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是公务员考试必考科目,主要考查考生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贯彻执行能力、文字表达能力。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文明积淀,也是一个民族的根和魂。因此,我们只有保持文化活力,展现文化魅力,传承文化精髓,方能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凝聚中国力量,走向全面现代化。
保持文化活力,完善基建势在必行。当前,各地区各行业纷纷将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扩大内需的有效举措,特别是广大乡村正在释放前所未有的基建投资及消费需求潜力。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基础薄弱,乡村发展滞后,对文化建设有着广泛的需求。文化设施作 乡村文化馆拔地而起、乡村娱乐广场遍布各地、文化惠民设施层出不穷,人民群众有了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因此,只有软件硬件双驱动,文化发展才能迸发出崭新的生命力,才能激发出更加旺盛的文化活力。
展现文化魅力,丰富媒介至关重要。新媒介通过数据化存储、可视化呈现、便捷化传送等方式,能更立体地建构文化记忆,推动传统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两个层面的传承。新媒介和传统文化的交互相融,会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生成新的文化因子。这种转化既包括外在形式的改变,也包括内在精神的更新。比如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尝试构建中华文明的视频索引,选择100件最能代表中华文明的文物,用100个5分钟,梳理从新石器时代到宋元明清长达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历史,讲述动听的中国故事,吸引人们聚焦文物,聆听来自历史深处的召唤,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璀璨魅力。新媒介的介入,让传统文化不再仅仅是停留在纸面上的文化遗产,而是“活”起来、“动”起来的文化生命,助推传统文化实现当代转化和发展,激发生命力,使其成为引导现代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
传承文化精髓,人才培养不可忽视。人才兴文战略是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产业的根本战略之一。近年来,国家、地方、行业三个层面的文化产业政策和规划陆续出台,发展文化产业的紧迫度骤然提高。文化产业历史性地承担起让中华文化“走出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强中国在21世纪的“软实力”、提升综合国力的核心竞争力等重大使命。现在,我国文化产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机遇期,文化产业各个门类都呈现出良好的态势,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随着文化产业的大发展,人才资源已成为文化产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文化产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已� 实践证明,唯有人才,才能成为塑造中国国家文化形象的不竭动力,才能为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增添动力。
文化高质量发展,提高文化软实力、推进文化走出去,筑牢文化自信是新时代发展的需要。而文化自信的树立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继承,只有不断完善文化基础建设,以人才促发展,不断创新传播方式,更好地展现文化魅力,方能筑牢传统文化之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城市幸福感是市民对所在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和满足感,是检验一座城市公共管理与服务水平的重要指标。城市幸福感与城市建设密不可分。城市的核心要素是人,只有城以人为本,人才会以城为家;只有以市民的幸福感为旨归,城市才会留住人,成为人才驻足和停留的港湾。
人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城市建设应该以人为本,人才会以城为家。只有“城”和“人”达到一种和谐状态,城市功能才能得以充分发挥。正如资源型城市大同,将“人”摆在发展的首位,打造生态宜居、经济发展、生活舒适的城市空间,最终通过全方位的转型升级实现了城市发展的飞跃。一个城市,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公共服务完善,都要以满足市民需求为出发点。也正因如此,特色小镇的创业青年才能潜心扎根下来,xx市才能化劣势为优势,重现城市活力。但倘若城市在建设中罔顾“人”的作用,就会逐步走向发展的困境。诸如美国底特律就因转型发展滞后导致就业困难、本地人员流失,失去城市建设的根本动力;又如鄂尔多斯,将转型发展的重点停留在房地产开发上,成为了房多人少的“鬼城”,失去了城市的原有功能,陷入城市发展的恶性循环。这些城市失败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在城市建设中割裂了“人”和“城”的关系,在城市规划建设中摒弃了对“人”的思考,凭借经验主义一味追求城市的经济利益,忽略了对现实情况的客观调查分析和对市民需求的考虑。没有“人”的城市规划,自然也会造成“没有人”的空城,造成城市发展的失衡与乱序。
人以城为家,应以提升市民幸福感为城市建设的落脚点。家是心灵的归宿,也是随时可栖的港湾。同样地,要想让市民将所生活的城市当作自己的家,首先需要城市能够给予市民一定的幸福感。城市不应该仅仅是用冰冷的钢筋水泥搭建的建筑群,它更应是充满人情味和烟火气息的文化部落。人们在城市中安居乐业,生活品质不断提升,精神世界不断充盈,归属感和参与感才会不断强化。只有每一位市民都能感受到被尊重、被关爱、被需要,他们才能发自内心地“以城为家”,成为城市的主人,主动参与到城市建设中,为城市发展建言献策,不遗余力地把城市建设得更好。
莎士比亚说:“城市即人。”城市建设应该以满足人的需求为出发点、提升人的幸福感为落脚点,真正做到“城以人为本”,才能实现“人以城为家”。这应该是城市规划发展的方向,也是城市、人与家三者应该达到的理想状态。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文化的载体,传承人是非遗的载体,传承人通过继承非遗,延续文化命脉;传承人通过创新发展非遗,激发文化活力。所以,传承人连接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正如非遗专家刘魁立所言:“传承人就是站在今天坚实的土地上,左手拉着历史,右手又伸向未来。”
传承人继承非遗,延续文化命脉。非遗是活态的,依托于人来传播传承。传承人会继承先人的种种规范与程式,所以往往他们的一次口述、一种腔调、一些手法直通远古,为先辈留下的遗产续上了香火,延续了文化的命脉。如若没有传承人,我们就不知道有一个故事叫“走马故事”,更无法体味到历走马镇摩肩接踵、人喧马叫的热闹景象;也不知道有一种戏叫“皮影戏”,更无缘欣赏到艺人们在幕布后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曲调讲述故事的精彩画面;更不知道有一种雕刻叫“东阳木雕”,更无法见识到人物形象生动逼真、场景安排错落有致、刀法层次分明的绝技精艺。所以,传承人就是冯骥才所言的:是大地上的文化精华,是黄土地上的艺术大师,是传承我们龙的精神的代表。
传承人创新非遗,激发文化活力。因为创新,文化才会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而这种创新是建立在传承人与生俱来的文化自觉性上的。传承人把自己所持有的非遗项目当作“手心里的宝”,把传承非遗视作义不容辞的责任。正是这份文化自觉性驱使他们面对非遗传承困境,勇于担当,积极探索新的发展路径,让非遗在时代的变迁中绽放无限光彩。湘绣传承人吴宁,面对传统刺绣工艺传承难题,将一种与生俱来的责任和担当化作动力,走上推动湘绣技艺传承和创新发展之路——发奋研习技法,� 所以,有了传承人,非遗的创新才有动力,文化的发展才有活力。
传承人是非遗发展的主体,是连接文化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黏合剂,所以保护传承人就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文化部采取了一系列行动来保护非遗传承人:出台政策文件,为非遗传承人“正名”;开展代表性传承人抢救记录,培养新的传承人,确保非遗传承后继有人;增加传承人补助经费,让传承人生活无忧⋯⋯这种种举措的背后体现了国家保护非遗传承人的决心和英明。但当前我国传承人老龄化明显、“招不来、留不住、传不下去”的问题依旧突出,所以,保护传承人任重而道远,需要久久为功。
传承人在文化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没有他们,我们无法追溯历史,也无法立足当下,更无法展望未来。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对他们崇高的敬意,培养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
1) 完善国内教育体制。主要是从学校入手,逐步废除“一考定乾坤”的教育模式。
2) 保障食品安全,必须树立全程监管理念,坚持预防为主源头治理的工作思路。
3) 政府是社会最具公信力的组织,它对社会诚信系统建设具有根本的引导与示范作用。
4)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党国务院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
5) 所谓责任政府,是指一种政治原则,以及建立在这种政治原则基础上的政府责任制度。
6) 建立完善保留人才机制,鼓励归国创业,为其创造良好的环境,解决实际困难,加大待遇。
7)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用科技创新引领和支撑……发展,建立有效地科技创新和技术支持体系。
8) 加强社会监督,设立举报热线(举报信箱),加强媒体监督(舆论监督),领导(上级)监管。
9) 树立科学发展观,重点在领导,关键是各级干部带头示范,核心是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的人才观。
10) 基于国情对发展的制约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协调的矛盾凸显背景下的科学发展观具有战略意义。
11) 为政必修德,这是古今中外成功的为政者都普遍强调并身体力行的必修之课必用之功必行之道。
12) 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13) 实施安全生产的三大对策体系:一是事前预防对策体系;二是事中应急救援体系;三是事后处理对策体系
14) 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特别是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
15)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16) 纵观世界历史,国家的强大和民族的振兴有很多方面的因素,但人的素质无疑是最重要和最具有潜力的因素。
17)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正确政绩观的本质是为民造福,从这个角度上讲,两者紧密相连,互为因果。
18) 人才是最宝贵的战略资源,……动力在人才,潜力在科技。努力培养选拔科技人才队伍企业家队伍和管理队伍。
19) 要切实抓好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继续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三绿工程”食品药品放心工程,提高整治成效。
20) 要加强公民道德职业道德官德修养,自觉树立诚信观念,从我做起从小做起从现在做起,严于律己,“慎独”。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
尊重自然绿色生产,切准高质量发展脉搏。过去几十年,我国以粗放型发展模式实现持续高速增长,但不可否认的是高速增长的背后带来的是“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的沉重代价,生态环境不堪重负,难以为继。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由传统的高耗能传统制造业转为开发绿色无污染行业。无论是浙江安吉余村变“石头经济”为“绿色经济”,还是信阳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美丽经济实现“美丽收益”,抑或是山东大力推行新旧动能转换推动“凤凰涅槃”……这都昭示着新时代下,绿色产业是朝阳,是底色。发展绿色产业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变革,这就需要我们在产业转型过程中坚定方向、咬紧牙关,坚决摒弃思维定式和路径依赖,推动腾笼换鸟、换挡升级。
保护自然绿色生活,染好文明健康的底色。绿色低碳,人人有责,也人人可为。遵守规定,做好垃圾分类;合理设定空调温度,夏季不低于26摄氏度,冬季不高于20摄氏度;尽量购买耐用品,少购买使用一次性用品和过度包装商品,外出自带购物袋;出行优先选择公共交通或者自行车、步行等绿色出行方式……这些力所能及的环保行动,非但不会降低生活质量,反而有助于提升文明素养,让生活更健康。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少用一度电,节约一滴水,从源头减少消耗,推动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这是每个人的应尽之责,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内在要求。
顺应自然绿色生态,踏上和谐共生的坦途。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快车道,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将不断展现在世人面前。在河北张家口,清新的空气、如洗的蓝天,让人们交口称赞;在青海湖,无垠碧波荡漾,鸟儿在湖面翩跹起舞,发出悦耳鸣唱;在广东广州市南沙区灵山岛,滨水碧道绿意盎然,江面上白鹭飞翔,人们纷纷来露营“打卡”……,我们身边一座座荒山染绿,一个个沙丘止步,一条条河流变清;蓝天一年比一年多起来,城乡的公园、绿道持续增加,海滨的滩涂、湿地生机盎然。蓝天白云繁星闪烁不再是“奢侈品”而成为百姓的“日常品”,天蓝地绿水净的良好生态环境画卷正徐徐展开。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每个人都是大自然的守护者、建设者、受益者,没有哪个人是局外人、旁观者,谁也不能置身事外。对此,只有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念、真抓实干抓好系统管理,知行合一,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才能真正建成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
句句箴言的家训,规范着家庭成员的言行;徐徐温润的家风,约束着传承孝道的真谛;人人传扬的美德,浸润着和谐社会的氛围。只有让家庭教育中,慢慢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身影,才能让文明行为蔚然成风,助推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的形成。故而,传承文明家风,要重视家庭教育,严守家训家规,传扬家庭美德,才能辐射社会生活,和谐中华文明。
传承家风家训,当以“德”为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足见良好的教育对于个人立身行事,以德立人的指导意义。曾子欲捕彘杀之,以一句“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让“言而有信”的种子落地生根;孔融与兄食梨,辄引小者,以一句“小儿,法当取小者”,让“谦让有礼”的火种星星燎原。做人,对上敬重,则为恭;对下不傲,则为礼;对人真诚,则为德。良好的家风家训是以“德行”为重,对后世子孙的教育以品德教育为主,不求达官显贵,只求品德为人。
传承家风家训,当以“忠”行事。为抵御金的侵略,南宋一批批爱国将士勇赴疆场,背上刺有“精忠报国”四字的岳飞也身在其列。岳母涅其背“精忠报国”,而岳飞的一颗赤诚坚定的爱国心为后人所称赞,这背后也在于岳飞父亲岳和去世时的遗训,要岳飞以身报国,做一名忠臣义士,岳飞也是做到了舍身为国,浴血奋战。可见,良好的家庭教育,浓厚的家教氛围,严格的家风家训,是一种无言的教育,以润物无声的力量,影响着一个人内在品质和德行。故而,发挥家风家训的力量,重视家庭教育,才能让教育氛围更加和谐,才能让家庭风气更加浓厚。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一步一个脚印,一言一行教导,是需要以“德”为重的家庭美德、以“廉”为重的家庭教育、以“忠”为重的家规家训。而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家风家训也从“大写意”精雕为“工笔画”,激励着中华儿女把家国情怀转化为不竭的奋斗激情。
第一部分:归纳概括题
归纳概括题是申论考试中的基础题型,题目难度系数在提升,归纳概括的对象多元化、抽象化。因此,需注意以下小技巧:
1.多答不同核心关键词。针对题目限制作答字数紧张的考查趋势,作答时答案要精简,在尽量多体现关键词的基础之上再保证语句通顺即可。
2.综合概括。即答案呈现尽量是“核心关键词+具体解释内容”形式。核心关键词尽量概括,若不会概括可将具体解释内容中的高频词、关键主语等词汇前置即可。
第二部分:提出对策题
提出对策题的对策� 因此,需注意以下小技巧:
1.对策题最大的特点是看结果—问题解决与否。提出的对策应该具有针对性、可行性、可操作性。切忌对策假大空;
2.关注问数。提出对策题目有时会要求概括问题或原因等,再针对性提出对策,因此,需要认真审题关注问数,避免出现遗漏要点作答。
第三部分:综合分析题
综合分析题目作答看似没有“抓手”,其实不然,掌握作答小技巧依然能抓住综合分析题目“命脉”。因此,需注意以下小技巧:
1.确定题目作答任务,根据具体题目作答任务要求进行作答,由此明确作答逻辑顺序及作答思路。
2.回归材料寻找与作答对象相关的要点,把与之相关词、句等表述,全部整理到答案之中。按照总分总的逻辑顺序书写答案要点。
第四部分:贯彻执行题
贯彻执行题目与其他题型最大区别就在于格式。贯彻执行题考查趋势为重内容轻格式。因此,需注意以下小技巧:
1.格式。虽然重内容轻格式,但有些具体题目仍需要书写格式,所以,格式一定正确,除了题干中出现“不拘泥于格式、不要求格式、书写主要内容即可”等不需要格式,其他一律书写格式。
2.逻辑。贯彻执行逻辑书写一般情况下,第一需要按照该文种逻辑,第二按照材料逻辑。
3.内容。围绕作答对象及作答任务,回归材料梳理出与作答对象相关内容,按照一定逻辑书写即可。
第五部分:申发论述题
申发论述题关键一点是对文章立意的把握要正确、准确。申发论述题文章立意来源于材料,具体论证分析还需要考生具有个人素材积累。因此,需注意以下小技巧:
1.把握核心立意。第一,认真审题。审题干中的关键词和逻辑关系,关键词一定有而逻辑关系不一定有。第二,回归材料印证关键词,并通过材料的梳理寻找分论点角度。
2.分论点角度选取要有区分度。分论点常选取意义角度或对策角度。分论点寻找时,选取角度即可为并列关系也可为递进关系。尽量避免对策角度和意义角度分论点交叉使用。
3.文章结构建议选择五段式。可采用五段三分式,即三个分论点的文章。当文章主旨更倾向于书写两个分论点时,也可采用五段二分式,即两个分论点,多加一段过渡段最终形成五段式。
最后,申论的提高离不开多动笔写,光有理论不去实践还是没有用的,相信通过不断的学习与试写一定能在考场上写出满意的作品。
在电子通讯发达的今天,传统媒体的宏大叙事被受众逐渐淡忘,微信、微博等起身微末的途径打破了旧有传播方式的话语权垄断,给如今这样一个微时代注入了公民社会的新式文化基因。在“全民表达”的背景下,我们从“微传播”中不难窥见社会“正能量”的完整影像。正如美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所说过的那样:一切予人向上和希望,促使人不断追求,让生活变得圆满幸福的动力和感情就是正能量。
首先,“微传播”给了许多人希望,有助于实现他们的价值。这种全新的传播方式破天荒地给了我们每一个公民相对平等的表达平台和更加公平的生存解决方案。我们对自己生活的感悟、对身边美好的珍视、对世界舞台刹那间的突发奇想、对有趣事物的兴奋讨论,都成为了我们表达的素材和生活的组成部分。我们甚至用这些产品去形成舆论、帮助危困。我们用自我表达的本质诉求去展示一种新的自我价值实现的可能。
同时,“微传播”也促使我们不断追求。它让我们的现实生活有了切实的改变,它甚至成为我们生活中对正义追求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年轻人用直播节目彰显自己的生活方式,传递自己积极的价值观。有些“新人类”,在网上追逐着自己的梦想与追求,呼朋引伴,最� 无论是散落在田间地头的如“谐乐剧组”般的“草台班子”,还是在网络直播中享受热烈掌声的草根艺人,亦或者是那些被误认为玩物丧志却实则在网络世界为国争光的电竞选手们,都用事实讲述着网络和生活本可融为一体的道理。
此外,“微传播”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它能帮助我们惩恶扬善,让我们的生活充满暖意。无论是“道德典型”还是“最美瞬间”,一张照片,一枚动图,一句评论就能引燃热烈讨论。社会的阴影会在这种呼吁光明的诉求中急剧萎缩。“微传播”让是非更有棱角,让幸福更可度量。
诚如理查德·怀斯曼所说:“微传播”给我们希望,给我们鞭策,当然也提供给了我们改善生活的凭借。它毫无疑问地是传播“正能量”的重要手段。更进一步,我们甚至可以讲:与其说是“微传播”提供给了我们正能量,毋宁说是人们在追求正能量的旅途中,又发明了一件好用的工具。
当然,所有能给生活带来积极影响的目的、过程和结果,都属于正能量。它不仅仅只存在于“微传播”之中。“微传播”的碎片化和娱乐化,决定了它不能代替真实的生活而存在。
它只是我们生活的一个清澈的镜面、一个精彩的维度、一盆耐看的植株。我们唯有不断思考与探索至善的内涵,追问真与假的界限何在,不断甄别人云亦云的流言,我们才能真正地领会正能量的含义。面向思考而活才能面向正义而活。
申论学习还需要严谨的方法
除了心态的调整,还应该开始知识技能学习的准备。第一步是选择一本教材,这至关重要,关乎你的努力是让自己离成功越来越近还是越来越远。由于申论考的是机关的基础工作能力,而能力的习得,需要系统的理论学习,更需要练习和实践。
申论学习重在心领神会
申论学习,讲究内外兼修,以内为主。因此心态是申论学习的关键。心态的调整是从准备参加公务员考试的那一刻起,就应当开始。收起事不关己的潇洒,改变嘲笑和挖苦的偏颇,要研究社会,接纳现状,理解政府的政策,更以发展的心态来看政治体制本身的不完善,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思考解决之道。好心态不是修禅得来的,要在学习相关行政管理知识的同时进行修炼。要从社会的普通现象之中发现其中的不平常,从不同琐事发现其共有特征,要激发内在的思考力,保持能够敏锐的行动力,避免被程式化的练习蒙蔽心智。
练习是增强内力的关键上面几个阶段的练习,做真题、研究真题是最重要的,考生一定要吃透。 大多数考生只重“看”不重“练”,这是申论备考的大忌!不同于学生时代的通关考试,申论考的是能力,不动笔练习,就无法知道自己存在的问题,也不会改进。不要把做题看成学生阶段的学习任务,满足于看了答案后会明白答题的方法与要点,申论实际是公务的模拟,如秦观作诗,月夜见石子落水,身临其境,才得“双手推开窗前月,一石击破水中天”之佳句。把心放进去,入情入境,边练习边体会,这样才能真正检验和提升自己的作答能力。
计划是走向梦想的天梯
最苦的学习,是在看不到明天的黑暗中摸索。一份恰当的计划会使考生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有条不紊地进行复习,消除紧张与焦虑。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能力特征都不相同,根自己的习惯和特点等特点,考生需制定适合自身的备考计划。 备考就是一场战役,没有合理的时间安排,不知道备考初级阶段做什么、中期阶段做什么、冲刺阶段做什么,没有进度概念,执行就会出错,就会影响学习的效果和结果。 公务员考试网建议您,教材要根据自己的学习阶段来定学习重点。开始阶段看教材,重点在于了解试题类型和应试技巧。掌握后要在做真题的过程中深刻体悟,有疑惑再看教材,这时考生就会对教材中教授的方法有不一样的感觉和更深层次的把握;在提高阶段,考生可以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购买一些专项教材来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要注意练习和感悟都很重要;到冲刺阶段,考生可以买一些模拟题进行模拟与训练,这时把握作答时间、进一步熟悉作答方法,要寻找考试的感觉。
国事天下事当事事关心
时事热点虽然并不一定是申论考试的出题素材,但其蕴含的政策和思路会和申论考试的主旨契合。公考是一场选拔考试,选的是能真正担当其责任的公职人员,不仅要有过硬的内在素养,更应当把握现今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申论考试材料中列举的案例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考生并不陌生,但要理解其深意,这就要求考生平时关注时政热点,学会深层次思考。具体来讲,考生可多关注人民网、新华网、政府工作报告来汲取相关讯息,不仅要学习其规范的文体与表达方式、解决问题的角度与思路,更要其中理念落到实处。毕竟,申论,考察的是深度思考力和高度执行力。
低碳经济,毫无疑问将是世界经济未来发展必然趋势。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减少以二氧化碳为表征的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性,经济“低碳化”开始从民间自愿行动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可以说,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潮流,将引领全球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深刻变革。但是目前我们一些地区仅仅追求经济效益,忽视对环境的保护,生态环境污染比较严重。为此我们要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树立绿色政绩观,优化产业结构,惠及百姓生活。
发展低碳经济,需要优化产业结构,坚持走科学发展观道路。低碳经济要求我们从过去的资源消耗型发展模式中摆脱出来,不能在高投入、低产出的道路上持续走下去,我们要坚持可持续发展,优化产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本溪是辽宁省的代表,这座以前被称为“卫星看不见的城市”,作为老工业基地,重工业基地,环保欠账严重。单单注重重工业的发展,使得河流污染、大气污染等生态问题严重。20xx年开始辽宁省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和节能增效有效措施,走可持续发展的路线,推动低碳经济。经过努力本溪成为全国闻名的“洗肺城市”。正式由于坚持科学发展观,优化产业结构,才使得本溪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过去的高耗能城市变为现在的低碳城市。所以我们要优化产业结构,坚持科学发展观,发展低碳经济。
发展低碳经济,需要我们树立绿色政绩观。传统的GDP指标无法准确反映经济发展质量,很难体现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作为经济生态共赢发展的典型地区,辽宁将绿色GDP、单位GDP能耗等理念融入发展当中,以低能耗、低排放来考量经济发展业绩。在发展低碳经济的同时严把监督关。严格执行投资项目能源评估制度、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环保“三同时”制度,将高能耗、高污染项目拒之门外。加强环保和能源监测,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淘汰能耗和污染不达标企业,清除经济发展毒瘤。试想,如果没有绿色政绩观作为指导,单纯以GDP的高低论英雄,抱残守缺坚持固有高耗能的老路,辽宁怎么可能在低碳经济的发展上取得如此高的成绩。只有树立绿色政绩观才能推动发展低碳经济往前发展。
发展低碳经济,需要惠及百姓生活。从生活质量到生态环境,各级政府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拓展着民生工作的内涵与外延。发展低碳经济,不应忽视弱势群体的民生保障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受害者是百姓。当前,城市当中大气污染、雾霾严重,每到冬春,呼吸系统的病人挤满医院;城郊地带,垃圾围城,植被遭受严重破坏;农村地区,水土污染严重,有的地方甚至没有可以饮用的地下水。依靠破坏环境而建立起来的黑GDP已经是我们不堪环境的重负。民生问题是我们当前最重要的问题,发展低碳经济,必须要关注改善民生,惠及百姓生活。
低碳是发展潮流、大势所趋。只要我们保护生态、利用生态、发展生态,加快推进低碳经济,发挥生态效应,坚持走产业升级、可持续发展道路促,树立绿色政绩观,坚持低碳经济坚持惠及百姓,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不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才能够还碧水蓝天。
文化是一个人的修养体现,是一个群体的素质彰显,还是一个城市的魅力折射。殊不知,当下中国古城败落的现象司空见惯,时下社会的城市喧嚣频频出现,这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悲哀,更意味着当前城市建设者在政绩观上的偏差。所以,要想让城市的发展焕发新生机,必然离不开文化的融入,让城市闪耀人文的光辉。
传承历史文化让城市更有底蕴。不忘历史,才能更好地立足现在,面向未来。在近些年出现如央视“大裤衩”之类建筑乱象的背景下,许多传统的历史建筑不断消逝,如上海石库门,其碑石曾是重要印记却仅存痕迹于角落处。反观当前,一些老北京胡同仍有着其“京韵儿”,更不用说在南京的老城南,不仅保留着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还保留着最长的古老城墙,这些点点滴滴的历史文化记忆共同编织了城市的记忆年轮,细数着城市的过往变迁和沧海桑田。总之,历史文化的传承将增添城市的文化气息。
包容多元文化让城市更有生机。任何事物的蓬勃发展都离不开包容开放、兼容并蓄的胸怀。将传统与现代充分结合的哈尔滨,这座城市从民间乐曲到国际潮流,从松花江畔到歌舞剧院,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将多元文化融入城市发展。如今,“互联网+”的东风席卷各个领域,对于城市的发展而言,也要抓住机遇,顺势而为。因此,无论是街头文化、还是文创空间,都值得每一位城市管理者借鉴思考,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地域特色文化优势,积极增进城市文化的多样性,让城市的发展彰显希望和活力。
激发文化创新让城市更有魅力。毋庸置疑,创新能带来新事物,而文化创新带来的城市生命力更是值得期待。以湖南卫视闻名全国的当今长沙,文化产业的创新可谓是立于时代潮头,这也带动了整个城市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提升了城市品位,提高了城市知名度,打造了亮丽的城市名片,引领了当代城市发展的文化创新潮流。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形势下,激发文化创新,不仅是发展文化产业经济所需,更是带动城市整体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可见,要让城市的魅力得到绽放,激发文化创新势在必行。
一个城市的发展要想获得持久健康的可能,那么势必离不开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对多元文化的包容,以及对文化创新的鼓励。城市只有具备了人文的内涵,才会具有更宏观的格局和视野,从而带动生活在其间的人们更包容而有活力,更幸福而有激情。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不可或缺的两项建设内容,而让城市闪耀人文的光辉既是历史的趋势、也是现实的需求,更是时代的呼唤。
1) 要切实加强食品安全制度建设,努力建设健全保障食品安全长效机制,严格实施食品质量市场准入制度,全面落实食品质量市场检验监测制度。
2) 利用好全球科技资源,继续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积极参与国际技术交流和合作,正确处理好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的关系,把握好自主创新这个基点。
3) 加强监管,全面落实。加强监督手段,实现党纪国法监督司法监督新闻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内部监督与审计监督等多方面监督相结合。
4) 人际间的联系,有物质的利益,有精神文化的,千姿百态,彼此交织,要使其和谐,道德建设是一条必经之路,为政之德无疑又是道德建设的关键环节。
5) 教育同国际接轨,着重从学校基础设施师资力量重点学科环境建设以及毕业后的就业待遇问题上有所侧重,大胆学外国的经验,积极地借鉴外国的经验。
6)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的方向,全面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鼓励创作优秀精神文化产品。
7) 建立行政问责制。行政机关违法或者不当行使职权,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句子,实现权利与责任的统一。依法做到执法有保障有权必有责有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要赔偿。
8) 完善激励制度利益相关制度分工制度规则制度惩罚制度预防应急机制(编制应急预案,增加人力物力财力储备)和保障机制。建立完善各种监督机制,形成信息和反馈机制。
9)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具备安全生产所必需的资金投入,由生产经营单位的决策机构主要负责人或者个人经营的投入予以保证,并对由于安全生产所必需的资金投入不足导致的后果承担责任。
10) 提高政府公信力就是要求政府部门认真接受群众舆论和监察机关的监督,严格履行其对社会的曾诺,做到执法公正廉明。各级政府和公务员应当带头严格遵诺守信,廉洁公正和依法行政。
11) 增加投入依靠技术。在……方面,大力增加财政投入,增加对……的财政和贷款支持,依靠……技术,解决……问题。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和计算机网络,加强宣传教育,做好舆论引导工作。
12) 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坚持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坚持科学民主决策依法执政加强行政监督,坚持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坚持发展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13) 组织协调形成机制。形成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应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科学决策机制(社情民意反应制度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专家咨询制度决策论证制和责任制)。
14) 树立以人为本的科技观,提高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将科学普及到亿万百姓,不断提高我国人民获取学和利用新知识的能力,使科技发展实实在在为不断提高我国绝大多数人民的生活质量做出贡献。
15) 树立诚信的政府形象,首先要使政务公开,只有实行政务公开,才能使政府在管理公共事务过程中保持中立和公正,维护公平竞争的秩序,并以此来营造一种“守信为荣,失信为耻,无信为忧”的社会环境。
石器工具的创造摆脱了茹毛饮血的原始;蒸汽机的发明淘汰了人力拉车的形式;电力的发现解开了对化石资源的依赖。几乎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会给人类生活带来质的飞跃,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事物的两面性不得不正视其所带来的代价。旧工作被淘汰,企业转型困难,市场冲击大且适应期短,无一不在表明,在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当下,推动科技创新,寻找新的活力源泉势在必行。
推动科技创新是温养活力源泉的阳光。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明确市场主体,创新是第一驱动力。以科技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创新型经济大发展是时代所趋。然而受过国家主导投资体制的影响,目前有些政府过多地介入或干预科技创新活动,导致企业缺乏主体意识,研发投入不足,丧失科技创新的激情。但不过度不代表不作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政府应该加快职能转变,营造公平有序的竞争发展环境,建设以企业为主的区域创新体系,推动产学研合作,开展多方向联合研发。同时,企业也要明确自身的主体地位,依据社会实际和市场需求加强科技创新研发,并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经济新发展。
促进产业转型是蕴养活力源泉的土壤。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人口结构的变化,原有的人口红利面临就业率下滑、劳动力素质不高等严峻挑战。对此,浙江湖州南浔区在多产业开展“机器换人”,技术改造,降低成本,减少生产时间,提高生产效率,带来了更高的经济效益。试想,倘若这些企业面对市场的更新换代依旧无动于衷,不求转变,那么单是市场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就足以使其消失在时代角落中。因此,以智能化、自动化装备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减少用工需求,达到减人增效的新型发展模式势在必行。
培养技术人才是滋养活力源泉的养分。工业革命时代的机械化取代了工人和骡马,自动化发展淘汰了电梯操作工,不一而终。时代当下,邓小平同志曾言到,“未来国家的综合实力取决于工人的素质,以及高精尖人才的数量。”其实,从中我们已经能体会到,作为发展中国家一员的我们所需的是在人口红利优势退却之时,我们能做的只有顺应时代潮流,除了进行“供给侧”的全面改革之外,还需不断提升人才综合素质,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助推转型升级。因此,推行与借鉴“宁波模式”,落实产学研一体化,政府、企业、学校,三位一体,紧密联系市场需求,优化调整现有教育体制,加大技术性人才培养力度,获得共赢局面。
凡益之道,与之偕行。智能化、自动化的新经济时代下,一味地排斥新技术是绝无好处的,寻找新的活力源泉才是处事之道,而有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培养人才三个方面的共同给养,激发经济新活力,推动经济新发展指日可待。
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到天下为公、大同世界;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文化精髓至今依然历久而弥新,为此,我们要守护好、发展好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守望传统文化,要守护其精魂。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保住民族传统文化的特性就是留住中华民族的根。从文化遗产的传承,到自然遗产的保护;从加强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到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活力……优秀传统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后代。因此,应当加大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保护住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
守望传统文化,要创造性转化。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的生产、储存、表现方式以及文化的传承、体验方式都发生了变化。这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守望传统文化要充分利用技术和创意含量高的载体与形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行转化,努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打造知名文化品牌,让人们在形象化、互动化感知中爱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要坚持古为今用,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转化,将其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中,使其与节日庆典、民风民俗相衔接,与文艺体育、旅游休闲相结合。
守望传统文化,要创新性发展。“户枢不蠹,流水不腐。”中国的传统文化,不该束之高阁,而应以更炫的方式走进生活。传统文化如果仅仅停留在过去式,和现代生活距离很远,固步自封、裹足不前,就会在遗忘中生出僵化。《唐宫夜宴》之所以能“霸屏”多日,是真正“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这正是文艺创新带来的效果,既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也收获了观众的“芳心”,可谓一举两得。文艺创新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不竭源泉和深厚土壤,同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服务当代,面向未来,激活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才能书写出当代文艺的辉煌篇章。
传统文化记录着我们的过去,承载着我们的现在,如果不能茁壮成长,中华民族将无法拥有光明的未来。传统文化是民族成长的根苗,华夏儿女应履行自己的守望之责,不负祖先期许,助力子孙承载。
1) 合理分担改革与发展的成本。
2) 和分配经济增长带来的财富。
3) 大力促进社会主义因素的增长。
4) 建立社会预警与利益平衡机制。
5) 要运用社会组织实现和谐社会。
6) 建立有关单位的自我约束机制。
7) 民生为本民生为重民生为先。
8) 避免改革与发展的非制度化陷阱。
9) 民生问题无小事,处处留心皆民生。
10) 维护“体制外”社会群体的基本权益。
11) 鼓励民办和外资学校,增强竞争活力。
12) 领导干部要接受监督,更要加强自律。
13) 要从调整社会结构入手建设和谐社会。
14) 要加强教育和引导,提高行业自律水平。
15) 重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等组织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