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随声附和的人优秀10篇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下面是勤劳的编辑为大家分享的比喻随声附和的人优秀10篇。

比喻随声附和的人 篇1

文学:西汉时期,学校的负责人不是叫校长或教官,而是称“文学”,而负责人则称为张文学、李文学等。此“文学”指的是一种职务的称谓。汉武帝为选拔人才,特设“贤良文学”科目,由各郡每年举荐人才上京考试,被举考者便叫“贤良文学”。“贤良”是指品德端正、道德高尚之人;“文学”则指精通儒家经典之人。汉代,由于散文和辞赋的发展,文学与学术有了分离的趋势。学术著作被称为“学”或“文学”,词章之作被称为“文”或“文章”。魏晋南北朝时,文学已和今天的文学概念接近。这时,文学亦受到了高度重视,文学开始独立。齐梁时文学作品在书目中开始同其他书籍分开。以后,“文学”一词便逐渐成为语言艺术的专用名词。

文章:在春秋战国时期,“文章”指礼乐法度,如《诗・大雅・荡序》说:“厉王无道,天下荡荡,无纲纪文章。”又指文采,如《楚辞・九章・桔颂》说:“青黄杂糅,文章烂兮。”到了汉代,“文章”指按照一定的章法组织起来的能够表情达意、首尾完整的书面语言形式。王充《论衡》说:“文字有意以立句,句有数以连章,章有体以成篇。”南北朝时,“文章”指文笔,如《北史・刘瑶传》说:“少好读书,兼善文笔。”刘勰《文心雕龙・总术》说:“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到了当代,“文章”一词一是指一切的文字形式,包括诗歌、辞赋、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在内,这是广义的“文章”;二是指文艺作品以外的各种文字,如日常应用文、各种类型的议论文,以及散文等,这是狭义的“文章”。另外,现在还用“文章”比喻暗含的意思,如:话里有文章。

杜撰:《现代汉语词典》对“杜撰”的注释是:“没有根据地编造;虚构。”但是“杜撰”这个词的来历,却有下面这样一段很少有人知道的轶闻:古时候,有个叫杜默的人,喜欢做诗。但是,他写的诗,内容空乏,不着边际,毫无真情实感。而且,他的诗不讲韵律,有人说他写的东西,诗不像诗,文不像文,实在是不伦不类。因此,人们每逢看到不像样的诗文就脱口而出:“这是杜默撰写的。” 后来这句话逐渐简化为“杜撰” 。再后来,“杜撰”又被引申为没有根据地编造的意思了。

斧正:人们在请人修改文章的时候,往往爱说:请“斧正”。顾名思义“斧正”一词有大刀阔斧地修正文章的意思。“斧正”一词是由何而来的呢?“斧正”是一个典故,出自《庄子・徐无鬼》。说的是战国时期,博学的庄子结交了一个朋友惠子,两人在学问上互相切磋,取长补短,交谊很深。后来,惠子早亡,庄子甚为痛惜。一次,庄子路过惠子的墓前,他对随来的人讲了一个故事:楚国郢都,有个勇敢而沉着的人,他的名字没有流传下来,人们只叫他郢人。郢人有个好朋友,是技术高超的工匠,不知道他是姓石还是名石,古书上称他“匠石”。 郢人和匠石,真是难得的一对。他俩有一套绝技:郢人在鼻尖上用***涂上苍蝇翅膀似的薄薄一层,匠石能用斧子把这层***轻轻削去。这多么危险!可是匠石在表演这套绝技时,态度从容,不慌不忙。他抡起大斧,顺着郢人的鼻尖削下去,只听得斧子在空中呼的一声,***就完全被削掉了。而郢人的鼻子,却毫不受损伤。郢人的脸色,也丝毫不变,他安闲地站着,若无其事。这件事后来被宋国的宋元君知道后,就很想亲眼看一看这个表演。他托人找到匠石后说:“听说你运斧如风,请给我表演一下吧。”不料,匠石却说:“对不起,现在没法表演了,因为我的好朋友郢人已经去世,我失去了表演绝技的唯一伙伴了!”故事讲到这里,庄子叹息说:“自从惠子死后,我失去了学业上的挚友,再也没有和我谈得投机的人了。”根据这个故事,后人在请人修改文章的时候,往往说:请“斧正”,以示谦恭,还有的写作“斧政”、“削正”,都是这个意思。

雷同:《现代汉语词典》对“雷同”的注释是:“指随声附和,也指不该相同而相同(旧说打雷时,许多东西都同时相应)。”“雷同”一词最早见于《礼记・曲礼上》:“毋剿说,毋雷同。”汉代郑玄注:“雷之发声,物无不同时应者。人之言当各由己,不当然也。”意思是说,人应该用自己的心去断其是非,不要取他人之说以为己语,像万物闻雷声而应那样。因而,“雷同”还有“随声附和”之义。《汉书・刘欲传》:“或怀妒嫉,不考情实,雷同相从,随声是非。”“雷同”的这些含义虽然在今天不常用了,但人们借用此词来批评那些缺乏新意,千人一面的作品则是十分恰当的。

腹稿:语出《新唐书・王勃传》:“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初唐诗人王勃,少年时即有才名,后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被称为初唐四杰。王勃诗风清新,为文也沉雄博丽,冠绝一时。传说他写文章,先把墨磨好,再以被子覆面卧床,然后起而疾书,文不加点,一气呵成,时人谓之“腹稿”。后因称预先构思好的文稿为“腹稿”。《宋史・徐积传》:“为文率用腹稿,口占授其子。”清代赵翼《不寐》诗:“老来无寐夜景清,聊营腹稿待天明”,即用此典。

剽窃:亦作“抄袭”。剽,古来就有“抢劫”的含义。《汉书・贾谊传》:“剽吏而夺之金。”颜师古注:“剽,劫也。”所谓“剽窃”,是指“窃取他人的文字以为己有”而言。归有光《与沈敬甫小简》:“今世相尚以琢句为工,自谓欲追秦汉,然不过剽窃齐梁之余。”也就是说,凡全部照搬、部分照搬,而这照搬的部分即使不尽相同,但它对作品的主题、故事、结构、人物性格的完成,艺术意境的造就等,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就是“剽窃”。

借鉴:鉴,镜子。借鉴,谓以他人之事为鉴。语本《淮南子・主术训》“夫据干而窥井底,虽达视犹不能见其睛;借明于鉴以照之,则寸分可得而察也。”今多指跟别的人或事相对照,以便取长补短。也就是说,作品中某些出彩的地方,虽然是作者苦心经营,刻意求新的结果,但是,细究其表现手法,描段,原本是作者读了某个作品,喜爱那种手法,因而引用到自己的实践中来,而实践的结果是他新的创造,这就是“借鉴”。

著作:撰述;著书或作文。《论衡・书解》:“著作者为文儒,说经者为世儒。”说得具体一点,“著作”就是专指创造性的文章而言的。前人没有阐发过或没有记载过的、第一次出现的文章或书籍,才算是“著作”。“著作”古称“作”。“编述”(是在许多可以凭借的资料的基础上,加以提炼制作的功夫,有如现在的“改编”),古仅称“述”。孔子的“述而不作”的话,就严格区分了这两种体例。“著作”也指作品。另外,“著作”还是古代的官名“著作郎”或“著作佐郎”的省称。掌国史资料和撰述之职。

比喻随声附和的人 篇2

公元前210年,宦官赵高当上宰相后,专横跋扈,权倾朝野。秦二世胡亥年纪尚小,朝中一切大事都听从赵高安排。赵高不甘心居一人之下,日夜谋划着篡夺帝位,取代秦二世,但又怕群臣反对。为了试探一下大臣们对自己的服从程度,他策划了一出“指鹿为马”的把戏。在朝堂上,赵高当着秦二世和众大臣的面故意把鹿说成是马,尽管胡亥已经指出是赵高看错了,但大多数大臣慑于赵高的权势,或沉默不语、不置可否,或随声附和以讨好赵高,有几个大臣不畏权势,讲了真话,后来都相继被赵高杀掉。

“指鹿为马”的成语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高因阴中诸言鹿以法。后群臣皆畏高。

后来人们用此成语比喻混淆真相,颠倒是非。

本来鹿和马是极好辨认的,经多见广的大臣们自然也能分辨得清。可奇怪的是,当赵高在大庭广众之下指鹿为马时,为什么大多数大臣也睁着眼说瞎话呢?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这是由于大臣们受了赵高暗示的结果。

所谓暗示,是指在没有对抗态度的条件下,人或者环境以含蓄间接的方式,通过言语、行动、气氛等向个体施加影响,个体受到影响后,做出顺从反应的心理现象。

在日常生活中,暗示是人际影响的一种特殊方式。它不同于一般的说教,不同于直来直去的劝解和做思想工作。它通过含蓄而巧妙的方法迅速影响他人的心理状态,并改变其行为,对于人际关系的建立和人际交往的展开具有重要影响。

暗示有其自身的特性。

第一,目的性。暗示者一般目的性较强,想通过暗示的方法达到改变他人心理状态和行为的目的,如教师为了制止某个学生上课随意说话的不良行为,通常只需对那个学生皱一下眉头,学生就会停止说话。

第二,巧妙性。暗示的方法是含蓄而巧妙的,不是简单地通知对方;也不是摆事实、讲道理,力图说服对方;更不是强迫、压制对方;而是用一种十分婉转的方法向对方输送某种信息,使对方接收信息后很自然地做出暗示者希望的反应。如上述例子中,教师制止上课随意讲话的学生时,仅仅皱了一下眉头,就把不愉快的信息输送了出去,学生接收了这一信息后,自然地停止了说话,使教师发出的这一暗示取得了应有的效果。

第三,接受暗示的无批判性。一般说来,接受暗示者易为暗示的巧妙性迷惑,对暗示者的目的通常不会怀疑,无批判和心甘情愿地接受暗示。

影响暗示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一般分为以下两方面:

第一,被暗示者的年龄、知识经验、身体状况,特别是个性因素,都能影响暗示的效果。一般说来,儿童比成年人更容易接受暗示,知识经验缺乏的人比知识渊博、经验丰富而又老成的人更容易接受暗示,身体虚弱多病的人比身体强壮、精力充沛的人更容易接受暗示,独立性弱的人比独立性强的人更容易接受暗示。在“指鹿为马”的故事里,那些顺从赵高意见的臣子,独立性较弱,所以受了赵高的暗示;而那些不畏权势,有较强独立性格的臣子,讲了真话。

第二,暗示效果如何,起决定作用的是暗示者的人格特点、暗示所采用的信息载体和暗示的情境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是暗示者的权威程度。暗示者地位越高,越具有权威性,也就是说,暗示者的年龄越大,知识越丰富,职位越高,权力越大,其暗示影响力越大。心理学家莫顿曾做过一个实验,他让100名学生先自己对一些音乐作品进行评价,然后分别告知他们专家或大多数人的评价意见,随后给他们修改自己意见的机会。结果发现,所有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对自己的评价作了修改,并趋近于专家或多数人的评价。

在“指鹿为马”这个故事里,赵高掌握着生杀予夺的大权,这大大加强了他在群臣心目中的权威地位。赵高指鹿为马的行为,意味着向大臣们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我故意把鹿说成是马,是要试试你们是否真的拥护我,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有谁敢提出反对意见,我就治罪于他。接受了这样的暗示信息,那些明哲保身的大臣只好唯唯诺诺,附和赵高的意见了。

权威暗示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名医给病人看病有时能增强治疗效果,就是权威暗示积极作用的表现;名人的偏见有时对人们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有很大的束缚力,就是权威暗示消极作用的表现。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们要善于利用积极的权威暗示,减少消极的权威暗示的影响,以增进工作效果。

比喻随声附和的人 篇3

关键词:多模态隐喻;动态性;互动性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2)05-0151-3

1 引言

随着影像、印刷和数字传播等技术的发展,语篇世界呈现出数字化和多模态化的特点。交际手段的多模态化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多模态语篇分析”逐渐成为语言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多模态话语分析旨在把基于语言符号发展起来的理论拓展到其他符号资源,验证理论的适用性,把语篇意义建构推向一个更高、更广的符号学层面。

在当今语言学界,“隐喻是一种思维和行为方式,语言是概念隐喻的外在表现形式”(Barcelona,2002:207-277)这一观点已得到普遍的认同。多模态隐喻研究作为认知隐喻理论的新发展,为探讨隐喻的本质与应用提供了新的视角。20世纪90年代末始,以Forceville为代表的一批欧美学者结合认知语言学和传媒学的研究成果,从学科的角度对多模态隐喻展开了尝试性研究,将概念隐喻研究拓展到了跨学科的多模态研究,并建立了研究平台。

2 多模态隐喻

20世纪80年代,主流的概念隐喻研究主要聚焦于隐喻的语言体现,他们认为“隐喻不是一种修辞方法,而且一种思维方式”(Lakoff&Johnson,1980)。通过大量语言事实的验证,隐喻的思维性和概念性本质已经得到了语言学界的普遍认同,这一论断成为概念隐喻研究者共同信奉的信条。然而,单单从语言符号上得出的概念隐喻理论是不全面的。在绘画、音乐、雕塑、建筑等人类的认知活动中,人们还可以借助于声音、图像和空间等其他媒介和手段表达概念。Mark Johnson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经典的认知隐喻研究一直只关注语言体现,这隐含某种偏见:意义只存在于语言符号中。事实上,其他符号或一切艺术形式对体验意义的构建过程和语言并无二致。”(转引自Forceville&Urios-Aparisi,2009:4)

随着信息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人类交际所涵盖的范畴已经非常广泛,进入了多模态时代,文字、图像、构图等多种媒介符号交织在一起,充分调动感官的协同作用,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然而,到目前为止,主流语言学家对隐喻的研究还主要集中于隐喻的语言体现,对于非语言符号以及多模态互动呈现的隐喻缺乏应有的重视。Forcevilie等人所提出的多模态隐喻恰好弥补了原有隐喻研究的缺陷。

多模态隐喻指来源域和目标域主要用不同的模态来呈现的隐喻,其目标域和来源域在不同的模态中被表征出来。根据Forceville的观点,这些不同的模态包括:(1)图像符号;(2)书面符号;(3)口头符号;(4)手势;(5)声音;(6)音乐;(7)气味;(8)味道;(9)接触。在多模态的语境下,通过两种或多种模态或符号的协同作用,相互补充,构成概念隐喻。如常见的平面视觉隐喻只有视频没有音频,其视觉模态涉及图像、色彩、构图、语言文字等多类视觉符号,多用于平面广告、漫画、海报等;而立体多模态隐喻诉诸于影像和声音,涉及影像的拍摄角度和拍摄方式(长镜头、特写、全景等)、连接顺序、剪辑方式、切换节奏、音乐及有声话语与图像的配合等多个层面。

将符号系统和感知联系起来,以便解读一个多模态隐喻方面的问题,Forceville(2008:469)认为必须满足三个条件:首先,给定它们出现的语境,因为这两个现象属于不同的范畴;其次,目标域和来源域能够被分别辨认出来,并使得听读者从来源域到目标域映现一个或更多的特征;最后,这两个现象在两个以上的符号系统和感知模态中得到一定的提示。

3 多模态隐喻的构建

Forceville根据源域和目标域可能存在的空间关系,将图像隐喻分为源域替代目标域(MP1)、源域和目标域融为一体(MP2)以及源域与目标域并置(图像明喻)三种类型。在一个空间范围内,两个实体的关系首先存在两种可能:结合(integrated)与分离(separated)。如果是结合,可能是目标域的全部代替了源域的位置(substituted),也可能是两个实体是融为一体的(fused),即源域的一部分与目标域的一部分组成一个整体。如果是分离,为了保证映射关系的存在,两个实体只能是近距离的并置(juxtoposed)(如图1所示)。

映射方式是考察文字与图像所组成的语篇中多模态隐喻的实现方式。在图2中,假设A1和B1分别为文字中的目标域和源域,A2和B2分别为图像中的目标域和源域,那么跨模态映射则为虚线箭头表示的A1B2和A281的映射。此类隐喻称为A182型隐喻和A281型隐喻,这两类隐喻即为Forceville&Urios-Aparisi(ibid.)所定义的多模态隐喻。

A1B2型隐喻的构建是通过赋予图像某一特定属性或身份实现的。源域的选择和向目标域的映射建立在体验性(Embodiment)和源域的文化内涵基础上。Halliday(1994:124)认为:图像是一个标识(token),文字是附加给该标识的价值(value),图像与文字构成一个识别关系过程(relational process of identification)。换句话说,即通过文字识别图像的价值。政治漫画的隐喻就往往属于该范畴。隐喻的机制是用具体的东西表达抽象的意义。在图像隐喻中,为了使读者理解漫画,漫画作者常常需要用文字赋予这些图画特定的含义,尽管其中的文字简明扼要或只言片语,但只有通过文字的辅助作用,读者才能解读出漫画里的隐喻,从而获悉漫画作者的交际目的。例如在一则将美国新闻比作恐怖小说的漫画中,图像把美国新闻报纸与恐怖小说并列于书架上,这样,美国新闻就被赋予了特定的隐喻含义。漫画作者在认知层面将美国新闻描述为恐怖小说(隐喻过程),但其符号化过程为先画出新闻报纸,再赋予其价值。就认知过程而言,读者首先识别书架上摆放的美国新闻和各种有名的恐怖小说,并看到书架文字附加给它的价值(horror);然后,读者觉察到该关系过程的异常,并试图理解作者用意;最后,政治漫画的语类与话题告诉读者该漫画是关于美国新闻的,而在背景知识中能够找到美国新闻与恐怖小说之间的相似性,由此推理出“美国新闻是恐怖小说”。

A281型隐喻的目标域为图像,源域为文字。和A1B2型隐喻一样,A281型隐喻中的A2与B1同样构成一个语法结构。不同的是,A2作为标识是目标域,而非源域。这类隐喻常出现在广告中,因为广告的目标域是其产品,并且通常广告包含该产品的图像。广告中的文字部分将产品比喻成其他事物。例如在一则葡萄酒的广告中,产品图像的上方为“With wines it is the other way if you have grown up/been raised in a basement/cellar within an oak cask,you are of noble birth.”。这则广告包含了“WINE IS BABY”这一隐喻。产品图像为标识,文字为其赋予价值。广告中,读者首先看到一瓶葡萄酒被白布包裹着放在藤条的篮子里,宛若新生的婴儿,如果忽视了广告上方的文字,该广告的隐喻就无法被认定,也许仅仅被认为是某个餐厅展示葡萄酒的方式。图像上方的文字赋予了该图像“酒是婴儿”的价值,该价值成为源域,为解读该产品提供一种途径,即“该品牌的葡萄酒就像出生高贵的婴儿”。

隐喻的构建是通过赋予图像某一特定属性或身份实现的。这是迄今为止最全面的分类,但仍不能包括所有的图像隐喻和图像-文本隐喻类型。

4 多模态隐喻构建的特点

4.1多模态隐喻的动态性

基于大量脱离语境语言表达式所总结出的隐喻结构公式“A是B”抹杀了隐喻动态建构的本质,不符合多模态隐喻的特征(Forceville&Urios-Aparisi,2009:11)。正如赵秀凤(2011:5)指出:与高度抽象的语言符号不同,非语言模态的表征往往具有高度的时空序列特征,或通过视觉的延展构建一个包含行为事件链的隐喻场景,或通过镜头的剪辑次序或声音的起伏仿拟事件的发生过程,因此多模态隐喻似乎都承载着一定的叙述性。通过影像和声音,涉及影像的拍摄角度和拍摄方式(长镜头、特写、全景等)、连接顺序、剪辑方式、切换节奏、音乐及有声话语与图像的配合等多个层面的合成和叠加,Forceville&Urios-Aparisi(2009:11-12)所提出的“正在进行的A是正在进行的B”(A-ING IS B-ING)的隐喻理解公式更直观贴切地显示了多模态隐喻的动态建构。

如在一则电视茶广告里,该品牌的茶标签如同催眠表一样地晃动,构建出“该品牌的茶是催眠表”的隐喻。淡金色和棕色光晕和渐渐模糊的影像显示出人在温暖、放松的环境下慢慢入睡的状态。凭借镜头的剪辑次序和画面的协同作用,

“饮用该茶使人放松”的隐喻意义的生成和解读就变得鲜活起来,多模态隐喻的动态性就更为突出。

4.2多模态隐喻和转喻的互动性

隐喻和转喻不仅是两种修辞格,而且是人类重要的两种思维方式,同时也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认知方式。两者在修辞、认知、语义及社会功能上都存在着区别,但是正如Forceville&Urios-Aparisi(ibid.:12)在概述隐喻研究特征时指出,研究隐喻不涉及转喻是不可能的。

Barcelona(2002:207-277)指出:转喻的映现与一个认知域中认知域的心理突显或激活是相关联的。在多模态转喻中,来源域通过视觉、听觉或其他模式得到突出,以达到指称、意义拓展和语用推理的功能(Panther&Thornburg,2003)。

多模态隐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转喻。由于受空间(或播放时间)所限,运用图像或文字所表征的概念成分往往只能是可以为同一理想认知模型或认知域矩阵中其他成分提供心理参照的突显成分。

除了为构建隐喻提供必要的前提外,转喻的作用还体现为制约隐喻映射的特征和属性。转喻体本身通常附带有某些具有评价和感彩的隐含意义。例如,象鼻和象腿都能激活大象这一概念,然而象牙隐含有“进攻性、洁白、昂贵”的意思,象鼻却隐含有“灵活性、敏感、喷洒水或沙子的器具”的意思(Forceville,2009:26)。因此,选择不同的转喻体就意味着诱发不同的“大象”特征映射入目标域。Urios-Aparisi指出,在广告语境中,转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过程,它不但反映修辞策略,而且在诱发、制约映射特征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09:96)。

比喻随声附和的人 篇4

中学音乐教育是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是培养青少年成为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的新型人才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的说,它有三个目的:一是通过音乐教育,人人都能成为记忆力强、反应灵敏、想象力丰富、判断力迅速而准确,有一定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聪明人;二是创建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和艺术氛围,使学生在精神上能得到美的滋润,使身心感到特别轻松愉快;三是给予学生以一定的审美知识和审美观念,懂得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高尚的,什么是一般的;同时给学生以基础的音乐知识,达有一定的自学钻研能力,并能初步体会到一些音乐艺术美的奥秘,如怎样感知到音乐形式的美曲中气质的美,节奏的美,旋律的美,多声部的美,以及对音乐的探索、内涵感情的体会哲理的悟得等等。总之,它是以“美”为核心,随时地进行美的熏陶,通过美育促进德育、智育的更进一步发展。

1. 中学生都是十四、十五岁左右的学生,他们求知欲旺盛,活动性大,模仿力强,但持久性和耐力差 所以,在教学中应注意采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方法进行教学,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首先要重视音乐课的组织教学。组织教学应成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手段。使其精力集中,以便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所以,不要把组织教学只当作教学开始部分的“检查课前准备”、“师生问好”和无目的的起坐,而要有效地贯穿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特别在每次出现新知识、变换新内容之前,都要千方百计地设法引起学生的注意,才能迅速、顺利地突破难点,从而使整个课堂教学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局面。

其次,组织教学的方式方法,应注意各阶段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应多采用启发、思考、发现等方法进行疏导。另外,教师在组织教学中应结合自身各方面条件,扬长避短,使自己始终保持一定的权威性、示范性,减少失误。

2. 学生对掌握不同的节奏型,往往会出现困难和混淆 如果死记硬背,为学生带来许多困难。教师可根据生活中的不同音响特点编写一些“节奏歌谣”或归类比较,让学生反复练唱或分析对比。例如:在欣赏《会打切分音的闹钟》就让学生模仿钟的响声,在欣赏的同时也学习了切分音这不但对视唱有所帮助,对以后的听音记谱也有促进作用,同时,增加了对音乐形象的理解。

3. 教师的有意提问,能把学生带入思考、追求探索的意境中去 例如:欣赏《牧歌》提问:前面的引子部分给你的是个什么样的意境?学生情绪很高课堂也活跃起来。

4. 在曲调和节奏练习中,采用由浅入深的变化和对比,诱导和鼓励学生去不断克服困难 如:通过练习节奏2/4 xx xx|xx xx|,然后换成2/4 ox xx|ox xx|再换成2/4 x x x|x x|抓住学生要强、好奇的心理,使他们觉得“既不能轻而易得,又不是高不可攀”地引导学生逐步克服困难去完成新的任务。

转贴于

5. 运用形象比喻和有趣味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解 传授新知识。这不但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也会加深学生的记忆。如:把附点音符中的附点,比做某某音符带了个“小弟弟”,“小弟弟”乘车要买半票(当然前面的大哥哥音符要买整票)。这样,把附点的时值总是等于前面音符时值的二分之一(一半),而与半票是整票价格的一半有机地联系起来。这就较好地克服了学生把附点的时值固定当做半拍的错误概念了。把顿音号比喻成指啄食的鸡嘴:顿音号、象鸡嘴,应该唱得短又脆;把重音号比喻成箭头:重音号,象箭头,时间唱足音饱满;把延长号比喻成眼睛上面加眉毛;把连音号比喻成相同音上搭座桥;把渐强号比喻成喇叭,左边小来右边大;把渐弱号比喻成宝剑,右边小来左边大;把休止符°比作“某某同学没赶上车”,要给他留座位(即空出与音符相应的时值)。也可以将一些音乐符号组成“鸟”,让学生辨认。通过上述方法,既交待了这些音乐符号的作用、又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对知识概念的理解。

6. 唱歌课要让学生不觉得识谱的枯燥 先让学生完整的听,感觉歌曲的美,引起他们的兴趣,在把歌曲中的难点拿出来先唱,当做试唱谱唱、练声曲或者节奏练习等等来做。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完整的识谱,这样他们就不觉得枯燥,不认为识谱难了。

比喻随声附和的人 篇5

一、 所谓共荣其实就是为学生老师们服务,尽自己的努力做到令老师同学们满意,因为劳动人民最光荣,更何况是我们这些纯义务劳动的人。同时作为一个学生干部,自是一件光荣并且有意义的事情,学生后面缀上“干部”两字,不觉稍稍产生了几丝优越感,当然也开始更严格的有求自己,用“干部”这个后缀鞭策自己。

二、 敢言自豪是因为自己真的做了一些事情。从来到社联的第一天起,就开始了对这份学生干部工作的体验,开始工作。作为办公室的人就要学会整理档案、收拾准备备品、做会议记录、上传下达……反正一切繁琐和细微的工作,很锻炼耐力的差事。渐渐的后来活动越来越多起来,又要学会工作不仅效率高还要有条不紊。虽然累,但当每次活动结束后,感觉到自己的辛苦汗水没有白流,自己在活动中留下了自己的印记,即便只是幕后、场边。我感到我的光阴没有虚度,只收我做了些事情,在社联这个团体,在辽工这所校园留下了我美好的记忆。

三、 至于令人羡慕其实是我自己猜想的,至少我自己会羡慕这种生活,或者也可以说是我自己很喜欢这样的生活,充实!经常会和一些很优秀的人在一起工作,交流。与一群精英并肩飞行,我会飞的更快更高更洒脱。当你真正融入到这个团体你才会知道,这个团体很优秀、很友爱、很和谐。感觉进入这个家庭我虽然累了很多,但我不亏,呵呵。我收获很多,包括很多与人交流和工作的经验,也包括很多真挚的友情。

同时有些时候又不得不反思,自己做错了什么?自己缺少什么?自己需要加强什么?

你身边有很多人,每一个人都会很认真很负责的做事情。自然当你有什麽事情做的不好不完善,副部同学们会给你指出,甚至有时候你自己也能从比较中感受到很多学到很多东西。因为有比较才会有进步,所以将自己的缺点不足都暴露了在周围人面前,你便学会了更正便有了进步。

对于我现在办公室的工作,我感觉自己越来越有热情,用“李书记赠与的微笑”认真的迎接每一天的到来,像李哥那样对任何困难事情说没问题。

弓哥曾用一句“我是社联的女人”征服了所有社联人。笑过后你会认为这是多么贴切的一个比喻啊!

以女人之细致对待这繁琐的工作;

以主妇之责任迎接每个来访的客人

以女主人之态度看守家里用品。

不是随声附和,不是溜须拍马,但我想,在我了解了自己工作后我也想把自己比作“社联的小妾”。

是的,我要做社联的小妾,辅助社联的“正房”弓哥——这个社联公认的女人!用我细致耐心的一面对待这份同样细致繁琐的工作。

同时,在这里我也想工作锻炼自己的同时学会创新,就像我们弓哥所说的那样,“在学会了做事之后要学会思考,怎样做会做得更好更有效率?”,这就需要有你自己的想法,让工作中存在你自己的东西。也可以说为这个团体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和田雷说的一样“我要,我愿意!”同时我也正紧着我的所能。

失败与成功总是人们喜欢谈论的,但很多事情其意义并不全在于此。过程很美很美,别只看到前方的终点线、评分牌,忽略了路旁的美景。

比喻随声附和的人 篇6

根据上述三个主要目的,中学音乐教育的教学方法,就应该有所适应。它不能象一般知识课的教学方法一样,非常严肃地或者单纯使用灌输性方式来讲解住入,也不能象民间艺人一样,只采用一句一句地口传心授;也不能象专业音乐学校中强调某些技能的训练;更不能象几十年来一直采用单纯的教几支歌就算上音乐课了。故教学方法必须改革。应以科学的教学法施诸于不同程度的教育对象(包括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等)。并要既有循序渐进的规律性,又有随机应变的灵活性,随时注意考虑怎样才能使学生能够接受的更多些、更快些、精神上更愉快些。

面对我国目前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状况,如何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加强音乐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大面积地提高音乐教学质量,是进行音乐教学改革的现实课题。近些年来,国外的一些音乐教学方法陆续被介绍到国内来。这些外国音乐教学法各有所长,但这些音乐教学法毕竟是各国音乐教育家根据各自国内实际情况创造出来的,我们的音乐教育改革不能照搬照抄,只能在其启发下依据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实际情况,努力探讨中国式的教学方法,这是一个大课题。本文只就自己教学中感受较深的几个侧面粗略谈一谈浅显的看法。

一、中学生都是十四、十五岁左右的学生,他们求知欲旺盛,活动性大,模仿力强,但持久性和耐力差。所以,在教学中应注意采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方法进行教学,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首先要重视音乐课的组织教学。组织教学应成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手段。使其精力集中,以便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所以,不要把组织教学只当作教学开始部分的“检查课前准备”、“师生问好”和无目的的起坐,而要有效地贯穿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特别在每次出现新知识、变换新内容之前,都要千方百计地设法引起学生的注意,才能迅速、顺利地突破难点,从而使整个课堂教学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局面。

其次,组织教学的方式方法,应注意各阶段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应多采用启发、思考、发现等方法进行疏导。另外,教师在组织教学中应结合自身各方面条件,扬长避短,使自己始终保持一定的权威性、示范性、,减少失误。

二、学生对掌握不同的节奏型,往往会出现困难和混淆。如果死记硬背,为学生带来许多困难。教师可根据生活中的不同音响特点编写一些“节奏歌谣”或归类比较,让学生反复练唱或分析对比。例如:在欣赏《会打切分音的闹钟》就让学生模仿钟的响声,在欣赏的同时也学习了切分音这不但对视唱有所帮助,对以后的听音记谱也有促进作用,同时,增加了对音乐形象的理解。

三、教师的有意提问,能把学生带入思考、追求、探索的意境中去。例如:欣赏《牧歌》提问:前面的引子部分给你的是个什么样的意境?

学生情绪很高课堂也活跃起来。

四、在曲调和节奏练习中,采用由浅入深的变化和对比,诱导和鼓励学生去不断克服困难。如:通过练习节奏2/4xxxx|xxxx|,然后换成2/4oxxx|oxxx|再换成2/4xxx|xx|抓住学生要强、好奇的心理,使他们觉得“既不能轻而易得,又不是高不可攀”地引导学生逐步克服困难去完成新的任务。

五、运用形象比喻和有趣味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解、传授新知识。这不但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也会加深学生的记忆。如:把附点音符中的附点,比做某某音符带了个“小弟弟”,“小弟弟”乘车要买半票(当然前面的大哥哥音符要买整票)。这样,把附点的时值总是等于前面音符时值的二分之一(一半),而与半票是整票价格的一半有机地联系起来。这就较好地克服了学生把附点的时值固定当做半拍的错误概念了。把顿音号比喻成指啄食的鸡嘴:顿音号、象鸡嘴,应该唱得短又脆;把重音号比喻成箭头:重音号,象箭头,时间唱足音饱满;把延长号比喻成眼睛上面加眉毛;把连音号比喻成相同音上搭座桥;把渐强号比喻成喇叭,左边小来右边大;把渐弱号比喻成宝剑,右边小来左边大;把休止符°比作“某某同学没赶上车”,要给他留座位(即空出与音符相应的时值)。也可以将一些音乐符号组成“鸟”,让学生辨认。通过上述方法,既交待了这些音乐符号的作用、又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对知识概念的理解。

六、唱歌课要让学生不觉得识谱的枯燥。先让学生完整的听,感觉歌曲的美,引起他们的兴趣,在把歌曲中的难点拿出来先唱,当做试唱谱唱、练声曲或者节奏练习等等来做。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完整的识谱,这样他们就不觉得枯燥,不认为识谱难了和声音程可以由低到高分解用上述方法练唱。如低音声部记住,高音声部记住,放轻声音,保持住音高,再注意倾听和声效果,以求谐和。

比喻随声附和的人 篇7

你应该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不能像矮人看戏那样,人云亦云。关于成语人云亦云的那些可以摘抄的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成语人云亦云的意思,供大家参考。

一、人云亦云含义云:说;亦:也。人家怎么说,自己也跟着怎么说。指没有主见,只会随声附和;形容只会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金·蔡松年《槽声同彦高赋》诗:“槽床过竹春泉句,他日人云吾亦云。”

二、人云亦云近义词步人后尘 [ bùrén hòu chén ]

紧跟在别人的后边走。比喻追随或模仿别人。后尘:人走路时脚步带起的尘土。

偏听偏信 [ piāntīng piān xìn ]

只听信一方面的话:这件事谁是谁非,双方意见都得听,不能~。

吠形吠声 [ fèixíng fèi shēng ]

《潜夫论·贤难》:“一犬吠形,百犬吠声。”比喻不明察事情的真伪而盲目附和。也说吠影吠声。

吠影吠声 [ fèiyǐng fèi shēng ]

也说吠形 吠声。一条狗看见人影叫起来,许多狗也随声跟着叫。比喻不明真相,跟在人后随声附和。汉王符《潜夫论·贤难》:“谚云:‘一犬吠形,百犬吠声。’”

拾人涕唾 [ shírén tì tuò ]

涕唾:鼻涕唾沫。比喻自己没有创见,只是抄袭别人的言论、见解。

矮子观场 [ ǎi zǐguān cháng ]

比喻只知道附和别人,自己没有主见。也比喻见识不广。

矮人观场 [ ǎirén guān chǎng ]

比喻只知道附和别人,自己没有主见。也比喻见识不广。

顺风使船 [ shǔnfēng shǐ chuán ]

顺着风势驾船。比喻趁着有利条件做事,容易成功。也指借机行事。

三、人云亦云造句1、投资者们在此时要有非凡的远见,否则就只是人云亦云而已。

2、真理往往是在少数人手里,而少数人必须服从多数人,到头来真理还是在多数人手里,人云亦云就是这样堆积起来的。

3、当我们看到很多人通过会话非常迅速地学会了这样的礼仪是非常吸引人的,它有效地、优雅地解除了一个个说谎的人,人云亦云者以及“无脑型”的对话者。

4、英超球队的球迷们对自己球队的昵称充满了感情和敬意,但他们真的知道这些昵称的来源,还只是人云亦云呢?

5、人云亦云者,常遭厄运。

6、当然前提是你要真有点墨水,或者说文字行文有自己的风格,而不是现在很多论坛里面看到的流水账或者人云亦云。

7、然而Specter坚持说,在总统面前他不会人云亦云。

8、这个演讲也许是乔布斯留给世间的最棒的遗产,我们都应该铭记其中的一段:人生有涯,莫亦步亦趋,莫寻章摘句,莫人云亦云。

9、另一个巨大障碍是,中国教育制度从根本上强调人云亦云,几乎不鼓励独立思考。

10、这20年的经历使我体会到,只有用内心深处的“灵性”去感受大自然,去领悟传统,把漂在表面的人云亦云的浮沫去掉,才能真正领悟到一些新的有价值的东西。

11、那本书的作者似乎没有自己的观点,书里都是人云亦云的东西。

12、那本书的作者似乎没有自己的观点,书中都是人云亦云的东西。

13、然而,诺贝尔文学奖对我们来说也像是个“熟悉的陌生人”,人人都知道,但是往往又都是人云亦云。

14、这些天来,一个人云亦云的思想,可以用逻辑学的三段论,总结如下。

15、不过也许我们的确该问问自己,是否过度相信这种人云亦云的陈旧看法。

16、若干年以后,人们在谈起传教士时常常是人云亦云。

17、爱你自己,也不是基于一种从众心理、人云亦云而作出决定。

18、也因为人云亦云,閒话天气家常,是大家公认是人际往来的谈话方式,我们这样只是随俗。

19、表现为人云亦云,鹦鹉学舌,爱将他人的观点复述一遍。

20、如果你不人云亦云,如果你独立思考,赚大钱并战胜市场是可行的。

21、我们要有独创性的见解,不能人云亦云。

22、然而人云亦云、毫无主见地随波逐流却为她所摈弃。

23、但种族和阶级并不决定什么,尽管现在的知识分子都这么人云亦云。

24、我才不信。

此外,不要人云亦云。你必须去证实它。

比喻随声附和的人 篇8

关键词:日语;交际技巧;高职

1.引言

在日语过级考试,听力成绩平均在50分左右,影响总分进而直接影响合格率。听力分数低不仅反映出平时的日语听力水平偏下,也反映出日语口语表达能力的严重欠缺。在两年半左右的时间里,要让学生的日语书面表达通顺,同时具备一定的日语口语表达能力,难度极大。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日语语言交际能力真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2.高职学生日语语言交际技巧

2.1谈天说地

中国学生在与朋友交谈时,若一味谈论天气之类的话题或是“调查家谱”似的问候有一种敷衍之感,让人感觉没有诚意。可是如果与日本人交谈,天气与问候却是一个绝好的话题。因为日本人能从天气或不痛不痒的寒喧语中,体会出对方对自己的关心与热情。如果再进一步注意日本人谈天说地时的寒暄,你还会发现他们的回答基本都是在某种程度上用不同的词汇重复对方的内容。

2.2随声附和

学习英语的人都知道跟英美人会话时,如果你对对方的话题有不同的看法或意见,不需要刻意掩饰自己,尽可坦诚直言,交谈能因之顺利展开。但用同样的方法与日本人会话,却会适得其反。因为日本人即使不同意对方的看法或意见,一般不会当即表明自己的态度。大多会顺应对方的话题,予以呼应或敷衍,或者“三缄其口”,此时,如果你还热衷于自我表述,那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冷场。

和日本人,尤其是和上司交谈时,如果你掌握的词汇不多,又想多练练听力,最省事的谈话方式就是「相づちを打つ即“随声附和”。也就是说,你赞同也罢、反对也罢,都频频点头,用「はい、「そうですね、「なるほど(一般不对上司用)、「かに、「はい、分かりました这几个词语对付,促使对方去继续主动表达。不失时机地「相づちを打つ,是与日本人维持对话的技巧之一。尤其在打电话时,如果你不能及时地「相づちを打つ,会让对方觉得你心不在焉,缺乏礼貌,以致中断与你的交流。反之「相づちを打つ用得恰当,则会让对方谈兴大增。日本人有个形象的比喻,说「相づちを打つ就像风筝线,如果把握得当,对方的表现欲望就会如风筝般越飞越高。

2.3体会日语语境,把握语体

很多学生在使用敬体上做不到“看客下菜”。学习日语的诸位或许看到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初级阶段,学生们使用的基本上是敬体,而到了中、高级阶段,学生们把敬体和敬语相提并论,觉得高不可攀又难以驾驭,于是开口闭口全是常体,敬体反而变成了“高水平技巧”。

其实,在和日本人对话时,只要掌握了敬体,哪怕敬语说得不好,也能基本上做到有理有节。

日语教科书在入门阶段使用的都是敬体。这是因为日本人在面对年长者、上司、客人或陌生人时,作为礼节,说话要求礼貌、客气。这种时候敬体是必不可少的。尤其初入社会,新进日企公司,使用敬体能使你显得语言得体,不卑不亢。不过,日本人在同学、平辈、熟人以及家庭成员中,使用得最为广泛的还是常体。这其实也不难理解。对亲近的人使用敬体或敬语,容易给人敬而远之的感觉,而常体则有拉近彼此的距离,显得“亲切”和“自然”的效果。

利用电影等视觉材料学习日语,我们会很快察觉,在绝大多数场合,日本人使用的是常体。我们大多数中、高级阶段的教科书,崇尚“拿来主义”,选择的课文也多为常体,加上日语一级乃至二级考试都是常体唱主角,容易给我们造成误解,以为常体可以不分场合拿来就用,甚至以为常体说得好口语才显得驾轻就熟。其实,这是一种很大的误解。日本是一个特别讲究亲疏远近、长幼尊卑的社会。关系一般,或是处于明显下级地位的场合,随意使用常体,只能给人带来不快的感觉和失礼的印象。即便是平辈,要进入使用常体的语境,也要有相当一段时间的“敬体铺垫”。换句话说,当你无法判断应该使用敬体还是常体的时候,使用敬体最为保险。

对于一般日语学习者来说,敬语是最难学的。但是熟练地掌握和使用敬语,能迅速提高你的语言档次,让人对你刮目相看。但是,敬语也不能不分场合随便乱用。敬语的滥用,日语叫「礼,有时会起反作用,甚至让人觉得你在冷嘲热讽。中国有句俗话,叫“到哪座山唱哪首歌”,日语也一样。针对不同的人和场合,使用不同的语体,是一种交流技巧,也最能体现出说话者的语言驾驭功底。而即便说一口流畅的日语,但是如果不分时间、地点、人物、场景,常体、敬体、敬语,胡子眉毛一把抓的话,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3.结束语

语言是人们信息传递、情感交流的重要工具。所以,培养学生运用日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是日语教学的最终目的。但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是在汉语母语的环境下学习日语的,由于受环境的限制,学生一般会缺少相关的日本文化背景知识。因为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如果不了解日本社会文化和风俗习惯等,在中日交往活动中就很难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所以,根据日语语言和日本文化的特点,作为日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语言教学和文化渗透相结合。除了以上笔者浅谈的几点技巧之外,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当地的一些日企进行参观学习,让学生亲身感受日企文化和工作氛围;或者让学生利用寒、暑假期去有关单位进行实习或打工等,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提高日语语言交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秀文。日本语言、文化与交际[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2] 翟东娜。认知语言学与日语习得研究[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9,1.

比喻随声附和的人 篇9

“三”字意思多

比方说,你已经连续好几次考试成绩不让老妈满意了,老妈教育你道:“你怎么三番五次犯粗心的毛病!告诉你下笔要三思而后行,你都当耳旁风,考前你保证的事不过三哪里去了?”

老妈的这段话里有三个“三”,我说这三个“三”含义相同,你能说出它的含义吗?

别看“三”这个字就三道杠,可是,三木成 ,三人成 ;独木不成林, ;众人一条心, 。这里的几个“三”表示多的意思。

在中国古典故事中经常用“三”表现矛盾的冲突、故事情节的曲折和富于变化,下面四幅图出自两部古典名著,你能看出它们讲了什么故事吗?

“三个字”含义深

在汉语中,有一类运用动物特征来比喻某种人的三字词语,既精炼形象,又耐人寻味。不信,你看:比喻见风使舵的人——变色龙。那么下面这些人你能用这种方式概括出来吗?

比喻外表和善而内心凶狠的人——

比喻恩将仇报的人——

比喻不要脸皮的人——

比喻吝啬小气的人——

比喻随声附和的人——

比喻不劳动依赖别人而生的人——

有研究者发现,世界上最优美、最动人的语言竟然只要三个字就足够了,如:我爱你、对不起……你能再写几个吗?

“三句话”耐寻味

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曾做过这样幽默风趣的比喻:“人要有三个头脑:天生的一个头脑,从书中得到的一个头脑,从生活中来的一个头脑。”

和同学们讨论讨论:怎么从书中得到一个头脑?又怎么从生活中获得一个头脑?

美国夏威夷岛上,学生们上课前的祈祷词是:一个人的一生只有三天,昨天、今天和明天。昨天已经过去,永不复返;今天已经和你在一起,但很快也会过去;明天就要到来,但也会消逝。抓紧时间吧,一生只有三天。

昨天给你留下难忘记忆的是

今天你放学回家后,最想做的一件事是

明天就要到来,但也会消逝,因此就要

比喻随声附和的人 篇10

1、胸无点墨:肚子里没有一点墨水。指人没有文化。

2、蹶角受化:蹶角:叩头;受化:接受文化。原指四方夷族和外国人来中国朝贡,接受教化。形容声威极大。

3、知文达理:知、达:懂得。有文化,讲道理。形容有教养。

4、雅俗共赏:形容某些文艺作品既优美,又通俗,各种文化程度的人都能够欣赏。

5、美雨欧风:欧:欧洲。比喻来自欧美的思想文化等方面的侵袭。

6、用夏变夷:夏,诸夏,古代中原地区周王朝所分封的各诸侯国;夷,指中原地区以外的各族。以诸夏文化影响中原地区以外的僻远部族。

7、胸中无墨:胸中没有墨水。比喻人没有学问,文化水平低。

8、卖弄才学:指故意显示自己有文化水平。

9、一穷二白:穷:指物质基础差;白:指文化和科学落后。比喻基础差,底子薄。

10、兼收并蓄:把不同内容、不同性质的东西收下来,保存起来。

11、黄金时代:指人一生中最为宝贵的时期。也指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最繁荣的时期。

12、识字知书:指有文化知识。

13、洋为中用: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为我所用。

14、衣冠文物:衣冠:古代士以上戴冠,这里借喻文人众多。比喻太平盛世,文人众多,文化兴盛。

15、识文断字:识字。指有一点文化知识。

16、不通文墨:通:精通;文墨:指写文章、著述等。指人文化水平不高或识字不多。

17、推陈出新:指对旧的文化进行批判地继承,()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创造出新的文化。

18、粗识之无:粗:略微。略微认识“之”“无”二字。指文化程度很低。

19、能写会算:指有一定的文化水平。

20、欧风墨雨:比喻来自欧美的思想文化等方面的侵袭。

21、未识一丁:丁:“个”的讹字。不认识一个字,指没有文化的人。

22、粗俗之辈:指庄稼人或佃农,现指缺乏文化教养、行为、意识粗野庸俗的人。

23、知书达礼:知、达:懂得。有文化,懂礼貌。形容有教养。

24、横僿不文:僿,粗鄙。粗鄙没有文化。

25、知书识字:指有文化修养。

26、欧风美雨:①比喻欧美的政治、经济和文化。②比喻欧美的侵略。

27、附庸风雅:附庸:依傍,追随;风雅:泛指诗歌。指缺乏文化修养的人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

28、百年树人:树:种植,栽培。比喻培养人才是长期而艰巨的事。

29、谈吐风雅:风雅:风流儒雅。指有文化修养和生活风度。

30、斯文扫地:斯文:指文化或文人;扫地:比喻名誉、信用、地位等完全丧失。指文化或文人不受尊重或文人自甘堕落。

31、博大精深:博:广,多。形容思想和学识广博高深。

32、不识之无:连“之”字、“无”字都不认识。形容人不识字,文化水平很低。

33、传道受业:受:通“授”。传授道理,教授学业。

34、敏而好古:敏:勤勉。指勤勉钻研古代文化。

35、源远流长:源头很远,水流很长。比喻历史悠久。

36、斯文委地:犹斯文扫地。指文化或文人不受尊重或文人自甘堕落。

37、兴文偃武:偃:停息。振兴文化经济,停息军事武备。

38、古为今用: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使之为今天的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39、裂冠毁冕:①比喻背弃王室。②比喻绝意仕进。③比喻毁灭华夏文化,背离民族传统。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