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对联不但是充满韵律的文学形式,而且还充满了趣味;谈起对联,我们的脑海就会浮现出一幅幅文人墨客,边喝酒赏花,边互出对联,比拼才智的画面;当真是诗酒趁年华,红尘尽潇洒!今天,
清水池边洗和尚,浪浸葫芦;碧纱帐里坐佳人,烟笼芍药。
一天,苏小妹生病了,他的哥哥苏东坡正为她煎药,佛印和尚正巧来访苏东坡。东坡一见老友来访,非常高兴,就和佛印饮茶谈天,竟忘了给卧病在床的小妹按时送药,苏小妹见哥哥还没有送药来,就在床上高声念出一联:清水池边洗和尚,浪浸葫芦;
以“葫芦”隐喻和尚的“光头”,实在大为不敬。苏东坡晓得小妹脾气,知道她又生气了,连忙去为她送药。佛印就苦了,既挨了“骂”,还要对下联,但思来想去,一时难得佳对。忽然,他抬头看见苏东坡端了药碗,撩起碧纱帐,正要给苏小妹喂药,猛地触动灵感,立即对曰:“碧纱帐里坐佳人,烟笼芍药。”苏小妹嫣然一笑,一口将药喝个精光。
传说苏东坡的妹妹苏小妹也是个才女,她后来和年轻的才子秦少游成亲了。新婚之夜,苏小妹紧闭洞房大门,让丫环给新郎送出三道题目,并传话说,全答对了,才许进屋。第一题是藏头诗,第二题是人名谜,对于秦少游来说,没费事就答对了。
拆开第三个题封,是个对子:
闭门推出窗前月
秦少游一看,正中下怀,因为他是对对子的高手,而且出句并不难,用不着各种修辞。他心想:既然出句普通,我得对个奇句,让小妹也知道知道我秦某的才华。越想对出佳句,越觉得出句不一般,便越加对不出来,到这会儿,灵感不知跑到哪里去了。这会儿着急的不止秦少游一个人。还有谁呀?苏东坡。他知道小妹的脾气,常办些奇奇怪怪的事。怕今夜难为秦少游,特地出来看看。
果然,秦少游在廊下转来转去,嘴里不断地念叨:“闭门——推出——窗前——月——”,两只手又推又拉,还直摇脑袋。苏东坡琢磨出来了,这是让对对子呀!我得助他一臂之力。又不能去跟前告诉他,怎么?小妹肯定在窗内盯着呢!他一看离少游不远处有一口大金鱼缸,心里有了主意。他随手捡起一块小石子,一挥手,扔进水缸里。缸里清水一下子溅出来,夜深人静又传出“扑嗵”的声音。秦少游往水缸里一看,只见波纹荡漾,天光月影随之摇动,一会儿便复原了。他一下子明白过来,大声对道:
投石冲开水底天
声音刚落,“吱呀”一声,房门大开,丫环提着红灯走出来说:“小姐有请!”秦少游向后一拱手,转身昂首挺胸,迈着方步,出了洞房。
苏东坡与佛印和尚是好朋友,两人论诗作联,也常常互相取笑,从中得到极大乐趣。佛印虽是出家人,却顿顿不避荤。一天,他炖了鱼,正要吃,抬头一看,苏东坡进了寺门。心想:早不来,晚不来,一吃鱼他倒来了,先不给他吃。急中生智,顺手把敲的磬翻过来扣在鱼盘上推到一边。苏东坡一进庙门就闻到香喷喷的鱼味,心想:来得早不如来得巧,可以享口福了。挑帘进门一看,佛印吃着米饭,桌上只有一碟咸菜。佛印也很大方:“学士驾到,与贫僧一起吃粗饭吧!”
苏东坡只好坐下来吃白饭。他边吃边琢磨,这鱼放在什么地方呢?发现不远处有一个倒放的磬,心里明白了,可怎么把磬里的鱼拿出来吃呢?忽然心生一计。苏东坡说:“前几天,你让我给一位善人写对子,我一直没写出来。后来想,索性用一副现成的对联算了。”
佛印问:“哪一副?”苏东坡告诉他,就是常见的春联:
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
说到这儿,苏东坡装作忘记的样子:“下边是什么来着?”佛印说:“庆有余。”
苏东坡赶忙接过话岔儿:“什么?'磬有鱼’,那为什么不拿出来吃呀?”说完,一欠身,把不远处的磬翻了过来,“果然有鱼,吃呀,吃呀,不要粗茶淡饭了。”佛印也笑了:“这个学士,真够机灵的。”
解缙自幼好学,出口成章。这年春节,他在后/门上贴了一副春联:“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对门的员外看了,很不高兴,心想:只有像我这样的人家,才配贴这副对联,就命仆人把竹子砍了。不一会儿,家人来报,解缙的春联改成了:“门对千竿竹短,家藏万卷书长。”员外听罢,非常恼火,令人把竹子连根挖出,不料解家的春联又改为:“门对千竿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
1937年,阎锡山路过江苏无锡,登锡山游览,忽然对他的随从们说,我有个对子的上联:
阎锡山,过无锡,登锡山,锡山无锡;
请大家对个下联。随从们无人能对,阎锡山十分得意,登报公开征求下联。好长时间,竟无人应征,几乎成了绝对。
1945年,著名记者范长江(1909—1970年),跟随陈毅来到安徽天长县时,突然灵机一动,对陈毅叫道:“有了,有了,阎锡山对子我对起来了!”范长江对的下联是:
范长江,到天长,望长江,长江天长。
陈毅低吟了两遍,连声称赞说:“范长江果然才子也!”
另有:无锡锡山山无锡;平湖湖水水平湖。大概也是从此对改动而来。
当今之世,改革之年,处处讲效率,时时争分秒,无不对文海会山有意见,强烈要求搬文山、填会海,把更多时间、精力用到实际工作中。但是,某县农业局的领导却无动于衷,仍是大会小会接连不断。忙得机关人员加班加点写材料,印文件,常常挑灯夜战,不亦乐乎。各乡头头更是马不停蹄地奔跑于会议之间。正是秋收秋种大忙季节,无暇顾生产,个个怨声再道。有一位王乡长颇有文才,对此早有意见,就写了一副对联贴在农业局的办公室门口。这副对联是:
前天会,昨天会,今天会,天天开会;
你讲话,我讲话,他讲话,人人讲话。
横批:秋忙咋办
别看这副对联字意通俗,还是有点讽剌性呢!
唉,使我感叹的是:现代自称不凡的文人,动不动就搬书本的人,能写出来吗?!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与佛印和尚是好朋友。有一次,苏东坡到庙里游玩,看到佛印正在与三个木匠为庙顶上设计雕刻一个木头的小狗,只见他们四人围在一起,对着木头狗品头论足,灵机一动,想起一个拆字上联来。他上前对佛印说;“我有一上联在此,佛兄可对否?”随即出口吟道:
四口围犬终成器,口多犬少;
佛印一听,心想这是一个拆字联,四口人围住一只犬,正是一个“器”字,四口对一犬,可不是口多犬少吗。佛印正皱眉挠头时,忽然看见两个人抬着一根木料走了过来。他眼前一亮,联从口出:
二人抬木迈步来,人短木长。
苏东坡听罢,连声称妙。原来,“来”的繁体字是“木”字腰窝两个小“人”,木头挺长,人却极短,佛印同样用拆字法对出了下联,可谓天衣无缝。
清代的周渔璜,是贵州青岩人,非常有学问,是当时人们公认的才子。
有一年,在春暖花开时节,周渔璜到十佛寺游玩,晚上就住在寺里。睡下不久,他忽然听到隔壁房间传来微弱的说话声,仔细一听,原来是有人在反反复复诵读一句上联:“万瓦千砖百匠造成十佛寺。”
周渔璜来了兴趣,便起身去问寺里的僧人:“隔壁住的是什么人?”
僧人答道:“是一位姓黄的书生,前几天来本寺游览时想出了这样一句上联,但却百思不得下联,几天过去了,他废寝忘食,苦思冥想,如今已是生命垂危!”
周渔璜问:“难道就没有人能帮助他对出下联吗?”
僧人答道:“这个上联中有四个数字:万、千、百、十,并且这四个数字是10倍递减,要对出下联难度很大,有好多人试过,但是目前还没有人能对得出。”
从僧人那里回来后,周渔璜想了很久,也没能想出下联。
第二天,周渔璜带着遗憾的心情乘船离开十佛寺,途中经过一座桥,桥上刻着“八仙桥”三个字,此情此景,让他心中豁然开朗,便吩咐船家快快掉转船头,返回十佛寺。
寺中的黄书生虽已几日卧床不起,却仍在有气无力、断断续续地念叨着那句上联:“万瓦——千砖——百匠造成——十佛寺。”
周渔璜站在门外大声而有韵地应对:“一船二浆四人摇过八仙桥。”
黄书生一听,顿时眼前一亮,精神大振,惊叹道:“妙联!此下联中也有四个数字:一、二、四、八,按二倍递增,妙!真是太妙了!”
黄书生“心病”消除,身体复元后与周渔璜结伴而行,共游美景!
三联讽慈禧
慈禧(1830-1908),清朝咸丰皇帝的妃子。同治、光绪两期的掌权者。她以太后的身份垂帘听政,统治中国47年,既骄奢淫佚又十足顽固。
光绪二十年(1894),慈禧太后六十岁。早在几年前,她便着手筹备盛大的。寿辰,不惜挪用海军经费,扩建清漪园,并改名为颐和园,在园中大大庆祝一番。谁料中日战争爆发了,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惨遭失败,签订了赔款、割地、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她的寿庆,也成了一枕黄粱。当时,北京等地流传着一副这样的对联:
万寿无疆,普天同庆;
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这副对联,慈禧太后气得半死。她下令派出人马,四出追查,结果一无所获。
光绪二十三年(1897),政治形势稍有缓和,卖国求荣的慈禧太后又在颐和园里大肆庆祝自己六十三岁的生日。当时,仅仅建筑一座戏台,就花去160万两银子。同时,还在仁寿殿搭起五颜六色的天棚。这时,北京城又出现了一副对联:
台湾省已归日本;
颐和园又搭天棚。
光绪三十年(1904),慈禧太后七十寿辰,她扩大祝寿活动。满朝文武官员献礼、献寿联祝贺。有一个御用文人,献上一副拍马联:
一人有庆;
万寿无疆。
当时,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思想家和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听到此事,非常气愤,他便用此联,玩了个花招,也给慈禧太后写了一副对联:
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日再到古长安?叹黎民膏血全枯,只奈一人歌庆有;
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湾,而今又割东三省,痛赤县邦圻益蹙,每逢万寿祝疆无。
这副对联,上联写游览之盛,揭露慈禧太后生活之荒淫;下联述割地之多,控诉慈禧太后政治之腐败。经章太炎先生这么一加工,那位御用文人的祝寿联变成了:
一人庆有;
万寿疆无。
慈禧垂帘听政20余年,丧权辱国,死后却被尊为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对此,有人书联嘲之:
垂帘廿余年,年年割地;
尊号十六字,字字欺天。
何无忌,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尔亦无忌
张相如,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于谦小时候,被称为神童,14岁赶考,碰巧主考官也叫虞谦。考前点名,主考连叫三次“于谦”,于谦不应答。主考问为何不答?于谦说:“小生与主考同名,故不敢答。”
主考顺口出了上联来宽劝于谦:何无忌,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尔亦无忌。
三个历名字都叫无忌的人物排出,告诉于谦,他们都没有忌讳,你也不必有。
于谦一听,从容答对:张相如,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清代书画家郑板桥曾写过一幅家庭教育对联:咬几本有用的书,就可以吃喝;培育数根新竹竿;就像孩子和孙子一样。联合句教孩子做人要像竹子一样,谦虚正直。拥抱很高的期望。
王知春,清代文人,也有一对联的家庭教育:少读书是一种低才气;刻薄是一种极大的困惑。这句对联的意思是:人不是天生就低才华的,一个人的才华都是由于后天的努力程度获得的,低才华是由于自己缺乏阅读能力,从而鼓励子孙后代多读书。
1924年,爱国将领冯玉祥送儿子出国留学。写一副特别的对联:要摆脱烦恼,你需要自由;经历了所有的困难成为一个好男人。对联的语言要求儿子做一个好人。他必须训练有素,信心十足。在困难面前,他磨练成一个无私的人。
1940年,郭沫若曾为侄女魏荣芳写过一副对联:莫雪芙蓉面无表情;香味的效果来自他的内心。这副对联妙趣横生。它自然地将她侄女的名字嵌入到海马状突起中。这深深地教会了她要诚实。对这个家庭来说,诚实是一个很好的建议。
有一年,在春天,周玉皇参观了10座佛教寺庙,晚上住在里面。他睡着后不久,突然听到隔壁房间传来一个微弱的声音,他仔细地听着。原来有人反复念诵着一副对联:“十座佛寺是由几千块砖和工匠建造的。”
当周玉皇感兴趣时,他站起来问庙里的和尚:“谁住在隔壁?”
和尚回答说:“有个姓黄的学者前些日子来参观这所寺庙时,就想出了这样一副对联,但是他想不起来。”几天后,他忘了吃饭和睡觉,努力地冥想。现在他的生命有危险了!
周玉娟问:“没有人能帮他脱下对联吗?”
和尚回答说:“这副对联里有四个数字:一万,一千,一百一十,这四个数字是十的十倍。”要把这副对联取下来是很困难的。许多人都试过了,但还没有人能做对。
出家后,周玉皇想了很久,却想不出一副对联。
第二天,周玉皇带着遗憾乘船离开了寺庙。途中,他经过一座桥,桥上刻着“八座不朽的桥”。这一幕使他的心清楚了。他告诉船夫赶快掉头,回到庙里去。
尽管黄树生在庙里已经卧床不起好几天了,他的身体还是很虚弱,断断续续地背诵着对联:“万瓦——千砖——百工匠——十佛寺。”
周玉娟站在门外,响亮而流畅地回答:“一船两浆,四人摇八仙桥。”
黄书生听了,眼睛顿时亮了起来,精神也振奋起来。他惊叹道:“春联真棒!”这副对联中还有四个数字:一、二、四、八,它们增加了两倍。太棒了!太棒了!”
黄树生的“心脏病”被消灭了。康复后,他和周玉皇一起去旅游,一起欣赏美丽的风景!
某县文化局,召开春节茶话会,局长就讲了话,说:“今天的茶话会,咱们以电影名为题,对对联。”(以下简称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甲:“朝阳沟,枯木逢春。”
乙:“槐树庄,柳暗花明。”
丙:“松花江上无名岛。”
丁:“云雾山中不夜城。”
戊:“英雄儿女花枝俏。”
己:“光荣人家喜盈门。”
庚:“扬门女将三关排宴(险)。”
辛:“赵氏孤儿零点起兵(飞)。”
壬:“秦香莲三笑密杀令。”
癸:“刘三姐祝福画中人。”
甲:“白莲花七月流水战上海。”
乙:“李清照千古风流对人间。”
此茶话会中的电影名对联,非常精彩,�
在春节茶话会上,检察院院长布置,以不正之风为题,每人写一付讽刺对联。(以下简称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