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百首小学生必背【最新5篇】

古诗三百首小学生必背范文 篇1

关键词:古诗词素养能力

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背诵古诗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巧妙利用时间。学校7:25早读,我一般7:10就到,到校后先进教室和学生一块早读。学生知道我的习惯,都愿意提前到校和老师一起早读。这样无形之中早读就多出了十来分钟。利用语文早读的黄金时间,英语、数学早读前的三五分钟也不放过,再就是下午放学前布置作业的时候,三分五分,十分八分,点点滴滴,日积月累。其实背一首诗有个三五分钟也就够了。这样既不加重学生负担,又调节了课堂气氛,不至于使学生感到枯燥。我从不不为了应付检查而搞突击,也不占用语文课的时间来专门背古诗,因为我觉得诵读古诗是一项润物无声的工程,它应该如春风化雨般的慢慢渗透,而不应该是疾风暴雨式的硬灌。

二、有目标,有计划。不贪多,不性急,每天背一首或两首,边背边巩固。把近期目标告诉学生,每天按计划进行。这样形成规律,学生会很自觉地配合老师完成背诵任务。比如开始背时每天背一首,边背新的边复习旧的,十天一小结,停下来巩固一次。这样10首10首的过关。全部背完后再开始总复习,每天复习4首,20天又是一个阶段。因为开始是从前面往后背,前面的经过不断复习,总比后面的背得熟,就再从后面倒着往前背。背熟后再抄写或默写,还是像前面那样,一天四首。这样反反复复,正背了倒背,倒背了再打乱顺序背,不给学生遗忘的机会。用不了多长时间,80首诗就能巩固住了。如果赶上假期,就布置学生一天一首,边背边抄,既练了字又起到了巩固的作用,可谓一举两得。根据学期计划合理安排,一步一个脚印,步步踩实,诵读活动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教给学生方法。背诵古诗离不开老师的指导,教给学生背诵方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我一般是按这样的步骤教学生背古诗的:先领读三五遍,使学生读正确,读通顺。读第一遍最重要,一定让学生看清楚读准确,不然一旦读错了等到背熟了再改可就麻烦了。然后是帮助学生逐句理解诗的大意,再让学生边读边在脑海中形成画面,最后熟读成诵。有的诗适合加动作我就边领读边做动作帮助学生记忆;对于比较难理解的诗,需要给学生讲解时代背景;简单易懂的,就放手让学生自己背;像《商山早行》那样难读又难懂的诗,我就和学生一块背。在看了电影《疯狂英语》后,我又将李阳的“三最法”融入到背古诗中来,更激发了学生的背诗兴趣。

古诗三百首小学生必背范文 篇2

一、古诗词教学的目标定位

小学古诗词有三个基本教学目标:一是数量的积累,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可见传统的古诗文对学生作文的帮助很大,好多古诗无论从语言、情节、韵味方面都对学生的审美、鉴赏有帮助。因此,一定数量古诗词的积累是十分必要的,也许有些诗词对于小学生来说还不能完全理解,但随着他们的不断成长,生活体验不断丰富,他们对于古诗词的体验和理解也会不断深刻。二是以情怡情,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就收录了几十首古诗词。这些诗词的内容丰富,情感积极健康,语言浅显易懂,比较容易为儿童所接受。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古诗词中蕴涵的人文情感、爱国情怀来流通浸润学生的心田。以情怡情。三是体会创作之精妙。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因此,我们鉴赏诗词。须先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有一个较为细致的了解。从诗词产生的时代背景出发。结合诗人自身的气质来品味诗歌。方能体会创作之精妙,感受其真正的魅力。

二、提高素质。丰富自己的古诗词积累

人们常说,要想给人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古诗词教学更是这样。古诗词产生的年代较远。古代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生产和交通工具等。都跟现代大不一样。作者的社会经历、文化教养、情趣爱好,也不同于现代人,教师只有准确把握作品情感和背景。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如果自己一知半解,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如《早发白帝城》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之作,只有了解到这是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东归时所作,才能领悟到诗中所寄寓的诗人内心的喜悦和激动之情。有量的积累才会有质的飞跃。教师要从小学教材和课标推荐的古诗词人手,由作者、主题、体裁向广度延伸,构建自己的古诗词文化板块。增强文化素养和古诗词的积累。

三、改进方法,努力提高古诗词教学质量

1 理解字词。加深理解。当代和古代使用语言的习惯差别已经很大了,小学生的语言基础本来就很差,所以疏通字词对于小学生来说很重要,特别是关键字词的讲解尤为重要。对古诗词中关键字词的正确理解,是理解诗中情感意境的基础。是学好古诗词的前提,特别是对初学者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古典文化知识积累起着重要作用。

2 联系实际。把握诗意。古诗词是对生活的凝练,它源于生活,所以要先了解古诗词的写作背景,知道诗人当时所处的背景、处境和心态,然后再去理解诗意、体会感情就容易多了。比如白居易的《卖炭翁》,它的写作时代背景就是本来宫廷里需要的日用品,归官府向民间采购,到了德宗贞元末年。改用太监为宫使直接采办。宫里经常派出几百人到长安东西两市和热闹的街坊去,遇到他们看中的东西。只说一声是“宫市”,拿了就走,谁也不敢过问。这样就让学生很直接地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从而更深刻地体会到宫廷对百姓的盘剥到了明目张胆的地步。可以试想在这样的环境下老百姓的生活是多么的凄惨。而且面对官府、朝廷的盘剥是多么的无奈,这也是诗人想要展现出来的东西。

3 揣摩意境,体验情感。学习古诗词应该透过文字,看到诗人内心蕴藏的情感和所要表达的情感是什么。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复杂的古汉语翻译成简单通俗易懂的文字,把古诗词中蕴藏的深奥哲理讲得浅显,把古诗词中的意境还原展现给学生,把学生引入诗的情境中。使诗中描写的景象在头脑中浮现出来。这样,学生就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就会对诗意理解得更深刻,对始终隐藏的情感、哲理体会得更深入。例如在《别董大》中有名的诗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两位情深的挚友在如此荒凉的边塞难得一聚却又即将各奔一方时,自然容易伤感,但诗句中的情调却明朗健康,暗藏着对朋友的光明前途的企盼。从这两句,我们可以看到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4 指导朗读。熟读成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是清乾隆蘅塘退土孙洙对《唐诗三百首》的题词,充分评价了唐诗三百首的意义和功用,也强调了诵读的重要性,非读不能见其美。非读不能见其情,非读不能见其意。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把握好诗人的情感基点,并让学生明白读这首诗的目的和要求,如何才能表达出诗人的丰富情感和心理特点。如朗读《初春》,要满怀喜悦,读出诗人对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春天的热爱之情。这首诗通过植物生长、动物活动、人的活动来展现春天的美丽,读时要把握这些情景变化和欣喜情怀的不变。陆游曾教导自己的孩子:“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我们教师要经常带学生走向生活,走向社会。走向自然。

古诗三百首小学生必背范文 篇3

长岭县实验小学6.6

孙鼎铭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我成长的过程中,书是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伴我走过了十几个春秋。对书,我有着特殊的感情。

回首儿时的记忆,我是在妈妈的故事中长大的。那时,我还没上小学,识字不多。在每天晚上睡觉前,妈妈就捧着《启蒙》、《幼儿智力开发》等书籍给我读故事,什么《牛郎织女》、《嫦娥奔月》等等,我总是百听不厌。

上学后,爸爸和妈妈为我买来了注音版的儿童读物。有《安徒生童话》、《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等。

我曾与《海的女儿》一起哭泣,悲叹她的命运;我曾与小矮人们跳舞,庆祝《白雪公主》的婚礼,同时也憎恨那狠毒的皇后。《狼和小羊》使我学会了区分善恶。我知道了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艰辛,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衰败过程。魏、蜀、吴的三足鼎立以及梁山一百零八条好汉的英雄气概。

古诗三百首小学生必背范文 篇4

孔府有个“诗礼堂”,孔子教儿子孔鲤学诗学礼的典故就发生在这里。这个典故见于《论语•季氏》: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

孔子教子学诗学礼,历来传为美谈,被称作“诗礼垂训”。后世子孙建“诗礼堂”来纪念这件事,并以“诗礼传家”为荣耀。“诗礼堂”前两棵古银杏树至今枝荣叶茂。孔府菜中有一道传统名菜叫“诗礼银杏”,那银杏就是采自“诗礼堂”前古银杏树。

孔子整理删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将其作为教材,被后世称作“六经”,而《诗经》居“六经”之首。《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很显然,孔子以自己删订的《诗三百》为教材,是为了达到“施于礼义”的教育目的。

其实,《论语》里除了父子对话中孔子对儿子“不学诗,无以言”的教诲,还记录了一些关于“诗教”的言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可以兴,可以现,可以群,可以怨。近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可见孔子对诗教意义的认识。《礼记•经解》里阐释诗教的意义说:“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在孔子看来,讲学问修养,必须要学诗。自此,诗教也就成了传统的育人途径之一。

今天讲的“诗教”,其外延应该更大,内涵也一定更丰富。它应包含《诗经》在内的古典诗词,乃至现当代人的诗。我国历来有“诗教”的传统,这种教育形式今天也有其借鉴意义。钱理群的《呼吁“诗教传统”归来》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诗教不仅适合儿童天性,而且在保护与开启、培养儿童的自由与想象力方面能够发挥特殊的作用。儿童心灵自由的保护与培养是‘生命中最伟大的事件’。这不仅对于儿童个体的终身发展,而且对于民族精神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学校教育让诗走进孩子们的生活,让孩子们的生活更有诗意,其教育意义应当毋庸置疑了吧。

二、诗教的形式

大致说来,诗教有两种形式:一是写诗育人,二是读诗育人。

写诗育人。这是指教育者写诗育人,未必每个人都能做得到,但其效果却很明显,有针对性。写诗育人古已有之。陆游写诗教子,为后人称颂。他鼓励儿子躬身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指点儿子写诗:“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他临终写下了千古传诵的《示儿》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今日读来,仍被他殷殷爱国之情所感染。可以想见,陆游在当时对子女的教育该是何等深刻!

陶行知有一段话,很值得我们品味,他说:“我要把育才办成一所诗的学校,盼望大家帮助我,我要以诗的真善美来办教育。我并不是要学生每个都成为诗人,那太困难。但我要由我们的学校做起,使每个学生、先生、工友都过着诗的生活,渐渐扩大出去,使中国的人民、世界的人民都过着诗的生活。”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陶行知先生伟大教育家的情怀和对诗教孜孜以求的态度。

陶先生是言行一致的。他把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写成诗,学生喜闻乐见,口口相传,如春风化雨滋润着心田。他写诗鼓励学生,学问不但要重视“学”,还要重视“问”: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河南灵宝市阳平一中副校长李冠民通过调查发现,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仅靠传统的简单说教已很难走进学生心中。于是,他便想出一条新方法,使德育真正进入学生心灵,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正是从这样的目的出发,爱好写诗的李冠民开始了“诗教”尝试,收到了理想效果。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生态校园的大主题。春末夏初,校园里出现了很多鸟儿,有些在树上筑起了小巢,有一对儿还把巢安到了教室的屋檐下。多好的教育契机啊!李冠民很快写出了一首诗,题为《别致的奖章》:

有一种声音实在美妙/那是清晨鸟儿在树丛的合唱/有一种景观最为动人/那是身边有许多鸟儿飞翔/校园里不能没有鸟雀/有鸟的地方就应该有鸟巢/鸟巢其实是一种最可爱的建筑/它又是镶嵌于校园的一枚奖章/只有文明、和谐充满生机的地方/才配得到这珍贵的奖赏

李冠民用小黑板将诗工工整整地抄好后,挂在一楼走廊上。下课铃一响,立即吸引了学生的围观与诵读。

此后,校园里再也未发生小鸟被伤害的事件;而教室屋檐下的一窝雏鸟也在大家的热切关注中一天天地长大,最终快乐地飞上了蓝天。

创作也是诗教,笔者却不大主张大家都来写诗,当然果真有兴趣,偶尔为之也未尝不可。中学生可写新诗写短诗,但不要当作业来完成。在我们曲阜市实验中学,就有不少教师和学生喜欢写诗。近期笔者出版了自己的教育诗集《泮水行吟》;语文组的教师都是学校新月诗社社员,连地理、数学、英语老师也“手痒”。英语老师陈儒亭是班主任,他把对学生的爱化作诗行,念给同学们听:

同学/在我的眼里/你是一朵花/我已把你悄悄地/戴在了心上/尽管你花托下的刺儿/刺得我的心隐隐作痛/但是没关系/我忍着/直到有一天/我热诚的血浆/把你的刺软化了/吸收了/那时候/你就是世上最完美的花了/同学/在我的眼里/你是一朵花/我已把你悄悄地/戴在了心上

这首诗后来发表在《中国教师》杂志上。“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学生读懂了教师的心志,感于心而得教化。这种教化,如绵绵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许多学生也喜欢写诗。这也难怪,处在十一二岁到十七八岁的中学生,他们本身就应该是一首诗。他们激情澎湃,幻想如云,情趣盎然。笔者总说:“一个喜欢诗的孩子,他总也坏不到哪里去。”他们写诗,会使心灵更澄明、更通透、更美好,生活更富有情趣,这也应视作自我教育的过程吧。

记得我们学校首届诗歌大赛是由北辰文学社副社长宫琳同学倡议的。全校总共不过1500名学生,一下子收到诗作400多首。同学们写诗的兴致由此可见一斑。我们把学生的优秀诗作发表在校报上,发表在文学社社报《北辰文学》上。曲阜市《鲁风》报还为我们开辟了专栏,整版刊发学生的诗作。学校隆重举行了颁奖仪式,请大学教授、诗人彭兴奎先生作了诗歌创作专题讲座,把诗教活动推向了高潮。小诗人们笑意写在脸上,那洋洋笑意不就是浓浓的诗意吗?

读诗育人。读诗育人简便易行,只要想做,人人可做。但古今歌诗,浩如烟海,读什么,这要教育者精心选择,“取法乎上”。选择那些富含哲理、意存高远的传世之作,则有利于学生明理悟道、陶冶情操、丰富语言,培养想象力和审美情趣,提升人文素养。

三、我校的“诗教”实践

曲阜市实验中学在“诗教”方面已作了十年探索,确有一些成功做法。

选诗。2000年始,学校便开展诵读《论语》箴言和古诗词活动,那时所选《论语》箴言和古诗词是散页的,初一年级每周两首诗,初二年级每周一则箴言。2003年,学校编印了《中华古诗词诵读篇目》,收入古典诗词60首,其中诗40首、词20首。编选诵读篇目时,有意避开了已选入中小学教材的篇目,与学校另一册学校德育校本教材《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读本》配合使用,增加了学生的诵读量。学生在初中三年,除教材规定的30篇古文、50首古诗词,再补充《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读本》中的《论语》箴言30则,古典寓理短文20篇(段),合计190篇。同学们读读背背,想想议议,从中受到文情诗理的熏陶渐染。多年积淀,学校涵育催生了“弘扬传统文化,构建诗意校园”的教育理想,诗教的特色愈加彰显。

2009年2月,曲阜市实验中学以此为基础,推出了传统文化精品工程――“五百工程”,即《百诗》《百联》《百歌》《论语百则》《名言百则》。《百诗》《百联》《百歌》都可算做“诗教”范畴。其中《百诗》中选编了从《诗经》到现代今人的诗词计142首,包含女诗人的诗10首、咏曲阜的诗10首,还有新诗10首。这五个“百”就形成了曲阜市实验中学传统文化教育的校本文本课程。腹有诗书气自华。学生在校三年,果能接受“五百工程”的洗礼,汲取传统文化母乳的营养,他们的人文素养还会有问题吗?

读诗。读诗背诗是诗教的最有效方法。诵读要不断强化,熟读成诵。丰子恺曾告诫子女读书,讲究一个读法。“读”字的繁体为22画,因此,他要求每篇诗文须读22遍。这样口熟心熟,历久不忘,在诵读过程中也悟个七八分了。

我们不太主张讲诗。在这点上笔者很赞同顾随先生的观点:“读诗,读词,听人说好坏不成,须自己读,‘说食不饱’。”他还说:“天下人不懂诗,便因讲诗的人太多了。而且讲诗的人话太多,说话愈详,去诗愈远。人最好自己参悟。”他特别强调朗读,因为朗读不但能欣赏文字美,且能欣赏古人心情,感觉古人之力、古人之情。古人也有过这样的论断:“少年读诗,如隙中窥月;中年读诗,如庭中望月;老年读诗,如台上玩月。”年龄大小不同,阅历多少不同,读诗的见解和境界当然也就不一样了。我们相信,随着年龄长大,学生自会体悟、理解、消化。这个理解的过程是个由浅入深的过程,且去慢慢体会吧。悟一辈子,化一辈子,不就可以受教、受用一辈子吗?

展示。读诗背诗,是个体行动,靠学生自主自觉,也靠教师检查敦促。我校读背时间安排“三前”:每天第一节正课前10分钟,朗读试背;每节语文课前3分钟,落实背诵;睡前5分钟,温习巩固。初一一学年完成“百诗百联”。交流展示活动,安排“两赛”“四会”。“两赛”,每学年两个学期,每学期安排一场集体诵读;“四会”,是诗社组织的“四季诗会”,即校园之春诗会、端阳诗会、中秋诗会和新年诗会。除“两赛”“四会”的常规诵读活动,我们还参加市教育局组织的古诗文诵读活动。全国“推普周”闭幕式、国际孔子文化节开幕式、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典礼仪式,我们学校千人诵读方阵备受注目。在与新加坡中小学四年多的教育交流中,我们创意策划了“同一个月亮,同一首诗”“同一个月亮,同一首歌”“同一个月亮,同一片天”系列活动。在新加坡的舞台上,笔者和20名学生在古筝伴奏下,朗诵长诗《春江花月夜》,把“诗教”带出了国门。为了配合诗教,学校还在四层的教学楼上创意制作了诗书画印()长卷式文化长廊,一层走廊就是一部中国艺术史的长卷,十分壮观。学生经意不经意地观之摩之,心领之神会之,最终达到“悟”或“化”的效果。

古诗三百首小学生必背范文 篇5

2008年,在担任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师时,我尝试每天在黑板上出示一首诗,并让学生抄下来。但在期末的古诗积累测试中,我发现这样“只告知,无监督”的古诗积累效果不是很理想。学生对抄写过的诗有印象的不在多数,会背诵这些诗的寥寥无几,更不用说理解诗的意思了。所以,我放慢了脚步,将进程改为“每周一诗”,利用语文课前一两分钟的时间诵读、背诵,同时跟进评价体系。如此一来,一周后学生就能将这首诗背下来了。接下来,我就具体说说“每周一诗”的操作过程:

一、开辟阵地,引入古诗天地

黑板,是教师展示课堂教学内容的重要阵地,也是同学们关注度比较高的地方。所以,我在班级黑板左侧开辟了“每周一诗”栏目,将本周古诗抄在这个栏目中。一来,同学们对黑板上的内容会引起足够的重视;二来,玩耍之余,抬眼一瞥,无意间地诵读,能增加同学们对这首诗的印象。

学过心理学的都知道人的遗忘是有规律的,要加强记忆,还需让学生反复地回顾过往所学。黑板上展示的古诗只是当周需要记忆的内容,所以我发给每位同学一个本子,专门记录“每周一诗”栏目的内容,积累古诗文。

古诗的语言创作习惯与今文有极大的差别,虽古语有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但若教师再对古诗内容加以解释,无疑是学生理解古诗内涵的助推器。语文作为小学阶段的主课之一,语文老师在班中可利的用时间也相对多一些。所以,每当我展示新一首“每周一诗”时,我都会简要地进行古诗内容分析,帮助学生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背诵、积累。

二、精选古诗,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泱泱中华文化,经典古诗不计其数。在“每周一诗”内容的选择上,需要综合考虑季节变化、学生学情以及教学进度。如,遇传统节日,可以选择与该传统节日相关的古诗;教学进度恰逢古诗教学时,可选择与课文古诗相关联的古诗,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以小学三年级下学期为例,学生上学第一周为元宵后,所以第一周的“每周一诗”为唐朝张祜的《正月十五夜灯》:“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本诗描写家家出门、万人空巷、尽情而来、尽兴方归闹上元夜的情景。从意蕴理解上看,比《青玉案·元夕》容易;从诗中包涵的汉字笔画写法上看,比苏道味的《正月十五夜》更容易被三年级学生掌握。按年历,三年级第二学期的第15周恰为端午节前夕,所以这周的“每周一诗”可以安排与端午节相关的古诗如唐代文秀的《端午》。按照教学进度,到第17周时,将进行第29课《乞巧》和《嫦娥》两首古诗的教学活动,那么这周就可以选择杨璞的《七夕》作为“每周一诗”的诗选。

三、课前朗读,让古诗从点滴积累

“上课!”“起立!”“江南春,唐,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同学们好!”“老师好!”“请坐!”这是我在我们班实行“每周一诗”活动后,课前老师与学生问好形式的变化。随着班长一声起立,同学们开始齐声朗读本周的古诗,朗读时间不到一分钟,但这短暂的一分钟却给老师和学生带来了双赢的效果。

对于学生而言,要想在课前朗读时能流利地朗读古诗,必须在课前加以练习,攻克不识之字。若想在老师和同学们面前展示自己高超的记忆能力,更需要在课外熟记、背诵。对于老师而言,关注学生在这个一分钟内的朗读状况便可判断哪些学生已经会背了,哪些学生还没有读熟,哪些学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并根据判断在课堂上或表扬,或鼓励。此外,古诗积累对学生十分重要,对老师也同样重要。那么,老师在听学生朗读时,是不是也无形中对古诗进行了再一次的巩固记忆呢?

四、评价跟进,给无形积累装上保险

关于古诗积累,我之前也采用过许多方法,但大多是雷声大,雨点小,收获微弱。原因在于我给学生提供的需要积累的内容,但由于缺少评价机制的鞭策作用,使学生在认识上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也由于缺少评价跟进,学生积累的东西也慢慢减少,到最后只能不了了之。在这次的“每周一诗”古诗积累活动中,我采用了两种评价并行的方法。

1. “你争我赶”增设“我会背啦”一栏。小孩子们的争强好胜之心有时比大人还要强一些,他们大多数也想处处比别人强、胜一些,以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表扬与夸奖。如果能将学生的“争强好胜”发挥到古诗积累中,一定能起不小的作用。鉴于此,我将每周一诗诗稿结集成册,在每一首诗下增设“我会背啦”一栏,当同学们觉得自己已经将这首诗背熟了,就在这个栏目中签上自己的名字。我每次上课去都会看一看签名的情况,然后表扬那些已经会背的同学,第二天会发现,名字又增多了。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