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乐艺术会受到心理学、物理学和生理学的影响,声乐艺术心理学对于声乐表演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演唱者在进行声乐表演时,要积极运用声乐艺术心理学,对自己的演唱进行调整,发挥最佳状态。本文对声乐艺术心理学中对声乐表演造成重要影响的几个心理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如何运用声乐艺术心理学来进行声乐表演,希望能够为声乐表演者提供一些表演借鉴。【关键词】声乐艺术心理学;声乐表演;心理因素声乐表演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对声乐表演者具有较高的要求,既有演唱技法方面的要求,更有动作表情、心理感受方面的要求。声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声乐艺术心理学(优秀5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关键词:中西声乐文化 声乐艺术 审美心理 审美观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声乐艺术是人类历史长河中最古老的艺术门类之一,自诞生起,便与社会历史文化一起同步阐释着社会中人的文化心理与精神追求。声乐艺术中的音乐旋律与节奏、歌词内容与内涵、故事情节与戏剧冲突、表演者的声腔造型与表演动作以及由此形成的综合视听觉功能,共同构筑了其审美内容,而人类对声乐艺术的审美得以在此基础上展开。
一 声乐审美心理的产生
声乐中的美不会凭空产生,也就意味着审美心理不会凭空产生,审美心理的产生必然是随着社会生活的进步发展起来的。当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不再满足于物质的满足,不愿自己仅仅作为一种食宿起居的生物物种时,便产生了更高级别的审美需要的精神需要。
1 审美心理
所谓审美心理,主要是指审美者的美感产生和体验,它具体地体现于审美主体的感觉产生、知觉运用、情感表达、创造能力、性格因素,以及审美效应等一系列环节之中。在实践中,人和歌曲作品发生了审美关系,领悟到歌词和旋律中美的形式、内容和意境,通过审美过程,使自身的感觉、思维、情感、心理能力和声音技巧不断得到提高。所以马克思曾说:
“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任何其他产品也都是这样。因此,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
审美心理是作为审美主体的人通向审美对象之间的桥梁,各种艺术形式对应着人的不同的审美需要,如雕塑的美、舞蹈的美,反映着人的不同的精神追求。同样,声乐作为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也对应着人类特定情感的需求。声乐自身的特性为审美艺术提供了赖以存在的前提条件,并使人的情感、思维和意志在此基础上得以发展。人在社会生活和实践中创造的声乐艺术,是人的心理需要的外化;声乐艺术又反作用于人的心灵,使人领悟到了美,是人的心理需要的内化。
2 声乐审美心理产生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马克思说:“人的感觉,感觉的人类性――都只是由于相应的对象的存在,由于存在着人化了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这句话表明,现实世界中存在的美,是人类审美心理赖以存在的客观条件。声乐审美意识作为人类意识的一种特殊存在形式,也是以作为审美对象的声乐美的存在为前提的,没有声乐艺术的美,也就不会有声乐审美意识的发生。声乐艺术本身所具有的音乐节奏、旋律、语言、表演等综合审美功能,构成了该门艺术所特有的审美前提和物质基础,而对声乐审美的各项活动在此基础上逐一展开。
以声乐美的客观存在为前提的审美意识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审美心理的产生实际上是依赖于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而存在的。有了主客观条件,即有了客观存在的美和接受美的耳朵,这时审美作为一种系列心理活动才刚刚具备了物质基础和心理基础。作为更本质的力量,审美心理需要推动了审美活动的展开,并且对于声乐艺术来说,审美需要还有它自身的特性和规律。
3 声乐审美心理的本质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七种,并指出审美需要是人类较高级的需要,仅次于人的终极需要。这种需要层次划分有着较为浓重的理论色彩,但层次内部却有着严格的逻辑性。
以弗洛伊德和荣格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的贡献在于审美过程的动力方面,他们认为审美经验的源泉存在于无意识之中,揭示出审美心理的深层结构。弗洛伊德用艺术和神话中的生动故事来说明他的心理学理论,如恋母情结;又用这种理论去解释文学艺术中的奥秘,如莎士比亚、达・芬奇的作品和创造心理。弗洛伊德和荣格关于文学艺术方面的论述是审美心理学中最深刻的部分。
还有其他一些学者阐述了审美心理过程和审美因素的产生。例如: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以及德国心理学家闵斯特伯格和叔本华等倡导的审美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瑞士心理学家布洛提出审美者与审美对象之间,要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才能产生美感体验;德国美学家菲舍尔和李普斯是移情论的倡导者,他们认为审美的心理过程是移情或外射;德国心理学家格罗斯倡导审美的生理基础和过程是对于审美对象的内模仿。
总之,审美活动是需要原动力产生的,并且审美心理过程存在着诸多可能,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答案,但是审美需要是观众进行审美活动的必要前提。就艺术中的声乐而言,声乐艺术作为最早的音乐艺术形式,运用了人声这一无与伦比的乐器,因此具有了先天的亲和力和表现力。声乐艺术审美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是一种历史的能动构成,代表着人民大众长期的审美经验总结。在美妙的歌声中,人们任由思绪飞扬,展开丰富联想,进入一种忘我境界,获得一次听觉和视觉上美的享受。演唱结束,人们亦由如幻世界回到了现实生活,但却还有可能沉浸在美好的回忆和情感共鸣中,这就是声乐艺术的魅力,也是人们热爱声乐艺术的动因。
声乐作品或声乐表演是观众心理需要的对象化存在,是观众审美心理需要的物化体现,这具有本质意义。黑格尔曾说:“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以此推断,如果把这一句话作为“果”的话,那么它的“因”可推为:“存在源于需要。”黑格尔认为现实是包含了合理性的存在,那么存在的基础必然源于物的需要或心理性需要,这从进化论上可以找到答案。一首声乐作品的诗情词章、曲调旋律及表演者的声腔造型设计,归根到底取决于观众的需要。也就是说,声乐表演作为“此”艺术样式而非“彼”艺术样式,完全对应着观众特定的情感需求和心理需求,对应着观众在该领域的美的体验。
观众的需要推动着声乐表演的发展,并进而时时校正其声乐发展方向和轨迹:当观众的信息反馈对声乐表演的内容美、形式美提出进一步要求时,便常常迫使词曲作者、演唱者采取措施或使用新的艺术表现手法,以满足观众对情感的需求。如中国古典戏曲悲剧中常常采取大团圆结局的方式,其中便包含了观众审美心理倾向和情感需求作用于创作者的结果,这种审美心理倾向称为集体审美心理定势,这种集体审美心理定势虽然从某些方面说,妨碍了中国戏曲的发展、使其不能向更深刻的戏剧形式结构和终极思考迈进,但却生动明确地体现了观众审美心理的推动力量。
至此,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审美需要产生审美意识,审美意识推动了审美心理的形成,审美心理的发展将会推动和影响审美观的建立。
二 中西方声乐文化审美观之概述
审美心理定势不断调节着声乐表现形式的需求,在使观众的心理活动渐趋稳定和推动的同时,自身也处于不断的发展和变化中,审美心理定势成熟和稳定以后,便成为一个群体、一个民族特有的审美观。
中西方声乐艺术作为具有鲜明文化特质的艺术形式有着植根于审美心理之上的独立的审美个性。中国传统声乐艺术与欧洲古典声乐艺术有着许多相似的审美需求。但从声乐艺术体裁及表现形式上来看,二者又存在着鲜明的审美差异。不同的声乐艺术审美价值取向,取决于不同民族的文化审美观,而不同的文化审美规则与不同民族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影响下的基本审美心理取向有着很大的关联。中国和西方声乐艺术都萌发于人类社会的早期,它们所反映出来的传统声乐审美理想,不仅具有人类历史发展阶段的文化共性,又具有各自民族文化的独特性。
在一定的审美心理影响下,中国古代声乐艺术注重美与善的统一,常常把艺术审美与艺术欣赏看作是传播教化、塑造人格、独善其身的修养之道。“形成于先秦两汉时期的儒道思想,集中代表了中国文化不同于世界其他民族文化的基本特质。儒道哲学的互补,构成了中国文化艺术鲜明的价值取向,并对中国传统声乐艺术审美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家对于人与社会和谐统一的追求,造就了中国古代声乐艺术简淡的风格;道家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向往,则形成了中国古代声乐艺术清雅的神韵。”
在艺术的审美创作和欣赏中,中国人主要通过艺术来彰显主体的心理和谐,以实现社会理想人格的塑造和人与大自然的心灵沟通。中国人侧重于审美主体的内在心理体验,更注重艺术的意境美,以潜移默化的浸润诉诸审美客体。中国古典声乐艺术注重人格修养及伦理内容的和谐,从而形成了礼乐协调、形意统一的传统音乐风格,并深刻地影响了雅乐歌曲、琴歌及戏曲等传统声乐艺术的审美观念。
西方古典哲学、美学观点认为文化源于模仿,艺术是对自然世界及人的性格行为、心理感受模仿的产物,这体现出西方文化重物、重模仿的艺术观。西方古代声乐艺术注重美与真的一致性,把艺术审美和艺术欣赏看作是探寻知识、追求真理,乃至追求上帝的信仰活动。他们认为美是一种善,惟有善可以引起快感。亚里士多德主张美是对善的模仿,而快感的目的是为了“求知”,人类模仿自然的同时,也就获得了知识。西方艺术中“善”的价值观念,不像中国儒学那样去进行道德评价,而是在模仿的基础上去揭示真实的生活,求得对生活的某种哲理性认识。
西方人对“美”的向往,常常具体地体现在对艺术形式感官美的追求之中。西方古典音乐及传统声乐艺术正是在对形式美的实践追求之中不断完善的。“西方系统的声乐艺术学派,产生于中世纪对以美的声音赞颂上帝的探求。早期西洋歌剧对宣叙调的探索,要求改进声音共鸣以取得充分的音量,从而产生了被译为‘美声唱法’的Bel Canto风格。”在此后歌剧艺术的发展中,“要求歌唱家必须具备充足的呼吸支持、丰满明亮的共鸣、清晰真切的咬字和洪亮致远的声音音质,以获得足与管弦乐队相适配的宽广明亮的声音及灵活多变的技巧。意大利传统美声学派正是在这种对形式与感观美的不断发展中,完善了自成体系的声乐技术理论和声乐审美观念。”因而,Bel Canto不仅是一种歌唱发声技术体系,更集中体现了西方声乐艺术的审美理想,反映了西方人的声乐审美观。
“每一个民族的审美意识都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沉淀下来、积累起来的,作为这种审美意识理论形态之表现的美学思想,也是和本民族的传统分割不开的。”历史发展的特殊性和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价值观为基础的审美体系,以及西方传统文化以认识论为基础的美学原理。不同的文化艺术体系和审美价值取向,直接影响着中西方传统声乐艺术审美表现的形态和审美类型的构成。
三 结语
在上述文脉的引发下,将声乐艺术置身于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中探讨声乐艺术的审美观,足见不同民族传统声乐艺术的基本特质取决于各自文化的审美价值取向。中国古代声乐艺术简淡的风格与清雅的神韵,决定了中国传统声乐艺术以意境美为自己的最高境界,以简约的音乐语言唤起人们对善的向往和对人生的感悟。而西方声乐艺术则注重美与真的和谐,并把它具体化为和谐形式的创造,以瑰丽的形式美化人们对真的理解和对善的认识。在以价值观为基础的对意境美的探求中,中国传统声乐艺术逐步完善了以文艺美学为特征的歌唱审美理论体系。而在以审美心理为基础的对形式美的追求中,西方传统声乐艺术日益健全了以自然科学为依据的歌唱技术理论体系。由此可见,中国与西方以各自的文化传统和审美追求,构建着不同特色的声乐艺术体系,并贡献于人类文化。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2]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3] 张晓农:《传统文化审美视野下前声乐艺术审美观――兼及中西传统艺术的审美差异》,《音乐研究》(季刊),2004年第3期。
一、美学问题对声乐表演艺术欣赏的影响分析
(一)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声乐表演艺术的发展
由于声乐表演艺术是一种纯粹的听觉艺术,在具体的表演过程中主要突出了乐器的效用,而实际的美学与声乐表演艺术结合后,需要声乐表演必须做到以听众为中心,注意听众的心理感受以及欣赏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继而进行相应的改进工作,来保证实际的声乐表演艺术得到长足的进步。然而由于声乐表演过程中并没有注意到此项美学欣赏问题,从而导致听众对声乐表演艺术产生了比较失望的心理,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声乐表演艺术的向前发展。
(二)有效提高了听众的鉴赏水平
作为一门独特的音乐表演艺术形式,声乐表演艺术在欣赏过程中将美学充分纳入其中能够有效的构建出一个优美的意境,从而将听众引入到无限遐想,继而提高了听众自身的音乐鉴赏能力和水平,也将声乐表演的曲目流传到了更广泛的范围中,成为广为表演的世界名曲。比如:《阿兰古斯之恋》,是一首较为经典的提琴曲,在表演者演奏过程中,时而舒缓,时而高亢,时而深沉,不断的调整音乐聆听者的心理感受,将音乐中最优美的一面展现在了听众的聆听过程中,从而将内心紧张情绪以及心理得到了有效的释放,促进了聆听者对美的追求。此曲的演奏不仅带动了声乐表演艺术的发展步伐,也将聆听者的音乐鉴赏能力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二、声乐表演艺术欣赏的美学问题具体分析
(一)以聆听者为声乐表演中心
美学问题的实质就在于听众不断提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与声乐表演艺术的传统思想发生了较为激励的碰撞,从而引发了聆听者对声乐表演艺术的严苛挑剔要求,而音乐表演艺术也在此种对立中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寻找二者对立情况的原因,从而在根本上进行转变,以促进声乐表演艺术的不断发展,满足新时展背景下聆听者的音乐鉴赏能力提升的进一步需求。而最终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将聆听者作为表演的中心,为其提供优质的声乐表演服务。因此,美学问题的产生,对声乐表演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从根本上转变了传统的表演理念,推动了声乐表演艺术向前发展的步伐。
(二)声乐表演应该更加注重情感的共鸣
由于声乐表演艺术完全是通过表演者运用乐器进行感情传达,因此良好的声乐表演艺术就应该充分将情感的共鸣引入到表演过程中来,促进聆听者自身内心情感波动能够与声乐表演同步,继而刺激聆听者情感共鸣,促进音乐表演收获良好的演奏效果。实际的声乐表演者要经常倾听听众的心声,通过不同程度的感悟来加强演奏的水平与能力,将声乐表演艺术与聆听者的心理感受充分结合,继而在实际的演奏中通过自身的思想感悟来将聆听者的心声融入乐曲中,继而牢牢吸引聆听者的关注,将其带入预设的情景模式中,充分进行感情的宣泄,从而收获声乐表演的成功,满足聆听者实际审美需求,推动音乐表演艺术向前有序发展。
三、提高声乐表演艺术欣赏程度的方法研究
(一)声乐表演真实性与创造性的统一
声乐表演艺术不拘泥于具体的形式,只要能够引起聆听者的心理情感共鸣都可以作为创作的素材,在创作过程中要充分注意将聆听者的心里真实感受并真实记录,聆听者的心理感受往往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与交流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吸收不同的音乐理念与创作素材,从而为声乐表演艺术的发展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内容,促使表演者在创造属于自身独特的表演曲目过程中与之完美结合,从而真正领悟声乐表演艺术的真谛,创造出具有高度真实性与创造性的声乐表演曲目,继而为更多的音乐爱好者提供优质的声乐表演服务,提高整体聆听者的音乐鉴赏能力,推动声乐表演艺术与美学的结合步伐。
(二)紧随时展要求
关键词:声乐艺术美育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11-0193-02
美好的生活,不能没有美好的歌声,美好的歌声能充实美好的人生,这就是凝结声乐艺术教育与美育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无穷魅力所在。声乐是善于表现情感的艺术,有优美的声音作基础,通过清晰的咬字和吐字,声音强弱处理的技巧来完整的表现出来,如果缺乏情感准确性,流利的表达是不可能完成声乐艺术的。
一、声乐艺术教育与美育的融通
声乐艺术教育与美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二者之间又是相互包容、相互联系、相互融通、相互影响的。声乐艺术教育不仅仅限于美育,还包括更多的教育内容,如培养学生学会正确的发声方法,掌握歌唱的技能技巧,进行声乐艺术的专业训练,使其从中获得美的感受、美的愉悦、美的熏陶,提高审美感染力、创造力和声乐艺术修养等。美育是审美教育,又称美感教育,无论从教育目的、教育功能,还是教学手段、教学内容上看,美育比声乐艺术教育范围都更广阔一些,内容更丰富一些,形式更灵活一些,思想更深邃一些,覆盖面大。美育可以渗透各种教育之中,包括声乐艺术教育,这是其它教育所无法比拟的。虽然美育与声乐艺术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教育,但是,它们又是融通的,因为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所以,有人经常用艺术教育代替素质教育、代替美育,将两者混为一谈。声乐艺术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与美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声乐艺术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美的教育。
谈到声乐艺术教育与美育的融通,就不能不谈到声乐美学,声乐美学是声乐艺术教育与美育融通的产物,是探索声乐艺术所特有的美与审美普遍规律的学科。作为音乐两大表现类别之一的声乐艺术,其创作、表演、欣赏三个实践环节所呈现出的过程、环节、结果、反馈等种种事象和意识活动以及功能作用,无时无处不反映美的身影、留下美的足迹,同时,也无时无处不需要美的教育、美的熏陶。如果单从声乐艺术的结构、表情机制讲,所反映的仅仅是声乐艺术美的本质。而声乐艺术教育则是通过培养学生掌握声乐艺术技巧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掌握普遍的审美规律,具备一定的审美功能。
声乐艺术教育与美育既是融通的,也是互动的。主要反映在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的一致性上。互动点之一:声乐艺术教育与美育都是为了提高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声乐艺术教育是通过声乐艺术的专业训练,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技巧之中,融入美的教育,灌输审美观点,提高审美能力。美育则是通过艺术美、形式美、社会美、自然美等活生生的形象体系的具体展现,供人观照、感受,从中得以实现美的陶冶、培育。互动点之二:声乐艺术教育与美育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声乐本身就是不折不扣的一种艺术,声乐教育就是实打实的艺术教育,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艺术技能,它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提高艺术修养进行的。而美育是把艺术教育作为核心,把艺术美作为主要载体,通过艺术教育的手段,全面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提高艺术修养就要学习掌握艺术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在艺术欣赏中陶冶自己的情操,净化自己的心灵,得到美的愉悦。互动点之三:声乐艺术教育与美育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想像力、创造力。我国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十分重视艺术教育,特别是音乐教育,他认为音乐教育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有助于启发人的创造性思维。声乐艺术教育与美育就是要展开人们想像的翅膀,感知世界的奥妙,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声乐美学讲“三情”,即:诗情、曲情、声情。每一首好歌,都是一首好诗,都有一个优美的旋律,都需要用真心真情去演唱;动人的歌词、动人的曲调、动人的歌声,需要人用心去感知、体味、想像。这就是声乐艺术的独特韵味,美育的独到之处。互动点之四:声乐艺术教育与美育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人格魅力。声乐艺术教育与美育都属于一种情感教育,声乐艺术讲求声音技巧,讲究专业技能,但是更注重情感,不仅要求“字正腔圆”,更注意“声情并茂”。美育是通过对审美对象的感知,激发学生情感的活动、心灵的感应,促使思想的升华。通过声乐艺术教育与美育的这种情感教育,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从而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进而培养美好、和谐的情感和精神世界,构建完美人格,提高学生的人格魅力。
美好的生活,不能没有美好的歌声,美好的歌声能充实美好的人生,这就是凝结声乐艺术教育与美育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无穷魅力所在。
二、加强声乐艺术教育中的美育的途径
声乐艺术教育与美育既然是相互包容、相互联系、相互融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我们就要加强声乐艺术教育中的美育,我认为其主要途径有三个:
(一)把美育融会贯通到声乐艺术教育的专业技能技巧。训练之中。从声乐艺术技能技巧训练的表面看,是纯技术、纯专业的,例如发声的训练,讲人体器官,讲共鸣体,讲正确的发声方法,教育学生声音是从什么地方发出来的,原理是什么,声音怎样才能好听、动听,原始的声音与艺术的声音、科学的发声有什么不同,怎样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等。如果不融入美感,没有审美意识,那么,发声训练就不会达到应有的效果,就不会产生美妙的歌声,声乐就不能称其为艺术。
(二)把美育融会贯通到声乐艺术教育的作品处理上。声乐艺术把作品处理称之为“二度创作”,声乐的作品就是歌曲,作品处理就是演唱,没有演唱,歌曲创作就是毫无意义的纸上的符号;没有演唱,歌曲创作就没有任何社会功能;没有合格的演唱,歌曲创作就会被扭曲了形象,没有赏心悦耳的美的感受。有了出色的演唱,歌曲创作不但能够“容光焕发、神采奕奕”地走进观众、听众,还会带着它特有的智慧、灵感赢得大家的喜爱和欢迎。声乐艺术教育,就是通过声乐艺术训练,使学生学会“二度创作”,不仅把谱子上的记载和基本情绪唱对,还要通过演唱揭示作品的深刻内涵,显示自己与他人有别的艺术个性,使作品因其演唱而增色添彩,达到其教育目的、起到娱乐作用,在大众心理引起共鸣,得到美的启迪。“
(三)美育在声乐艺术教育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情感”的无处不在。声乐艺术是以情感交流为目的,最讲求的就是“以情带声”、“声情并茂”。“以情带声”的含义可以理解为两个层次:一是,声音是歌唱的基础,不论声音是否美妙,声音总是歌唱存在的先决条件,所以情感依附于歌唱的声音基础,通过优美的声音表现丰富的情感。有声无情只能感受人声的艺术美,有情无声、有情少声,情感何以表达?二是,把“情”理解为情感表达的要求和声乐审美意识对声音质量的指令性要求。当我们在演唱某个声乐作品时,作品的思想内容、情感深度需要用相符合的声音来体现,这种声音的要求必须符合声乐艺术审美标准。
为此,要引导学生多学习、多观察、多研究,增加阅历,拓展知识,善于理解和接受别人,感受和品味喜悦、悲伤、离别、思念、兴奋、悠闲、豪放等情绪和情感。一个麻木不仁的人是绝对学不好声乐艺术的,一个对美无动于衷的人或者说不容易激动和感动的人,是绝对不能唱好歌的。
参考文献:
[1]王次昭主编。 音乐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李可燕。民族地区高校声乐特色教育探究[J].艺术探索,2010(3).
[3]侯延爽。 论高校声乐的多维教学元素[J]. 艺术评论,2011.
我国声乐界有很多德高望重的教育家就是凭借自己丰厚的专业知识,引领一代代走进神圣的艺术殿堂,并取得辉煌成就,成为“德艺双馨”音乐艺术工作者的。如,喻宜萱、沈湘、周小燕、金铁霖、黎信昌等。当然,在声乐专业能力方面,必须强调一点,那就是歌唱语言的准确和规范,应当说这是个基本功,但也正是这一点却直接影响声乐艺术的美感。一些教师地方语言很重,甚至对现代汉语拼音规则和发音掌握不够,导致在声乐指导中忽视歌唱语言的培训和规范,出现声、韵、调上的错误,甚至用“地脚话”演唱。可见包括歌唱语言在内的专业能力的具备对最终获得声乐艺术的美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师的综合修养高师声乐教师除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外,还应当具备广博的非专业知识,包括历史、文学、美学、教育学、心理学、表演学、社会学等综合知识和修养,形成庞大深厚的知识库存,为培养更优秀的声乐艺术学习者奠定基石。起到不仅传授知识,也同时在培养人,塑造人的作用。在当今信息化、现代化不断推进的时代,博采众长,触类旁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文化现象更趋明显。声乐艺术授业者———高师声乐教师必须是一个善于学习,擅长学习,在渴求知识的道路上永不满足的朝圣者。只有这样,才能与时俱进,引领声乐艺术前进的方向。
声乐艺术心理学知识高师声乐教师若要在培养规格和质量上获得满意的效果,必须掌握一定的声乐艺术心理学知识,包括声乐艺术的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声乐艺术中歌唱者的需要、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这些知识和实践对揭示歌唱与发声的内在规律,了解演唱者的主观意识对歌唱与发声的调控作用,明了歌唱的各个环节(包括身体机能)与心理状态的联系,以及如何进行心理调控等都具有现实的指导作用。声乐艺术心理学知识必将为全面提高歌唱者优良的个性品质打下重要的理论基础。
钢琴伴奏基本功在我国现行的高师教育中,绝大部分高校的声乐教师都承担着声乐教学与钢琴伴奏合二为一的任务,只有极少数高校声乐教学和伴奏是分开进行的。现实的状态是扩招以后,不少学校学生人数暴增,而教师数量不足,于是小课人数不断增加,声乐教师既忙手上功夫也忙嘴上功夫,殊不知,人数的增多,声乐作品的累积,使得声乐教师的伴奏完整度、美感度都不断下降,个别学生怨声载道。为此,除了学校配备足量的师资队伍外,声乐教师还真的不能一劳永逸,必须做好钢琴伴奏的工作,为学生练声、歌唱的流畅,准确、美感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为此,声乐教师有必要对此项目进行卓有成效的培训和巩固。当然,条件成熟的学校可以把声乐教学的独立性和钢琴伴奏分开进行。
解决高师声乐艺术学习者的几个基础问题
(一)具备声乐学习的条件量体裁衣,对症下药是日常教学中因材施教的口头禅,但必须强调的是,良好的选材是声乐艺术追求美感的基础,没有音乐的耳朵,没有敏锐的节奏感,没有良好的嗓音是难以获得艺术美感的。近些年,出现了大批招收音乐艺术考生的高校,生源质量堪忧,那些因为文化成绩不理想而硬着头皮委身于高师艺术院系的学生,有的条件奇缺,却赶上了扩招的运气,但却给高师培养质量和培养规格带来了麻烦。所以,负责任的高校应该是负责任地选材,并负责任地加工培养,使之成为对社会有用的成品和真品,而不是半成品或次品。
(二)获得科学的声乐理论知识,掌握正确的歌唱技巧学习声乐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必须潜下心来,用心钻研,领会要旨,反复巩固,不断校正,切勿急于求成,梦想一蹴而就,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当然有的学生,花费了大量时间却收获甚微,甚至走了不少弯路。这与学习的状态和学习效果是密不可分的,要想在声乐艺术中获得美感,必须解决歌唱中的技术问题,树立科学发声,美妙歌唱的理念,寻求一切提高歌唱水平的方法和途径,解决呼吸、发声、共鸣、语言、位置等技术环节,最终获得声区的统一;同时尽可能地接触不同地域、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声乐作品,储备适合自身特点的声乐曲目库,不断形成自身声乐演唱的状态和风格,只有这样才能拥有美的歌唱和美的享受。笔者,在对少数民族声乐学生进行培养的过程中,采取的两个“拳头”的做法,收效很好,一个“拳头”进行科学发声方法的引入和灌输;一个“拳头”重视他(她)们自身得天独厚的民族声乐条件的保持,既不丢本色,也不与科学的声乐理念撞车,通过耐心细致的雕琢,学生们连续几年在全省校园歌手大赛中摘取前三名的桂冠,并在全省音乐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中取得第二名的好成绩,这种声乐艺术的规范理念和美感熏陶赢得的自信,提高了学生们学习声乐的兴趣和积极性。此外,在声乐艺术的锤炼过程中,还必须克服贪大求全,好高骛远的心理。
(三)储备综合的文化素养现在一部分年轻的声乐学习者,浮躁、肤浅,在学习上难以沉下去,用心不够,用心不深,喜欢追逐个性,追逐名利,因而难成大器。声乐艺术是对美的追求和渴望,没有良好的心态,没有综合的文化素养,终究缺乏内在的力量,所以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应该注意各类综合文化知识的吸收和消化。比如在演唱《送上我心头的思念》时,必须对历史有一个大体的掌握,对的一生有个了解,才能用心去演绎这首感人至深的作品,才能把作品的情感传递出来,那种深沉、思念、悲痛和渴望、祝福、嘱托与新的希望才能一并流出心田而进入欣赏者的心灵。而在演唱《一个妈妈的女儿》时,我们必须知道,藏区面临的各种矛盾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才会对今天藏区的发展欢欣鼓舞,对民族分裂势力恨之入骨,从而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安定局面,理解了这样的历史和现实,歌声的情感和美感难道还不会打动人心吗?
(四)形成良好的舞台表演习惯我们常说一个好的歌唱者,会最大限度地占有舞台,拥抱舞台,让演唱更加沁人心脾。声乐演唱者必须从声乐学习阶段开始注重形体、姿势、手势、眼睛、表情乃至气质等的培养,举手投足间让人感受到声乐艺术与众不同的魅力和吸引力,并持之以恒。这样良好的舞台习惯必将为声乐艺术的表演增添迷人的色彩,其美感的传递也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笔者参加的全省艺术联招声乐考试现场,每每会发现由于缺乏演唱的表演性和声乐个性的展示,许多考生总会留下不尽人意的遗憾。要知道声乐艺术所拥有的演艺舞台,总是给征服舞台,征服观众的人留下的,而随之一同留下的除了美妙的歌声,还有那潇洒自如,张弛有度的形体语言、个性和气质。#p#分页标题#e#
解决声乐艺术表演中的几个问题
(一)选取良好的声乐活动环境教师在培养学生声乐艺术美感的过程中,要注意选取良好的声乐活动环境,包括光线或灯光、空气、空间甚至颜色等的布局、搭配。让学习者走进美、感受美、保持美乃至塑造美、经营美、传承美!诚如是,这种环境下的歌唱想必一定声情并茂,先声夺人了。
关键词:艺术心理学;声乐表演;调控
【中图分类号】G640
人的任何活动都是一种心理活动,歌唱自然也不例外,也总是在一定的心理背景下进行的,不同的心理状态会对歌唱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因此,作为一名歌唱者,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歌唱中的心理调控,是一个连续的、变化的、动态的过程,几乎所有的声乐学习者,在进行学习和表演时,都会遇到心理调控方面的问题,所以探究声乐教学和演唱中的心理调控,对于提高演唱者的演唱水平和能力有着切实的积极意义。
1艺术心理学在声乐表演中的重要性
声乐是音乐艺术的重要形式。其目的是感动人,是传达思想、情感、情绪和描绘情景。只有歌者以情感正确表达歌曲的本意,才可能使听众受到感染,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事物的另一个方面,依靠歌唱心理思维的指导,培养敏锐的知觉,发展充分的想象力,不断对复杂的歌唱现象做出理智的分析、判断和思考的表达,取决于演唱者本身的理解能力和想象力。"音乐想象是复杂的心理过程,人们对它实质认识还很肤浅,它与感觉、知觉、意象、联想、思维、情感及意识活动有着密切联系。"黑格尔也曾指出:"创作就是艺术想象活动,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演唱中的艺术想象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方式,它给人一种超越现实的感觉,能增强演唱者的情感活动。在对作品演唱时,演唱者应使自己进入想象的境界,将情感化为意象。通过想象的情感、画面空间,运用听觉、视觉、触觉、味觉等表象来表达,就如自己在生活中亲身经历过的事物,在演唱时借助于想象来完成。
良好的歌唱状态包括呼吸、共鸣腔(胸腔、咽腔、口腔、鼻腔和头腔)的协调使用,以及具有较自由、轻松、自如、充满信心的良好歌唱心理,在歌唱中二者形成一个整体的感觉,这是歌唱训练的基础。事实证明:歌唱表演的成功与否,除了本身应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和精湛的演唱技巧,还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两者缺一不可,歌唱的技巧可以在有经验的教师指导下,经过努力掌握,但这并不等于获得了歌唱的全部能力。我们在进行声乐指导的过程中,经常发现许多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唱得很好,但一到舞台上演唱或参加比赛就出现心跳加快、身体僵硬、两腿发抖、脸色发白、直冒冷汗、气息上浮、声嘶力竭、节奏不稳、忘词跑调,有时甚至伴奏都听不清,失去自控力,脑海一片空白的心理异常,乃至于失去了对歌唱器官的调节能力,因而导致了演唱的失败。因此,歌唱对人的心理状态或心理素质的好坏,对其歌唱的训练和学习,对教师教学成果的优劣,对歌唱者的水平发挥,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2声乐表演中心理调控能力缺失的表现
2.1演出中的过度紧张
很多歌唱者,特别是没有过太多舞台经验的初学者,站在舞台上会感到明显的进展,表现为手脚多汗、呼吸不均、腿部打颤等现象,甚至更为严重者,大脑会突然一片空白,不知道自己站在台上要做什么,亦或着演唱中突然忘词等等,这些心理调控的能力的欠缺,严重了影响了正常的歌唱,更不用说完美的、超水平发挥的歌唱了。
2.2高音恐惧症
高音的训练和演唱,是声乐教学中一个重点,更是一个难点。因为很多声乐作品,为了情感抒发的需要,需要用更为高亢和明亮的声音,才能够予以淋漓尽致的表达。长期以来,因为观众对于声乐这门学科的了解有限,将高音的演唱看作是演唱成败和演唱能力高低的唯一标准。即便是在声乐学习者中间,也存在着这种倾向,认为高音唱得好,就是演唱能力强,这无疑是一种片面的看法。
2.3环境适应能力差
琴房是每一个声乐学习者停留时间最长的场所,琴房更是见证了一个声乐学习者学习的全过程,但是很多声乐学习者在不自觉中,形成了一种"琴房依赖症",即在琴房里演唱,往往是自然和从容的,甚至还会超水平发挥。而一旦离开了琴房,到了新的演唱环境,面对着自己不熟悉的环境,演唱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3加强声乐表演心理的培养策略
首先,学唱歌的人要适当学习心理学知识。通过学习心理学学会控制和运用自己的心理形态,指导自己对技巧表现的控制。在教学中,教师应多教导学生克服紧张情绪的方法,帮他们找出原因,消除障碍,获得声乐学习的成功。此外,还应根据学生的气质特点进行教学。根据每个学生的气质特点,因材施教。比如对性情急躁、喜欢急于求成的学生,老师就可控制其急躁、任性的情绪,培养他们的坚韧、顽强的能力;而对于怯弱、迟疑、反应慢的学生,老师则要帮助其克服孤僻、忧虑和自卑的心理,培养他们的顽强、自信的精神。
其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表演态度。第一,要对自己的水平有清醒的认识,不要有不切实际的期望;第二,要放下包袱,既要理智地正视自我,又要勇于表现自我,以饱满的激情和专注的状态进入演唱,唱出自己的真实水平。在演出过程中,老师应多教导学生懂得全神贯注,告诉他们,如果此时还想如何一鸣惊人,对演出效果作过分企求的话,势必会影响到演出的质量。另外,在平时训练中,老师也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系统的意志锻炼,尤其是帮情怯弱、迟疑的学生克服孤僻、忧虑的心理,培养他们对演唱事业高度的责任感、荣誉感和自豪感等。要告诉他们,对曾经的怯场失利自己要勇敢面对,并认真总结失败原因,找出解决办法,增强自信心,促进表演心理的健康发展。
最后,加强基本功的训练,提高演唱技艺。紧张恐惧的关键性问题就是信心问题,而信心则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自己的实力,即演唱水平的高低。俗话讲:"艺高人胆大。"作为一名优秀的歌唱者,只有熟练地掌握了各种技巧和技术,才能在演出时淋漓尽致、声情并茂地发挥。成功的表演来源于平时扎实的训练和心理素质的培养,表演者一定要具有正确的心理状态。歌唱者在训练或演唱时,全身放松但不松懈;注意力高度集中,但不紧张;积极、热情、主动地训练及唱歌,但不慌乱。具备了正确的心理状态,就是打好了心理素质培养和训练的前提和基础。
结论
近年来随着声乐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发展,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声乐工作者认识到了心理调控在声乐演唱中的重要意义,心理调控,看起来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味道,但是将其放到实际的教学和表演过程中,就会发现,心理调控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也是完全有规律可循,从容把握的。
参考文献:
[1]苏明海。声乐表演中"怯场"的分析与解决[J].大众文艺。2010(11):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