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记录精选10篇

第一,学会筛选。不管多么优秀的教师,课堂同样存在一些问题,要用辩证的头脑看待课堂。下面是整理的听课记录精选10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听课记录 篇1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咏华山。(生齐读课题)

2、(出示课件)古时候,有个小孩儿跟着先生去。这个小孩儿就是,那年。(生齐答)

3、(出示寇准写的诗)指名读。

4、你们知道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地方吗?(出示课件:加“华山”2个字)

【评:复习导入时,通过看填空题背第一段,指名读《华山》,既检查了学生第一课时的学习情况,又突出了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了诗人的创作背景,充分显示了教者设计教案时的匠心。】

二、细读课文。

1、(课件出示华山图)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华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出示课件)啊!华山真高哇!(指名读)

2、是呀,华山真高呀,课文中哪些语句写出了华山的高?(生在第二自然段中边读边找)

(1)(出示课件)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轻声地读一读,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讨论)

【评:教者重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想象的基础上,感悟、交流,逐步深化华山在学生心中雄伟、高大的印象。】

(播放华山的录像,师配解说语)

再指导朗读课件出示的这句话。(师画简笔画,结合简笔画理解华山的高。)

【评:学生从第一课时开始就对华山充满了好奇,师在此处播放华山的录像,画简笔画,为学习第二自然段创设情境,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华山的“高”这一特点。】

(2)齐读。

(3)指导背诵。

3、在第二自然段中还有一句话也写了华山的高呢,看看谁最细心,能把这句话找出来。

(出示课件)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

(1)指名读。

(2)(指黑板)是呀,难怪小寇准会从心底发出惊叹:

生齐读:啊!华山真高哇!

4、小朋友们都被华山险峻的风光吸引住了,不由自主就发出了赞叹,这就是——(指课件齐说:情不自禁)。

【评:重视词语的积累,能结合课文内容指导学生理解成语的意思,学生很快就理解了,显得水到渠成。】

三、借文悟诗。

过渡:小寇准也和大家一样,情不自禁地赞美起华山来。

1、课件出示诗句。

(1)指名读。

(2)生在课文中找诗句的意思。

(3)课文中哪句话写出了“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的意思?(出示古诗和句意。)

(4)哪句话写了“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的意思呢?(出示古诗和句意)

(5)理解“回首”的意思。

【评: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抓住重点段落中的一些关键词语,引导学生品评诗人用词的精妙。】

(6)请女生读诗句,男生读课文中的句子。

2、小结学法。

3、指导朗读。

4、点题,像我们这样赞美华山就是——(指课题)咏华山。

5、是呀,小寇准小小年纪就能做出这样的好诗,难怪先生连连点头称赞:(——出示第三自然段:齐说)

6、让我们捧起书再一次咏华山!齐读课文。

四、课外延伸

1、提供课前收集的描写山的诗,生自由练读。

2、指名上台朗诵,师配乐。

3、鼓励学生课后搜集关于山的古诗。

【评:教者能打破课堂局限,将学生引向课外,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五、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出示)岁 华 齐

1、指名读。

2、学习“山字头”,领读。

3、看一看,这三个字有什么共同点?

4、你们看,这三个字在田字格的什么位置?

5、小结,范写。

6、生描红,师巡视。

【评:在写字前,教者特意让学生和课文中的小寇准比一比,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指导写字时,教者注重学生间的差异,对一些写字姿势不好的学生加强辅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评课:

《咏华山》是一种新的课型——“文包诗”。教学时,教者紧扣“啊,华山真高啊!”这句话串讲课文,引导学生领悟华山的雄伟、壮丽和寇准的聪明、有才华。教者以新课标为指针,充分考虑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以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生动富有激励性的教学语言吸引学生。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书声琅琅。

一、充分运用电教媒体,教学直观化。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是学习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读文,促进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发展。教者充分运用电教媒体,如播放华山的录象,让生动、传神的图象突出华山的险峻和高,激发学生阅读、表达的兴趣。教者还把板书内容设计成了简笔画,化抽象为直观,使学生很快就理解了第二段中的重点句,轻而易举地看着简笔画背出了重点句。

二、感悟、推敲文字,真切体会意境。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学时,教者注意引导学生抓住“除了、都在、脚下、那么近、山腰间、朵朵白云”,以及古诗中的“回首”等重点词语,反复朗读、品味,使学生从这些语言文字中感悟到“华山真高呀!”并由衷地发出了赞叹,学生个个读得有滋有味,同时领略了语言文字的优美,感受到祖国河山的壮丽。

三、以学生为主体,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教者始终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体,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主动读书,自由思考,尽情表达。教者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如对学生进行语言积累的训练,引导学生理解“情不自禁”;重视学法指导,教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重视思想教育,通过对课文的理解和诵读,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学习小寇准认真学习的态度……当学生把握不准时,教者及时范读,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学生读得更精彩,更具韵味,提高了学生的欣赏水平。

总之,这节课上得很成功,如果教者能针对学生实际,实施差异教学,相信一定能让课堂更加高潮迭起。

听课的方法 篇2

高质量地听课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学会筛选。不管多么优秀的教师,课堂同样存在一些问题,要用辩证的头脑看待课堂。

第二,多思考,多鉴别。不能全信,切勿照搬,应该创造性地吸收,有选择地学习。

听课时应多学习老教师的长处,闪光点,为我所用。

要用美的眼光去感受老教师的仪态美、语言美、板书美、直观教具美等外在的美;还要去领略老教师如何通过精巧的思维、严密的推理、严肃的实证来充分展示科学的理性美;同时用心去体会教学过程中的尊重、发现、合作与共享。

应听和看结合

听课应做到听看结合:从单一听教师的“讲”变为同时看学生的“学”。

①听教师怎么讲的,是不是讲到点子上了。课堂教学确定怎样的教学目标、重点是否突出,详略是否得当

②听课讲的是否清楚明白。目标采用什么方式实现,如何引导学生复习回顾、回顾什么,学生能否听懂,教学语言如何

③听教师启发是否得当。新课如何导入,包括导入时引导学生参与那些活动;创设怎样的教学情境,采取了哪些教学手段;设计那些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如何探究(设计活动步骤)

④听学生的讨论和答题。设计怎样的问题或情景引导学生对新课内容和已有的知识进行整合;安排哪些练习让学生动手练,使所学知识得以迁移巩固;课堂教学氛围如何

⑤听课后学生的反馈

此外,教师活动应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而展开,因此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听课者也应同时关注:

①学生是否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②学习活动中学生经常做出怎样的情绪反应

③学生是否乐于参与思考、讨论、争辩、动手操作

④学生是否经常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等等。

应边听边思考

一位专家说过:“你讲给我听,我是要忘记的;你做给我看,我说不定记住了;你若让我参与,我肯定能够学会。”

听课时应一边听,一边思考这样一些问题:教师对教材为何这样处理,换成自己该如何处理。教师是怎样把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的,他的教学有什么值得自己学习的,重难点是怎样突破的,自己应怎样对“闪光点”活学活用。.。

听课时要注意看实际效果,看学生怎么学,看教师怎样教学生学的。思考之后,可以和自己的备课思路进行对比分析,大胆地去粗取精,扬长避短,写出符合自己特点的教案。

此外,听课作为第一感受,需要有反馈式的交流,才能有进一步的深化。

听课中要使思维和老师、学生的思维一致。做练习时,可做启示性的引导与剖析。

听课后要交流

听课后,可以详细地向教师汇报收益与看法,在具体问题上作进一步的切磋,共同探讨如何做得更好。

向别人学习,其实也是一种创造。这种创造有赖于自己的观察、思考与探索,只有通过这样的努力才能将别人的教育教学思想转化为自己的理念,而不仅仅是表面上的方法与技巧的增多。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首先想办法提高自己的思想素养,让自己能够站在一定高度上来学习别人的经验,并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

听课的目的是为了使教师个人和整体教学活动得到改进和提高。因此,发展性听课需要在课后对教师进行积极鼓励、针对性的讲评,才能促进教学不断发展。

听课记录 篇3

教师:

王娟

学校:

汤阴县五陵一中

一、音乐导入

先来欣赏一段音乐《长亭外》,“长亭外,古道边??”听到这首歌,我的内心有深深的感触,人生难得相聚,分别总是多。今天让我们走进《爸爸的花儿落了》,体味那份离别之情。

二、梳理字词

1、认识这些字的同学,请举手。

衣襟 徘徊 栅栏 骊歌 撩起 玉簪花 鸡毛掸子

哪一个或哪几个要注意写法?

【骊歌】有《骊驹》篇云:“骊驹在门,仆夫具存;骊驹在路,仆夫整驾。”客人临去歌《骊驹》,后人因而将告别之歌称之为“骊歌”。

三、简介作者

了解作者有不同途径,如课下注释、参考资料、上网查资料。

老师从网络上查到了这些资料,请看大屏幕:

林海英(1918—2001),台湾文学祖母级人物。原名林含英,小名小英子??散文集《窗》等,短篇小说《城南旧事》等。

资料需要筛选,老师从这几个角度进行筛选:名、时、地、评、作

四、整体感知

1、学习记叙文,需要学习什么?学生总结:描写手法、情感等

2、老师总结:内容、情感、写法

3、这篇文章写了哪些事情?

老师引导学生概括: 参加典礼之前 参加典礼 参加典礼之后

上学 寄钱 住院 爱花 哪些事情属于插叙?文章的线索是谁?本文的明线是?暗线是?

4、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学生总结:表达了对爸爸的爱、不舍等

总结:学习记叙文需要(1)理事件;(2)明线索;(3)悟情感。

五、品味语言

老师出示幻灯片,展示方法:

(1)借助上下文,品味语言的深层含义;

(2)借助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想像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人物的情感。

(3)借助标点符号,理解人物的情感。

老师展示示例:有感情地朗读第9自然段,

爸爸哑着嗓子,拉起我的手笑笑说:“我怎么能够去?”“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爸爸看着我,摇摇头,不说话了。他把脸转向墙那边,举起他的手,看那上面的指甲。然后,他又转过脸来叮嘱我:“明天要早起,收拾好就到学校去,这是你在小学的最后一天了,可不能迟到!”

老师分析:(1)联系上下文,体会爸爸说话的语境;(2)分析“!”;(3)想象爸爸的心里;

请同学们朗读文章,找出表达情感的语句,用“﹏”划出来。学生交流、展示,老师点拨。

听课记录 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根据实际情况正确地进行计算。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立体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应用圆柱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课堂实录:

一、复习圆柱知识。

师:我们学过圆柱,知道了哪些知识?

生1:它有两个相等圆,一个侧面。

生2:它的侧面展开图有可能是正方形或长方形。

生3:它还有无数条相等的高。

……

师:谁知道怎样求圆柱侧面积呢?

生:圆柱侧面积等于底面周长乘高。

点评:关于圆柱相关知识的回答,学生很积极有6名同学发言,教师能适时总结,及时跟进。建议教师板书学生回答的纲要。

练习1:补充条件,只列式不计算:(用小黑板出示)

一个圆柱,高5厘米,它的侧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师:请你先补充条件,再列计算式子。

生1:底面周长5厘米,S侧=5×5。

生2:底面直径8厘米,S侧=3.14×8×5。

生3:底面半径4厘米,S侧=2×4×3.14×5。

师:S侧=ch=∏dh=2∏rh

点评:练习1的设计很好,所需的三种情况,在一个题目中全部展现了,为学生下面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只列式不计算,提高了时效。

二、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数学问题。

练习2:(用小黑板出示)

一个圆柱形,底面直径6厘米,高10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厘米?

师:谁来读一下题目,在题目中你知道什么,要求什么?

生1:读题

生2:我知道底面直径6厘米,高10厘米,求表面积。

师:什么是表面积?

生:S表=S侧+2S低。

师: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解答,谁愿意上黑板解答?

(两个学生上黑板练习,集体点评)

师:运用圆柱表面积知识,还可以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很多问题。

(板书课题:圆柱表面积的应用)

点评:通过已有知识,进行练习,为下一个教学环节做了充分准备,这个环节的教学承前启后。学生读题后,列举所获得的信息,这种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得到了很好的练习。这种方法学生的掌握很熟练,说明教师平时注重了这些方面练习。

三:运用圆柱表面积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练习3:(用小黑板出示)

做一个高6分米,底面半径2分米的无盖圆柱形铁皮水桶,大约需要铁皮多少平方分米?(得数保留整数)

师:请同学们读题,看你们知道些什么?

生:已知高6分米,底面半径2分米。求需要多少铁皮?

师:你还有什么需要提醒大家?

生1:没有盖子,只需要求一个底面。

生2:得数保留整数,我觉得取材料保留整数要用“进一法”。

师:保留整数我们学过“四舍五入”法,“进一法”你能给大家解释一下吗?

生2:“进一法”:就是小数点后面有数就进一。

师:好的,我们就带着这些提示开始练习,我请两个同学上黑板练习。

学生练习后,师生集体点评。

师:在生活中,我们会有很多事情需要应用圆柱表面积公式解决,但一定要灵活运用。

点评:教师通过建立的知识进行练习,问题生活化。学生关于“进一法”的说法很到位,学生的思维,随着练习坡度的增加,达到高潮。

四:运用圆柱表面积知识,解决稍复杂的生活问题。

出示练习3:出示练习六第七题:“博士帽”是用黑色卡纸做成的,上面是边长30厘米的正方形,下面是底面直径16厘米,高10厘米的无底无盖的圆柱,制作20顶这样的“博士帽”,至少需要黑色卡纸多少平方分米?

师:请同学们读题后思考,“博士帽”是由几部分组成的?求“至少需要黑色卡片多少平方分米”是求什么。

生1:博士帽有一个正方形和一个无底的圆柱组成。

生2:需要卡片多少平方分米就是求表面积。

生3:需要把单位转换,平方厘米换成平方分米。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下面请你们推荐男女各一名上黑板比赛,看谁能得到“博士帽”

生:我们推荐刘学敏和**

师生:集体点评

点评:“推荐”“慢点,”“得博士帽”等一些教学语言,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兴趣很高,教学效果很好。

五: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学会了求圆柱表面积的公式。

生2:我知道了“进一法”。

生3:我知道数学知识可以解决很多的生活中的问题。

……

师:是啊!数学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希望同学们在平时生活中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身边事物,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六:课堂作业:练习六第8、9题。

点评:

1、教师在课堂中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思维围着学生转,学生提出的问题都是由学生解答,学生要注意的问题也是学生提醒。

2、为了突破教学中,学生灵活运用,圆柱表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这个重点和难点,教师课堂练习的设计做了充分的预判,练习的难度由简单到复杂,通过已有知识,进行练习,建立知识后再练习,再练习,呈坡度体现,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达到至高点,完成了难点和重点的学习。

3、教师在授人于“渔”方面,做了很多训练,“读题收集信息法”看似简单实际很有实效。本节课教师所有的练习都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

4、本堂课的实效性很强。学生的作业,全班六十多人只有二人有错误,知识掌握牢固;

5、关于学习态度,教师在练习中和小结处进行了很好的教育,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些话学生也于似懂非懂,但这种实时进行数学意识渗透,对学生是有益的。

建议:

1、学生的课堂作业,应该安排在课堂上完成,这样课堂作业才名副其实。

2、对学生要进行关于圆柱表面积的应→←用的拓展训练,让课堂的知识容量增加,呈现开放式。

3、教师语言很有活泼,但关于数学思维,定义方面的言语一定要严谨,严谨就是一数学态度,数学思想今天在师傅的带领下,我有幸听了人民路小学汤瑛老师的课,教学内容是五年级上册的数学广角。自己刚好也教五年级,所以这节课对我的帮助非常大。从多边形的面积教学之后,还有两个单元,一个是统计,还有一个是数学广角。这两个单元是比较难上的,网上的资料也不多,真的也不知道怎么来上。

听了汤老师的课(数字与编码),对这个内容有了新的认识。数学广角这个内容是比较难上的,问题在于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定位,到底要让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

这节课从学生要了解编码的几个方面入手,解决了编码的作用、方法、解读、原则和来历的问题,同时让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编码。课后,很多老师对这节课说了自己的想法,我觉得这节课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汤老师对于教学方法的强调。其实学生学数学就是要有方法,汤老师在要学生编码的时候一直强调要先分级再编码。教学生方法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有了方法,对于解决类似的问题就没有任何疑问了。

对于评课的汇总:

1、信息量比较充分;

2、调整练习(练习要与教学内容相对应);

3、教学目标明确性;

4、练习量还要加多,利于学生巩固;

5、前呼后应;

6、对学生的回答不要急于评价,呈现更多的学习材料;

7、给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先思考再动手);

8、鼓励、激励学生,调动课堂氛围;

9、对于数学广角整体内容的梳理;

10、参与与反馈(关注全体学生)

听课记录(通用 篇5

记录是指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等通过一定的手段保留下来,并作为信息传递开去。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听课记录范文(通用10篇),希望有所帮助!

听课记录 篇6

一、导入

看狼的图片,倾听狼的嚎叫。提问:你能联想到哪些有关狼的成语?

学生交流成语,老师点拨:人们对狼的印象都是不佳的,我们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齐读成语:狼子野心、引狼入室……

今天,来学习一篇文言文、小小说《狼》,作者蒲松龄。

二、简介作者

老师准备了一张作家名片:

名:蒲松龄,字留仙,号 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

时:清代文学家

地:山东淄川人

作: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一、朗读

1、 自由自在朗读文章,要求读得字正腔圆。

书声琅琅真好。有没有注意这些字的读音呢?(出示生字词)

2、 对于文章,谁能自信地读一读?其他同学注意倾听,并给予评价。

3、 正确停顿,我能行

其一/犬坐于前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哪些语句要快速读?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指导朗读:久之,目似暝,……/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语速快慢结合)

二、译读

译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门槛。在朗读过程中,把你认为重要的地方画出来。

先在同桌内交流,看你的疑难问题谁能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全班共同解决。

其,在文章中有代词的作用。老师准备了几个句子,看看这些“其”在文章中代指什么?

(句子略)

三、理清故事情节

请你用简洁的话概括一下,这篇文章介绍了什么故事?

再精炼一下,在下面的箭头里填上动词,概括故事情节。

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这篇小说在情节上一波三折,动人心弦。

四、读出形象

细读文章,采用勾画法找出描写屠户与狼的地方,分析评点它们的形象。

如“仍从”运用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狼的贪婪。

学生交流,老师指导总结。

老师有声有色地朗读,台下掌声。

蒲松龄写这篇小说的目的,仅仅是带给我们一个生动的故事吗?

郭沫若有云:“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作者想借这篇文章讽刺什么呢?

学生交流,老师总结。

五、结束语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听课记录 篇7

听课内容:

几何题目讲评

形式:

一节课讲了三道大题,都是以学生写,学生评改,老师引导提问的方式进行的。

听教师:

邱老师的教学风格很纯熟,指示清晰,看得出来是一位经验丰富非常优秀的教师。

下面讲讲我印象最深刻的三个点。

1、简洁,简便。所以在同学讲了几种方法,迂回曲折之后要给予提醒,这对学习较困难的学生是有好处的。而且讲的学生声音太小,画线又多又乱,看着很不舒服。

2、用日常经验理解难懂的概念

邱老师向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n边形的对角线有多少条。同学们想了一下,也做了许多猜想和演算,还是未能得出。邱老师运用“握手”的概念,说明“握手的时候,双方伸出手,但只算一次”,所以从一个角发出的a条对角线,应该要除以二。那么有n边形n个角,就应该是an除以2。那么一个角发出的a条对角线之前学生已经用图形推导过了是“a=n—3”,所以总的对角线数量应该是n(n—3)除以2。不过邱老师没有板书,所以有些学生只是听不一定能听得懂。

3、提醒学生步骤要明确,步步推导,不要缺少重要的部分。另外邱老师做的比较好的地方还在于他认真地走到学生中间,知道哪些学生在哪些步骤上出错,犯了哪种错误,能够点名说出,引起学生的注意。这也是非常好的地方。

邱老师作为级长,他的声音指示都是清晰易懂明白的,而且能从学生角度出发,照顾学生的感受,对激励学生,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有重要的影响。

听学生:

数学困难真是困难。但是解决困难以后,却是非常快乐的。

1、直线思考,没有列举方法的可能性。

方法有很多,不应该是在给完一种方法之后才提出来。因为这不符合人的思维方式。人进行思考的时候,首先是观察,再寻找规则,进行运用,验算。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想的过程就是思维发散的过程。当然考试的时候时间有限,找到一种方法就要匆匆用上。但是久而久之,会养成不良的习惯,也就是思维定势。但事实上,题目不可能一成不变,所以学生在遇到更有难度的题目的时候就会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出现“卡壳”的情况。事实上,可以这样讲,在算面积的时候,我们有很多方法,要视乎条件而定。有……方法,这种要证的条件看起来有点多,我们先放一放。这一种方法比较简便,应该用这一种。好像有一种更为简单,而且特别,这种也不错。最后选择自己最好用的,最熟练的。

还有一种情况比较普遍的,就是思绪太乱,找不到头绪。觉得条件太多了,不知道从哪里入手比较好。这个时候就应该由繁入简,先把关系找出来,你是要找边的关系,还是角的关系,还是边角关系,心中要有数。、

2、会运用规则,但不懂规则。

或者说是不能理解规则,更进一步,是不能用自己的话诠释规则。所有的同学都知道找对角线的总数要减去重叠的数目。但是并没有一位同学能联想到类似“握手”的诠释。这是一种类比的思维,也是我们人运用工具,学习规则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但同学们好像沉浸在规则里,却把规则的推导,把规则到底是怎么来的给忽略了。就算不能用数学的方法进行推导,用生活中的原理来做诠释也是一种好方法,千万不要舍近求远。这是针对解题的。如果你是学习,那当然可以慢慢来。

启示:

做数学题有点像在森林里迷路了。大家都在找路(观察、运用、验算)。有的人很快就能找到。有的人另辟蹊径,有的人利用工具(辅助线等等),有的人还在徘徊不定。但是大家都很急切,因为找不到出口,生存就成了难题(听不懂,意味着不会做,也就意味着成绩差,这是非常明显的,影响着自信,对自己产生怀疑)。

学语文就好像建房子。首先搭建一个架构,往里面放东西。多简单的居所也能住人,当然不是随便一个人都能住豪华的大房子的。每一个人的房子风格各异。所以大家学语文不急,睡个觉,起床再装饰一下。刚开始大家都差不多,没看出哪个特别好,哪个特别差。(当然这是对于智力水平正常的同学来讲)

所以我看到很多学生做数学题,有的喜欢用铅笔,画了又擦掉。有的喜欢用黑色的水笔做标记,想到哪里就画到哪里。有的简单的就动手指。我的建议是,便于区分,你可以用其他颜色的笔来做标记。或者把图拆解开来,画在旁边。一定要找最省力,最清晰地方法。你以为你日常所做的已经足够了,其实是不够的。因为习惯的养成,思维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听课记录 篇8

一、导入:

1、生活中你在哪见过圆?

对于圆我们有没有深入学习的必要呢?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进一步学习一下。

2、看见过方形的车轮吗?(课件:唐老鸭骑方形车轮的车子)

为什么笑呀?(生述原因)

3、摸一摸手中的圆片,在桌上滚一滚,感觉怎么样?(没有棱角)

我们说方形能给人以阳刚之美,那么圆形给人以曲线美,圆形是平面内一种封闭的曲线图形。

4、唐老鸭骑车时它的表情怎么样?为什么会这样?(不平稳)

学生模拟平稳着走路。

5、(课件:小强骑车)车轮安装时该把车轴安装在什么地方?(圆的中心)

(课件:小红平稳骑车)猜想为什么安在中心走起来就能平稳了?(圆点到圆边的长度一样)

板书:圆中心的一点到圆边上任意一点的线段都一样长。

6、指名指出课题中圆的圆边上、圆内、圆外。

二、新课:

下面我们来证实圆中心到圆上的线段都一样长。

1、可以怎么证明,师述方法,学生找手中圆的中心,找到后小组交流。

2、指名说是怎样找的?

谁用的是对折的方法?能找到圆中心到圆上的线段吗?能找到几条?画出来。

圆里这样的线段有无数条。

3、证明这无数条线段一样长,你有什么方法?小组讨论。

指名说方法。

4、边展示边指出定义:圆心、半径(一样长、无数条)

能解释车轴为什么安装在圆心上了吗?

5、看圆形的折痕有没有比半径更长的线段的呢?

有什么特性?自己来解决,完成“工作报告单”。

学生尝试,教师巡视。

全班对照报告单交流。(通过圆心,两个端点都在圆上,叫直径,无数条,长度相等,和半径的关系,用字母表示)

6、回顾我们学到的这些知识是怎么得到的?观察——猜想——实践——获得

提倡这种学习方法

三、会画圆吗?自己画一画。

指名板演画圆,师问生答:每一步要做什么?

学生再画一个圆。

比较大小两个圆,为什么大小不一样?(指出: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四、练习拓展:

1、体育课上要在操场上画圆,你打算怎么办?

2、生活中随处可见圆,圆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美感,欣赏课件:有关圆

板书设计:

圆的认识

一种封闭的曲线图形

圆心O 圆中心的一点

半径 r 圆中心的一点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都一样长。

直径 d 通过圆心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都一样长。

直径=2*半径 半径=1/2直径

课堂听课记录的评价:

圆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平面图形,也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陈老师在教学中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并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使学生认识圆的形状,掌握圆的画法及圆各部分的名称,特征。学生获取知识兴趣浓厚,积极主动。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一、从生活实际引入,并在进行新知的探究活动中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接着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圆。课的开始,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学生很自然的说出是圆。接着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圆形的物体。然后让学生欣赏大自然中的圆形物体。让学生知道圆在一切平面图形中是最美的。课的结尾让学生讨论车轮为什么要制成圆的,车轴要装在什么地方并出示形象的动画,使学生具体的感知数学应用的广泛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了学习目的教育。

二、思维往往是从动手开始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到知识的生成过程中。要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本节课在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圆的特征,教学圆的画法时,安排了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动手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与讨论,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重视激发学生求知欲。教学圆的认识时,老师注重给学生创设思维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积极体验,自己产生问题意识,自己去探究、尝试,总结,从而主动获取知识。

值得思考和改进的地方:

关于在同一个圆里直径、半径的特征以及两者间关系的教学。

这应是本课的重点,我觉得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使学生清晰的理解掌握概念、帮助其提升思维水平。如:在同一个圆中有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它们的长度都相等吗?在同一个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学生在圆形纸片上通过画、量、折、比等操作活动中;怎样证明直径和半径的关系的讨论过程中。这里的教学由于时间关系还不够细致,有待改进。

听课记录 篇9

科目:

数学

听课时间:

20xx年11月28日

课时:

一课时

课题:

7的乘法口诀

听课地点:

第一小学

班级:

二年级

课堂教学纪要

一、复习旧知:背16的乘法口诀。

二、揭示课题:板书:7的乘法口诀。

三、新授。

1、出示教具(小船)

提问:这只小船是由什么制成的?生:三角形。师:几个三角形?

生数三角形(七个)

2、出示表格:

1表示什么?生:表示船的只数是1。三角形表示什么?生:表示1只小船由7个三角形拼成。3、学生利用学具摆一摆小船。指名上台板演。5、打开课本填写。A、让学生填写摆了3只、4只、5只、6只、7只小船各用多少个三角形?B、用什么方法算出结果?生:用加法。C、集体说。D、师小结板书:1个717=7(编口诀)一七得七

问:2只小船是几个7相加?生:2个7相加。师板书:2个7相加。

用乘法算式写出:27=14以及口诀:二七十四

(用同样的方法得出下面的算式及口诀)

E、指名板演,算式及口诀,集体订正。F、说说每一句乘法口诀表示的意思,指名说。说说如何记忆?G、师说乘法口诀的前半部分,生说后半部分。

3、练习训练:出示卡片()二十一生补充完整,并说说如何写算式。

三、巩五年级数学听课记录固练习:想想做做第1题。学生练习,指名上台做。点评。

四、作业。

听课记录 篇10

一、导入

谜语导入:

小小伞兵志气豪,头顶白帽飘啊飘。

飘到天涯与海角,四海为家任逍遥。

教师:同学们,你们能猜出来吗?

学生:蒲公英

教师:掌声送给他

二、复习生字

1、开火车2.老师带读

3、全班齐读4.

5、去掉拼音读

三、解析题目,词语搭配()的草地

金色的()四、多音字学习

五、分析课文

1、课文中的哪句话点明题目

2、指导朗读,有感情地朗读

3、重点字词解析,“满”字表明了蒲公英很多

六、情景模仿再现

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演绎课文情节

七、教师有感情范读

1、谜语导入,生动有趣,引起学生的兴趣

2、教师及时反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利用多种方式进行词语的复习,回忆巩固及时反馈

“棒棒棒,你真棒”

注意培养学生的朗读感情感想/体会《金色的草地》是三年级的重点课文,刘老师的课很生动,教师言语抑扬顿挫,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另外,让学生演绎课文情节,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另外,对于学生的课堂问题回答,教师及时给予反馈,鼓励了学生。刘老师声情并茂的示范朗读,引起学生的共鸣。同时,课上学生的纪律性十分好,我想,这除了是教师上课上得好的原因之外,还有赖于刘老师平时对班级的管理。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