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确保事情得以顺利进行,需要预先制定一份完整的方案,方案是综合考量事情或问题相关的因素后所制定的书面计划。方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好呢?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下是编辑为大伙儿收集的7篇人才队伍培养方案,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很多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探索校企合作“订单式” 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证明,校企合作的高职人才培养是校企的双赢之举,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极大的增强了学校的办学活力和实力,很好的解决了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高质量的人力资源。
一、“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初衷
高职教育的 “订单式”培养是指用人单位与学校签订用人协议,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利用双方的有利资源,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实现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最后由用人单位按照协议约定安排合格学生就业的合作办学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更能充分整合社会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效率。对于企业而言,这种人才培养计划岗位针对性强,能最大程度上缩短学生就业后的岗位适应时间,甚至能做到无缝衔接。对于学校来说,“订单式”培养的核心和最终目的是达到理想就业,这是衡量“订单式”培养成功与否的基本准则。
二、高职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所面临的问题
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初衷来看,它意在加强校企之间的紧密合作,使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进而实现学校、用人单位与学生的 “共赢”。但是高职教育的“订单式”培养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和过程,涉及的因素很多,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受我国目前就业市场的影响,总体上就业市场处在一种人才的相对过剩状况。在这种情况下,用人单位对人才具有较大的挑选余地,对人才层次的选择上也相应的水涨船高,因此,企业对与高职院校开展“订单式”培养的热情不是很高。相反,为了应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学校为了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寻求“订单式”合作培养的积极性却很高。在合作双方积极性不对等的情况下要开展 “订单式”培养,其难度可想而知。
其次,“订单式”培养模式涉及三个主体,即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在主观意愿上达成一致是合作培养的基础。在“订单式”培养的三大主体中,企业和学生这两大主体中存在很大的变数,这个变数主要取决于“订单”产品的就业意愿及产品质量和接收“订单”产品的企业运营状况。人的“订单式”培养与商品的“订单式”生产不同,因为商品不具有主观能动性,供求双方只需要按照各自的要求行事就可以达到预期的目的。但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忽略人在择业时的主观能动性会导致整个合作过程和预期目标难以实现。“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学生开始专业学习之前就确定了企业与学生的协议关系。但是到了就业阶段,如果有些学生找到了自己更加理想的单位需要毁约,这将对企业造成很大的损失,同时也对学校与企业合作的信誉造成一定的影响。
以上的问题严重影响了 “订单式”培养的效果。对此,必须探索合理解决各种问题的途径,建立该模式顺利运行的有效机制。
三、“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机制的建立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我校给排水专业在“订单式”培养方面的具体做法,总结如下:
第一,详细了解就业市场信息。
在确立 “订单式”培养项目时应了解两个方面的信息:一是要了解社会上具有合作意愿企业的整体市场情况;二是要了解具有合作愿望的企业本身情况。如果对这两个方面情况的调查论证不充分将导致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不能稳步发展。
由于本校自身的办学特色、本专业实力以及良好的社会声誉,易引起企业关注,也较容易找到有“订单式”合作意愿的单位。因此,本专业首先以沈阳地区为主,周边地区为辅对相关的企业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尽量收集更多的与本专业相关的企业合作信息,建立具有合作愿望的企业信息库,在对比分析中确立稳定的合作伙伴。这些调研工作主要围绕以下方面展开:一是企业的发展潜力;二是企业的经营能力和风险化解能力等;三是企业合作的主要动机和出发点。通过调研分析我们看到,有“订单式”培养意向的单位大多是中小型企业,大型国企入职门槛较高,基本没有合作的意向。经过论证,我们从调研的单位中选定了10家左右发展事态较好,经营能力强,基本能够开展长期合作的企业进行“订单式”培养合作,每届选一个班作为培养对象。
第二,建立培养对象的动态管理机制,实时淘汰。
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中,为了形成长效机制,必须保证“产品” 的质量过硬。培养对象必须经过严格的选拔来确定,为了保证供需双方的基本利益,应充分坚持“双向选择”的原则。从而实现企业、学校和学生的多方面“共赢”。如果仅从就业出发,以整个专业或班级“全盘端”的做法,必然导致实施过程中的矛盾重重。同时,在培养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淘汰不满足企业要求的学生, 使学生时刻保持危机感,从而建立对学生的逆向激励机制。这从根本上避免了在培养 “订单”确立后,个别学生对自己放松要求现象的发生,但同时也要求企业在整个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适时参与和动态监管,实现校企合作的紧密结合。
第三,建立培养方案的论证机制,充分兼顾学生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和合作企业岗位针对性。
在 “订单”关系下,人才培养方面,学校往往为迎合企业,满足企业的要求,容易形成培养内容的针对性太强而知识面过窄,导致后续情况下的转岗困难,鉴于此,需要建立一种培养方案的论证机制,针对该问题进行协调处理。其主要内容是:培养方案先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制订,然后,聘请除合作企业和学校以外的行业企业专家和职业教育领域的专家共同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对方案进行论证,重点分析方案在满足合作企业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对其他岗位是否有足够的适应能力,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最后,由学校、合作企业在考虑这些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订培养方案。
【关键词】同声传译;训练室;建设
【中图分类号】 G4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2)01-0024-01
由于社会的需求,许多外语院校正准备尝试培养同声传译译员人才,然而要培养同声传译译员人才建同声传译训练室就是必不可少的。现就怎样才能建成一个理想的同声传译训练室谈谈自己的亲身体会,希望对正准备建设同声传译训练室的院校或培训机构有所裨益。
一、简单了解同声传译及同声传译训练室
同声传译是指发言人在讲话过程中翻译人员通过接收器在幕后一边听一边通过专用设备把翻译结果同时传到场下听众耳朵。
同声传译最早始于1919年的巴黎和会,二战后在德国纽伦堡军事法庭审判纳粹战犯时第一次得到相当大规模的采用,在1946年的联合国会议上开始正式采用同传。我国是在1952年北京召开的亚洲地区和平会议上首次使用同传,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时开始采用过较大规模的同声传译。同声传译在我国已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但真正热起来,还是近几年的事。
据报道,目前全球专业的同声传译人员也就2000多人,我国更是紧缺,且大多在北京、上海和广州这些国际交往频繁的大都城市。同声传译训练室正是看好这一人才培养的广阔需求而适时诞生的,它为同传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平台,深受各大外语院校和同传培训机构欢迎。同传训练室的设备一般应该具备这些功能:语言翻译教学,同传训练,国际会议模拟同传环境和辅助教学管理。
二、确定一种同声传译训练室的建设方案
对同声传译训练室有一定的了解后,应该确定一种同声传译训练室的建设方案。确定建设方案,需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如授课班级人数、主要用途等因素,不能盲目追从。通过一些同传设备公司的介绍和自己的实地调研考察,目前我国的高等院校对于同传训练室的建设方案主要有几以三下方式:
(一)采用专业同传会议系统代替同传训练
采用专业同传会议系统作为同传训练的优点是完全模拟了国际会议的工作布局和流程,能够从感观体验上满足对学生心理上的锻炼。缺点有两个,一是这类会议系统在产品设计时并未考虑到教学与训练的需要,缺少教学与训练功能或教学训练功能不强;二是这类系统的造价昂贵,一般客户不能接受。
此建设方案属于是削足适履,如果建同传训练室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召开同传会议而主要是用于同传教学训练,那就完全没有必要选择这种建设方案。
(二)采用语言实验室代替同传训练室
如今,现代教育技术不断介入外语教学,数字化语言实验室由此越来越普及。于是一些同传训练设备公司为了争取更多的市场占有率,就在语言实验室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同传训练的模块功能来充当同传训练室。
此建设方案的优点是一个实验室可以有多种用途,设备能充分利用,且有一定的价格优势,不足之处是同传训练的专业功能相对偏弱甚至不完善,适用于对同传训练功能要求极低的用户。
(三)采用专业化的同传训练系统
采用专业化的同传训练系统是大多数院校或培训机构最理想的方案,因为专业同传训练系统的功能设计紧贴教学,教学功能相当完备,为同传训练教学能提供高效、科学的训练手段。另外这种训练系统往往都可以模拟国际标准的同传会议系统,供学生锻炼同传会议。
此建设方案主要偏重于同传训练教学,对同传会议功能的要求略低,是大多数院校或培训机构的最佳方案。
三、选定同声传译训练设备的供应商
确定了同传训练的建设方案后,应确定同传训练设备的供应商。现在市场上能提供满足你需求的设备的供应商往往不只一家,各公司的诉求、信誉、服务水平等也各有不同。那么,怎样才能及时、准确的确定一家你满意的供应商呢?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综合考虑。
(一)公司的资质。公司是否通过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产品是否有知识产权和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是否通过国家权威部门的质量检测等。
(二)设备的质量及科技含量等。设备的质量包括音质,声音传输延迟时间,平均无故障使用时间,设备寿命以及包装等。设备的科技含量包括在国际国内的领先水平,功能是否更全更完善,使用操作程序是否简单,维护是否简易。除此之外,售后跟踪,客户使用评价,客户投诉也很重要。
(三)设备的价格和性价比。设备的价格包括成套设备的价格,零售设备的价格以及升级设备价格。设备的性价比主要是看市场的占有率。只有价格适中、性价比高的产品是客户最容易接受的。
(四)设备的质保和售后服务。对于设备的质保期,各公司都大致差不多,在质保期内设备有问题都是免费更换。设备的售后服务包括对客户的操作、使用培训,设备的维护指导,安装布局设计,以及是否有免费电话、售后反应是否及时、售后服务态度、投诉的便利性和投诉处理满意率等。
只要根据以上几方面综合考虑就不难确定一个满意的设备供应商,确定之后就可与其签定购买合同。
四、供应商安装、调试同声传译训练设备
确定设备供应商并购买设备后就差设备差安装、调试了,但是同传训练室不同于其它的实验室,它的译员间需要很好的隔音效果和通风效果,所以在安装设备之前还需要对训练室进行专业的装修,装修完毕后方可开始安装同传设备。至于训练室装修、设备安装布局的方案,供应商一般会根据训练室安装的场地结合他们以往积累的经验等因素提供几种方案供客户选择,当然客户也可以自行设计装修和安装方案。
总之,一个满足自身需求的同传训练室建立的整个过程中关键就是根据自身情况确定建设方案和选定设备供应商。最后,供应商只需对客户进行一下使用培训和维护指导就可以正式投入使用了。
【参考文献】
[1]林海梅,试论同声传译。中国集体经济,2009(6)。
为使教学专题学习实践活动能够有序开展,取得切实成效,依据《*学院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学习调研阶段(即日起—4月10日左右)
(一)学习调研
在组织学习培训的基础上,各院(系)、教学单位领导班子通过组织座谈会、专题辅导报告、走访、调研等活动,广泛听取师生员工意见和建议,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分析查找现有人才培养方案的差距和不足,认真梳理在人才培养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原因,做好“新一轮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原则、所属学科专业内涵及中长期发展规划的调研与论证工作,形成书面调查报告。
(二)解放思想大讨论
围绕“学校发展目标和人才培养定位”的主题,在此环节各单位要着重就以下几个方面问题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引导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为学校和院(系)、学科专业的科学发展献计献策。
1、如何更新观念,增强创新意识:在研讨“我校的办学传统”、“高等教育面临的适应性改革”、“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需求”、“内涵发展的要求”等问题的基础上,树立以社会需求为主导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质量意识”。
2、如何明确学校、院(系)发展目标定位:在研讨“大学本科教育的类型和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现状”、“我们的机遇与挑战”、“我们现有的资源和实力水平”、“继续努力的规划和措施”等问题的基础上明确*学院“办成什么样的大学、建设什么样的院(系)和学科”。
3、办学理念:
(1)办学宗旨:学用结合、服务社会;
(2)办学方针:以人为本、德育优先、规范管理、以质取胜;
(3)指导思想:发展应用性教育、培养应用性人才、建设应用型大学。
4、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服务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应用性人才。
5、教学工作思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素质教育与专业培养相结合、学历教育与职业能力培养相结合。
6、人才培养体系:如何构建应用性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如何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使得全体教师员工在明确“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大学、院(系)、学科专业”和“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以及“我为学校和院(系)发展做什么”等问题上能够更新观念,统一思想,形成共识。
在这一阶段,各单位要在梳理和总结本单位近年来“168”工程教改建设项目进展和现有成效的基础上,结合编制单位《中长期发展规划》,瞄准更高目标,统筹制定本单位的教改建设规划,在高质量地完成现有项目的同时,抓住学校实施“教学质量与教育改革创新工程”的有利时机,依据工程项目指南,整合优势资源,积极做好组织申报工作。
二、分析检查阶段(4月15日—5月15日左右)
(一)召开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
各院(系)、教学单位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要结合班子成员分工,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师生员工提出的意见,重点探讨新一轮培养方案如何坚持人才培养整体优化、增强人才培养适用性、加强实践教学与技能训练相结合、注重因材施教等问题,特别是要围绕新一轮培养方案中“2平台1模块”(通识类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平台和专业课程模块)的课程体系(下表)及所担负的任务,积极开展调研论证,合理设置平台课程及专业课程,并及时提出合理化意见和建议。
(二)形成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
各院(系)、教学单位领导班子要在广泛调研国内外相关学校培养方案的基础上,通过认真研讨、充分论证、仔细审核,形成包含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等内容的分析检查报告,按时完成培养方案的修订起草工作,并开展自评分析检查工作。
教务处负责组织校外专家及校培养方案制订专家组成员,依据原则意见,结合实际情况,对全校各专业培养方案进行审核、论证、检查。重点核查总学分(总学时)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学分(学时)比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学分(学时)比例、学科基础课程平台的构建、专业课程模块组成等是否符合学校的原则规定和最新的专业规范、是否有利于实现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并要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
在这一阶段,成功申报校“教学质量与教育改革创新工程”项目的院(系)、教学单位及相关项目组成员,要根据工程整体进度安排和项目实际情况,组织研讨论证,开展分析检查,细化建设方案,认真填写好项目任务书。
三、整改落实阶段(5月15日-6月15日左右)
(一)制定整改落实方案
各院(系)、教学单位领导班子要根据分析检查阶段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将如何进一步修改完善培养方案等内容纳入整改落实方案中。切实抓好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和实践环节的综合改革,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学生修读方式等的改革创新。
(二)集中解决突出问题
【关键词】武警部队财务干部培训
一、武警部队财务干部任职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理念相对滞后,存在学历教育“影子”
由于长期的学历教育与任职培训混为一体的办学体系,武警部队院校仍然习惯于用学历教育的模式发展任职培训,尽管也总结了一些关于任职培训的定位和办学思路,但还只停留在纸上,停留在领导和机关层,并没有转化为广大教员、学员的自觉行动。
主要表现为沿用学历教育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较财务管理生长干部学历教育相比,只进行相应教学内容的压缩、删减和拼凑。例如财务管理生长干部学历教育期间的课程有:《武警会计管理》、《武警资产管理》、《武警财务管理》、《武警基层财务》和《武警审计》等。
2、任职培训的教学形式过于呆板
在现在的武警部队财务干部任职培训中多多少少残留了以前学历教育时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个方面:第一,灌输式过多,参与式过少。学员被动听课,思维被大大地压抑,教员是演员,学员是观众。第二,结论型过多,问题型过少。在授课过程中,教员授课员的内容总是以“是什么”居多,而“为什么”较少,教员教给学员的更多的是定论,而不是需要学员认真去思考的问题。
3、教育师资学历较高,但整体素质不够高
部队担负财务人才任职培训的教员的学历层次比较高,很多都是研究生学历以上,理论功底较深厚,能够胜任财务管理中生长干部学历教育的课程教学,但在学历教育背景下的教员教学压力普遍较大,工作岗位也仅局限于课堂或办公室,很少与部队的进行交流。长期在稳定、封闭的环境中工作使得教员的阅历严重缺乏,不了解部队和一线需求,导致所教知识与军事脱节,不能针对学员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学员感觉学无所用,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4、教学基础条件薄弱,教学环境不相配套
在担负武警部队财务干部任职培训的杭州士官院校,存在教学用房简陋,教学生活设施数量不足,与培训任务的矛盾比较突出;院校配套设施不够完善,教学用计算机数量较少、配置较低,不能满足教学需要;院校网络信息终端较少,影响信息资源共享。特别是武警财务信息系统,任职培训过程中不能实现与武警部队衔接,只能进行简单地单机操作,严重影响了任职培训的效果。教学平台的现代化程度不够,教学环境的信息化水平还不高使得武警部队财务干部任职培训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5、任职培训存在训用不一致现象
(1)由于送学单位对任职培训重视不够。只为完成上级下达的送学指标,不按规定的标准选拔培训学员,甚至还出现了培训专业户。还有部分干部来培训,其根本目的只是为了晋升,并不是来真正学习的。(2)有些部队没有建立训用一致的保障机制,不能保证培训对象学成之后有位置。例如,有一些单位派一些不是财务人员来培训,从而占用了宝贵的名额、或者有些培训回去不到财务岗位工作,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二、武警部队财务干部任职培训模式的构建
1、整体框架
采取订单式培养,该模式的整体框架包括环环相扣的多个环节。结合武警部队财务人才培养的特点,武警部队财务人才订单式任职培训应包括八个紧密相联的步骤。
第一步,院校应就订单式任职培训相关事宜到机关、基层一线部队进行广泛调研,为进一步合作打下基础。第二步,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和基层部队对财务人才的实际需要,提出并达成最终订单式人才培养意向,签订人才培养协议。第三步,院校认真听取用人单位意见和建议,结合学员自身文化素质水平,和部队协商后共同制定出财务人才培养方案。第四步,院校从课程设置和师资、基础设施建设两个方面制定详细的教学实施计划。第五步,院校应该依据订单协议和部队现有的实训设备及场地,在基层部队的协助下,共同完成对学员的科学组训。第六步,训、用单位联合建立起完善的综合考评制度,起到验收作用。第七步,用人单位根据协议安排合格学员按岗就业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第八步,建立反馈信息库。通过对反馈信息的研究,进一步优化培养协议细则。
2、具体内容
第一步,前期调研。财务人才协议签订前,院校应就订单式任职培训相关事宜到机关、基层一线部队进行广泛调研。一是通过走访财务部门和干部部门,了解部队每年财务人才的需求情况以及部队岗位设置;二是增进院校与部队之间的相互了解,了解部队的合作意向;三是探讨用订单式任职培训进行财务人才培养的可能性,为合作开展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第二步,双方签订人才培养协议。院校通过大量的前期调研以及收集部队对以前毕业学员的反馈信息,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和基层部队对财务人才的实际需要,主动与部队沟通,提出并达成最终订单式人才培养意向,签订人才培养订单。通过订单培养协议明确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院校需要按照部队要求培养合格的财务人才,部队则是接纳培养出来的合格的人才。具体地说,院校的主要职责是:适应基层财务岗位需求来调整现有的教学计划;负责订单学员在学习期间的专业教育、技术培训;提供过硬的专业技术课程的师资;负责学院在学院学习期间的管理工作。而基层部队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对毕业学员工作的安排和落实;参与学员学习质量评估考核工作;与学院共同担负对学员的教育教学任务等。当这个协议一旦签订,双方必须要严格遵循,以确保订单式任职培训人才培养的质量。
第三步,院校、部队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订单式任职培训财务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对于院校能不能培养出符合部队需要的合格财务人才至关重要。具体过程就是院校认真听取部队用人单位意见和建议,根据一线部队需求,结合学员文化素质和知识水平,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部队协商后共同制定出财务人才培养方案,主要是对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主要教学环节加以明确。所以这个人才培养方案一定适应一线部队的用人标准,同时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前瞻性,而且也符合三方(学院、用人部队、学员)利益。
第四步,院校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一是合理设置院校课程。当前,武警部队财务管理任职培训院校课程设置还不够科学合理,致使培养出来的财务人才知识面窄,能力不强,素质不高。这既违反了教育教学发展的基本规律,也违背了科学发展观。课程设置主要包括课程教学内容建设和课程教学方法手段改革。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反应在教材中,是课程的主体部分。课程教材建设,要避免陈旧、过时、老套,切实突出理论的前沿,反映社会、武警部队后勤现代化建设和科技发展的要求,特别是处理好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关系,确保订单式任职培训学员毕业后满足任职岗位的需求,切实做好多样化任务的财务保障,能够拉得出、打得赢。院校教员要结合武警部队实际,开设宏观军事经济管理决策、科学管理方法、财务保障综合演练等课程。二是加强师资和基础设施建设。干部学员往往是带着部队工作实践中遇到的各种热点、难点问题而来,需要在院校与教员的指导、沟通、探讨下解决实际问题。在这种新型师生关系中,学员作为主体之一,应该从被动接受知识者转变为主动探求知识者,从被控制者转变为平等的对话者,从教学中的配角转变为教学中的主角。同时,按照任职培训人才培养目标和学员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培养需求,建设支撑学院第一任职能力和岗位业务课程设置的教学、训练环境。例如,院校在进行武警部队财务信息系统培训时,应该建立实验室,并建立相应的虚拟的人员档案实现网络共享,而不是单纯地进行单机教学。
第五步,院校、部队共同组织教学。院校应该依据订单协议及人才培养方案科学组织教学。围绕任职岗位能力,融教、学为一体,理论实践并行。课堂教学以理论知识的掌握为主,重点对学员进行财务专业基础知识的培养,同时进行必要的岗位技能训练,使学员具备岗位工作的能力。实践教学则以院内装备实际操作教学为主,也可以按照“订单”的约定,利用部队现有的实训设备及场地,在基层部队的协助下,对学员进行实践技能的操作训练,提升职业岗位素养,达到“订单”要求。改革教学方法分两个方面:一是改革教员的授课方法,牢固树立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教员授课应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员积极性,注重案例教学,提倡研讨式、研究式学习,鼓励学员独立思考;二是精心组织实践教学环节,使其与理论讲授紧密结合,在作业想定、演练演习中深化理论知识、巩固知识、发展能力。
第六步,建立联合考评制度。学员的考核标准由部队和院校双方共同建立。考试除考学员是否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还要特别注重考核学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除采取闭卷、笔试外,还应建立试题库,并根据课程特点采用开卷、口试、答辩、作业想定、实际操作等多种形式。同时,应该为学员提供多次考核和评价的机会,学员考核期间还要邀请部队相关人员参加。
第七步,专业对口,学以致用。学员毕业后,部队应该安排考核合格的学员到培训单位相符的工作岗位上任职,做到学以致用,避免学非所用。同时,部队还要对参训后人员的工作安排要建立相应的保障制度,严格按照“不训不提拔,训用相一致”的选拔使用原则,对受训人员大胆进行二次分配,或者提供才能展示的新平台,只有这样才能使培训产生效应,产生真正的财务人才。
第八步,建立反馈信息库。学员赴部队任职后,基层部队要对学员综合素质进行评价,并建立工作档案,反应其在部队实习、工作期间表现。及时把学员信息反馈给院校,为院校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提供思路,这也为部队和院校签订下一批协议提供了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职;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8-0164-02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运行和管理机制,是高等职业教育基于工作过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工学结合体现了职业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面向行业、企业办学,找准企业与学校的利益共同点,注重探索校企合作持续发展运行机制,建立学校和企业之间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可以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岗位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的提高。
构建“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
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广泛调研人才需求和就业市场,研讨行业、企业的工作岗位、岗位能力需求和就业潜力,校企共同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由校企组成的专业人才培养委员会研讨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基本原则是既要保证基础文化素质和专业主干课在学校学习,也要结合企业文化、职工素养、岗位能力,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岗位理论知识、技能项目,制定实训内容方案。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应体现和涵盖三个方面:
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院校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要大胆探索服务行业、企业的办学方向,走校企合作、共同培养模式,建立学分制、弹性学制、企业认证等管理制度,以适应“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要积极推行学生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形成前期以学校培养为主体,后期以企业培养和训练为渠道,校企共同教育管理的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要根据不同专业和校企实际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 可以学生入学后先到企业感受和学习一段时间,再回学校学习,最后到企业强化培养;也可以是学生在学校学习一段时间,然后到企业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还可以在学校完成基础文化课学习,再以学校和企业工学交替的方式边学习,边工作;还可以一开始就切入校企合作项目,开展有针对性的“订单”培养和“定向”就业。
人才培养方案要涵盖切合实际的管理机制,具有可操作性 学校和企业要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完成教学和培养工作,通过质量监控体系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学校构建院系两级教学督导组织机构,专门督查、督导和落实“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执行情况、合作过程、授课和技能训练、顶岗和就业等情况。通过督查和督导,建立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发现校企合作中的问题,及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完善合作方案。(2)学校应根据企业岗位需求和岗位能力要求培养人才,向企业提供人才保障,参与企业生产实践和培训,选派骨干教师全程参与企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管理、专业知识辅导、专业技能指导等工作。(3)建立企业选派管理和工程技术人员为学生提供教学服务和指导制度,促进企业在学校建立工程研究开发机构和产学基地,促进学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式、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4)企业可以依托学校进行岗前素质、岗位知识、岗位技能和员工再培训,学校可以给企业提供技术改进、科研开发和技术指导的支持,企业可以为学校提供实训岗位、实训设备、实训场所等条件,充分实现校企双向互动,实现校企资源互补、资源共享的双赢局面。
完善“校企合作、工学
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保 www.jiaoxuela.com 障
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既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又是企业储备人才、提高职工综合素质、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因此,人才培养是学校和企业共同的责任。构建和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运行机制,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才能有力保障“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应构建和完善以下机制:
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机制 结合专业人才培养主目标和企业岗位及岗位职业能力需求,成立由学校专业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专业人才培养指导委员会,共同论证和制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和开发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课程和教材,建立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细化人才培养实施过程,构建人才培养质量控制、评价和认证体系以及学生就业信息反馈制度等等。
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待遇机制 在市场调查、校企论证和学生听证的基础上,结合企业的实际生产和工作岗位,制定出学生在工学结合期间顶岗实习的待遇制度,确保学校、企业和学生的权利,实现三方共赢。
构建确保进行专业理论辅导、技能指导、顶岗实习和日常管理的教师(培训师)团队机制 出台鼓励、激励教师参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方案,并把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专家和工程人员纳入学校兼职教师队伍进行管理,并制定绩效目标管理和劳动报酬支付标准和制度。
签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学生在工学结合期间双方管理范围和责任 通过协议,明确规范校企双方在实施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行为,为有可能发生的事件提供解决问题的依据,也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法定保障。
构建和改革“校企合作、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方案;管理类研究生
1 引 言
2 管理类研究生人才培养需求分析
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前,必须对产学研协同创新下人才培养的需求进行分析。通过对政府(教育部)、企业、学校和学生的调查和访谈,本文从政府(教育部)、企业、学校和学生这四个方面分析。政府(教育部):我国大部分高校由地方政府或中央与地方政府共建的方式管理,政府对于高校研究生的培养有一定的要求,结合教育部对于管理类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进行课程设置方面的分析。企业:企业是高校人才的最终需求者和人才的利用者,所以企业对管理类人才的需求目的是很明确的,一般企业需要的是基础理论知识扎实、专业技术强,能迅速为企业价值增长做出贡献的人才。在新模式的构建中,企业还需要专业理论知识扎实和实践方案熟练的教师进企业培训帮助企业内部提升实力。学校:学校是教育和培养人才的主体。在“教师进企业,高管进课堂”的校企联合培养管理类研究生的新模式中,学校需要实践能力强,具有较为丰富经验的企业高管作为兼职教师,增强教师合力。同时学校应该根据已有的师资力量合理的设置课程。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确定所学专业后,学生在学术、科研或人际交往中的质量与知识丰富度和个人以后的发展呈正相关。要使管理类研究生在校所学能够满足社会及用人单位的需求,一是需要确定学生通过所学课程获得的能力,二是需要了解社会及企业需要此类人才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技能。政府(教育部)、企业、学校和学生对课程配置的需求如下表所示:
政府(教育部):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教育部对培养人才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要求,使得对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和完善必须加快,强化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出具备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能够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建设性新型人才。
企业: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企业要提高经济效益,推进技术进步和管理现代化,不断提高创造企业的竞争优势,促使企业价值增长,就必须拥有一批高素质的企业人才。这就需要学生具备处理突发事件、专业外语、操作构建模型类软件、组织管理等符合企业需求的相关能力。
学校:高校招收硕士研究生,要求能够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创新精神和从事科学研究的高级管理人才。培养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逻辑思维,构建模型分析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能说、会写、擅计算”高素质人才。
学生:高校管理类研究生的学习目标主要是为了提升自身的学术素养,提高自身学习能力,包括各种技能、态度与行为、交流与合作精神等。
3 产学研协同创新下管理类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建议
3.1 提高课程设置中实践类课程的比重学校可与企业合作设置部分基础性的实践课程,建议由企业管理人员从事教学,在研究生入学第一年的课程中适当加入该类课程作为专业必修课,为学生在之后的学习中积累经验,方便学生将其与其他专业理论课更好地结合。企业可将其过去完成的项目作为管理案例对学生进行教学,邀请当时参与该项目的主要人员与同学进行交流。定期邀请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进行讲座,帮助学生了解不同企业在管理方面的不同思想。企业和学校可设立一些适合学生与普通员工共同参与的课程,由学校和企业管理阶层共同授课。建议将学生与员工分组,各组共同完成课程要求的项目。这样可以提高企业员工的知识素养,也可帮助学生更多地接触实际工作。
3.2 提高学生选课的自由度学校在课程设置时,可要求各学院设置一些精品选修课,供全校学生进行选择。在研究生阶段,学生的综合能力更为重要,不仅要掌握本专业的课程,还应该适当掌握一些其他技能,例如沟通交际能力、法律知识等。学校可将选修课的比例适当增加,鼓励学生多选择该类课程,增加考评比重,提高学生选课积极性。企业还可将部分正在进行的项目列出来,供学生进行选择,然后与该项目的负责人进行沟通,参与到项目中去,帮助企业推进项目发展,在结项时完成项目报告,作为该生在校期间的考评内容之一。让学生在自由的选择中更好地提升自我。 3.3 高校与企业机构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及课程标准,加强重点课程及精品课程的建设
学校和企业共同把关确保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及先进性,即使更新教学内容,整合优化专业知识结构,完善课程体系。使学生掌握较为系统的基础专业学科理论,提高管理类研究生综合能力,学生实践综合能力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使得高校的科研成果及创新技术能在企业中转化为生产力,真正在课堂上给学生更多的理论解读,设置更适合于研究生的课程内容。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真正实现校企联合培养,推动产学研合作顺利进行,积极为师生创造更多领域、针对性更强的实践机会,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促进企业良好发展。
结合目前情况分析,对档案人才队伍建设,要从“引进、培养、使用”方面下手,档案人才的知识结构、工作能力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许多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和综合学科方面的知识及掌握这些知识的人才,进行继续教育提高高层次档案人才队伍建设,就是按管理人才、技术人才、计算机等多种人才的共同努力,建立一个相对合理的人才结构必须按所承担的职能去形成一个合理的专业比例构成,培养和造就一批“顶天立地”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在学校缺乏精通档案业务方面的高端人才的问题比较突出,应对新问题的能力比较弱。掌握本系统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必须对人才进行继续教育,组织团队,培养复合型人才,加强国内外交流,努力使我们事业发展又快又好。培养创新发展持续动力,加强科技人才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以高端人才为重点,建设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加快档案人才进步,以提升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为核心,以高技能人才为重点,一个相对合理的专业比例构成,应具有懂技术、懂业务、懂管理的人员组成,使各个专业的人才都能使得其所,各司其职,默契配合,提高工作效率,善于解决技术难题的技能人才队伍。
二、制定有效的人才队伍培养体系
(一)要重视现有人才资源和经费投入,人才培养
近期很少有显示度,但却是真正的百年大计。在学校政策、规章制度、资金投入和专业技术方面等都需要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理论、技术和实践创新,有些档案人才在思想上受长期以来保守思想约束,导致新思想、新想法、新观念、新技术推广应用难以开展,遇到新问题和新情况时解决起来力不从心。所以高校领导要拿出最大的热情和尽可能足够的资金投向人才培养,并拓展其功能,丝毫不能吝啬、懈怠和马虎。近年来,新进人员的上岗培训及业务骨干的集中培训,每年拿出不少资金投入建设和人才培养,同时配套了科研、奖励经费,一系列保障措施从根本上减轻了档案人才的工作负担,使档案人才工作变得安心、舒心、放心。为提高档案人才素质壮大人才队伍建设起到了关键作用,力争实现最大化的社会效益。
(二)建立适合人才队伍成长的制度机制
对人才队伍培养要制定计划和目标,为了激发档案人才的潜能,学校需要制定相应的用人激励措施,推行竞争上岗制度,允许档案人才在学校内部流动,充分调动档案人才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档案人才才能重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进而强化自己的工作能力,提升自己的工作业绩;挖掘和释放自身的潜能,积极营造一个向上的环境氛围,今后将提供更多的发展平台与空间,同时使学校档案人才在合作中相互学习、促进和提高。还可以聘请高层次专业人才建设学校,可以通过吸引有名的专家、教授、学者的方式,充实档案人才工作岗位;同时也可以成为学校档案人才建设的宝贵资源。因此,为档案事业人才队伍建设在未来持续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组织和制度基础,指导学校档案人才建设发展,提升档案人才建设的整体水平。
三、档案人才队伍建设具体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