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中国社科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等发布的舆情蓝皮书指出,2012年地方政府反腐倡廉舆情占比位居首位,占比57.0%,这表明中国反腐倡廉舆情事件的主体仍然是地方舆情,基层问题是反腐重点。与之相对应的,蓝皮书称,基层的“苍蝇”比起 “老虎”,数量大、传播病菌范围广,其危害面更广、更深。
“打老虎”和“拍苍蝇”是反腐领域的形象比喻。一直以来,位高权重的“老虎”落马,总是占据反腐舆情的焦点位置,其严重危害、恶劣影响,自不待言。两相比较之下,“苍蝇”之害更不易被察觉,往往易被人们所忽视,更有人认为芝麻官翻不起大浪,不值得大惊小怪。其实,腐败无小事,“苍蝇”看起来不显眼,其社会危害程度绝不能忽视。
首先,“苍蝇”直接面向广大群众,天天和老百姓打交道,其作风顽疾、工作弊病、权力滥用、寻租行为等,直接在公众中造成不良影响,持续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其次,从吃拿卡要到侵吞公共资源,“苍蝇”最直接地伤害群众利益,人们对身边腐败的感受最为痛切。还有一点,“苍蝇”成群乱飞,极大地污染了社会风气,传播了不少价值观病菌,它既是腐化堕落的个人,更是一种以权谋私、沆瀣一气的环境。
在错综复杂的反腐领域,“苍蝇”和“老虎”并不能截然分开,谁比谁“更猛”也难以分得那么清楚。事物总是在相互联系中发展变化,有贪官潜伏期,今天的“苍蝇”,可能就是明天的“老虎”;有利益共同体,在“老虎”撑起的保护伞下,常常生存着大堆“苍蝇”。问题的关键还在于,不管是“老虎”还是“苍蝇”,其背后都是不受约束、腐化变质的权力。这种私欲支配下的权力肆虐,才是真正的“猛于虎”。因此,“苍蝇”虽小,也能做下腐败大案,比如号称“土地奶奶”的抚顺市顺城区国土资源局女局长罗亚平,不过一个科级干部,却能敛财上亿元。最近被曝光的温州10名村官瓜分价值18亿元316套安置房,也创下了“村官腐败” 的新记录。“小官大贪”现象,不仅说明“苍蝇”与“老虎”之间并没有绝对界限,更折射出不受制约的权力的巨大危害。
所以,“苍蝇”与“老虎”都是社会之害,在反腐倡廉的视线中,应该都实行“零容忍”,依法予以坚决打击。总书记在中纪委全会上就强调,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党纪国法面前没有例外,不管涉及到谁,不管是 “老虎”还是“苍蝇”都要一查到底,这表明了中央从严治党、严惩贪腐的坚定决心。
比较而言,“打老虎”社会影响大,遇到的阻力也较大,更需要硬碰硬、动真格的勇气。而“拍苍蝇”相对较容易,但以其量多面广问题杂,所以贵在坚持。从落实八项规定到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一批“老虎”和大量“苍蝇”纷纷被绳之以法,反腐败斗争取得了不少成效,但形势依然严峻,与百姓的期待还有距离。反腐倡廉,重在行动。只有“打老虎”“拍苍蝇”两手抓、两手硬,不断清除危害国计民生的各类蛀虫,才能持续净化政治肌体,提振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人民网评:让“好人不再难”的力量在哪里?
2011年11月10日18:03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手机看新闻
最近,北京朝阳区一60多岁的老太发出“做好人真难”的慨叹。何以这样?原来她在喝止几个小偷在光天化日下偷人东西后,竟遭到小偷的漫骂追打。前不久在广东佛山抱起被车碾的小悦悦的拾荒阿婆陈贤妹也发出:“做好人真不容易”的心声,因为在她耳边经常有说她是“炒作”、“突出自我”的声音,让她心烦。
小悦悦事件发生后,不少人就提出了法制建设的问题:先是有专家“对见死不救者要绳之以法”的建议,后又有“对救死扶伤、见义勇为者要立法扶持”的主张;最近深圳市还决定将《助人行为保护条例》列入2011立法工作计划,拟规定“诬赖救助人,应受到一定惩罚”。凡此都表明,扶持正义的行动,理应得到法律的切实保障,已是大家的共识。从现实情况来看,社会上一些人的冷漠确实存在,但也有一些人确因怕诬赖者无端反咬而萌生退意的情况。因此说,尽快建立完善有关法律,坚持公正审判,切实保障救死扶伤、见义勇为者的权益,迫在眉睫。这是真正解除“好人怕难、为难”的重要一条。舆论环境更为重要。时下的舆论环境,从大的方面来说,是大力支持那些救死扶伤、见义勇为者的。但在一些人群中,那种不支持、不鼓励,甚至说怪话、冷嘲热讽、无端猜测他人的现象仍时有所见。这种舆论尽管是少数人之为,但其对当事人的伤害很大。有鉴于此,进一步弘扬“八荣八耻”的道德标准确有必要。实际上,“八荣八耻”的提出已有六年多的时间了,但对它的宣传、普及尚做得不够,特别是让其 形成社会的强大舆论、成为人们行动的准则和规范,还存在着不小的距离。道德培养是靠舆论来实现的,如果我们都以“八荣八耻”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在见义勇为问题上形成强大的支持舆论,那种为难好人、伤害好人的不良倾向就会逐步得到纠正和改变,整个社会风气也就好起来。
也许有人将那些不良倾向归结于社会环境不好,这固然有一定道理,但在看到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同时,还应看到我们每一个人自己身上的责任和义务。要使社会环境得到根本改变,需要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带头作用,这方面的工作也确实应该进一步加强,但也应充分看到每一个人的作用。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有所作为、有所行动,比如坚决支持那些救死扶伤、见义勇为的行动,对那些说怪话、冷嘲热讽、无端猜测他人的不良现象给予坚决反对和唾弃,那情况就会大为改观。怕就怕尽管心里也看不惯、反感,但在具体行动上没表示,遇事躲着走,那无疑会在客观上助长了那些歪风邪气的蔓延。让“好人不再难”的力量在哪里?在法制建设上,在强大舆论中。只要我们把这两条切实做好了,扶持好人的力量就会日益强劲起来,进而形成一个改进社会环境的巨大推动力。
勇气,在我们心中
-----读《在紧要关头》有感《在紧要关头》讲述了一只未经训练的家狗,救了一个从两米多高看台上摔下来的小男孩,真实而感人,惊险而耐人寻味。让我感受到了勇气是一种责任使然,更是自己磨炼出来的。
这个故事短小精悍,一个本应发生在人类身上的事却发生在了动物身上。这只农家狗虽然没有其他宠物狗那样特殊的本领,但是它在紧要关头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能够挺身而出,它的本领远远超过了那些训练有素的宠物狗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人就像这只“英雄狗”一样有勇气。
在2009年10月24日,长江大学的40多名大学生来到长江江堤边野炊时,发现两个小男孩在江边挣扎,第一个男孩被他们顺利救起。救第二个男孩是,十多名同学在危急时刻手拉手组成人梯下水搭救,另一名男孩获救了,但由于水情复杂,一些同学落入江中,其中6名大学生被附近的冬泳队队员救起,而陈及时、何东旭、方招3人被卷入湍急的江水中,献出了年仅19岁的宝贵生命。他们用青春传承了见义勇为,用勇气谱写了一曲英雄的赞歌。
我在一篇文章上看到,一位母亲在离家不远的马路那边,看见自己三岁的儿子爬到没有栏杆的阳台上,一脚踩空,跌了下来,可她却以惊人的速度向孩子坠落的地方冲过去,接住了儿子。有一位导演想以《母子情》为题,拍摄一部片子,便找上门来,可这位母亲再也跑
不出那样的速度了。听了这个故事,你是否跟我一样被这位勇敢的母亲深深感动?
故事,一个又一个的故事,让我深思,让我震憾。是什么让那些大学生奋不顾身,跳入江中,救起了这两个素不相识的男孩?是什么让那位母亲跑出惊人的速度,接住了她的儿子?是勇气,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而这种勇气来自于内心的责任。
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隐藏着这种勇气。如果做到“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你就能将你心里的勇气完全释放出来,就像那只“英雄狗”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