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人故事:刘伯温求雨
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那么。刘伯温身上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呢?下面一起来看看:
明太祖在统一战争中,依靠了一批英勇善战的将领争城夺地:又吸收了一些谋士,帮他出谋划策。在这些谋士中,刘基是最著名的一个。
刘基又叫刘伯温,本来是元朝的官员,因为对元朝的政治腐败不满意,常常写点文章,讽刺时事,后来,被解职回到他的家乡青田(在今浙江)。朱元璋的军队打到浙东的时候,把刘基请了出来,当他的谋士。在打败陈友谅、张士诚的战争中,刘基出了不少计策。由于他足智多谋,得到明太祖的信任。明太祖把他比做西汉初年的张良。
刘基不但谋略好,而且精通天文。在古代,往往把天文现象跟人间的吉凶扯在一起。刘基对天下形势观察仔细,考虑问题周到,他的。预见往往比较准确。但是大家都认为这跟他精通天文有关。民间传说把刘伯温看作一个“未卜先知”的人物。
朱元璋当吴王的时候,江南发生了一场旱灾。刘基掌管天文,朱元璋问他为什么发生大旱,怎样才能求上天下雨。刘基说:“天一直不下雨,因为牢狱里关押的人有冤枉。”
朱元璋信了刘基的话,派他去查牢监里关的犯人。刘基一查,果然有不少冤案。他向朱元璋奏明后,平反了冤案,把错抓的人放了。
求雨和平反本来是毫不相干的两码事。刘基也不可能有求雨的法术。不过他懂得天文,可能观测到气象要发生变化,就借这个机会劝谏朱元璋平反冤案。果然不出几天,乌云密布,接着就下了一场透雨。刘基趁朱元璋高兴的时候,又劝他制定法律,依法办事,防止错杀无辜的人。
明太祖即位以后,叫刘基做御史中丞,负责司法工作。刘基严格执法。有一次,丞相李善长的一个亲信犯了法。李善长是明王朝开国功臣,又是明太祖的同乡,势力很大。但是刘基不顾李善长的阻挠,奏明明太祖,把那个亲信杀了。这件事当然招来了李善长的怨恨。
正巧这一年,京城又逢到大旱,明太祖十分着急。刘基乘机跟明太祖说:“战争中的死亡将士,他们的妻子需要抚恤;一些在筑城中死亡的工匠,尸骨还暴露在田野上,没人收埋。
把这些事办了,说不定能下雨。”
明太祖一心求雨,当然很快批准了刘基的要求,抚恤了将士妻子,掩埋了工匠的尸骨。刘基虽然办了一件好事,但是靠这种办法劝谏,毕竟靠不住。这一次,他的预测不准,过了十天,还是烈日当空,一滴雨也没下。
这可使明太祖生了气,再加上李善长在旁边说坏话,叫刘基不能不害怕。这时候,他妻子在家乡得病死去。刘基请个假回老家了。
其实,明太祖对刘基是特别器重的。有一次,明太祖要拜刘基为丞相。刘基连忙推辞说:“选丞相好比挑栋梁。要挑个大木材,如果用小木头当梁柱,房屋就有倒坍的危险。”
后来,明太祖撤了丞相李善长的职,又想请刘基出来当丞相。刘基说:“我性子褊急,容不得坏人:再说年纪大了,也担当不了这样重任。天下有的是人材,希望陛下好好物色。”
刘基回到青田,过着隐居生活,从来不跟人谈起他过去的功劳。青田县令一再求见,都被刘基婉言拒绝。有一次,县令换上便服,装扮个乡下人去拜访刘基。刘基正在洗脚,见来了陌生人,连忙穿了鞋子,把来人请进屋,热情地留饭。
刘基请教来人姓名,县令只好实说:“我是青田知县,特来拜见先生。”刘基大吃一惊,连忙起身作揖,自称是治下的普通百姓。打那以后,再也不跟县令见面了。
刘基住在家乡,仍旧很关心明朝的政事。有一次,明太祖派人到青田向刘基问天象吉凶。刘基说:“冬天刚下过严霜冻雪:接下来便是阳春季节。现在国家已经安定,希望陛下施政稍为宽和一点。”
元统元年(1333年),二十三岁的刘基赴元朝京城大都(今北京)参加会试,一举考中进士,元末,兵荒马乱,战火连连,在家闲居三年。至元二年(1336年),才被元朝政府授为江西高安县丞。他勤于职守,执法严明,很快就做出了政绩。他深入乡间,体察民情,发现高安县一些豪绅地主勾结贪官污吏,无法无天,骗人钱财,夺人妻女,杀人害命无恶不作。刘基倾听百姓的哭诉后,义愤填膺,决心为民除害。经过明察暗访,掌握了真凭实据后,对几个劣迹昭著的豪强恶霸,坚决予以严惩,并对县衙内贪赃枉法的官吏也进行了整治,高安县的社会风气很快就有了好转。刘基刚正不阿,一身正气赢得了百姓的赞誉。在任官的五年内,处理地方事务的原则是“严而有惠爱”,能体恤民情,但不宽宥违法的行为;对于发奸摘伏,更是不避强权。因此受到当地百姓的爱戴,但因为他的正直,地方豪绅对他恨之入骨,总想找事端陷害他,幸得长官及部属信任他的为人,才免于祸患。
相传,刘伯温本是玉帝身前一位天神,元末明初,天下大乱,战火不断,饥荒遍地。玉帝令刘伯温转世辅佐明君,以定天下,造福苍生,并赐斩仙剑,号令四海龙王,但龙王年老体弱,事务繁多,因此派出了自己的九个儿子。
龙九子个个法力无边,神通广大。他们跟随刘伯温征战多年,为朱元璋打下了大明江山,又助朱棣夺得了皇位。
当它们功得圆满准备返回天廷复命之时,明成祖朱棣这个野心极大的帝王却想永远把它们留在自己身边,安邦定国,雄霸天下。于是他便借修筑紫禁城为名,拿了刘伯温的斩仙剑号令九子。
但九子仍是神兽,顿时呼风唤雨,大发雷霆。朱棣见斩仙剑震不住九子,便决定用计,他对九子老大赑屃说:“你力大无穷,能驮万斤之物,如果你能驮走这块先祖的神功圣德碑,我就放你们走。”
赑屃一看原来是一块小小的石碑,便毫不犹豫地驮在了身上,但用尽法力却寸步难行。原来,神功圣德碑乃记载“真龙天子”生前一世所做功德(善事)之用(功德是无量的),又有两代帝王的玉玺印章,能镇四方神鬼。
八子眼看大哥被压在碑下,不忍离去,便决定一起留在人间,但发誓永不现真身。朱棣虽然留住了九子,但得到的却仅仅是九个塑像般的神兽。
刘伯温得知此事后,也弃朱棣而去,脱离肉身返回天廷。
朱棣后悔莫及,为了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便让九子各司一职,流传千古。
刘伯温的人物简介
神机妙算的主人公是诸葛亮
神机妙算:神、妙:形容高明;机、算:指推测 。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计谋。形容善于估计复杂的变化情势,决定策略。
欲人之不见,莫若U其明;欲人之不知,莫若其声。
【出处】《郁离子・玄豹》
【译文】要使人看不见它,不如使其昏暗起来。想要使人不知道它,不如默不作声。
舟必漏也,而后水入焉;土必湿也,而后苔生焉。
【出处】《郁离子・自讳自矜》
【译文】船必定先漏,而后水才能进人。土必定先湿,而后才有青苔长出。
天之将雨也,穴蚁知之:野之将籍也,草虫知之。
【出处】《郁离子・戚之次且》
【译文】天将要下雨时,洞穴里的蚂蚁能预知它;田野里将要降霜时,草虫能预知它。
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
【出处】《郁离子・垢食》
【译文】人一定是自己侮辱了自己,而后人们才侮辱他。
饮食之人,则人贱之。
【出处】《郁离子・垢食》
【译文】只知道吃喝玩乐的人,人们就会看不起他。
树天下之怨者,惟其重己而轻人也。
【出处】《郁离子・树怨》
【译文】能够树敌很多的人,都是因为重视自己而轻视别人。
智不自智,而后人莫与争智。辞其名,受其实,天下之大智哉!
【出处】《郁离子・大智》
【译文】智者不认为自己有智慧,而后没有人与其斗智。辞去智慧的名,而拥实际上的智慧,这才是天下的大智慧啊。
天下有非望之福,亦有非望之祸。
【出处】《郁离子・句章野人》
【译文】天下有意外的福,也有意外的祸。
失意之事,恒生于其所得,惟其见利而不见害,知存而不知亡也。
【出处】《郁离子・句章野人》
【译文】失意的事常常产生于得意的事,因为他只看到利益而不见祸害,只知道生存而不知道灭亡啊。
于货财金玉则贪,而于仁义道德而廉。
【出处】《郁离子・贪利贪德辩》
【译文】过分重视财物货币、金银珠宝就是贪,而重视仁义道德的就是廉。
多能者鲜梢,多虑者鲜决。
【出处】《郁离子・一志》
【译文】什么都会的人很少有一样是精通的,考虑太多的人很少有果断的。
多疑之人不可与共事,侥幸之人不可与定国。
【出处】《郁离子・多疑难与共事》
【译文】多疑的人不可与他一起共事,凭侥幸办事的人,不可以与其一起安定国家。
智人出也,善用之,犹山之出云也;不善用之,犹火之出烟也。
【出处】《郁离子・论智》
【译文】有才智的人出现了,善于使用他,就像山里出现的云;不善于使用人才,就像火里出现的烟。
民犹沙也。有天下者惟能传而聚之耳。
【出处】《郁离子・传沙》
【译文】百姓就像散沙一样,拥有天下的人无非是能把散沙聚合在一起罢了。
诚胜假,假胜无。
【出处】《郁离子・假仁义》
【译文】真诚胜过虚假,虚假胜过虚无。
人生无百岁,百岁复如何?古来英雄士,各已归山河。
【出处】《刘基诗词・绝句》
【译文】人生在世,很少有能活到百岁的,即便活到百岁,又能怎么样呢?自古以来那些英雄名士们,都各自回归给山河大地了。
凡用兵之道,以计为首。
【出处】《百战奇略・计战》
【译文】凡是用兵的法则,都是把计算、谋略放在首位。
凡敌始有谋,我从而攻之,使彼计衰而屈服。
【出处】《百战奇略・谋战》
【译文】凡是敌人先设计谋,我就顺从他的计谋而攻击他,使他的计谋衰败而屈服于我。
凡欲兴师,必欲教战。
【出处】《百战奇略・教战》
【译文】凡是准备兴兵打仗的,必先训练部队。
凡与敌战,士卒宁进死,而不退生者,皆将恩惠使然也。
【出处】《百战奇略・爱战》
【译文】在与敌人作战时,士卒宁愿冒死前进,而不愿后退求生,都是将帅的恩惠使他们这样的。
凡战,若彼为客,我为主,不可轻战。
【出处】《百战奇略・主战》
【译文】凡与敌作战,如果敌方为客方,我方为主方,决不可轻战。
凡战,若彼为主,我为客,唯务深入。
【出处】《百战奇略・客战》
【译文】作战时,如果敌军在本土作战,我军是进人敌境作战,那么务必深人敌军腹地。
凡与敌战,若我众强,可伪示怯弱,以诱之,敌必轻来,与我战;吾以锐卒击之,其军必败。
【出处】《百战奇略・强战》
【译文】凡是与敌人作战,如果我方兵多,兵力强,可以故意显示出怯弱的样子,以引诱敌人来与我交战。我用精锐队伍攻击他,他必定失败。
凡战,所谓势者,乘势也。因敌有破灭之势,则我从而迫之,其军必溃。
【出处】《百战奇略・势战》
【译文】凡是作战,所谓势就是乘势。只要敌军有动摇失败之势,就可以利用它。那么,我军就要紧紧抓住这个机会,并进一步逼迫他,这样,敌军就必然溃败。
凡行兵之法,斥候为先。平易用骑,险阻用步。
【出处】《百战奇略・斥战》
【译文】一般用兵的方法,首先要进行侦察。平坦的地方使用骑兵,崎岖不平的山路使用步兵。
凡出军行师,城遇沮泽之地,宜倍道兼行速过,不可稽留也。
【出处】《百战奇略・泽战》
【译文】凡行军打仗,可能会遇到低洼的沼泽地,这时应加速兼程通过,不能在这里久留。
凡与敌战,若有形势便利之处,宜争先据之,以战则胜。若敌人先至,我不可攻,候其自变,则击之乃利。
【出处】《百战奇略,争战》
【译文】凡与敌人作战,如果有地势便利的地方,应该抢先占据,依靠这种地形作战,战就能胜。如果敌人抢先一步,我军就不能进攻,应等候敌人内部发生变化,然后发动进攻才能胜利。
凡战,所谓攻者,知彼者也。知彼有可破之理。则出兵以攻之,无不胜。
【出处】《百战奇略・攻战》
【译文】凡与敌人作战,所谓进攻的一方,也就是指知道敌方的一方。知道敌方有可以攻打的方面,即出兵攻打他,就会战无不胜。
凡战,所谓守者,知已者也。
【出处】《百战奇略・守战》
【译文】凡是作战,所谓防守的一方,就是了解自己的一方。
凡与敌战,若敌人初来,阵势未定,行阵未整,先以兵急击之,胜利。
【出处】《百战奇略・先战》
【译文】与敌军作战,如果敌人刚刚到来,阵势尚未确定,队形还未整顿,我军应先机出兵快速攻击敌军,就一定能胜利。
凡战,所谓奇者,攻其元备,出其不意也。交战之际,惊前掩后,冲东击西,使敌莫知所备,如此则胜。
【出处】《百战奇略・奇战》
【译文】凡是进攻,所谓奇,就是攻其不备,出其不意。两军交战时,在前面威逼敌人,从后面偷袭敌人。声东而击西,使敌人不知在何处设防,这样就能战无不胜。
凡与敌战,若敌人势实,我当严兵以备之,则敌人必不轻动。
【出处】《百战奇略・实战》
【译文】凡与敌交战,如果敌人实力很强,我军应该严整队伍防备敌人的侵略,这样敌人就必然不敢轻举妄动。
凡与敌战,必须料敌,详审而后出兵。若不计而进,不谋而战,则必为敌所败矣。
【出处】《百战奇略・轻战》
【译文】凡与敌交战,必须估计敌人的情况,详细地了解敌方情况,再出兵作战。如果不衡量彼此情况就出兵,不进行分析就发动进攻作战,一定会被敌人打败。
凡与敌战,若陷在危亡之地,当激励将士决死而战,不可怀生则胜。
【出处】《百战奇略・危战》
【译文】凡与敌交战,如果我军陷人了非常危险的境地,就应当激励官兵,拼死决战,只要不苟且偷生就能取胜。
凡与敌战,不可持已胜而放佚,当益加严厉以待之,佚而犹劳。
【出处】《百战奇略・佚战》
【译文】凡是与敌人交战,不能因为自己一时的胜利而松懈,胜利后应更加严阵以待,安逸时要像疲劳时一样。
凡与敌战,若敌众我寡,地形不利,力不可争,当急退以避之,可以全军。
【出处】《百战奇略・退战》
【译文】凡与敌交战,如果敌众我寡,地形又对我方不利,尽最大力量仍然不可能取得胜利,就应迅速撤退以避开敌军,这样可以保全自己的军队。
凡攻城围邑,若敌人粮多人少,外有救援,须速攻之,则胜。
【出处】《百战奇略・速战》
【译文】凡围攻城池,如果敌人粮多兵少,又有外援,必须迅速攻击,这样就一定能胜利。
凡与敌战,若敌人行阵不齐,士卒喧哗,急出兵以击之,则胜。
【出处】《百战奇略・乱战》
【译文】一般作战,如果敌人队伍不整齐,士兵大声喧哗,这时立即出兵进攻,就可以胜利。
凡与敌战,须激励士卒,使忿怒而后出战。
【出处】《百战奇略・怒战》
【译文】凡与敌人作战,必须激励官兵,使他们愤怒后再出战。
凡战强敌,初来气锐,我之势弱,难以相持,且当避之。伺其疲惫而击之,则胜。
【出处】《百战奇略・避战》
【译文】如果敌军强大,又是初来气盛,而我力小势弱,难以与敌争锋时,就应当暂时避开敌人。等敌人疲惫以后我再发动攻击,就可以胜利。
凡战,若敌人来降,必要察其真伪。远明斥猴,日夜设备,不可怠忽。严令偏裨,整兵以待之,则胜,不然则败。
【出处】《百战奇略・降战》
【译文】在战争中,如果敌人前来投降,一定要考察其是真降,还是假降。应尽早派出侦察人员,日夜戒备,不可松懈疏忽。要严令部将整顿好部队,严阵以待,这样就能取胜,否则就会失败。
凡欲兴师动众,伐罪吊民,必任天时。
【出处】《百战奇略・天战》
【译文】凡想兴师动众,为民征伐,必须根据天时和时机。
凡为将之道,要在甘苦共众。
【出处】《百战奇略・难战》
【译文】将帅率兵的方法,最重要的是能和士兵同甘苦。
凡攻战之法,从易者始。
【出处】《百战奇略・易战》
【译文】进攻作战的法则,应从攻打弱而容易取胜的地方开始。
凡与敌战,若遇风顺,致势而击之。绒遇风逆,出其不意而捣之,则无有不胜。
【出处】《百战奇略・风战》
【译文】凡与敌军作战,如遇顺风,可乘风势进攻。如果是逆风,可出其不意地捣破他,这样没有不胜利的。
兵者,凶器也;战者,逆德也。
【出处】《百战奇略・好战》
【译文】军队是最厉害的凶器,战争是违背道德的行为,这些东西只有在迫不得已时才能使用。
凡兵家之法,要在应变。
【出处】《百战奇略・变战》
【译文】大凡兵家的法则,最重要的是随机应变。
天下无事,不可废武。
【出处】《百战奇略・忘战》
【译文】天下无事的时候,不能废弃武装。
[刘伯温语录]
1欲人之不见,莫若昒其明;欲人之不知,莫若瘖其声。
【出处】《郁离子·玄豹》
【译文】要使人看不见它,不如使其昏暗起来。想要使人不知道它,不如默不作声。
2舟必漏也,而后水入焉;土必湿也,而后苔生焉。
【出处】《郁离子·自讳自矜》
【译文】船必定先漏,而后水才能进人。土必定先湿,而后才有青苔长出。
3天之将雨也,穴蚁知之:野之将籍也,草虫知之。
【出处】《郁离子·戚之次且》
【译文】天将要下雨时,洞穴里的蚂蚁能预知它;田野里将要降霜时,草虫能预知它。
4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
【出处】《郁离子·垢食》
【译文】人一定是自己侮辱了自己,而后人们才侮辱他。
5饮食之人,则人贱之。
【出处】《郁离子·垢食》
【译文】只知道吃喝玩乐的人,人们就会看不起他。
6树天下之怨者,惟其重己而轻人也。
【出处】《郁离子·树怨》
【译文】能够树敌很多的人,都是因为重视自己而轻视别人。
7智不自智,而后人莫与争智。辞其名,受其实,天下之大智哉!
【出处】《郁离子·大智》
【译文】智者不认为自己有智慧,而后没有人与其斗智。辞去智慧的名,而拥实际上的智慧,这才是天下的大智慧啊。
8天下有非望之福,亦有非望之祸。
【出处】《郁离子·句章野人》
【译文】天下有意外的福,也有意外的祸。
9失意之事,恒生于其所得,惟其见利而不见害,知存而不知亡也。
【出处】《郁离子·句章野人》
【译文】失意的事常常产生于得意的事,因为他只看到利益而不见祸害,只知道生存而不知道灭亡啊。
10于货财金玉则贪,而于仁义道德而廉。
【出处】《郁离子·贪利贪德辩》
【译文】过分重视财物货币、金银珠宝就是贪,而重视仁义道德的就是廉。
11多能者鲜梢,多虑者鲜决。
【出处】《郁离子·一志》
【译文】什么都会的人很少有一样是精通的,考虑太多的人很少有果断的。
12多疑之人不可与共事,侥幸之人不可与定国。
【出处】《郁离子·多疑难与共事》
【译文】多疑的人不可与他一起共事,凭侥幸办事的人,不可以与其一起安定国家。
13智人出也,善用之,犹山之出云也;不善用之,犹火之出烟也。
【出处】《郁离子·论智》
【译文】有才智的人出现了,善于使用他,就像山里出现的云;不善于使用人才,就像火里出现的烟。
14民犹沙也。有天下者惟能传而聚之耳。
【出处()】《郁离子·传沙》
【译文】百姓就像散沙一样,拥有天下的人无非是能把散沙聚合在一起罢了。
15诚胜假,假胜无。
【出处】《郁离子·假仁义》
【译文】真诚胜过虚假,虚假胜过虚无。
16人生无百岁,百岁复如何?古来英雄士,各已归山河。
【出处】《刘基诗词·绝句》
【译文】人生在世,很少有能活到百岁的,即便活到百岁,又能怎么样呢?自古以来那些英雄名士们,都各自回归给山河大地了。
17凡用兵之道,以计为首。
【出处】《百战奇略·计战》
【译文】凡是用兵的法则,都是把计算、谋略放在首位。
18凡敌始有谋,我从而攻之,使彼计衰而屈服。
【出处】《百战奇略·谋战》
【译文】凡是敌人先设计谋,我就顺从他的计谋而攻击他,使他的计谋衰败而屈服于我。
19凡欲兴师,必欲教战。
【出处】《百战奇略·教战》
【译文】凡是准备兴兵打仗的,必先训练部队。
20凡与敌战,士卒宁进死,而不退生者,皆将恩惠使然也。
【出处】《百战奇略·爱战》
【译文】在与敌人作战时,士卒宁愿冒死前进,而不愿后退求生,都是将帅的恩惠使他们这样的。
21凡战,若彼为客,我为主,不可轻战。
【出处】《百战奇略·主战》
【译文】凡与敌作战,如果敌方为客方,我方为主方,决不可轻战。
22凡战,若彼为主,我为客,唯务深入。
【出处】《百战奇略·客战》
【译文】作战时,如果敌军在本土作战,我军是进人敌境作战,那么务必深人敌军腹地。
23凡与敌战,若我众强,可伪示怯弱,以诱之,敌必轻来,与我战;吾以锐卒击之,其军必败。
【出处】《百战奇略·强战》
【译文】凡是与敌人作战,如果我方兵多,兵力强,可以故意显示出怯弱的样子,以引诱敌人来与我交战。我用精锐队伍攻击他,他必定失败。
24凡战,所谓势者,乘势也。因敌有破灭之势,则我从而迫之,其军必溃。
【出处】《百战奇略·势战》
【译文】凡是作战,所谓势就是乘势。只要敌军有动摇失败之势,就可以利用它。那么,我军就要紧紧抓住这个机会,并进一步逼迫他,这样,敌军就必然溃败。
25凡行兵之法,斥候为先。平易用骑,险阻用步。
【出处】《百战奇略·斥战》
【译文】一般用兵的方法,首先要进行侦察。平坦的地方使用骑兵,崎岖不平的山路使用步兵。
26凡出军行师,城遇沮泽之地,宜倍道兼行速过,不可稽留也。
【出处】《百战奇略·泽战》
【译文】凡行军打仗,可能会遇到低洼的沼泽地,这时应加速兼程通过,不能在这里久留。
27凡与敌战,若有形势便利之处,宜争先据之,以战则胜。若敌人先至,我不可攻,候其自变,则击之乃利。
【出处】《百战奇略,争战》
【译文】凡与敌人作战,如果有地势便利的地方,应该抢先占据,依靠这种地形作战,战就能胜。如果敌人抢先一步,我军就不能进攻,应等候敌人内部发生变化,然后发动进攻才能胜利。
28凡战,所谓攻者,知彼者也。知彼有可破之理。则出兵以攻之,无不胜。
【出处】《百战奇略·攻战》
公元2,曹操率大军南下,准备一举消灭刘备和孙权的势力,一统天下。刘备派诸葛亮去东吴联合孙权,共同对付曹操。
东吴的都督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华,总想把他除掉。一次,诸葛亮立下了军令状,三天之内要造出十万枝箭,否则就会被斩首。周瑜暗自高兴,觉得诸葛亮肯定完成不了任务,可以借机除掉他。可是,诸葛亮早已想出了完成任务的办法。他私下向鲁肃借了二十只快船,每只船上都立了一千多个草人。第二天凌晨,诸葛亮趁江面上大雾笼罩,下令将草船驶近曹军水寨,装作攻打曹军的样子。
曹操看到这种情况,下令军队用箭射向对方。霎时间,曹军一万多名弓箭手一齐朝江中射箭。不一会儿,二十只船上的草人已经挂满了箭。诸葛亮让船上士兵齐声高喊:“谢丞相借箭。”等曹操明白时,诸葛亮的草船早已驶远了,曹操悔恨不已。周瑜知道诸葛亮草船借箭的经过后,万分感慨地说:“诸葛亮灵巧的心思已达到神奇的程度,我的确不如他啊。”诸葛亮巧借东风诸葛亮与周瑜制定了火攻曹营的计划。但连日来江上一直刮西北风,用火攻不但烧不着北岸的曹兵,反而会烧到自己,只有借助东风才能火烧曹营,周瑜为此心急致病卧倒在床。
诸葛亮知道后,给周瑜开了个“药方”:欲破曹兵,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然后,要求周瑜为他搭起九尺七星坛做法。
几天后,果然刮起了东南风。蜀军借助东风火攻曹营,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
刘基天资聪明却好学习,聪慧过人,由父亲启蒙识字,十分好学。阅读速度极快,据说七行俱下。12岁考中秀才,乡间父老皆称其为“神童”。
泰定元年(1320xx年),十四岁的刘基入郡庠(即府学)读书。他从师习春秋经。这是一部隐晦奥涩、言简义深的儒家经典,很难读懂,尤其初学童生一般只是捧书诵读,不解其意。刘基却不同,他不仅默读两遍便能背诵如流,而且还能根据文义,发微阐幽,言前人所未言。老师见此大为惊讶,以为他曾经读过,便又试了其他几段文字,刘基都能过目而识其要。老师十分佩服,暗中称道“真是奇才,将来一定不是个平常之辈!”一部春秋经,刘基没花多少工夫就学完了。
泰定四年(1320xx年),刘基十七岁,他离开府学,师从处州名士郑复初学程朱理学,接受儒家通经致用的教育。郑复初在一次拜访中对刘基的父亲赞扬说:“您的祖先积德深厚,庇阴了后代子孙;这个孩子如此出众,将来一定能光大你家的门楣。”刘基博览群书,诸子百家无一不窥,尤其对天文地理、兵法数学,更有特殊爱好,潜心钻研揣摩,十分精通。有一次,探访程朱理学故里—徽州,得知歙县南乡的六甲覆船山有一本《六甲天书》,便探秘覆船山(主峰搁船尖),原来这里隐藏了一个完整的明教社会,不仅找到了《奇门遁甲》而且还结识了一大批明教圣者,刘基的虚心好学和出众才智,使他在这里学就和掌握了丰富的奇门斗数知识,回家后就在家乡出了名,大家都说他有魏征、诸葛孔明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