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简介【优秀8篇】

孙思邈,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相传为楚大夫屈原的后人,唐代医药学家、道士,被后人尊称为“药王”。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孙思邈简介【优秀8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孙思邈针灸学术思想 篇1

摘 要 唐・孙思邈在所著《千金方》与《千金翼方》二书中有很多有关针灸方面的论述。

首先孙氏重视疾病的预防和早期治疗;考订并绘制彩色的穴位图,对针灸教学和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书中辑录针灸处方千余条,为后世针灸家所推崇;他首次介绍了取穴指寸法,为临床取穴带来极大的方便;强调针刺、艾灸、汤药三者并重,根据病情的需要,取舍应用,充分发挥其各自的优势,以提高疗效;重视脉诊,认为针灸须先诊脉,而后下针施灸;灸炷的大小,灸之生熟,要根据病情灵活应用;重视经外奇穴,倡“阿是之法”,为针灸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主题词 孙思邈 针灸学/历史 《千金方》 唐・孙思邈,京兆华原(陕西耀县)人,自幼笃学,博览群书,通百家言,兼好释典,又通阴阳,推及医药,学识渊博。

著《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二书,各30卷。

在汇总前人成就的基础上充实了不少新内容,对后世医学的发展影响至为深远。

二书对针灸多所论述,《千金方》卷29、30,《千金翼方》卷26、27、28,均专论针灸,还有不少则散见于其它各卷中,对针灸学的发展也起了重要作用。

1 防病早治 孙氏继承《内经》“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重视疾病的预防和早期治疗,提倡用艾灸预防传染病。

曰:“凡入吴蜀地游宦,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差,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著人也”。

指出化脓灸三两处可提高人体抵抗力,以预防瘴疠温疟。

既病之后,又提倡及时治疗,曰:“凡脚气初得脚弱,使速灸之,并服竹沥汤。

灸讫可服八风散,无不差,惟速治之”。

还谆谆告诫:“此病轻者,登时虽不即恶,治之不当,根源不除,久久期于杀人,不可不精以为意”。

2 针灸人图针灸是通过腧穴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而治病的。

要达到这一目的,准确地取穴,是治疗的`关键。

曰:“夫病源所起,本于脏腑,脏腑之脉,并出手足,循环腹背,无所不至,往来出没,难以测量,将欲指取其穴,非图莫可备预之要”,庶可“依图知穴,按经识分”,然而,“旧明堂图年代久远,传写错误,不足指南”,乃以甄权等新撰为蓝本,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按位分经绘制了三幅彩色《明堂经图》。

曰:“其十二经脉,五色作之,奇经八脉,以绿色为之。

仰人二百八十二穴,背人一百九十四穴,侧人一百七十四穴,穴名三百四十九个,单穴四十八名,双穴三百一名”。

此图虽失,但三图详细内容载在《千金方》卷29中。

对针灸教学和发展都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 辑录针灸处方 孙氏在其著作中除了唐代医家和他的医疗经验外,还收录了许多现已失传的古代医籍内容,其中如郭玉、张文仲、范汪等各家之说,多赖此书得以部分保存和流传。

仅《千金方》中载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病症下附方五千余首,此外尚收载针灸处方一千余条,其收集之多,范围之广为他书所不及,有单方、有复方。

曰:“卒哕,爪眉头,亦可针,此主实哕”。

眉头即攒竹穴,治呃逆,现今还在临床应用。

“百邪所病者,针有十三穴”,这十三穴即“十三鬼穴”。

古人认为,精神疾患是由鬼邪作祟所致,因此称治疗精神疾患的腧穴为鬼穴。

处方治症明确,组成合理,为后世针灸家所推崇。

4 取穴指寸法腧穴是针灸施术之处,准确地取穴是针灸治病的关键,它直接影响到治疗效果。

孙氏曰:“夫用针刺者,先明其孔穴”。

又曰:“凡孔穴在身,皆是脏腑荣卫血脉流通,表里往来各有所主,临时救难,必在审详。

人有老少,体有长短,肤有肥瘦,皆须精思商量,准而析之,无得一概,致有差失”。

于是提出:“指寸法”,如取病者,男左女右手中指上第一节为一寸,中指为三寸。

亦有长短不定者,即取手大拇指第一节横度为一寸。

食、中、无名、小指并拢横量为一夫。

此法可用于任何场合、任何人,“以意消息、巧拙在人”,给临床取穴带来极大的方便。

5 针灸药并重孙氏强调针刺、艾灸、汤药三者并重,认为“若针而不灸,灸而不针,皆非良医也。

针灸而不药,药不针灸,尤非良医也”;“汤药攻其内,针灸攻其外,则病无所逃矣,方知针灸之功,过半于汤药矣。

”因此,孙氏在其著作中所述的许多病症的治疗采取针灸药兼施的。

有些病以针为佳,有些病以灸良,有些病宜用药治,有些病则针灸药同时施用。

曰“其有须针者,即针刺以补泻之,不宜针者,直尔灸之”。

又曰:“凡中风,服药益剧者,但是风穴,悉皆灸之三壮,无不愈也,神良。

”孙氏就是这样根据各种疗法的特长,按照病情的需要,进行取舍应用,充分发挥其各自的优势,以提高疗效。

6 诊脉刺灸孙氏重视诊脉刺灸,认为:“凡欲针灸,必先看脉”,强调脉诊对针灸的指导作用,曰“每针常须看脉,脉好乃下针,脉恶勿乱下针”。

在他的著作中就记载了许多根据脉诊症状而施治的内容。

曰:“寸口脉浮,中风发热头痛,宜服桂枝汤、葛根汤,针风池、风府,向火灸身,摩治风膏,覆令汗出”;“关上脉微,胃中冷,心下拘急,宜服附子汤、生姜汤、附子丸,针巨阙补之”;“尺脉沉、腰背痛,宜服肾气丸,针京门补之”。

这种诊脉指导刺灸的思想,也值得我们重视。

7 灸须权变《千金要方・灸例》提出了艾炷的大小和灸之生熟问题,曰:“云刺入三分、灸三壮,兹乃举其大纲”,“手足皮薄,炷小数少,腹背肉厚,炷大数多”。

又曰:“凡言壮数者,若丁壮遇病,病根深笃者可倍多于方数,其人老小羸弱者,可复减半”。

“灸之生熟,亦宜樽而节之,法当随病迁变”。

灸炷的大小,灸之生熟虽有定数,但仍根据病情机灵顺变。

孙氏在书中记叙了许多隔物灸,如隔豆豉、葶苈子等10余种。

更记叙了些特殊的灸法,如麻花艾灸、苇筒灸、青布绳灸等,大大丰富了灸法的内容,扩大灸法的应用范围。

尤其可贵的是,在记叙用艾炷灸疗蛇毒的方法后,又补充了一个权宜的应急措施,曰:“治蛇毒,灸毒上三七壮。

无艾,以火头称疮孔大小热之”。

为急救及时,仓促之际,无艾以“火头”代之。

这些疗法,都有很大的学术价值。

8 重视奇穴经外奇穴是针灸腧穴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类腧穴,虽在唐前文献有所记述,但孙氏对此特别关注,他在所撰《千金》二书中第一次收载了近二百个经外奇穴的定位和应用。

孙氏所收载的经外奇穴,一类是有穴名、有部位及取穴法的,如《千金方》中的当阳、寅门、颊里、浊浴;《千金翼方》中的膝目、泉门、气端、虎口等120多个;另一类是有部位及取穴法,但无穴名的,如《千金方》:“目卒生翳,灸大指节横纹三壮”;“卒淋,灸外踝尖七壮”;又曰:“小儿脱肛灸顶上旋毛中三壮,即入”,等70余处,这些经外奇穴有些在现今还有其实用价值。

9 阿是法即现在临床中常用的所谓“阿是穴”,最早出于《千金方》卷29《灸例》中,曰:“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或痛处,即云阿是,灸刺皆验,故曰阿是穴也”。

因这类腧穴既无具体名称,也无固定的部位,而是特殊的感应,手按之舒适或疼痛处便是“阿是穴”。

此法溯本求源实始自《内经》:“以手疾按之,快然及刺之”,“以痛为腧”,但较之更为形象,更易推广。

阿是之法用于临床,确实“灸刺皆验”。

孙氏著作中有关针灸方面的论述,为针灸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孙思邈:大医精诚【读后感I读书笔记I读书心得I简介 篇2

《大医精诚》一文出自中国唐朝孙思邈所著之《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乃是中医学典籍中,论述医德的一篇极重要文献,为习医者所必读。《大医精诚》论述了有关医德的两个问题:第一是精,亦即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第二是诚,亦即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策发“大慈恻隐之心”,进而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且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誉”、“恃己所长,经略财物”。

孙思邈格言 篇3

孙思邈格言

1、天有盈虚,人有屯危,不自慎不能济也。故养性必知足自慎。

2、落花无返树之期,逝水绝归源之浪,人之生灭,事可同然,万法皆空,何不悟矣!

3、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运动故也。

4、福者,造善之积也;祸者,造不善之积也。

5、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6、寿夭休论命,修行本在人。

7、存不忘亡,安不忘危。

8、后生志学者少,但知爱富,不知爱学,临事之日,方知学为可贵,自恨孤陋寡闻。

9、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

10、养老之要,耳无妄听,口无妄言,身无妄动,心无妄念,此皆有益老人也。

11、贼而得之者祸也,幸而得之者笑也,分而得之者吉也,屈而得之者福也!

12、居其富而失其富,居其贵而不失其贵,祸不及也,寿不折矣!

13、夫生民之道,莫不以养小为大,若无于小,卒不成大,故易称积小以成大。

14、养性者,不但饵药餐霞,其在兼于百行。百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遐年。

15、恣其情欲,则命同朝露也。

16、居贫富之中,常须守道,勿以贫富易志改性

17、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当去礼去圣守愚以自养,斯乃德之源也。

18、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

19、仁者守其仁而廉谨也。

20、知治身能治国也。夫爱其民,所以安其国;惜其气,所以全其身。民散则国亡,气竭则身死。

21、圣人之道,以慈济物,博求众药,以戒不虞。

22、鬼神盖不能为人祸,亦不能致人之福。

23、淡然无为,神气自满,以此为不死之药。

24、四百四病,身于自造,本非由天。

25、博极医源,精勤不倦。

26、凡人不终眉寿或致夭殁者,皆由不自爱惜,竭情尽意,邀射名利,聚毒攻神,内伤骨髓,外败筋肉,血气将亡。

27、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谓小心也;赳赳武夫,公候干城,谓大胆也;不为利回,不为义疚,行之方也;见机而作,不俟终日,智之园也。

28、形体有可愈之病,天地有可消之灾

29、其知道者,法则阴阳,和于术数,饮食常有节,起居常有度,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30、全生之德为大。

31、积伤至尽,尽则早亡。

32、养生之道,常欲小劳。

33、至精至微,至意深心。

34、食气者则和静而延寿。

35、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判处针药,无得参差。

36、常言善道,天与之福。

37、道之所在,其德不孤。

38、志学之岁,驰百金而循经方,耄及之年,竞三余而勤药铒。

39、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

40、多静坐以收心,寡酒色以清心,去嗜欲以养心。观古训以警心,悟至理以明心。

41、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

42、人资饮食以养身,去其甚者自安适。。

43、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味,省皂纵欲快志,得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

44、身体常使小劳,则可百达和畅。

45、饮食有常节,超居有常度,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46、德不足是以贫马,心不足是以死马!

47、养性必先知自慎,慎以畏为本。故士无畏则简仁义;农无畏则惰稼穑;工无畏则慢规矩;商无畏则贷下殖;子无畏则忘孝;爷无畏则废慈;臣无畏则功不立;君无畏则乱不治。

48、识达道理,似不能言,有大功德,勿自矜伐。

49、常以深心至诚,恭敬于物,慎勿诈善,以悦于人,终身为善。

50、吾闻善言天者,必质之于人;善言人者,亦本之于天。

51、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

52、一事长于己者,不远万里,伏膺取决。

53、食啖鲜肴,务令简少。

54、世无良医,枉死者半,此言非虚。

55、金之得盈,福之已竭。无义之福,于我如浮云,不足以为富也。

56、天无一岁不寒暑,人无一日不忧喜,故有天行瘟疫病者,即天地变化之一气也。

57、凡欲治疗,先以食疗。既食疗不愈,后乃用药疗。

58、半醉酒,软枕头,暖盖足。

59、身安寿永事如何,胸次平夷积善多。。

60、若知进而不知退,知得而不知丧,嗜欲煎其内,权位牵其外,其于过分内热之损,胡可胜言,况乎身灭覆宗之祸,不绝于世哉!

61、阳德乃敷,阴功乃积,南宫度名,北斗落籍。

62、旨约而瞻广,业少而功多。

63、天地之间,唯人为贵,人之所贵,莫过于生。

64、晚而自保,犹得延年益寿。

65、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于至粗至浅之思,其不殆哉!若盈而溢之,虚而损之,通而 彻之,塞而壅之,寒而冷之,热而温之,是重加其疾,而望其生,吾见其死矣!

66、饮酒可以陶情性,剧饮过多防百病。

67、神仙之道难致,养性之术易崇。

68、所以病苦,人自作亡,非关运也!

69、卫生切要知三戒:大怒、大欲、大醉。

70、善为医者,行欲方而智欲圆,心欲小而胆欲大。

71、神存心手之际,意析毫芒之里。

72、早起,尤千金妙方,长寿金丹也。

73、每日必须调气补泻,按摩导引不佳。勿以健康便为常然。常须安不忘危,予防诸病也。

74、食毕当行走。

75、养生有五难:名利不去为一难,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去为三难,滋味不绝为四难,神虑精散为五难。五者必存,虽心希难老。

76、业济含灵,命悬兹乎。

77、寻思妙理,留意钻研。

78、卫生切要知三戒:大怒大欲并大醉。

79、先发大慈侧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80、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长寿。

81、忍怒以全阴,抑喜以养阳。()

82、多愁则心慑,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

83、易则易知,简则易从。

84、思韫入神,神存心手。

孙思邈怎么读 孙思邈有哪些作品 篇4

据《旧唐书》载:“自注《老子》、《庄子》,撰《千金方》三十卷行于世,又撰《福禄论》三卷,《摄生真录》、《枕中素书》、《会三教论》各一卷。”

又据《耀州志》载孙思邈:“《老子注》,《庄子注》,《千金方》三十卷,《千金翼方》三十卷,《千金髓方》二十卷,《千金月令》三卷,《千金养生论》一卷,《养性延命集》二卷,《养生杂录》一卷,《养生铭退居志》一卷,《禁经》二卷,《神枕方》一卷,《五脏旁通道养图》一卷,《医家要钞》五卷。《唐书》(指《新唐书》)与《道藏》及《通志略》中载孙思邈书尚有二十余种……”

孙思邈简介

孙思邈(541年—682年,存在争议,详见正文“年龄争议”目录),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相传为楚大夫屈原的`后人,唐代医药学家、道士,被后人尊称为“药王”。

西魏大统七年(541年),孙思邈出生于一个贫穷农民的家庭。他从小就聪明过人,长大后开始爱好道家老庄学说,隋开皇元年(581年),见国事多端,孙思邈隐居陕西终南山中,并渐渐获得了很高的声名。

孙思邈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终于完成了他的著作《千金要方》。唐朝建立后,孙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请,与政府合作开展医学活动。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

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孙思邈年高有病,恳请返回故里。永淳元年(682年),与世长辞。

孙思邈的著作是什么? 篇5

孙思邈的著作有什么

孙思邈的著作有《千金要方》、《唐新本草》、《千金翼方》、《老子注》、《庄子注》、《福禄论》、《摄生论》、《枕中素书》等。

孙思邈是京兆华原人士,是唐代著名的医药学家,被后人尊称为“药王”。孙思邈的医学成就非常高,他医学经验丰富,有虚心好学,受到很多人的尊敬。孙思邈主要擅长外科、妇产科、儿科、五官科等,对于针灸技术也有很高的造诣。

药王孙思邈对后世有哪些贡献

《千金翼方》是孙思邈对《千金要方》的补编书。此书共三十卷,其中他将唐代以前本草书中没有记载的810余种药物,进行考证和实践,并补充了很多方剂和治疗方法。《千金翼方》和《千金要方》两部书,合称为《千金方》。《千金方》是唐以前医药成就最全面、最有价值的系统总结,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类书。

《历代名医图赞》说:“唐孙真人(真人,即对高道的称谓),方药绝伦,扶危拯弱,应效如神”。宋代郭思高度评价《千金方》时说:“世皆知此书为医经之宝”。清代医学家徐大椿说:“用意之奇,用药之妙,亦自成一家”。

随着盛唐文化的`对外交流,《千金方》也随之走向国外,深深影响了诸如日本、韩国、朝鲜的汉医文化。

此外,孙思邈还有许多独特的贡献,如:对脚气病的观察、研究及治疗。比欧洲于公元1642年开始作脚气病的研究早了整整一千年。

孙思邈在炼丹活动方面,他总结了唐以前的炼丹方式、方法、用药及配方等,最后提出了“硫磺伏火法”的论述和方法。对我国“火药”的发明做出了巨大贡献

孙思邈的著作是什么主要贡献简介 篇6

晚年孙思邈主要从事著书立说。70岁时,孙思邈积50年医疗实践之经验,编写了《千金要方》,30年后,又写成《千金翼方》。《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相辅相成,成为中医学史上极有实用价值的医学手册。孙思邈一生淡泊名利,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多次请他出来做官,他都托病辞而不受。

他一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农村,为百姓治病。病人来向他求医,不论其贫富贵贱,亲近生疏,他都能做到一视同仁。遇到患传染病的危险病人,他也不顾个人的安危,及时为病人诊治。他高尚的。医德颇受世人敬重,当时的大学士宋含文、名士孟诜和“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等均以“师资之礼”待他。

孙思邈简介 篇7

孙思邈

(581~682)   隋唐之际的医学家。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一生谦虚好学。对医学有很深研究,亦博涉百家学术,精通老庄,兼好佛典。曾注《老子》、《庄子》,撰《千金方》(《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的合称),《福禄论》三卷,《摄生真录》、《枕中素书》、《会三教论》各一卷。

孙思邈钻研医学,善于博采众长。对于诊断和医疗方面有特长的人,他不远千里去求教。他有高尚的品德,主张行医不应有贪求财物的私念,对患者要有同情爱护之心,不论贫富、贵贱、亲疏,一视同仁。他曾拒绝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授予的官职,但从不拒绝病人求诊。他认为“人命至重,贵于千金”,提倡读书人都掌握点医术,以治病救人,强体养身。他感于当时方书浩繁,检索困难,遇有急病,往往不救,立意编著简易实用的方书。

孙思邈总结唐以前的临床经验和医学理论,广搜方药和针灸术等,撰成《千金要方》(又称《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书。《千金要方》包括中医基础理论和临症各科的诊断、治疗、针灸、食治、预防、卫生等。

他改革以往医家论病、下方、用药拘于古代医经的做法,不受张仲景《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原则的局限,提出以医方之主治为纲;又改变“非此方不能治病,非此药不能开方”的传统,“兼取杂方、单方及通治之品”,提倡“有一病而立数方,亦有一方而治数病”。清代名医徐大椿在其所著《医学源流论》中推重孙思邈对中医学的这一贡献,指出这是“医道之一大变”。《千金要方》尤其重视对妇女和小儿疾病的诊治。书中分析女性与男性、小儿与成人生理的不同,指出妇女病、小儿病的特点,主张独立设科。它还首次论述了脚气病的治疗和预防。孙思邈于晚年集其毕生经验撰成《千金翼方》,着重记述本草、伤寒、中风、杂病、疮痈等,是对《千金要方》的补充。书中共收载当时所用药物八百多种,对许多药物的采集和炮制作了详细的记述。由于孙思邈在中医中药学方面的重大贡献,后世尊之为“药王”。

孙思邈防衰老秘方 篇8

衰老在现代人中比较常见的,因为各方面的压力,会加速我们的的衰老,要如何防衰老,是我们必须了解的,看看古人为我们留下的抗衰老的秘方吧。

看孙思邈教你养生 如何防衰老

唐代名医孙思邈善于学习,他说道:“青矜(为古代学子所穿衣,后代称入学的生员)之岁,高尚兹典(指医学文献),白首之年,未尝释卷。”长期坚持学习使他始终视野宽广,思维敏捷,处事机谨,头脑灵活,这正是他能够获得年逾百岁高寿的重要原因之一。

至于不读书报不干事,非但无益于养生保健,还会让人头脑迟钝、反应不灵,甚至逐渐丧失思维和办事能力,年老者还易患老年性痴呆,反而会促使人体早日衰老和死亡。所以,要想健康长寿,人们除应遵循一般养生原则外,还必须善于读书学习和积极思考问题,特别是多学习一些与自己的工作、生活看似关系不大的知识。

孙思邈本身就是一位“苍生大医”,对医生同行,他强调“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在《千金药方・卷一・大医习业》中明确提出,医生除必须攻读各种医药经典文献及历代医药学家着作之外,还有文学、史学、哲学乃至天文、地理等方面的书籍也应广为涉猎,这些对学好医药专业知识亦很有帮助。他说道――

“(业医者)又须涉猎群书。何者?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睹事则不能默而识之,不读《内经》(应为《内典》,乃佛家着作),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运,则吉凶忌,触途而生;至于五行休王,七耀天文,并须探颐。若能具而学之,则于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

孙思邈认为 长寿要多读书

孙思邈认为,业医者除了攻读医药专业知识之外,凡儒家经典、诸子百家、佛家道家文献、《史记》《汉书》等史书、五行生克、七曜(指日、月和木、火、土、金、水五星)等天文知识,都应当学习。这样可以扩充知识,丰富头脑,开阔眼界,启迪思维,加强思想品德修养,这对当好医生自然很有帮助。

孙思邈的观点不仅适用于医生,也适用于所有人。而到了晚年,他更把读书看成老人消愁解闷的有效措施。例如他在《千金翼方・卷十四・养性》中写道――

人性非合道者,焉能勿闷,闷则何以遣之?还须蓄数百卷书,易老庄子等。闷来阅之,殊胜闷坐。

孙思邈认为,一个人(特别是老年人)不可能处处合乎养生之道,难免有郁闷情绪,那么该怎样消除和发散呢?他建议,平时应当多收藏图书,诸如《周易》、《老子》、《庄子》这样的经典更是必不可少。等到郁闷之时取来阅读,就可能起到驱烦解闷的作用,这就远比寂然呆坐要强得多。

孙氏之所以提倡老人读上述三书,当然是出于有利养生考虑的。此类书大多属于哲学着作,讲究阴阳平衡与对立统一,可以启迪思维,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过应当指出,孙思邈毕竟生活在唐代,他所开列的书目不可避免地有其局限性。我们今天的学习条件要优越得多,无论老、中、青还是少年人,均有许多适合于自己的书可读。广大离退休老年人有充裕时间,阅读的范围应尽量广泛一些,除了文学、史学、哲学、天文、地理、生物等着作之外,医药学、养生保健学及各种有关的科普读物,均可广为涉猎,自然有利身心健康和延年益寿。

总结:衰老虽然是我们现在人中比较常见,但也不是不可预防的,现代防衰老方法也不少,但古人留下的方法大家也可以试试。(文章原载于《养生保健指南》,刊期:.07,作者:王聪,版权归作者所有;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大学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