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事迹吧,事迹是指对本单位具有突出事迹的集体和个人整理出的文字宣传材料。拟起事迹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爱心人士先进事迹材料优秀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张居梅,现任盱眙县中医院办公室副主任,女,汉族,1980年06月生,江苏淮安盱眙人,本科学历,护理学学士学位,2011年0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9年06月参加工作。 在二十年的工作当中,她真情献患者、爱心助贫困、抗疫做先锋,用爱谱写出了一曲曲奉献者之歌。
在本职工作中,她用温暖的爱心去拥抱患者的生命
医者仁心。自参加工作以来,她对自己选定的职业始终充满了热情,默默奉献在临床工作的第一线。视患者如亲人,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一位白衣天使的仁爱之心。在办公室岗位上,她处理大小事务当机立断,协调能力很强,医院同事有口皆碑。
2012年9月的一个晚上9点左右,那天轮到张居梅在五官科值大夜班,她来到单位正准备休息一下等待接班,就在这时,她看见一位年轻的孕妇腆着大肚子,疼痛难忍在大声哼叫,身边也没有一个家人。原来孕妇是在家里突然肚子痛,一个人打车来的医院。张居梅迅速电话联系急诊推车、手术室、妇产科以及孕妇的家属。此时孕妇说:“护士护士,这是二胎,我的羊水已经破了!”看着孕妇的裤脚快要湿透,张居梅一边连扶带抱孕妇冲向电梯,一边呼喊同事帮忙。就在电梯门刚刚关上的一刻,孕妇说“我要生了”,张居梅立即帮她褪下裤子,婴儿被羊水冲着直接滑落了下来。张居梅迅速蹲下来一把接住孩子,这一蹲不要紧,羊水整整喷了她一脸一身。她已顾不了这些,快速脱下自己的外套把孩子包住,并在闻讯赶来同事的帮助下,迅速将孕妇送到了手术室。母子平安,张居梅悬着的一颗心终于落了地。匆匆忙忙赶来的丈夫,空着两手什么也没带,张居梅立即联系了妇产科的值班护士,借了一套大纱布和包被送到了手术室。孕妇的其他亲属纷纷赶来了,手术室外欢声笑语都沉浸在一片喜悦中,张居梅这时才默默地离开。而此时,她值大夜班的时间才刚刚开始……
2014年,张居梅还负责医院对外联络,协助院领导和科主任接待了香港恩橡基金会,在医院五官科成功开展了86例免费白内障复明手术行动,为一大批患者重见光明默默提供了有力的后勤保障服务。
在社会公益上,她尽自己所能无私奉献,为弱势群体送去温暖
张居梅工作外的时间,大多用在社会公益活动上。二十年来,她关爱留守儿童、慰问五保老人、资助特困家庭,尽其所能、黙默奉献,为弱势群体送温暖、献爱心。
从参加志愿者组织开始,在社会公益活动中,处处都能看到张居梅的身影。走进各乡镇,为敬老院老人送医、送药,帮助老人理发、洗头、剪指甲。走进家庭,为出院患者上门提供量血压、测血糖、换药、咨询需求等后续跟踪服务。走进社区、工厂、学校、老年大学、消防队等,开设专题讲座,传授公共卫生知识。2015年底,她联合盱眙县青春创想服务社,为马坝重病患者赵子婷筹款。她个人为官滩镇杨岗村特困户沈伟军捐赠冰箱、微波炉等家用电器。截至目前,她个人为弱势群体累计捐款近两万元。每年她还坚持义务献血2次,现累计献血已达6000多毫升。因为她能坚持公益事业十几年如一日,她的志愿者打卡器累计活动时间长达1930小时。
在疫情防控期间,她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扛起责任与担当
疫情就是命令,医院就是战场,防控就是责任。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她第一时间响应,主动放弃春节休假,勇于承担各项工作任务。她第一时间报名参加医院的一线预检分诊工作,用对党的忠诚和对人民健康负责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义无反顾地接诊来院就诊的发热病人,为每一名来院的病人及家属测量体温,为他们抽血送检。她穿着防护服戴着护目镜,不敢多吃饭不敢多喝水,每天要登记几百人的基本信息,还要不厌其烦的回答患者和家属各种各样的问题。“麻烦您测量一下体温,请问您有何不适症状吗?”。“请问您近期到过武汉吗?跟疫区的人有密切接触史吗?”这是她每天重复的话语,详细询问,耐心引导,不厌其烦地对每一位就诊者预先检查,预检分诊,避免可疑传染病人与普通病人以及医护人员交叉感染,对每一位前来就诊的患者及家属测量体温,详细问诊是否有流行病学史,是否发热。对来自疫区或者接触过来自疫区的发热患者,指导患者及陪同人正确佩戴口罩,(为此她还连夜写的剧本,请了电视台帮拍了疫情防控之个人防护宣传小视频)详细登记患者的相关信息,并尽快将患者安全护送至发热门诊。就是这平凡而简单的工作,一天站下来腰酸背痛,尽管她有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但她从不叫一声苦不说一声累。
张居梅除了参加医院正常值班和抗疫活动外,一旦有休息时间,她就会和县关工委以及爱心公益协会的志愿者一起参加公益活动。疫情发生以来,张居梅坚持和县爱心公益协会会长陈连红一道,为环卫工人、敬老院老人发放口罩、酒精等防护物资,深夜赶往多个卡口,为盱眙疫情防控站点一线党政干部和工作人员送去爱心宵夜。
疫情发生后,江苏赴湖北对口支援。盱眙县有14位兄弟姐妹援鄂,这让张居梅十分牵挂,她不仅捐资购买慰问品,还坚持去各家慰问。她说:“这些去一线的勇士,都是自己平时的同事,他们平时默默无言,甚至有些腼腆羞涩,没想到在国家需要的`关键时刻,他们都能主动请缨,挺身而出,舍小家顾大家,冲锋陷阵,向着湖北向着武汉逆行!他们崇高的献身精神时刻打动着我。我在后方就应该关切着他们的关切,牵挂着他们的牵挂,多为他们的亲人做点实事。”在慰问援鄂医务人员家属的队伍里,总少不了张居梅的身影;在医务人员家里,总能听到她鼓励和安慰的话语,让人倍感亲切,如沐春风。
20年来,她勤奋工作,2017年获得淮安市心肺复苏技能操作展演“双料冠军”;2017年县“最美女性”;2018年获得县“关爱未成年人先进个人”;2018年县“和美幸福家庭”;2018年县“党员先锋岗”;2018年度“盱眙县新长征突击手”;2019年度“善道盱眙”最美女性;2019年县“百善百佳”“十佳最美女性”;2019年县“健康杯”岗位建功演讲比赛二等奖;多次获得县“五一巾帼标兵”;多次获得单位“先进个人”、“服务明星”等荣誉称号。
苏惠琴,女,回族,44岁,平凉市崆峒区柳湖镇泾滩四社农民,2007-2013年在平凉市崆峒区武家园小区物业部为出纳,后任物业部主任,在单位上班期间,时常利用假期参与公益活动。2013年7月,由于岷县发生地震,她和丈夫马有生救灾之后,选择了做专职公益人之路,并和丈夫成立了平凉众益农村社区发展协会,苏惠琴任秘书长之职。 作为公益人,苏惠琴严格要求自己,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投身公益事业中,以农村弱势群体利益为重,不重个人得失,用热情和奉献的精神彰显一个公益人的使命感,主要事迹如下: 一、发挥专职公益人的模范性 作为一名专职公益人、一名志愿者,首先要做到带头干,再苦不退缩,她和丈夫参与了2013年7.22岷县地震救援,随后苏惠琴参与岷县壹乐园儿童服务站工作,在灾区一呆就是半年,在艰苦的条件下每天往返于灾区的重灾点学校,给孩子们带去欢乐,让灾区孩子走出因灾心灵受到伤害的阴影,而丈夫而在平凉市走乡串户,扶困助弱,发展志愿者,运营平凉众益农村社区发展协会;2016年7.19河北特大洪灾救援工作,身为一名女同志,在河北灾区的酷暑中做灾情评估,发放救灾物资等工作,她从不言苦,在河北的半个月,带领一队志愿者深入受灾一线发放物资,宽慰受灾群众,每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最忙碌的时候一天只吃一顿饭。在平凉众益在当地的项目中,苏惠琴也是带头走访贫困山区的村落学校,贫困山区成为她的主要工作地,一年有一半时间在山区渡过的。 二、注重实干,业绩突出 平凉众益成立四年期间,为帮扶平凉贫困地区学校、社区,根据需求,苏惠琴积极向基金会、其他公益机构、爱心企业申请物资及支持类项目近20多个,苏惠琴作为项目负责人,每个项目从申请到执行、总结、财务审核严格按照要求进行,从不走形式,走过场,让每个项目的实施到位,落地有声,由于优秀的执行能力和完善的项目管理经验,得到资助方的认可,使更多的优秀项目落地平凉,使平凉地区的部分学校、社区、儿童现状得到改善,近四年来,她申请的项目有壹基金温暖包、净水计划、儿童平安小课堂、多功能运动场、留守儿童服务站、农村学校音乐教室援建、图书室援建、甘肃福彩留守儿童关爱、电教室援建、鸿基金爱的背包、帮扶孤寡老人、环境保护等项目及配套物资价值超过600万元,项目受益人达3万人次。 三、甘于奉献,忘我工作 苏惠琴在公益路上的四年,忠于职守、爱岗敬业、不畏艰难、脚踏实地、甘于奉献,心牵平凉贫困农村社区、学校,白天奔波在农村社区,晚上伏案撰写资料,她的时间表里没有节假日和公休日,节假日基本都是外出向其他优秀的公益组织学习和参加各类的培训,旨在提高自己能力,更好的服务于平凉地区的弱势群体,正常工作日在农村社区、农村学校实施各类公益项目。2014年在婆婆去世刚十天,她奔赴岷县灾区执行壹乐园儿童服务站项目,一去就是几个月,她也有家,上有老下有小,为了工作时常舍小家顾大家,她也很幸运,无论多忙,娘家婆家都支持她、理解她,而她对于公益事业的执着感动了身边的人,也带动了一群人加入公益的行列。 四、作风严谨,清正廉洁 苏惠琴作风优良,为人正直,所有公益项目在选址和执行过程中,不偏不倚,与当地政府职能部门协调,让项目真正落实到有需求的社区或学校。无论在工作或生活中,严格律己,以身作则,为志愿者们作出表率,做到办理不推诿,遇难不回避,不损坏集体利益,清正廉洁。 有人这样问她,你这么忙究竟得到了什么?她说这是实现我们人生的价值,做志愿者的最高目标就是实现自我价值,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看到项目受助人脸上幸福的笑容,对她来说是最好的回馈。有时候忙的不可开交时,她的朋友说:你选择你承受,是的,当初执着的选择时她就没有后悔过自己的选择,选择公益这条路,一路前行,不忘初心。 2016年5月,由平凉市崆峒区柳湖镇推荐,苏惠琴被崆峒区评选为第四期“崆峒好人”荣誉称号,2017年度首届平凉市文明家庭、2018年度首届崆峒区文明家庭,平凉日报在2017年4月23日发表题为《这对夫妻只愿山里孩子有书读》,报道她和丈夫几年来四处奔波援建图书室30多个,2017年度柳湖镇政府拍摄微电影《我的公益梦》,以她的真实事迹为题材反映一个公益人坚持不易的感人事迹,她执着于公益事业的事迹在部分基金会、公益组织、甘肃公益界的订阅号中争相报道和学习,被称为关注当地农村社区的一匹“黑马”。
吴美棠,女,57岁,中共党员,大专学历,晋城市阳城县凤城镇坪头村人,现任山西美棠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2004年,在村办缫丝厂濒临倒闭时,吴美棠做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决定,以一肩之力承包了该缫丝厂。她说,我不能让阳城的支柱产业倒下,我不能让这一百多名工人失去工作。从小深受孝道文化熏陶的吴美棠,在公司成立之处,就确立了“弘扬中华孝道文化,倡导春蚕奉献精神”的企业使命,并在企业创立至今十三年的时间里,以自身为榜样,带领全体员工践行着这一使命。
企业开始运营后,吴美棠对企业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革新技术、调整产业结构,使得产能不断提升。企业壮大了,社会责任也就大了。吴美棠开始积极参与市县扶贫活动,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优先录用贫困百姓,传授立身技能,解决了400多贫困人口的就业问题,并大胆推行“公司+农户+基地”经营模式,走“产、供、销”发展道路。从2005至今,在白桑、河北、东冶、凤城等8个乡镇,30多个村庄与15000多户蚕农签订了蚕茧联营合同,承诺给蚕农补助桑苗款20-50%,蚕茧收购价高于市场价1-2元等优惠政策,为蚕农的经济收益和生活提供了极大地保障,为蚕农年创收8000多万元,带动当地3000余人增收致富。2012年汶川地震,2015年玉树地震,吴美棠带领公司全体员工捐钱捐物,共达30多万元,以实际行动诠释企业家的大爱胸怀。
她说:“其实,在公益活动中,我就是一个志愿者,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每年春节和重阳节来临时,吴美棠都要带领公司员工前往下交村、孤堆底村,给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发放生活日用品,并到年迈老人的家中走访,了解老人的生活状况,为老人打扫卫生,力所能及的为老人解决生活困难。她常说,没有老人智慧的教育,就没有我们这一代的成长,孝道,是每一个美棠人都应该要学习的精神,在敬老活动中,要以子女之心善待老人,这不仅是一种素养,也是一种慈悲。“关心老人是我们应尽的义务,而关心下一代,更是我们应该用于承担的责任。”这是吴美棠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十几年来,她每年都会給阳城县阳光特殊学校捐款、捐物,无论多忙,都要抽出时间到学校看看孩子,为孩子们带去学习用品,并与大家做游戏、交流,了解孩子们的思想状况。吴美棠的爱,不仅仅是给孩子们带去学习用品,更多的是在孩子们的心中种下爱的种子,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她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在企业管理中,雷厉风行;在慈善公益中,像一个阳光妈妈。正是这种大爱的企业家精神,让吴美棠感动着晋城的百姓,先后获得“晋城好人——诚实守信好人”、“阳光妈妈”、“全国城乡妇女岗位建功先进个人”等称号,她所带领的企业,也凭借着脚踏实地的作风和大爱的企业精神,先后获得“青年就业扶贫基地”、“捐资助教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阜阳阳光爱心公益协会于2015年筹备,2016年组建,2017年8月16日在阜阳市民政局注册,2020年增补理事会成员20名,现志愿者注册720名,正式会员108名。2020年9月,阜阳阳光爱心公益协会被认定为“AAA级社会组织”。2020年元月,阜阳日报社聘任协会负责人为公益春晚总导演;2020年参加安徽省红十字会众筹扶贫大赛,荣获三等奖;协会被颍州区双拥办评为“双拥合格单位”;颍泉区关工委授予协会“关心下一代”先进单位;协会1人被阜阳市社会组织评为“优秀共产党员”、1人被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协会3名志愿者获“颍州好人”,一名志愿者被新安晚报评为优秀通讯员;《中国文明网》刊发协会表扬稿件2篇,《中国网》刊发协会报道40多篇。《安徽社会组织信息平台》采用协会40多篇稿件。
协会党支部被阜阳市社会组织综合党委授予“先进党支部”、协会2021年6月被阜阳市民政局、阜阳市乡村振兴局授予全市社会组织脱贫攻坚“先进单位”。
协会近5年来开展文艺进社区100余场、双拥100余场、三献(献血、捐献造血干细胞、捐献遗体器官)10场、四助(助残、助困、助学、助农)100余场、爱心送考6届、孝老敬老以及各种社会新风尚活动50余场。疫情初期捐赠防疫物资16万,抗洪期间4次奔赴抢险一线慰问,捐助物资10多万元,曾连续防疫志愿服务59天,文明创建志愿服务不间断志愿服务两个多月。
阜阳阳光爱心公益协会借助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这个平台,紧盯社会需求,拓宽志愿服务领域,丰富志愿服务内容,打造志愿服务品牌,为群众解困、帮政府分忧,协会志愿者们用实际行动践行志愿者精神,为阜阳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领导带头率先垂范,组织志愿者有序开展志愿活动。2020年年初,随着武汉的疫情发展,全国各地均不同程度出现疫情,国家号召老百姓居家不要外出。面对疫情,谁都不能独善其身,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年初一,协会会长谢尚斌在老家刚和老母亲过完除夕就匆忙赶回阜阳市区。他在协会工作群里号召志愿者们要主动作为,为抗击疫情开展志愿服务。可是,应者寥寥。无奈,谢会长只身一人开着私家车,带上宣传喇叭和酒精、口罩奔赴抗疫一线。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谢会长的带动下,协会代理秘书长、宣传部长陆宏晓于年初四也急匆匆地赶回阜阳,立即投入到防疫宣传工作中。随后,其他志愿者陆续加入,成立了有20多人组成的抗疫宣传车队。
抗疫期间,各社区急缺防疫物资的紧急关头,及时向防疫第一线捐赠十多万元的口罩、酒精、消毒液等防疫物资。疫情防控59天(社区志愿服务、广播喇叭流动车队、防疫消毒突击队、防疫物资捐赠16万多元等)2020年拥军抗洪慰问4次,捐赠急需物资10多万元,获得71集团军某部赠送一面锦旗;创建文明城市志愿服务(社区志愿服务、广播流动宣传、文艺演出宣传等)近2个月。
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抗洪慰问为阜阳挣得荣誉。2020年7月20日王家坝开闸蓄洪,71集团军连夜奔赴阜南县蒙洼蓄洪区抗洪。阜阳阳光爱心公益协会志愿者们在党员白泉、王雪龙带领下,于21日上午将部队所需物资及时送到驻地。后得知部队转战至颍上县庙台,他们又变道前往颍上,将战士们所需的靴子送到驻地。第三次和第四次又送去了洗衣机、烘干机、短裤、袜子等生活物资。
8月2日,抗洪部队在即将离开阜阳时,为阜阳阳光爱心公益协会送来一面锦旗,“关爱人民子弟兵排忧解难献真情”表达的是人民子弟兵对阜阳人民的一份真情。
积极投身爱心送考,打造阜阳公益品牌。高考年年有,年年免费送!爱心送考(含中考)已持续做了多年,每年由阜阳日报主办、阜阳阳光爱心公益协会承办的爱心送考活动,只要是高考期间总会成为阜城主要新闻之一。阳光车友会是协会的前身,也是每年爱心送考的主力军,车友会在做爱心送考的同时,也在感召更多的爱心人士的加入,爱心得以传递,如今车友会成员已达200多人。在全体志愿者共同努力下,爱心送考活动已成为阜阳知名公益品牌。
在许多双拥工作中,为困难退役老兵操办婚事算是比较典型的。2020年6月15日,颍州区王店镇高棚村退伍军人高明礼在部队服役5年后退役回乡照顾爷爷,为了能够多挣钱给爷爷治病,他借钱做生意,却事与愿违,负债累累。如今等了他多年的姑娘想结婚与他一起照顾爷爷奶奶,高明礼因为没有钱举办一场简单的婚礼,感觉对不住姑娘卜娇娇。阳光协会了解情况后,决定出手相助,圆满地为其操办了婚礼。长期救助全身瘫痪的老革命的遗孤受到了阜阳市各部门的高度关注与赞誉。
近年来,协会每年在双拥工作方面投入都在10万元以上,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受到了有关部门的表扬和肯定。2021年7月,阜阳阳光爱心公益协会为颍州区双拥办评审为“双拥合格单位”。
关爱弱势群体,传递人间大爱。在我们身边有很多残障儿童与残疾人家庭,协会每年都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去慰问帮助,发动100余辆爱心车帮助颍州区翔飞残障学校的孩子搬家、接送残障儿童到市里吃火锅、为几所自闭症学校捐赠大批物品等,都体现了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协会多年来经常对大病患者进行资助,其中有儿童、有青壮年,也有一些扶贫工作者。协会开展“一对一”助学项目,也经常寻求企业参与助学。
链接社会资源,助力乡村经济。颍东区老庙乡的姜大姐忙于扶贫工作,18万斤生姜滞销。协会得知消息后,发动志愿者与爱心企业,联合媒体,共同发起推销,3天就售罄。插花镇老庙乡的黄桃眼看都烂到地里,协会发动志愿者采摘并且销售数万斤;王家坝的农民)(求助销售萝卜,协会组织社会各界前往收购;颍州区的大葱滞销,协会积极采购等。
送文化下乡,助经济振兴。协会专门组建了艺术团,招募社会各界的艺术爱好者,到阜阳周边乡镇进行演出,宣扬红色文化,宣传国家政策,弘扬传统文化,倡导时代文明。通过编排的文艺节目,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在轻松愉快的环境里,接受时代信息,增强致富信心。
刘建军是泰源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从做小本生意到创办茶叶加工厂,再到创办木材加工厂,吃了无数“闭门羹”的他,事业有成不忘乡梓,毅然回乡创业,发展沙糖桔种植产业,当起了“果业销售大王”,积极投身脱贫攻坚,带领村民实现增收,用初心照亮家乡脱贫路。
事业有成心系家乡
刘建军是西林县古障镇周洞村黄潭屯人,是土生土长的农家子弟,有着农村人特有的直爽、朴实和一股不服输的韧劲。以前他曾卖过雪条、茶叶、板栗,收购土特产,创办茶叶加工厂、木材加工厂。经过多年打拼,终有了自己的一方天地。树高千尺不忘根,人若风光勿忘恩。刘建军自己富裕起来后,总是放不下家乡的父老乡亲。2014年,他回乡看到村里群众种植的沙糖桔没有好的销路,便毅然放弃在外景气的木材生意,回到家乡正式做起沙糖桔生意。
返乡创业助力脱贫
返乡创业过程中,刘建军发现制约本土沙糖桔走出全国各地的问题,就是缺乏采后处理。为了提高本土沙糖桔的竞争力,让群众卖出更好的价格,刘建军有了成立公司建设打蜡厂的想法。2016年11月刘建军在西林县委、政府的支持下,成功注册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广西西林泰源果业开发有限公司,注册资本3000万元,建起了水果打蜡厂,并在西林县引进首个沙糖桔采后商品化处理系统投产使用。2017年建成了西林首个果框生产线,弥补了多年来西林县县域果框在果品季收严重不足的状况。
目前该公司已建立起3个果品加工厂,一个注塑加工厂,10条清洗打腊包装为一体的综合生产流水线,可年产350万个果框,日选果量为1000多吨,年产值5000万元,年营业利润100万元。刘建军的公司正常运行后,在各城市的沙糖桔推介会中成功签约多个销售项目,不仅加快整合了西林县水果品牌资源,推动了本土沙糖桔“走出去”,还实现了产业成片化集聚发展,为西林县广大果农增收搭上“快车”,带动了当地农民就业增收,助力脱贫攻坚。
真情扶贫带富村民
自脱贫攻坚开展以来,刘建军在致力于办企业的同时,积极参与扶贫工作,他认为,既然返乡创业,就要实实在在为贫困群众脱贫找出路。
设立扶贫车间,开展就业扶贫。“扶贫先扶志,扶贫更不能养懒人,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实现就近就业是最有效的方式。”刘建军说。于是,他与该县古障镇19位驻村扶贫干部对接,摸清各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数,采取“公司+扶贫车间+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泰源果业开发有限公司专门设立了“扶贫车间”,每年提供300多个就业岗位,带动贫困人口20人实现就业稳定脱贫,每人每年最低可增收2000元,最高可达10000元,平均每天务工收入在120元以上,带动了贫困户增收脱贫。“在泰源果业务工,离我家很近,很方便,能照顾小孩还有了稳定收入。”古障镇央革村罗炮屯脱贫户卢花高兴的说。
提供技术培训,推进智力帮扶。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刘建军发现很多贫困群众缺乏技能、观念滞后、农业生产技术落后,无法通过就业顺利脱贫。为开展好智力帮扶,公司按期邀请专家或委派技术人员到田间地头向果农讲解、传授沙糖桔种植技术。每年公司邀请专家定点在古障镇、普合乡、那劳镇等乡镇开展现场讲解沙糖桔管理技术培训15次,委派技术人员对贫困户进行一对一的技术培训60次,实现“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让贫困户人均年收入增加2000元以上。
资源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刘建军的公司以市场为导向,在该县古障镇采取了“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使小面积散户种植基地转化成区域性的产业化经营集中基地,加入公司经营模式的周边农户2000多户,其中含建档立卡贫困户80户,解决了周边小户果农在果品上市时“储存难、谈价难、销售难”的问题,实现了“产—供—销”一条龙服务。截至2020年底,带动农村合作社10个,每年销售农产品3万吨,实现工业产值5000万元,周边果农人均年收入增加2500多元。创建广西西林久辉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吸纳西林县普合苗族乡7个村村民合作社成为公司股东,7个村占有公司28.3%的股份,惠及的农户共50多户,其中贫困户6户,贫困人口26人,2020年向7个村集体分红共15万元,向贫困户分红3万元。针对因老弱病残致贫的贫困户,需要有人居家护理等无法到“扶贫车间”就业的情况,刘建军与驻村干部、贫困户进行了详细的调查与研究,通过贫困户以果园入股,公司对果园采取产出保底兜售的统一经营管理形式,确保贫困户产业能收尽收,做到收入利益的最大化。
扶贫济困,树好口碑。刘建军每年均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资助、慰问有特殊困难的贫困户。2019年,刘建军向那佐苗族乡垌硝村捐赠有机化肥1吨及5000株三月李果树苗;
共向古障镇、普合乡、那劳镇等乡镇的6户贫困户捐赠价值1.6万元的鸡鸭幼仔及饲料;
向古障镇同乐村捐赠5000元扶贫物资。2020年,为西林县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捐赠4240元,为古障镇央革村勒德屯重阳节活动捐赠8000元,向西林民族高中助学活动捐赠5000元。
在刘建军的带领下,泰源果业开发有限公司主营“桂泰源宏”品牌等果品及农特产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产量逐年递增,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成为西林县首家上规的果品企业,也是西林县最大的果框生产、果品打腊、包装与销售公司。2017年、2018年西林泰源果业荣获西林县“脱贫攻坚优秀企业”奖,2018年被评为百色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19年荣获广西“万企包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先进民营企业奖,2020年被评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17年刘建军荣获“广西柑桔行业风云榜年度经纪人”“西林县优秀经纪人一等奖”,2018年,被评为西林县“果业销售大王”,2019年被百色市评为“扶贫爱心人士”。
心系家乡,热爱家乡。面对众多荣誉,刘建军不骄不躁,他坦然道:“诚信经营、合法盈利、发展壮大企业,我将继续带领更多的家乡群众实现增收致富,为建设幸福家园,助推乡村振兴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