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征文优秀19篇

中国梦不仅包含着对繁荣富强、广泛民主、文明昌盛、民生幸福、美丽和谐的社会理想的执着追求,更是将整个国家、民族的关注、期待汇聚成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奋斗的合力从而形成新的历史超越。

关于中国梦的论文 1

关键词:大学生;中国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2-0277-02

一、引言

2012年11月,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国家博物馆举办的“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此后,中国梦的概念尽人皆知,但实现中国梦仍然任重而道远。充分发掘教材中有关中国梦的知识,加强中国梦教育,让有梦的大学生尽快成长,使他们具有了解中国梦、认同中国梦、追逐中国梦、实现中国梦的胆识和魄力,是推动中国梦建设及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方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文中简称“纲要”)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理应承担起引领学生追寻中国梦的光荣使命。努力探讨“纲要”课中国梦教学的有效途径、实现良好教学的效果是当前“纲要”课教师面临的重大问题。本文主要就“纲要”课程怎么样贯彻中国梦做出阐释。

二、“纲要”课贯彻中国梦的途径

在“纲要”课的教学中,通过不断的摸索和总结,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融合、贯彻中国梦。首先,理论教学融汇中国梦。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结合教材体系和课程内容,体现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又要根据新的时代形势和政治目标要求,深入挖掘教材资源,整合教学内容,多方位凸显中国梦,将中国梦的一系列内容融汇进课堂教学中,以深入浅出、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实现路径、精神实质。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笔者主要进行了以下尝试:介绍***战争前中国与世界的基本形势,激发学生的自信心。教材上篇综述粗略介绍了“***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通过对比的方式,讲述中国古代辉煌灿烂的文明、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的历史、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扩张。不少教师认为这是铺垫性质的内容,无需多讲,一般采取略讲甚至不讲的方式处理本部分内容。但是,这部分内容讲透彻,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中国梦的理解。因此,应该突出这部分内容,特别是需要深入挖掘和补充中国古代文明的相关内容。通过回顾古代历史,使学生认识到中国人有能力长期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中国封建社会由盛到衰的历史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近代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的根本原因,使学生对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建成世界首屈一指的先进强国充满信心。结合中国梦讲述近代历史发展线索。“纲要”课内容体系十分庞大,讲述了从***战争到21世纪的众多内容,教师应根据实际,结合教材内容体现中国梦,讲述教材中所体现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过程。经过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中国人民从此扬眉吐气,站了起来,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是实现民族复兴的第一步。自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在实行改革开放、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中,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由于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虽逐步前行,但仍需时日,这需要当代的大学生为之进行不懈的努力和奋斗。其次,实践教学结合中国梦。实践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让大学生切身体验中国梦,使学生感到自己与中国梦近在迟尺。实践教学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组织学生撰写小论文,或者开展小组、班级交流讨论;结合学校所在的地域特色文化组织学生参观、开展社会调查等。通过以上各种活动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个人、国家、民族之间的辨证关系,只有国家强大、民族强盛,个人梦想才能顺利得以实现,正可谓“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再次,课外活动体现中国梦。发挥班级团队协同作用,将中国梦与班级活动相结合。党员同学应该高标准、严要求,在同学中起到模范作用,团员作为党的后备军,应该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因此,党、团员大学生应该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发挥主力军和领头羊的作用。调动了党、团员同学的积极性,可以带动更多的同学积极参与其中。最后,网络平台凸显中国梦。网络教学平台的完善,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随着办公自动化的逐步发展,教师可以利用便利的通讯手段、发达的网络平台对课堂教学进行适当的延伸,随时随地交流讨论,可以为学生答疑解惑。并且网络教学平台具备自身的优势,它可以通过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各种形式传播相关信息,将原本静态的文字内容变得形象、丰富、直观、通俗,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网络教学平台需要教师和学生的精心维护。教师可以在网络教学平台上专门开辟中国梦版块,及时将有关中国梦的课件、文章、视频、图片、领导人讲话等丰富多彩的内容分门别类上传,供学生阅读、观赏,这就可以将学生学习的时间、空间从固定的教室扩展到任意的时间和地点。在网络教学平台上,除了教师展现相关内容外,要鼓励学生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选择学习内容,积极参与讨论,多发表个人观点、看法,及时反馈信息,教师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解惑答疑,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对话。

三、结语

中国梦征文优秀19篇

参考文献:

中国梦论文范文 2

关键词:中国梦;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民族精神;国家精神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4-0018-02

一、“软实力”的提出及其内涵

最早提出“软实力”(soft power)概念的是美国哈佛大学政治学博士约瑟夫・奈,他在1990年出版的《注定领导世界:美国权利性质的变迁》一书及同年在《对外政策》杂志上发表的题为《软实力》一文中提到,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不仅仅包括社会经济、科技水平、国防军事等一系列因素构成的“硬实力”的外壳,而且包括由文化、意识形态、价值观、民族精神和国家精神等因素构成的“软实力”的内核。我国学者最早提出“文化力”的是贾春峰,他在“文化力”一文中指出,“文化力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智力因素,包括教育和科技在内;二是精神力量,包括理想、道德、信仰、价值观、精神等;三是文化网络;四是传统文化。”文化部原常务副部长高占祥在《文化力》一书中进一步地提出了“文化力是软实力的核心”的论断,“软实力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价值观问题。共同的理想、共同的信念、共同的道德目标、共同的是非观念、共同的文明准则等等,构成了一个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观。”[1]

二、“中国梦”是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的积极体现

2013年3月17日全国人民代表第一次会议的闭幕会上主席全面而详尽地阐述了“中国梦”,他指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

(一)“中国梦”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体现

中国梦征文优秀19篇

(二)“中国梦”是培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重要纽带

我国传统文化中历来重视国家至上的价值观教育,主张一种“内圣外王”之道,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都体现出有识之士重大义、识大体,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传统美德,都有一种担当精神和使命感,悲天悯人的忧患意识,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有志向、有作为的人就需要完成一种由家至国的道德理想和政治理想结合起来的人生追求,家和国是统一的,家庭政治和国家政治植根于同一种伦理规范[3]。“中国梦”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梦,显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一脉相承的,是我们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

当今我国社会发展处于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我们重视经济发展GDP指数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人们的理想信念和道德的教育。纵观世界发展的轨迹和我们改革开放的实践,无不证明,当一个国家和民族面对巨大的文化落差而又急于追赶先进文明,融入巨大的世界现代化进程时,它所面对的最大困难也许不是技术和物质方面的,更主要更艰难的是文化和精神方面的。因为深层的文化认同和整合,关系到整个民族生存发展的理由[4]。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使人民大众的竞争意识、公平意识以及效率意识等等一系列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逐渐培养了起来,但伴随而来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及极端的个人主义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对人们的思想造成了冲击,信仰缺失和道德失范造成的道德人格分裂的状况也日益突显,人格的分裂是一种巨大的精神痛苦,道德人格的分裂会使人生丧失追求的价值目标,没有奋斗的方向,整个道德生活没有一个支撑点,道德价值的大厦被夷为平地。人不知道� 对现实生活的价值失去了判断能力,对未来生活丧失了希望和信心,总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不知道何去何从[5]。

国防大学教授刘明福在《中国梦》一书中指出,“如果我们不解决好中国的信仰问题,那么你就很难在竞争中得到金牌。因为信仰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是国家的灵魂。”中国梦作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体现,是我们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而贯穿其中的、最重要的是我们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因为“意识形态不是科学,而是包括着某种要求支配人们观念和行动的信仰。”[6]因此以开展“中国梦”的主题教育活动对广大民众特别是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政治观施加影响,从而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切实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贯穿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始终。以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为目的,以“感动中国人物”、“道德模范”、“见义勇为”等形式多样的评选活动为手段,积极主动地做好典型宣传工作,毕竟价值、态度和道德必须通过实践经历以及榜样和表率的作用才能变成内心的东西[6]。

(三)“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意大利共产党的创始人和马克思主义学者葛兰西在《狱中札记》中指出,“对同那种物质上‘看不到的’、但感觉到是很活动的和积极的、并且被考虑到它们好像是‘物质的’、在肉体上被感觉到的力量团结一致负责,这才是在一定场合下称为‘国家精神’的东西。”他的表述说明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和国家精神具有的内隐性和持续性的特征,能起到向心力和凝聚力的作用。“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 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一个社会能否和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成员是否具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是否具有群体意识,也就是说是否有持续稳定的国家精神和民族精神。因为“民族精神属于具有多层面结构体系的民族意识的范畴。它主要包括一个民族追求的共同理想、确立的共同价值观、形成的共同思维方式和共同品格,是民族意识整体中最高层面的内容,或者说,是民族意识的最高形式。”显然,形成统一稳定的民族精神和国家精神能够凝聚全民族的意志、智慧和力量,同心同德,为中国梦的实现而不懈努力。

中国梦征文优秀19篇

三、“中国梦”作为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的当代价值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我们要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同志在第八次文代会第七次作代大会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创造精神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李慎之在《全球化与中国文化》一文中曾指出,“所谓文化,固然可以做广义的理解,把人所创造的一切,从饮食服饰到音乐图画包括进来,但是必须明确,其核心还在于规范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的最基本的准则,而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其前提又是必须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文化的核心之核心就是要确立人类社会的道德规范。”可知,文化的实质是道德,而“中国梦”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弘扬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的道德观念为目的,使广大人民群众树立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念和理想信念,因为“文化是‘深厚’的,它们规定体制和行为模式以引导人们走上一条对某一特定社会来说是正确的道路”[7]。特别是当今各式各样的社会思潮、思想流派和价值观念不断地对我们思想理论界和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造成冲击,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理想信念呈现出“神秘化”和“庸俗化”的倾向,尤其是后者,把理想信念等同于纯逻辑的利益计算,以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理想信念显现出一种“泛世俗化”的状态,这更加迫切地需要我们开展“中国梦”的理想信念教育,坚定青少年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念和理想信念。

参考文献:

[1]高占祥。文化力是软实力的核心[J].前线,2008(2).

[2]郑永廷。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宇文利。中国人的价值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4]魏长领。道德信仰危机的表现、社会根源及其扭转[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5]杜维明,徐友渔,李公明,杨煦生,李泽厚,等。李泽厚与80年代中国思想界[J].开放时代,2011(11).

[6]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7]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

中国梦论文范文 3

“中国梦”关乎个人、社会、国家,因此笔者以为,要全面理解“中国梦”需要从三个层面加以理解。从微观层面即个人层面来讲,“中国梦”是个人生活幸福;从中观层面即社会层面来讲,“中国梦”是社会成功转型;从宏观层面即国家层面来讲,“中国梦”是国家民主富强。三者依次递进,相互为用,密不可分。

(一)个人生活幸福。个人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元素,个人生活幸福大致是一样的,但个人的不幸是多样的,个人的不幸就是社会的不幸和国家的不幸,只有个人生活幸福,才会有社会和谐与国家富强。“任何超越个人之上的整体利益都是一种虚幻,任何建立在脱离个体的整体利益之上的代表都是欺骗,并极易蜕化为裸的强权。”¨3_8个人生活幸福才是实实在在的幸福。保障个人利益就是促进个人幸福。如果国家不能保障个人利益,甚至不法侵害个人利益,则人活的不像人,何谈人格,何谈尊严,有何幸福可言?国家的强大有何用?因此,个人生活幸福是“中国梦”的天然构成部分。

(二)社会转型成功。我国正处于历史转型期,这种转型实质是政治体制、经济体制以及文化体制的现代化改革,是人与人之间互动方式、方法的变革,也是人与人之问利益分配的变革,更是新的道德风尚的确立。社会的转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社会治理方式的转型,现代社会的治理方式是法治方式,社会转型成功就是法治的全面实现只有法治的全面实现才能确保国家(政府)、社会、个人各归其位,各谋其事,各行其道,社会和谐有序地发展,才能确保个人生活幸福和国家民主富强,故而社会转型成功是“中国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三)国家民主富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民主是政治法治化的集中表现,富强是经济法治化的必然结果。“‘中国梦’既是对百年来中华民族奋斗历史的渴望和追寻的概括,也是当下中国人对自己未来的期许;既是对中国人共同命运中凝聚的感情和力量的表达,也是对普通人个人的希望和追求的表达。”L4]中华民族的复兴就是要实现国家的民主富强。国家的民主富强是最高层次意义上的“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百年以来的不懈追求,也是众多仁人志士的伟大理想。国家民主富强是中华民族崛起和复兴的标志,将其作为“中国梦”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历史和现实的积极回应。

二“中国梦”实现的障碍

实现‘中国梦”是每个中国人的追求,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存在各种阻力和障碍。笔者以为,“中国梦”的实现存在三大障碍,即惯、特权障碍和制度障碍;有三个大结即历史与现实的纠结、权力与财富的勾结、体制与机制的死结需要解开。惟其如此,才能为“中国梦”的实现清除障碍和阻力,确保“中国梦”的实现。

(一)历史与现实的纠结——惯

1.以史为鉴,优劣自见人类历史上存在的阶级社会有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三种形态。宗法制、分封制和世袭制是奴隶社会的三大社会制度。其中宗法制是核心,分封制和世袭制都是为了维护宗法制。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维护“家天下”政治统治的制度,分封制从地域上也即从空间上满足了宗法制的需要,世袭制从传承上也即从时间上满足了宗法制的需要。但是,依据血缘关系建立起来的社会系统仍然会陷入历史治乱的怪圈。天下只有一个大王,小王有若干个,小王实力增强便想做大王,于是出现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战乱纷争不断。封建社会的三大社会制度是君主制、集权制和郡县制。君主制是封建社会的核心制度,集权制和郡县制制都是为君主制服务的。为了避免分封制给自己的统治造成危害,封建君主不再分封,凡事决于一人,集权于一人,百官受制于一人。一人之言,天下从之。“在酷烈的专制主义集权统治下,平等皆无、自由匮乏、公正奇缺,民众多游离之心,缺乏信任安全之感,不得不‘狡诈’以求自利自保。”[5J8君臣相互猜疑,权力斗争残酷,内斗内耗争权夺权是常态,跳不出历史周期律是必然。资本主义社会超越了前两者,其重要社会制度由民主制、代议制和分权制组成。民主制是核心制度,代议制和分权制都是为了保障民主制而设计。民主制利用制度设计尽可能的把大众的诉求表达出来,形成众人之治,取代专制,对社会的进步具有重大意义。民主制以权力制约权力,以权利制约权力,国家机关的相互制约和个人通过行使权利对国家权力进行制约,民众既有用手投票的权利,也有用脚投票的权利,没有专制社会下举手投足的不得已,实现了极大的自由。与此同时,社会与国家平稳发展,虽有经济危机爆发,但是经过自我调节总能恢复常态,而不是演绎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

2.惯性承袭,悄无声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这两种社会形态在我国历史上存在了很长时间,我国的历史基本上由“奴隶史”和“专制史”构成。众所皆知的中国古代四大名著其中三部就反映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制度糟粕,却成为国人的精神营养,赞不绝口,津津乐道。《三国演义》反映了不择手段的权谋文化,《水浒传》反映了草菅人命的暴力文化,《红楼梦》反映了盘根错节的宗法文化,真是“不读水三红,算是半个中国人”L6]。民众受历史因素的影响,不思维权以求社会进步,往往忙于算计。《三十六计》《厚黑学》�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早已渗入中华民族的血液,作为中华民族的基因,形成历史惯性,被人们悄无声息的承袭。因此,我们要对历史的惯性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防止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步入惯性的轨道。

(二)权力与财富的勾结——特权障碍

1.公器私用,为害深远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是等级社会,是特权社会,一部分人拥有特权,用手中的权力夺取别人的劳动成果。历史上反反复复的革命悲剧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人被分为有权之人和无权之人,无权之人夺权,有权之人扩权,权力最大的人巩权。权力是稀缺资源,具有排他性,不可能人人拥有,于是你争我夺,你死我活。暴力往往是夺权最有力的武器,以暴易暴,以暴制暴。没有权力,便没有财富,有了权力,才能拥有财富或者说拥有更多的财富。财富的维持依赖权力,于是掌握权力的 深受传统影响的当代中国,一部分官员打着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的旗号,行之实,为自己谋私利。还有一部分商人不思正道谋取,而是通过与握权力者勾结达成一致,谋一己私利。市场经济被严重破坏,民主经常遭受践踏。部分官员及官二代飞扬跋扈,权钱交易,公权力变成了私产,公器私用,为害深远。让民做主,人民自主,社会才有希望,国家才会有希望,民族才能振兴。

2.各归其位,国泰民安权力具有排他性,私用必为害。但是财富却具有兼容性,人人可以得而用之。市场经济把人分成有钱人和无钱人,钱不同于权,可以人人拥有。在金钱这个一般等价物面前,人人实现了平等。尽管数量不会相等,但是机会平等了。民主的养成,离不开市场的基础作用。市场交换要求人人平等,人人平等就要求每个人享受同样的权利,任何人没有超越他人的权利。有作为才会有地位,而不是身份和血缘决定人的地位。“改革至今的一个共识是,市场经济关乎法治而非意识形态。市场经济没有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分,只有真假之分。没有法治就没有真正的市场经济,提倡市场经济就是提倡法治经济。”如果市场受到权力的控制,那就不是真正的市场经济。权力对市场的控制只会促使权力寻租行为的发展,促成权力与财富的勾结,部分 “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①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议表明,中共中央将下大力气理顺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打破不适当的干预,让市场和政府各归其位,各负其责,惟其如此,才能确保国泰民安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三)体制与机制的死结——制度障碍

1.体制决定机制,机制检验体制“制度好比一张网,附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影响着他们的行为选择和社会资源的流向。”体制和机制同属于制度,体制是静态的制度构造,机制是制度的动态运行。体制的构造决定着机制的运行,只有静态制度构造合理,动态的运行机制才会发挥相应的作用。体制实质上是确定关键利益要素,再通过机制进行利益引导。有利益就有动力,在利益的驱动下,体制与机制发挥作用。机制是体制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互动,是体制构成要素之间的一种联系,这种联系如果符合社会运动规律,就会对社会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如价格机制作用于市场经济体制。反之,就会对社会发展起到阻碍、破坏作用。体制构造设计的好坏、优劣不是那个人说了算,而是要经过机制的实践检验,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符合社会运动规律的制度说到底是符合人性的制度,只有符合人性才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2.正视现实问题,打破制度障碍机制的运行是对体制的检验,当运行机制出现种种问题的时候,说明制度的静态构造即体制存在不合理之处,需要我们大刀阔斧地去改革,甚至重新设计体制构造。体制构造和机制运行都属于生产关系的组成部分,是生产关系的静态结构和动态运行的集中反映。如果把生产力比作一个人的话,生产关系就是这个人的衣服。衣服应该随着人的变化而变化,否则不利于人的自由与发展, 体制的构造与机制运行的死结形成制度障碍,需要我们正视现实问题,打开死结,打破制度障碍。对那些有碍人人平等,阻碍人自由发展的制度,要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当前体制和机制存在的最大问题有两个,一是权力没有得到有效制约,二是身份等级没有彻底打破。“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择天下英才而用之。打破体制壁垒,扫除身份障碍,让人人都有成长成才、脱颖而出的通道,让各类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④十八届三中全会已将这两方面的问题纳入议题,相信制度障碍在实践中一步步会被打破。

三、民法理论与“中国梦”的契合

民法理论和“中国梦”契合度非常高。以“中国梦”为体,以民法理论为用,利用民法理论确立的具体规则铺就“中国梦”实现的具体路径,使“中国梦”的实现有成熟、具体的路径可走,既可以实现法治化,又可以实现“中国梦”,一举两得,利国利民。

(一)个人本位:打破特权有利于实现人生价值

1.推崇平等“人与人不平等,是指有些人可以侵犯别人而不受制裁,另外一些人只能听凭摆布,无权反抗。”民法理论首先推崇的是个人平等,识别民事法律关系的首要标准是看主体之间地位是否平等。民法从民事权利能力上确立人生而平等,利用具体的规则构建平等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有些人一方面在口头上批判资产阶级虚伪的平等,另一方面却在现实中大搞种种不平等。”这样的行为无异于挂羊头卖狗肉,终会被识破。“要避免社会悲剧,就要提倡人人平等,反对有权有势的人凭权势侵犯普通人。”只有打破身份等级上的不平等,推崇民法理论中的平等思想,才能真正实现每个人的平等。

2.保障人权人权是人作为人的权利,保障人权最好的方法是打破特权,特权是超越人权范围的权利,一部分人拥有了特权,意味着剥夺了另一部分人的权利,人为的造成不平等。“实际上,人权就是人所享有的分配必需资源以保障人成之为人的权利,人权是一种资源分配权,人们据此参与资源的分配,也是人们元所依凭时要求分配资源的最后根据。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无论是保障人权还是侵犯人权,归根结底都与资源分配密切相关。”特权往往与身份挂钩,民法正是反对特权思想的法律,不论何种身份在民法慈母般的眼里一律平等,禁止权利滥用,要求恪守自己的义务,尊重每个人的权利,在自由与平等的相互约束中,最终实现每个人的自由与平等,也就维护了人权。特权具有排他性,人权具有兼容性,打破排他独占的特权,才能保障每一个人的人权。

(二)互利共生2良性互动有利于社会成功转型

1.利人才能利己——以己推人构建合作型社会关系。民法理论告诉我们只有以度己之心度人,利己之人,才能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双重发展,实现社会的成功转型。法律关系当中权利义务的对立统一构造,就是鼓励人们建立合作型的社会关系,正当行使自己的权利,正确履行自己的义务,自己受惠,他人受益,合作共赢,和谐相处。人与人之间的利害关系“有四种不同情况,即利人利己、损人利己、损己利人、损人损己。”jl衄现实告诉我们,损人利己、损人损己、损己利人等互动行为模式缺乏合作性,不会长久,只有利人利己的互动模式才可以构建以己推人的合作型社会关系,进而达到互利共生。

2.求人不如求己——以人推己构建发展型社会关系。民法理论还告诉我们,在平等与互利的基础上竞争,有竞争才有进步,鼓励在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创造,通过赋予相应的权利,构建发展型的社会关系。“竞争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根本动力,竞争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是在竞争中发展完善进步的。”在阶级社会,长期存在各种内耗,一部分人不谋发展,只谋如何不劳而获,对社会的发展十分不利。现代社会,对权利的保护日益完善,侵犯他人权利要付出巨大代价,还不如自己创造财富。以人推己,构建发展型的社会关系才能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实现社会的成功转型,民法理论正当其用。

(三)民治民享:公民自治有利于国家民主富强

1.民法与民主。“重视民法的社会作用,发展民生,惠及民众,放权让利,相信人民群众的理性,是社会转型之必需。”重视民法的社会作用不仅有利于社会成功转型,更有利于国家的民主富强。民法理论通过民事权利和民事法律行为保障公民(自然人)的意思自治。公民(自然人)通过意思自治行使权利、构建关系,更重要的是培养民主意识,不但在经济发展当中发挥积极作用,还在国家政治建设当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意思自治、责任自负其实就是民治民享,人民自己处理相关事务,自己享有、承担相关结果。这对人来说,既实现了个人自由,又促国家的民主。

2.民法与富强。“市场建立在社会分工和市场交换的基础之上,使人扬长避短,人人利用比较优势,实现人尽其才;市场分配是按能分配、按优分配,能把有限的资源配置到能有效利用它们的能人和优胜者手里,做到物尽其用。”伽人尽其才,物尽其用,通过交换互通有无,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国家的富强,而规范、促进市场经济长足发展的正是民法。民法倡导的意思自治与市场经济通过价格机制的利益引导相结合,晓之以,动之以利,寓国家富强于每个人的利益追求当中,通过个人的利益追求实现国家的富强,民法理论有可。

四、民法理论的实践助推“中国梦”的实现

“中国梦”在个人生活幸福、社会成功转型、国家民主富强三个递进层次的实现,不但是社会整体的要求,也是社会个体得到充分发展之后的必然结果。民法理论深刻洞察人性,从小处人手,蕴含改造社会与国家的大手笔,最终又落实到每个人身上,因此,践行民法理论有助于“中国梦”的实现。

(一)以人为本才能成就个人幸福

“人性是人的内在自然规律,是由人的需要决定的。没有需要和需要的满足就没有规律”I3_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性,尊重人的发展规律,因势利导,用人性化的制度促进人的发展,满足个人需要,才能成就每个人的幸福。“一切符合人性的社会制度,并不是人的预见与发明,而是人对人自身亦即人性的发现。”[13]不尊重人的本性建立起来的制度,违背人自身存在和发展规律,必然导致个人的不幸和社会的倒退。“一个社会必须以个体为本位,而不应是以国家为本位;个体是目的,国家只是协调个体之问的利益之工具;离开对个体利益的关心,国家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立足个人本位,不以国家和集体的名义剥夺个人的正当权益,让每一个人实实在在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既是国家之幸,也是个人之福。“民法的逻辑起点立足人性,其民事主体制度的法律设计贯穿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民法从人的天性和个性出发,力求构造一个人人平等的理想世界,这对实现个人幸福生活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平等互利才能构建和谐社会

“人要生存,要发展,就离不开个人需要的满足,即离不开个人利益。满足人的基本需要是发动人去实践的第一动力。利益取向是社会运行的动力机制,利益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底蕴。个人利益是其他利益的基础,个人利益是把市民社会联系起来的主要因素。”“人的生物运动规律性及其价值必然要求人的社会性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其中就包括法律或者民法的形式。”m民法理论以民事法律关系为主线建立起一整套可行的制度。事实上,大部分民事法律关系是通过民事法律事实建立的一种平等互利的社会关系,将利益定格为权利、义务,让每个人知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平等互利才能天长地久。依据民法理论构建新型的社会关系是一种平等互利的社会关系,将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民富’不仅个人生活与理想的实现,更蕴藏着一种社会抱负。任何时代,只有货真价实的‘民富’才可能有真正的‘国富’。”每个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共生,则整个社会就会实现和谐,形成新的社会风气,实现社会的成功转型。这将会助推“中国梦”的实现。

(三)个人自由才能实现国家民主

中国梦论文 4

一、“中国梦”教育教学的内在价值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的不断发展,“中国奇迹”“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经验”“中国梦想”等一系列与“中国”有关的概念术语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了解,“中国梦想”更成为当下的中国最强音。在这一大的社会背景下,基础教育教学学校的“中国梦”教育教学①更加凸显其时代的价值。

(一)契合学生乐于梦想的身心发展需要

中国需要自己的梦想。每一个中国人也都需要自己的梦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闭幕式上,曾说,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我们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广阔的空间。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 [2]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是每一个具体中国人的梦。中国需要自己的梦想。每一个中国人也都需要自己的梦想。每一个中小学生则更需要拥有自己的梦想。“梦想”是人生最美好的愿望,是人生追求的目标。青少年时代是做梦的时代,所以才被称为人生的黄金时代。也正因为青少年处于做梦的年龄阶段,所以才特别需要正确的引导。中小学生处于特殊的人生发展阶段,他们没有成熟,他们存在着巨大的潜能;他们没有确定,一切都有待重新发现;他们也没有完成,他们需要一步一步地逼近梦想、实现梦想,并在自己面前树起新的梦想。正是在这一层面,“中国梦”教育教学契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新生活从选定方向和拥有梦想开始,成功的道路是由梦想和目标铺出来的。伟大的梦想和目标构成伟大的心灵,伟大的梦想和目标产生伟大的动力,伟大的梦想和目标形成伟大的人物。没有远大的梦想和目标会使人失去动力,没有具体的梦想和目标会使人失去信心。一个流传很广的比塞尔人的迷茫故事①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也正是在一个人的成就很大程度上源于个人梦想的意义上,“中国梦”教育教学为学生个人梦想的生成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和充分展现的背景空间。

(二)统一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

一个国家的发展进步,离不开健康主流思想的引领。一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也离不开良好舆论环境的支撑。正在剧烈转型的今日中国,正在进入“陌生人社会”的中华民族,比任何时候都需要用“共同价值”“共同意识”筑牢发展大厦的根基、加固相互信任的链条。多一些“正能量”的传递,[3]多一些“最美”的张扬,让中小学生形成统一的思想认识,一起为宏大的“中国梦”、也为每一个中国人的点滴幸福而努力,成为基础教育教学学校“中国梦”教育教学的又一重要价值维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是13亿中国人共同的梦,它与每一个中国人的个人梦想和切身利益紧密相连。这是“中国梦”教育教学必须首先明确的基本共识。[4]近代以来,特别是近90多年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揭示了一个深刻道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民族命运紧密关联;没有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就没有人民幸福,更谈不上个人幸福。“中国梦”将人民的致富憧憬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其核心是实现集体或整体的价值,而个人的梦想是共同理想的具体表现和组成部分。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是实现“中国梦”的主体力量,也是实现“中国梦”的直接受益者。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目前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个人梦想,对“中国梦”的理解和感受也不尽相同,但全体人民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彼此血脉相连、休戚与共,中华民族为改变命运所进行的不懈奋斗是大家刻骨铭心的共同记忆,因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代表了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是全体人民心中共同的梦想。

(三)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和能力

“中国梦”不仅是一个美丽的图景,更是一种走向“现代性”的发展模式,是一个占全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古老文明国度,在短短的几十年时间内,没有对外掠夺和侵略,没有对外种族奴役和欺压,完全靠民族自身的勤劳、隐忍和智慧,走出了一条令人信服、更值得后起国家效仿的复兴之路,为落后民族争取民族自强提供了新的经验,为发展中国家选择发展道路提供了新的范例。“中国梦”是对人类发展的巨大贡献,这种贡献表现在“中国梦”谋求本国发展的同时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坚持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破解人类发展难题。“中国梦”的实现,将使古老中华文明的传统和价值再次得到肯定,这种自信心的恢复将在多元化的世界文化中出现,从而使世界各国文化真正平等交流、共同发展。[5]中国的复兴,走的不是战争道路而是和平发展道路,不是用中华文明取代其他文明而是要实现文明的和谐与共生,不是要取代其他国家的地位而是要实现共同发展、建设和谐世界。“中国梦”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更是代表了所有发展中国家的共同渴望。特别是在这一各国利益高度融合的全球化时代,中国既需要向世界学习和借鉴,更应该担当起更大的责任。事实正是这样,中国同现存世界的关系在不断调整和改变,并逐渐发展为当今全球事务的积极参与者、建设者和贡献者。[6]也正是在这一层面,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便成为“中国梦”教育教学的一种内在要求。

二、“中国梦”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

“中国梦”提出以后,在民众中产生了强烈反响,认为“中国梦”释放出强大的号召力、感染力和正能量,但也同时产生了对“中国梦”的某种歧解、误解和一知半解。在基础教育教学学校,这两方面的表现不仅同样存在,而且尤其需要为“中国梦”的现实基础、基本内涵和达成路径等主题提供学理的阐释和支撑。

(一)“中国梦”的现实基础教育教学

2012年10月5日,美国著名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在《纽约时报》发表文章,称“中国需要自己的梦想(Chinaneedsitsowndream)”。这是世界对中国改革发展的客观承认,也是国际社会对中国全球角色和全球地位认知的变化。事实上,“中国梦”的提出有它的历史发展原因和现实国情基础,这是“中国梦”教育教学必须予以揭示的主题。从时间的维度看,“中国梦”不仅是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优秀文明的传承,是对近现代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更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伟大实践的高度凝练。“中国梦”不但承载着历史的厚重,而且体现着改革创新的时代特征和当下中国人对自己未来的期许。“中国梦”把历史、现实、未来融为一体,为我们提供了把握历史、顺应时代、面向未来的崭新的认识论、方法论和实践论的战略视野。[7]从空间的维度看,“中国梦”是在放眼世界的大视野下提出来的,显示出中国的非凡自信与坚定追求,同时“中国梦”又深深植根于中国这片现实的土壤之中,并期望对世界文明和人类精神文化有特别巨大的贡献。[8]没有综合国力的进一步跃升,没有科技文化软实力的增强,没有坚持维护公平正义社会和谐因素的充实,没有中华文明的进一步复兴演进,便不可能有今天的“中国梦想”。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它承载着人们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憧憬,也是国人在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最基本的、最主要的动力因素和制约因素的国情分析基础上的文化自觉和主动选择。从这一层面上说,基础教育教学学校的国情教育教学就显得特别重要,而注重自然国情教育教学、历史国情教育教学、现实国情教育教学和比较国情教育教学则是“中国梦”教育教学之国情教育教学必须考虑的几个维度。在具体实施中,“中国梦”教育教学之国情教育教学还应摈除那些大而不当的、既落伍于现实也违背历史真相的空洞说教,以更真切、贴近现实的内容(例如对现实中危机、困境的强调,对历史中耻辱、灰暗的陈述,对自身传统与美德的讴歌等)和以文化认同为基础的国情教育教学模式[9]来启发学生的思考,进而培养一名理性的爱国者。我国通常把国情教育教学(时事政治)作为思想品德学科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求学生在全面、历史、实事求是地认识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形成知国、爱国、报国的道德情感和意志品质。但客观地说,国情教育教学还有相当大的缺憾,不仅表现为品德课程难以独立担负起国情教育教学的重任,还表现为报喜有余报忧不足,浪漫抒情有余忧患意识不足,更缺乏对过去中国现代化不足和失误的深层次分析与反思。[10]从期刊网上还可以看出,人们对国情教育教学的重视度和关注度在20世纪90年代是一个高潮,[11]而后国情教育教学便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在大力弘扬“中国梦”的今天,这一问题应该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二)“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教育教学

中国需要自己的梦想。这是中华民族的时代最强音,也是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一种期许。那么,中国需要怎样的梦想?“中国梦”有着怎样的意蕴?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构成了“中国梦”教育教学的第二主题。2012年11月29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深情地阐述了“中国梦”。他说:“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12]这一表述富有诗意,通俗凝练,意味深长,描绘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壮丽图景,也体现了民族、国家和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是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值得强调的是,“中国梦”不只是增强国家实力的单项推进,而是国家、民族、社会、个人的多维发展。从国家实力看,“中国梦”就是要实现综合国力的进一步增强;从幸福指数看,“中国梦”就是要实现人民幸福感的进一步提升;从文明形态看,“中国梦”就是要实现中华文明的进一步演进;从价值追求看,“中国梦”就是要实现每个人的全面发展。“中国梦”是人民的梦,体现在人民对于安居、乐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环境美好和精神充实的期盼上,[13]也充盈于对“学有所教、劳有所得、能有所用、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弱有所助、居有所屋”的渴望中,但在本质上,“中国梦”反映了中国人的现代化追求,即用文明的理念、文明的方式、文明的形象去实现中华文明的现代复兴,它是中国人的现代化之梦。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地区的发展已经走上国际的舞台上,每个国家或地区都需要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角色,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融入国际发展格局中,并在区域及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14]提到“中国梦”,人们自然而然地想到了“美国梦”“欧洲梦”(及“印度梦”)[15]。美国历史学家亚当斯1931年在其著作《美国史诗》中首次提出了一个日后家喻户晓的“美国梦”概念,其核心是实现个人的价值,认为美国提供了人人都能成功的机会,成功取决于自己的才能和努力而不是家世和背景;人人都拥有平等的权利,人人都有信仰的自由。与“美国梦”不同,“中国梦”是建立在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基础之上的,其核心是实现集体或整体的价值,是通过集体即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奋斗实现中华民族共同的理想,个人的梦想是共同理想的具体表现和组成部分。“中国梦”与“美国梦”在价值理念上具有互补性,正如“美国梦”并不完全排斥集体一样,“中国梦”无须排斥个人作用,可以鼓励个人积极性;个人幸福可以和集体幸福一致,推动国家发展。此外,借鉴和吸收“美国梦”的开拓、进取、独立精神等积极因素也有助于推动“中国梦”的实现。“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具体愿望。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中国梦”从利益观上把“民族梦”与“个人梦”紧紧地连在一起,把中华民族的远大理想和个人的现实理想紧紧地连在一起,构筑了实现“中国梦”的“命运共同体”。“中国梦”中自然地包含着“我的梦”,实现“中国梦”为每一具体个人实现“我的梦”提供机遇和条件,而每个中国人的具体梦想是“中国梦”的真切展开。事实上,“中国梦”体现一个由国到家的过程,而“中国梦”的实现是一个由家到国(再到世界)的过程。如果中国不发展,普通人实现梦想的机会就会更小;同时,如果没有普通人为梦想而作的坚实的努力,就不可能有中国的进步和繁荣,也就谈不上中国对人类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16]未来的世界更加需要一个日益强大的中国。当今社会,青少年学生中普遍存在“理想危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急功近利、唯利是图、唯我所求的思想在作祟外,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学校对学生理想教育教学的简单化、形式化,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包括理想教育教学在内的品德与德育工作,没有在学生心目中确立对理想目标终身追求的信念。在努力实现“中国梦”的今天,基础教育教学学校增强学生对“中国梦”的认同,首先要给他们创造一个可以做“大梦”的空间,要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主客观条件,认识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帮助学生设计自己的人生,用真正对学生有帮助、有触动的方式引导学生从生命的角度去规划人生,以“个人梦”去丰富“中国梦”,从而让理想教育教学真正落地。

(三)“中国梦”的达成路径教育教学

“中国梦”不能仅仅是人们的仰望星空,更需要人们去寻找切实而具体的达成路径。从宏观层面来看,“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坚持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的先进文化,坚持按照现代化总目标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17]而从微观层面来看,“中国梦”不是精英梦、权贵梦,而是每一个具体中国人的梦。欲挽救深重的危机,实现民族复兴,不能仅靠少数精英,而必须有待每一个中国人的觉醒与脚踏实地的努力。实现“中国梦”需要行动,需要实干。其中第一要务就是坚持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和最大实际;第二是勇于攻坚克难,它需要我们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大的政治觉悟和热情,突破制约“中国梦”实现的利益固化的藩篱;第三是善于开拓创新,因为在发展中国家建设现代化社会,在人口众多的国度中实现共同富裕,所有这些要求我们以开拓创新的精神寻找新方法、探索新路径、积累新经验,用创新走出新路,用创新实现新梦。“中国梦”是每一个具体中国人的梦,实现“中国梦”自然需要每一个具体中国人的责任担当与实在努力。因此,它对基础教育教学学校道德价值观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经济全球化、市场国际化的大趋势,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对人的责任心、使命感的要求越来越高,尽心尽责是对世界公民的起码要求,因而责任教育教学也就更加重要和迫切。事实上,孩子本来就是有梦想的,给他们更多接触社会和体验生活的时空,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他们的个人梦也才能做得更大。重视责任教育教学是实现“中国梦”的客观需要,也是基础教育教学学校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自觉选择。为此,责任教育教学首先是帮助人们通过认识个人职责的具体性质,提高责任意识(即责任感)的过程,也是培养人们的责任意志和信念,使人们能坚定地履行责任而不是遇到干扰或困难就逃避责任的过程,更是通过教育教学使人们养成责任习惯——时时尽职尽责,失职主动承担责任——的过程。作为价值观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责任教育教学更需要在“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发挥实效。当然,基础教育教学学校的责任教育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一般意义的责任感、使命感教育教学上,而应该更加关注人性的提升、人格的健全、人的终身发展,更加关注社会、时代、民族乃至全世界的未来,最终指向对时展、民族复兴、人类文明、社会和谐负责任。责任教育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培养学生具有自知、自控、自律、自觉的能力,培养自尊、自爱、自强、自重、自立的品性,让学生学会对自我负责,对他人负责,对家庭负责,对集体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国家负责,对人类负责,对自然负责,对时代负责,对未来负责,而不仅仅是为自己的欲望而生活,这样才能使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三、“中国梦”教育教学的实施方式

“中国梦”教育教学在契合学生发展需要、统一学生思想认识和培养学生责任担当等方面的价值实现,不仅依赖于“中国梦”教育教学的丰沛内容,更取决于“中国梦”教育教学的实施方式。独立设置“中国梦”校本课程,学科渗透“中国梦”教育教学内容和积极开展“中国梦”研究综合实践活动,构成了基础教育教学学校开展“中国梦”教育教学的基本途径。

(一)独立设置“中国梦”教育教学的校本课程

“中国梦”教育教学试图通过中国基本国情教育教学、理想信念价值观教育教学和伦理道德责任教育教学等,使学生达成知国、爱国、报国,进而热爱人类的精神品质和能够负责任的生活。独立设置“中国梦”校本课程是开展“中国梦”教育教学的一种基本形式。“中国梦”教育教学的基点是中国基本国情教育教学,对于国情的了解成为“中国梦”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也许有人认为,“中国梦”教育教学的内容在中小学的一些学科中都有,比如中国历史、中国地理、品德与社会、生物学、语文等,学习这些学科自然就进行了国情教育教学和“中国梦”教育教学,没有必要再独立设置“中国梦”校本课程。学科渗透式的国情教育教学和“中国梦”教育教学自有其存在的价值,但是,一个学科负载的价值太多,就有可能忘记它自身本来的价值。即便是“中国梦”教育教学的某些元素适合而且应该以潜在的方式融入相关学科中,但其涉及的内容与主题是否自成体系呢?回答当然是否定的。所以,即使各门学科可以渗透一定的“中国梦”教育教学主题,这种渗透也是不全面、不系统的。“中国梦”教育教学具有它不可替代的独特性,有其固定的内容(可以进一步组织论证),在一定程度上或者是对一定的年级或学段来说,实有独立设置校本课程的必要。独立设置“中国梦”校本课程的内容涉及“中国历史”“中国地理”“中国政治”“中国经济”“中国社会”“中国人口”“中国环境”“中国文化”“中国科技”“中国军事”“中国外交”“我与中国”等多个主题。这些内容或主题不只为“中国梦”校本课程所独有,其他学科课程也会涉及一个或多个方面,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梦”校本课程是否还有独立设置的必要?“中国梦”内容与具体学科课程是否有“叠床架屋”的重复之感?其实,从不同视角、不同侧重点和不同理解角度来设计“中国梦”校本课程就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二)学科渗透“中国梦”教育教学的相关内容

相对于独立设置“中国梦”校本课程,学科教学渗透“中国梦”教育教学也许更容易实行,在师资、课时与课程资源上遇到的障碍也将最少。在中小学各门学科课程中,确实有许多国情教育教学和“中国梦”教育教学的相关内容,我们就可以借助这些内容,运用学科教学渗透的方式进行“中国梦”教育教学,强化其“中国梦”教育教学的功能。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通过整个学校环境的营造乃至家庭、学校的配合,使“中国梦”教育教学产生更好的效果。以学科教学渗透方式开展“中国梦”教育教学,对学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具体学科教学中渗透“中国梦”教育教学,不仅要求教师熟悉所教学科的知识结构,还要求教师能够站在学科发展前沿的高度把握学科的发展以及我国在这一学科发展中的历史、现状(水平与位置)和未来可能,并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个性特点和已有认知基础,有针对性地开展“中国梦”教育教学。以学科教学渗透方式开展“中国梦”教育教学有其独特的优势,但是,有意识的渗透式“中国梦”教育教学也可能会破坏原有学科自身的独特性,同样也不利于“中国梦”教育教学的系统实施。也许教师在谈到某个相关主题时,顺便跟学生谈一下与“中国梦”有关的意义,但这是不是所谓的渗透融入式“中国梦”教育教学呢?如果学科教师有意识地去谈“中国梦”教育教学,会不会导致“贴标签”的结果,消弭乃至破坏这个学科的独特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呢?这是以学科教学渗透方式开展“中国梦”教育教学必须正视的一些问题。

(三)积极开展“中国梦”研究的综合实践活动

与独立设置“中国梦”校本课程和学科教学渗透“中国梦”教育教学不同,开展“中国梦”研究的综合实践活动[18]构成了“中国梦”教育教学的第三种方式,并且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表现出更为强大的生命力和广泛适应性。首先,开展“中国梦”研究综合实践活动的选题十分丰沛,它可以从多个视角、多个维度进行思考,例如从学生身边切入,从学校及地区切入,然后推广至国家、民族问题。已出版的《2020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030中国:迈向共同富裕》等“中国梦”研究系列著作①对于我们指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选题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其次,开展“中国梦”研究综合实践活动的方式多种多样,能够适合和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段、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需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和价值决定了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学生活动方式和类型不同于学科课程,包括搜集资料活动、做活动记录、开展社会调查研究活动、社会考察与宣传活动、设计与制作活动、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整合、综合实践活动成果的展示交流活动,可以根据“中国梦”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不同而从中加以选用或综合应用。例如,一些中小学开展的“童眼看中国”“童眼看世界”“中国梦•我的梦”活动就是形式活泼、内容丰富、适合中小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中国梦”教育教学样例。再次,开展动态的、循序渐进的、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全程的“中国梦”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有助于“中国梦”教育教学取得更好的实效。“中国梦”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形成和智力的发展,而且要关注他们情感的体验、态度的养成、价值观的确立,关注和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关注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把“个人梦”与“中国梦”统一起来,把自己的命运与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这也是基础教育教学学校实施“中国梦”教育教学最希望看到的结果。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的信心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坚定,“中国梦”教育教学的任务也比任何时候都更艰巨。作为“中国梦”教育教学的参与者与实践者,基础教育教学学校校长和教师都需要有足够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和教育教学自信,以满腔热情、充沛精力、教育教学之爱和无穷智慧开展“中国梦”教育教学,为实现“中国梦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关于中国梦的论文 5

中国梦征文优秀19篇

华中师大武汉传媒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是一所传媒类本科高校,具有鲜明的传媒文化与科技教育特色,在开展“中国梦”的宣传教育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第一,学校的专业设置及由有关部门组成的专业人员队伍,为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中国梦”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机制保障;第二,学校的人文社科性论坛――博雅讲坛,为深化“中国梦”教育展开全视野高层次的研讨提供了可能;第三,学校“大思政”教育的课程环境与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为“中国梦”教育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提供了途径和平台。

一、凭借专业设置与院系优势,开展严肃的政治主题与轻松的大众传媒相结合的“中国梦”教育

此番一改过去政治领导人遣用严肃政治话语表达施政理念的惯例,选用了富有感召力的生活化词语来表达亿万人民的共同心声,“中国梦”使得每一个中国人都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并自觉地将家国梦、民族梦与个人的命运紧紧地联系起来,思考,谋划和行动。

中国梦征文优秀19篇

我院拥有新闻传播、播音主持艺术、表演艺术、动画与数字艺术等相关专业,拥有一支集编导演于一体的专业人才队伍,在时政新闻制作、主题活动策划等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利用这些优势,按照教育部党组的部署,学校组织开展了“我的中国梦”系列主题教育活动。活动包括读书、征文、演讲、书画展、摄影、微电影创作等形式,教育和引导广大师生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精神,积极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我的中国梦”积蓄正能量。学校还通过广播海报、图片展览、网络宣传、微博微信等形式,围绕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坎坷追梦历程的深刻启示,围绕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多渠道、多角度地体现和反映广大师生的爱国之心、强国之愿、报国之志,强化对自身责任和使命的认识,树立实干兴邦、实干兴校、实干兴人的理念,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个人争光出彩的美好愿景。

需要强调的是,利用现代媒体优势开展严肃主题的政治教育活动,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传播和接受,而不是娱乐,因此,绝对不能搞庸俗化甚至低俗化,那些用搞笑式的想入非非来演绎“中国梦”的作法是需要绝对避免的。

二、凭借“两部一处”和“博雅讲坛”,开展通识性普及启蒙与高层次的理论研讨相结合的“中国梦”教育

我院设有宣传部、思政课部和学工处(“两部一处”)及“博雅讲坛”,为开展通识性普及启蒙与高层次理论研讨相结合的“中国梦”教育提供了机制保障。前者的重点是通过活动与课堂进行“中国梦”的通识性教育,达到全校师生人人知晓“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和实质;后者则通过组织校内人文社科教师沙龙或邀请专家学者举办讲座等形式,进行高层次的“中国梦”教育研讨,达到相关人员从理论上“知其所以然”。

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我院充分发挥“两部一处”的职能优势,分工协作,组成“中国梦”宣传教育团队,先后进行了下列通识性内容的学习与讨论:“十”的基本精神;“中国梦”与“十”之联系;“中国梦”提出的国际国内背景;“中国梦”的核心内容及其实质;“中国梦”与“中国人之梦”;我们该有怎样的“中国梦”,等等。

如果说关于“中国梦”的通识性教育,其它各行各业各条战线基本相同,而高校不同的是,其内容中必须包括理论探讨,否则,浅尝则止,势必疑问多多,造成认识误区。基于此,我院利用“博雅讲坛”,聘请专家学者开讲了“中国梦”。

一个时期来,理论界围绕“中国梦”进行了百家争鸣式的讨论,起初阶段的讨论比较温和、包容,有认为“中国梦”就是“梦”“民主梦”者,[2]有认为“中国梦”不仅是“强国梦”、“小康梦”,更应是“文明梦”;[3]有人主张“中国梦”是民族复兴的“多维梦”,[4]有人主张“中国梦”就是富有文化自信的“中国梦”,绝不是别的什么梦所能替代的,等等。[5]而近期围绕“中国梦”是否为“梦”而分为两派:以人大教授杨晓青为代表,旗帜鲜明在《红旗文稿》上发文反对将“中国梦”理解为“梦”,人称“反派”;[6]而以中央党校教授蔡霞为代表,则一以贯之地主张民主,并认为“中国梦”理所当然就是“民主梦”。[7]

学校组织思想政治课教师和宣传部、学工处的相关工作人员,以及学生中的理论爱好者,通过“博雅讲坛”积极参与专题研讨,增强了国情意识,提高了理论素养。

三、通过思政课堂的近代史与时事政治课程,进行学理化的中国近代史视角与当代国际政治视角相结合的“中国梦”教育

“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它关涉到中华民族的每一个个体,已� 其所以能如此,是因为这一概念有着深广的时空背景,能让人们产生丰富而美好联想,并引领人们突破自身局限走向思想高地,实现与时代巨人、思想巨子的跨时空对话。

高校是人类文明薪火的传播地,为了让“中国梦”这一文明火种薪火相传,有必要按课程设计的要求将相关知识系统化、学理化,即让其进教材、进课堂。我院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其作法是在“大思政”背景下通过现有公共政治课,运用学校业已形成的思政教育实践教学模式,进行学理化的近代史和国际政治视角的“中国梦”教育。

从近代史视角看,“中国梦”作为一个历史的概念有着清晰的意义发展轨迹,各个历史时期的仁人志士、思想巨擘都留下了自己的思考。1900年,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热情奔放地抒发了他的“中国梦”:“红日初升,其道大光……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8]辛亥革命前夕,孙中山在其《建国方略》中规划了一个以“共和”冠名的“中国梦”,其以三民主义作为人民应有之“权”,以五权宪法作为政府施政之“能”,将建设国家的程序分为三个阶段,即军政、训政与阶段。[9]抗战胜利后,代表中国共产党人所描绘的“中国梦”是建立“自由民主的中国”,并解释说“它将实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原则与罗斯福的四大自由。”[10]

梁启超是的领袖,其“中国梦”就是维新变法,即“改革梦”,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强国,亦不妨称之为“强国梦”。孙中山先生的“中国梦”提到民有、民治、民权,提到五权宪法,近似于“梦”。早期的“中国梦”是建立“自由民主的中国”,提到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和罗斯福氏的四大自由,似乎也倾向于“建国”。

2013年3月18日,海归学者王天骏做客湖北“爱上层楼”读书会,解读中华文明传统文化,解析了中国人百年三个梦:一是庚款留美生开创的“文明梦”,二是催生的“强国梦”,三是“”后产生的“小康梦”,认为我们当前所提的“中国梦”更倾向于“强国”与“小康”,而忽略了最重要的“文化”和“文明”,可能导致百年中华文明之梦的断裂,不能不引起国人的警醒和注意。

以上,都是近代史视角的“中国梦”教育素材,目的是为了“鉴往以知来”。

不久前,应奥巴马之邀作客安纳伯克庄园,坦诚地谈到:“中国梦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它也是合作、发展、和平、共赢的梦,这与美国梦和各国人民的美好的梦想是相通的。”此外,在与俄罗斯总统普金、韩国总统朴槿惠会面交谈时,也一再提到“中国梦”,并得到了俄、韩两国首脑的高度评价,认同“中国梦”与“俄国梦”和“韩国梦”的相通与相容。

因此,从国际地缘政治的视角,我们不妨将“中国梦”与“美国梦”、“俄国梦”、“韩国梦”等进行比较研究,根据各自的国情和传统,找出其中的异同及其所以同和所以异,以便更深刻地理解和践行“中国梦”,更切实地去实现个人的“中国人之梦”。

四、结语

关于对“中国梦”的理解,笔者赞同“中国梦是多维梦”的观点,认为“中国梦”是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站在新时代的制高点上,代表最先进的文化和生产力而提出来的,它将以博大的胸怀、最大的包容性面对世界,接纳人类既往和当前的一切文明成果;凡是好的东西,它都会根据自己国情的需要而采取拿来主义,包括“”和“民主”;但“中国梦”绝不仅仅是“”和“民主”,还有“强国”、“小康”和“文明”,甚至更多。因此,当前理论界围绕“中国梦”是否为“梦”所进行论争,不仅不能提供正能量,反而会造成思想混乱,是毫无意义的。

参考文献:

[1].在第十二届人大第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Z].2013-3-17.

[2]王振民。开万世太平之路[EB/OL].共识网,2013,8.

[3]王天骏。中国需要文明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4]安传香。多维的“中国梦”[EB/OL].新华网,2013-4-19.

[5]喻中。“中国梦”与民主政治道路的选择[J].红旗文稿,2013,(6).

[6]杨晓青。与人民民主制度之比较研究[J].红旗文稿,2013,(06).

[7]蔡霞。推进民主应该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使命[EB/OL].共识网,2013-5.

[8]梁启超。饮冰室合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5.

中国梦论文范文 6

中国梦,自从提出尤其是在今年全国人代会上系统阐述以来,引起了热烈反响,吹响了时代的号角,反映了人民的向往,凝聚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最大共识,得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广泛认同。从历史渊源看,中国梦始于1840年,但先人们不懈追求国家富强的光荣传统源远流长。五千多年来,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到1820年,中国的GDP为2290亿(以1990年国际元为单位),占世界的33%[1],比现在美国占世界的份额还要多,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民族复兴”的缘由也在于此。但从1840年起,中国开始了屈辱的历史,“从此也开始了民族复兴的历史,也就是开始了中国梦的历史”[2]。因此,中国梦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更是未来的。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寻梦追梦,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新中国成立后60多年尤其是改革开放后30多年的建设,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展现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这是中国梦最坚实的基础。“我们现在比历史的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目标,我们现在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有信心,都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3]

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够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因此,中国梦承载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凝结着无数仁人志士的不懈努力,昭示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美好未来。中国梦“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4],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从奋斗目标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目标催人奋进,目标激励人心。中国梦获得了人民的广泛认同,因为它“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一步回答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实现什么样奋斗目标的问题,是我们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就等于没有精神支柱,就会失去凝聚力。同志指出:“理想信念,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向导。”[5]只有推进中国梦这一共同理想的民族文化认同,才能有效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从基本内涵和本质属性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4]中国梦,既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中国梦的这一内涵和实质,将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和个人的幸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3]同时,中国梦不仅是理想,是目标,更是现实。中国梦反映在每个中国人的生活中,体现在民生的改善和幸福生活的追求上:“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6]

中国梦征文优秀19篇

二、同心共筑共圆共享中国梦的实践要求为民族文化认同增进正能量

民族文化认同,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王沛、胡发稳认为,“它是指人们基于不同文化的接触和实践,以自己选择的标准对各种文化事项作出的认知判断、情感依附、行为选择和调整倾向”,其实质是“观念地反映与客观地表现的有机统一”,其核心是“文化主体间的价值选择与体认,反映着个体的一种文化价值观和归属倾向”[10]。詹小美、王仕民认为,“民族文化认同的实质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是把人脑之外的客观存在转化为内在主观意识的过程”,是“主客观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生活与实践的活动、教育与学习的因素共同构成了民族文化认同的客观基础[11]。中国梦是奋斗目标,是理想信念,更是一种社会实践。中国梦只有在生动的社会实践中,在个体的利益得到满足和情感归属中,才能获得体认和认同。因此,中国梦的民族文化认同,就不仅仅是宣传教育的问题,而且在本质上还是实践的问题,因为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意识和客体文化之间存在互动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民族文化认同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实践要求:

1.同心共筑中国梦,以发展增进民族文化认同

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加强经济社会发展,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和根本途径。实现中国梦,必须围绕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一根本任务,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共同建设富强中国、民主中国、文明中国、和谐中国、美丽中国,为中国梦的民族文化认同奠定基础和条件。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不断为人民造福,用13亿人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第一要务,发展仍然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才能不断夯实实现中国梦的物质文化基础。也只有加快发展,获得与资本主义国家的比较优势,不仅经济实力、发展质量有较大提升,而且廉洁政治、文明程度、幸福指数、生活质量、生态环境都有较大改善,才能更好地获得对中国梦的认同。中国梦获得认同的程度,取决于其满足老百姓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程度。

2.同心共圆中国梦,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增进民族文化认同

中国梦是我们每个人的梦。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梦。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坚持中国梦和个人梦同心共圆。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12]172“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12]364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则,将国家的发展落脚在所有人的共同发展上,将中国梦的实现体现在所有人梦想的实现上,使每个人“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4],在实现中国梦的奋斗历程中,实现自己的梦想。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梦不仅是对公平正义的向往,也是对民主法治的渴望。约翰•罗尔斯指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一种理论,无论它多么精致和简洁,只要它不真实,就必须加以拒绝或修正;同样,某些法律和制度,不管它们如何有效率和有条理,只要它们不正义,就必须加以改造或废除。”[13]同志在2010年3月答记者问时指出:“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14]。人民对社会中存在的不公平、不正义愤愤不平,犹如一个离心机,必然影响梦想的抵达,甚至影响社会的稳定。据央视“我与中国梦”大型网络调查,有83.79%的网友选择“改革难题很多,贫富差距加大”是实现“中国梦”的最大压力;有69.07%的网友选择“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突破利益藩篱,构建社会公平”是实现“中国梦”政府当下最迫切的任务。公平正义是人民的热切期盼。同样,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权,也是民众的希冀。人民不仅希望生活幸福,而且希望人格受到尊重,权利得到保障。公平正义、民主法治是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3.同心共享中国梦,以改善民生增进民族文化认同

中国梦征文优秀19篇

不可否认,现代性和全球化对民族文化认同产生了一定冲击。有的学者甚至认为,民族文化认同的问题是由现代性和全球化引起的。比如,张汝伦认为:“现代文化认同的问题不仅与现代性问题相关,它实际上就是由现代性引发的。”[16]23“全球化的过程不仅不能消除认同问题,反而使之更加突出。”[16]21李武装认为:“民族文化认同的真正根源在于现代性及其引发的一系列危机。”[17]赵剑英、干春松认为:“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剧,使文化认同问题进一步凸显为一个普遍的全球性问题。”[18]10这些论点阐述了现代性和全球化对民族文化认同的影响,但似乎并不彻底,难以令人信服。如果说追求现代性的一个结果,是改变了传统社会原有的结构和运行机制,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重大改变,从而导致了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宇宙观和价值观的彻底颠覆,那么,在现代化程度较高的今天,人们为什么纷纷将目光转向中国的传统文化,希冀从中找到解决现代社会种种弊病的一剂良方?如果说全球化引发了“文明的冲突”,使民族文化认同的问题更加突出,那 其中的原因,下面的解读更为可信:“后发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被强制性地抛入一个新的文化参照背景之中,它们需要重新识别自己。因为作为现代化运动的发源地,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构成方式自然成为现代化的一种标准形态,这种标准形态在进化的观念中被定格为‘先进’,而其他的社会形态自然是落后的,从而是必须改变的。”[18]10传统中国文化认同不是一个问题,固然是文化中心论使然,那么使中国 恩格斯指出:“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19]226

中国梦征文优秀19篇

三、加强民族文化认同的社会心理机制研究,推动中国梦在民族文化认同上下工夫

民族文化认同属于社会心理学的范畴,从微观层面来看,它是指“特定个体或群 从宏观层面看,它是“涂尔干称之为‘集体良知’的东西,是将一个共同体中不同的个人团结起来的内在凝聚力。……是形成国家,建立国家和现代化、民主政治过程的政治资源。”[16]17它是文化群体中基本的价值取向,是民族形成、存在与发展的凝聚力,是文化群体的粘合剂。民族文化认同对人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不太明显,平常难以察觉,但其深刻性、深远性和久远性却是其他类型的认同难以企及的[21]131-132。反观我国现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亟待提高教育的实效和说服力、感染力、信服力。因此,借鉴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推动中国梦的民族文化认同,不仅是推进中国梦宣传教育活动走向深入的客观需要,也是摆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笔者不揣浅陋提出几点建议:

1.提高民族自尊

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个体有一种获得自尊(self-esteem)的基本动机[22]30。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会评价和比较各社群的优劣、社会地位和声誉,争取把自己编入较优越的社群,通过类化、认同和比较三个基本历程,提高自己的身份和自尊[21]129。一个人不可能任意选择自己的民族,但可以通过认知这个国家和民族取得的成就,提高个人的民族自豪感,从而进一步强化民族文化认同。如前所述,在近代中国发生的几次民族文化认同危机,根源在于落后,在于我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巨大现代性落差以及中华民族面临的生存危机。一些人把落后先归因于军事,于是有了洋务运动;再归因于制度,于是有了和辛亥革命;后归因于文化,于是有了新文化运动和。无论是“全盘西化”论还是“中体西用”论,皆认为,中华民族的复兴首先必须对传统文化进行彻底的改造。在这样的情势下,怎会有民族文化认同?经过新中国成立6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成为第二经济大国、第二贸易大国,经济、科技、军事、文化等均取得了瞩目的历史成就,提高了民族自豪感,也增强了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国学的兴盛就是典型的例子。甚至有学者提出,儒学是解决世界问题的良方。同样,对中国梦的认同,也必将随着国家的综合国力、文化软实力、民族凝聚力的增强而增强。

2.满足个人需要

人类在社会生活中有两种认同需要:一种是自我认同,它使个体获得一种与众不同的独特性和唯一性;一种是社会认同,它使个体获得一种与众相同的一致性和同一性[21]132。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民群众只有从利益满足和情感归属中才能实现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广泛认同。如上所述,中国梦是公平正义之梦。在寻梦追梦圆梦的过程中,每个人不仅要能获得平等参与、共同成长进步的机会,实现个人梦,而且还需社会通过社会保障等措施,让每个人生活得有尊严,从社会上获得最大的利益满足。并通过各种宣传教育和社会实践等活动,让每一个人感到中国梦的好处或期待利益,使每个人为“我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自豪。

3.进行社会比较

中国梦论文 7

今年的《开学第一课》已经是第三届,主题是"我的梦 中国梦"。昨天,牛通社记者们也写下了自己的梦想,让我们一起为孩子们见证梦想吧。

滑梯检测员

我有一个梦想,希望自己长大后能成为滑梯检测员,这可是世界上最快乐的工作。

这样,即使以后年纪大了也可以理直气壮地滑滑梯,不用在小朋友面前脸红了,因为我是滑梯检测员,是来工作的嘛。

我知道当检测员需要很多科学知识,我会努力学习,掌握各种技能,拿到世界级滑梯检测资格证,这样我就可以去检测全世界的游乐园,玩遍各种各样的滑梯,真是爽啊!

牛通社记者 杨樱琪 文一街小学四(1)班

我想当旅行家

我的梦想是当旅行家,走遍世界上所有的地方,用相机拍下所有美丽的风景。了实现我的梦想,我要努力学习,特别是历史和地理,更要学会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可以和世界各地的人交朋友。我还要锻炼出强健体魄,翻山越岭都难不倒我。

牛通社记者 华心愉 学军小学 五(6)班

我只想慢慢地长大

我所有的任务都只有一个--学习,所有的理由都名正言顺--为了你的明天。

妈妈啊妈妈,我不想惹您生气,我只想慢慢地长大。小树要经过无数的风雨阳光,岁岁年年才能长大。为什么我的成长就不能慢一点,让我有时间看一看这一路的风景,让我有心情在暖暖的阳光下发一会儿呆呢?妈妈,我只想慢慢地长大!

牛通社记者 杨程 卖鱼桥小学 五(3)班

我的记者梦

我的梦想是当一名记者。梦想,从做青年时报小记者开始。为了体验社会,我独自到天桥上卖艺练胆,将卖艺所得捐给了藏北山区的儿童。时报记者报道了我,我的卖艺练胆还在牛通社网引起热议。很快,我成了牛通社小有名气的记者。

如今,我已经是牛通社的四星级小记者,学军小学记者站的组长,离记者梦更近了一步。我坚信,只要持之以恒,梦想就能变成现实!

牛通社记者 袁也 学军小学 六(2)班

我要创建糖果王国

我要做个糖果发明家,制造出各种各样不会伤害我们身体和牙齿,而且五彩缤纷、新奇美味。有治病健身的"速效中药糖",能当笔和尺的"百变文具糖",展开当书或报纸看的"随心阅读糖";吃了就调节身体温度的"暖洋洋糖"和"凉飕飕糖",甚至让人飞翔的"超人糖"……

我要去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结成联盟,共同创建我们的糖果王国。

牛通社记者 郎天悦 现代实验小学 二(4)班

我想成为"白衣天使"

自从爷爷患上癌症,被病魔折磨得奄奄一息,我就发誓要成为"白衣天使"。

我知道,这个梦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必需拥有坚强不屈的意志!我会用自己的真心、爱心、责任心对待每一位病人。我要努力学习,实现自己的梦想。

牛通社记者 张雨沁 春芽实验学校 六(1)班

我有一个梦想

我有一个梦想,那就是成为口若悬河妙语连珠的演说家。

从小,我说话有些结巴。是我现在的语文老师李老师改变了我。到现在我还清晰地记得,老师的眼光中那份鼓励和肯定,让我有如神助般流利完成了朗读。后来,结巴再也没有困扰我了。

牛通社记者 薛思宁 茅以升实验学校 五(3)班

文学璀璨之星

我的梦想是当一名作家,成为文学璀璨之星!从三年级开始,我一直坚持写作,终于写完了两部原创小说,一部是科幻小说《星尊》,另一部叫《李全传》,是的古典演义。虽然还没出书,但我已经为梦想灌溉了一棵小树苗。

牛通社记者 雷哲远 现代实验小学 五(4)班

成为霍金那样的科学家

从小我就沉浸在新奇的生活中,每天都为我的发现而感到兴奋,甚至痴痴地想:火星上是否真的有生命的存在?宇宙中有没有"地球的兄弟"?

当我读到关于科学奇人霍金的故事时,这给了我的心灵一次神圣的洗礼。虽然我还看不懂他写的书,但是懂得了科学需要顽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科学斗志。

牛通社记者 徐鸿健长寿桥小学 五(5)班

我要当村长

我的梦想是当老家那个村的村长。我要改善村民居住条件,一定实现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愿望,让孤寡老人贫困家庭有房住。还要把村里的羊肠小道建设又大又宽敞的水泥路 。我会像对待学习一样把难题逐个突破,成为好村长。

牛通社记者 陆炜 春芽实验学校 五(2)班

我想成为一名大侦探

我的梦想是成为一位柯南那样的名侦探,为社会发现隐藏的犯罪分子。我最喜欢看《名侦探柯南》,侦探要具备清晰的思维和敏锐的洞察力。我相信只要我努力我一定可以做到,梦想可以变为现实。

牛通社记者 戚成康 春芽实验学校 五(1)班

为孩子们写童话

我的梦想是当一名童话家,为孩子提供优美的童话,传递幸福和知识,并且让他们从书中获得自己的梦想,长大后为祖国增添一份力量,增添一份光彩。我要让我写的每一个文字传递美好的梦想,让每一个文字永不黯淡,永远光芒四射。

牛通社记者 徐珂崇文实验学校 五(3)班

新浪微博博友 晒梦想

@吴法天 我的梦想是,期待有一天,守法的人不再孤单,违法的人心有畏惧,

司法为我们许诺一个公平的审判,一个体现正义的社会。

@小程_0101 我小时候的梦想是开一间流浪猫狗收留站,但是我现在知道一定要有雄厚的经济基础才行,所以我要努力赚钱,无论到了多大的年纪,只要有了能力,一定要完成!

@阿拉辩证 我小时候的梦想是做一位服装设计师。爸爸听到后告诉我说那没有用,我的梦想应该是考清华、北大。并要求我这样说。可这个梦想我从未曾忘记。

@zennM 小学的时候想做同声翻译,初中时想做服装设计师,现在高三了,翻译是我的理想,设计师是我的梦想。

@东门瞎吹 小时候就想做和环境、植物有关的工作。高考录取的时候填了相关的五个志愿,如愿以偿。尽管,没有想象中的好,我的许多同学考研时都转了专业,可我还是想固执一回,守护我最初的梦想。我有一个梦想

我有一个梦想,深深扎根于我的心中。那就是长大后,我要成为一个科学家。

尽管我没有过人的才智,没有严密的思维,也没有特别准确的判断力,但是我仍不会放弃努力。尽管这个梦想距我很遥远,但我仍不会停止追求。尽管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会有很多挫折和无数的磨难,但我仍不会灰心丧气。因为我相信,只有经历地狱般的磨练,

才能练出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只有经历困难和挫折,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以前,每当我看到科学家们令人瞩目的成就时,总会感到羡慕和敬佩。是他们,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是他们,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更是他们,为祖国的发展赢来了一个崭新的明天。

因此,我想成为一个科学家,成为一个对国家有贡献的人,成为这个国家的栋梁。每当我看到浪费时间的人时,我会为他们感到惋惜;每当我看到灰心丧气的人时,会为他们感到悲哀;每当我看到不务正业的人时,我会感到愤恨。因为他们没有看到自己的价值,没有属于自己的梦想。这样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人生。

而我,至少有一个梦想,一个目标。有了这个梦想,我就会一直努力下去,永不放弃。有了这个梦想,就等于把握了自己的人生航向,不会再迷失方向。有了这个梦想,就好象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进的道路。一直通往胜利的顶峰。

中国梦论文 8

中国梦征文优秀19篇

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中国梦的现实背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每一次重大而成功的理论创新,都源于对发展现实的准确把握,都集中表达了实践的迫切要求。“中国梦”的提出,是适应当代中国各方面事业向现代化的转型的结果。今天的中国已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社会主义制度在除弊创新中自我完善和发展,国家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国际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为世界所瞩目、所惊叹、所羡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强大物质基础。这是一个梦想即将成真的历史时期,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但是,我们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发展时少。中国的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现有的改革“红利”已较充分释放,改革进入深水区,利益关系调整陷入困境,妨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性约束难以解除,改革的整体性、关联性、复杂性和难度都比过去增大,前行道路上面临巨大的风险挑战和不确定性。我们不仅要解决快速发展所积累的大量矛盾和问题,还要解决好发展中可能产生的一系列新矛盾、新问题。尤其是随着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中国社会的意识领域也相应发生了深刻变化,精神懈怠危险考验异常严峻。同志特别提醒道,行百里者半九十。“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近,我们越不能懈怠,越要加倍努力。”为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同志对中国梦作出集中而系统的阐发,并不是一时兴起的随意发挥,而是对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的清醒认识和科学把握,是对当下中国实际问题的客观正视,是以马克思主义之“矢”射中国实际问题之“的”的结果,展现出马克思主义政治家非凡的理论勇气和高超的政治智慧,彰显了党领导人民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坚定自觉与执政自信。

中国梦征文优秀19篇

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中国梦的丰富内涵。同志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短短三句话集中体现了“富强中国”、“民主中国”、“文明中国

中国梦征文优秀19篇

充分民主是中国梦的基本要求。只有人民群众真正当家作主,才能激发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凝聚中华儿女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中国力量。这就需要不断拓宽民主的范围和途径,丰富民主的内容和形式,确保人民群众在选举、决策、管理、监督等各个方面将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凸显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性。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着力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高度文明是中国梦的重要特征。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实现中国梦必须超越数千年来创造的农耕文明形态。这就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全面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努力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提升中华文化的创造力和世界影响力。

社会和谐是中国梦的重要保证。只有高度发展高度文明的社会,才能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这就需要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不断满足民生需求;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

生态文明是中国梦的必然选择。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群众的福祉和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实现中国梦,就要保证我国人口的适度合理增长,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均衡发展,保证人民能够喝上洁净的水,呼吸洁净的空气,在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中享受宜居适度的美好生活空间,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根本追求。中国梦既是国家和民族的大义,又是老百姓实实在在的利益,归根到底就是人民幸福之梦。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人生出彩机会的渴望,正是“中国梦”最富生命力的构成。在当今中国,国家理念与人民期盼同声相应;个人梦想与民族梦想一脉相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现代化国家的蓝图,对接着“更好的教育”、“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等群众期盼,必须让人民群众在实现中国梦中真切地感受变迁、触摸幸福、实现理想。

中国梦征文优秀19篇

中国梦征文优秀19篇

中国梦征文优秀19篇

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中国梦的实践价值。梦想反映的是一种追求、体现的是一种抱负。梦想 有一位外国专家曾经说过:“13亿中国人民不能只靠人民币来引领。”现在,我们已经告别了物质财富上一穷二白的时代,但也面临着精神懈怠、信念缺失的危险。“中国梦”的提出和阐述,正是凝聚共识、鼓舞士气的选择,体现了新一届党中央治国理政、凝聚人心、激励民族的大思维和大战略,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在社会转型分化的背景下,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多样、多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每个阶层、群体也都有自己的梦想,这些梦想往往各有诉求甚至大相径庭。中国梦的提出,描绘了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描绘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宏伟蓝图,把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五彩缤纷的梦想汇聚为一个共同的追求、共同的愿景,最大限度地兼顾和包容了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汇聚起十三亿人民的深厚伟力。

中国梦触动了海内外中华儿女内心深处的集体意识,成为唤起亿万人民认同的最大公约数,激发了中华民族“团结如一人”的归属感和进取心。美国《新闻周刊》认为,中国梦会产生深远影响,将“重振中国光辉史”。更有外国观察家敏锐指出,这是“一个能在人们心中激起共鸣的目标”,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的强烈历史责任感”。“中国梦”具有最大限度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而凝聚人心的力量,无论面对多少挑战、多大困难,始终给人以希望、给人以信心、给人以力量。

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而且造福世界。当今时代,任何国家都是与世界紧密相联、密不可分的,自身的发展往往与世界的发展具有联动性,呈现同频共振、互动发展的态势

。中国梦与世界梦辩证统一,与世界共患难、同分享,是中国梦独具特色的重要内涵。英国《金融时报》认为,“中国的梦想,不仅关乎中国的命运,也关系世界的命运。”中国梦所包含的世界意义,就是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作为社会主义大国,不仅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而且要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科技等方面的发展成就,在当代世界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中国梦必将是世界和平发展的一面新旗帜。 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中国梦的实现路径。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三个必须”,指明了实现中国梦的三个关键路径。

中国梦征文优秀19篇

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动力。鲁迅说过,“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今天,中国进入社会转型期、改革攻坚期,精神力量的作用愈加凸显。实现中国梦,不仅要求我们必须在物质上强大起来,而且还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国精神生生不息,成为照耀我们民族奋勇前进的不灭灯塔。中国精神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构成了凝聚中华民族团结一心、促进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不管是民族危亡关头的同仇敌忾,还是众志成城抵御重大灾害,凝聚在爱国主义旗帜下,个人命运才会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滴水之微才能汇聚成无坚不摧之力。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可以让我们冲破思想差异的樊篱,超越具体利益关系的羁绊,找到价值认同上的最大公约数,将个人力量的涓涓细流汇聚成民族复兴的磅礴巨浪。改革创新始终是激励我们在时展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30多年来,改革创新精神激荡神州,造就了历史的巨变,成就了今天的中国。改革没有完成时,站在新起点上的中国,面对日益凸显的发展瓶颈、深层次矛盾问题,唯有继续发扬改革创新精神,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才能闯过激流险滩驶向潮平岸阔。

中国梦征文优秀19篇

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实干成就中国梦。多次强调,实干兴邦。幸福不会从天降,美好日子等不来。中国梦的每一步实现,从来不是靠空口白牙,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透过历史回音壁,回首我们走过的路,什么时候实干,什么时候就能夺取胜利;什么时候不务实,什么时候事业就会遭遇挫折。如果没有脚踏实地的实干态度和勇于拼搏、敢于攻坚的奋斗勇气,而热衷于纸上谈兵和虚谈废务,那么,梦想最终只能止于梦想,难以到达现实彼岸。

梦在前方,路在脚下。好梦成真,离不开艰苦奋斗、离不开真抓实干。强调坚持实干兴邦,就是针对眼下存在的理论脱离实践、言行不一、弄虚作假、形式主义等现象而发出的严重警示。实干成就中国梦,就是要实实在在地干、干实实在在的事,谋务实之策、说务实之话、办务实之事、求务实之效,不空发议论,不投机取巧,不懒惰懈怠,不半途而废;就是要立足当下,干好自己的事,干好该干的事,不玩虚招,不装样子,不回避矛盾,不胡乱折腾;就是要做好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始终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坚持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无论是谁,无论在哪个领域、哪个岗位,成就梦想皆靠奋斗。对党员干部来说,就要对党讲党性,对己讲良心,埋头实干,勤勉有为,说到做到、言而有信、有诺必践,嬴得群众的信任和拥护;对每个社会公民来说,就要在中国梦的坐标系中去定位自己的角色和方位,去认识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在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中,体现人生价值、让人生出彩。

关于中国梦的论文 9

【关键词】“中国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梦征文优秀19篇

中国梦征文优秀19篇

一、将“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奠定理论基础

首先,应重点加强“中国梦”教育的相关理论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加强“中国梦”教育相关的理论研究,及时将这些理论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实践中,既可以有效提高“中国梦”教育的实效性,也可以通过实践检验理论的可行性与实效性,促进学术研究与教育效果的双赢。

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创新教学方法,积极使用网络等新兴媒体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开展有图有像有声的教学。

第三,深入宣传实现“中国梦”与大学生自身成才之间的关系。使广大青年学生充分认识到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不懈奋斗,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二、将“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搭建发展平台

首先,加强校园自身的物质文化建设。在校园建设中增加雕塑、书画、摄影等烘托爱国主题的作品,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操,起到励志的作用;人文环境建设方面,加强校史展览馆的建设,让大学生更准确了解学校的发展过程;以“中国梦”为内容,通过影像资料、图书画片及名言警句等软装饰,展现“中国梦”的历史溯源及宏伟蓝图,让当代大学生置身于“中国梦”的校园物质文化中,接受以“中国梦”为主题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其次,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将“民族复兴”的目标和内容结合大学传统和特色融入其中,促进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及共同理想信念,给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明确的导向和新的要求,使“中国梦”成为大学校园中充满着激励作用的正能量。

第三,加强以社团活动为主体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国梦”教育可以与社团活动相结合,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中国梦”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

三、将“中国梦”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推动落实发展

中国梦征文优秀19篇

其次,高校应定期深入开展社会调查和专题研讨活动。要组织学生深入基层、深入农村、深入西部,紧密联系主席提出的“中国梦”思想,通过社会调查,使广大学生坚定实现“中国梦”理想信念。

第三,高校应鼓励大学生参加相关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类社会实践活动,能够逐步引导大学生将知识转化为实现“中国梦”的力量,从而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梦”是整个中华民族共同的梦想,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思想意识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必须更多关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时俱进,用“中国梦”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努力实现“中国梦”。

参考文献

[1] .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11-30.

[2] 何菲。将“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新课程研究,2013(8).

[3] .在同各界青年代表座谈是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5-5.

[4]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光明日报,2004-10-15.

中国梦论文 10

经济的好坏决定“梦”的有无,或者更确切地说,决定“梦”的真实性和可能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梦”的性质。“梦想”具有的个人性是不容置疑 的,国家梦想建立在个人梦想之上,一个由失去梦想空间和梦想激情的人民所组成的民族是不会有国家梦想的。经济的基本单位也不可能是国家,经济理性是建立在个人的健全理性之上的,因而 ,合法的私有财产无论在什么国家都受到了(至少在法律上的)切实的保护。个人的梦想是有别的,正如个人的利益是相异的,而这种异质的、或者多少有些差别的梦想和利益的交融程度,就是 一个社会是否和谐的表征。“中国梦”要表达的就是这样一种理想,在各种文化交融激荡中取得在核心价值观统领下的多元共存文化氛围,在各种利益相互交织冲撞中取得在核心利益统领下的多元利益 相生相济的格局。“中国梦”与“好经济”都既是个人的,又是民族的,它具有完全的人民性。“中国梦”是一种国家理想,它牵引着社会的发展方向。“中国梦”的实现在于坚守有特色的社会主义 中国道路,坚定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中国精神,坚持和而不同、有容乃大的中国风度,坚信并依靠众志成城、愈挫愈勇的中国力量。在这样的基础上,“中国梦”落实为经济发展、社 会进步、人民幸福的三重要义,这三重要义进一步具体化为生产、生活、生态的健康与永续发展。“中国梦”有圆梦的路线图和日程表,在建党一百周年、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改革开放一百周 年,这些重大历史坐标中分别为民族、民主、民生问题树立了前进的路标和指示,因而,“中国梦”是一个不断铸梦一圆梦的过程,而梦想的终极,是一切人自由发展是其他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的共产主义愿景。随着世界交往的扩和深入,“中国梦”也同样是一个“世界梦”,是世界和谐发展的有机组成和必要条件。民族的东西,也必定是世界的东西。“好经济”是一种群众期盼,与经 院经济学家的理论构思有着较大的差别。经院经济学家,或称经典经济学家,他们对“好经济”的解释尽管在投入产出、资源有效配置、利润最大化、边际效用等细节方面有着各自不同的期许 。但是,归根结蒂,对于经济的“客观性”的过度追求不得不使经济学为了“科学化”而丧失伦理境界。事实上,对道德和社会心理的量化正成为经济学的无奈选择,对一切科学的实质在于其能有 效地数学化的盲目崇拜导致了经济学不得不在“经济场”中蜕变成为一场语言(数字符码的)游戏。作为群众追求和向往的“好经济”,在民间反而获得了其本真的蕴意。民间“好经济”的希翼 寄托在经济正义、机会平等、秩序公正以及对人性向善的再确认(如果对于善的内心信仰和个人行为是一种善性确认的话,那么,经济生活与经济运行的伦理化,即经济学与人学的圆融,则是对善 性的再确认)。“好经济”关乎个人幸福与国家强盛、社会发展、生态文明之间的平衡,而落脚点在于人的可持续的幸福生活。在此意义上,“中国梦”的内核与“好经济”的“矢的”是一致的 。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在这个和谐的背景下,人(类的和个体的)的幸福指数不断提高,这是“好经济”的旨归,也是“中国梦”的灵魂。

二、“小人物”故事与“中国梦”

“中国梦”是一系列的“小人物”能够获得出彩机会的故事连续。而在市场经济时代,“好经济”是“小人物”活动的主要平台,现实的“小人物”奋斗史或多或少与经济生活有着难以分割的联系 。离开经济生活而探求人的体力和智力发展,思索民主、文明与进步的主题,都是违背历史唯物主义精神的。“中国梦”一旦离开了“小人物”在经济生活中争取积极权利的机会与获得消极权利 的机制,就是一场彻头彻尾的迷梦。

(一)“小人物”的积极权利与“好经济”

以赛亚•伯林把自由分为“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消极自由指的是不受别人阻止做出某种选择的自由,这种 自由的主要功能在于防止公共权力对个人自由的不必要干涉,从而保留个人行为的自由空间。因此它是被动的、消极的、防范性的自由。而积极自由指的是某人追求某些东西以实现自身而成为 “某人”的自由,是决定他的言行和作为方式的根基。这是一种主动的、积极的,旨在确证和实现自我行为的可能范围。这种可能性若不被外界的、盲目的、他者的力量役使,则“我”的行为是自 由的。积极权利与此相仿,是人们争取获得人生成功机会的过程中,是他所面临的可能范围和条件的总和。“好经济”为“小人物”提供了人生出彩的有效平台。

1.起点公平和程序公平。对“中国 梦”的向往和担6忧,来自现实生活中特权机制的存在,人生出彩的机会被压抑或者剥夺。对机会均等的呼声愈来愈烈,这与特权等级所指认的那种“仇富‘仇官”现象是不一样的。人们对官 商、富人的仇恨不是来自各自地位和生活享受的悬殊,而是来自制度的不平等以及特权秩序对“小人物”在社会各阶层之间流动的积极权利的限制。“官二代”“富二代”与“穷二代”之间的裂 沟,有 维克托尔•凡贝格认为,所谓私法秩序,“作为一种没有特权的、享有同等权利的个人的秩序,与一种特权秩序形成对照” 。它使人们从利益固化的体制中解放出� 显然,在暴利或其他优势行业设置种种进入壁垒,而使人生创造能力的大小完全决定于身世和家庭的陈 旧体制是与“好经济”的前提相悖的,它阻止了“小人物”梦想的放飞。从“好经济”的角度来看,征收高额遗产税、打破地域隔离、行业垄断,使一切合法劳动、诚实经营都能获得相同的成功 机会是至关重要的。税收、户籍、国企、教育改革方面的持续深入,以及政企分开等改革深水区的清疮引脓,是为“小人物”提供出彩机会的制度前提。

2.环境与制度。在社会契约的某些历史点( 或段)上,权力的最终归属理所当然是人民群众。“民贵君轻”这个“常识性”的道理在古代等级社会曾经作为权术而出现。只有到了社会主义社会,民权才成为整个社会制度的首义。“ 小人物”在创办企业、经营产业的过程中,层出不穷的审批手续和花里胡哨的各种印章,是刻烙在人民心上的符咒。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正在不断完善,然而,迄今为止还有很多不如 人意的地方。权力寻租、权力滥用、腐化堕落的印象一旦在群众中形成,那么,他们就会失去创造的愿望和激情。创业的文化和制度环境远远比自然环境更重要。“小人物”的积极权利不得受 到来自合宜制度之外的任何侵害,权力必须关在制度的笼子里。这样,政府官员对于经济发展所能做到的,就是“守夜人”的角色。更具体地讲,就是服务要满足经济的发展方向和健康 运行的需要。在这一点上,既要靠政府官员个人品行修养的提高,更要靠健全的制度。“好经济”还必须允许和鼓励“小人物”在经济领域获得与其投入和智慧相适应的合理报酬。

3.尊重劳动 、鼓励创造、保护收益。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曾经批判,“迅速前进的文明完全归功于头脑,归功于脑的发展和活动;人们已经习惯于用他们的思维而不是用他们的需要来解释他们的 行为(当然,这些需要是反映在头脑中,是进入意识的)。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便产生了唯心主义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特别是从古典古代世界没落时起,就统治着人的头脑。它现在还非常有 力地统治着人的头脑”(P381)。“中国梦”作为一种未来愿景的勾画,本身寄寓着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眷恋,然而,它的现实化并不是精神的内在生成过程,需要有为之付出行动的群众 力量。因此,“中国梦”实现的依靠力量,源于亿万劳动人民艰苦卓绝的奋斗。倘若对劳动缺乏应有的尊重,一味鼓吹经济投机,靠运气与嗜赌的人性劣根来为经济繁荣增添一些曲折感和激情,则 经济势必走向坏的方面,表面繁荣的经济局势与人的幸福感会成反比。“小人物”追求的目标是层级化、递进式的,然而,无论其人生定位于哪个坐标点,社会所需要提供的就是对合法劳动 、创造进取、财富积累和合理消费的保护与激励。“好经济”能够使“小人物”的一切创造欲望得到重视、创造才华得到涌流、创造成果得到尊重。人民在积极享受权利的同时,发展了自身的技 能,增进了自身的财富,提高了自身的价值,从而也实现了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天然合一。

(二)“小人物”的消极权利与“好经济”

“中国梦”与“好经济”的现实基础和实现力量具有一致性 ,那就是生产实践和劳动人民。“小人物”其实并不小,那种把人民群众看成是“群氓”的观念的荒谬是不需更多批驳的。世界文明的进步,无论是物质的、精神的、还是制度的,无一不是人民 群众的推动下取得的。然而,勤劳勇敢并非人的天性,禀赋差异也并非能够按照理想样式加以矫正。“消极权利”是人的基本的生存权和共享发展的权力,是人对于同胞所应该持有的宽厚和仁爱。 那种认为增进人的消极权利会造成懒惰无为的思想,这只是对自身的优越感抱着傲慢的态度而目空一切。奖勤罚懒、奖优罚劣是在人们遭受“大锅饭”的饥饿以后,自然而然形成的经验结论。 在一些人看来,“好经济”意味着纯粹的“按劳分配”“按资分配”或者“按智分配”。那么,由于劳动效率的高低不同、资产积累的程度不同、智力天赋的厚薄差异,因此而造成的收入差距鸿 沟是理所当然的。这种“饱暖自知‘贫富由命”“贵贱自怜”的思想深深扎根于那些一贯坚持“客观真理”的人的心中,由此造成的社会人情淡漠、道德滑坡,使人不难联想到霍布斯所谓的 “人与人之间就像狼一样”的冷血世界。“消极权利”是个人不去努力争取也应该拥有的基本权利,这个基本权利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应该不断扩展。因为“中国梦”不是特权阶层和富人俱乐部的 诗意遐想,而是每一个守法公民的社会理想。“好经济”尽管如同前面所描述的那样,对个人的创造和财富给予尊重和激励,然而并不意味着这个社会就放弃了那些创造能力有限、禀赋相对较弱的 人民,并不意味着这个社会就忽视了社会底层人民过更好生活的强烈愿望。如果说“积极权利”的主要表征在于公平竞争机制的形成,那么,“消极权利”却不视竞争为“人的必然伴侣”,它 更加强调的是人的伦理关怀(尽管客观上它形成“积极权利”实现的条件,是社会稳定的前提,但是,这种出发点会让人鄙视那些自恃的人的狡黠。这是一种康德似的“绝对命令”的情怀) 。

1.社会福利。那些城市治理的“专家”们对“高房价”“高物价”,城市新移民的“挤出”效应感到莫名的兴奋。经济不是成为圆梦的手段,在这里变成了破梦的矛刺。这样的经济 ,对于“小人物”而言,是最为地道的“坏经济”。教育产业化和卫生产业化的鼓吹者就是试图通过经济手段而使“属丝‘小人物”的健康权、受教育权被“合理地”剥夺,从而固化他们所希 望的阶层分化。经济竟然成为“排挤‘掠夺”他人健康生活和正常发展的工具。不能不说这样的经济,无论其取得的产值多么令人瞩目,都是坏的。社会福利是一个综合体系,从本质 上说,福利本身应该是为了缩小贫富差距、增进社会和谐而使用的手段。安居、卫生、教育如果不能成为人民的基本福利保障,那么,“中国梦”的现实感则会大打折扣。党的十八大预告 了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的喜讯,而这正是“好经济”的预兆。

2.生态权利。没有哪一次综合性的政府报告和党的文件比党的十八大报告更加关注生态问题。之所以把生态问题提升到如此重要的地 位,不是因为人们过腻了工业文明、信息文明的生活而希望“回到丛林去”,而是生态权利作为人的普遍的“消极权利”而遭到反复压缩。这里需要特别针对某个提出征收“呼吸税”的“专家”来 说明一个基本的事实:“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的是那些掌握着资本的少数人,然而,“自然界的报复”(对象则是每一个人。这样一来,“坏经济”对于“小人物 ”的无限蹂躏则昭然若揭了:少数掌握资本权力的人,在攫取资本利润的同时,对大自然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而对于这种恶行的后果,他们只需要承担按人头所应该负担的责任。如果加上“ 呼吸税”,则进一步印证了坏经济损不足以济有余的本性。“中国梦”是一个美丽的梦,美丽中国这样朴素简练的词语饱含着人民对“好经济”的憧憬。除此之外,宪法和物权法所载明的财产所有 权、各种法律赋予人民的人身安全保障、免受经济侵害和消费自由的权力,都是公民的消极权利,它们不需要 “好经济”营造的“消极 权利”场域,是人民“有梦”的前提条件,而“积极权利”的空间范围则决定了人民梦想的大小。“中国梦”不仅仅是“经济梦”,然而却较为集中地体现在经济生活中,“好经济”使“中 国梦”既有华丽的表述系统,又有实在的内涵意蕴。

三、“中国梦”不是一种抽象的想象力

许知远在《醒来》一书中说到,“富有感染力的言辞容易打动人,更容易诱惑人”。“但语言表达与现实情况间存在着多少差距,我们能够多大程度上相信,那些时髦的谈论是否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中国梦”是不是一种纯粹意义上的想象力?尽管中国崛起被简化为经济上的成就是轻薄之举,然而改革开放30余年所取得的成就在经济上的表现尤其令世人震撼。人们毫不怀疑中国在政治、文化、教育、卫生、科技等各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然而,从乡村到城市、从家庭到工厂、从学校到广场一切变化的表象都可以用经济来概括。改革开放对中国来说是一场再启蒙运动,它与其他历史阶段的启蒙运动一样,经济生活的启蒙意义是至关重要的。正是经济上的飞跃发展,“中国梦”才不是凭空想象,梦想来源于现实。同样,梦想也会高于现实,正因为高于现实,它才具有吸引力、凝聚力、号召力。除了繁华的经济中心,“如果你愿意把你的眼界放得更开阔一点,你就看到了另样的中国。生活显得停滞,不那么充满希望,建筑是粗俗丑陋的,年轻人眼神迷离,山川河流是被污染的,像一个世纪以前一样,土地仍不够耕种,通往城市的打工之路日益狭窄,要进入世界经济循环的链条,他们需要更多的技能”。中国需要梦想,因为形势依然严峻。“中国梦”不是一种抽象的想象力,它通过“好经济”的构建而能够完全实现。这里有多个层面的意蕴:一是“中国梦”的人民性在经济生活中体现为个人幸福感的不断提升,“中国梦”是具体的个人梦想的集成;二是“中国梦”的现实性在经济生活中是对整体财富增加以后,人的多样化需求的尊重;三是“中国梦”的世界性在经济生活中更加体现为一种和平崛起, 正如所说的,为人民造福才是中国梦的真谛。造福于民的过程,正是“小人物”充分享有“消极权利”、不断增进“积极权利”的过程,正是“好经济”的型塑过程和“中国梦”的圆满过程。德斯蒙德•莫里斯在《幸福之源》一书中把幸福分为十七类,其中“目标的幸福”(成功者)“竞争的幸福”(胜者)“合作的幸福”(助人者)三类尤其令人深思。“中国梦”是全中国合法公民的梦想和希望,它绝不可能是某些人附庸风雅的摆设。因此,对成功的鼓励与限制,对竞争的宽容与规范,对人的伦理关怀不正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吗?只有这样的整体,才能承受起“中国梦”之重。寄情于“小人物”的“好经济”,既是“中国梦”型塑和拓展的前提,也是“中国梦”此岸性的完美表达。

关于中国梦的论文 11

一 引言

在美学与德国哲学的洗礼下,王国维将西方的思想融入到对《红楼梦》的探究中,它突破了传统的美学观与文学观,接受了叔本华、康德等人的“游戏说”,王国维认为“美在自身,而不在其外”,这种文学观念突出了文学的审美特性。《红楼梦评论》中所阐述的文学观是一种新的思想与价值取向,它开辟了独立的文学批评,因此,它在文学界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学术价值。

二 《红楼梦评论》中的悲剧美学

王国维生活在文化融合、裂变和冲突的时代,因此,王国维将中国哲学作为基础,将西方哲学作为辅助,将西方哲学和东方哲学融会贯通。对《红楼梦》悲剧美学的阐释和发现,指的是将叔本华的悲剧美学观点转变为自身的文艺思想,将文艺实践和文艺理论相结合,将中国传统思想和西方思想相结合。《红楼梦评论》将庄子和老子的哲学作为基础,阐释了痛苦的本源,又以佛家的思想解释了如何解除痛苦,使人生超脱。在王国维的思想之中,传统的伦理思想和宗教观念具有很重要的位置,有着浓厚的学术功底和学术兴趣,在融合了叔本华的悲剧哲学之后,将西方思想作为立足点,创作了《红楼梦评论》。

悲剧艺术最早出现在古希腊时代,并且在当时产生了许多优秀的悲剧作家,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中的悲剧意识来源于西方的悲剧理论,并在其思想的影响下突破了传统的文学观与美学观。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的第一章就明确指出欲望是生活的本质,而人生之所以痛苦,就是来源欲望的满足与否。由此可见,王国维认为,人生的本质就是悲剧的演化。作为西方的悲剧家,叔本华认为,人在意志的驱动下不断产生欲望,论文联盟这些都为《红楼梦评论》奠定了一定的思想理论依据。王国维认为,《红楼梦》体现了人生的悲剧色彩,并且文中的人物也蕴含着个体生命的悲剧。王国维在《红楼梦》中看到了充满深刻的悲剧思想,并站在与传统乐天思想相背离的高度上,对该文学作品进行评价,这些都在无形中表现了王国维独到的文学素养与审美眼光。悲剧来源于哲学,将人的本质作为最本质的问题,是人对自我意识的发掘,哲学的归宿和出发点是人,悲剧的归宿和出发点也是人,《红楼梦》将人作为描写的目的,是其悲剧理论的重要基础和内容。在《红楼梦评论》中,王国维认识到,生命和人世都不能让我们得到满足,《红楼梦》通过优美的文笔向我们展示了人世的巨大痛苦,展示了人们通过减少生活的欲望而获得的解脱。但在实际生活的过程中,解脱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觉察自身的痛苦;第二,观察别人的痛苦。例如,贾宝玉的解脱就是一种悲壮和悲剧的解脱,将生�

叔本华的悲剧理论是王国维《红楼梦评论》悲剧美学的主要来源,并且对《红楼梦评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王国维认为,《红楼梦》之所以为悲剧,主要就是其文中塑造了带有悲剧色彩的人物,并且认为《红楼梦》的结局就是悲剧人物在经过漫长的痛苦挣扎后最终放弃了生活的欲望,从而在精神世界上得到了解脱。《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就是典型的悲剧人物,他目睹了大观园中的生命走向痛苦与绝望,并深刻感受到个体在悲剧命运中的渺小,最终他在悲剧性的人生中寻找到解脱的方式,放弃了世俗的享乐与美好。在王国维的思维意识中,只有没有了欲望才能真正得到心灵上的解脱,故而, 由此可见,在西方悲剧理论与哲学思想的影响下,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深刻揭示了富有悲剧色彩的悲剧美学。但是,由于叔本华是唯心主义的代表,所以王国维的悲剧理论也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因此,应从西方哲学悲剧思想的角度客观评价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

在叔本华的悲剧理论中,悲剧主要被划分为三种,其中一种的悲剧是由于命运的不幸造成的,另一种是由于他人的陷害造成的,还有一种就是由于人物的相互差异而造成的,在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中,也深刻揭示了这个观点。王国维认为,《红楼梦》中的悲剧也体现在这三点,但是,他觉得《红楼梦》悲剧中最后一种最感人。在《红楼梦》的故事情节中,更大的悲剧体现宝黛之间的爱情,由于人物性格以及命运的不同,黛玉与宝玉最终都走向了悲剧的结局,他们在痛苦的挣扎过后,终于找到了解脱各自痛苦的方式。王国维正是看到了别人忽视的悲剧性,以悲剧的角度对《红楼梦》的评价做了新的诠释。由此可见,王国维的《红楼梦评价》对中国的传统悲剧模式来讲是一种新的突破,对中国悲剧美学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王国维认为,悲剧能够将真善美相结合,在没有建立完善的美学历史的前提之下,使用美学理论对悲剧进行审查,在深层次上对人类进行研究。通过对悲剧的了解,使民族避免浅薄而带来的危害,虽然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的悲剧美学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消极意识,但是转变以往中国悲剧的开展模式,对中国悲剧的发展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为悲剧美学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思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通常使用艺术审美的方式对痛苦进行逃离和忘却,王国维反对以文载道的思想,重视在文艺中存在着的独立价值,具有强烈的反对封建传统的意识。在《红楼梦》中,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悲剧,甚至于整个大家族的兴衰,都是由于人和人之间的矛盾产生的,是因为人内在的问题,在通过痛苦的经历之后得到解脱,将中国的传统思想和西方的悲剧思想相融合。在使用悲剧理论的过程中,王国维从小说无功利的、人性的和艺术的角度出发,避免了外部环境对现实生活的干扰,将人作为本体进行结构和剖析,对人性进行道德评价,通过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对悲剧的固有性和深刻性进行揭示,让读者有振聋发聩的感受。王国维的美学和哲学观点,正是对人生的关怀,对人生意义和人的问题的阐释。

转贴于论文联盟

王国维的悲剧意识突破了传统的乐观主义精神,在他的精神世界内一切始于悲者,他认为,传统的喜剧美学没有真正正视现实的弱点。因此,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揭示了中国传统的文化崇尚,由于中国人不喜欢悲痛,所以,中国悲剧必须要通过喜剧的结局呈现出来,而中国的作家正是抓住了人们的这一心理特征,所以,小说往往是呈现完美的结局。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深刻批判了传统文学的某种狭隘、庸俗的观念,为了真正地体现人性的真、善、美,王国维觉得有必要宣扬悲剧的存在价值,王国维从人性的角度描绘了人生本质的痛,同时深入探讨了悲剧中善的伦理价值。所以,在王国维眼中,悲剧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不仅可以净化人的灵魂,同时也呈现了人生的价值取向。因此,在王国维的思维意识中,悲剧是人性真、善、美三者的有效结合,并在关于美学的探讨上有着重要价值。

三 《红楼梦评论》的学术价值

1 表现在悲观主义与美学思想上

在《红楼梦评论》中,王国维接受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与美学思想,他对人生的内涵做了新的诠释:“生活之本质何?欲而已。”王国维认为,人们由于无法满足欲望,必然会产生对生活的痛苦,这些虽都是暂时的,但是欲望一旦满足后,将会产生对生的厌倦。所以,生活、痛苦、欲望三者无法超越,最终构成了悲剧。在王国维的眼中,文学不仅在于表面上这种生活、痛苦、欲望的结合,同时也蕴含着要从悲剧的生活中解脱出来,他认为“吾人之知识与实践之二面,无往而不与生活之欲相关系,即与痛苦相关系……然则,非美术何足以当之乎?”在王国维的思想意识中,对于人物的描写都离不开痛苦与解脱的纠结,因此,要想与欲望作斗争,就要学会从痛苦中解脱出来。由此可见,《红楼梦评论论文联盟》的学术价值也体现在悲观主义与美学思想的探讨上。由此可见,王国维是站在美学的角度上,用西方的美学理论来审视《红楼梦》中的人物,并且深刻揭示了个体生命所呈现的悲剧命运,这种新的观念对作品本身而言也是一种突破与创新,不仅扭转了传统的悲剧模式,同时也对中国悲剧的探究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2 突出地表现在文学艺术的独立与自由上

在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中,他的悲剧思想打破了传统的乐观意识,这不仅唤醒了民众的悲剧意识,同时也促使人们在生活的痛苦中解脱出来。在德国美学思想的影响下,王国维的悲剧说、游戏说都冲击了我国传统的文学观,并且与原有的文学观有着明显的区别。王国维认为,《红楼梦》中描写了人在痛苦中的解脱,如文中的贾宝玉身上所折射出的就是在封建社会中痛苦挣扎的影子,最终摆脱了对世俗的束缚。同时,王国维还认为《桃花扇》与《红楼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二者都表现了世人厌世,想要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但他认为,《红楼梦》中的解脱才是真正的解脱,而《桃花扇》中的解脱非真正的解脱,由此可见,王国维将《桃花扇》与《红楼梦》进行对比,实质上就是将文学与人生、国民、历史、政治等问题的结合,并且在生活中反映出文学艺术的独立与自由。在《红楼梦》中的个体生命中,贾宝玉与林黛玉是代表独立与自由的典型形象,处于封建社会的特殊环境中,为了追求生命的价值,他们毅然选择了对个体自由的向往,但是,最后在命运的压迫下,他们只好放弃了最初的追求,选择了解脱的道路。由此可见,《红楼梦评论》的学术价值也体现在文学艺术的独立与自由上。

3 突出地表现在文学观与美学观的转变上

《红楼梦评论》突出了王国维新的文学观与美学观,他认为,“文学美术亦不过成人之精神的游戏”,文学则是“可爱玩而不可利用者”,这种新的文学观与价值观强调了文学非功利性的一面,并且赋予着新的审美特征,这在无形中也突出了“消遣”与“游戏”的独特性。王国维的这种文学观集中体现在富有开创性的评论中,他站在美学的高度上揭示《红楼梦评论》的重要价值,从历史的角度看,他用西方的现代思想批判了传统的文化思想。同时,《红楼梦评论》也是一种新的文学批评,它从人生的角度出发,突破了传统的文论诗学,这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价值。由此可见,《红楼梦评论》的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文学观与美学观的转变上。

中国梦论文 12

文化作为软实力,越来越被人们重视。文化的功能和作用也被更多人的研究。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对国民的影响是巨大的,传统文化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对群众文化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等等三从四德这样的思想不可能随着旧制度的灭亡而消失,依然会影响着群众的思想、思维、行为。这是当前中国梦认同并实践化的过程中,现实存在的社会心理、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方面的障碍。这样的糟粕思想会导致群众文化缺乏现代意义上的责任意识、文化自觉意识,公众无法对国家、社会的产生应有责任心,不关心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无法形成社会发展合力。因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群众文化的现代化至关重要,没有社会主体角色由传统人向现代公民的转变,中国梦不可能取得成功。

二、群众文化建设自身发展的自发性与盲目性

只有积极向上的群众文化,才能孕育出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良好社会共识,这是凝聚中国力量的前提条件。群众文化建设的本质目的是实现社会需要与满足群众需要的统一。但是群众文化具有原生态性、自发性等特征,当缺乏社会主导文化引导的情况下,群众主体的文化需求就可能会处于自发状态,受到内外环境的影响,它就会产生各种鱼龙混杂的现象,影响群众共同的价值观、行为准则的形成。在群众文化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盲目性问题。如:有些群众文化活动因种种原因无法持续坚持下去,因临时需求而开展,缺乏持续影响力,无法对当地群众形成具有持续影响力的活动;很多群众文化活动处于自发、随意性状态,无法发挥群众文化集体的效应;有些群众文化活动缺乏内涵,缺乏精雕细琢,缺乏对历史文化内涵的深刻挖掘与加工,导致群众无法从群众文化活动中真正体验到群众文化的感染力;有些群众文化活动则是创新性不足,只注重休闲性、娱乐性,忽略如何从形式上创新来展现文化艺术魅力,导致群众文化缺乏鲜活的感染力。

三“、中国梦”背景下群众文化建设的路径

(一)激发群众文化的活力,增强主旋律文化的影响力

群众文化要求服务于全体人民,符合群众意愿需求,具有独特的传播载体和优势。它所具有的鲜� 文化传播中,要发挥群众文化的草根性,激发文化的活力,以积极健康的主旋律文化感召群众,以和谐向上的文化环境感染群众,增加草根阶层的文化参与和文化创造。群众文化建设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从文化功能和价值来讲,更具有实践意义。以往文化宣传被人指责是政治说教,流于形式,所以群众文化要改变严肃、呆板的传播形态,结合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形成具有地域特色和活力的群众文化。人民群众是群众文化的主体,群众文化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为人民而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要重视发挥群众文化的特色,激发群众文化创造的活力。人民群众既是物质财富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离不开众多普通大众的创造活动。在中国梦背景下,更应该激励群众勤学善思,发挥自身的主体创造力,实现个人价值,促进社会新文化和新风尚。为此,要加快促进公益文化事业的发展,在信息化时代下,为人民群众信息全面科学可靠的信息,为群众文化创造健康的社会环境,推动群众文化的和谐向上。同时,发挥群众文化的活力,坚持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就必须接受和尊重群众的文化趣味,体现价值关怀。对于大众文化中的一些不高雅现象,要给以引导,促进雅俗共赏。文化从学术走向大众,让文化融入群众生活,让群众文化活动成为社会主义文化主旋律的载体,带动群众文化的发展,使群众精神生活更加富足,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发挥文化的功能。

(二)融合传统文化的精华,提升群众文化建设的深厚内涵

中国民族文化历史悠久,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文化资源和精神力量。任何形式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历史文化的支撑,浩瀚而博大的历史文化精华为文化发展增添了更多的内涵,而且提高了文化自身的深度,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将传统文化融合于群众文化之中,不仅是对优秀传统文化本身的一种继承与沿袭,而且是群众文化建设发展的要求。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来丰富群众文化的表达,有助于群众文化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创新和丰富我国社会文化的内涵。所以,要不断挖掘和研究传统文化,领略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深厚内涵,从中汲取筑梦圆梦的精神养分,滋养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中国梦”在走向大众的过程中,发挥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是非常必要的,但是群众文化建设不能仅仅依靠传统文化的资源,还应该从群众生活工作的实践中去探讨和挖掘。也就是说,群众文化建设是对传统文化的过滤和加工,是对通过不断开发、挖掘、研究,找出和时代精神吻合以及符合人民发展的合理成分,巧妙地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合理融合,挖掘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让中国优秀文化为更多人所接受和认可。中国梦是民族梦,是每个人的梦,只有广大群众都亲身参与到文化建设的创造实践中去,感受文化的魅力,提升个人文化素养,凝聚社会力量,将中国梦融入群众文化建设中,转换为群众文化创造的动力。

(三)健全群众文化工作机制,完善群众文化建设设施

首先是工作机制的建立。工作机制作为一项工作顺利展开与进行的关键,其贯穿于整个工作的基本环节之中,良好的工作机制是完成一项工作的基本保证。因此,实现群众文化建设水平的提高从根本上来说还是要建立健全群众文化工作机制。其基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领导机制建立。高质量、高效率的领导阶层,是工作正常与及时展开的关键。第二,文化体制的改革。发展群众文化最基本的是鼓励群众自发自主的经营文化,这就需要对现行的文化体质进行改革,以为群众兴办文化社团、文化单位以及文化经济体提供机制上的保证。第三,基层群众文化队伍的加强。基层文化队伍是整个群众文化建设最重要的建设主体,也是文化建设工作的基本保证。因此培养一些具体有高素质与创新思维的群众文化建设人才便迫在眉睫。其次是文化基础设施。群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属于政府群众工作的民心工程,其建设与发展必然要依托一定的文化基本设施,作为群众文化建设与发展的重要载体,各级政府部门在投建时,务必要高瞻远瞩、未雨绸缪,站在长远的发展角度审视目前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各地方政府部门还应根据国家相关文化建设政策,统筹民众力量,结合本地群众文化发展实际需要,建立一种结构合理、功能齐全、效率高速且覆盖面广阔的群众文化基础设施。

四、总结

群众文化工作不仅是我国整体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同时也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所在。在新背景下我国开始了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征途,健康良好的群众文化

中国梦论文 13

摘 要: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联系最密切的教育类型,在推进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__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在“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__”主题教育活动中,以“中国梦”凝聚广大师生的智慧和力量,围绕我省交通“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更加畅通的交通网络”,实现由“蜀道难”变“蜀道通”和“蜀道畅”的历史性跨越的总体目标,打造“学院梦”、“育才梦”、“成才梦”,建设“三大体系”、推进“十项工程”,实现“特色鲜明,国际一流,人人成才,美丽和谐”的高职院校奋斗目标,同心共筑“__交通职业教育梦”,为我省交通总体目标的实现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关键词:中国梦;交通高职院校;主题教育活动

在观看《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关于“中国梦”的论述饱含深刻的内涵。作为交通高职院校,要主动承担起“中国梦”赋予的光荣历史使命,努力培养交通行业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共圆职业教育的“中国梦”。

一、“中国梦”——构架理想信念的精神支柱

中国梦征文优秀19篇

中国梦征文优秀19篇

通过主题教育活动,学院努力将全院师生的思想统一起来、力量凝聚起来,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坚持“立足交通,面向市场,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充分依托教育资源优势,结合__交通运输发展的实际和未来需求,切实把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自觉做“中国梦”的参与者、实践者、推动者,不断改革创新,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服务师生、行业和社会的能力,努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__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交通运输管理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做出积极贡献,努力实现学院科学发展、加快发展。

二、共同托起“__交通职业教育梦”

“职业教育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院在“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__”主题教育活动中,以“中国梦”凝聚广大师生的智慧和力量,通过学习、宣讲、讨论,全院师生对“中国梦”的内涵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学院上下形成普遍共识:

学院梦:对于学院而言,中国梦就是“学院梦”。学院积极构建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协调发展的交通现代职教体系,大力开展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为广大师生搭建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努力建设“特色鲜明,国际一流,人人成才,美丽和谐”的高职院校。

育才梦:对于教师而言,中国梦就是“育才梦”。教师时刻谨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成才梦:对于学生而言,中国梦就是“成才梦”。学生按照学院的要求,勤奋学习,认真实践,努力做品德高尚、言行规范、技能精湛、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

三、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奋力实现“中国梦”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高职院校要坚持理想信念不动摇,扎扎实实做好每项工作,结合学院实际,脚踏实地,真抓实干,以“中国梦”统领高校理想信念教育;以“中国梦”激发师生追求成功成才的梦想;以“中国梦”推进学院各项工作全面提升。

(一)高举“中国梦”的精神旗帜,坚持理想信念不动摇

中国梦征文优秀19篇

(二)助推成就教师“育才梦”和学生“成才梦”

1.助推成就教师“个人成才梦”和“教书育才梦”,推进高职师资队伍建设

学院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为教师构筑了一个追梦的大舞台。青年教师进校后实行“导师制”,由学院选派的优秀老教师“传帮带”,帮助他们迅速融入学院、更快成长成才。顶岗锻炼、参加企业和行业培训,使教师不仅是学院的讲师、教授,也是企业的培训师、技术总监,例如20__年,学院仅汽车系90%以上的专业教师都到企业一线参加了顶岗或新技术培训,目前,该系有一半以上的专业教师通过了制造厂商培训师认证;道桥系副教授陈华卫在崇州市交通局顶岗锻炼担任副局长的实践经历,让他学会从工程角度、全局角度来思考问题,提高了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工程实践应用也被引入课堂。学院每年举行全院教师技能大赛,为教师搭建了技能交流、展现自我的舞台;开设“名家讲坛”,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到校讲学,开拓教师的视野;举办“道德讲堂”、在全院开展“治学、育人、表率”师德大讨论,用诵读经典、学习模范、座谈讨论的形式加强师德建设;实施“西部之光”访问学者计划、选送骨干教师到北师大参加培训,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学术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教师制定职业生涯规划,通过举办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让教师合理规划自己的未来,帮助教师早日实现自己心中的教师“个人成才梦”和“教师育才梦”。

2.助力实现“学生成才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院举行了“我的中国梦”主题班团会、“中国梦、__交通教育梦”演讲比赛、征文比赛、诗朗诵比赛、社会实践活动、素质拓展训练、文艺晚会、“最美中国”微电影摄影大赛、“镜头里的世界、定格你我梦想”摄影大赛、“为梦想插上翅膀”学生技能大赛、“梦想起航”学生就业招聘会等等,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中国梦”主题进入学生《形势与政策》课、进入学生党课,凝聚力量,激励在校学生刻苦学习,积极投身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

“中国梦”是技术技能强国的梦,是全面发展的梦,是人人成才的梦,是尽展其才的梦。在“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期间,学院汽车系参加全国技能大赛的学生代表队冒着酷暑,苦练绝技,迎接挑战,终于不负众望,在2013年全国高职院校汽车专业技能大赛中荣获团体一等奖;建工系学生代表队在__省首届高职院校工程造价技能大赛总决赛勇夺团体一等奖;道桥系学生在第二届“徕拓杯”温江六大高校测量大赛中勇夺第一;人文系学生获“国色天乡”杯__省高职院校导游技能大赛三等奖;建工系范永鹏同学入选中国青年报联合天津市教育委员会举办的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职业院校学生记者团并担任执行主席……无论我们的学生是来自农村还是城市,贫穷还是富有,我们要让每一个走进学院的学生都拥有平等的选择机会和多样的发展空间,使每一名学生都能成长成才。

(三)建设“三大体系”,推进“十项工程”,推动学院科学发展观、加快发展

省委十届三次全会、全省交通运输工作会分别确定了全省经济发展战略,全省交通运输工作的重点任务。结合新的形势和学院的“十二五”发展规划,我们进一步明确了2013—2017年重点工作思路和任务,即:着力建设“三大体系”,扎实推进“十项工程”,更高水平地实现“特色鲜明、国际一流、人人成才、美丽和谐”的高职院校奋斗目标。

建设“三大体系”,按照国家对现代大学的要求,根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发展方向,结合厅属交通教育资源实际,着眼顶层设计和宏观布局。

一是要通过建设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和建设高效的组织运行体系,实现构建现代大学管理体系的目标。

二是要通过系统化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推进高职教育前后延伸、上下贯通衔接和开展多形式合作教育,实现构建交通现代职教体系的目标。

三是要通过开发优质项目、大力拓展市场、扩大覆盖范围等方式,实现不断完善继续教育体系的目标。

推进“十项工程”,按照我省交通运输对学院人才培养、行业服务等提出的新要求,结合学院实际,着眼夯基础、提层次、求突破。

一是推进专业综合改革工程。在道桥、汽车两个专业试点基础上,认真研究四年制高职本科人才培养规律,鼓励其他优势专业把握机遇,做好储备,积极争取更高层次的办学试点。同时,加强专业建设与改革,建立专业评估机制,调整专业布局,重点围绕城市公共交通、轨道交通、内河水运、民航等领域开展新专业建设。积极研究和探索专业质量认证体系,通过改革试点提升专业综合竞争力。

二是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工程。在继续实施“1+6”人才建设工程的基础上,突出三个着力点。即着力加强教师队伍教育、教学改革、科研、实践等基础能力建设;着力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继续加强高级别名师和学术(专业)带头人及教授培育力度;着力加强辅导员和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

三是推进培养质量管理工程。根据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和运行要求,建立相关组织,实现事事有人管,事事可追溯,严格控制过程管理,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四是推进学生素质教育工程。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党政工团“齐管共育”的责任体系和文化引领、思想教育、行为管理、真诚服务、科学研究“五位一体”的工作格局。全面实施《大学生职业素养与职业发展能力教育培养计划》,进一步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职业核心能力、心理健康、人文素质和创业创新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五是推进科技产业服务工程。通过主动对接省交通运输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计划,加大对交通安全、节能减排、工程质量检测等领域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创新中心支持力度,服务产业升级;实施创新团队建设计划,形成多层次 的创新团队体系;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优化科研成果孵化机制等途径,着力打造__交通应用技术研究与技术服务第三极,快速提升服务行业能力与水平。

六是推进交通教育扶助工程。在厅的指导下,全面完成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人才培养调研与规划,协助地方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完成本地区人才培养规划。有计划地组织教职工和学生到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挂职锻炼、顶岗实习和就业,加大人才培养和科技服务力度。

七是推进国际合作办学工程。加强国际合作办学,深化现有项目交流内涵,做好招收留学生的师资、教学、学生管理、住宿等各项准备。多渠道促进学生出国交流学习,推进毕业生海外就业,提升毕业生国际影响力。有针对性地选择部分国家和地区,建设国际合作办学的基础平台,逐步推进国际化网络建设,全面提升国际化水平。

八是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工程。长远规划智慧型校园建设方案,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校园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逐步建立基于“一卡通”的教学、学生、招生就业、财务、行政和后勤管理信息标准,形成有机统一整体,为师生提供全面的信息化服务。

九是推进办学条件保障工程。全力推进学院体育馆、培训综合楼等项目建设,配套实施校园文化景观实体工程。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按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校园的总体思路,进一步加强校园绿化和洁净美化建设,加强校园管理,努力建设低碳环保的生态校园。

十是推进民生幸福改善工程。要通过资源整合、资本盘活、土地出让等方式,竭尽全力推进解决教职工住房问题。在国家政策允许范围内,充分调动院系两级的积极性,努力提高教职员工收入。同时,广泛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和丰富多彩的教职工文体活动,加强院务公开,充分相信和依靠教职员工,增进感情,凝聚力量,共谋学院发展大计,共享学院改革成果。

我们既要按照学院“十二五”规划描绘的蓝图,一以贯之抓到底,更要围绕重点工作思路和任务,明确目标、各司其职、抓住重点、创新举措,以推动交通职业教育的新发展来适应交通运输行业的新形势,满足新要求。认真分析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__经济社会和交通运输发展的大环境、大背景对交通职业教育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实现思想进一步解放;要围绕交通运输行业转型升级,潜心研究行业发展中的遇到新问题新情况,以及给学院带来的新机遇,实现思路进一步开拓;要把工作牢牢定位在服从服务于我省交通运输发展和__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上,定位在实现__交通职业教育和学院发展目标上,实现服务意识进一步强化;要把工作重点放在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加强教育教学改革、提升科研教研能力上,落脚在立德树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实现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要全力推进三大体系建设,扎实抓好十项工程落实,层层分解、明确责任、合力攻坚,实现工作举措进一步创新,齐心协力,再创__交通职业教育事业新辉煌!为实现“中国梦__篇章蜀道华章”、为实现“学院梦”,再创佳绩,再立新功!

参考文献:

[1].继往开来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N].人民日报,20__-11-29.

[2].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

[3].顺应世界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N].人民日报,2013-03-24.

[4]人民日报评论员。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七论同心共筑中国梦[N].人民日报,2013-03-26.

中国梦论文 14

中国梦充分尊重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人这一客观事实,把人民幸福放在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将个人梦的实现与民族梦、国家梦的实现紧紧相连,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机统一,体现了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与党的根本宗旨的有机统一。

二、从形式上看,中国梦以通俗浅显的语言和简单易懂的组织结构,成功跨域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大众之间的鸿沟

理论与理论实践者之间并不是直接贯通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大众之间亦是如此。一方面,作为理论形态存在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确有大众化的内在需求,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表现形式一直不是大众的习惯性话语,而是具有严密理论逻辑的科学体系;另一方面,社会大众作为实践主体,需要理论指导和引领,但他们既不可能从自身的实践中自发产生马克思主义理论,也不可能自动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因此,在人民群众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间,需要搭建起一座桥梁。这座桥梁需要具备一些特征:通俗浅显的语言形式和简单易懂的组织结构。首先,中国梦的语言通俗浅显,用最通俗的语言和表述形式阐述了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清新流畅、通俗易懂的语言是良好文风的标志之一。中国梦一经提出就旗帜鲜明地表明了立场:是人民的梦。中国梦抛弃了高高在上、晦涩难懂的“八股”文章,而用不加修饰、形象生动的语言来阐述国家的大政方针,因此有了“正能量”“梦想会火”“梦想距离现实,其实并不遥远”“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复兴是最大中国梦”“人民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等日常语言。这些语言朴实不夸张,清新而不失自然,可信性因此而增强,权威性也不曾弱化。中国梦就是这样一步一步把内容阐述清楚,一步一步把问题引向深入,从而超越迷茫与晦涩,以无与伦比的亲和力和可信性迅速在广大人民群众之中传播,以致“梦”被评为“2012中国年度汉字”。其次,在组织结构的安排上,中国梦针对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和未来要求进行了安排,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加具有人本特色。在结构安排上,中国梦多维度诠释了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充分尊重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例如,从发展的维度看,中国梦是要实现国家、民族与个人均衡发展的“强盛中国梦”;从幸福指数来看,中国梦是要实现人民生活幸福感进一步提升的“幸福中国梦”;从精神文明角度看,中国梦是要实现全民族文化水平共同提高的“文明中国梦”;从价值取向看,中国梦是要实现社会全面发展的“和谐中国梦”;从生态文明角度看,中国梦是要实现自然环境大为改善的“美丽中国梦”。每一个中国人均能在这幅蓝图中找到自己的关注点,找到与个人梦相契合的同频共振。这种安排为广大人民群众将个人梦与中国梦相结合提供了现实基础。另外,从外形看,中国梦简短、精炼、通俗,便于阅读,易于掌握,符合大众阅读和接受知识的习惯;但同时又不失严密的逻辑,构成了完整、系统的有机整体。对于阅读技巧不高或时间有限的大众而言,中国梦的外形易于接受。从内在架构看,中国梦是“纵横交错”的组织形式。纵向,中国梦是过去、现在与未来相衔接的立体结构;横向,中国梦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与人的全面发展相适应的蓝图支架。

三、从影响上看,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通俗化的成功范例,预示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新阶段的到来

首先,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最新优秀成果。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马克思主义自传入中国,就与中国国情、中国大众有着相互结合的内在要求;也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能够与时俱进地和中国国情、中国大众紧密结合,中国革命与建设才取得辉煌的成就。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梦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和与时俱进的优秀成果。中国梦正确回答了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过程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如何认识当今国际政治斗争及其带来的影响。中国梦自觉把思想认识从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新的实践。其次,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典型示范,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阶段。毛泽东指出“: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马克思主义要为人民群众所掌握,首先要使理论大众化。在党的十七大上,我党重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性任务。而中国梦的提出是对这一重任的出色完成,影响深远,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阶段。自中国梦提出后,我党自上而下地努力改进文风进而改进党风,努力贴近群众进而改进作风,关注民众心理进而凝聚力量,着力排疑解难进而赢得民心,这些都受到了中国梦的直接影响,也都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方式,使党和国家建设均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且其仍在发挥重要作用。中国梦以强大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拉近了主流意识形态与社会大众之间的距离,拓宽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空间,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又一次成为现实;揭开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神秘面纱,走进了人民大众,为群众所掌握,真正成为指导实践、改造现实的锐利武器。中国梦必将在党的历史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后世模仿的典范。

中国梦论文 15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 ”文化具有塑造的功能,建设先进文化对于国家、社会同样具有塑造的功能,这种塑造功能主要在于提高民族的素质、国家的品格。“即通过提升整个民族和整个国家的文化素养和精神水平来获得来自外部的地位或评价的认可。”例如中东的诸多国家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使其确实在经济上成为“富裕国家”,但是国民的文化素质落后,整个国家缺乏与其经济水平相配套的文化建设,导致其在经济发展上一味依赖石油、缺乏持续稳定性和科学合理的经济发展结构,在国内政治建设上至今不乏专制独裁的例子,在国际地位上从来没有以大国的角色出现过。相反,美国的头号强国地位的确来自于强大的经济实力,但是其源源不断的经济发展活力和创造力离不开二战以后世界人才的大规模引进和美国历届政府政策对于文化发展事业的大力支持。因此,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文化建设必将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以文化强国引领,塑�

二、中国社会转型中文化建设的问题

(一)多元文化对主流文化发展提出挑战

中国梦征文优秀19篇

(二)中国传统文化“热”的“冷”思考

近年来,传统文化“热”在国内迅速升温,不管是理论界还是普通大众都掀起了对于传统文化高涨的热情。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需要以冷静、理性的头脑来分析这一现象背后存在的我国现阶段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首先,区分传统文化中精华和糟粕,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才能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提高人民的文化素养,建设符合中国现阶段国情的先进文化。在继承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要警惕“开历史倒车”的行为,诸如八股文、贞节牌坊、姨太太等限制人的自由发展、等级观念等等是必须坚决抛弃的。如果不加甄别的学习传统文化不但不能够发挥传统文化在塑造人的道德伦理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还会影响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其次,“国学热”、“新儒学”等传统文化热的现象过分重视商业价值,忽视传统文化的底蕴,是一种“虚热”的现象。市场上琳琅满目的传统文化课程和书籍的大规模涌现,传统文化在商业的运作模式下,学者难以潜心研究其博大精深的深层内涵,普通民众更多的是一种盲目跟风的行为。浮躁的社会环境以及部分学者急功近利的利用传统文化,不利于发挥传统文化在培养人崇高的道德情操方面的积极作用,更不利于深入探究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以及采取何种方式真正有效的保护和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

(三)中国社会转型期公民价值观困境问题

正处在社会转型关键时期的中国社会,社会体制的变革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在经济社会繁荣的背后,原有的道德体系崩解,适应现代社会并且能够为现代公民所接受的道德体系以及价值观由于诸多社会因素的阻碍还没有及时确立,“市场经济自身的消极方面总是要以不同的形式诱发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来消融、瓦解和反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公民的价值取向出现了“空窗期”的迷茫困境。当前中国社会的公民道德困境问题,不是简单的我们应该遵守怎样的道德规范的问题,最实质的问题是当今中国社会还没有建构适应中国现代社会发展、现代公民的民族文化。综上所述,中国社会处在从传统向走向现代型的社会转型关键时期,由于存在多元文化对主流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自身发展继承的问题以及公民的价值观困境问题,中国社会文化建设问题值得思考。尤其是在“中国梦”的号召下,我们更需要从本质上解决现阶段文化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建设发展符合中国现代社会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先进文化,凭借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和内聚力实现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加强民族文化建设

(一)走中国道路丰富和创新民族精神

中国梦征文优秀19篇

(二)弘扬中国精神积聚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动力

中国梦征文优秀19篇

(三)凝聚中国力量推动民族文化复兴

中国梦征文优秀19篇

关于中国梦的论文 16

【关键词】“中国梦” 大众传媒 建构

一、研究缘起与价值

当今社会,受众越来越依赖媒体获取信息。然而,传播媒介对外部世界的报道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一种有目的的取舍活动。在“中国梦”的媒体呈现过程中,媒体报道的符号组合、内涵架构、意义赋予都为受众关于“中国梦”的认知、认同与践行提供了范式。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

本文选取新浪网搜索引擎收集的信息作为研究对象,原因如下:首先,样本的易得性。如今网� 其次,样本的代表性。新浪网是全球最大的中文门户网站,信源广泛,种类繁多,权威性高。

(二)数据收集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进行研究,数据收集时段定为2012年12月1日至2013年3月31日。在新浪网上,间隔2天抽取一天,共抽取41天,再以“中国梦”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剔除重复、雷同的样本,共收集到关于“中国梦”的有效报道样本237份。

(三)类目建构

(1)报道类别:动态消息、经验消息、述评消息、深度报道、其他。

(2)信息来源:政府官员、记者、专家学者、公民、评论员、其他。

(3)符号组合:文本、文本+图片、视频、其他。

(4)报道重心:“中国梦”的内涵与扩延架构、关于“中国梦”的评价与影响、推进“中国梦”的路径、其他。

三、研究发现

1、报道类别多样,动态消息为主

透过数据可知,“中国梦”的大众传媒报道类型多集中于消息类,追求“短平快”的传播效果。而动态消息占三种消息报道类别的49.72%(见图1),述评消息占24.58%。由此得知,关于“中国梦”的媒体报道更多地注重信息的呈现,对于“中国梦”的深度阐释还不够。

2、记者:“中国梦”媒体建构的主力军

大众传媒关于“中国梦”的报道消息来源多元化(见表3)。占最大比重的是“记者”;其次,是“公民”与“政府官员”。由此可见,“中国梦”的媒体建构主力是“记者”,这比较符合我国大众媒体信息采集的角色分布现状。

另一项值得注意的数据是,来自“公民”的信息 这折射出两点思考:1、“中国梦”的媒体建构“接地气”,善于听取基层的声音。2、大众媒体“落地”了,真正成为公民反映社情民意的公共话语空间。

3、符号组合:文字为主,视频、图片为辅

“中国梦”的媒体建构,主要是以文字为主,辅之以图片和视频。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新闻报道越来越注重感官效能。为了吸引受众的眼球,一则新闻中,文字的比例可能有所下降,而图片和视频的比例则会增加。但是,由于视频和图片的“浅”信息量,导致受众的思考能力下降,不利于对信息的深度把握与解读。在“中国梦”的媒体建构过程中,主要以“文字”作为表意过程的载体,促使传递的信息更有内容的饱和度与思想的深刻度。而适当的图片与视频,成为了良好的视觉“调剂品”,让“中国梦”的建构更有鲜活的信息观感。

4、报道的重中之重:“中国梦”的践行路径

通过数据统计,关于“中国梦”的践行路径、评价与影响、内涵解读分别占53.16%、14.35%、28.27%,由此可见,大众传媒热衷于呈现践行“中国梦”的方法论。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梦”内涵解读者的角色构成中(见图2),公民有14位,占“中国梦”内涵解读者总量的20.90%;记者有43位,占总量的64.18%;而政府官员4位,占总量的5.97%。这一组数据反映出“中国梦”的建构角色是多元的,公民与记者在“中国梦”的解读中占了很大的比重,这一点与“中国梦”的核心理念是不谋而合的:“中国梦”是每个人心目中梦想的集合。笔者认为,“中国梦”不再停留在官方“曲高和寡式”的顶层设计,更多的能“弯下腰、沉下身,往下看”,听取民声,汲纳民意,洞察民情。

5、建构“中国梦”:媒体善抓“热节点”发酵传播

关于“中国梦”的提法,早已散见于各大媒体的报道中。但是,“中国梦”真正成为社会与媒体中的关键热词,是在2012年11月29日这个时间节点上。阐释了他心目中的“中国梦”。“中国梦”依托于该新闻事件,在这个“热节点”上发酵扩散,引发社会热议。

2013年3月,全国“两会”顺利召开,“中国梦”再次被提上议程。3月份关于“中国梦”的报道量为158份,占总样本量的66.67%,是四个月中报道量最多的。笔者认为,大众传媒再次利用了“两会”这一特殊节点,寻求“中国梦”建构与传播的“二次发酵”。样本中的数据也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报道态势呈对勾型曲线(见图3)就是有力的明证。

图2、“中国梦”内涵解读者角色分布图

图3:“中国梦”每月报道量分布图

四、讨论

通过数据分析,笔者认为,大众传媒对于“中国梦”的建构,总体而言,已经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有助于受众认知、认同与践行“中国梦”。笔者就此引入“认同理论”,借助该理论,更好地剖析“中国梦”的建构蓝本,总结建构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并提出对策。

1、认同理论

认同理论(the theory of identity),是建构主义的核心内容,“其核心概念有文化(culture)、认同(identity)、规范(norm)和学习(learning)等”①。

认同理论的最基本范畴是“认同”。“认同”在现代汉语中有三种涵义:一是对跟自己意见相同的人有亲切感;二是承认、认可;三是赞同、同意。综上,笔者认为,“认同”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社会性。认同是一种集体行为,源于对集体的归属感、趋同感和依附感等心理诉求。二是可塑性。认同是流动的、变化的,会随着时间、地点、情境等因素的转变而转变,具有可塑造性。三是外界的客观存在与个体的主观能动共同作用于认同效果。

2、建构不足与相应对策

综观统计结果,笔者认为“中国梦”的建构还存在些许不足:

(1)内容:有广度,乏深度。关于“中国梦”的报道多集矢于动态消息与经验消息两大类,述评消息与深度报道欠缺。尽管动态消息和经验消息在量上的保证,有助于受众迅捷获悉大量“中国梦”的信息,但受众对于信息内涵的把握均为浅尝辄止,不易深挖细嚼、把握真谛。

(2)传播:重文字,轻影像。据报道中媒体符号运用情况显示,媒体信息的传播多倚重于文字符码。然而,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快餐阅读”已渐趋成为众多年轻人的阅读习惯。因此,轻影像传播势必会丧失一部分受众群,影响传播效果。

(3)形式:多正统,少创意。笔者在做样本搜集时发现,关于“中国梦”的报道,无论从报道选题、文本呈现、策划思路上大体展现出一种传统的“硬新闻”姿态,特别是在经验消息中,缺少更多的创意与鲜活。

针对以上三点不足,透过“认同理论”的视角,提出相应对策:

(1)建构的互动性。认同是具有社会性的,“中国梦”需在互动中建构。只有将民众关于“中国梦”的阐释融入到“中国梦”的扩延框架内,才能为更多的社会成员所接受与认同。具体而言,媒体记者应当深入基层,成为百姓的“传声筒”;同时,媒体平台应成为民众的话语公共空间,以兼容并包之姿广纳民声。

(2)传播的“深活”性。关于“中国梦”的媒体建构,应当在内容的深度、形式的鲜活度方面多下功夫,从而保证“中国梦”的媒体呈现更加饱满生动,促使受众认知、认同、推进“中国梦”。

(3)宣传的长效性。认同的可塑性,决定了认同是随着时间、地点、情境的切换而流变的。“中国梦”在两次“热节点”上的发酵,已经收获了不错的传播效果。但是,关于“中国梦”的进一步推进与实现,则仍需努力。只有把“中国梦”的媒体宣传报道日常化、生活化、长效化,才能使其真正地融入中国民众的心坎,才不会被时间冲淡与淘尽。

参考文献

①乔卫兵,《认同理论与国家行为》[J].《欧洲》,2001(3):26

关于中国梦的论文 17

关键词:中国梦 研究 综述

中图分类号:D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4-0092-02

党的新一届领导集体在2012年11月29日,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了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在十二届一次人大会议闭幕式上,他从中国梦实现路径、科学了内涵、民族梦和个人梦的关系发表了关于中国梦为主题的重要讲话,中国梦的研究随即成为学术界的热点。

1 关于中国梦的特点研究

吴建民(原中国驻法国大使)认为中国梦有三个特点:“第一,规模大。中国的崛起是13亿人在崛起,人类历史上没有13亿人的国家崛起的先例。第二,领域广。中国现代化事业是一项宏伟的事业。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都涌现出大量杰出人士…….实现了自己的梦想。第三,与世界分享。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很多外国人来到中国,他们在中国找到了自己企业发展的空间,找到了实现自己人生梦想的机会。”[1]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汪玉奇研究员认为中国梦有三个特点:“一是有最广泛的民族共识,二是有最强烈的民族情怀,三是有最彻底的民族信念。”[2]

孟东方、王资博认为中国梦有以下特征:“第一,中国梦体现了理想与现实的统一;第二,中国梦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的统一;第三,中国梦体现了世情与国情的统一;第四,中国梦体现了静态与动态的统一;第五,中国梦体现了合力与张力的统一;第六,中国梦体现了求同与存异的统一;第七,中国梦体现了刚性和柔性的统一;第八, 中国梦体现了国富和民福的统一。”[3]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梁丽萍认为:“中国梦萌发、形成于耻深痛极的近代百年,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作为一种最为朴素、浓烈的民族情感。它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强烈的忧患意识,二是坚定的民族自信。”[4]

2 中国梦与美国梦研究

关于中国梦和美国梦的研究,朱继东指出:“‘中国梦’和‘美国梦’体现了世界经济最强大的两个大国人民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但他们也有诸多差异。一是具体内涵不同。‘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真正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与‘美国梦’突出个人和金钱,强调个人奋斗和成功不同,‘中国梦’强调个人命运和国家紧密相连。二是文化背景不同。三是根本价值不同。四是实现途径不同。五是实现目标不同。六是前景不同。七是产生影响不同。”[5]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赵汀阳研究员认为:“从本质上说,美国梦不是一个为世界准备的梦,而是一个分裂世界的梦,一个为美国自己谋幸福的梦,而中国的现代化梦想,不仅要实现物质上强大的梦想,还要实现“构思一个普遍有效的世界政治制度”的精神梦想。”[6]

还有的学者认为:所谓“美国梦”主要是指每一个人都拥有不受限制的机遇来追求财富、积累财富。在“美国梦”的追求中,私有财产被看作通向个人自由的通行证。财富带来排他性,个人聚敛巨大财富的成功被当作唯一的或主要的成功标准。在美国梦的笼罩下,人们不惜一切代价追求自主,过度消费。在美国社会,一切主要都围绕着占有、分配资本及保护私人财产权利展开,民权、政治权利和社会权利都以各自的方式被设计为使财产利益增值。同时指出:“美国梦”就是以“最大自由去挣最多的钱”。而中国梦的核心是要建立一个既不同于西方也不同于中国古代的现代化的新中国,这是一个具有“新中国精神”的新中国。[7]

3 中国梦的实现路径研究

中国梦征文优秀19篇

有的学者认为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第一,坚持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有机统一。第二,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第三,坚持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有机统一。第四,坚持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有机统一。第五,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有机统一。第六, 坚持保持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的有机统一。第七,坚持富国和强军的有机统一。第八,坚持个人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发展的有机统一。”[11]

中国梦征文优秀19篇

梁丽萍认为:“‘中国梦’不是精英梦、权贵梦,而是人民的梦。欲挽救深重的危机,实现民族复兴,不能仅靠少数精英,而必须有待全中国人民的觉醒与奋斗。”[13]

中国梦征文优秀19篇

参考文献:

[1]中国梦”是历史自觉,是责任担当[N].北京日报,2012-12-3. [2]汪玉奇。中国共产党人与中国梦[J].农业考古,2013(1).

[3][11]孟东方。中国梦的内涵、结构与路径优化[J].重庆社会科学,2013(5).

[4]梁丽萍。百年沧桑“中国梦”[N].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3(2).

[5]朱继东。“中国梦”和“美国梦”的差异在哪里?[J].思想理论,2013(2).

[6]十字路口的国家路径选择:美国梦? 欧洲梦? 还是中国梦? ――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赵汀阳[J].人民论坛,2011(9).

[7]乐黛云。美国梦。欧洲梦。中国梦[J].社会科学,2007(9).

[8]叶再春。“中国梦”随想[J].前线,2013(1).

[9]汪玉奇。中国共产党人与中国梦[J].农业考古,2013 (1).

[10]肖贵清。畅想中国、实干兴邦[J].党建,2013 (2).

中国梦征文优秀19篇

[13]梁丽萍。百年沧桑“中国梦”[N].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3(2).

中国梦论文范文 18

---- 凝心中国梦,聚力建“三市”理论征文

宁强县天津高级中学 赵文义

为向着国强民富的目标迈进,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高瞻远瞩,提出了“中国梦”的重要论述,为当前各项社会事业建设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中国梦的实质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和社会和谐。汉中地处南北分界,生态秀美,作为连接成渝经济圈与西安经济圈的枢纽,荆楚文化与巴蜀文化在此交汇,是著名的历史文化魅力城。汉中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结合汉中实际,举全市之力,着力打造“经济强市、文化名市、宜居富裕城市”,体现了全市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景。凝心聚力建“三市”,需要全市人民群策群力、真抓实干、求实奉献。

一、深掘潜力,打造区域经济强市

1、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投资环境

汉中地理位置优越,连接南北,沟通东西,得南北之利,但由于历史原因,汉中经济基础较为薄弱,交通运输欠发达,工业发展起步较晚,特别是基础设施不够健全,城市环境不良,政策扶植力度不够等使得汉中经济一度发展滞后。近年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基础设施建设,政策上灵活,财力上支持,质量上监督,根据经济发展需要,质、量并举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扩宽主干道,新建城市干道,加速县域公路建设,新建飞机场,改扩建火车站,加大公共服务性场所建设、水利设施投入、污水处理施舍等,极大改善了制约我市发展的硬件瓶颈,为客商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呈现出基建完善、布局合理、资源节约、生态优美、富有活力、前景广阔的良好局面,开放的汉中正以全新的姿态喜迎八方来客前来扎根创业。

2、促进结构优化升级 构建现代工业体系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突出生猪、中药、茶叶、蔬菜和优质粮油等特色产业,打响"汉中仙毫"、"朱q"有机农产品等品牌。推进新型工业化,重点打造装备制造、钢铁及有色冶金、农副产品加工三大产业集群,培育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建成重要的航空产业基地、钢铁及有色冶金产业基地、精密数控机床生产基地。以旅游业为重点大力发展服务业,把汉中建成西部著名的生态休闲与文化旅游目的地、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打通三次产业界限,加快建设汉江循环经济产业带,促进产业循环发展、融合发展。

3、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

汉中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使得生态旅游业、生态医药和农畜产品加� 汉中依托历史文化、区位优势和和自然资源,应将“巴蜀文化,三国之旅”这一汉中旅游业的旗帜,进一步创新发展,做大做强。同时,充分利用本地优越的生态条件,大力发展形式多样的生态旅游业,深挖人文内涵,构建文化魅力城市。此外,规范旅游管理,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完善旅游设施,实施品牌战略。结合汉中农村实情,发展畜牧养殖,盘活农村经济,积极开辟多种途径推动农村经济稳步、持续、健康发展,有效带动百姓增收致富。

4、推进城镇化进程 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彰显汉绿水特色,大力实施"双百"城市战略,加快构筑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城固和勉县为副中心城市,周边县城为基础,重点镇为节点,沿汉江和十天、西汉高速为轴线的城镇群,到2016年中心城区突破80平方公里、80万人,城镇化率超过55%。把推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深入实施农村清洁工程,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鼓励县区依托资源禀赋和现有基础,发挥优势、错位发展、板块开发,壮大县域经济。

5、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努力拓展发展空间

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汉王、汉川等企业尽快上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统筹抓好教育、科技、卫生、医药等领域体制改革。大力实施科教兴汉战略,发挥军工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作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深化区域合作,加强与东部沿海地区、关天经济区、成渝经济圈的联系和对接,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突出招强引优,加快汉中口岸建设,优化投资环境,建设区域性开放高地。

6、积极扶持乡镇企业,加速农村小康步伐

乡镇企业是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它承载着解决人民群众就地就业和发家致富的重任,是农村最具活力的发展模式,我市由于平川县和山区县基础不同,因而呈现出灵活多样、参差不齐的发展状况。针对全市实际,各相关部门应转变观念、统一认识,积极创造条件、改善环境,争取国家政策倾斜、资金技术和人力支持,因地制宜,选准项目,创新机制,完善管理,做到以人为本,协调发展,加快乡镇企业制度改革,依托当地民力与资源优势科学发展,促进全市农村乡镇企业可持续发展。

7、实施“人才强市”战�

“人力资源”使各项社会事业稳步推进的重要保障。我市为汇聚行业精英给汉中贡献力量,特推出“人才强市”战略,努力创造条件,改善福利待遇,拓宽发展渠道,为各路人才来汉扎根开辟绿色通道。大力引进省内外专家、企业为汉中经济发展提供

人脉资源与智力保证。因此,藉汉中发展之机,诚迎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敬业创新的优秀人才来汉工作,为我市“十二。五”发展注入持续的活力。

8、切实加强党的建设 为奋斗目标提供保证

加强理论武装,大规模开展干部教育培训,掀起新一轮思想解放高潮。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吸引培养使用好各类人才,激发干部队伍活力。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选优训强带头人队伍,做好党员发展培训工作,构建基层党建新格局。一年一个主题深化干部作风建设,积极推进评议科长和干部交流轮岗,扎实开展"三问三解三服务三促进"活动,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二、魅力三国,催生秦巴文化名市

(一)开拓创新,推动文化繁荣发展 彰显汉中历史文化底蕴

大力实施文明素质提升工程,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增强文化凝聚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建设市博物馆、图书馆、大剧院等标志性文化设施,加强县镇村"两馆一站一室"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增强文化辐射力。实施文化产业开发工程,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影视传媒、演艺娱乐等产业,建设两汉三国文化、羌氐文化等园区,增强文化竞争力。

1、持之以恒抓“品牌”。

城市形象是一张名片,精心打造城市名片,不断营造城市亮点,实施“品牌战略”,积极培育一批“特色鲜明、亮点突出、理念先进、模式新颖、内涵发展”的品牌文化,实施文化品牌工程,倾力打造历史文化品牌、民俗文化品牌、红色文化品牌和文化节会品牌,增强文化影响力,从而带动全市文化产业大发展。

2、创新手段抓“载体”

紧紧围绕“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科学发展观”,高层次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研究载体,紧密结合汉中地区主流文化,多形式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宣传载体,在全市大力弘扬“讲正气,讲民主,讲文明,讲诚信,有爱心,懂包容”的良好社会风尚。

3、打破常规抓“项目”。大力建设汉中大剧院、城固县张骞文化产业园、南郑陕南民俗博物馆等8个汇聚汉中民俗风情、特色建筑的文化产业项目,是重点推介项目。汉中市网吧连锁化整合提升工程项目、印刷包装产业园区建设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羌文化研究中心项目等,继续创新发展秦岭生态、蜀道与石门、龙岗遗址、褒斜栈道、古陈仓道、定军山等文化产业项目等。

(二)多措并举,围绕核心文化塑形象,提升市民内涵促发展

1、牢固树立科学的文化发展观

“文化名市”必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遵照文化传播与发展的客观规律,把握科学发展的脉络,运用科学发展的思维,营造科学发展的氛围,争创科学发展的实效。

2、做大做强文化产业

要努力将各地零散的文化资源进行整合打造,形成具有特色的文化体系,并形成具有我市特色的文化产业链,做大做强我市的文化产业。

3、加强文化事业的宣传力度及投入程度

务必要进一步加强我市的文化宣传工作,创新宣传模式,灵活宣传手段,确保宣传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4、加快构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公共文化服务是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一环,相关文化部门应不断完善文化服务体制,进一步畅通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扫清公共文化服务的障碍,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让民众真正从公共文化建设中体验幸福和快乐。

5、加强文化宣传队伍建设

各有关文化宣传部门应努力构建一支“结构合理、踏实肯干、思维先进、清正廉洁”的文化宣传队伍,注重对宣传机关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其真正发挥文化“传声筒”的作用,确保我市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6、创新宣传文化体制机制建设

相关文化宣传机构还应加大宣传文化体制建设,以规范的制度、严格的管理、有效的落实来确保“文化名市”如愿实现。

三、和谐发展,建设宜居富裕城市

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加快汉中"毗邻地区经济强市、特色鲜明文化名市、生态良好宜居城市"的建设步伐,汉中市应大力实施以"蓝天、绿水、青山"为主体的"三大工程",强力推动全市环境大治理。

1、加强区域空气污染综合防治,强力推进"蓝天工程"。

汉中市完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积极开展工业大气污染防治,淘汰关闭高耗能、重污染、落后的生产设备。加强水泥、火电、有色等二氧化硫高排放企业脱硫工程的建设,狠抓污染大户治理。加强黄标车淘汰、机动车尾气检测机构建设,强化城区建筑施工、交通道路扬尘等污染管控。

2、推进"气化汉中"工程建设进度,提高城市气化率,减少社会生活煤炭消耗量。

大力实施每年夏秋两季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继续开展市中心城区和县城区烟尘、油烟和噪声污染专项整治,对群众反映较为集中的建筑施工、工业生产、商业活动等大气污染问题进行有效整治,查处一批突出环境问题。

3、强化重点流域和湖泊全防全控,强力推进"绿水工程"。

汉中将继续推进建立河、湖、库长效治理机制,重点加强汉江、嘉陵江河域及其支流化肥、医药制造、皂素、电镀、食品酿造和尾矿库等废水重点工业行业污染源水污染防治。

4、全面整治矿山环境,强力推进"青山工程"。

全面整治矿山环境,强力推进"青山工程"。汉中市组织林业、国土、交通等部门对全市林地小开荒、超坡地、闭坑矿等内容进行了摸底调查,编制了"青山工程"计划和青山保护规划。加大财政投入,落实"青山工程"资金,用于无主体废弃矿点恢复及小开荒治理、退耕还林农民政策性补贴,继续开展生态示范县创建活动。

5、促进生态与经济融合 建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集约高效低碳生产空间,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淘汰落后产能,抓好节能减排,实现清洁生产、集约发展。打造清新静谧生活空间,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抓好饮用水源地保护和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加强以城镇垃圾污水处理为重点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保障饮水安全和群众健康。培育山清水秀生态空间,搞好天然林保护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快交通沿线、江河两侧千里绿色长廊建设,让青山与绿水常在、秀美与发展共赢。

6、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改善百姓生活。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将民生放在各项工作之首,以百姓切身利益为出发点,又以惠及百姓为终点,不断改善百姓生活幸福指数。

7、多渠道解决就业问题,早日建成全面小康

相关政府部门应想方设法加强就业培训,努力拓宽就业渠道,帮助推进我市小康社会建设。

在“十二五”期间,全市人民将在各级政府的将强领导下和科学决策下,求实创新、开拓进取,同心同德,开创汉中各项事业的新局面。广大人民群众只有把加快“三市”建设融入到“中国梦”,才能在全市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因而,全市人民应进一步解放思想、理清思路,不断增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把握发展机遇,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富裕汉中百姓,助力汉中腾飞。

另附:

作者:赵文义

单位:宁强县天津高级中学

职务:教师

论文题目:汉中放飞中国梦,凝心聚力建“三市”

中国梦论文范文 19

关键词:中国梦 大学生 人文素质教育 机制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2(b)-0097-02

1 “中国梦”的当代境遇

现为《纽约时报》的美国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在十召开前夕,以《中国需要自己的梦想》作为专题,寄望于中国共产党新一代领导人将带领全国人民构筑有别于“美国梦”的“中国梦”。一时间,“中国梦”引起了海内外舆论的广泛关注和讨论。2012年11月29日,鲜明地回应了“中国梦”的内涵。他说:“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北大中文系张颐武教授在解读“中国梦”时说:“‘中国梦’既是对百年来中国民族奋斗历史的渴望和追寻的概括,也是当下中国人对自己未来的期许;既是对中国人共同命运中凝聚的感情和力量的表达,也是对普通民众希望和追求的表达。”[1]

当前,全国不断掀起学习、践行“中国梦”的活动,其重要性可见一斑。这既缘于世界范围内文化的频繁“交锋”,深刻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取向;更有国际矛盾、国内自身矛盾不断凸显,严重违背可持续发展规律的原因。依托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凝聚共识,大力弘扬中国精神,引导广大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个人的成长成才等意识层面形成文化自觉,坚定奋发图强、立志报国的信念。

2 “中国梦”引领下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价值追述

杨叔子院士在谈到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时曾说,人文素质教育关系到“民族的存亡、国家的兴衰、社会的进退、人格的高低、思维的智愚、言行的文野”等。立足“中国梦”,构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机制则具有重要的现实实践意义,具体表现在能够很好地实现“四个有利于”。

(1)有利于明确文理协同的目的指向。

中国梦征文优秀19篇

(2)有利于实现文化化人的价值诉求

“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五千年文明史的风雨而没有消亡,历史从未中断,极为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人文文化的强大与绵延。”[2]我们今天所倡导的热爱祖国、勤俭节约、尊师重教、尊老爱幼、乐于助人、诚实守信等都可谓是我中华民族浩瀚如烟优良人文文化中的瑰宝。构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机制,就是要构建科学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这是发掘、继承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保障,有助于实现文化化人的价值诉求。立足“中国梦”,构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机制,就是将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置于一定的社会背景中,“要把深厚的人文精神与现代科技、自信的民族传统与西方文化、高远的理想境界与社会生活、广阔的知识视野与专业体系、崇高的人生理想与宿命主义等问题置于一种哲学信念的对比,进行理想思考。”[3]在此基础上,科学设计人文素质教育实践,引导广大青年在学习历史、传承文化中明确使命,坚定信念,以深厚的文化积淀筑起坚不可摧的精神支柱。

(3)有利于确立人文教育在高校的战略地位。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有强大的人力资源作保障,一定程度上而言,高素质人才决定着国家的兴衰。在国家和谐发展对高素质人才要求的今天,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素质教育一样,是高校教育的一体两翼,是基础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两翼中,“‘自然科学’关注的重点在如何去做事,提供的是‘器’‘人文科学’关心的重点在如何去做人,提供的是‘道’。道器相须,只强调其中一方面,都会违背教育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目标。”[4]但是,长期以来,人文素质教育由于缺乏科学的教育机制做保障,致使人文素质教育相对处于一种低效的状态,难以达到拓展知识、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升华境界的育人功能。因此立足实践,构建人文素质教育机制有利于明确人文素质教育在高校中的战略地位和基础性地位。

(4)有利于推进全面教育的精心组织。

东南大学教授樊浩指出,任何人在面对“生存困境”的时候都需要通过“生命的整体”去应对。这里的“生命整体”不是由某一种知识独立完成的,而是指构成一个人综合素养的知识生态体系。只有构成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多种知识综合成一种资质和能力时,一个人才具备有足够的能力去应对现实中的“生存困境”,而这种知识生态则是人文素质的核心,也是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可见,人文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顺应大学生发展规律的需要。构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机制,有助于人文素质教育的精心组织和实践,帮助大学生具备面对“生存困境”时所需要的生态知识,引导大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形成健康的心理、培养健康的情趣、提高解决“生存困境”的能力。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