要汲收,哪里能靠排斥别人。——木心《文学回忆录》
82、佛家以为生命是受苦,道家以阴柔取阳刚,《易经》句句话向往阳刚,但不得以,以阴柔取之。叔本华是生命意志,尼采是权力意志。——木心《文学回忆录》
83、我憎恶人类,但迷恋人性的深度。已知的人性,已够我惊叹,未知的人性,更令我探索。你们都是我探索的对象——别害怕,我超乎善恶。——木心《文学回忆录》
84、对生命,对人类,过分的悲观,过分的乐观,都是不诚实的。看轻世界荒谬,是一个智者的基本水准。看清了,不是感到恶心,而是会心一笑。——木心《文学回忆录》
85、人没有长牙利爪,没有翅膀,入水会淹死。奥运会要是给动物看,动物哈哈大笑。奔走不如动物,游弋不如鱼,但人主宰世界,把动物关起来欣赏。——木心《文学回忆录》
86、荒诞派这些作家,矫揉造作。自己要假装自杀,要世界作陪葬。这些批评家,观者都是假装要殉葬。他们在舞台上把世界写得一片黑暗,他们自己生活的很好。——木心《文学回忆录》
87、凡是健全高尚的人,看悲剧,既骄傲又谦逊地想:事已至此,好自为之。一切伟大的思想来自悲观主义。真正伟大的人物都是一开始就悲观、绝望,置之死地而后生。——木心《文学回忆录》
88、所有有趣的小孩在学校里走,突告父母、姐姐送伞来,必害臊,这是心理。小学,性质上就是伊甸园。儿童有儿童的浪漫主义,一时出现父母,即拉回现实。天堂人间不能共存,世俗和理想难以沟通。——木心《文学回忆录》
89、少年人一定要好的长辈指导。光是游历,没有用的。少年人大多心猿意马,华而不实,忽而兴奋,忽而消沉。我从十四岁到廿岁出头,稀里糊涂,干的件件都是傻事。现在回忆,好机会错过了,没错过的也被自己浪费了。——木心《文学回忆录》
90、宇宙观决定世界观,世界观决定人生观。——不从宇宙观而来的世界观,你的世界在哪里?不从世界观而来的人生观,你不活在世界上吗?所以,你认为你有人生观,没有、也不需要世界观,更没有、也更不需要宇宙观——你就什么也没有。——木心《文学回忆录》
91、为人之道,第一念,就是明白:人是要死的。生活是什么?生活是死前的一段过程。凭这个,凭这样一念,就产生了宗教、哲学、文化、艺术。可是宗教、哲学、文化、艺术,又是要死的……教堂、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煞有介事,庄严肃穆,昔在今在永在的样子,其实都是毁灭前的景观。我是怀着悲伤的眼光,看着不知悲伤的事物。——木心《文学回忆录》
记得两年前看一篇梁文道荐书的文章提到木心,还有照片,照片是一身黑风衣,头戴黑色的礼帽,有周润发的派头。梁文评价很高,说文笔传承古代和五四传统,西方思维和流派融会贯通等等,记不真切了,随手就在网上找了他的文章看一篇,感觉文字表述很不一样,精炼,清新。看过了,就过去了,就象风吹过脸,风过没有痕迹了,但肌肤的触感鲜活地一直在。没想到这初次的相逢还有后缘。妻子因为蒋方舟的一篇推荐文章买了一套书,《文学回忆录》,想给女儿看,跟我说作者是木心,一听这名字,肌肤生动的风掠感又回来了,兴趣顿生,拆封就稳到了我的床头。
大约两周的时间,主要是周末,断续断续吃完了,因为很好看,品味的感觉,象吃心灵的美食,是心灵舌尖上的文学史。作者思维敏捷,学养极深,激荡在页码之间,激发我脑波动荡,忘我而自在,也可以说思维浪尖的文学史。书名叫文学回忆录,贴切,或者说是他的自传,看书的过程中,木心好象在我面前,透纸背而出,脸面模糊,气息真切暖人,睿智而痴心,人生坎坷而内心浩然,可以说是木心个人的心灵史。木心说,博学是可耻的,认知是珍贵的。我看来,这博学的文学回忆录浸透了珍贵的认知。命运、痴心、执着、格调、通透、宛如上演一台希腊的悲剧。
陈丹青可以宽慰了,艺术可以长青,木心已发表了很多作品,但作品中刻意把自己深深隐藏起来,正如他所推崇的司汤达、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伟大作者所做的一样。此书一出,让爱他的人有所寄托,有所宽慰,更能立体地理解他的艺术世界,长青的艺术世界。艺术家是平面的上帝,木心是立体的艺术家。
读了一遍,回味绵久,先写下这一遍的观感印象。
印象一,两大厚册的书裸埕一根艺术脊梁“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艺术观”,这既是他评价艺术和艺术家的体系,也是他自身艺术创作的理念。抓住了本质,通透的艺术感觉就来源于这根脊梁,这一份见识让他与古今中外的艺术家交朋友,谈笑风生,他也是这样定位和表现滴。特别是在中国这政治早熟,哲学贫血的国度,总是在“未知生,焉知死“,“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木心的通透的宇宙观、人生观令人心生敬仰。作为中国人,我最强烈的宇宙观触动是读和哲学有关的小说带来的,是早年读《苏菲的世界》—一本哲学启蒙小说带来的。人的渺小,宇宙的泠漠和漫无目的,循环,灭亡,所有的一切拉长了看都是末世前的景象。宇宙观其实就是无力回天,人生永远摆脱不了命运的摆布,希腊悲剧背后隐藏的永恒主角就是—命运。老子的哲学通透和悲观也是来源于这种宇宙观,宇宙观有了才有世界观、人生观、艺术观。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命运和悲观面前可以有许多选择,宗教、艺术、理性、乐观,都有大量的人文传统。儒家的“存而不论”也是一种态度,领袖的艺术讲话,“典型事件和典型人物”都算,伦理、政治、工具可以谋生,存活,但是产生不了伟大的艺术。
一个老人,从少年就痴心艺术,志趣高雅,渴望周游世界,却逢闭关锁国文革乱世,几度囹圄,作品尽焚,年过花甲孤身一人飘零美国,这根艺术脊梁支撑他达观,认命,不屈,耐住孤独,痴心不改地创作“看不懂的““毫无用处的诗歌”(陈丹青语)。现在喜欢他的作品的人越来越多,我爱他的作品,爱他的小宇宙。
印象二,通透不隔。这种通透是透过自身多年涵养成的艺术体系和格调返观世界文学、艺术、宗教的重新整理、对比、评估、杂糅、为我所用的境界,艺术的品质和格调是唯一的标准。在他的体系里艺术性是作品存世的最重要的原因。因为艺术性,圣经作为文学作品占据重要篇幅,也源自少年时书信长达三年的探讨圣经文学性的经历。这种通透使整部书遍布古今中外艺术比较的珠玑,犹如漫步遍布珠贝的沙滩。用梁文道的话说,是“金句纷披”,句子捞出来就兀自燃烧起来。这就是见识,是披肝沥胆的认知。这种境界需要博学,但不是博学能够带来的。熔炼这见识的是头脑、心肠、才能、阅历,这一套也是他返观别人见识的认知坐标。
印象三,孤独的艺术老人。我的观感:几乎可以说孤独得只有艺术了。不知陈丹青是否有这个感觉。16岁因家庭特殊的原因遍览古今中外文学、艺术、宗教书籍,之后的阅读和创作都是在回忆,童年少年被艺术充满了。少年的异性笔友三年热烈交流的内容主要是旧约和新约的文学性,青春的风花雪月啊,然后是中国不断的运动、斗争,身陷囹圄,灭顶而来的除了孤独更是痛苦,仿佛陷入不知何时散场的悲剧。在书中他多次表达过向往外面的世界,就象他喜爱的艺术家们前往大都市流亡和生活。年过半百,终于逃亡美国,谋生之余陪伴的只有艺术,孤独到只要遇到稍可沟通的对象,即滔滔不绝表达自己的艺术观点、理论,可以聊上一天而不知对方的来历、背景,所有的性情、思维都献给了艺术。
陈丹青回忆木心常用的话语是:他是“玩真的”。这是木心的自述:献身艺术“牺牲功利,牺牲爱情,背叛政治,得到艺术,真的要牺牲”,“小细节上更难,要在一秒一秒消失的光阴中,保持艺术家风度,决不让步”,我想我理解了这“玩真的”是什么,这孤独就是一种代价。艺术涵养了他的浩然之气,从宇宙观到艺术观的脊梁支撑了一个艺术家立体的存在。“存而不论“的生活是取巧的,不会“真的”去什么,除了生存和占有,是生存技巧熟练而不知生命为何物的物种。
写到这儿想起了屈原列传中的一段“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艺术家的孤独总是相似的。屈原、耶稣、尼采、梵高、托尔斯泰、司马迁、陶渊明、。
一种印象就留下了,风一样刮过,感觉历久弥新,一秒一秒的时间总在过去,这分秒记录给你,我的艺术家木心。
木心妙语,生动,独特,可爱,很酷。读来至少能说他学贯中西,对文学如数家珍。对高敏感人群来说,要想在心中的土壤种下一颗种子,有无数的契机,更多的时候是一道偶然的微光闪进心灵之窗。一历耳根,永为稻种。这激发人去看,去读,去领略他所讲授的东西我是否有所感。
而所讨厌的,就是不怀感情的叙述,是不加声色的灌输,是彻头彻尾的义务。外国文学史真是太无聊了,完全把重点放在情节上。今天开始讲的故事情节占了近一小时,没有个人感情,没有思想领悟,讲台下无一人在听。一学期以来无一次提问,实施想法我不得而知,希望未来会有更好的方式,但更可能不会。学生在体制内,不是每个人都是韩寒。
考完教资的过程让人意识到,中小学师资素质参差不齐,想想也是,中国有这么多的人口,这么多的下一代需要教育。选择也许会省事一点,但不是每个人都选择。
回归本书,感谢找到了这样有趣的切入点,让我不会无视先贤的思想之光。时代变迁,生命降生下来本无太大的差异,原先思考过的问题,先贤早在几百年前有探索,怀疑,体悟……
如今的时代属于科学,但下一个艺术大师不知会何时出现。
我知道,那一天此终还是会来临的。一直都只想逃避的我,又要逃避到何时呢?
一起生活在同一间课室六年了。一直都是有福同享,有祸同当的过着。一起被老师责骂,一起挨罚。经历过多少个风风雨雨,直到今天。
还记得当初我们的世界第二次大战大战吗?还记得我们上课时一起抗议上英语课吗?那些当初的点点滴滴,现在只能变成我们的回忆。
我恨,为什么时间要过得那么快。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分开到五湖四海,不能永远的在一起呢?
你们知不知道,我们那班主任――冯老师,现在已经不在母校教书了。七年级的时候我还回校见过她。我还没来得及告诉她,我现在已经不是以前那个只会拖后腿的我了,不在是让老师担心的那个小女孩了。也许有些事情就是这样,只有失去了你才会懂得珍惜。
虽然现在有许多以前的同学分到同一所学校,但是我们只不过见面时点点头,就当做是陌生人一样,冷冷清清的。我一个人被单独分在一个班里,但在那个班里再也找不到以前的那份友谊。在班内每天都以竞争对手的形式出现,已经没有几个是真正的朋友了。
还记得那次在小学同学聚会吗?那次我没有去,因为发烧了那时。就这样,错过了和你们说再见的机会。以后也没有类似的聚会了,最多也只不过是偶然碰碰面打打招呼而已。
关于小学的东西,我已经弄丢得七七八八了。只剩下我们一起写得那本诗篇,我们一起照的毕业照,和那本同学录。这些东西我会好好的收藏起来,那是我们的幸福,我们的回忆啊!
也许我们以后也不会再见面了。我的母校,我的老师,我的同学,我能把你们忘记吗?我相信我们的心永远都是在一起的,是永远不会分开的!
一个偶然的机会,在网上看到关于木心和《文学回忆录》的介绍,便在JD上买了一套。很快收到两本书,书的封面是精装的,两本书都很厚,封面颜色一本是浅黄,一本是深黄,不是通常的文学类书籍的封面设计,看上去有点怪异。
看了陈丹青写的小引和梁文道写的类似序言的文章《文学,局外人的回忆》,大概对这本书产生的前因后果和来龙去脉有所了解,对木心的人生历程也有初步的触及。
看完目录,林林总总,古今中外,主题涉猎很广泛。迫不急待进入正文阅读,一开始介绍希腊古罗马神话和史诗部分,希腊诸神的名字读起来拗口,也难以记忆,读起来有点枯燥,但越往后读就越觉得有趣味。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也让我自觉所读的外国文学书籍还是冰山一角,要补的课很多,要读的书也很多,但人生苦短,书海无涯,只能是有选择地去阅读一些。
读木心讲述的`《文学回忆录》,还是很有意思的,木心博览群书,口若悬河,再加上有那么一点目空一切、睥睨天下的感觉。但他的评价有什么是有独到见解,而且是真诚的,并不做作。他做导师应该也是有人格魅力的,如果能听他亲自讲课,一定更有意思。
利用不到两周的晚上时间,认真读完木心讲述并由陈丹青笔记整理的《文学回忆录》上下两册,意犹未尽,打算有时间再读读他的几部散文集子,希望能有更多的收获。
一个挚爱文学的人,虽然一生历经磨难,然而把他的毕生献给文学和艺术,活成了一个精神上的贵族。不论是中年出走美国,还是晚年回归故土,他有他的理由,也有他的选择,他是一个自尊和让人尊敬的人,后来者应该给与理解和尊重,虽然内心强大的他未必在意这些。
有尊严地活着,对普通人是一件难事,对一个有士大夫情怀的文人更是一件难事,但后者更能对自己的精神追求契而不舍,为之付出毕生而在所不惜。
木铎有心,清音万里。高贵的心灵和优秀的作品不会被千山万水所阻隔,也不会被时间长河所湮没,终会发出其璀璨的光芒,照耀后生。
陈丹青愿意为了木心奔走:出两本和他相关的书——《文学回忆录》与《木心谈木心》,在木心死后为他举办哀悼会,各类场合如果可以总要提到木心,在他主持下的乌镇木心美术馆也即将落成开业……如此卖力的“宣传”,让木心的影响不断扩大。
陈丹青以自身的价值和地位,足以被称为当世大师,而今花甲的身躯,为老师当“推销员”,何苦?为什么不把有限的精力用在自己身上,好登上人生新的高峰,却肯劳心劳力为木心“作嫁衣裳”?有人泼冷水,认为木心的造诣并没有陈丹青所宣扬的那么优秀伟大,认为陈将其捧得太高,言过其实。如果木心的作品真的非常优秀,便能生生不息,历史自会择取,何必辛苦树碑立像,劝世人瞻仰?
记得韩寒有篇文章,说他喜欢赛车胜于文学,理由是赛车快就是快,慢就是慢,文学无标准。似乎有理。文学的好坏,不可能有像汉谟拉比法典那样的铁律让所有人遵从。有些作品被绝大多数人视为名著经典,在有些人眼里可能不过尔尔。《诗经》原只是一本民间诗歌集,但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将它提升至经典地位,故称“诗经”。但或许在有些人眼里,那可能不过是些痴男怨女的靡靡之音。
有些问题,答案就是问题本身。你问陈丹青为何愿意为木心辛苦奔走,出书立说?只因为陈觉得木心是好的,他的作品是好的,你不认为木心好,便不能理解是为什么,而在他看来一切都自然而然。
这些让我想起《大长今》里的一段情景:郑尚宫做了一道凉菜,问大家里面加了哪些调料。今英自信满满回答:“有酱油、醋、白糖、芝麻盐和水。”郑尚宫并未表示认同,让众人都尝一尝,猜猜放了哪些调料。大家品尝过后,似乎都赞同今英的回答。只是突然,“是红柿,不是白糖,是红柿。”说话者是长今。郑尚宫露出愉悦神色问:“你为什么认为是红柿?”长今为难的回答:“我因为吃到红柿,所以说里面加了红柿。”郑尚宫大笑。
因为有红柿,所以尝到了红柿的味道,这难道是件让人困惑的事情吗?陈丹青理解他的老师木心是“天之木铎”,希望为老师出些汗水之劳,这难道是件让人困惑的事情吗?至于木心的文章中是否加了红柿,每个人的味觉不同,该如何解释呢?所以,陈丹青在做的,是想要大家能尝到里面的味道,真是件困难的事啊。
《文学回忆录》中刊印陈丹青上课时的笔记照片。我仔细看,在试图认清笔记中每一个字的时候,不禁想,木心于陈丹青究竟意味什么?意味着,从木心嘴中所说出的每句话,陈都要把它们全部记下来,因为太珍贵。我之前将木心比作苏格拉底,陈丹青是柏拉图。今天将木心比为耶稣,陈丹青是约翰。下笔至此,信仰基督者或许指责我是亵渎,其余的人可能说我比陈丹青更“言过其实”。我看来,不过是味觉不同。
两大本的《文学回忆录》终于读完了,长长舒一口气,我像走完了一场文学征途,内心思绪不已。
这里既有木心这样的高人,也有陈丹青这样的幸运儿,此刻我多向往自己也有机会围坐木心先生身旁,听他畅谈文学史,若如此,此身定不负遗憾!但我依然能想象他们当年的情景,七八人围坐客厅,先生开讲,古今中外,信手拈来,堪比孔子讲学,千载之下令人神往。
我以一个文学爱好者的身份对此殊多羡慕,可惜自己连出国这个基本条件都无法办到。我在心里抱怨这个党、这个政府,说一套做一套,流氓十足;但与此同时,脑海里闪出书中的那句话“在你身上克服这个时代”,我实在佩服木心、陈丹青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冲破高墙,呼吸这个时代本该有的自由空气。而我呢,想得多,做得少,思想的`巨人算不上,但行动的矮子确实十足。
回思自己,好好看书也已好几年,与木心和文学史上的那些巨人根本是没法比的,但自己对文学的一片热爱之心还是有的;我虽没那份才气和侍奉文学坚毅,但细水长流、点点滴滴的爱好也还是有的;读书,唯求一“乐”字,陶潜“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我以此为知己。
骨子里我是一个不愿放弃世俗享受又想以读书为乐、偶尔风雅一下的这么一个人,木心的侍奉艺术我做不到,那份才智与意志我也没有,但我从书中看到了一个文学大师的形象,他的丰采令我倾倒,我能做的就是在有时拿起书本时,能想到有这么一位先生,然后就可以安心踏实的继续读下去!
偶然知道了木心这个人,木心在大陆好像没有什么名气,但在港台的读者中早已闻名。在网上看了木心追思会的视频后,就买了他的几本书。他的《文学回忆录》一书,读起来真的令人爱不释手。
《文学回忆录》本来是讲文学史的,但看了这本书后,才知道文学史可以用他这样的方式来讲,和一般学院派的文学史截然不同。他讲的文学史完全是自己的观点,是自己对文学史上杰出的作者及他们的作品的理解和看法。虽然他讲的课带有浓重的个人观点,但正是因为这样,才使得他的观点更加鲜明,更有味道。其实,对文学作品及作者的理解和看法本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何止是文学作品,对所以的社会现象也应该是这样。
这本书对文学史实的罗列用了最为精简的语言,而这正是和其它文学史最大的区别,大量的篇幅是在阐述作者的精彩见解和对文学深沉的热爱。书中最为精彩的是作者时不时迸发出的对人生和艺术的独到见解,真是妙语连珠,处处看到作者思想的闪光点,读起来让人时不时发出会心一笑,时不时又陷入深深的思考,读这样的书真是一种享受。
《文学回忆录》与其说是在讲文学史,还不如说是在讲人生哲学,书中处处渗透着作者的人生哲学,书中的精彩警句随处可见,其观点之鲜明,见解之深刻让人佩服。
木心的一生有一定的传奇色彩。他对艺术的热爱和执着使他选择过着非同常人的生活,他一生没有结婚,而是选择和艺术为伴,并陶醉其中。他的一生虽然坎坷,但我相信他一定觉得生活得很幸福。书中用了福楼拜的一句话:“艺术广大已极,足以占有一个人。”,这句话是对木心先生一生最好的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