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传说:月饼的由来及与兔爷的不解之缘(优秀5篇)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即将到来,作为最重要的三大传统节日之一,它的民俗活动异常丰富,各地皆不相同,但有趣的是,不论大江南北,吃月饼都是必有之项,几乎已成中秋节的名片,为什么中秋节要吃月饼呢?而老北京的月饼又有什么特色呢?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中秋传说:月饼的由来及与兔爷的不解之缘(优秀5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中秋传说:月饼的由来及与兔爷的不解之缘 篇1

老北京月饼首先要用来祭兔爷,兔爷是北京独有的民间神 ,崇文门外花市大街的灶君庙被认为是兔儿爷的老窝,一到农历八月,买兔爷的`人们便络绎不绝。给兔爷供月饼时,还要供藕,那是给兔爷剔牙用的。

老北京的中秋节又叫果子节,有各种各样的水果,这是老北京入冬前最后的丰盛,所以特别受重视。老北京过中秋必赏花,在花市等处要搭“花山”。而赏月文化也异常精致,分“文玩”与“武玩”两种,“文玩”是举办宴会,一起写诗猜谜;“武玩”则是到湖边赏月,或在四合院中置水缸,看月的倒影,并投石以搅乱它。

从月饼发展史看,与中秋节结缘应在明代,当时不仅吃月饼,还要吃螃蟹,喝桂花酒,但后两个习俗渐渐淡出了。其实,中秋节吃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在此佳节享受放松的心情,获取心灵的愉悦。

中秋节吃月饼的起源 篇2

中秋节吃月饼、赏月是这一天必不可少的节目。关于中秋节吃月饼这一习俗的形成,史籍中没有确切的记载,但民间传说主要有三种。

历史并没有留下月饼起源的确切记述,然而,古人却留下了无数个美丽传说。

种四大美女杨贵妃与月饼的“缘分”无疑是最深的。 篇3

据说,有一年农历八月十五那天,杨贵妃和唐玄宗李隆基一起赏月,旁边桌子上不但摆放有葡萄、西瓜、石榴等瓜果,还放了十多种各式各样的'糕饼,有甜的、咸的,有带馅的、不带馅的,有方的、也有圆的(古人称糕为方,饼为圆)。杨贵妃拿起其中一个带馅的饼尝了一口,发觉口感极佳,于是大为赞赏,遂问此饼何名,谁知,在座的无一人能叫出名字。又把做饼的御厨叫来,竟然也不知其名。于是,李隆基与众人同声说道, “还是贵妃娘娘起一个名字吧,贵妃低头看看手中的圆饼,再抬头看着天上的一轮明月,随口便道,“就叫月饼吧。”大家齐声叫好,于是便有了专为八月十五赏月时吃的“月饼”。

关于这个故事还有另一种说法:八月十五赏月时,杨贵妃拿起一块饼,吃了之后甚感香甜,问叫何饼。一下人说叫胡饼,贵妃问为何叫此名,下人答曰,“因由胡人而做,又从胡地传来,所以叫胡饼。”可是,李隆基和杨贵妃都觉得这名字不好听,于是,杨贵妃就说:“以后就叫它月饼吧。”

种传说是中秋节吃月饼始于元代。 篇4

当时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使得广大人民不堪忍受纷纷揭竿而起。朝廷肯定不会让自己的江山如此简单的就被推翻,于是开展大规模的搜查活动,各地起义军间传递消息就十分的困难。后来刘伯温想了个主意,命人在饼子里塞入“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再派人分头送到各地起义军中。八月十五那天,各地义军同时响应,开始了全国范围内的农民起义。

后来朱元璋得了天下,便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八月十五,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月饼的由来 篇5

月饼的由来,传说源于唐征突厥取胜,有西域商人贺以胡饼,李世民感慨道“应将胡饼邀蟾蜍”。此说无据,胡饼汉代已入中原,类于今天的馕。李世民不过是说胡饼之圆,近似月亮罢了,和月饼毫无关系。事实上,到南宋才有“月饼”一说,但属市卖食品,与中秋节无关,且很可能是蒸制的。直到明代,才有中秋节吃月饼的确切记载。

“饼”在古代是一类面食的总称,比如面条叫汤饼、索饼,馒头叫蒸饼、炊饼,水饺叫煮饼,凉面叫溲饼等。古人祭祀需用面食,以“饼”祭月,在所难免,比如宋代宫廷过中秋时就吃“宫饼”、“小饼”、“月团”。元代中亚技师大量进入中原,使起酥和提浆技术更加成熟并得到推广,这推动了月饼的普及。

历史上,老北京的月饼影响颇大,但有宫廷月饼和民间月饼的区分。宫廷月饼一般2斤一个,大的曾到几十斤,因用来祭祀,故全用素油,但含较多奶制品,需切开分食,更接近传统月饼。宫廷月饼制作复杂,用料讲究,被认为是五大月饼流派之首。而民间月饼以提浆月饼为主,是用糖浆揉面制皮,因传统白糖制作工艺较差,熬化后有杂色,所以要加入鸡蛋白或豆浆,令杂质沉淀,这就是“提浆”,提浆月饼烤制时,接近顶部会自动生成一个圆圈,[]叫“磨水戳”,因糖浆微粒受热向顶部涌动,再遇热而成深红色。普通面制成的提浆月饼叫“自来白”,烫面制成的叫“自来红”,它的面和馅比例差不多,非常干,口感虽硬,但不易变质,便于保存。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