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的时候,是不是听到知识点,就立刻清醒了?知识点是知识中的最小单位,最具体的内容,有时候也叫“考点”。掌握知识点有助于大家更好的学习。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以下是人美心善的小编枫给大家收集的7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实录的相关文章,仅供借鉴。
同学们,学会了这种写法,我们不仅能写好一线天,还能写出自己游览过的每一处景点,那双龙洞的其他几个景点,作者又是怎样写出景点的特点呢?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
板书:游记 记金华的双龙洞
游程 小船小
见闻 孔隙 窄小
感受 感觉
1、同学们,游记除了交代游程,还要抓住景点的特点,写出自己看到的,听到的,还有感受到的。(板书:见闻 感受)这就是游记文体的特点,那么在游双龙洞的过程当中,哪一处景点最让作者感到好奇、感到刺激,留下的感受最深?
2、体会孔隙的窄小
(孔隙)同意吗?(同意)(板书:孔隙)一块儿读读这个词,“孔”是指什么?想想,你说(很小的洞)小洞,窟窿。是的,那么“隙”呢?你告诉大家。(“隙”是指很小,很窄的缝隙)缝隙,裂缝,不错。那把它们俩合在一起,“孔隙”是什么意思呢?你说。(很小的裂缝)没错,“孔隙”指的就是窟窿眼,狭小的缝。
那从“孔隙”这个词中,你知道孔隙这处景点的特点是什么吗?(很窄小)说得好。(板书:窄小)你理解了这个词。
那作者是怎样写出孔隙的窄小呢?请大家用心默读课文第五自然段,划出有关的句子,圈出重点词语。
好,我们一块儿来交流交流,谁来读你划的句子?老师看到你想举手又不敢,把这个机会给你。(……)你找到的是这个句子对吗?是这个句子吗?老师希望你能大声地勇敢地再读一遍,来。
这两句话主要是写了什么?(板书:小船)
如果老师把这两句话稍稍改动一点,有什么不一样?后面的男同学,请你说。
是呀,下面这个句子也是可以的啊,可为什么还要多加两个“小”呢?就像你说的,突出了(……)说得真好,短短两句话,竟用了四个“小”字,作者就是为了要突出小船的小。
那你还从哪些词语当中看出了小船的小呢?请你说。(并排仰卧、刚合适)说说你的理解。(并排仰卧就是两个人仰卧在小船上,刚合适是再没法容第三个人)你平时乘过小船吗?小船你走进去是怎样的呀?应该是?(可以容下几百个人的)你说的是啊,咱们厦门的轮渡船就能容几百个人,对不对?可这只小船呢?(只能容两个人,而且是并排仰卧着)你从“仰卧”和“没法容”感受到了小船的小对吗?
那作者仅仅是在写小船的小吗?看看这句。(还写了孔隙的小)写出了孔隙的窄小,你真会读书,我们合作来读一读好不好?
作者来到孔隙处,看到这儿只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作者没有用具体的数字写出孔隙的宽窄,而是用小船的小写出了孔隙的窄小。
我们继续来交流,你还划了哪个句子?好,举手的同学越来越多了,请你读。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好的,老师也找到了这句话,同学们你们看,这是本课的生字,大家一起读一读“臀”。“臀”是月字旁的字,这儿还有几个字偏旁相同,这些偏旁的字说明和?一块儿告诉我(身体有关)。
那你知道“臀”指的是身体的哪个部位吗?(指的是屁股)是的,凡是和船底有接触的部位都写出来了,有哪些呢?(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这样具体细致的描写,让我们更直观地感受到孔隙的特点就是?(窄小)就请你读读这句话,读出作者我的感觉吧!好的,通过你的朗读,我感受到了你过孔隙时的好奇和小心。
还划了哪句呢?(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好的,你找到的是这一句,这儿有两个生字,刚才你读得很准,全班同学一块读读这两个词(稍微 额角)同学们,这两句话主要写了什么?你说。(这两句话主要写了作者的感觉)他有什么感觉?你圈出了哪些重点的词语?(稍微 一点儿 准会)说说你的理由。(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能抬起来吗?(不能)一点儿都不能抬起来,你是从这些词语里体会到的。谁来读读这句话,读出作者的感觉?这两句话写的都是作者的感觉。(板书:感觉)作者正是用自己过孔隙的感觉写出了孔隙的?(窄小)
现在就让我们跟着作者一块儿乘小船过孔隙,游客们,你们准备好了吗?(准备好了)你是怎么躺的?(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游客们,你们都躺好了吗?(躺好了)那你们是怎么躺的呢?(……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行了,那就开船吧!船慢慢地在孔隙中移动,这个时候你有什么感觉?(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是啊,此刻眼前昏暗了,可是,我们还是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你能不能动?你会不会动?游客们,你们敢不敢动?因为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要是把肩背稍微耸起一点呢?要是把脚稍微翘起一点呢?(要是把脚稍微翘起一点,准会划破裤子,擦伤膝盖。)那要是把臀部稍微拱起一点呢?(准会划破衣裳,刺伤肚皮。)终于过了孔隙了,游客们,你又有什么感觉?从孔隙出来了,你的感觉是?(我感觉上天保佑,终于出来了。……)你的感觉呢?(我的感觉是终于出来了,不用再胆战心惊了。)
是啊,同学们,作者就是用见到的小船的小,这也就是他的?(见闻)还有自己过孔隙的感觉,这也就是他的?(感受)写出了孔隙的窄小。读后让人印象深刻,仿佛?(觉得自己身临其境)是啊,感觉自己就像到了那里似的,用上一个成语,你说得很好,这就叫?(身临其境)
3、迁移学习,拓展练笔
其实在我们福建省,也有多姿多彩的迷人的风光,你们瞧,这是福建武夷山著名的著名的景点。(一线天)谁去过?举举手,好,把手放下。
那儿呀,有迷人的景色,看看从一线天这个景点名称中,你知道它的特点是什么?你说。(跟双龙洞的孔隙一样,很小)非常小,而且还很窄,狭窄,窄小。
那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的写法,写写一线天,想想在一线天你看到了什么?过一线天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我们可以用上书本上的语句,也可以用上平时积累到的,注意书写规范整洁,开始吧!
好,这样,把你想写的说给大家听。你已经想好了是吗?来。(我走在一线天里,抬头只看得见一丝天空。我侧着身子一步一步地往前挪,两边高耸的石壁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心里紧张得都快喘不过气来。)写得多好啊!大家都禁不住把掌声送给你了。你用自己在一线天看到的一条丝线似的天空,还有自己被挤压的感觉,写出了一线天窄小的特点,真好。
还有谁想好了,说给大家听?好,请你来。(顺着山势,我来到了福建武夷山著名的景点——一线天,我抬头向上看,只看得见丝线似的天空,我想这大概就是它叫一线天的原因吧。我走在狭窄的小路上,感觉左右两边的石壁离我越来越近,我又感觉要是自己再胖一点,准会被卡住,过不去。)同学们听清楚了吗?他仿照了课文的语句,还用上自己积累到的,把一线天里看到的和感觉到的写了出来,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教学目的知:了解双龙洞的游览顺序,景象的奇异。渗透游记类课文的学法。
能:思考、表达和搜集材料的能力。运用有关课外材料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思:培养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搜集材料、丰富课外知识的习惯。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对喀斯特地貌的兴趣。
板书设计23.记金华的双龙洞 景象奇异
金华→罗甸→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宽 高大 窄小 黑大
重点:体会金华双龙洞景象的奇异。
难点:孔隙的描写。游记类课文的学法。
教具:CAI课件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课文是按游览顺序记叙了作者游双龙洞的所见所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特点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有条理叙述事情的能力。
3、按空间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4、学会生字、新词。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自然段。
一导入:
师: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第28课,请大家齐读课题。
生:《记金华的双龙洞》
师:我们一同随着叶圣陶老先生从金华出发,经过罗甸就渐渐入山。一路上大家有说有笑,山中的景象一片明艳,耳边溪流潺潺,迎着溪水抬头望去,双龙洞到了!
(板书:金华—罗甸—路上—)
明艳
二、学习课文。
师:同学们回忆一下叶老都游览了双龙洞的哪些地方?
生:叶老游览了双龙洞的外洞、孔隙和内洞。(板书)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这高大的溶洞,景象奇特,上节课我们已经随着叶老来到了洞口,在洞口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板书宽)洞口这部分我们是怎样学习的?(明确学法)
生:学习洞口这部分我们先找出看到什么,感受到什么,再把体会读出来。
师: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继续学习。经过宽大的洞口,就来到了外洞。这里又是怎样的景象呢?请大家自学外洞这部分,把自己的'收获汇报给大家。
生:高、大仿佛到了个大会堂聚集一千人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师:谁能把这种奇特的感受读出来?找一生读
师:这又高又大的外洞已经让我们感到很奇特,更令人惊叹的是,内外洞有巨大的屏石相隔,仅通水道,长10
余米,宽3米多。内外洞的相隔与相通,形成了双龙洞最鲜明的特色。古诗云“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如欲观赏,唯有平卧小舟,仰面擦崖逆水而入,不得稍有抬头,有惊而无险,妙趣横生,堪称游览方式之一绝,有“水石奇观”之誉。那正流出溪水的孔隙。快来看看吧!
同学们自由读第四大段,说说孔隙给你什么感受?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生:(窄小、低矮)(自以为、没有一处、挤压、稍微、准会)
师: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此段中你喜欢的语句。
看电脑填空。
师:这样的水石奇观,游览后真令人拍案叫绝。下面让我们有感情地齐声朗读第四大段。
师:我们乘船从孔隙经过,大约走了八、九米就来到了内洞。这里又有什么样奇特的景观呢?请大家默读第五大段,用我们上面的学习方法进行个人学习。再分小组讨论。思考:在内洞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然后有语气地读出来。
生:1、黑漆黑一片什么也看不见
洞顶的双龙
石钟乳和石笋名目有四十多种。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看图片加深体会。
师:洞内钟乳石、石笋众多,造型奇特,布局巧妙,有“黄龙吐水”、“倒挂编幅”、“彩云遮月”、“天马行空”、“海龟探海”、“龟蛇共生”、“青蛙盗仙草”、“寿星与仙桃”等景观,幻化多变,使人目不暇接,宛若置身水晶龙宫。
师:让我们看投影中的句子,把它补充完整。
过渡: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像神仙、像动物、像宫室、像器用……名目繁多,造型奇特,再加上那摇曳的灯光,忽明忽暗,让我们置身于神秘的境界,怎能不令我们惊叹自然的奇异,请大家有感情地读读内洞这部分。
感情朗读。指读。
师:就这样,我们随叶老又仰卧在小船里,通过孔隙出了洞。
三、总结:
结合板书总结全文,体会双龙洞景观的奇特。
这节课,我们不仅随叶老游览了金华的双龙洞,洞中的景观令人惊叹。那孔隙的奇妙,石钟乳和石笋造型的奇特,真不愧为大自然中又一奇特的景观。(景象奇特)而且,还掌握了游记的学习方法,那就是抓住游览中作者的所见、所闻,体会作者的所感和对山水、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
发散:学生出示相关的图片或文字,进行课内外结合。
老师知道,同学们在课下也结合课文从书中、报刊中、网络上找到了许多相关的材料,下面我们就来展示给大家吧。
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总结。
同学们搜集的材料很丰富,《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给我们带来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更丰富的知识,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也能这样做。
23、记金华的双龙洞 景象奇异
金华→罗甸→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宽 高大 窄小 黑大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今天我们就随着叶圣陶爷爷,一起去游览金华的双龙洞,好不好?
(板书课题:12记金华的双龙洞)(指12)请齐读课题。
二、新授: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看看能读懂什么,把不明白的地方划下来。(师副板书)
(1)你都读懂了什么?(4人)
(如果学生只从句段说,提前安排一人)
板书:入山、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请你来你说你来。同学们知道得真多。
(2)那么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5人)
[对问简单的词语,可以说:
你来谁来帮帮他?你明白了吗?
请你说你能帮他解答吗?懂了吗?
对学生有创造性的提问,可以说:
你的想法很独特!多么独特的想法呀!
与众不同,有创意。
敢于向权威挑战,了不起!]
这个问题值得我们研究。这个问题待会解决(副板书)老师把它记下来也把它记在这。
相信这些问题讲完课文后,你就会明白。
2、(指板书)那么,在这几部分中你最喜欢哪部分,用你喜欢的方式来学习,可以自己读,合作读,还可以画画,谈体会。听明白了吗?开始。
全班汇报交流:
刚才同学们学习的热情很高,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
入山:
谁喜欢入山这部分?(字幕:2-3段)
你来。
你准备用什么方式来交流?
生:朗读、谈体会。
开始吧!
师:多美的景色啊!
谁还想交流?
(入山时见到的溪流。字幕:将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画线)
为什么喜欢?
生:用上了时而、时而、时而、时而这些词,写出了溪流的变化。(课件:将4个时而变色)
师:那谁能读出溪流的变化呢?
你来读。
师:同学们来评价一下,他读的怎么样?
师:那你能不能把溪流的变化读出来呢?生读。
(读的好时,师:你这一读,老师仿佛听见了溪流变换调子的声音。谁能读的比他还要好?生。
告诉老师,为什么溪流会时时变换调子呢?生:因为山势在不断变化。)
(读得不好时,谁来教教他?你再来试一试!如果都读的不好,师范读,加手势。师:听老师来读一读。
看谁能把溪流的变化读出来。表扬。听老师来读。谁来和老师比赛?问:为什么溪流会时时变换调子呢?生:因为山势在不断变化。)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外洞:
3、师:你还喜欢哪部分?
生:我喜欢外洞,(放图片)走入里面就仿佛走进了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我们学校的阶梯教室大约只能坐二、三百人,而内洞中一千或八百人开会也不觉得拥挤。能想象出外洞有多大吗?(字幕)谁能读出外洞的大?一生读。他读的外洞大不大?你能读读吗?
孔隙:
生一:我最喜欢孔隙这一部分。(课件:第4段的字幕)
师:你准备用哪种方式来交流?
生:我准备用朗读的方法来交流。生交流。
读了这部分你有什么感受?
我感觉孔隙又窄又小。
师:从哪可以看出孔隙很小呢?
生:只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两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课件:点击热区,将此句划线)
谁还有?
生补充: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课件:热区--划线)
找得非常准确。你是通过读体会出孔隙又窄又小的特点。
师:谁还想来交流这一部分?
生二:我们组是以画图的方式来介绍这一部分的。(实物投影)大家看,我把由外洞进入内洞上面的石头画得这么低,是因为孔隙很窄小,高度大概只有从人的腹部到臀部的距离。船很小,只能并列躺着两个人。船两头都系着绳子,从内洞里拉动绳子,船就进来,再从外洞向外拉绳子,船就出去。多么有趣啊!我想这大概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方式吧!
(师马上带头鼓掌。)你是通过画图来体会的。
师: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幅图。(出示孔隙的动画)请看。这两位游客上船了,
刚才通过朗读、画图,我们知道了孔隙又窄又小。现在谁能把这一整段课文读一读?(出示此段的字)
先自己练练。谁来试试?你来。评:他读得怎么样?
生(读得不好)
哪儿不好?你能把这儿读一读吗?读得很好。你再把这一段读一读。
1、我们继续来欣赏,这是?(双龙洞)
叶圣陶爷爷曾经游览过这儿,还写下了一篇游记——记金华的双龙洞(老师板书:游记和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齐读课题!
2、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自由地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双龙洞的?开始吧!
1、好,同学们,很高兴见到大家。待会儿这节课将由我给你们上。做个自我介绍,我姓甘,你们可以称呼我叫?(甘老师)你们好!
2、早就听说我们厦门是个旅游城市,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瞧,这是哪儿啊?(鼓浪屿)
昨天,甘老师第一次来到这儿,看到这迷人的景象,不禁想起了“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这句回文联写的就是咱们厦门的鼓浪屿。
看看,这是老师家乡的一处美景,江西庐山。
看到这样的景致你想起了怎样的诗句呢?(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听了你的朗读,我感受到了瀑布的壮美,掌声送给他。
再瞧,这是?(杭州西湖)
你又想起了怎样的诗句呢?(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景美、诗美,你读得更美!真让人心醉呀!
瞧,这是?
你会想起学过的哪篇文章?(我会想起我们学过的第三课《鸟的天堂》)这就是巴金爷爷笔下的美丽的南国的树。
好,我们先欣赏到这儿。可以上课了吗?(可以)
1、好,我发现大部分同学都读好了,有的同学甚至还读到了第二遍。好,读好的同学,我们先看看这个词。
谁来读一读?请你来。(蜿蜒)全班一块儿读。(蜿蜒)其实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在《长城》这课中见过,请你读。你们看,这就是蜿蜒的长城。
那么“蜿蜒”是什么意思呢?(“蜿蜒”以前是比作蛇的,现在比作弯弯曲曲的路)你说得不错,“蜿蜒”就是形容弯弯曲曲延伸的样子,那在这篇课文中,用“蜿蜒”写什么?同学们,到书本上去找一找。(在文中“蜿蜒”就是写洞顶的双龙)从哪儿知道的呢?读读文中的句子。(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哦,正是因为如此,这个洞才得名?(双龙洞)
2、那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双龙洞的呢?别着急,在文中圈划出有关的词语,并且和同桌合作完成这张游程图,开始吧!可以和你的同桌说一说,讨论讨论。
完成了吗?谁来说说你的游程?请这位同学,说说你俩合作完成的游程图。看看老师黑板上的屏幕。第一个是?(第一是金华城,罗店,入山,洞口)第五个是?(外洞,孔隙,内洞)第八个是哪儿?你看。(出洞)对了,一个都不落。全说对了,真不错,老师建议我们把掌声送给他!
要是我们能把这些连起来说,就更清楚了。来,对照课文内容,同桌互相说一说。好,谁来试试?(作者首先来到了金华城,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走进去就来到了外洞,过了孔隙就到了内洞,最后作者又仰卧在船里出了洞。)你说的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真棒!我们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她。
你们瞧,金华、罗店、入山、洞口,这是作者在去双龙洞的?(途中)外洞、孔隙、内洞,这是作者正在?(游洞)最后原路?(返回)出了洞。
通过游程图,我们知道了作者的游览过程(板书:游程)游览顺序也就是作者的写作顺序,看,简单地说,作者先写了在途中,再写了?(游洞)最后写了?(返回)大家刚才说的就是这篇课文的段落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