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生物多样性(优秀5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我们的地球因为有了數以万计不同种类的生命,才变得绚丽多彩。灵动的地球,孕育着地球上每一个生命,生物多样性让这个地球生生不息,与众不同。“从撒哈拉地区酷热贫瘠的沙漠,到亚马逊平原上葱翠的雨林,再到中国南海深处艳丽的珊瑚礁,自然界拥有着数不尽的地貌、材料、色彩和纹理。从最小的昆虫到最大的动物,地球的土地、空气和海洋是它们的家园,由无数相互关联而又相互独立的力量交织在一起。”但未来,却只能成为一张张图片被历史所淹没。
一、现代生物多样性国际法主体的分析与思考
我们都知道当前环境问题越来越严峻,生物多样性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不得不引起全人类广泛高度的重视。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和根源都与人类活动有关,对此我们必须重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笔者认为跨国公司、个人和非政府组织突破传统国际法主体的限制,将跨国公司纳入到生物多样性全球治理的主体之中。跨国公司很多业务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全球资源的利用,非政府组织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个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参与到国际程序之中,这些都是佐证这三类主体可以成为治理主体的理由。
二、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各领域国际法内容的分析与思考
笔者着重针对四大主要领域的内容进行分析,并就一些关注的问题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国际法
第一,为了实现遗传资源的持续利用,我们肯定要对地球上的遗传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这是一种应有的权利。但是,权利需要法律的保障和确认,如果获取权得不到《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确定,终究使得遗传资源获取权没有法律地位,得不到法律的保障。所以,《生物多样性公约》应该将提供遗传资源的主体和获取权作出明确规定。
第二,技术转让面临另一个问题是发展中国家掌握了技术,是不是反过来会对发达国家这些利用国的遗传资源获取权造成威胁?对于这一个问题,应将技术转让之后的不利影响进行附条件说明,发达国家可以在提供减让或优惠条件的同时,基于自己的利益,与提供国进行协商,进行附条件的转让,消除利用国提供技术转让之后的顾虑。
第三,关于共同商定条件与事先知情同意的关系问题,笔者认为两者其实是一种程序上的先后关系,有了事先知情同意,才可以共同商定条件,共同商定条件就是一个过程,而非结果状态。那么作者对该术语的解释似乎是不妥的,其将“达成一致”作为该术语的落脚点,但共同商定条件并不一定非要达成最后的结果,也可能没有谈判成功。所以笔者认为,应该将“达成一致”改成“协商”。
(二)生物安全国际法
当下,转基因生物安全国际法中存在的一个大问题在于如何化解与WTO贸易关于转基因方面的相关规范之间的冲突。《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是基于对生物安全,也就是从环境法的视角予以调整规制的,但WTO相关规范都是基于国际贸易法等规则来予以调整,环境保护的视角与国际贸易的视角显然存在着不同,利益冲突是显而易见的。要想解决这一冲突,就需要完善相关国际法文件的内容,使之更适应处理转基因产品贸易中的纠纷,对此类涉及生物安全的产品贸易予以制定统一的法律规则,完善整个生物安全国际法体系。
(三)生物多样性保育国际法
共管的目标在于使保护地治理得更好,保障保护地的可持续发展,那么共管就需要几个管理主体分工合作,互相支持。例如,当地土著居民可以负责对保护地治理的直接管理工作,负责日常的维护;而政府部门,可以在土著居民实现自治的基础之上,进行资金和保障机制的帮助,以便支持土著居民更好地对保护地进行治理。那么土著居民也不能不听从政府的统筹安排,因为相比而言,政府部门的执法水平以及决策能力较高于土著居民,所以自治权不能对抗政府部门的权力。
(四)外来物种入侵防治国际法
第一,现行外来物种入侵防治国际法的履约状况,依旧很不乐观。一方面,要提高公约的地位,对公约进行完善,例如对各国的具体义务进行细化规定,对违反义务或者拒绝履约可以采取的措施等等都要做出具体细化的规定。
第二,由于防治外来物种入侵非常棘手,许多发达国家都对此束手无策。笔者认为,应该充分发挥国际合作原则的作用,各个国家建立合作的机制,共同致力于外来物种入侵的防治。同时,还要建立技术和资金保障机制,共同致力于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技术研究。
三、结语
生物多样性国际法原理错综复杂,为了更好地推进生物多样性国际法制建设,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共同研究。生物多样性国际法的发展任重而道远,但我们依旧充满信心,呼吁国际社会关注生物多样性法制建设,共同维护我们这个多姿多彩的地球家园。
生物多样性是一个包括物种、基因和生态系统的概括性术语,人类自诞生起就享受着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恩泽。工业文明以来,人类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创造物质价值同时,也前所未有地破坏着生物多样性,引发全球生态危机。如今,生态问题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多的是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问题,人类在思考如何谋求自身的可持续发过程中,必然要把伦理视角延伸到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保护。
一、人类伦理作为道德哲学,更多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利益调整和道德实践,揭示道德的发展规律。
随着伦理学研究的深入和“现代性问题”的频繁出现,环境保护、动物福利、生物平等、全球变暖等问题跃进了伦理学研究的前沿。从人类伦理到动物伦理。动物首先进入人类伦理关注的视野,是基于其生理特征和心里表象与人类更接近。从生理特征来看,动物拥有诸多与人类相近的生命属性。
从心理表象来看,动物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生物群体,高等动物与人类还有一定情感基础。动物首先成为人类重新定位、调整自身与外界关系的最早“受惠者”也就理所当然,在如火如荼的尊重自然的运动中“,动物权”成为高频率词汇。辛格最早倡导生命权利应扩展至动物,撰写的《动物解放:我们对待动物的新伦理》(1975 年)是“动物权利运动”先锋,主张人的利益和动物的利益同等重要。动物权利论者另一代表雷根也认为,应该像对待人类自身一样给予动物平等的完整生活。
在动物权利看来,“动物权利运动是人权运动的一部分”,利用动物做实验也是不道德的,不管这些探索能给人类带来什么利益,这不亚于反动的种族主义或性别歧视。从对动物任意宰杀到尊重它们的生命权,是伦理观的历史飞跃,对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仅把动物纳入了伦理关怀的范围,仍然是一种选择性平等,且认为动物个体的价值都高于任何植物个体的价值,还是停留在一个生命的等级世界。对生物价值区分的尺度,本质上还是基于人的。主观感受和人类价值基础。同时,动物权利论忽视了现在“毫无用处”的某些植物资源在自然界的基础地位和潜在价值。
植物作为自养生物,是自然界中物质和能量交换循环的起点和枢纽,不仅有着气候调节、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环境美化等功能。实际上,植物多样性本身就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基础。根据生态链的生态金字塔规律,一种植物的灭绝通过食物链发生一系列恶性循环,至少影响到 20种昆虫的生存。如果植物生物量不超过动物生物量的 100倍以上,动物和人类的生存就会受到严重威胁。如果“人类中心主义”只关心人类价值的做法不合理,那么“动物权利主义”只关心动物福利(包括人类)的做法同样是不合理的。从动物伦理到生物伦理。在动物权利论基础上,自然保护主义者提出了生物平等论。施韦泽是生物平等论的代表人物,认为所有生命都是神圣的,即著名的敬畏生命伦理。泰勒在《尊重自然》中指出,人只是地球生态系统自然秩序的一个有机部分,人类本质上并不比其他生物优越。任何一个生物种,都具有相同的价值,只是体现在不同方面。包括不同的人种在内,都应该获得平等的关心和关怀。生物平等论把伦理关怀的视野扩展到了包括一切生命,这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指导意义更大、范围更广。
从生物伦理到生态伦理。毫无疑问,生物平等论对由生命个体所组成的生态系统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其关注焦点的仍然只是物种生命的福祉与权利。这必然导致生物平等论的缺陷:否认人类对生态系统的直接义务与忽视生态系统的整体价值,难以上升到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的高度。人是一个生物物种,和其他生物起源于一个共同的生物进化进程,与无机环境和其他生物共同构成生态系统(包括人类世界)。每一个物种的灭绝或命运发生重大变化,对其他生命共同体都将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从苏格兰生物学家汤普逊于 1914 年提出“生命之网”,到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 1933 年提出“生态系统”,生态系统论被广泛接受。如今,生态学从生物学中独立出来成为一级学科,更生态系统论提供了坚实的学科基础。
生态系统论构建的著名的大地金字塔模型:由底层向上依次为土壤层——植物层——昆虫层——鸟类与啮齿动物层——大型食肉动物。每个层级之间还包括一系列小层,包括微生物、寄生物等作为缓冲与过度层级,从而形成一个高度组织化的有机体系。大地金字塔模型中的每一物种都有着各自的生态位,以维系生态系统平衡。正如人类职业层级一样,在伦理道义上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功能不同。基于生态系统论,利奥波德 1934 年提出“大地伦理”概念,其核心观点在《沙乡的沉思》中如是表述:人类必须进行角色转换,由征服者转变为平等成员,伦理共同体的范围应当扩展到土壤、水等生态要素和植物、动物等生命体。这意味着人类除了要尊重物种生命外,也要尊重生态系统。以生态系统论和大地伦理为基础,现代生态伦理日趋成熟,人类对一切生命负责的根本理由是对自己负责,对非人的生命的蔑视最终会导致对人自身的蔑视。基上分析,随着人类认识世界的深化和理论的进化,人类伦理关注范围的不断扩展,从动物伦理到生物平等伦理,再到对生态系统的关注而演化为生态伦理。只有生态伦理,才可能对生物多样性保护伦理关怀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生态伦理可以破解“施韦泽困境”和狭隘的自然保护主义,解决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伦理关怀的实践问题。
首先,生态伦理认可施韦泽“敬畏生命”的超越,超越了动物权利论的局限性,认为人的存在是相互联系的客观存在,依赖于其他生命和整个世界的和谐,人类像敬畏自己生命意志那样敬畏所有生灵。认为原始伦理源于人类血缘关系,随着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人类“血缘”范围必然扩大,应该扩大到一切生命,且没有等级之分。“敬畏生命伦理否认高级和低级的、富有价值和缺少价值的生命之间的区分。”其次,对施韦泽的“条件平等论”进行批判。因为施韦泽同时认可,一个昆虫或一个原始部落,一定条件下也可能被看作是没有价值的。
于是必然有以下推论:压迫以至完全毁灭这些所谓“没有价值”的生命是被允许的。这与生态规律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相悖。再次,修正利奥波德的狭义自然保护主义。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则把伦理关怀扩充到了一切生命和生态系统:保护所有物种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禁止对人类以外的其他生物个体的捕杀和利用、拒绝对自然界的任何“破坏”,即保持生态系统的原始完整性。这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取向一致,是一种偏向狭义自然保护主义的生态伦理观,但是违背了生态系统演化规则。生态伦理遵循生物权利和义务对等关系、生态系统多样性与协同进化相统一的关系,体现出生态伦理实践意义。前面分析,无论施韦泽还是利奥波德,都设计生命与生态系统平等的原则,却抛弃了物种生存与进化的基本规则,漠视生物(人类)生存发展的必然性。毫无疑问,物种(人类)是具体的现实的个体组成,其基本生理需求物质的给养源就是物种和生态系统,如果终止对物种的捕食和利用,按照生态金字塔规律,物种(人类)本身的生存也将成为不可能。
摘要:
随着人类科学的进步,生物多样性的作用与意义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是人类生存的物质(转载于:ond.F.Dasman)1968年在其通俗读物《一个不同类型的国度》(Adifferentkindofcountry)一书中首先使用的,是Biology和Diversity的组合,即Biologicaldiversity。此后的十多年,这个词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和传播,直到上世纪80年代,“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的缩写形式由罗森(W.G.Rosen)在1985年第一次使用,并于1986年第一次出现在公开出版物上,由此“生物多样性”才在科学和环境领域得到广泛传播和使用。
根据《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定义,生物多样性是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这种多样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物种的遗传与变异的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其中,物种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它既体现了生物之间及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又体现了生物资源的丰富性。我们目前已经知道大约有200万种生物,这些形形色色的生物物种就构成了生物物种的多样性。生物界为人类提供了食物、纤维、木材、药材和多种工业原料,提供了保持土壤肥力、保障水质以及调节气候等生态服务功能,它关系着人类的安康福祉和文化完整性。为保护自身丰富的生物基因资源,一些发展中国家已经或正在采取相应的措施。中国拥有十分丰富的基因资源,是全球生物多样性大国之一,拥有陆地生态系统599个类型,有高等植物32800种,特有高等植物17300种;脊椎动物6300多种,特有物种667个;有56个民族13亿人口,特别是有些长期与世隔绝的地方保留了同质性极好的人群,具有极大的遗传学研究价值。这些丰富的资源是我国发展生物技术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的基础。它的重要的社会经济伦理和文化价值无时不在宗教、艺术、文学、兴趣爱好以及社会各界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理解与支持等方面反映出来。它们在维持气候、保护水源、土壤和维护正常的生态学过程对整个人类做出的贡献更加巨大。生物多样性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它的价值。对于人类来说,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和潜在使用价值。
(1)直接价值:生物为人类提供了食物、纤维、建筑和家具材料及其他生活、生产原料。
(2)间接使用价值: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在生态系统中,野生生物之间具有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它们共同维系着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提供了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如:食物、水和呼吸的空气),保护人类免受自然灾害和疾病之苦(如,调节气候、洪水和病虫害)。野生生物一旦减少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要遭到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也就要受到影响。
(3)潜在使用价值:野生生物种类繁多,人类对它们已经做过比较充分研究的只是极少数,大量野生生物的使用价值目前还不清楚。但是可以肯定,这些野生生物具有巨大的潜在使用价值。一种野生生物一旦从地球上消失就无法再生,它的各种潜在使用价值也就不复存在了。因此,对于目前尚不清楚其潜在使用价值的野生生物,同样应当珍惜和保护。
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三个水平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主要有:
(1)就地保护,即建立自然保护区;
(2)迁地保护,如建立遗传资源种质库、植物基因库,以及野生动物园和植物园及水族馆等;
(3)制定必要的法规,对生物多样性造成重大损失的活动进行打击和控制。
生物多样性是自然界长期演化的结果,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它关系到全球环境的稳定
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多保护一个物种,就是为人类多留一份财富,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多做一份贡献。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共同的责任。
一、山水交融、宜居宜业的新城市—福州
福州绿树成荫,全市森林覆盖率为54.9%,绿地率达37%,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1.2平方米,拥有省级以上森林公园12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省级自然保护区2处、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6处。本地乡土树种十分丰富,据统计,共有3门160科1136种,为福州市生态园林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福州先后获得了“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荣誉称号,闽江口湿地获评“中国十大魅力湿地”。同时,福州还有环保协会、观鸟协会等众多社会组织参与生物多样性的工作。因此,福州无论从自然环境、资源环境,还是从社会发展环境来看,均已初步具备建立生态教育科技实践基地的良好条件。
二、建设生态公园城市的薄弱环节
1.城市空间拓展相对滞后于生态经济社会的发展近年来,福州进行了“东扩南进、沿江向海”建设滨江滨海国际大都市的城市规划,在建设过程中,城市发展空间一直没有拉开,越江临海的步伐缓慢,仍然囿于闽江沿岸,导致中心城区的人口过于密集,中心城区用地压力大,交通拥堵,社区绿地少,生物多样性减少。此外,闽江沿岸和南台岛开发建设的建筑阻挡了沿江通风廊道,阻碍了城市空气流通和污染物的扩散,近年来热岛效应明显。总之,城市基础设施的超负重影响了居住环境的优化。2.湿地和内河污染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近年来,随着城市部分湿地区域的过度开发,湿地的生态功能退化,滩涂围垦、吹沙造地破坏了湿地滩涂生态系统的平衡,使沿海地区生态系统的生物或多或少受到了影响。闽江口附近的近海海域水污染严重,导致近岸海域近年来赤潮多次爆发,给河口区的生态环境带来很大威胁。由于湿地污染问题日趋严重,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还有城市内河沿线一些居民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企业污水排入内河中,造成饮用水取水口的污染趋势加重,加之受闽江潮汐影响,水源地水质盐度指标呈上升趋势。城区内河遭到有机质污染,达标率不足60%,氨氮、总磷指标超标严重。
三、加强生态文化建设、打造生态教育科技实践基地的建议
1.打造生态城市文化,开启大公园生活
福州应凭借大自然给予的资源禀赋,凸显生态环境优美的优势,积极打造“绿城、花城、水城”,使福州成为海峡西岸经济的核心区、人文和谐的文化城和一个宜居的大公园。因此,福州建立生态教育科技实践基地,不仅是建立一个对外展现福州生态建设成就的窗口,同时也是建立一个公众特别是青少年接受生态教育的基地,这能吸引更多公众关注和推动福州的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教育科技实践基地要求学生在享受大自然的美景、接受大自然的哺育的同时,精心呵护自然资源,保护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生态湿地。例如开发体验类科技实践活动,开展采摘、劳作、科普教育、拓展训练、农副产品加工DIY等体验活动,或在沿江滨海地区漫步或骑行,将“纯生态、科技体验”的理念植入生态环境建设与科技实践体验中。生态教育科技实践基地的建设,以生态学为指导,合理布局城市湿地系统。福州市具有丰富的河流水网,以闽江、乌龙江等为主干的水系脉络纵横全城。另外,要充分挖掘内河沿线的历史文化内涵,营造亲水公共开放空间、游憩休闲空间,使内河充分“透出来”,成为学生的公共活力带,充分展现福州“山水在城中、城在山水中”的“山水园林”城市形象。
2.建设应尊重原生态,突出文化品位
从生态教育科技实践基地的建设出发,我们应重视对生态教育基地的规划建设。为了保持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在建设城市公园时尽量保留原生面貌,维护生态平衡,这样一来,保留的生态价值才更高。笔者建议,生态公园教育基地的建设应尽量保持原生的树种植被,保留原来的自然环境,略做升级改造,不宜全部铲平。如福州旗山自然公园,公园在淡水河边,以农田、池塘等人工湿地为主,应保留原生的面貌,包括农田、池塘、水道、植物等,可做部分改动,以木栈道连接各处,多架空力求不破坏绿地。想要突出特色、提升文化品位,就要开发一系列人们乐于接受且富有教育意义的生态文化产品,不断丰富生态科技实践的内涵,向社会提供更精彩、更有教育意义的生态科技文化产品,扩大生态教育实践基地对社会的影响,例如建立自然教育中心、森林体验营地、观鸟平台、森林体验攀爬架,举办生态博览会与科普知识论坛等。在组织观光方面,可组织五大精品路线:闽越自然文化探索发现之旅、闽都温泉休闲度假之旅、闽江黄金水道观光之旅、福地生态峡谷亲水之旅、跨越海峡榕台风情之旅。
3.挖掘生态文化内涵,建设生态教育人才队伍
作为城市的建设者和规划者,我们要深入挖掘城市的生态文化内涵,将城市的生态和文化品位相结合,例如挖掘滩涂湿地的悠久历史,探寻温泉的传说故事等等。在宣传生态文化的同时,还要注意将生态课程引进学校,通过开设生态环保课程、组织生态体验与生态活动,从小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宣传离不开教育,笔者认为,应逐步建立起一支生态科普教育的人才队伍,普及生态知识,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自然生态教育,这样才能广泛增强公众的生态意识和责任意识,打造文明生态家园,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深入人心。五、结语建设生态文化城市是当今城市的发展潮流和趋势,我们要发扬福州“美丽、幸福”的先天优势,进一步展现福州经济的活力美、社会的和谐美、文化的繁荣美、生态的自然美和城市的宜居美,从而打造令人向往的“美丽之都、有福之都”。
本文重点介绍了当今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尤其是在我国生物多样性面临的种种威胁。通过分析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来展现物种多样性的重要性,并且本文还着重分析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为提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提供参考。
0.前言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所有生命形式的总称,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多样性,是人类生存的条件和经济得以持续发展的基础。然而,近代以来人类数量过快增加,人类对生物资源存在过度滥用,产生了诸如栖息地丧失与破碎化、过度利用、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现象[1]。生物多样性受到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威胁,因而成为了当今环境保护的热点话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1.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1.1直接使用价值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是物质价值和精神文明价值的有机结合。生物多样性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药物、燃料等生活必需品以及大量的工业原料,这是生物多样性最重要的价值。同时,生物多样性还具有美学价值,如大千世界色彩纷呈的植物和神态各异的动物与名山大川相配合才构成赏心悦目的美景,可以激发文学艺术创作的灵感。
1.2间接使用价值
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无论哪种生态系统,生物都是不可缺少的组成成分。在生态系统中野生生物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共同维系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生物物种一旦减少,生态系统稳定性就要遭到破坏,人类生存环境也就要受到影响。
1.3潜在使用价值
野生生物种类繁多,人类对他们已经做过比较充分研究的只是极少数,大量野生生物的价值目前还不清楚。但可以肯定,这些野生生物具有巨大的潜在的使用价值。一种野生生物一旦从地球上消失就无法再生,它的各种潜在使用价值也就不复存在。
2.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
2.1物种多样性受到威胁
物种灭绝作为地球进化史的一种自然现象,本是正常事件。但是自从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开始干涉自然甚至改造自然的之后,灭绝时间表提前,物种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
在我国,物种多样性同样受到了严重的威胁。我国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物种多样性高度丰富,约有高等植物3万多种;脊椎动物6347种,分别约占世界总数的10%和14%;但据统计我国濒危或接近濒危的高等植物达4000到5000种,占我国高等植物总种数的15~20%。联合国《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列出的740种世界性濒危物种中,我国占189种,为总数的四分之一[2]。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既是物种多样性大国,也是濒危物种大国,面临着艰巨的保护物种多样性任务。
2.2生态系统多样性受到威胁
同时随着工业革命的污染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生态系统不断遭受破坏已成为世界性的环境问题。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主要表现在森林减少、草原退化、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水质恶化、湖泊面积减少、沿海水各地区开发热带森林的百分比质恶化、赤潮发生频繁、经济资源锐减和自然灾害加剧等方面[3]。这些破坏使得森林、草原、农田、水域等各种生态系统多样性面临着严重的丧失和退化。
3.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
3.1物种入侵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类活动范围逐渐扩大,国际交流日益增多,外来物种被人们有意无意从一个地方带往另一地方,从而给全球生态安全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物种入侵途径的主要是人为引进、无意间带入、自然传播等三种方式,其中除了自然传播较难避免之外,前两种都是可以人为避免的。
3.1.1人为引进
各国为了发展农业、林业、渔业,往往会有意识引进优良的动植物品种,但由于缺乏全面综合的风险评估制度,世界各国在引进优良品种的同时也引进了大量有害生物,最显著的例子就是水葫芦的引进:水葫芦本身因为有很强的净化污水能力而引进,但大量的水葫芦覆盖河面而没有制约因素,容易造成水质恶化,影响水底生物的生长,对世界各国的湖泊生态系统造成了灾难性的破坏,所产生的损失巨大。
3.1.2无意间带入
这种途径较难以防范,并且由于出入海关检测手段局限性较大,贸易商进口设备时随木制包装箱带入,入境旅客带的水果肉类,旅客鞋底所沾泥土都有可能造成外来物种入侵,较典型的案例是“松材线虫”随贸易商进口设备的木制包装箱进入,为世界各国带来了巨大的财产损失[4]。
3.1.3物种入侵现状
据保守估计,在全国大部分地区范围内,中国的入侵物种有754种,其中植物265种,动物171种,菌类微生物26种。2014年11月最新查明中国外来入侵植物有72科285属515种。在"世界自然保护同盟"公布的全球100种最具威胁的外来物种中,中国发现50种[5]。
3.2人类活动
近年来,由于人口不断地增长和不断加剧的人类活动,生物多样性已经遭受了严重破坏。已有研究表明,人类活动是引起生物多样性变化的首要驱动因子,且造成地球上的物种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丧失。
3.2.1为获取资源破坏物种多样性
人类因为为了追求口腹之欲,大量猎杀野生生物作为食材;为了提高物质生活品质,猎杀鳄鱼等野生动物作做皮鞋、裘皮大衣等;为了满足农业的发展需求进行野生种的圈养,发展转基因农作物的种植,这些行为都对于物种多样性产生了负面的影响。人们在利益的驱动下不计后果的采伐植物,屠杀动物,导致这些生物数量急剧下降,濒临灭绝。
3.2.2人类过度开发改变物种多样性分布
在人类特有的社会价值观中,常将自然物种是否有用作为衡量标准,因此出现了大量捕杀野生动物、大量种植经济作物、对于“害虫害草”毁灭性清除的行为,对于自然资源造成了一种过度开发[6]。加之在开发过程中不合理的围湖造田、沼泽开垦、森林砍伐、过度利用土地和水资源,都导致了生物生存环境的破坏甚至消失,影响物种的正常的生存,导致了生物多样性被破坏。
3.3工业化生产与气候变化
两次工业革命为人类带来巨大的物质丰富的同时,由于工业化发展引起全球气候的变化,地球生物面临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
3.3.1物种对气候的适应现象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动植物不断地改变其活动范围和行为以适应气候的变化。一个明显的后果就是物种趋向于“温凉”的地方以适应气候变暖,比如研究发现,生活在北美洲和欧洲的斑蝶分布区已经向北迁移了最多达200千米。植物因不能移动,“迁移”滞后于动物,它们主要通过改变物候期而适应逐渐升高的全球气温。
3.3.2物种无法适应气候导致的生存危机
全球气候变暖的另一个明显后果是春天提早到来导致的物种之间也出现生态失调,植物开花、卵孵化,青蛙产卵都会提前[7],生物的物候期改变,生物节律也同时被打乱,容易造成生态灾难。例如,由于迁徙鸟类到达欧洲的时间太晚,以致其产下的后代错过了毛毛虫生长旺季,导致缺少足够的食物来源,面临生存困难问题。
4.讨论
气候是影响生物多样性的主要自然因素,气候因素的变化将引起生物多样性的改变。自工业革命以来,由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急剧增加,使地球的气候环境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同时人类的活动和发展造成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外来物种的大量引进或侵入等都是导致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的主要原因,这些原因通过累加效应导致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生物多样性是自然的宝贵资源,是维持自然平衡的重要环节,保护物种多样性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武建勇,薛达元,赵富伟等。中国生物多样性调查与保护研究进展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3,29(2):146-151 [2]《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编写组,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1998 [3]吴建国。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影响研究的若干进展[J].中国工程科学,2008,10(7):60-68.
[4]谢丙炎,成新跃,石娟等。松材线虫入侵种群形成与扩张机制——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农林危险生物入侵机理与控制基础研究”进展[J].中国科学:,2009,39(4):333-341. [5]鞠瑞亭,李慧,石正人等.近十年中国生物入侵研究进展[J].生物多样性,2012,20(5):581-611. [6]钱伟平。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负面影响[J].生物学通报,2002,37(5):25-25.
[7]吴建国,吕佳佳,艾丽等。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脆弱性和适应,生态环境学报2009,18(2):693-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