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管理优秀8篇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土地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土地规划、测量、计算机、地籍管理的基本训练,具有土地利用与管理的基本能力。那么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就业前景如何呢?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土地资源管理优秀8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土地资源管理论文 篇1

一、成人函授教育土地资源管理学课程面临的问题

1、工学矛盾突出

参加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函授学习的学生大多在政府机关,房地产或测绘评估类企事业单位工作。很多学生都承担着工作、家庭、社会等各种角色的职责,只有在业余时间才能进行学习,参加成人教育学校的面授或集中辅导的难度很大,从而影响到学生的正常学习,甚至影响到学生能否正常毕业。

2、教学内容陈旧

传统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成人函授教育在教学上存在着课程内容单一陈旧,且授课教师主要以教材为主,对学生的学习需求考虑较少,不能及时调整教学内容,难以满足学生提高技能水平的要求。

3、教育教学资源有限

目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函授教育所使用的自学教材和辅导材料缺乏而且更新很少,没有针对函授学生使用的教材,多数学校使用和普通高等教育相同的教材,甚至有的学校所用教材还是几年前的老版本,绝大多数资源内容围绕以教为主,对于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等并没有太多支持,无法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

4、学习过程的评价体系不完善

“自学为主,面授为辅”是成人函授教育主要的特点[1],作业和考试成绩是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的主要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缺乏监控和评价,教师无法掌握学生学习过程的情况,学生也无法进行自我评价,对课程的学习效果造成严重影响。

二、网络教学的优势

1、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自主学习

网络教学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成人函授教育教学模式得以改变,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自学能力。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根据自身情况安排学习。使已参加工作的学生能合理地安排时间,分配学习任务。2.学习资源利用最大化采用网络教学,使学生获得丰富的学习资源,并且资源内容的设计也从原来的“以教为主”转向“学教并重”,不仅开发素材、课件类资源,更要开发支持自主探究、协作交流和研究性学习的有关资源。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综合素质。

3、教学手段多样化

采用网络教学,可以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全方位的交流,支持探究式、协作式、角色扮演式学习等各种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更加丰富新颖,使师生之间感情距离更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学习效率得到提高。

4、学习评价体系相对完善

采用网络教学,能够全面记录学生学习情况,跟踪学生的学习过程,便于教师能够全方位的了解学生、指导学生。学生也可通过作业、测试等进行自我评价,并结合教师的意见及时调整,进而提高学生自学质量。

三、管理学网络课堂建设的难点

1、网络课程建设投资大,进入门槛高

建设学校自有的网络课程需要建设录播室,开发或者购买网络课堂平台,聘请教师录播课件。根据笔者对武汉理工大学、郑州大学、新乡医学院等高校的调研,建设一门网络课程需投入3-5万元,一个学校一般开设20-30个专业,考虑公共课的因素,假设每个专业开设15门课程,全部下来约需投资900-2000万元。投入高成为影响高校建设网络课堂的最大难题之一。

2、师资不足

我国现阶段的成人教育院校多是在原有的普通高校基础上通过共享资源建立起来的。这样的办学模式本身就使得我国的成人教育在教学管理上处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附属地位[2],注重收益轻视投入,对教学质量要求不高。很多成人高校只有专职的管理人员,没有专职的任课教师。在教学中,从本校或者外校的普通高等教育教学部门、离退休教师或者在读研究生中选聘兼职教师代课。专职教师不足,兼职教师也仅是应付性的进行教学,从而使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3、教师参与网络课堂建设的积极性不足

由于成人教育任课教师多是聘请的兼职教师,他们并不关心成人教育的发展。网络课堂建设是新生事物,参加网络课堂建设所付出的劳动与取得报酬能否匹配难以确定,并且该项工作需占用大量时间,可能会影响到其在普通高等教育中的教育教学活动,致使教师参加网络平台建设的`主动性和自主性不足。

四、推进网络课程建设的对策

1、加大投入,完善网络课堂平台

开展成人教育的高校要转变对成人教育的认识,从创收的观念中转变过来,将成人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同等对待,加大对成人教育的投入,开发或者购买网络课件,构建网络课堂平台,满足学生通过网络完成学习的需求。

2、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

应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将教师所建设的网络课程纳入学校的教学改革项目中,成立网络课程领导小组和专家指导小组,对网络课程进行认真指导和严格的评审,对制作特别优秀的网络课程给予奖励,使教师积极有效的进行网络课程的建设。

3、改进教学内容,满足学生需求

机关干部、企业员工和个人是成人教育的主要服务对象。成人教育应特别注重研究社会和人才市场的要求,通过函授教育网络教学模式的改变在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新的探索,聘请优秀教师及时跟踪国家宏观政策调整,关注土地资源管理新制度,新技术和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对该专业管理及技术人员能力提升的要求,及时改进教学内容,满足受教育者在就业、转换职业、晋升职称、晋升职务和能力提升等各方面的需求。

土地资源管理论文 篇2

【摘要】

城市土地资源管理是指政府依据国家有关城市土地资源的法律法规,对城市土地资源占有、分配、使用的规划、组织、控制和监督等活主要阐述目前我国城市土地资源利用和管理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对策。

【关键词】

城市;土地资源;管理;现状;对策

城市土地资源是指城市市区内的土地资源。城市土地资源是城市建设的空间载体,为城市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以及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必要的场所和空间,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城市土地资源作为一种有限的、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在城市可持续发展和保持竞争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加强城市土地资源管理,使其发挥最大的效益,进而扩大城市经济总量,提高城市的承载能力,增强城市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已成为地方各级政府思考的重要内容之一。

1、我国城市土地资源管理的现状

我国城市土地资源管理的现状主要表现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与土地资源合理配置关系日益密切;另一方面又出现了土地资源配置市场机制失灵和政府宏观机制失控现象同时发生的怪圈。目前我国城市土地资源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发展规划不够协调城市建设以总体规划为依据,由城市建设管理部门负责制定,而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管理部门负责制定的,双方在制定规划时如没能充分交流,两个规划必有不相协调的部分,这就会为今后在建设管理上造成不利影响。如土地利用规划中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有些在城市发展用地控制区内,有的甚至在近期建设用地范围。这样,使科学合理的建设行为实施起来比较困难,特别是事关经济发展大局的重点项目,往往因征地影响速度和效益。

土地管理与建设规划管理步调不够一致法律法规对土地管理和建设规划管理程序都有比较明确的规定,但是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部门之间相互配合不力,导致两个方面的管理时常脱节,给城市建设和土地管理造成影响,不能保证城市建设有序进行,或者造成办事效率低下影响建设速度。这主要还是一个管理体制和领导体制问题,这要求城市建设管理部门与城市土地管理部门要协调一致。

城市用地紧张与土地浪费并存在我国城市化发展快速推进的过程中,有的城市政府加强了对土地开发利用的强度,城市土地资源被过度的利用,城市土地生态系统的自我更新能力遭到了破坏。尽管我国城市用地面积增长的速度比较快,但城市人均占地面积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地矛盾十分突出。目前城市地皮紧张、住宅拥挤、道路堵塞、交通不便、教育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无法满足市民实际需求。同时城市土地使用过程中的浪费现象十分突出,由于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土地资源无偿划拨或无偿使用,造成了很多城市土地出现了多征少用、早征迟用,甚至征而不用的奇怪现象,一些城市不顾中央和上级政府的要求和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的规定,擅自乱征乱批土地,很多城市盲目发展开发区,出现“开而不发,围而不用”的现象,导致了大量土地资源浪费。

城市土地市场化运作尚待规范有的地方为了多渠道筹集城市建设资金,热衷于拍卖黄金地段的土地,这种市场化运作方式本来无可非议,但往往偏离方向,未能充分考虑城市功能分区的需要,未能严格按城市规划进行控制,结果把该作绿地的地块作为建房,该作住宅区的建成工业区或者商业区,又由于客观存在行政干预,以致法定的建设规划人为地成了一纸空文。这需要城市建设与土地管理部门在开发利用城市土地时要充分考虑城市近期目标与远期发展的关系,协调好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合理开发利用城市土地。政府部门要从长远利益着想,合去一部分眼前即得利益,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并可适当增加城市绿地建设等公共设施建设,以改善城市的景观、生态环境,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的吸引力,从而最终使城市土地升值,达到开发与利用的目的。

2、城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土地是一个城市空间和城市功能的载体,土地供应状况直接关系到一个城市的发展空间、发展潜力和发展方向。因此,要使有限的城市空间发挥最大的效用,必须高度重视对城市土地资源的管理,努力提高土地资本的利用效率和地域空间的生态环境效益及经济效益。

制定科学的城市土地资源的规划管理,确立合理的城市发展战略城市土地规划必须超前,应起到先行指导城市开发管理土地的作用,使用地者事先知道各地块在城市规划中可以做什么,怎样做以及不可以做什么。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开发管理土地在城市规划的约束下进行。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对用地规模、各类用地的比重、空间控制标准、建筑密度控制标准、人口密度控制标准予以科学化和规范化,同时城市土地规划必须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要求,必须重视城市规划的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性,要按照级差地租原理,合理安排利用城市土地。

挖掘城市土地的内部潜力,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率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率,集约和节约开发利用土地,关键应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通过摸清城区内闲置土地的数量,筹集资金开发利用存量土地,走内涵式的发展道路;第二,合理布局城市土地,做到地尽其力,优地优用;第三,综合开发城市土地,提高土地容积率,充分利用地上、地下空间;第四,组织科技力量,针对城市存量土地潜力进行分析研究,挖掘城市土地的内部潜力。第五,建立和谐的人地关系,维护土地资源可更新能力。要在对现有土地保护的基础上,严格控制土地开发利用的强度,要对用地单位的容积率和绿化率、公共用地面积等严格控制,以维护土地生态系统的自我更新能力,确保城市土地资源不会遭受新的破坏。

转变城市地方政府观念,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发展。政府应该科学合理制定开发整理土地供应计划,并综合考虑经济、人口、城市化、环境保护、文化教育等因素。开发管理土地供应计划应该是公开的、透明的竞争。政府要实行土地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出让、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整体思路,确保土地的永续利用,从而促进城市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建立和完善城市土地市场,规范城市土地市场管理。国家应该对土地市场严加控制,政府要高度垄断土地一级市场,按照国家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来配置土地,政府通过土地利用计划垄断一级土地市场的供给,控制一级土地市场的出让总量,运用政策影响土地供给价格。城市二级市场作为对城市土地资源的再配置,其管理的重点应放在严格审验土地使用者的土地用途及土地规划,把住产权登记关,充分利用优先购买权。而对于土地的三级市场及房地产交易与消费市场,国家应建立一整套规范的监督机制,以确保消费者的利益,从而健全土地管理制度,保障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工业化与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资源需求增大,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协调人口、资源、经济、环境之间的关系,缓解人地矛盾,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实现政府对土地市场的科学、有效地管理,进一步规范土地市场运行秩序,加快城市土地经营管理的进程,充分发挥城市土地的效益,实现城市经济发展与土地资产收益的良性互动和相互促进,加快城市化建设步伐。

参考文献

[1]谢文惠,邓卫。城市经济学这[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2]刘美平。城市土地制度的改革与优化[J]。当代经济研究,2011,10.

土地管理所工作职责 篇3

1、贯彻执行国家关于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

2、负责本区域的土地调查、分等定级、登记、统计、建档、核发土地使用证书等管理工作。

3、负责本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并实行严格管理,切实保护耕地。

4、负责执行市下达的建设用地计划,依法办理国家、集体建设用地、农民个人建房用地和农业建设用地的审查报批手续。

协助上级土地管理部门做好各项建设用地的征用、划拨、使用的审查和报批工作,控制建设用地计划指标。

5、负责制定本区域的土地复垦规划、计划,并组织实施。

6、负责本区域地籍、地政管理,预防和防止违法占地,协调和调解土地权属纠纷,依法查处土地违法案件。

7、根据有关规定,做好本区域各项土地税费的收缴管理工作。

8、承办上级部门和乡镇政府交办的其他土地管理工作。

9、负责本区域土地使用权转让审查工作及土地补偿费的`兑付工作。

土地资源管理论文 篇4

摘要:在本文中,笔者主要是通过对国内土地利用冲突的驱动力及原因分析,从土地管理制度着手,致力于土地制度的创新来提高土地要素的空间配置效率,缓解土地资源压力,促进其空间结构向良性方向演进,最终实现土地利用的综合协调管理。

关键词:土地利用;、利益冲突;、土地管理;制度创新

0、前言

中国频繁暴发的土地利用冲突事件,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也引起了国内学术界的重视[1]。

我国土地利用现状存在诸多问题急待解决,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耕地保护难度加大、违法用地普遍存在,导致依法管理土地形式严峻、农民集体与政府征地冲突日益加剧、现有土地利用冲突管理手段不足等,都是造成我国土地利用冲突的现实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显得日趋重要。

1、土地利用冲突产生的驱动力及原因

土地资源的多宜性和土地供给的有限性是冲突产生的根本原因,而人口及其需求的增长则是冲突发生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2]。

土地利用冲突受到经济、政治、政策和机制、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可以概括为土地利用冲突产生的自然因素,即冲突产生的内部因素;土地利用冲突产生的社会经济因素,即冲突产生的外部因素[3]。

相比内部因素的不可变性,外部因素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方向,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1.1、各级政府规划理念的不同导致的土地利益分歧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由于在土地利用规划理念上不同而产生土地利用冲突,主要表现为指标数量的控制和扩张之间的矛盾。

中央政府要求把节约用地放在首位,以盘活存量、控制增量为原则,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占用耕地。

相比征用土地的成本而言盘活城市存量土地的成本太高,地方政府更乐意争取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坚持18亿亩耕地红线不动摇是中央政府基本国策,而地方政府普遍认为发展二、三产业经济产出效率高,而对耕地的保护积极性不高。

1.2、集体主体界定不明确导致土地产权模糊

我国《土地管理法》、《承包法》中规定我国的农村土地属于集体所有。所谓的集体指的是集体经济组织,而我国没有一部法律对集体经济组织有明确的描述和界定,其存在性与合理性都受到置疑。

由于集体主体在法律中概念的模糊使得其土地所有权的实施受到政府的干预和影响,从而导致其主体功能的缺失。

具体表现在农民获得的土地的使用权得不到保障,农业生产的公共建设也跟不上。

1.3、土地征用法律把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成本强加于农民身上

我国法律限制了集体组织和农民转让土地的权利,采取国家经营土地市场的方式,政府行政垄断了土地的转让。

“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对集体所有的土地实行征用。

”而什么是“国家利益”却没有任何具体的界定。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需要征用集体土地时,一般由政府通过低廉价格从集体手中征得土地再以高额的出让价格出让。

整个过程中农民既没有参与其中也没有获得相应的利益,甚至连最基本的土地利益也得不到保证,丧失土地后面临着失业和无社会保障的困境使农民难以维持基本生活,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成本被政府的行政权力强加于农民身上。

2、解决土地利用冲突的方向

土地是是农业活动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而土地利用冲突存在的根源在于各利益集团追求各自不同的利益,而如何协调这种利益冲突就需要在制度上来指导,土地管理制度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

土地管理制度创新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2.1、明确土地产权主体,完善土地产权制度

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城市地区的土地归国家所有,其权利所代表的是国务院。

实际上,各项土地管理工作都是由地方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和中央政府国土资源部门所共同承担的,而中央政府职能部门对各级地方土地管理部门实行垂直管理[4]。

从这一规定来看我国的土地产权主体不明确和制度不够完善。

因此,需制定更详细土地产权相关的国家和地区政策,明确土地确权登记的范围、程序、条件、时限等完善政策支持;尊重确权主体地位,发挥自主作用;保证协同推进,提高工作效率;鼓励土地依法有序流转、设立土地交易平台、加大配套服务等创新措施来完善土地产权制度改革。

2.2、统一土地市场,健全土地监督惩罚机制

土地市场是我国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然而由于土地市场进展十分缓慢,使得城乡独立、分离运行,无法提高市场化程度。

因此,健全土地监督管理体系任重道远。

首先,强化社会公众参与规划过程监督。

构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全过程社会公众参与新机制,增强重大决策过程的信息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健全多元利益群体的利益表达机制,形成中央与地方政府及社会公众协商型编制、管理和监督体系[5]。

其次,通过法制建设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惩罚力度,建立公检法、纪检监察、工商、城市规划等部门联合的土地执法联动机制,提高执法的力度。

同时,运用3S等高科技手段动态监察,有效预防地方政府违法利用土地,避免土地利用冲突的发生。

2.3、严控“占补平衡”,强化用地指标

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严格保护耕地”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地方政府一方面在规划编制中基于地方经济发展合法争取农地非农化指标和减少耕地与基本农田规模,另一方面在规划实施过程中非法突破规定的建设用地指标和克扣补充耕地数量与质量,使得更多土地违法行为出现[6]。

对于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中央政府明确提出需要“占一补一”,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

对于新增项目用地,要严格限制用地规模,优化用地结构和布局,严格执行各项指标,对超标准用地的,坚决核减用地面积。

2.4、规范用地合理布局,开展土地综合治理

随着现代化建设过程的加快,城市结构、功能、布局都将发生根本性转变,城市人口大量往城郊区移动使得城市面积快速扩大。

因此,优化城市用地布局,规范用地行为,使其完整统一,进而形成城市和农村相协调、产业群和农田相衬托的新格局。

根据土地编制规划,严格依照规划进行综合整治,另外要整合资源,实施高标准建设,积极保护自然资源,实现人类与环境的相融。

3、结语

随着我国实行社会经济体制的改革,各地区之间土地资源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千差万别,、土地利用冲突在不同区位、不同时间的表现不一样。

因此,在分析冲突在具体区域的表现形式、发生冲突的原因、土地利用冲突的驱动力、跟踪土地利用冲突的发生与发展变化的同时开展土地管理制度创新,改革土地利用制度,健全土地交易市场机制,规范土地利用制度势在必行。

为建立起功能明确、优势互补的区域发展格局,促进土地资源空间结构向良性方向演进,最终使土地利用冲突得以缓解实现土地利用的综合协调管理。

参考文献

[1]、谭术魁。、中国土地冲突的概念、特征与触发因素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8,22(、4)、:、4-10.

[2]、于伯华,吕昌河。土地利用冲突分析:概念与方法[J]。地理科学进展,2006,25(3):106-115.

[3]、贾生华,陈宏辉。基于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战略性环境管理[J]。科学学研究,2002,20(2):209-213.

[4]、李名峰,曹、阳,王春超。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土地垂直管理制度改革中的利益博弈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2010,24(6)、:、10-12.

[5]蒋军成,赵志明。基于中央与地方政府博弈分析的土地政策优化方略[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09(1)、:、89-94.

土地资源管理论文 篇5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边缘科学,是集行政管理、信息管理和工程技术管理等为一体的综合专业,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该专业是国家控制布点的专业,自1997年专业调整以来发展很快,目前开设院校已达120多所。本文在阐述各院校该专业发展差异的基础上分析当前该专业的发展问题,希望能对该专业科学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所益处。

1 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发展差异

我国开设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院校众多,分布在全国各地。并且各院校的层次不同、类型不同,人才培养方向等差别较大。笔者通过网络等多种渠道统计得出,目前共有124所大专院校开设此专业,其中华北19所、东北12所、华东和华中各25所、华南13所、西南16所、西北13所以及香港1所。在124所院校中,其层次与类型差异度比较大。从学校类型看,有的院校属于综合类,有的属于理工类,有的则属于农林类,或属于师范类、财经类等;从办学层次看,有的院校属于“985工程”和“211工程”院校,有的是“211工程”非“985工程”院校,有的为中央部属,有的为省属,有的是全国重点院校,有的是省属重点院校,有的是省部共建大学,有的是省属一般院校。若按院校层次统计,其中,亚洲名校和“985工程”院校共22所, “211工程”非“985工程”院校30所,其他国家重点或省重点院校48所,一般类院校24所。若按各院校类型统计,在124所院校中,综合类院校37所、农业类院校22所、师范类院校17所、理工科类院校32所、财经类院校15所,此外还有1所政法类大学。

与此相应,不同学校的师资力量、社会影响、学生就业等均差异甚大,如综合性重点大学师资相对雄厚,表现在:具有土地资源管理教育背景、学历层次高、主持国家级重点项目、参与实践项目运作等,而一般类院校中这类高层次人才比较缺乏,从而,不同学校与专业的社会影响不同。124所院校人才培养方向和层次差异度也较大。

人才培养目标方面有侧重于技术型人才培养、侧重于管理型人才培养和两者兼顾三大类。有的专长于土地信息与工程技术,如武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有的在房地产经营管理方向具有特色,如同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等。再者,不同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和教育层次呈多样化特征,院校之间有一定差异性:有的仅为本科开设,如一般类院校;有的为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开设;有的从本科到硕士到博士均设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如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

2 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发展中的共性问题尽管

124所院校在办学水准、办学层次与类型、培养目标与方向等各个层面存在差异,在涉及人才培养的专业定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及其教学科研等各个方面均有一定的个性特征,但综合看来,我国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还存在一些共性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一个共同的结果和问题,即院校培养的专业人才不能有效满足理论与实际要求,与现实需求相脱节。

2.1 文科化倾向明显

在专业定位上,受发展背景及有限教育资源的影响,一些如财经类、师范类甚至农林类的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由其他相关或相近专业合并或移转而来,相应地,师资力量也是在原有基础上适当调整和转变,以满足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需求,这样,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不可避免地遗留原有财经、师范等院校的文科特征,师资力量薄弱、实践课

2.2 实践教育不足

这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课堂中实践性知识传授不足。特别是新开设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院校,很多教师是从原有其他相近专业调整和移转而来,实践知识储备不足,课堂授课过程中,有关实践运作知识涉及较少。第二,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实践应用能力的教学设备和条件比较缺乏。第三,培养方案中实践性教学环节学时少甚至缺乏细致的设计。

2.3 新兴技术等教学内容补充和更新滞后

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但从现实来看,很多院校学科体系和课程内容还不够完善,现有教材体系中教学内容难以适应新时代的条件和要求,土地信息系统的软、硬件应用性培养缺乏,整个培养环节存在低层次重复教育问题,所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差距较大。

2.4 所培养人才理论分析能力不足

理论上,土地资源管理学科属于应用性理论而非纯理论,主要表现在:各类理论知识普及和理论问题研究均应立足于对土地各类属性的掌握和描述,并应随着土地各类属性的动态变化而及时调整,土地科学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技术性和经济性。在人地矛盾突出的情况下,当前土地资源管理领域在理论层面仍在探讨和争论,不过,目前土地资源管理领域整体上对土地科学理论和先进方法、先进技术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这使得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的理论研究滞后于客观实际,严重影响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发展和土地资源管理实际工作的深入开展。这种问题的普遍存在也影响到了高校人才培养,理论分析能力不足是目前高校专业人才培养中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之一。

3 提升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发展层次的建议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需求是高校义不容辞的义务,也是高校的发展宗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因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在人才培养方面不仅要求理论扎实、技术过硬,同时需要具备一定创新能力。

3.1 丰富培养方案,避免文科化倾向

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教学方法等各个重要环节上均应符合该学科综合性、边缘性要求,除公共管理学、经济学、制度学等公共管理类的文科性质的知识传授外,还应增加现代技术类、工程类知识教学和实践训练。

3.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对外交流

办好学校和专业,关键是师资。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结构合理、富于创新的师资队伍是培养合格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重要保证。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属于既古老又新兴的专业,不同院校之间特别是非重点院校可采取继续教育、选派人员出国或出省访问进修等多种方式,加强师资队伍交流与建设,提高整体师资队伍水平,努力缩小不同院校之间的差距,以满足现代高等教育的需要。

3.3 优化课程体系,丰富课程内容

关于土地科学及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一直为学术界所争论。在实际办学中,课程体系设置不仅要求学生系统掌握土地科学基础理论,还同时要结合学生就业、进一步深造、学生个性化特征和特长培养等诸多因素。首先,应完善课程结构体系;其次,应针对土地资源资产管理领域时势性强、政策多变的特点,尽量采用最新教材,并及时增加新内容;最后,在课程开设顺序上,应考虑采取由理论基础、实践技能、独立工作和科研能力培养的四层次递进式教育。

3.4 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性强,许多重要的专业知识都来源于实践,其中设立专业实验室、建立长期的教学实践基地是重要环节。特别是通过与生产单位合作,建立教学实践基地,一方面为其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提高教师科研水平;另一方面在生产及科研实践中吸收学生参加,让学生接触土地部门生产实际,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达到培养优秀土地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同时也为专业教师提供一个科研与生产实践的舞台,通过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提高整体教学、科研水平。

国家土地管理局工作职责 篇6

(一)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国土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负责起草全市土地、矿产等自然资源管理和地质环境保护的政策和规范性文件,经审议通过后组织实施。

(二)组织编制和实施全市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总体规划、地质环境保护总体规划及其他专项规划;参与审核城市总体规划。

(三)实施耕地特殊保护和鼓励耕地开垦政策;实施农用地用途管理,保护基本农田,指导和监督未利用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和耕地开垦工作,确保耕地占补平衡;

(四)依法保护土地、矿产资源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承办全市权属纠纷调处,查处土地、矿产违法案件,受理群众来信来访。

(五)管理全市土地资源和城乡地籍、地政工作,组织土地资源调查、地籍调查、土地统计和动态监测;负责土地产权管理。

(六)负责全市农用地转用、征用的方案编制、审核、报批;负责旧城改造收回土地的审核报批及其地上建筑物拆迁量的审核工作。

(七)编制、实施全市基准地价、标定地价;测算拟定各类建设用地的供地地价标准和出让地价,确认土地使用权价格,拟定征用和收回土地的补偿标准。

(八)负责全市各类建设用地的审核、报批;负责临时建设用地的审批和建设项目用地的预审;组织实施土地储备和土地市场管理。

(九)依法管理采矿权,规范矿业权市场,组织实施采矿权的行政授予、招标投标和拍卖;监督、指导采矿业安全生产工作。

(十)依法管理地质矿产勘查,组织矿产资源储备评审、认定及其登记管理;依法监督管理地质环境保护工作,负责地质灾害的防治和突发事件的调处工作。

(十一)做好土地、矿产资源有关规费征收,安排并监督检查财政拨给的国土资源工作经费及其他资金的使用。

(十二)承办市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土地资源管理论文 篇7

引言:土地资源作为自然要素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充分有效的为人们所利用,并为人类创造出理想经济价值,实现人类多方面需求。因此,对土地资源的合理、有效管理自然而然承载着人们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一、土地资源中存在的隐患

(一)工业、城市,耕地三者之间问题重重。工业化污染土地资源,城市化破坏土地资源,耕地保护问题更是眼下土地资源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当今世界工业发展如火如荼,固有的城镇产业结构需要做出相应调整。因此,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脚步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两大局势[1]。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势必要占用一部分的土地资源。那么,如何制止和预防土地滥用、树立保护耕地资源的强烈意识迫在眉睫。

(二)土地利用阴霾不断。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土地集约利用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城市中的产业分布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困难重重,同时农村生产经营方式粗放、农村宅基地大量空置等问题的出现也再次为土地资源管理工作蒙上阴影。

(三)农民权益急如星火。在城市项目发展的过程中,为了达成国家和企业对公共利益的需求,导致出现了现行征地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间的矛盾和摩擦。在这样的外部环境刺激下,很容易出现大量耕地被占用以及农民失去大量土地等问题。农民一旦失去土地,其权益就会受到严重的损害,最终为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埋下隐患。

(四)粮食安全刻不容缓。近几年来,我国国内粮食产量已经出现了大幅度减弱的趋势,但是依然没有撼动我国粮食供给大于需求的局面,尽管越来越多的人们注意到了粮食安全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但是,国家粮食局的相关人员提出,近几年粮食持续减产,国家储备起来的粮食以及农民手中的粮食都不多,粮食结构已经出现了短暂性的缺乏局面。

(五)城乡发展水远山长。土地是我国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保障,在现有的制度体制发展下,这部分资源一直处于休眠状态。然而,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乡之间的差距愈演愈烈。当下,统筹城乡发展改革仍处于尝试阶段,城市与农村的发展走向仍旧充满迷茫与未知。

(六)违规隐患深埋隐忧。世界粮农组织曾经做出过精准的测算,如果按百分之九十五的粮食自给作为一个基本目标,那么我们国家就需要十八亿亩的耕地作为红线。然而,关于这个目标该如何实现的问题,不断受到重重阻碍,其中也包括个别地方政府办的阻碍。由此可见,土地资源管理工作任重道远。

二、运用管理学原理提出具体解决办法

(一)管理系统理论。管理系统理论是在美籍生物学家创立的普遍系统论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形成的。主要内容为,“管理应该从组织整体的系统方面出发,按照系统特征的相关要求,从整理的角度来把握系统中存在的各种规定,对管理方面的有关问题提前最初分析应对,实现系统化,并且根据组织活动和社会环境转变,及时对组织系统的运行做出调整和控制,最终达到自身的组织目标。”系统管理的主要观点有:综合性的观点,开放性的观点,以及整体性的观点等等。这些观点对掌握和利用管理系统原理方面,非常具有代表性[2]。

土地管理工作是一项比较系统的工程。然而,在促进城市化发展方面,还需要有效调节规划用地和科学用地这二者之间存在的关系。一定要考虑到目前经济建设方面的有关要求,做好保护耕地方面的有关工作,不能为了发展城市化而忽视耕地保护问题,一定要做到保护耕地和城市化建设并肩而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代管理的系统理念。

(二)实现整分合理化。对于整分合理这一理念,从原则上就是实现整体规划的明确分工,并在分工的过程中实现有效地綜合,这需要对整体做出详尽的了解,探究其中的现状和规律等等。除此之外,还需要做到的是科学分析,也就是理论上所提及到的分工明确。最后就是协调组织和综合之间的管理,使各个方面的环节都能得到平衡发展。

根据城市的自身规模和所属性质,多方面结合在用地方面的具体条件,像是历史文化背景或者是自然地理条件等方面,从而进一步确定城市的整体容量。改用空间垂直利用替换之前的空间平面利用,提高土地在空间上的利用价值,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道路顺利平稳运行。

(三)动力原理。管理动力原理需要管理时自身具有强大的动力。当然,要正确的利用这种动力,才可以保证在管理的过程中有效运行,物质动力和信息动力是当今管理中最为普遍的动力模式。

(四)弹性管理。所谓的弹性管理,就是要求保持管理原理的可伸缩和可调节,灵活适应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且进行动态管理。管理学在大多时候具有不确定性,如果在这一过程中无法保证确定性,管理就无法达到预期中出现的期望值。由此可见,弹性管理在管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都是十分重要的。想要做到耕地保护,就要农民和城市问题调节好,在保证农民能够获得最大程度上的收益的同时,解决城市建设用地紧缺问题。这一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3]。

总结:任何一条管理原理都不是单独存在的,各个管理原理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而在运行的过程中达到相互制约的作用。单个原理若想得到有效的发挥,需要在互相的配合与牵制下,才能激发其本身的最大作用。在土地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只有做到各种有效原理相结合,才能发挥土地资源管理的最大效能。

参考文献

[1]牛牧。 浅谈管理学原理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 经营管理者,2011,03:164.

[2]潘元庆,谷志云,李保贤,等。 浅谈GIS在农业和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07,28:9086-9087+9089.

[3]于树霞,王万顺。 浅谈MAPGIS县(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28:323+331.

乡镇国土所工作职责 篇8

认真组织本区域内国土资源管理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执行工作,组织实施乡(镇)级国土资源利用总体规划,并实施监督检查,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对本区域内的土地、矿业权属纠纷,依法组织进行调处,办理相关业务,并完善痕迹资料。

认真完成县国土局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积极完成乡(镇)人民政府中心工作。

1、负责全镇的土地管理、清理、登记和统计工作;

2、负责建立农村初始土地统计台账,完成年度土地变更调查。

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搞好土地的权属管理、地籍管理;

3、负责单位和个人使用土地的查看、审查、报批工作。

按法律规定颁发集体土地所有权证书,负责做好新建房屋农村居民宅基地使用证换发、归档工作。

对全镇土地的利用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并做好协调工作;

4、协助市国土资源局收缴好土地征(使)用的有关费用,建立、管好土地档案、资料保管齐全;认真处理督办、转办信访,全程跟踪管理工作到位;

5、会同有关部门解决土地纠纷,配合协助局做好土地监察执法工作;

6、围绕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自身业务工作,宣传工作到位,行风廉政建设目标明确,措施落实,工作人员无违法、无违纪、无违示,积极完成所在镇有关中心工作和市局布置的各项业务工作。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