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半中元节都有哪些独特的习俗?优秀3篇

中元节,辟邪送“福”:送你一道发财符,添财又进宝;送你一道好运符,悠闲又逍遥;送你一道快乐符,天天都微笑;送你一道健康符,身强体壮没烦恼!这次为您整理了七月半中元节都有哪些独特的习俗?优秀3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农历七月半是什么节日 篇1

七月半俗称“鬼节”,是中国古人对逝去亲人和长辈的吊念的节日。

农历七月十五日,道教称为中元节,佛教称为盂兰节,民间旧称鬼节(俗称七月半)。七月半,有“探亡人”、“烧阴香”等活动。据传说,每年七月十五日,是主管间祸福的神灵地官来到人世考察和判定人间善恶的日子。因此,在“中元节”,民间有拜祭地官、祭祀祖宗和普度亡魂的风俗。拜祭地官是尊奉神灵;祭祖是为了尽孝;普度,是为仁义。其基本内涵,是民间百姓寄托对祖先的追念产哀思。

由于中国道教的中元节、佛教的盂兰盆节和民间的鬼节都带有奖善罚恶和祭祀先烈及其提倡忠孝等共同文化内涵,所以,自唐宋以后,七月十五还被一些地方政府和家族借用,搞成了集体祭祀先烈和忠孝大德之人的节日,这就是说,中国历史上,七月十五,又是个祭祀国家和地方的忠孝大德之人的日子,这里说的忠孝大德之人,并不仅仅是指家庭伦理范畴中的忠孝之人,还是指意那些历史上曾经为国家、集体、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和国家地方安全作出过出贡献的人。

道教的中元节

中国道教的“中元节”,其实主要是传播道德伦理的节日,也就是倡导人们在这天注重修德。中元节这天,有思想和有时间的人就要集中在一起一起共同学习老子的《道德经》,且要互相交流和沉思反省自身。而对于一般教众,道教则创造了一些故事去“寓教于游乐之中”。比如,道教杜撰出有有个叫做陈子祷的人与龙王女儿结婚,分别在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这三天生下了“天官、地官、水官”三个孩子,这“三官”主管人间的赐福、赦罪、解厄三个任务,他们法力无边,分别要在这三天到人间巡游,检察人们的道德品质是否好还是坏,对于那些道德品质好的人,他们就给予赐福,否则,他们就要降罪。但是,中国道教又是一个很宽容和随时给予人转变更新自己的机会的宗教,所以,“中元节”并不仅仅是个奖励善良和惩罚恶劣的的节日,而主要是个“赦罪节”,所以,“中元节”又是中国节日中的“忏悔节”和“赎罪节”,一年中有罪过的人可以在中元节这天通过各种仪礼去检讨自己和请求天地人的宽恕。

七月十五日主祭日,亦称“接公妈”。这一天,不少旅居海外的华人、华侨和在外省市工作、打工的亲人,赶回家乡,全家人聚集一堂,共祭祖先。这个时节,因为天气炎热,莆仙百姓俗称“公妈热”。各家祭品,一般以素菜、干果为主,避免食物霉变。所以,主祭品主要是金粿和薄荷糕。中元节晚上,莆仙一些寺庙还举行普度和孟兰会,沿海民间也有“放水灯”(用白纸叠折成各种花朵、船只,在中间点上蜡烛,放飘水上)的风俗。七月十六日,各家举行“送公妈”,中元节主祭至此结束。

佛教的盂兰盆节

传说,有个叫做目莲的人做梦,他梦见自己去世的母亲沦落在饿鬼行列中,于是,他送饭给母亲,却屡屡不行。木莲将此事告诉佛,佛劝他供养僧众多行善事,以解脱母亲在阴间的罪孽,木莲在七月十五这天作盂兰盆(梵意为“解救倒悬”),于是,佛教僧众集体为木莲母亲念经超脱,使得其母脱离了苦海。由此可见,佛教的七月十五的'盂兰盆节,有两层涵义,一是教育人们要供养宗教僧众,二是教育人们多做善事超脱先人罪孽,并提倡孝道。

民间的鬼节

七月十五为“鬼节”,这大概是因为民间人们要在七月初一到十五这半月的时间中给先人烧纸钱和祭祀,这种人魂对话的气氛,使得人们产生了鬼的节日之说。中国民间鬼节中,七月初一为开鬼门,死去的先人就要魂归人间检察后代们是否善恶,后人也要乘机祭祀他们;七月十五,为鬼节。过了七月十五,就关鬼门了,七月三十之前,如果有人还没有祭祀他自己的先人,他的先人一年就要游魂人间。

民国时期,城隍庙香火鼎盛。在城隍庙焚化纸锭,名“寄库”。前一夜,乡村妇女纷纷汇集城隍庙,席地而坐,烧香念佛,名“伴城隆”。民间祭祖一如清明,唯以馄饨代替团子。桐乡县东南部与海宁市西北部农村,七月半吃馄饨。建国后,“伴城隍”等活动废止,但民间祭祖、吃馄饨等习俗仍延续。如今,云南富民民间仍有七月半烧纸钱、泼水饭等习俗,还传民谣曰“六月二十四的水,七月半的鬼”;另外,也是一些野生菌类和薯类生长的时令标志,民谚“五月端午,鸡枞拱土; 六(陆)月六(陆),地瓜熟;七月半,地瓜烂;九月十三,鸡枞烂滩”说的便是。

鬼节的来历

相传,每年从七月一日起阎王就下令打开地狱之门,让那些终年受苦受难禁锢在地狱的冤魂厉鬼走出地狱,获得短期的游荡,享受人间血食,所以人们称七月为鬼月,这个月人们认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便是中国一年一度的“鬼节”中元,佛教中称为“盂兰节”。相传到了这一天,阎罗王就会打开地狱之门“鬼门关”,让关押的鬼类出来自由活动,直至七月结束才回归地府。

因此,民间便盛行在这段时间对死去的亲人进行拜祭招魂,烧冥钱元宝、纸衣蜡烛,放河灯,做法事,以祈求祖宗保佑,消灾增福,或超度亡魂,化解怨气。

许多人都不知道中国“鬼节”的由来,实际上,“鬼节”源自佛教“盂兰盆会”。

盂兰节源于佛教《大藏经》中的目连救母的故事:“有目连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连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据说当时目连在阴间地府经历千辛万苦后,见到他死去的母亲,发现她受一群饿鬼折磨,目连想用钵盆装菜饭给她吃,菜饭却被饿鬼夺走。目连只好向佛祖求救,佛祖被目连的孝心感动,授予其盂兰盆经。按照指示,目连于农历七月十五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母亲。

挨饿的母亲终于得到了食物。为了纪念目连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兰盆会”,即我们所说的“鬼节”。

盂兰盆是印度梵语“倒悬”的意思,本来这个节日与中国的中元没有关系,但刚好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中元地官赦罪日也在这一天,道教有所谓天官、地官、水官,合称三官,这三位是玉帝派驻人间的代表,每年都要考察人间的善恶,向上天汇报。三官分别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为诞辰,这三个日子也叫三元。七月十五日,叫中元,正值地官校籍赦罪之时,这一天,他要拿出厚厚的花名册,根据神仙、凡人、动物们的表现,勾勾画画,赦罪免刑。

于是“盂兰盆会”的故事与中元相融合,并加入许多中国化的元素,比如与儒家的孝道思想结合,形成了具有教化作用的中国民间传统节日——鬼节中元。

鬼节的习俗与禁忌

目前鬼节的习俗主要有:

(1)祭祀祖先:缅怀先祖,祭拜地官,在阳间的人们会准备丰富的祭品,烧香焚纸,祭拜这些来自阴间的祖先。

(2)放河灯:河灯也叫“荷花灯”、“水灯”,一般是纸糊的或折纸的荷花,在底座放上小蜡烛或油灯,中元夜放在河流湖泊之中,任其漂泊,为亡者照亮回家之路。

(3)做茄饼:据一些年长的人说,在中元节,江南一带还有个旧俗是做茄饼,有的大户人家要多做一些,送给亲眷。茄饼的主要用途,是要用来“上供”的,上供完了之后,为了不浪费,一般大人孩子们便会把它们分着吃掉。油炸的茄饼,形状类似半个月亮,表皮蓬松而脆,内馅鲜香可口,也算是道诱人的美食了。

(4)祈丰收:中元节临近秋收的季节,除了施祭孤魂,同时也承担祈望丰收的任务。施孤之夜,江南江北,家家户户会在自己家门口焚香祷祝稻谷丰收,并把香枝插于地上,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征着秋收稻谷丰登。

(5)燃天灯:鬼节这天放天灯也有两个说法,其一是把自己家霉运带走,带得越远越好。这时候就很忌讳别人家的天灯落在属于自己家的地方,如果落下来,就要重新放飞出去。其二是说,家家都希望自己逝去的先人都能进入极乐世界,鬼节这天放天灯,是为飞升极乐世界的先人们照亮升天的路。

(6)吃鸭: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这天,全国很多地方都会选择吃鸭子。为什么呢?原来“鸭”就是“压”,取其谐音,吃鸭子是为了压住鬼魂。至于怎么吃,大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身为“鸭都”的南京,自不必多说,吃鸭的方式多了去了,鬼节这天,不妨“斩只鸭子”吃吃,镇压邪祟。

鬼节的主要禁忌有:

(1)勿晚上晒衣服,红色最忌。

(2)勿轻易的回头看,尤其是在荒郊野外或人烟稀少的地方。

(3)筷子勿插在饭中央。

(4)看见别人拜鬼神时勿胡言乱语。

(5)勿捡路边的钱。

(6)中午,傍晚,深夜尽量别一个人去人烟稀少的地方。

(7)非特定场合勿烧冥纸。

(8)勿偷吃祭品。

(9)勿婚嫁、乔迁搬家等。

鬼节真的有鬼吗?

界上有没有鬼只有鬼才知道。我们现在的很多说法是没有事实依据的,信则有不信则无,其实对于鬼节这样的传统节日,与其说迷信,不如说敬畏、感恩,缅怀亲人、敬畏生死,敬畏自然。

一个人有所敬畏,做人做事便会有所顾忌,事事给自己和别人都留有余地,所谓生活,亦是如此,总之,这个节日教会我们,人生苦短,所以更要珍惜,学会感恩,认真生活,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农历七月半是什么节日 篇2

农历七月半是什么节日

农历七月十五,我们口中的七月半,也是中国传统的“中元节”。

中元节的来历

中元节的来源应该与中国古代流行的土地祭祀有关。中国传统教派的道教会在七月十五开盛大法会,纪念地官大帝的诞辰,同时也是为人间的孤鬼赦罪。这个七月十五祭鬼传统就一直流传下来了。儒家重孝道敬祖宗,古人中元节放水灯,普渡孤魂野鬼,同时是也奉上当年秋收的谷物与鲜果祭祀祖宗,向祖先禀告当年的收成,请祖先享用子孙的供奉。也是祈求先人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中元”之名起於北魏,中元节又称“鬼节”或“孟兰盆会”。根据五杂俎的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修行记说:“七月中元日 ,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於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佛教也在这一天,举行超渡法会,称为“屋兰玛纳”(印度话ULLAMBANA)也就是“孟兰会”。孟兰盆的意义是倒悬,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挂在树头上的蝙蝠,悬挂著、苦不堪言。为了使众生免於倒悬之苦,便需要诵经,布绝食物给孤魂野鬼。此举正好和中国的鬼月祭拜不谋而合,因而中元节和孟兰会便同时流传下来。

古人怎么过“鬼节”?

放河灯

中元夜将河灯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 目的是为了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烧街衣

一踏入农历七月,人们都会于入黑后,带备香烛、金银衣纸和一些祭品如豆腐、白饭在路边拜祭一番。人们“烧街衣”的目的是让那些无依的孤魂有衣物御寒,有食物裹腹。

祈丰收

中元节施祭孤魂与祈望丰收又常联系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户户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祷祝稻谷丰收,并把香枝插于地上,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征着秋收稻谷丰登。

祭祖

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日,所以简称为“七月半”祭祖。民间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於特定的一天。

放天灯

鬼节这天放天灯,一是把自己家霉运带走,带的越远越好。二是说,家家都希望自己逝去的先人都能进入极乐世界,鬼节这天放天灯,是为飞升极乐世界的先人们照亮升天的路。

农历七月半是什么节日 篇3

中元节,俗称鬼节、施孤、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它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组成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称上元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中元节在农历七月十五,部分地区在七月十四。

中元节是什么节?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佛教称“盂兰盆节”,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又称亡人节、七月半。

传说该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凡有新丧的人家,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个儿是以祀鬼为中心的节日,是中国民间最大的鬼节。

民间习俗

山东省:长岛渔民以木板秫稽制成小船,上贴一纸条“供××使用”,或供溺海者的牌位,再装上食物、衣帽、鞋袜等用具,然后点燃蜡烛,由已婚的男子将小船放入海中。沾化县各各家采麻柯及新鲜草叶搭棚子,称为“麻屋”,请祖先牌位于其中祭祀。独陵县称中元节为掐嘴节,家家吃粗茶淡饭。

陕西省:临潼县七月十五日烧纸祭麻姑。城固县中元节农家会饮,称为“挂锄”。延缓农家,中元节早晨至田间,择取最高、最茂密的稻穗,挂上五色纸旗,名为“田旛”。

河北省:泊头市、南皮县七月十五携带水果、肉脯、酒、楮钱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扫。并持麻谷至田梗,称为“荐新”。广平县中元节以时鲜食物祭拜祖先,并准备果蔬、蒸羊送给外孙,称为“送羊”。清河县七月十五上坟祭扫,以蒸面羊赠送女儿。

江苏省:吴县居民中元节以锡箔折锭,沿路焚化,谓之“结鬼缘”。仪征县各地尚流行一种纸鬼,内藏碗灯,有赌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兴县中元节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载佛婆念佛,一艘烧锡箔纸锭,一艘放河灯。东县乡民于此日吃扁食,是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灯时,在船尾点缀红红绿绿的纸灯,称为“度孤”。

四川省: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烧袱纸。即将纸钱一叠、封成小封,上面写着收受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化帛者的姓名及时间。俗传七月十五鬼门关闭,各家都要“施孤送孩”。成都一带人们用纸扎“花盘”,上放纸钱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内边走边念:“至亲好友,左邻右舍,原先住户,还舍不得回去的亡魂,一切孤魂野鬼,都请上花盘,送你们回去罗!”说完后端到屋外焚化。

浙江省:嘉善县以中元节下雨为水稻丰收之兆。桐庐县民中元节晚上鸣锣撒饭于野,称之“施食”。浙东的盂兰盆会,请廿四位老太太“走八结”,一边念经。天台中元节吃“饺饼”,筒类似春卷。又有放路灯的习俗,以六个壮丁为一组:一人敲锣、一人打梆、一人提灯笼、一人沿途撒盐米、一人沿途摆设香烛(插在一片蕃薯或芋头上),一人沿途摆设一块豆腐及一饭团(置于一片大树树上),大约每隔百来步设一处祭品。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