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的发展冲击了传统的图书资料管理模式,信息化时代的图书资料管理具有以下几种特点:第一,开放性。网络平台的运用,改变了传统图书资料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逐渐走出图书馆,走向社会、融入社会,信息采集、加工、组织、管理等环节都通过网络来完成,多数图书馆已建立开放型管理系统,利用网络平台向用户提供信息服务,以开拓读者的领域和范围。第二,主动性。传统的图书资料管理已无法满足读者需求,因此,图书馆不得不进行改革与创新,转变被动的思想,为社会提供上门服务和个性化服务,主动了解用户的实际需求。用户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信息咨询,包括科研、教育、销售、医疗等方面信息。第三,多样性。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人们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图书馆要想保持其竞争力,需要以用户为中心,调查用户的实际需求,并为其提供多样性的服务。图书资料管理的内容也有所增多,如纸质期刊、网络资源等,帮助用户完成检索、查询、翻译等步骤,对信息资源进行深加工,以拓展信息资源的内容和范围。第四,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相结合。建立图书馆服务社会的公益性机制,要树立为社会提供公益的理念,在满足用户信息需求的同时适当开展有偿信息服务。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相结合的方式能有效增加图书馆可支配资金,还能实现图书资料的优化配置。
二、图书资料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设备落后。图书资料管理设备主要有书架、目录柜、阅览室、报刊架等,多数图书馆仍然保留传统的管理设备,对图书资料业务的长期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载体呈现多样化的特点,落后的管理设备无法满足图书资料管理的要求,信息采集、整理、组织、加工等流程也不得不作出相应的改革与创新。
(二)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素质是制约图书资料管理工作的重要因素,管理人员不仅要有较强的智能管理手段,还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和计算机操作技术。但是目前,我国图书馆普遍存在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的现状,多数管理人员不能及时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甚至不能对图书资料进行分门别类、立卷归档,严重制约了图书资料管理工作的发展。
(三)图书资料管理模式传统。传统的图书资料管理模式过于守旧,不能充分发挥图书资料的价值,无法满足用户学习、教育、科研、医疗等方面需求。据了解,我国大多数图书馆仍采用传统的图书资料管理模式,即人工管理的封闭性管理模式,有些图书馆甚至尚未进行信息化建设,无法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不利于图书馆的持续健康发展,更不利于信息资源、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信息技术对图书资料管理的影响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图书资料管理工作带来了挑战,同时也为其提供了发展契机。其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加快了网络知识的更新速度,同时对传统的图书资料形成了较大的冲击。据了解,网络知识不论是在速度、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远远超过了传统的图书资料,增加了图书资料管理难度。但带来冲击的情况下,也为其提供了发展机遇,图书馆及图书资料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网络优势,不断改革与创新,以提高图书资料管理的效率。其二,网络知识的更新速度刺激了图书资料工作的改革与创新,传统的图书资料管理多以人工方式为主,且多数用于保存,利用率较低,用户在进行借阅查询时效率极低,导致图书资料不能充分发挥其真正价值。随着信息技术及网络技术的普及,图书馆的管理工作朝着系统化方向发展,不仅大大提高了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也促进了图书资料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并为信息交流提供了网络新平台。其三,读者需求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逐渐增多,电子化的图书资料应运而生,图书资料的网络化为读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同时也减少了图书资料管理的人力投入。总之,传统的管理方式不能满足新型图书资料的发展,图书馆必须结合当前网络环境,加强网络信息资源库的开发,建立新的管理体系,以在确保图书资料安全性的前提下提高图书资料管理的质量。
四、图书资料管理的优化与创新措施
(一)图书资料管理转型。信息化时代图书资料管理的转型要从提料的存放、来源、处理几方面进行。
1.图书资料的存放。图书资料传统的存放方式多以柜架为主,柜架式存放有利于读者阅读。网络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则需要将存放方式转变为网络式,网络式即将电子化的图书资料存放在计算机的硬盘,用户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行阅读,提高了阅读和查询的方便性。
2.图书资料的来源。图书资料传统的来源是以直接购买的方式获得,图书馆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获取信息资料。在网络条件下,图书馆可以减少相应支出,只需要管理人员登录相关网站即可获取图书资料信息,且来源较广泛,能够用较少的资金投入换取丰富的图书资料信息。
3.图书资料的处理。图书资料传统的处理方式以人工手动形式为主,管理人员对图书资料手动采集、加工、检索、组织、分类等,不仅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还增加了失误的几率。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可以引进系统管理软件,通过计算机来完成相应工作,这样既可以提高图书资料管理效率和质量,又能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图书资料的价值。
(二)图书资料管理的优化与创新措施。
1.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管理人员的素质决定图书资料管理的效率和质量,要想提高图书资料管理质量,首先要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图书馆可以对管理人员定期培训,不断提高其专业素质和计算机操作水平,以从根本上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图书资料管理队伍建设。与此同时,管理人员自身也要培养创新意识、责任意识,充分认识信息管理者的责任与义务,利用图书资料来提高自己的管理技能和专业技能,为图书资料的网络化管理奠定基础。
2.健全和完善图书资料管理体系。与传统的图书资料管理体系不同,网络环境下的图书资料管理制度也要作出相应改变。管理人员要根据图书资料管理的特点、网络技术对图书资料管理的影响、用户对图书资料的个性化需求,来制定新型的管理制度,完善网络条件下的图书资料管理体系,并严格按照制度进行管理,并辅之以必要的奖惩措施,充分发挥管理体系和奖惩机制的激励和监督作用,确保图书资料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3.加大图书资料的管理力度。电子化的图书资料比纸质的图书资料容易保管,但网络资源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很难确保网络信息资源的安全性。因此,图书馆及图书资料管理部门要加大图书资料管理力度,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加强图书资料的管理,定期检查网络系统的安全性,防止病毒的侵入。此外,图书馆可以建设技术系统,为用户提供联机检索和网络文献检索系统,提高图书资料的管理效率和检索效率,改变传统的服务模式,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加工来满足用户多样化、个性化需求。
4.强化图书资料服务质量。网络技术实现了图书资料的共享,用户可以同时阅读图书资料,但是增加了图书资料管理难度。图书资料管理人员一定要严格审查图书资料的质量、完整性,并不断创新图书资料服务方式,做好数据库的更新、完善与维护工作,为用户提供高效优质的图书资料服务。
5.购买先进设备,加快网络建设。管理设备作为图书资料管理工作的物质基础,关系到图书资料管理的水平与效率。网络技术的普及与应用,要求图书馆不断创新管理手段,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技术,购买先进的、现代化的管理设备,实现文献管理的统一化,允许纸质形式和电子形式并存,积极探索图书资料管理的新路径。加快网络建设有利于图书资料共享,图书馆要积极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对其进行采集、加工、组织与整理,将其转变为特色的数据库资源,通过局域网、地区网、全国联网为用户提供有序的网络环境。
五、结语
人事档案管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之一存在许多问题,本文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有效措施,以便为企事业单位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人事档案管理
一、人力资源管理视角下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档案资料缺乏真实性和完整性
近年来,许多企事业单位频频出现人事档案资料造假事件,人事档案资料的真实性以及档案信息的完整性表现出许多问题。这给单位的各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不能正确匹配人力资源信息,有时甚至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多数企事业单位制定的员工档案信息表比较简洁、内容一致,缺乏针对性。其中员工的人口学信息、家庭成员关系是私营企业和事业单位的必备内容,但是有关个人学习经历和工作经历的介绍却要求较少,员工只要提供时间和地点就可以,不需要具体阐述专业学习情况和工作成就。信息缺乏实质性,不能直接反映出员工的工作能力,降低了人力资源工作效率,增加了管理成本。以上这些问题严重损害了人事档案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二)人事档案的利用率较低
企事业单位管理层和人事管理者对人事档案资料的重视程度不够,日常工作中很少花费时间和精力对人事档案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分析,对人事工作的长远发展缺少规划和设想。其实,做好人事档案统计分析工作可以节约管理成本,提高企业工作效率,增加效益,如分析生源地、性别、学历、性格等因素对单位的人才流失率的影响,确保招聘工作有针对性,可以减少人才流失。
(三)人事档案更新滞后
多数企事业单位的人事档案资料缺乏时效性,更新严重滞后或者没有更新。员工入职时填写的人事档案到离职时没有任何补充,人事资料内容陈旧,多是入职登记表、工资表、季度(年度)考核表等。人力资源管理者从这些资料中无法获知员工的最新动态,如职业规划、岗位期待、岗位职责、工作建议等。可见,企事业单位要定时更新人事档案资料,根据工龄、岗位等增加相应的资料内容,要不断充实和丰富档案资料,了解员工的实际需求,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
(四)人事档案管理方式落后
多数企事业单位没有及时更新管理手段,不能满足时代需求,导致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缺乏科学性,降低了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多数单位对科学管理人事档案没有正确认识,重视度不够,没有配备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各项设施不能同步,多数人事档案还是在纸堆里打转。经营状况不佳的企事业单位没有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分配的库房较小,人事工作由一人负责或者其他员工兼职,工作人员不能全力开展工作。这样的工作理念、工作方式更加剧了人事档案资料弄虚作假的程度、时效性更差,人事工作的效率不能保障,给企业效益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五)人事档案管理者的专业素质较低
部分企事业单位的人事档案管理者专业素质较低,缺乏理论知识,对人事工作的开展没有足够的认识,对人事档案工作的理解过于简单化、片面化,认为人事档案就是员工的入职登记表,人事工作就是招人。这主要是因为企事业领导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事模糊,对人事档案工作者的专业性要求不高,对人事工作的重要性没有足够的认识。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者的工作态度不端正,档案资料“有”就行、“不全”没有关系。并且这些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缺乏职业道德精神、法律观念淡薄,导致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二、人力资源管理视角下加强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几项措施
(一)加强人事档案管理专业队伍的建设
人事档案规范化管理的根本保障是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首先是人事档案和人力资源理论知识的深入认识。领导者和员工必须意识到加强人事档案管理是企业规范化管理的重要环节。其次是与档案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行业标准的培训。这是与行业接轨、同步前行的基本条件。三是人事档案管理的操作技能。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现代化的人事档案管理系统建设等,先进的管理知识和管理方式要积极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四是增强工作者的服务意识,积极与各部门协调、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更好地为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和领导层决策服务。
(二)完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
要提升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必须建立健全人事档案管理制度。许多企事业单位的人事档案管理规定比较陈旧,与国家相关政策有出入,因此,深化人事档案管理制度的当务之急是根据新时期、新情况、新目标制定更为科学化、合理化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修改落后的管理措施、增加新的管理方法、删掉陈旧的管理模式。日常工作中,人事档案管理者要定期整理、归档档案资料,对资料信息进行统计分析,为其它相关工作和相关部门服务,促使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三)丰富人事档案信息
人事档案资料不完整、不准确、过于简单片面是多数企事业单位面临的难题。不断收集、补充档案信息,扩大信息资源是必须做好的基础性工作。资料内容要凸显职员的工作能力、诚信、专业特长、工作建议、任职情况等方面的内容,最大限度地为人力资源管理者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
三、总结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人力资源管理是许多优秀企事业单位的核心,而做为其中的重要部门之一,人事档案管理也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企事业单位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必须提高自身素养、积极采取措施、紧跟时代步伐,努力提高人事档案管理水平,为企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张乌兰格日勒 单位:蒙古乌兰察布市疾病控制中心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 问题 对策
引言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当前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越来越多的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尤其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深,企业越来越倾向于国际化发展,企业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面临的外部环境越来越严峻。在发展过程中如何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课题。
一、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问题
随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领导者意识到人力资源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管理效率有了很大提升。做好人力资源的规划管理,有助于对企业的人力资源概况进行了解,便于相应的管理部门积极采取措施进行人力资源问题的解决,从而促进员工积极发挥相应的作用为企业的发展服务。但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 对企业人力资源概况的了解不够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是影响企业发展效率的重要因素,由于企业管理者对人力资源概况的了解不够,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对相关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不到位,因此使得企业的人力资源情况比较模糊,领导人员在了解企业人力资源概况的过程中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比如不知道某个部门需要何种人才,员工的心理状况如何等,因此不能充分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不能使得员工发挥相应的价值,最终导致企业的发展效率较低。
(二) 对企业人力资源的需求分析不准确
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阵地,人力资源部门需要加强对企业当前人力资源的分析,从而能够做出相应的预测,确定企业的人才招聘范围以及方向,才能制定具体的招聘计划。但由于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以及相关领导者对企业人力资源的需求分析不到位,所调查的资料不完整,使得人力资源需求预测不准确,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率的提升有很大影响。
(三) 人力资源的配置存在问题
人力资源的配置是否合理,对于企业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如果将不适合某岗位的人才安排在具体岗位上,则会导致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受到很大影响,同时工作人员也不能发挥其优势,最终导致企业经济发展受限。当前很多企业在管理过程中都没有对员工的优势以及劣势进行分析,没有掌握员工的能力素养情况,只是盲目地招聘人员、安排人员工作,这种盲目性往往会导致人力资源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
(四) 人力资源管理的柔性化程度不够
柔性化管理是当前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发展趋势,随着企业的逐渐发展,各种新型的管理理念也逐渐成型,传统单一的刚性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用,应该朝着柔性化管理的模式进行改革。但是由于管理理念根深蒂固,企业人力资源实现柔性化管理所需的时间较长,加上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较多,因此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柔性化程度不高。
二、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策略探讨
(一)加强人力资源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提高对企业人力资源概况的了解程度
加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需要对人力资源的相关情况进行了解和掌握,因此在管理的过程中,首先应该要加强相应的资料收集。对人力资源的资料进行收集,能够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的决策以及分析工作提供完整的资料,收集的资料应该要涵盖企业员工的数量以及质量两个方面。对人力资源概况进行了解,可以通过对当前的人力资源档案进行查阅、发放调查问卷、与员工进行交谈等方式来获得相应的资料。其中所收集的资料应该要囊括很多方面,比如员工的基本信息、现任职务或者岗位等。对于收集到的各种人力资源信息应该要进行严格细致的核对,对信息的真伪进行辨别,对于真实有效的信息才能进行相应的分类和汇总。比如在资料的整理过程中,按照企业的部门以及职位对员工的各种基本信息进行统计,并且可以将这些信息反映在图表上,便于企业的管理人员一目了然地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的情况有所了解。对各种资料进行整理之后,可以结合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需求,对人力资源的各种信息进行补充,使得企业的管理者可以及时掌握企业的人力资源概况,明确哪些人才比较缺乏,哪些人才出现冗余,从而采取正确的措施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和控制,对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进行完善,以便积极发挥人力资源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关键词:信息时代;图书资料;管理工作;策略
一、引言
随着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的社会已经步入到了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到来对各行各业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与影响,图书资料的管理也不例外。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图书资料管理工作在图书资料的保存,图书资料检索方式,服务模式以及工作人员等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的变革,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已是大势所趋,实现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受传统图书资料管理的影响,信息时代背景下的图书资料管理工作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分析图书资料管理工作的问题,探究基于信息时代的图书资料管理工作策略对于图书资料管理工作的进步与发展意义重大。
二、信息时代对图书资料管理工作的影响
信息时代给图书资料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与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信息时代的到来在极大程度上改变了图书资料的保存方式,信息时代产生了先进的信息存储技术,为图书资料信息化建设提供了途径,改变了传统纸质化保存模式,实现了数字化存储,避免了重要图资料的损坏,使其得以永久保存;其次,信息时代使图书资料的共享与整合变得便利,图书资料的信息化大大提高了不同区域以及不同馆藏资源的互通与共享,提高了图书资料的利用率;再次,信息时代改变了图书资料的检索方式,信息化背景下图书馆使用电子数据库,将馆藏资源进行电子化归档,并建立电子化目录,为用户提供电子检索系统,提高了图书资料的检索效率,方便了用户,节省了图书资料的检索时间;然后,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成为可能,加强了图书馆与用户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更加有利于图书馆服务水平的优化与提升;最后,信息时代背景下,多种信息技术应用于图书资料的管理工作当中,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节约了人力资源成本。
三、信息时代背景下图书资料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信息时代的到来给图书资料管理工作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面对信息时代的冲击与影响,实现图书资料管理工作的信息化也是必然趋势,然而,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图书资料管理工作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值得我们去分析与探讨。
(一)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有效的图书资料管理制度是做好图书资料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然而受信息时代的冲击与影响,我国图书资料管理工作正处于由传统管理向信息化管理过度的关键时期,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信息化管理规范还有所欠缺,这给信息时代环境下的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图书馆正在进行信息化图书馆的建设工作,部分图书馆已经制定了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相关制度,但是其内容却缺乏科学性以及合理性,实践性不足,对于图书资料的划分、检索以及借阅等制度还有待加强,更为详细的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制度还有待制定。
(二)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手段与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基于信息时代的图书资料管理工作依赖于先进的信息技术以及信息化管理手段,然而由于我国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起步较晚,信息化管理手段与技术水平还有待提高。目前,我国图书馆图书资料仍然是以纸质版馆藏为主,纸质仍然是图书资料信息的载体,纸质资料在保存的过程中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破损,容易造成资料的损坏;在图书分类与管理方面运用的现代化管理手段较少,图书查找效率较低;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存储主要以电子数据库为主,但是电子数据库在使用的过程中存在不便之处,往往输入检索关键词,得到太多毫无价值的文献资料,与关键词的相关性不太密切,不利于有效信息资源的获取;另外不同区域与图书馆馆际之间电子资源共享程度较低,造成大量资源的重复与浪费。
(三)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意识淡薄,人员素质有待提升
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意识淡薄,相关管理人员素质不高是信息时代背景下我国图书资料管理工作面临的又一问题。一方面,由于我国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概念出现的较晚,图书资料管理人员对信息化管理的认识不足,所以在具体的图书资料管理工作当中便会出现意识淡薄的现象,不善于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强化图书资料的管理,仍然习惯于沿用传统的图书资料管理模式;另一方面,我国缺乏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相关人才,现有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技术知识与水平不高,对于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缺乏系统性的学习,这就造成了图书资料管理人员整体素质偏低,严重制约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的发展。
(四)图书资料管理个性化服务建设有待加强
图书资料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服务用户,使用户便捷的获取有用的资料信息,使图书馆馆藏资源得到深度的挖掘与合理的运用,所以服务是图书资料管理的终极目标。在信息时代背景下,面对庞大的信息资源人们的个性化需求也在不断加强,个性化服务是图书资料管理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图书资料管理个性化服务仅仅停留在为用户进行简单的推送服务等浅显的层面,并且这种推送是面向所有用户群体的,并没有结合用户的实际需求进行针对性的服务,个性化信息服务建设有待进一步的加强。
四、基于信息时代的图书资料管理工作策略探析
针对信息时代背景下图书资料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探究图书资料管理工作的策略是促进我国图书资料管理工作有序进步的有效方法。基于信息时代的图书资料管理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理念,完善相P管理制度
先进的管理理念是做好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的思想保障,完善的管理制度是做好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的制度保障,只有在思想和制度上同时加强与完善,才能促进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的有序推进。一方面,图书资料管理部门要加强信息化管理理念的宣传与学习工作,使相关工作人员树立信息化管理理念,将信息化管理理念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图书资料管理部门要完善相关管理制度,以有效的制度推进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包括图书资料的分类与划分,图书资料的检索与借阅等制度,特别是对于电子数据库要做好定期维护工作,尽可能的将庞大的电子数据库信息资源进行优化与整合,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
(二)强化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手段,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图书资料管理要充分的借助信息化手段,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一方面,要加强图书资料信息化建设力度,加大计算机、交换机等信息设备的投入力度,创建电子数据库,将年代久远而且珍贵的信息资料制成电子信息资源,供用户查阅,使其价值得以充分的发挥;另一方面,要借助信息化技术和手段实现馆际之间的资源共享,实现图书资料的最大限度的开发与使用,避免图书馆藏资源的重复与浪费。此外,还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图书资料管理工作的有效融合,借助计算机数据处理等技术实现图书资料的分类管理,提高用户的检索效率等。
(三)培养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人才,提高信息化管理意识
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依赖于优秀的信息化管理人才,人才是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有力支撑。一方面,图书资料管理部门要加大对现有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通过进行图书资料管理信息化相关技术的培训,使相关工作人员充分认识与了解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提高信息化管理意识,将信息化管理技术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另一方面,图书资料管理部门要加大对信息化管理人才的引进力度,充实图书资料管理队伍,尤其是对优秀青年人才的引进力度,图书资料管理部门可以与高校进行合作,定向培养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人才,打造高素质管理队伍,为信息时代下的图书资料管理保驾护航。
(四)针对用户需求,增强图书资料管理个性化服务建设
信息时代的发展促进了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信息资源特别是网络资源大幅度增加,如何在海量的信息资源中攫取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信息资源是当前图书资料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提供更为个性化的信息服务是图书资料管理的最终目的。一方面,图书资料管理部门要深入用户群体,调研不同用户的需求信息,结合用户的需求创建信息资源库;另一方面,要构建与用户进行交流与沟通的平台,实时了解用户的反馈信息,抓住用户的需求点,向用户提供更为个性化的服务。
五、结语
综上所述,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时代的到来,在图书资料保存方式、资源整合与共享、图书资料检索方式、个性化信息服务以及人员素质等方面都对图书资料管理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虽然信息时代背景下的图书资料管理工作还存在信息化管理制度有待完善;信息化管理手段与技术水平有待提高;信息化管理意识淡薄,人员素质有待提升;个性化服务建设有待加强等问题,但是只要我们把握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大局,找准定位,分析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加强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理念,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强化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手段,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培养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人才,提高信息化管理意识;针对用户需求,增强图书资料管理个性化服务建设,定能促进我国图书资料管理工作的有序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孔燕。信息时代下的图书资料管理分析[J].科技视界,2013(18):97+125.
[2]宋晓莉。谈谈网络信息时代如何加强图书馆图书资料的信息管理[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一)[C].2016:2.
[3]孙翠芹。基于网络信息化的图书资料管理策略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23):204-205.
[4]杨蓉。信息时代图书管理工作的发展机遇与制约因素[J].信息化建设,2016(02):199.
关键词:学校;图书资料;管理;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G2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3-29-2
0 引言
学校图书馆内的图书资料所记载的各种科学知识、专业知识、历史史实以及文学知识等内容,对提高师生的知识水平和文化修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图书资料作为学校极为重要的知识资源,可以开拓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所以必须优化图书资料的管理,提高图书资料的使用价值,更好地为老师的教研与学生的学习提供知识服务。本文就目前学校图书资料的管理现状提出了几点优化策略,并分析了图书资料管理的发展趋势,以供参考和借鉴。
1 学校图书资料管理的现状分析
学校图书资料管理是图书馆基本的工作职能之一,主要是通过合理的规划、组织、控制、协调图书资料的购置、排放、借阅、下架以及存储等的全过程。学校图书资料管理的现状分析如下。
1.1 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现阶段,担任图书馆管理的人员大部分学历偏低,图书管理的专业素养与专业技能与现代化的图书管理工作不相匹配,对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技术也不甚了解,例如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甚至有的管理人员认为图书资料的管理只局限于借阅,这种简单的认识导致工作态度不认真,管理工作水平偏低。另外,现在是信息时代,各种信息技术不断成熟和应用,转变了传统的图书管理方式,各个高校的图书馆开始引进现代化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和网络系统,这就对图书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形势下,综合素质较低的管理人员就无法适应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的要求,导致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都难以提升。
1.2 图书资料的质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虽然我国教育部门明确规定了学校图书馆的人均图书数量,但缺乏图书质量的相关规定与要求,部分院校为了达到数量的需求,没有结合学校的专业科学设置以及科研需求,采用突击性大量采购方式购置图书,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严重背离了图书资料管理工作的宗旨和目标。另外,有些学校为了维持图书数量,减少图书购置成本保留过多的没有使用价值的图书资料,不采购新的图书,使得图书资料的内容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
1.3 管理服务创新力度不足
目前,部分学校的图书资料管理服务创新力度不足,主要表现有:
一是服务对象局限于本校师生,对外开放力度不足,不能满足图书馆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二是图书资料管理人员与师生之间双向互动缺乏,导致引进的图书资料管理系统无法充分发挥其优势和特点,一方面无法将专业学科的动态信息及时反馈给师生,另一方面也没有及时捕捉到师生对图书资料的实际需求信息;三是忽视了整理、统计、分析图书资料的借阅情况,片面注重图书的数量、藏书的大面化,没有结合图书资料的使用频率进行图书资料的更新,限制了图书资料的特色化发展,无法满足师生的个性化需求。
1.4 缺乏充足的管理资金
教育体制的改革,放宽了各个院校的招生,很多院校都进行了扩招,使得学生的数量急剧增长,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促进国民整体素质的提升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不可避免的是生源扩招就需要加大学校扩建的资金,再加上图书资料管理工作本身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对学校的效益提升没有直接的助力,所以部分学校极大地缩减了图书资料的管理经费,造成新图书资料的购进因缺乏充足的资金而搁浅[1]。
2 优化学校图书资料管理的有效策略
2.1 提高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图书资料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与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密不可分,所以必须积极采取合理的措施提升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与专业素养。首先,管理人员要加强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工作素养,积极参与学习与培训活动,不断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促进专业化工作水平的有效提升。学校应结合师生学习与教研的需求以及读者的特色需求,组织图书资料管理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增强管理人员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进而满足师生读者的专业化、特色化服务需求;其次,根据图书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及专业能力的高低,优化岗位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管理人员的价值和潜能;最后,在日常工作中,还要加强图书管理人员的思政教育,使其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责任意识、风险意识以及敬业精神,将师生与读者的满意作为自己工作的目标,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图书管理工作当中,为师生读者提供优质的图书资源服务[2]。
2.2 创新图书资料管理服务
2.2.1 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信息时代的信息传播主要依托的是网络系统,学校的图书资料管理也离不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支持,图书管理人员应增强网络信息的深度加工及综合处理能力,为师生读者提供优质的服务,强化学校图书管理的信息化服务效能。学校图书馆作为存储知识资源的重要载体,承担着开发及利用图书资料资源的重要责任。学校图书资料管理应合理组织信息资源,与网络信息资源有效结合,按照不同的要求和标准对图书资料进行深度加工和整合,有效进行知识浓缩、提炼及重组工作,提升图书资料的附加值,且以信息产品及信息服务等方式便捷地为师生读者提供服务。同时,学校图书馆应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并对重点信息资源进行下载和存储,通过合理组织、严格甄选、科学标引等流程建立满足师生读者个性化需求的专题资源库、学科资源库、重点学科导航库、特色馆藏等,并且有效的维护和及时更新这些数据库,深化图书资料管理服务效能。
2.2.2 将图书资料数字化
现如今是信息时代,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迅速普及,师生读者获取信息、知识及科学文化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数字阅读已成为人们青睐的阅读方式。所以提升学校图书资料管理效能必须进行数字化建设,其主要包括:第一,有计划、有步骤的数字化处理有价值的纸质文献,实现学校图书馆馆藏纸质文献资源的数字化;第二,适时引进各类电子出版物。依托大容量存储介质建立的数字化图书资源,极大地拓展了存储空间,丰富了图书馆馆藏,同时也便捷了师生读者的阅读。
2.2.3 网络资源导航服务
冗杂的网络信息资源质量良莠不齐,读者在获取自身所需信息资源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为了更好地为读者提供知识资源服务,学校图书馆应深化网络资源导航服务,为用户提供有序的专题信息。学校图书管理人员可以通过搜索引擎集中某一专题或某一学科的信息资源,分门别类,指引用户检索,便捷化各类信息的检索。例如,考研的学生只要点击进入考研导航库,就可以很快找到所需的考研复习资料。学校图书馆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有针对性地收集、整理、筛选、鉴别网上信息资源,建立信息资源导航库,指导师生查找所需图书资源,促进图书管理工作[3]。
2.3 加大图书资料管理资金的投入
高水平的图书资料管理必须有完善的软硬件设施,这些基础环境的建设离不开充足的资金支持,学校管理层应合理分配教育经费,重视图书馆重要的育人功能,在保障学校正常运转的前提下,适当加大图书馆管理的资金投入,一方面购置相应的管理系统与技术以及相应的硬件设备;另一方面也能够及时更新和补充图书资源,满足师生学习的需求,提升图书管理的水平。另外,学校还可以与社会力量合作,拓宽资金渠道,将图书馆建设作为企业或单位发展的知识基地,为企业或单位提供知识资源,实现学校与企业或单位的共赢。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学校图书资料管理现状不容乐观,还需要图书管理人员根据学校的专业学科设置以及教研需求,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创新图书管理服务效能,并加大资金投入,切实提升学校图书管理水平,有力推动学校的良好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岳莹。浅析学校图书资料管理的优化[J].黑龙江史志,2015,13:325.
关键词:图书馆;图书资料;精细化管理
一、图书馆图书资料精细化管理体系建设
(一)制度――运营、激励与责任
第一,运营机制。图书馆图书资料的管理应当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流程与规范,图书资料管理人员需要按照既定的制度,实施科学的图书资料精细化管理,使图书资料精细化管理成为教育发展战略与经营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激励机制。建立强有力的激励制度精细化管理,通过奖惩制度,形成优胜劣汰竞争态势,让图书馆图书资料管理人员意识到自身不足及职业竞争紧迫之感,激发其工作热枕。第三,责任机制。实施图书馆图书资料责任制度精细化管理,可以精细划分图书资料管理人员之间的职责,以达到分工明确,便于监督。
(二)服务――流程、内容与互动
在构建的图书馆图书资料精细化管理体系中,可以服务流程、服务内容及服务互动等三方面内容加以剖析。第一,服务流程。立足读者的真实需求而设定的精简程序化工作原理,其服务工作的每个流程细节化,为读者提供更具体更系统化的服务流程,使服务工作更加便捷合理化,以提升图书馆图书资料服务流程精细化管理效率。第二,服务内容。图书馆做到服务内容精细化管理,便于图书资料有效利用。第三,服务互动。图书馆对外提供借阅服务,需要图书资料管理人员与读者进行互动,从细节中帮助与指导读者检索、下载、收藏及网络通讯工具的使用,使图书资料检索与咨询服务更精简与便捷,互动更具有人性化。
(三)资源――人力、物力与财力
对于图书馆图书资料的精细化管理,需要人力、物力及财力的支持。第一,人力资源。图书资源精细化管理工作需要人力资源予以执行与实施动态控制。当然,图书馆图书资料管理人员任职岗位职责理应细化管理,在明确其责任的同时设定其权限,并展开层次化管理,形成系统化人员组织结构,开展其精细化管理工作。第二,物力资源。根据读者的真实需求、图书经费投入力度、现代自动采购系统、借阅平台及“实体+网络”图书典藏管理等方面的实际状况,实施物力资源(纸质/电子图书资料)精细化管理。第三,财力资源。图书馆图书资料管理的财力资源主要来自于国家拨款,而实施图书资料财力资源精细化则是在充分利用国家拨付的图书经费的同时,筹集学校自身及社会的图书经费,拓展融资渠道,不断精细化纸质与电子图书资料,减少图书资料浪费,使提供的图书资料数量与读者需求均衡化。
二、图书馆图书资料精细化管理优化策略
(一)制度层面:规范图书资料精细化管理制度
展开“刚柔并济”地规范图书资料精细化制度管理,在严格的工作制度环境下不失人性化极其重要。应当立足师生对图书资料的真实需求,精心设计调研方案,根据读者反馈意见,优化图书资料管理环节,明确责任,对每天的工作作出归纳总结与自我评价,月末展开多层次绩效考核。
(二)服务层面:灵活运用“主动式”读者精细化管理服务
为了减少图书馆图书资料浪费,有必要展开对图书资料管理人员培训,在学习现代图书资料运营知识的同时,灵活运用“主动式”读者精细化服务管理,如建立图书馆图书资料借阅微信号,规范图书借阅流程,对读者进行精准定位,定向推送,宣传图书资料辅导的重要性;组织学校各班干部参与图书资料借阅宣讲会,提高学生对图书资料认知度。
(三)资源层面:倡导“共建共享”精细化资源管理
倡导“共建共享”的精细化资源管理。在人力资源方面,准确定位任职岗位要求,细化工作内容,严格设置业绩考核机制,任职过程中以逻辑思维统筹全局,量化精细化管理工作,各部门间互相协作。在物力资源方面,建立共享共建平台,规避图书资料重复,节约图书资料采购成本,扩大图书馆藏空间。在财力方面,除了国家财政拨款之外,还可借助社会力量筹资与科研项目开发筹集,共同支持图书馆图书资料精细化管理工作,为建设图书馆图书资料建设作贡献。
三、结语
图书馆图书资料精细化管理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系统化工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调整与优化。我们应当根据“精、细、严、准”精细化管理特征,秉承“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精严考核、精准定位”理念,正确认识图书馆图书资料精细化管理体系建设中的不足,灵活运用“主动式”读者精细化管理服务,倡导“共建共享”精细化资源管理等优化策略,来完善图书馆图书资料精细化管理体系,真正满足师生图书资料的需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