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哪一个节日,在我们的生活之中,肯定是有着具体的时间存在的,那么在重阳节这一个节日到来的时候,这次为您整理了2022重阳节的最新来历介绍优秀10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认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重阳佳节,中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重阳节是夹杂多种民俗为一体而形成的汉族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重阳节有很多个别称比如老年节、重九节、登高节、祭祖节、双九节、晒秋节、敬老节、踏秋节、茱萸节、老人节等。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日期为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因为九九两个阴数相重,所以叫做“重阳”,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个好日子,非常的吉利时间。
1、晒秋。
重阳节是最好的赏秋时期,中国南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留了“晒秋”特色。“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
2、放纸鸢
“九月九,是重阳;放纸鸢,线爱长”。纸鸢就是我们所说的风筝,广东、福建等地一直保留着重阳放风筝的习俗。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鸢为主要特征的。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
3、登高
(1)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历史悠久。重阳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2)当然人们登高也不单是攀登而已,还要观赏山上的红叶野花,并饮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与野宴结合起来,更有吸引力。
4、吃重阳糕
(1)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2)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5、祭祖
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这一天,广东人称“拜太公山”,所有家族成员都要回来“拜太公山”,特别是男丁。古代民间素有祭祖祈福的传统。随着历史的发展演变,不少地方家族观念和祭祖观念正日渐淡薄。
6、赏菊
重阳日,历来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
7、饮菊花酒
(1)古时菊花酒,是头年重阳节时专为第二年重阳节酿的。九月九日这天,采下初开的菊花和一点青翠的枝叶,掺和在准备酿酒的粮食中,然后一并用来酿酒,至第二年九月九日饮 ww w. 用。
(2)菊花酒汉代已见。其后仍有赠菊祝寿和采菊酿酒的故事,如魏文帝曹丕曾在重阳日赠菊给钟繇(祝他长寿),梁简文帝《采菊篇》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是采菊酿酒的事例。
1、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文森《九日》
2、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文森《九日》
3、登临无限意,何处望京华。——文森《九日》
4、野旷云连树,天寒雁聚沙。——文森《九日》
5、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李白《九日龙山饮》
6、近重阳、满城风雨。——周密《扫花游·九日怀归》
7、出门复入门,两脚但如旧。——杜甫《九日寄岑参》
8、君子强逶迤,小人困驰骤。——杜甫《九日寄岑参》
9、岑生多新诗,性亦嗜醇酎。——杜甫《九日寄岑参》
10、所向泥活活,思君令人瘦。——杜甫《九日寄岑参》
11、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李白《九日龙山饮》
12、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李白《九月十日即事》
13、只座上、已无老兵。——姚云文《紫萸香慢·近重阳》
14、时节是重阳,菊花牵恨长。——徐灿《菩萨蛮·秋闺》
15、无限枝头好颜色,可怜开不为重阳。——丘浚《咏菊》
16、片宋玉情怀,十分卫郎清瘦。——潘希白《大有·九日》
17、肠断裂,搔首一长嗟。——汪元量《望江南·幽州九日》
18、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王勃《蜀中九日》
19、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20、功名炊黍寻常梦,怪事书空感激人。——王逊《西夏重阳》
21、千载非所知,聊以永今朝。——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
22、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
23、对兹佳品酬佳节,桂拂清风菊带霜。——曹雪芹《螃蟹咏》
24、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岑参《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25、池馆隳摧古榭荒,此延嘉客会重阳。——韩琦《九日水阁》
26、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
27、喜遇重阳,更佳酿今朝新熟。——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28、细看茱萸一笑,诗翁健似常年。——张可久《风入松·九日》
29、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30、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刘克庄《贺新郎·九日》
31、日明朝酒香,一年好景橙黄。——张可久《满庭芳·客中九日》
32、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33、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苏洵《九日和韩魏公》
34、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35、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苏洵《九日和韩魏公》
36、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
37、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张可久《折桂令·九日》
38、几日西风,落尽花如雨。——吴文英《蝶恋花·九日和吴见山韵》
39、可惜重阳,不把黄花与。——吴文英《蝶恋花·九日和吴见山韵》
40、西风泼眼山如画,有黄花休恨无钱。——张可久《风入松·九日》
41、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杜甫《九日五首·其一》
42、问秋香浓未,待携客、出西城。——姚云文《紫萸香慢·近重阳》
43、寂寞风蝉至,连翩霜雁来。——阴行先《和张燕公湘中九日登高》
44、极喜御戎全上策,倚栏长啸晚烟横。——王琼《九日登长城关楼》
45、武公不但歌淇澳,贤女犹能唁卫侯。——姜塘《摘星楼九日登临》
46、辕门菊酒生豪兴,雁塞风云惬壮游。——王琼《九日登花马池城》
47、重阳佳节意休休,与客携壶共上楼。——姜塘《摘星楼九日登临》
48、重阳初启节,无射正飞灰。——阴行先《和张燕公湘中九日登高》
49、日月常悬忠烈胆,风尘障却奸邪目。——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50、朔方三度重阳节,河曲干旌岁岁忙。——齐之鸾《九日登清水营城》
51、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白居易《重阳席上赋白菊》
52、近重阳、偏多风雨,绝怜此日暄明。——姚云文《紫萸香慢·近重阳》
53、朔风万里入衣多,嘹呖寒空一雁过。——石茂华《九月九日登长城关》
54、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55、佳时倍惜风光别,不为登高。只觉魂销。——纳兰性德《采桑子·九日》
56、平原草枯矣,重阳后、黄叶树骚骚。——纳兰性德《风流子·秋郊即事》
57、日黄花才过了,一尊聊慰秋容老。——赵可《凤栖梧·霜树重重青嶂小》
58、秋色雁声愁几许,都在斜阳。——吴文英《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觅酒》
59、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卢照邻《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60、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卢照邻《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1、重九节
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节。
2、踏秋
重阳又称“踏秋”,与三月三日“踏春”相对应。依据传统,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插茱萸、赏菊花,现代社会,很多传统在变化,但是重阳登高依然盛行。
3、女儿节
重阳节又名“女儿节”,若有女子新出嫁,娘家必赠送重阳旗与时鲜盒,称为送“重阳节盒”。据晋代《搜神记》记载,丁氏女遭恶婆婆虐待,永无休息之日,不堪忍受折磨,于九月九悬梁自尽,死后魂不散,托告世人,劝人家善待媳妇,请于重阳节让她们休息。于是人们为丁氏女立祠祭祀。后来每逢重阳节,父母都要把出嫁的女儿接回来团聚,称之为过女儿节,实质上也是让妇女休息之意。
4、登高节
重阳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5、菊花节
菊是长寿之花,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所以人们爱它、赞它,故常举办大型的菊展。菊展自然多在重阳举行,因为菊与重阳关系太深了;因此,重阳又称菊花节,而菊花又称九花。赏菊也就成了重阳节习俗的组成部分。
6、茱萸节
重阳节有佩茱萸的风俗,因此又被称为“茱萸节”。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民间认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7、老人节
在民俗观念中,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包含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故而重阳节又有“老人节”之说。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一些地方把农历九月初九日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我国政府在1989年将每年的这一天定为“老人节”、“敬老节”。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贴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资料。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能够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各地过重阳节的风俗
除了以上较为普遍的习俗外,各地还有些独特的过节形式。
重阳节在陕北正式收割的季节,有首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阳,收呀么收秋忙。谷子呀,糜子呀,上呀么上了场”。陕北过重阳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场。晚上月上树梢,人们喜爱享用荞面熬羊肉,待吃过晚饭后,人们三三两两地走出家门,爬上附近山头,点上火光,谈天说地,待鸡叫才回家。夜里登山,许多人都摘几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儿的头上,以之避邪。
在福建莆仙,人们沿袭旧俗,要蒸九层的重阳米果,我国古代就有重阳“食饵”之俗,“饵”即今之糕点、米果之类。宋代《玉烛宝典》云:“九日食饵,饮菊花酒者,其时黍、秫并收,以因粘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清初莆仙诗人宋祖谦《闽酒曲》曰:“惊闻佳节近重阳,纤手携篮拾野香。玉杵捣成绿粉湿,明珠颗颗唤郎尝”。近代以来,人们又把米果改制为一种很有特色的九重米果。将优质晚米用清水淘洗,浸泡2小时,捞出沥干,掺水磨成稀浆,加入明矾(用水溶解)搅拌,加红板糖(掺水熬成糖浓液),而后置于蒸笼于锅上,铺上洁净炊布,然后分九次,舀入米果浆,蒸若干时即熟出笼,米果面抹上花生油。此米果分九层重叠,能够揭开,切成菱角,四边层次分明,呈半透明体,食之甜软适口,又不粘牙,堪称重阳敬老的最佳礼馔。
一些地方的群众也有利用重阳登山的机会,祭扫祖墓,纪念先人。莆仙人以重阳祭祖者比清明为多,故俗有以三月为小清明,重九为大清明之说。由于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妈祖羽化升天的忌日,乡民多到湄洲妈祖庙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宫庙祭祀,求得保佑。
重阳节的来历是战国时期,出自《吕氏春秋》之中的《季秋纪》。在古代插吴茱萸也很流行,所以也叫山茱萸节,山茱萸可入药酿酒,养生祛病。吴茱萸、菊花簪多见于唐代。山茱萸香味浓郁,具有驱虫祛湿、祛风消积、治疗寒热的作用。
重阳登高
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秋天到了,冷空气南下,雨水减少,天气晴朗。金秋九月,秋高气爽,气温既不寒冷,也是炎热,正好适合出游。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强身健体、祛除百病的目的。古人很早就有重阳节登高的习俗,比如唐代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里写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我们南京地区也有一句俗话叫“春牛首,秋栖霞”,就是指春天要去牛首山踏青,秋天要去栖霞山登高。
吃重阳糕
重阳糕,也叫“花糕”、“菊糕”、“发糕”等,为重阳节的传统食品。糕上还要插五色小彩旗,糕上印两只羊,取“重阳”的意思。有的地方在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放儿女额头上,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还有的地方,祝寿回礼就要送糕,也取了高寿和步步高之意。
女儿节
有些地方重阳节还被称为女儿节,这一天嫁出去的女儿要回娘家,吃花糕,娘家还要给女儿、外孙送糕,有步步高升之意。重阳节除了吃重阳糕,有些地区还要吃羊肉面。“羊”与“阳”谐音,应重阳节的典故。羊肉性暖,益气补虚、秋天食用,也有防寒进补的效果。
赏菊
菊花是中国的名花,是梅、兰、竹、菊,花中四君子之一。因菊花具有高洁、质朴的品格,才有东晋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唐代孟浩然《过故人庄》中也写到:“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饮菊花酒
古时的菊花酒,是头年重阳节时专为第二年重阳节酿的。九月九日这天,采下初开的菊花和一点青翠的枝叶,掺入准备酿酒的粮食中,然后一齐用来酿酒,放至第二年九月九日饮用。传说喝了这种酒,可以延年益寿。时逢佳节,清秋气爽,菊花盛开,窗前篱下,片片金黄。除登高插茱萸外,亲友们三五相邀,同饮菊花酒,共赏菊花,确实别有一番情趣。尤其是诗人们,赏菊饮酒,吟诗唱酬,给后世留下不少佳句。菊花含有养生成分,重阳佳节饮菊花酒,是中国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祈福祛灾的“吉祥酒”。
佩茱萸·簪菊花
重阳佩茱萸的习俗在唐代很盛行,人们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戴于臂,或作香囊把茱萸放在里面佩戴,称为茱萸囊。除了佩戴茱萸,妇女还有头上戴菊花的习俗。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古代有重阳节插茱萸的习俗,所以重阳节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
游艺体育活动
古代,有些游牧民族保留着重阳节围猎、射箭、赛马的活动。由于秋季多风,放风筝也是重阳节重要的活动,放风筝的寓意也在于辟邪驱疫。
如今,我国也将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2006年,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