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精选16篇)》由精心整编,希望在【次嗯抱次嗯次嗯嗯抱是什么歌】的写作上带给您相应的帮助与启发。
静静地读完了 丰子恺先生的《白鹅》,读了这本书,我回味无穷。
白鹅,不仅是给丰子恺老先生在苦闷的避难生活中带来了乐趣和精神的寄托,也给我的童年带来了快乐,它那可爱又可笑的。行为,让我从鹅身上体会到了盎然的生机和丰富的情趣,成了独特的“物外之趣”。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
2、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体会当时人们的心情。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提高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预习:
1、收集有关钱江潮的资料。
2、读课文五遍以上,给生字注音。
3、抄写本课字词和优美句。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2、能发挥想象,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3、能通过思考所提供的问题,理解长句子的意思。
4、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5、能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一处景物。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
1.教师介绍:钱塘江它是我们浙江省的第一大河,它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三,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著名江流。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钱塘江边一睹为快。
2.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说得真不错,这篇课文的`作者在他眼里的钱塘又是怎么样的?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 (让学生看黑板板书)
3.(板书:天下奇观)理解奇观。
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天下奇观的观呢?打开字典查一查。
师:很少有人能看到这壮丽的景观,你们想不想把自己了解到的说给大家听?
课文中有许多形象的词语,咱们讲的时候会用到,打开书,在写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用了很多形象的词语,你动笔画一画,然后在找小组读一读。要放弃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听取别人的建议。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请查阅资料的同学介绍“潮的形成”、“潮的气势”“或观潮最佳地点”。)
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殊的壮丽景象,第22课就写了一次钱塘江大潮的过程。师:我有一个问题,我想问你为什么要在八月十八日观潮?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预习情况。
①读准多音字:
闷(man)雷薄(bó)雾风号(háo)浪吼(hǒu)
涨(zhǎng)起颤(chàn)动
②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横贯山崩地裂人声鼎沸漫天卷地
③指名读课文,正音。
④同桌互读,评定等级。
(2)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介绍钱江潮。
(3)理清文脉。
①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②同桌交流。
③说说各段的段意。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板书)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附:板书:
观潮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
(时间顺序)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二、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师生交流,品读。
潮来前:笼罩薄雾风平浪静
(板书)观潮
潮来时:闷雷滚动一条白线浩浩荡荡山崩地裂
潮去时: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在这个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朗读来体会钱塘江来前的平静、美丽,来时的汹涌、雄伟,去时的余威未减。同时,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词义,体会作者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
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
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四)总结。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2.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小结
4.作业。
(1)按一定顺序,写一个描写景物(或景观)的片断。
(2)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板书:
1、观潮
潮来前笼罩白雾风平浪静
潮来时远声如闷雷远处白线
近白浪翻滚山崩地裂
潮过后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2*.雅鲁藏布大峡谷
5月20日,我读了《搭石》这篇课文。这篇课文写了“我”的家乡有一条无名小溪,当地村民自觉摆搭石让别人通过的事。这篇课文表面上是写搭石,实际上是借搭石表现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课文语言朴素秀美,意境深远,通过平实的叙述展开情节,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令人喜爱!
通过读书我体会到了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今后我们也要学习这种可贵的品质,比如盲道上有一辆自行车,我们要主动把它移开;不如一位同学没带书和文具盒,我们要主动借给他;比如一位老人或妇女来到公交车没有位置,我们要自觉给他让座;还比如一个小孩或老人摔倒了我们要去把他扶起,一位老人过马路我们要去扶他过马路……很多人都需要我们的帮助,只要我们多多留心就一定会做个好学生,让别人喜欢,社会上如果全是这样的`人,我们的生活该变得多美好呀!
我喜欢《搭石》这篇课文,更喜欢里面的人!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掌握情况。
2、导入: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知道蟋蟀选择住宅的时候,不肯随遇而安,慎重地选择住址。现在让我们到蟋蟀的住宅去作客,去看看这住宅究竟是什么样的。
二、精读住宅特点,加深感悟
1、自由读3~6自然段,用横线画出住宅有什么特点,想一想,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2、反馈交流,并指名在黑板上板书。
(向阳、倾斜、隐蔽、像隧道、弯曲、九寸深、一尺宽、有“门”、有“平台”、墙壁光滑、简朴、清洁、干燥、卫生)
3、这小家伙真不简单,一个小洞就有这么多的名堂,怪不得这么出名呢!
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4、现在,我们就来当蟋蟀的建筑师,为它画一张住宅剖面图吧!
(把画好的图贴在黑板上。)
5、你怎样评价蟋蟀的住宅?带着赞赏的语气读3~6段。
三、转换角色,练习说话
1、现在,你们就是蟋蟀工程师本人,要去参加昆虫建筑经验交流大会,请你们马上做好准备,介绍一下你是如何建筑住宅,你的住宅有什么特点!
2、学生自由准备后发言。
3、有感情地朗读5、6两个自然段。
四、学习挖掘部分,体会蟋蟀的工作艰苦
1、现在你知道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是伟大的工程吗?
(因为它的挖掘工具太简单了!)
课文是怎么写的呢?指名分节读7~9小节。
画出蟋蟀挖掘动作的词。
2、它用前足挖巢穴容易吗?巢穴挖好了还要干什么呢?
(整修)
3、齐读,读出蟋蟀的工作艰苦。
五、阅读资料,深入认识蟋蟀
1、看资料(课前同学们搜集的有关图片及其他资料)谈体会。
2、看了图片、资料,你又懂得了哪些不知道的`知识。
六、总结全文
1、齐读全文。
2、读了蟋蟀的住宅的介绍,你喜欢蟋蟀吗?为什么?能用自己的话赞美它吗?
3、练写。
4、交流。
七、安排课后作业
1、把�
2、看谁先把5、6两节背出来。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认识两条绿线内的5个生字。
3.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熟悉司马光和童第周勤奋学习的故事。
教学重点:学生能熟读课文,从司马光和童第周勤奋学习的故事中初步感受“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的含义。
一、导入
1、今天我们来玩个小游戏,叫看图说成语。
2、这四个成语都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要--勤奋。和老师一起板书。(板书“勤奋)
观察一下“勤”这个字,是力字旁。这个力字可有讲究了?你知道为什么吗?(说明要努力,卖力,用力)
3、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谈一谈勤奋这个话题。(补充板书“说”)谁来朗读一下课题。
二、初读课文
1、检查初读效果
2、课题叫《说勤奋》,那么课文中那些句子告诉我们勤奋很重要?快速读课文,然后用横线画下来。
指名说,相机出示:
A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B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C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D只有一生勤奋,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你觉得这四句话都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把这两句话并成一句话。比喻句。
3、作者是怎样把要勤奋这个道理说清楚的?(板书举例子、司马光、童第周)
4、他们是什么人?他们有什么成就?齐读课文,再全班交流回答。(板书:)
小结:作者通过举着两位名人的例子,其实是在强调“勤奋能够成才”。
5、这两个人,你最敬佩谁?用朗读来告诉大家。(指名读2、3自然段)
6、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了他们的勤奋?用笔画一画,然后读给大家听一听。(老师评价学生读好了哪个词语)。疏通词语。
7、他们这样勤奋,浇灌出了怎样的鲜花呢?
(1)老师介绍司马光和童第周的成就。
(2)他们取得了这么伟大的'成就都是靠――勤奋。所以,作者在文章开头就写道:勤奋就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指名读第四自然段,作者在最后又告诉我们什么?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教师小结:课文一开头,作者就表明了自己的观点,接着举了两个事例,通过司马光和童第周勤奋学习的故事来说明道理,在课文结尾再次强调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像这样的文章结构,是说理文常用的方法。
三、生字教学
1、6个左右结构的字,特点是左窄右宽。
2、枕、惯、础的写法,描红。
3、末、基的写法,描红。
板书:
勤奋
司马光资治通鉴
举例子
童第周剥离手术
成功
长城课后同步练习
一、看拼音,写词语
túnbīnɡ
bǎolěi
zhìhuì
chónɡshān
jùnlǐnɡ
二、写出反义词
坚固——凝结——伟大——陡峭——聪明——宽阔——
三、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雄伟()坚固互相()伟大()崇山()()盘旋
四、写出近义词
气魄——坚固——雄伟——凝结——
希望为大家提供的长城课后同步练习,能够对大家有用,更多相关内容,请及时关注我们!
那天,我在罗马下了车,冒着暑气赶到青年旅馆,找到自己的房间,推门一看,吃了一惊:正对门的地上放了一床席梦思床,上面躺着一个金发小姑娘,睡得正香。
我已经筋疲力尽了,于是匆匆洗漱完毕,也躺下了。
不知过了多久,“丁零丁零”的闹钟声惊醒了我,睡眼蒙眬地看看表,下午两点半了。小姑娘已经起身,正在收拾东西,准备外出。她走了不久,我也出去了。
晚上八点多,我疲倦地回到旅馆。这时,小姑娘正惬意地趴在床垫上,一边吃糖,一边看一本厚厚的书。
她一见我,立即坐起来打招呼,问我玩得怎样,又问我从哪里来。我说是中国人,现旅居德国。她一听,高兴得大叫:“我是德国人,住在汉堡。”她告诉我她叫乌塔,已经14岁了。这次趁暑假游历欧洲,已经去了法国、瑞士、奥地利,在意大利去了威尼斯、米兰、佛罗伦萨,最后还要去希腊。我有点惊讶:“你一个人吗?”“当然。”她很自然地答道。
一个14岁的孩子,独自一人游欧洲,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决不会相信。我问乌塔:“你一个人不怕危险吗?你爸爸妈妈不担心吗?”
乌塔说,她在家里就设计好了旅行路线和日程,每到一地就先查警察局的。电话号码,以便遇到危险和困难时请求帮助。再给家里拨个电话或寄张明信片。她还说,自己用了三年的时间准备这次旅行,阅读了很多与这些国家有关的籍;为了挣旅费,每个周末去帮餐馆或超级市场分发广告单,假期还到别人家里陪小孩玩。然后,她问我,中国的孩子是不是也这样旅游。我一时语塞,想了一会儿才说:“在中国,像你这样年纪的孩子都是家里的宝贝,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很爱他们,会带他们一起出去玩,但一般不放心让他们一个人出远门。”
乌塔对我这番解释很不满意,马上反驳说:“我也是家里的宝贝,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也很爱我。不过我们兴趣不同,所以我们有时候一起出去玩,有时候单独出去玩。爱孩子,为什么就不能让他们单独出门?我不明白,你的话不合逻辑。”
我只好笑着承认自己的理由不太充足。乌塔说:“中国的孩子缺少很多乐趣吧?”我说:“中国有电视,有儿童图书,有游乐园,孩子们很快乐。”但她还是坚持:“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我从电视上经常看见意大利,但只有亲自来到这里,它的美丽才深深感动了我。”
第二天早晨,乌塔向我道别,说晚上坐火车去波恩。她还认真地告诉我要继续挣钱,以后去中国旅游。
【本组说明】
人教版第五单元,进一步引领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自然、文化风貌,激发探究我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从而养成自觉保护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的意识和习惯。
采用“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理念来教学本组文章,首先要让学生认真阅读每篇文章,重点阅读其中的3-4篇,要将感悟课文理解内容、认识事物增长见闻、品味语言领悟写法、陶冶情感受到熏陶等方面整合起来,并填写好《阅读记录表》,教学过程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交流和汇报感受的时间。教师还应在教学时调动学生对其他的世界遗产做深入的了解,拓宽知识面。
【设计理念】
以“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策略为指导,以知识�
【教学内容】
人教课标版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
语文同步阅读教材:《秦将军俑》《泰山斩云剑》《庐山落霞》《仰望布达拉》。
【教学重点】
通过对世界遗产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的文字的品析,让学生感受祖国“世界遗产”的奇特,培养民族自豪感。
分享孩子同步阅读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为学生有效同步阅读奠定基础。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谈话
1.孩子们,学习了第五单元,大家都知道,为了保护人类社会的共同财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全世界最突出的自然和文化景观评为“世界遗产”,编成《世界遗产名录》。今天,老师就带来了这些景观的图片,看看,你能不能知道分别是哪呢?
2.图片定格为一副展板。现在,这就成了我国的“世界遗产”风光展板,相信这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国的世界遗产能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主题回顾
(出示知识树图)学习了第五组课文,你想用哪个词来盛赞长城、颐和园和秦兵马俑呢?
《长城》:气魄雄伟
《颐和园》:景色秀美
《秦兵马俑》:气势雄伟
(依据学生的回答整合后填充“知识树”图片)
三、阅读概览
在《同步阅读》中,也选编了7篇以“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主题的文章,我们重点阅读了其中的4篇。(将四幅图片逐一放大,学生说出名称,填充“知识树”)前几天已经布置大家进行了认真的阅读,并填写了《阅读记录表》。现在请大家拿出《阅读记录表》,和自己的同桌相互交流一下,看同样的景观给你们留下的印象是否相同。
这几篇文章你最喜欢哪一篇,说说主要内容,补充填写知识树。
《秦将军俑》:秦将军俑栩栩如生──作者着重描写了俑的哪些方面,让我们也深有同感?──神态、衣着……
《泰山斩云剑》:泰山斩云剑能斩云化雨──是吗?怎会这么奇特?
《庐山落霞》:庐山落霞像一幅五彩织锦──这幅五彩织锦美哉妙哉,美在哪,妙在哪?
《仰望布达拉》:布达拉宫雄伟庄严──所以作者徐治平觉得布达拉宫像一位___长者、一位___哲人
看来每处世界遗产都打动了孩子们,因为每一处都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
四、片段分享、精彩赏析
这四篇文章,文笔精妙,将美丽的自然和文化景观展示给我们,相信在我们心中也刻画了美丽的画面,孩子们,赶快再去浏览这几篇课文,找出最打动自己的地方,与大家共享。
6.《秦将军俑》
(1)孩子们,让我们来分享你们的读书收获。(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出文章中最打动自己的句子,并谈谈感受。)
(2)作者张颖对将军俑进行哪些方面的描写,让我们只读其文也能感受到将军俑栩栩如生的?(依据学生的回答的'点击出示文中的句子,全班品读)
(3)秦始皇陵中的兵马俑成千上万,每一个都是如此,难怪会被评为世界的文化遗产,更被评为世界的第八大奇迹。真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再读刚才的句子。
7.《泰山斩云剑》
(1)“斩云剑”是怎样斩云化雨的,作者看到几次?找出文中的句子。
(2)真的这么神奇吗?你知道它斩云化雨的原因了吗?
8.《庐山落霞》
(1)读出最打动自己的句子。(点击出示句子)
(2)落霞很平常,为何独这庐山落霞给作者孙荪留下深刻的印象,像烙印一样刻在脑海?
9.《仰望布达拉》
(1)读课题,学生质疑。
预设1:因为它巍峨、雄伟,所以在拉萨,无论哪个位置,都能望见它,找出巍峨、雄伟的句子。
预设2:因为它神圣、庄严,找出神圣、庄严的句子。
预设3:因为它在每个人的心中的地位崇高,联系课外资料藏传佛教。
(2)出示句子:布达拉似乎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布达拉也在我们的心中,齐读这句话。
五、知识拓展
10.点击知识树。大家再看看这棵知识树,每一篇树叶可都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啊。
11.可这些还远远不够,还要你们去多了解我国其它处世界遗产,截止20xx年8月1日,河南登封“天地之中”成为我国第39处世界遗产,点击知识树,增加更多的空树叶,孩子们,你们一定要让它的枝更繁、叶更茂哦。
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靠什么呼风唤雨呢?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在20世纪一百年的时间里,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得那么多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
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生活在一个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我们的祖先大概谁也没有料到,在最近的一百年中,他们的那么多幻想纷纷变成了现实。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
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纪的奥秘;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人类生活的舒适和方便,是连过去的王公贵族也不敢想的。科学在改变着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活。
1923年,英国数学家、哲学家伯特兰·罗素说:“归根到底,是科学使得我们这个时代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时代。”八十多年后,这段话依然适用。回顾20世纪的百年历程,科学的确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为人类创造了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美好的生活。在新的世纪里,现代科学技术必将继续创造一个个奇迹,不断改善我们的生活。
一、带着问题来读书。
1、秦兵马俑在我国_______省_______市出土。
A、安徽西安 B、陕西西安 C、陕西长安
2课文从_______和_______两方面介绍了秦兵马俑,使我们如临其境。
A、规模 B、将军俑 C、武士俑 D、身材、衣着、动作神态E陶马
二、读句子,填动词。
1、将军俑身材魁梧,头()曷鸟冠,身()铠甲,手()宝剑,()首()胸。
2、骑兵俑上身()短甲,下身()紧口裤,足()长靴,右手()缰绳,左手()弓箭。
三、读短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每个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仔细端详,神态各异:有的颔首低眉,若有所思,好像在考虑如何相互配合,战胜敌人;有的目光炯炯,神态庄重,好像在暗下决心,誓为秦国统一天下作殊死拼搏;有的紧握双拳,好像在听候号角,待命出征;有的凝视远方,好像在思念家乡的亲人……
1、写出近义词。
庄重-------()考虑-------()
2、短文中的省略号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文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中国名胜古迹我了解!
西湖拉萨
秦兵马俑杭州
布达拉宫敦煌
莫高窟西安
我们精心为广大小学生朋友们准备的秦兵马俑同步练习题,希望可 提供了四年级语文颐和园练习题,希望大家在课后复习时使用,同时祝大家学习进步。
四年级语文《颐和园》练习题(人教版上册)
一、判断下面带点的字的正确读音。(用“√”表示)
痕迹(hénhéng)佛香阁(gégě)堤岸(dītí)
横槛(kǎnjiàn)颐和园(yíyì)树丛(cōngcóng)
二、按要求填空。
1.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几乎——()耸立——()玩赏——()
2.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
隐隐约约——()远——()细细——()
3.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的长廊()的栏杆()的杨柳
()的。公园()的宫殿()的城楼
4.在括号里填上相应的内容。
“爽”字的音序是(),部首是(),“爽”字在字典里有三种解释:①率直、痛快;②舒服;③明朗,清亮。在“神情气爽”一词中“爽”字应取第()种解释。在“豪爽”一词中“爽”字应取第()种解释。
“垂”字的音序是(),部首是(),“垂”字共有()笔,第四笔是()。“垂”字在字典里有三种解释:①将近;②东西的一头向下;③流传。在“倒垂”一词中“垂”字的意思是()。在“永垂不朽”一词中“垂”的意思是()。
三、按课文内容填空,再回答问题。
1.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绿得像()。游船()在湖面()几乎()。向东(),()可以望见几座()和()。
2.抬头一看,一座()的三层建筑()在半山腰上,()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就是排云殿。
在第一段话中,作者先介绍了正前面的____________以及湖面上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介绍东边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这是按照由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的顺序介绍的。
在第二段话中,作者先介绍了在____________的佛香阁,又介绍了在____________的排云殿,这是按照从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的顺序介绍的。
四、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再说说这些句子是怎样描写景物特点的。
1.这条长廊有____________长,分成____________间。
2.一座____________的三层建筑____________在半山腰上,____________的琉璃瓦闪闪发光。
3.昆明湖静得像____________、绿得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在加粗字的正确读音后面画“√”。
震撼 gǎn( ) hàn( )
玷污 wū( ) kuī( )
家雀 qiǎo( ) què( )
二、比一比,再组词。
避( ) 憾( ) 喧( )
僻( ) 撼( ) 宣( )
三、写出下面词语的同义词。
躲避——( )
确信——( )
猛烈——( )
柔弱——( )
四、课文在线。
我常想,下大雨的'时候,青鸟、麻雀这些鸟都要躲避起来,蝴蝶怎么办呢?天是那样的低沉,云是那样的黑,雷、电、雨、风,吼叫着,震撼着,雨点密集地喧嚷着,风将银色的雨幕斜挂起来,世界几乎都被冲洗遍了,就连树林内也黑压压的、水淋淋的,到处都是湿的。这不是难为蝴蝶吗?
蝴蝶的家到底在哪里呢?发挥想象,自己试着写一写。
一、说教材
《呼风唤雨的世纪》是九年义务四年级小学语文第7册第8组中的第1篇课文,文章的作者仅用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唤起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学习文章的说明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二是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根据四年级学生的认识水平,语文阅读基本功训练的重点本组课文训练项目及教材的特点,我确定了这些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能正确朗读16个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能说出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4.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产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根据课文的内容及本单元对学生的要求,重点: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难点: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本课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注意主体的参与,发展思维,培养学习能力,以达到教学目标,使用的方法为:情境教学法、直观演示法、合作探究法,品词析句法、以读带讲法,练习法,讨论法,指导法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学法:指导学生运用读、思、划、议、说,同桌互学,小组合作等方法
三、说教学流程:怎么样教学这节课呢?我采用: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抓住重点,深悟课文—拓展延伸,情感升华四个环节来组织教学。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你按动遥控器看电视的'时候,当你打开冰箱取饮料的时候,当拨通电话与同学交谈的时候,当你登录网站查阅资料的时候……你能感觉到什么?板书课题,理解课题。
简单介绍作者路甬祥及本文的写作意图。
设计依据: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一开始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自然引入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生词,读通课文。
2.默读全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课文主要是围绕那一段写的?用“”划出来。
设计依据:让学生自由朗读、默读的方式先整体感知课文,带着问题读,让学生有目的的读,有价值地获取,初读课文,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少的一个环节,学生在读中能对整篇文章有个大致了解,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三)、抓住重点,深悟课文。
1.直入中心,引导质疑。(出示: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这句话自成一段,简要地点明了课文的中心。学生齐读语句,教师引导学生针对这句话质疑。
2、.细读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设问句。理解“发明”和“发现”、“一百年”和“上百万年”的区别。
3.指导学生自学第三、四自然段。
自学提示(出示课件):
动笔画画:划出描写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的生活状态和20世纪人类科学技术发展成就的语句。
用心想想:课文用了什么方法向我们介绍了20世纪人类科学技术成就的?用这样的方法写有什么好处?
小组交流:把你的学习收获在小组内与同伴交流分享。学生自学,教师参与小组学习,巡视指导。教师提出汇报要求,学生汇报自学收获。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理解下列问题:理解农耕社会。
理解重点句子: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
结合第四段内容,进一步理解“发明”和“发现”。(课件出示相关图片)
体会对比的说明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会科学技术给人类的生活带来的变化和好处。
学生举出其它的科技成就。(课件出示展示科技成就的图片。)
指导朗读。
总结写法和说明方法运用的好处。
4.学习课文最后一段。
(1)齐读。思考:你认为20世纪是一个怎样的世纪呢?
(课件出示)20世纪是一个的世纪。
同桌交流,补充空白。
(2)学生畅想21世纪的科技发展,畅谈心中的奇思妙想。
设计依据:让学生抓住重点,自渎自悟自得,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把学生放飞到想象的自由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取得语言文字训练与思维同步发展的效果/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1. 把你的奇思妙想动笔画下来,讲给爸爸妈妈或长辈听,听取他们意见和建议。然后运用今天学到的说明方法写一篇小练笔《我的奇思妙想》。
2.做一份名为《科技天地》手抄报,参加全班展评。
设计依据:课堂上有效的拓展,其实是对教材的优化重组,有针对性且及时拓展,不但能增加了阅读拓宽了视野,反过来又促进对课文理解的升华。
四、说板书设计:
呼风唤雨的世纪
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人类
↙ ↖
科技→发现和发明
板书是文章结构的简缩,通过板书,能使学生直观地抓住线索,理请思路,体会中心,知道选材,因此,我的板书力求体现这些,以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
3.能边读边想象课文中描写的画面,和同学交流印象深刻的。积累优美生动的句子。
4.能仿照课文第6自然段,写自己经历过的某个月下情景。
1.指导预习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词语。
2.阅读和想象画面、品味语言结合,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描绘的画面美。
体会“我”与阿妈浓浓的亲情,以及“我”的幸福与快乐。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
难点
1.能边读边想象课文中描写的画面,和同学交流印象深刻的。积累优美生动的句子。
2.能仿照课文第6自然段,写自己经历过的某个月下情景。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月亮船》的歌曲。
学生:搜集一些关于月亮的古诗或一些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小短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
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出示月亮图片)同学们,看到月亮,谁能吟诵几句有关月亮的诗词?
2.古人仰望柔情似水的月亮,埋头创作了许多流芳百世的诗词,也让我们产生了无限的遐想。除了这些古诗,还有许多美妙的歌曲陶冶着我们的情操。你们想听吗?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动听的《月亮船》,希望大家静下心来,认真地听,细细地品,让月夜的温馨、月光下妈妈浓浓的爱走进你我的心田。(播放《月亮船》)
吟过古诗,赏完歌曲,我们的心情也如同月夜一样平静,伴着妈妈的笑眼弯弯,我们感觉好幸福!让我们在这种心境下跟随作者一起到月光下去散步,一起走月亮吧!
3.板书课题:走月亮。
4.教师简介云南地区走月亮的风俗。
二、学生自读课文
1.先要求学生独立阅读,初步扫除文字障碍。
2.请学生在小组中互相帮助纠正读音。
3.点名分段读课文,全班师生集体正音。
三、集体交流,了解主要内容
教师向学生介绍云南、洱海、白族,出示有关云南风景的图片,使学生对美丽的云南风景有初步的印象。
1.说说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月下散步)
2.“我”和阿妈走月亮时,经过了哪些地方?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
3.读完文章后,你有怎样的感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
2.能边读边想象画面,和同学交流印象深刻的。积累优美生动的句子。
3.写自己经历过的某个月下情景。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边读边想象画面,和同学交流印象深刻的。
难点
写自己经历过的某个月下情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自读了课文,知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来仔细品味,感受月光下的景美、情美。
二、初步感知课文
1.朗读课文并画出重点词句:
(1)“我”和阿妈走过了哪些地方?用“——”标记出来。
(2)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一个句子,用“——”标记下来。
2.引导学生汇报:
(1)教师相机板书:“我”和阿妈走过了小路、溪边、田埂……
(2)“啊,我和阿妈走月亮”在课文中反复出现,共出现了4次,把“我”和阿妈到过的地方巧妙地串联起来,使文章自然地分成了四个部分。
三、细读品味,理解感悟
(一)月亮升起图(第1~3自然段)
1.引导理解“秋天的夜晚,月亮升起来了,从洱海那边升起来了”,重点体会“从洱海那边升起来”的意境。
(1)要想走月亮,必须在月光下,文中哪儿写月亮升起来了?谁来读读。
(2)月亮已经升起来了,为什么偏偏还要加上“从洱海那边升起来了”呢?为什么不说“从花园那边升起来了”?
(3)引导体会美景:天上一轮月亮,水中一轮月亮,天上的月亮静静的,水中的月亮随波荡漾。
2.指名读第2自然段。重点体会:“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
(1)下面,我需要教室特别安静。注意听!这四个“照亮了”,你能听出什么味道?是从远处照到近处了,还是从近处照到远处了?
(2)生回答。(从远到近)
(3)师小结:从“点苍山”到“大青树”再到“大道和小路”,作者是按照由远及近、由上到下的顺序进行描写的,画面具有次序性、连续性,从中让人感受到月光的明亮、柔和。
(4)有感情地朗读文段,注意边读边想象画面。
3.指名朗读第3自然段。思考:“我”和阿妈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散步,心情是怎样的?
4.学生配乐朗读。总结:多么温馨的月光小夜曲呀!
(二)月下溪边图(第4~5自然段)
1.师配乐朗读,学生想象,体会。(引:听!溪水在唱歌,老师仿佛看见一位阿妈牵着孩子的手,来到了小溪边。同学们,轻闭你的双眼,放飞你的想象,赶快到小溪边去看一看,闻一闻,你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2.学生交流。
重点引导:
(1)你闻到了什么?画出描写小溪流香的句子。
(2)你看到了什么?(重点体会“抱”的温暖)
(3)此时此刻,文中的“我”想到了什么?
(4)假如你是文中的孩子,此刻和妈妈在一起,你会做些什么?(结合生活经验感悟)
3.小结:是呀!其实,只要我们和阿妈在一起,不管做什么游戏,都会感到快乐和幸福!
4.互相读一读,将快乐传递给你的同桌。
(三)自学月下田园图、月亮牵星图(第6~9自然段)
老师领大家学习了第一、二部分,接下来请同学们独立阅读和分析,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个部分自学。
1.默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要求:把你感受深刻的地方标记下来,可以是一个字,一个词语,一个句子,甚至是一个标点符号。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4.小结:是呀,“我”和阿妈走在这样柔和的。月光下,伴着虫鸣、鸟飞以及果园那边飘来的甜香,边走边聊,多么甜美,多么幸福呀!即使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做,只是静静地走着。
5.课文为什么反复出现“啊,我和阿妈走月亮”呢?
明确:串联全文,一咏三叹让画面有了流动感。同时,充分表达了“我”和阿妈在月光下散步时的幸福和喜悦之情。
四、播放歌曲《母亲》,升华情感
看到作者小时候和阿妈在一起度过的幸福时光,让我们不禁想起了自己的妈妈。其实,只要我们留心观察,用心体会,就会发现,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被浓浓的亲情包围着,让我们怀着甜蜜、幸福、感恩一起来欣赏一首歌曲《母亲》,一起回忆妈妈带给我们的温馨、快乐、幸福……
五、布置作业
仿照课文第6自然段,写自己经历过的某个月下情景。
四年级上册语文走月亮课文及知识点2
秋天的夜晚,月亮升起来了,从洱海那边升起来了。
月盘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是在洱海里淘洗过吗?月亮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
这时候,阿妈喜欢牵着我,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走着。走啊走,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河床。哟,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哦,阿妈,白天你在溪里洗衣裳,而我,用树叶做小船,运载许多新鲜的花瓣……哦,阿妈,我们到溪边去吧,我们去看看小水塘,看看水塘里的月亮,看看我采过鲜花的地方。
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村道已经修补过,坑坑洼洼的地方,已经填上碎石和新土。就要收庄稼了,收庄稼前,要把道路修一修,补一补,这是村里的风俗。秋虫唱着,夜鸟拍打着翅膀,鱼儿跃出水面,泼剌一声,银光一闪……从果园那边,飘来果子的甜香。是雪梨,还是火把梨?还是紫葡萄?都有。月光下,在坡头上那片果园里,这些好吃的果子挂满枝头。沟水汩汩,很满意地响着。是啊,旁边就是它浇灌过的田地。在这片地里,我们种过油菜,种过蚕豆。我在豆田里找过兔草。我把蒲公英吹得飞啊,飞,飞得好高。收了豆,栽上水稻,看,沉甸甸地,稻穗低垂着头。现在稻谷就要成熟了,稻田像一片月光镀亮的银毯。哦,阿妈,我们到田埂上去吧!你不是说中秋节放假了,阿爸就要回来了吗?我们用哪一塘新谷招待阿爸呢?
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有时,阿妈给我讲月亮的故事,讲古老的传说;有时,却什么也不讲,只是静静的走着,走着。阿妈温暖的手拉着我,我嗅得见阿妈身上的气息。走过月光闪闪的溪岸,走过石拱桥;走过月影团团的果园,走过庄稼地和菜地……啊,在我仰起脸看阿妈的时候,我突然看见,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着,走着……
多美的夜晚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四年级上册语文走月亮课文及知识点3
一、生字组词
淘táo(淘洗、淘米、淘气)
牵qiān(牵挂)(牵制)(魂牵梦绕)
鹅é(鹅掌、鹅蛋、鹅毛)
卵luǎn(鸟卵、鸡卵、孵卵)
坑kēng(坑洼、水坑、泥坑)
洼wā(水洼、山洼、坑坑洼洼)
填tián(填写、填平、义愤填膺)
庄zhuāng(庄稼、庄、庄严)
稼jià(庄稼、稼穑、庄稼汉)
俗sú(俗语、俗气、庸俗)
跃yuè(跃进、飞跃、龙腾虎跃)
葡pú(葡萄、葡糖、葡萄酒)
萄táo(葡萄、葡萄干、葡萄架)
稻dào(水稻、旱稻、稻米)
熟shú(成熟、熟睡、熟悉)
二、多音字
载zǎi(三年五载)zài(载客)
假jià(放假)jiǎ(假如)
三、近义词
柔和—柔软 风俗—习俗 满意—满足
浇灌—灌溉 招待—款待
四、反义词
明亮—昏暗 坑坑洼洼—平平整整
五、理解词语
洱海:名,在云南。
淘洗:用器物盛颗粒状的东西,加水搅动,或放在水里簸动,使除去杂质。
运载:装载和运送。
坑坑洼洼:形容地面或器物表面高一块低一块。
浇灌:浇水灌溉。
镀亮:一种工艺,可以使金属起到装饰,耐磨的效果。
风俗: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的总和。
汩汩:形容水流动的声音。
闪闪烁烁:(光亮)动摇不定,忽明忽暗。
奇妙:稀奇巧妙(多用来形容令人感兴趣的新奇事物)
六、词语搭配
(高高)的点苍山 (细细)的溪水
(灰白色)的鹅卵石 (新鲜)的花瓣
(月光闪闪)的溪岸 (月影团团)的果园
(美丽)的月亮 (闪闪烁烁)的小星星
七、词语扩展
AABB式词语:坑坑洼洼 闪闪烁烁
整整齐齐 圆圆满满 顺顺当当 简简单单
八、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我”和阿妈在“小路上”走月亮。
第二部分(第4-5自然段):“我”和阿妈在“溪边”走月亮。
第三部分(第6-7自然段):“我”和阿妈在“田埂上”走月亮。
第四部分(第8-9自然段):写走月亮带给“我”的感受。
九、句子解析
1.月亮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
作者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选取了明月、点苍山、大青树、乡间的路等自然景物,生动形象的描绘出了一副山村月夜图。写出了着迷人的月夜使我和阿妈感受到了月色的美好,为我们创设了一个静谧、美好、祥和的境界。
2.哟,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鹅卵石间的无数个可爱的小水塘倒映着圆圆的月亮,月亮随着微波轻轻摇晃的情景。
3.春天,我们种油菜,种蚕豆。我在豆田里找兔草,我把蒲公英吹得飞啊,飞……收了豆,栽上水稻。看,稻谷就要成熟了,稻穗低垂着头,稻田像一片月光镀亮的银毯。
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了想象到从春天到秋天我和阿妈在地里劳动、玩耍的美景。这些细腻,形象生动的描写,让人在脑海中呈现的不仅仅是一路美丽的景致,而更多的是真真切切的情,相融相沫的爱。
十、问题归纳
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本文描述了“我”和阿妈在秋天的夜晚走月亮的情形。
2.我和阿妈走过了哪些地方?
点苍山、村头、大道和小路、小溪和水塘、溪岸和拱桥、果园和菜地
3.“我和阿妈走月亮!”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看似重复,实则妙笔之句,充分表达了小作者和阿妈走月亮时无比幸福和喜悦之情。细细咀嚼这种情致,意趣,虽是秋夜,却让人心中涌起融融的暖意。
4.文中不单单写了“我”和阿妈走月亮时的所见所闻,还加入了“我”回忆的内容,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走到溪边,“我”想起了阿妈曾经在这里洗衣裳,“我”曾经在这里用树叶做小船的情景;走到田埂上,“我”想到了种庄稼,找兔草、吹蒲公英等情景。这些美好的回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突出了童年生活的无拘无束,表达了“我”对美好生活的赞美。
十一、课文主题
本文描写了在秋天的夜晚,我和阿妈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漫步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我和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和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你是否留心过傍晚时绚丽的风景——当夕阳快要离去时,天空的主角就换成了火烧云。
火烧云一般都在傍晚出现,当火烧云一出现时,大地立即变得红彤彤的了。瞧,翠绿的榕树叶在它的照射下好似变成了枫树叶。那么红,那么亮,那个老爷爷的白发变得金灿灿的了,那群小孩子玩笑时也露出了一口“金牙”。
让我们再看看天空吧!火烧云开始变化了。咦?这只惟妙惟肖的小狗是谁画上的?那么活泼,正追逐着前方的小鸡——哦不,已经变成了小鸭了。嗯?小狗呢?难道跑掉了吗?怎么变成了一头威武的。狮子?还有一群小狮子偎依在它的怀抱之中?快看!那边有一只豹子正张开血盆大口,要吞食前面的小鹿呢!在那边,还有一只雄壮的骏马正在疾驰呢!怎么回事?一条龙取代了上面的一切,突然,下面又冒出了一只龙来对抗它,两只都怒目圆睁,还争夺小蛇呢!它们似乎在恐吓对方:别跟我争,要不你没好果子吃!这时,两条龙缠绕在一起,它抓它一口,它咬它一下。正当它们打得难解难分的时候,突然,火烧云又开始消散了。“燊,吃饭了!”我拿出饭一看,呀!饭也变成金的了!真有趣!
火烧云真美丽!
课文原文
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靠什么呼风唤雨呢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在20世纪100年的时间里,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得那么多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百万年的总和。
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很依赖自然,生活在一个慢吞吞、静悄悄、一到夜里就黑暗无光的世界。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我们的祖先大概谁也没有料到,在最近的100年中,他们的那么多幻想纷纷变成了现实。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
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人类生活的舒适、方便,是连过去王公贵族也不敢想的。科学在改变着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活。
1923年,英国数学家、哲学家伯特兰,罗素说:“归根到底,是科学使得我们这个时代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时代。”现在,这句话依然适用。回顾20世纪的百年历程,科学的确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为人类创造了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美好的生活。在新的世纪里,现代科学技术必将继续创造一个个奇迹,不断改善我们的生活。
知识点
字词学习
字:迹、腾、雾、纷、梨、善
词:依赖(lài)、农耕(gēng)、船舶(bó)、哲(zhé)学、潜(qián)入深海
重点句子
1.在20世纪一百年的时间里,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得那么多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百万年的总和。
2.我们的祖先大概谁也没有料到,在最近的一百年中,他们的那么多幻想纷纷变成了现实。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
3.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qián)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bó)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
4.人类生活的舒适和方便,是连过去的王公贵族也不敢想的。科学在改变着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活。
5.回顾20世纪的百年历程,科学的确是在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神话,科学正在为人类创造着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美好的生活。在新的世纪里,现代科学技术必将继续创造一个个奇迹,不断改善我们的生活。
中心思想
呼风唤雨引申为能够支配自然,课文借用这个形象化的说法表明20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从而激发广大少年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段落大意
《呼风唤雨的世纪》这篇课文作者追随历史前进的步伐,首先指出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然后设置两个设问,说明科学技术造就了这个呼风唤雨的世纪;最后采用对比和举例的方法进行阐述。
教材解读
20世纪是科学技术空前辉煌的世纪,文章的作者仅用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唤起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
课文开篇气势恢宏,第一段只有一句话,以毋庸置疑的口吻说明了一个事实: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作者借神话故事中神仙道士运用法力“呼风唤雨”的本领比喻20世纪与以往的不同。
第2自然段,课文连续运用两个设问句,强有力地说明,正是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地“发现”和“发明”,才使神话中的“呼风唤雨”变为现实,使人类的生活得到了大大的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百万年的总和,阐明了科学技术对改变人类生活的现实意义。
第3、4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段。作者运用对比的方法,列举具体事例巧妙地揭示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意义:没有科学技术,人类只能顺从自然。人们生活在一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社会”,只能在神话中“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但是拥有了科学技术,人类就能改造自然,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上天入地、咫尺天涯已不再是神话,现代科学技术把广博的地球浓缩成了小小的“地球村”,“科学在改变着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活”。可见科学技术对改变人类生活的作用十分巨大。
第5自然段中,作者引用英国数学家、哲学家伯特兰·罗素的名言,点明文章的主旨:科学技术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它将使人类的生活更加美好。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学习文章的说明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二是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教学的难点是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观潮》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学习字词,理清思路,学习描写景物的笔法。
教学难点
映衬手法的运用。
教学步骤
一、导入
钱塘江大潮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一大奇观,钱塘江观潮的盛事古已有之,南宋时,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潮来之前有水军操练,轰轰烈烈;潮来之时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技艺奇绝。那时从宫廷到民间,万人空巷,观潮者黑压压挤满江头,场面热闹非凡。今天,我们学习南宋作家周密写的《观潮》。题目中的“观潮”,就是观看钱塘江大潮。
简介作者周密及其作品。
观看中央电视台拍摄的钱塘江大潮的景况。
二、诵读
老师范读课文,学生画下生字词。可以采用幻灯片展示课文,需要突出的字词用红字强调。
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扫除文字障碍。
学生朗读课文,注意准确读出生字的读音。采用多种方式朗读。如个读、全班齐读、小组齐读,轮读。巩固生字读音,熟悉课文内容。
三、理清思路
学生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讨论,总结。
第一段:写钱塘潮的雄伟景象。
第二段:写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
第三段:写吴儿弄潮的高超技艺。
第四段:写江岸观潮的盛况。
四、串讲
学生串讲课文第一、二段:
结合语言环境解释重点实词、虚词和短语,边解词边翻译句子。
既望、际天、沃、岁、艨艟、乘骑、弄旗、标枪、履、倏尔、略不、舸、逝;
以、而、于、既而、为。
讨论这两个段落的内容和写法。
五、小结
文章结构清晰,紧扣“观”字,突出“潮”字,抓住典型场景,集中描述,从几个侧面把江潮壮阔景象和观潮的热闹场面艺术地再现出来。
第一段起句点题,提挚全文,接着采取居高临下、由远渐近的写法,着眼于色彩、声响、力量、气势几个特点,正面描写江潮,然后以“势极雄豪”一语收结,并引诗印证形象,使读者一开始就对此“天下之伟观”,获得强烈的印象。
第二段聚焦于水军演习。水军演习,虽然仅是每岁一次,但它选择在潮盛之日,作为一项盛大的活动,这一段的描写与对江潮的描写映衬呼应,共同构成雄伟的奇观。
学生进一步朗读课文的第一段和第二段。
文章结构单纯,但内容却丰富多彩,原因何在?
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
本文突出地运用了映衬手法。在第一、二段中,以滔天的。江潮映衬出水军操演的从容;水军操练的盛况反过来也衬托了江潮的波澜壮阔。
文章第一、二段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学生讨论,老师总结。
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银线”“玉城雪岭”的形象比喻,使大潮自远而近滚滚而来的镜像生动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吞天沃日”“鲸波万仞”的惊人夸张,令读者感受到江潮的澎湃的气势。
总结:
文章前两个自然段生动描写了钱塘江潮水的雄伟景象,那玉城雪岭际天而来的潮头,那一年一度动人心魄的水军演习,都生动形象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使人恍如身临其境,目不暇接。阅读此文,不仅能丰富我们的知识,而且能唤起我们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拓展阅读:《观潮》原文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看提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