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汉字故事(最新3篇)

汉字,又称中文、中国字,别称方块字,是汉语的记录符号,属于表意文字的词素音节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四大自源文字之一,而汉字除了是语言外,还蕴含着我们老祖宗的深刻智慧,以及丰厚的人生哲理。这次为您整理了有趣的汉字故事(最新3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有趣的汉字故事 篇1

爷爷站在书桌旁写毛笔字。元元看见了,惊奇地问:“爷爷,您是在画鸟吗?”爷爷说:“我是在写古代的‘鸟字。”元元不明白,又问:“怎么像画画儿呢?”

爷爷说:“开始,人们只会用图画出事物。像大山,当时就画一座山;像羊,当时就画个羊头,后来慢慢写成了‘山’和‘羊’。”

元元又问:“有些意思画不出来,那怎么办呢?”爷爷笑着说:“古代人很聪明,他们把两个字合在一起,就造出了一个新字来了。像‘口’和‘鸟’合在一起表示鸟叫的意思,就是‘鸣’字;在‘木’的左边加上单人旁,表示人靠在树边休息,就是‘休’字。”

元元听了,佩服极了:“古代人真是太聪明啦!”

有趣的汉字故事 篇2

汉字除字形之外,还有一个字音问题。在某些时候,字音成为表示字义的唯一的手段,此外,汉语中同音词较多,读音相同而字形、字义不同。汉语的谐音正是巧妙地应用了这些读音相同而字形、字义不同的汉字,表达了耐人寻味的意思。

过去,老百姓被压迫、被欺凌,有痛苦和对抗的情绪,却不敢直接说出来,就常常用汉字的谐音,写出许多与时政有关的歌谣。如宋代流行的歌谣:

打破筒,泼了菜,便是人间好世界。杀了穜蒿,割了菜,吃了羔儿荷叶在。

歌谣中运用了谐音手法,大骂当时的奸臣贼党童贯、蔡京、高俅、何执中等人。“筒”与“童”音谐,“菜”与“蔡”谐,“羔”与“高”音谐,“荷”与“何”音谐,分别用打、泼、杀、吃等表达和他们不共戴天的情感。

这种汉字的谐音经过反复使用之后,形成一种修辞方法为谐音体。从子夜歌起便不断被使用。比如:“始欲识郎心,两心望如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这首歌描写爱情的波折,开始相恋时,希望两颗心能合而为一,专心相爱,可是情况后来发生了变化,就像理好的丝进入了破织机一样,既不成帛,也不成匹。它的“丝”与“思”音谐,以“丝”寓“思”,“匹”与匹配的“匹”谐,指不能成双。在情歌中常见的还有以“芙蓉”为“夫容”,“莲”为“怜”或“连”,以“藕”为“偶”,以“丝”为“思”,以“梨”为“离”,以“晴”为“情”等。

谐音不仅在民间歌谣中体现,而且广泛运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民俗生活中。

比如,在民间,由于以福为吉,将福作为家庭或个人追求的目标,所以,每逢过年,一定会在大门上贴“福”字。有时故意将“福”字倒过来贴,取“福到了”的口彩。这里的“到”与“倒”谐音。再如,民间年画中鱼是最流行的题材,一般是光身的小胖娃娃,双手抱着一条大鱼,而且有莲池、莲花等。以“鱼”谐“余”(表示富余),以“莲”谐“连”,这幅画的主题是“连年有余”,所表达的意思就是:希望每年的日子都能过得很富余、富足。

有趣的汉字故事 篇3

从前,有个纨袴子弟,自幼好吃懒做,不好好念书。长大以后,常因写错别字闹笑话。

有一天他妻子说想吃枇杷。他从桌子上随手拿出一张纸,挥笔在上面写了几个字。写完后便招呼仆人去买枇杷。他妻子接过纸来一看,噗哧一声笑了。原来上面写的是"买琵琶五斤"。五个字写错了两个,将"枇杷"误写成"琵琶"。他妻子看过后,在后面题了一首打油诗:

枇杷并非此琵琶,

只怪当年识字差。

倘若琵琶能结果,

满城箫鼓尽飞花。

这个纨袴子弟看过妻子的题诗,羞了个大红脸。"枇杷"和"琵琶"读音相同,都读p。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