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心理学知识框架(最新5篇)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知道心理学吧,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心理学?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基础心理学知识框架(最新5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医学心理学基础知识 篇1

第一章 绪论

1、医学心理学(medicalpsychology)

是心理学与医学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将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医学领域,研究心理因素在人体健康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预防与护理中的作用。

2、现代心理学诞生标志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3、医学模式

指一定时期内人们对疾病和健康的总体认识,并成为医学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哲学观在医学上的反映。

4、医学模式发展阶段

(1)神灵主义医学模式:「万物有灵」。

(2)自然哲学医学模式:「天人合一」、「天人相应」、「治病先治人」、「一是语言,二是药物」。

(3)生物医学模式。

(4)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5、研究任务

(1)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2)心理评估手段在疾病的诊断、治疗、护理与预防中的作用。

(3)运用心理治疗的方法达到治病、防病与养生保健的目的。

(4)患者心理活动的特点以及心理护理的方法的运用。

6、基本观点

心身统一的观点,社会对个体影响的观点,认知评价的观点,主动适应于调节的观点,情绪因素作用的观点,个性特征作用的观点。

7、研究对象

针对人的疾病和健康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心理行为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8、研究方法

按研究涉及时间分为横断研究、纵向研究、回顾研究、前瞻研究(重要);按研究手段分为观察法、调查法、测验法、个案法、相关法、实验法。

9、医学心理学建立标志

1852年法国的洛采出版了第一部《医学心理学》,189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建立第一个临床心理诊所。

章 情绪、情感与意志 篇2

1、情绪与情感

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的需要而产生态度的内心体验。情绪具有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和信号功能。

2、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3、情绪与情感的分类

(1)基本情绪

是人与动物共有的,在发生上有着共同的原型或模型,是先天的,不学而能的。把快乐、悲伤、愤怒、恐惧作为基本情绪。

(2)情绪状态

心境是指微弱、持久、带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激情:是一种迅猛暴发、激动短暂的情绪状态。

(3)高级情感

道德感指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时产生的情感;理智感指认识和评价事物过程中产生的情感;美感指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

4、情绪的功能

情绪是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激发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机,情绪是心理活动的组织者,情绪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

5、情绪的调节

改变认知方式;调整期望目标;改变环境;心理应对与防御;求助与咨询;此外,适当的宣泄、增加正性生活的体验具有好的效果。

6、意志

人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而活动,遇到困难需要毅力和决心克服困难,坚强不屈实现目标。这种自觉地确定目的、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称为意志。

7、意志行动的基本特征

意志行动的前提是有目的的行动,核心是克服困难的行动,基础是随意行动。

8、意志的品质

(1)自觉性:一个人有明确的行动目的,并能充分认识行动效果的意义,使自己的行动服从社会、集体和个人利益的品质;与之相反的是盲从和独断。

(2)果断性:是指一个人善于明辨是非、抓住时机、迅速而合理地做出决定,并实现所作出决定的意志品质;与之相反的是武断和优柔寡断。

(3)坚韧性:是指在执行决定时能坚持到底,顽强地克服各种困难的意志品质,也叫坚定性或顽强性品质;与之相反的是动摇和执拗。

(4)自制力:是指意识行动中善于控制和约束自己的能力;与之相反的是任性。

9、行为

是人类为了维持个体的生存和种族的延续,在适应不断变化的复杂环境时所作出的反应。

10、人类行为的特征

人们说的与做的,一种以上测量尺度,可观察与记录,对环境的影响,受规律支配,公开或隐蔽。

11、 A型行为

特征为竞争性强、时间紧迫感、办事急躁、具有敌意等;与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有关。

12、 B型行为

与A型行为相反的人格特征,是减少冠心病发生的抗应激人格。

13、 C型行为

特征为过度的性格压抑、过分合作、谨慎,社会化程度高、情绪表达障碍。可使体内的免疫功能抑制,导致肿瘤发生。

章 感觉与知觉 篇3

1、感觉(sensation)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包括5层含义:感觉是客观的,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体的反映,感觉是脑的功能,感觉是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具有主观性。

2、感觉的种类

距离感觉和接触感觉,体表感觉、深部感觉和内脏感觉,内感觉、外感觉和本体感觉。

3、感觉现象

(1)感觉适应:由于刺激物对感觉器官的持续作用而导致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适应的结果可以是感受性升高,但大多数是感受性降低。

(2)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是感觉的空间积累恰恰相反过程的结果。

(3)感觉后像:在刺激物停止作用于感受器后,感觉现象仍然暂留一段时间的现象。

(4)感觉的空间积累和空间融合;空间积累是指感受器不同的部位同时受到刺激所产生的、因反应整合在一起而改变了感受性的现象;空间融合是指感受器把同时作用于它的不同刺激的反应联合起来而产生的单一感觉的现象。

(5)感觉的相互作用;是指因此种感觉道受到刺激而引起彼种感觉道产生感觉或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4、知觉(perception)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5、知觉与感觉的比较

两者都是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产生的,同属于对现实的感性认识形式;知觉以感觉为基础,但不是个别感觉信息的简单总和。

6、知觉的基本特征

(1)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对象从背景中分离,与注意的选择性有关;对象和背景不仅可以相互转化,而且相互依赖;对象的选择与很多因素有关。

(2)知觉的整体性:知觉过程中,人们能够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3)知觉的理解性。

(4)知觉的恒常性。

章 记忆和思维 篇4

1、记忆

是人脑对过去的经验保持和再现,即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2、记忆的分类

(1)根据记忆的内容分类:形象记忆、运动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

(2)根据输入信息、编码、加工方式的不同和储存时间长短分类: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3、记忆的过程

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和再现(再认和回忆)三个基本环节。

(1)识记,是人们获得经验的过程或者是对信息进行编码的过程。根据识记时有无明确的目的,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根据识记的材料有无意义,以及学习者是否了解其意义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影响识记的因素:识记时的生理状态(觉醒状态、意识状态等)、心理需要、兴趣、目的任务、理解、识记材料的数量和性质、复习等。

(2)保持和遗忘:保持即信息的储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遗忘是对识记过的事物不能再认或回忆,或者再认或回忆有错误。

遗忘曲线(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的进程是不均匀的,在识记后的短时间内,遗忘的发展速度较快,后来逐渐缓慢,稳定在一个水平上;

遗忘的原因:衰退说、干扰说、压抑说;

抵制遗忘的方法: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尝试回忆与反复阅读相结合;复习方式多样化;要排除前后材料的影响;利用外部记忆手段;注意脑的健康和用脑卫生。

(3)再认和回忆

再认是对已识的事物再度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回忆指头脑中重新浮现出过去经历过的事物或形成的概念,要由一定的外部条件引起;再认与回忆的正确程度一般取决于两个条件:对原识记材料的巩固程度;积极的思维活动。

4、思维

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人类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在感性基础上实现的理性认识形式。

5、思维的特性

(1)间接性: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其他事物作媒介来反映某一客观事物。

(2)概括性:是指人脑反映的不是个别事物或事物的个别特征,而是反映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特性、本质特征和事物间的规律性联系和关系。

6、思维的种类

(1)根据思维过程中的凭借物的不同

动作思维,以实际行动为支柱的思维;形象思维,以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为支柱的思维;抽象思维,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活动。成年人进行思维时,往往是三种思维相互联系来解决问题。

(2)根据探索答案的方向分类

聚合思维是把问题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或最好的答案;发散思维是一种求异思维。

(3)根据思维的主动性和独创性分类

习惯性思维,或称再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具有主动性和独创性的思维。

7、思维的过程

(1)概念:对反映事物外部现象和特性的感知觉材料进行加工,用以揭露事物内部的、本质的特征和规律性联系的心理过程。

(2)过程: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和概括。

章 人格 篇5

1、人格

是决定一个人适应环境的独特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是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这些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习惯将这些内容成为个性心理特征。

2、人格的特性

整体性、独特性、社会性、倾向性。

3、能力与智力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智力的范畴比能力小,能力包含了人的整体的功能,而只能更多偏向于脑的功能,注重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4、智力的衡量

通常采用智力商数(简称智商IQ)衡量,是通过智力测验得出的结果,是对智力水平间接的推测和评估。

5、气质

是人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它与人的生物学素质有关,并使人格染上独特的色彩。

6、气质类型

多血质(活泼型)、黏液质(安静型)、胆汁质(兴奋型)、抑郁质(抑制型)。

7、气质的意义

(1)任何一种气质类型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

(2)气质对智力的发展有影响,但气质不能决定一个人智力发展的水平;

(3)在人的适应与工作的选择方面,不同气质类型有一定的影响;

(4)气质对人的实践活动确有一定的影响。

8、性格

是个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对人、对己、对客观现实所持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适应的习惯了的行为方式。

9、性格的特征

(1)最主要的特征是意识倾向性;

(2)在对行为的调节控制方面,表现为性格的意志特征;

(3)在对情绪的控制方面,表现为性格的情绪特征;

(4)在认知活动的特点与风格方面,表现为性格的理智特征。

10、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1)将需要划分为5个层次,最低层次的生理需要到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的需要;

(2)生理需要(空气、食物、水、性等)→安全的需要(回避危险和恐惧等)→归属和爱的需要(社交、归属、爱等)→尊重的需要(成就、权利、名誉)→自我实现的需要(理想,抱负);

(3)不同年龄段需要的主题不同,婴儿期主要是生理需要占优势,而后这种需要逐渐减弱,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依次递升,尊重的需要日渐强烈,到青年晚期,自我实现的需要开始占优势。是一种波浪式的递进。

11、动机

是指能引起、维持一个人的行动,并将该行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意念活动。

12、动机的分类

(1)生物性动机:也称原始动机或生理性动机,与解决基本的生物学需求有关,常常与生俱来,「鱼与熊掌不能兼得」;

(2)社会性动机:也称继发性动机或心理性动机,与心理和社会需求有关,通过学习获得。

13、动机冲突的类型

(1)双趋冲突:是两种对个体都具有吸引力的目标同时出现,而由于条件的限制,个体无法同时采取两种行动所表现出的心理冲突。

(2)双避冲突:指两种目标都是个体力图避免的,但是个体回避一个威胁性目标的同时,必然面临另一个威胁性目标时表现出的心理冲突,「后有追兵,前有大河」。

(3)趋避冲突:指某个目标对个体即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的情况下,个体对该目标既向往又拒绝的心理冲突,「想吃鱼又怕腥」。

14、人格形成的特点与标志

(1)人类有较长的生理不成熟期,需要依赖他人的生活;

(2)人格的发展可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存在某些「关键期」;

(3)人类行为的主要是社会行为;

(4)人格形成的关键是自我意识的确立和社会化的完善

自我意识使人们对自己身心特点的主观认识;

社会化是指个体的观念及行为被纳入到社会规范中的过程。

15、人格形成的决定因素

(1)遗传潜能。

(2)共同经验:即不同的个体处于相同的文化背景中所接受的某些共同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行为方式等。

(3)独特的经验。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