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会议讲话(汇编5篇)

职教会议讲话(精选5篇)

职教会议讲话 篇1

近年来,浦北县职业教育事业在自治区党委、政府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悉心指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高度重视,精心组织,不断推进和深化职业教育攻坚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功能明显增强,走出了一条适应市场需求,服务地方经济的路子。

一、实施“三个整合”,优化职教资源

(一)科学整合职校资源。我县原有一职、二职两所职业学校,为彻底改变县内职业教育无序竞争、浪费资源的状况,20xx年,我县把县二职校整体并入县一职校,20xx年9月新职教中心建成后整体搬迁到新职教中心办学。新职教中心建设总投资2.65亿元,属于自治区层面统筹推进重大项目,从开工建设到投入使用仅用一年时间。学校规划用地343亩,首期建设用地181.5亩,校舍总面积9.18万平方米,校内实习室82个,校外实训基地45个;教职工309人,其中专任教师309人;学生6920人,其中,全日制在校生4673人,成人在职学历教育学生2247人。通过整合,使全县职业教育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学校先后荣获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先进单位、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等30多项国家级和自治区级荣誉。

(二)科学整合培训资源。20xx年,我县把原来分散由各相关职能部门组织实施的各类成人职业技术培训,全部归由县职教中心集中组织实施,结束了长期以来成人职业培训“九龙治水”的局面。科学地把全县培训机构、培训资金、培训对象、培训计划、培训师资等职业教育培训资源全部整合到新职教中心,大力实施“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农村实用型人才培训工程”和“职工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培养技能型实用人才,不断满足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对多层次人才和劳动力的需求。20xx年,我县职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691人,继续教育与再就业培训1250人,每年均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培训指标任务,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科学整合师资资源。我县紧密围绕地方产业发展,着力打造示范专业、骨干专业,并结合重点及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科学调整和优化专业教师。一是优先在全县公办学校范围内,公开选调优秀专业教师到职校任教;二是落实了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鼓励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在岗或离退休工程技术人员到职校兼职任教;三是组织专业教师到企业参加社会实践,邀请专家教授到学校作专题讲座,强力打造一支懂理论、会实践的“双师型”教师队伍。20xx年,组织培训职校教师450人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加强。目前,共有双师型教师129人,占专任教师的41.7%。

二、坚持“三个优先”,扩大办学规模

(一)保障经费投入优先。保障经费投入是职业教育攻坚的关键。尽管我县财政收支矛盾仍然比较突出,但仍坚持多措并举抓攻坚,千方百计促职业教育发展,建立了以县财政投入为主的职教攻坚经费投入保障机制。职教三年攻坚中(20xx-20xx年),全县共投入职教攻坚经费1.9亿元,占市下达的职教攻坚经费任务数的351.83%。特别是20xx年,职教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达到11%。20xx年以来,共投入3823.31万元,其中县财政投入搬迁费及设备购置费为492.31万元,财政专项投入职教中心教学综合楼建设及配套设施设备购置1786万元,汽车实训基地建设320万元,市政府拨款480万元,职教攻坚奖励200万元,县政府、学校筹措投入545万元。各项经费的投入有效地改善了职业学校办学条件,为扩大办学规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招生工作安排优先。为扩大职业教育办学规模,近年来,我县把中职招生工作列入政府的重点工作,做到中职招生工作优先安排在其他工作之前,抓紧抓早行动落实,每年4月份开始着手筹备招生工作,制定招生工作实施方案,实行招生工作问责制,对不完成职校招生工作的学校实行了一票否决。同时,要求招生工作人员深入镇村进行招生宣传动员,广泛宣传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和政策,大力宣传我县职业教育的办学成果,赢得了广大群众和学生的认同。20xx年我县共招新生4225人,其中全日制学历教育1762人,成人在职学历教育2463人,连续多年超额完成市下达的招送生任务。

(三)就业工作分配优先。为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扩大职业教育规模,我县着力拓展中职就业市场,大力推进就业基地和就业市场建设,立足于地方企业的优势,积极与县内企业联系挂钩,优先安排县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为企业用工牵线搭桥,确保了毕业生的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毕业生初次就业率高于95%。近年来,我县每年六月份均举办一次毕业生双向选择校园招聘会,每年参会的县内企业达50多家,90%以上的毕业生与企业在会上达成了初步协议。

三、做好“三个对接”,创新办学合作模式

(一)学校与企业对接。我县以促进就业和服务发展为导向,把校企合作作为学校发展的战略计划,将职业教育融入到园区企业发展当中,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专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直接服务地方企业发展。一是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由校领导和企业负责人组成,指导开展校企合作工作,协调校企双方的利益。二是学校与企业通过设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建立带队指导队伍,制定工学结合计划,力求向“三对接”迈进,即专业设置与地方企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地方企业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地方企业生产过程对接。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上,做到学校指导企业理论,企业指导学校实践。三是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合作办学制度,对校企合作中的双方职责、实习岗位要求、生产目标、职业纪律等作出明确规定。近年来,我县职业教育骨干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互派技术骨干交流指导、员工培训、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就业学生得到用人企业充分的肯定和广泛的好评。

(二)中职和高职对接。我县积极开展中高职贯通办学改革试点工作,做到统一组织,科学调度,部门协作,切实做好宣传动员工作。今年,我县职校被列入全区8所县级职校办学改革试点学校之一,与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中职直升大学联合办学改革试点工作,在师资培训、课程设置、技能比赛、招生就业等方面进行了互访沟通,并进行了各方面的衔接,为学生提供了直接升读大学的机会。目前,报读高职学生人数共有499人,其中报读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107人,报读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服装设计专业66人,报读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326人。

(三)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对接。近年来,我县与美的集团、深圳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凤冠电机有限公司、深圳普联科技有限公司等13家企业开展了长期的校企合作。20xx年开始,我县积极加强校企合作,面向市场需求,采取“教室+车间”和“专业+项目”模式,主动加强职业教育专业与县内企业产业对接,积极了解企业用工需求,实行“订单式培训”,并与县内纳税100万元以上的企业实行校企合作,在企业挂牌成立职校实习实训基地。

目前,我县在职业教育发展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下一步,我县将认真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继续加大力度发展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乘势而上,加大投入完善办学条件,加强培训提高师资水平,加强管理提升办学质量,把我县一职校打造成具有一流的办学条件、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教育质量、一流的校园环境的强校、名校,让浦北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职教会议讲话 篇2

岑溪市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20xx年8月成立职业教育中心,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是职业教育中心的主体,20xx年实施职业教育攻坚,先后投入资金1.8亿元推进基础能力建设,使市职校从起初占地不足20亩、在校生不足600人发展到现在占地570亩、在校生1.13万人、建筑面积15.3万平方米的规模。市职校20xx年被评为自治区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 20xx年被评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岑溪市20xx年被确定为全区县级政府促进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综合试点县(市)。我市大胆改革创新,做强做大职业教育,有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体现在:

一是促进地方产业的发展。职业教育的发展,为地方提供各类产业人才,吸引了七星精进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大批企业来岑溪发展,促进了岑溪石材产业、陶瓷产业等产业的壮大发展。20xx年实现财政收入16.42亿元。

二是成为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大批农村青年通过职业教育掌握一技之长,进城务工月平均工资2300元以上,为家庭增收致富提供重要支持。

三是拓宽学生升学途径。我市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对口专业考试,20xx年有38人通过对口高考升入二本高校,20xx年达到93人。读中职成为学生上大学的一条新的“光明大道”。

四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随着职业教育的逐年发展,招生的逐年扩大,更多青少年在校接受教育,20xx年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比20xx年下降了55.2%,有效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我市的主要做法是:

一、重发展,确保三个到位推进职业教育建设

一是确保组织领导到位。坚持党政领导主抓,市委书记、市长亲任职教攻坚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市委副书记、党校校长兼任职教中心主任,市政府分管领导具体抓落实;市人大加强对职业教育的监督、检查、评估;市政协做好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调研及建言献策。出台《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政策文件,明确教育、财政、人社部门等各相关部门职责,既各司其职,又通力合作,形成了全市上下抓职业教育的合力。同时,落实激励措施,对有关单位招生、培训、就业等主要指标进行考核,兑现奖惩,形成规范的职业教育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

二是确保建设资金到位。资金问题是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瓶颈。为破解这一瓶颈,岑溪市通过“拨筹争贷”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加快职教中心基础设施建设。“拨”:即把发展职业教育经费划入财政预算,按教育比例足额划拨经费。“筹”:即整合有关单位部门筹措资金。“争”:即向上级有关部门争取项目资金。“贷”:即向金融机构借贷资金。自20xx年来,共筹集资金1.8亿元,新建校舍总面积15.3万平方米,其中教学用房2.4万平方米,实训车间9000平方米,建成篮球场8个,排球场6个,400米跑道标准运动场一个,教学设备总价值2589万元。

三是确保建设项目到位。岑溪市紧紧抢抓发展机遇,认真把握国家和自治区发展职业教育的宏观政策,精心谋划本市职业教育项目,根据学校办学需要和社会需求,向上级争取各类项目建设。自深化职业教育攻坚以来,先后争取并建成机械加工实训基地、电机电器制造与维修实训基地、汽车创新实训中心等实训基地共3个,建成田径运动场1个、教师公租房1幢,在建教学实训综合楼1幢,在建实训基地1个,在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项目1个,各项目总投资达4500万元,使得学校的办学设施设备在短时期内不断完善。

二、重内涵,强化三个建设抓实职业教育管理

一是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岑溪市委、市政府对教师予以优先配置,先后通过高校双选会招聘和社会考录形式招聘专业教师58人。通过走出去、请进来、骨干引路及开展校本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学校先后派出骨干教师16人次赴德国、新加坡等地进修学习。目前参加国家级和自治区级对口专业培训的教师达到56人次,派送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232人次,派出9位骨干教师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参加培训。积极推进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大力倡导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师风。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二是强化优质专业建设。在专业设置上,我们根据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地方传统优势产业、引进培植的主导产业、服务“三农”产业等领域市场需求,科学、合理设置专业,包括电子制图、石材工艺加工、现代农艺技术、畜牧兽医等13个专业,初步建起模具制造技术、电机电器制造与维修、汽车运用与维修、计算机应用、学前教育和服装设计与工艺等6大专业群。在抓好基础专业建设的同时,积极争取到上级专业资金支持,强化优势、优质、特色专业发展,先后建起自治区示范性专业3个,自治区示范性实训基地2个,“”广西中等职业教育立项建设实训基地3个。

三是强化特色教学建设。学做人、学技能是职业教育教学的特点。我们面对职业学校生源的实际,积极改进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总结和推行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教学组织形式,大力推广“模块教学法”、“项目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活动教学法”等新的教学方式,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采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方式和手段,充分利用现代教学媒体,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教学模式改革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显著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学生在中职技能大赛成绩连续3年居梧州市第一、广西县级职校前列,毕业生双证率98%以上,就业率99%以上,企业对毕业生满意率达96%。

三、重质量,推行三个创新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

一是推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与行业企业合作,按照中职学生特点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规律,以及职业岗位的要求,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课程标准,实施以“教、学、做”统一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贯穿于中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目前,市职校与广西七星精进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广西新海通讯科技有限公司、优耐电子(岑溪)有限公司等20多家本地企业开展校企合作。通过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毕业生不仅掌握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还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管理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20xx年6月,市职校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作品展洽会获得3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

二是推行德育工作创新。将企业文化引进校园,实施以“6星”(“敬业之星、诚信之星、文明之星、进步之星、技能之星、示范之星”)评选为导向的“亮点工程”思想政治教育。以致力于将学生培养成拥有好身体、好习惯、好形象、好技能、好理念的“五好”公民为人才培养目标,让学生向“五好”目标努力奋斗。充分发挥德育课主渠道作用,挖掘其他课程教学的德育因素,通过开展实训、实习和实践对学生进行劳动观念、职业意识、敬业精神、职业纪律、职业责任感教育。学校富有特色的德育工作,促进了学校“德技双馨”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20xx年市职校被评为梧州市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

三是推行校本教材创新。根据“工”的任务安排“学”的内容,创新开发校本教材,使教学内容紧贴产业与科技发展需要,并以方便学生学习,让学生容易学到技术和实用为原则整合教材,实现工学的有机结合。如:七星科技集团是一家以制造节能设备为主的企业,需要设计和生产操作方面技能人才。按照企业岗位所需创新教学,各专业编写了一批专业特色教材,打破学科界限,以工作任务确定课程体系。

岑溪市的职业教育在上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跨越发展和可喜成效,但我们仍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如教师整体专业水平不高、个别教学设备更新困难等。在今后工作中,我们将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提升职业教育能力为核心,通过创新机制,完善措施,夯实工作基础,加大工作力度,做强做大职业教育,推动职业教育为岑溪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作出新贡献。

职教会议讲话 篇3

河池是集“老、少、山、穷、库”于一体的特殊类型的后发展欠发达地区。几年来,市委市政府以突破体制障碍为抓手,以构建大职业教育为目标,下大力气整合优化职业教育资源,努力推进职业教育快速发展。

目前,河池市有中等职业学校16所,其中国家重点中职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立项建设学校1所,自治区级重点及示范中职学校3所,有8个自治区级示范专业、4个自治区级示范实训基地,高等职业技术学院1所。中职校园占地面积2130亩,校舍建筑面积4.76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5.8亿元(其中教学实训设备总值1.5亿元),专任教师1133人(其中双师型“教师”432人),在校生40102人,面向社会开展各类技能培训每年达1.5万人次以上。20xx年12月,我市被自治区人民政府评为“全区职业教育攻坚进步市”,市教育局被评为“全区职业教育攻坚先进集体”。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以思想解放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大提速

越是后发展欠发达地区,越是要加强职业教育,全面提升劳动者素质。20xx年,我市出台《关于全面实施职业教育攻坚的决定》、《河池市中等职业教育攻坚方案》,理清职业教育发展思路,铁定决心突破机制体制障碍,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做大职业教育龙头,以职业教育推动全市脱贫致富的步伐。几年来,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全市咬紧牙关投入5.5亿元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在河池中心城区征用350亩最好的地,投入3.5亿元建设可容纳10000人规模的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新校区。推动东兰、天峨、凤山三县职校完成整体搬迁重建和其他中职学校项目建设,全市中职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二、以管理体制改革突破职业教育发展瓶颈

“多部门办学、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等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河池职业教育的发展,造成职教资源配置不合理、重复办学、分散办学、学校规模小、同质化严重、专业设置与产业不匹配、校际间恶性竞争等突出问题。这样的管理体制不打破,政府难以进行统筹规划,教育行政部门也无法发挥指导和管理作用,不能推动学校做大做强。

为此,20xx年,我市以打破管理体制阻碍为突破口,进行大胆改革,建立由政府统筹规划和统一管理,具体隶属(归口)市教育局管理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将分别隶属市农机局、财政局、民委、粮食局的四个市级中职学校整合为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归口市教育局管理。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也在市委、市政府领导和各部门支持配合下,积极探索教育教学体制改革,整合原先12个相类似的专业大类,成立财经商务、机电技术、电子信息、交通运输、民族文化艺术等5个教学部,建立以教学部为主体的专业建设、教学、科研和学生管理等工作机制,形成学校、教学部两级管理体制,破除学校办学规模扩大后,管理效能降低、专业建设滞后、教师能动性难以发挥的弊端,提高了管理效能、优化了专业设置、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推动学校进一步做大做强。

三、以资源整合构建职业教育发展大格局

过去,我市职业教育曾面临“学生不断减少,设备严重不足,师资力量薄弱,争抢生源激烈”的严峻形势。为突破职业教育发展困局,我市对职业教育资源实行合并式的大整合。20xx年,市人民政府制定了《关于成立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的决定》,把资源整合作为推动职业教育大发展的重要战略。

一是实施市级职校大整合,发挥“1+1>2”的作用。20xx年7月,我市将机电工程学校、财经学校、民族中专、经贸学校四校整合成立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经过艰苦努力,该校一年实现成功整合,两年实现三级跳,由自治区重点中职学校跃升为自治区示范中职学校、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国家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立项建设学校,并建成4个自治区示范性专业和3个自治区示范性实训基地,办学规模达到全日制在校生7000人以上,成为广西职业教育整合发展的典范。

二是实施县级职校整合,让县级职校也跻身名校。宜州市(县级市)整合民族职业中专学校、技校、教师进修学校成立宜州市职教中心,发展成为自治区示范中职学校,并建成2个自治区示范性专业,全日制在校生达到20xx人以上规模;都安县整合县职业中专学校、农机校、农广校、教师进修学校成立都安县职教中心,发展成为自治区示范中职学校,并建成1个自治区示范性专业和1个自治区示范性实训基地,全日制在校生达到2300人以上规模。

三是加强对部门力量的整合,凝聚职教发展合力。我市明确了发改、财政、教育、人社、编办、住建、国土、宣传等部门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对涉及职业教育发展的资源整合、土地规划、项目建设、经费保障、教师入编等问题,各尽其责、各司其职、简化程序、特事特办,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有效推进。

四、以专业统筹解决制约职教发展的老顽疾

20xx年实施职业教育攻坚战以前,我市及县(市、区)中职学校在专业建设上,存在“专业重复、缺少品牌、没有特色”的顽疾。针对这一问题,我市提出“专家治校、专业兴校”的思路,由政府引导,成立由企业专家、行业能手、专业骨干教师组成的“专家指导委员会”,负责指导制定专业发展规划、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改革方案等,实施品牌发展战略,走特色化发展道路。对接柳(州)来(宾)河(池)一体化发展,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及宜州市职业教育中心瞄准柳州工业园区,重点建设汽车运用与维修、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数控技术应用等专业;对接“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河池巴马国际养生旅游学校重点建设养生旅游、星级酒店管理、旅游服务等专业;其他县级中职校以服务扶贫开发,开展职业技术培训为主,在学历教育方面建设1-2个骨干或涉农专业。目前,全市初步形成在区域内统筹专业设置的格局,专业设置由124个缩减到现在95个,学生向重点专业集聚,其中20个骨干专业达到年招生规模200人以上的规模。

经过全市专业设置统筹,我市各中职学校认真实施品牌发展战略,以品牌立校、特色兴校,走特色化发展道路,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都安县职教中心深化贯通中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畅通中高职立交桥,吸引广大学生读中职上高校。20xx年上半年,该校已有286人被高校预录,有46名学生参加对口升本科招生,其中42人被院校预录取,录取率达到91.3%。宜州市职教中心树立“联系百年名校搞就业,走进百强企业找订单,服务地方经济促发展”的办学理念,打造就业品牌,与名校、名企建立稳定的实习就业基地。近年来,学校安排到德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以及国内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及国际会议中心就业的学生有200多人,到著名企业就业的学生更多,学生就业率达到98%以上。优质就业吸引众多的学生报读,促进了学校发展。

五、以统筹职业教育培训资源促进贫困地区民生改善

我市及各县统筹各级各部门的培训资源,以中职学校为主体成立农民工培训中心,按照“政府统筹、部门支持、学校实施、群众受惠”的机制运行,集中力量组织大规模培训,破解了过去培训机构多而杂乱、培训质量参差不齐、小打小闹、无序竞争的培训乱象,产生最大的社会效益。如,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在市委、市政府的主导下,成立河池市农民工培训中心,通过政府统筹发改委、扶贫、人社、移民、商务等部门培训项目,利用该校的师资、设备等优势,为农民工、库区移民和下岗失业人员,开办维修电工、焊工、汽车驾驶员等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及提供转移就业服务。20xx年,该农民工培训中心培训农村劳动力5000多人,实现转移就业4000多人,人均收入比培训前增加8000元以上,开创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新模式,促进了贫困地区的民生改善。

发展职业教育难,贫困地区发展职业教育更难,但办法总比困难多。下一步,我市将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本次会议精神,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创建民族地区示范职教园区、示范职教集团、打造全国品牌职业院校为目标,实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工程。

一是稳步推进以市为主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整合市级职业教育资源,将市卫生学校和市农业学校归口教育部门管理。

二是以职业教育“1148工程”为抓手,成立河池市职业教育发展中心,领导和规划全市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组建河池市职业教育集团,以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为龙头,以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都安县职教中心、宜州市职业教育中心、河池巴马国际养生旅游学校为骨干,带动区域内职业学校集团化办学,推动我市四个片区职业教育发展,建设好职业教育园区。

三是抓好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推动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创建自治区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努力打造全国、全区一流品牌学校,建立具有河池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实现全区“两个建成”目标作出新的贡献。

职教会议讲话 篇4

一、总结经验,分析差距,充分肯定“十五”期间我市职业教育发展取得的成绩

我市职业教育发展始于70年代末,在经历了“起步、发展、调整、提高”四个阶段后,近年来开始步入整合优化、完善功能、健全体系、内涵发展、拓展领域的良性发展时期。全市共建成独立建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20所,在校学生达到5万余人;高职学院1所,在校学生7千余人;成人文化技术学校61所,注册学员22万人;各类职业培训机构110家,年培训人数近20万人次,初步形成初、中、高职业教育网络体系和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融通的职业教育新格局。“十五”期间,全市高中普职招生比保持在1:1,共培养高、中职学生5万余人,开展各类技能培训和农村劳动力培训近200万人次,为我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是职业院校建设与发展步伐走在全省前列。“十五”期间,全市职业院校完成了两轮布局调整,实现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高的转变。全市中职学校校园占地面积和校舍建筑面积分别比“”期末增长1.5倍,在校学生人数增加2万余人,教育资源人均占有量在全省居领先地位。**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实施东扩工程,占地面积达到500亩,总建筑面积接近16万平方米,被教育部评为全国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优秀学校。浙江信息工程学校、长兴职教中心等6所中职学校被评为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技师学院被评为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另有7所学校被评为省级重点职业学校,重点学校资源覆盖率达到75%。全市建成省级示范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6所,省一级成校8所,列全省前茅。建成国家级实训基地3个、国家级紧缺型人才培养培训基地1个、国家高职人才培养实验基地1个、省先进制造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示范基地3个,省现代服务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示范基地1个,省区域性公共实训基地1个,省级示范专业19个,评价中、高职学校建设发展水平的多项主要指标在省内处于领先水平。

二是职业教育多元办学格局初步形成。通过布局调整和资源整合,职业教育结构得到优化,全市20所独立建制的中职学校中,共有公办学校10所、行业(企业)办学6所、私人办学4所。民办职业教育取得长足发展,涌现了浙江宇翔外国语专修学院、安吉上墅私立高中、长兴清泉武校等一批具有一定实力和较高知名度的民办职业类学校。职业教育跨省跨区域的校校合作、校企合作、中外合作等多渠道、多层次合作办学全面开展,美欣达、久立等数百家国内企业和多家境外企业与职业院校建立合作关系。目前,全市已有30多个以企业或行业命名的冠名班,“订单式”培养人数达数千人。积极探索职业教育的集团化运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三是职业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不断增强。随着我市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传统支柱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对人才的需求猛增,为解决供需矛盾,我市职业院校坚持面向市场、服务社会、就业导向的办学思想,积极改革教育教学管理体制,加强与企业、行业的联系与合作,毕业生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高、中职学生就业率连年保持较高水平。“十五”期间,全市职业院校为各行各业输送中、高职毕业生5万多人,有效改善了我市人力资源结构,提升了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据教育部门统计,职业院校学生80%以上来自农村,这意味着“十五”期间,职业教育为近4万名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和升学的机会。同时,在“十五”期间,全市各类成人文化技术学校、职业院校、各类培训机构积极参与职工转岗和农民培训,培训量达200万人次以上,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致富。

在肯定我市“十五”期间职业教育发展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工作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第一,思想认识还有差距,全社会重视支持职业教育的氛围尚未形成。

第二,办学特色还不明显,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尚有距离。

第三,统筹力度还不够大,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第四,经费来源渠道还不畅,职业教育发展的投入保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发展职业教育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一)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是实现“率先崛起”,加快我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迫切需要。

增强“三力”,率先崛起,建设创新型城市,一靠科学技术进步,二靠人力资源开发。当前我市正处于体制转轨、社会结构转型、经济结构提升、城市功能转换的关键时期,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效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对人力资源的结构和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不仅需要一大批设计师、工程师和高级管理人才,同样需要大量的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没有这样一支高技能、专业化的劳动大军,再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机器设备也很难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我们可以从国外引进一流的技术设备,引进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但我们不可能从国外引进生产服务一线的高素质劳动大军和技能型人才队伍。我市目前生产一线的劳动者素质偏低和技能型人才紧缺问题十分突出。据调查,我市规模以上企业现有的25.3万职工中,具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数约3.5万人左右,占职工总数的13.8%,远低于全省23%的平均水平,这已成为我市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重要制约因素。我们要实现率先崛起,把经济增长方式切实转到依靠科学技术和劳动者素质提高上来,就必须从源头抓起,更加重视和加快发展职业教育。

(二)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也是当前构建和谐社会重中之重的一项工作。目前,我市需要转移出来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有50多万人,加上全市外来务工人员,已超过现有产业工人数量。这部分人群文化知识水平偏低、缺乏技术,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较弱,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将会带来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对加快小康社会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如何应对考验,我看还是要从抓职业教育这个源头入手。我市中职学校每年招生15000人,其中80%是农民子女。也就是说,每年有120xx名农民子女通过职业学校3年培养成为技术工人,这是转移新增农村劳动力的主渠道。另一方面,通过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在培养一大批有技术、会经营、懂管理的新型农民基础上,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通过大力发展面向外来务工人员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的技能水平,缓解我市“用工荒”,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大量的优质劳动力资源。因此,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对于繁荣经济、促进就业、维护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把发展职业教育真正作为当前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程抓紧抓好。

(三)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是完善国民教育体系、实现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职业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没有发达的职业教育,就不能说建立了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和普通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市教育整体发展中急需加强的一个薄弱环节。目前,人才结构不合理,重要原因是教育结构不合理,职业教育发展相对滞后。这几年普通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每年有相当数量的大学毕业生不能顺利找到工作,而社会对各类技能型人才需求量却很大,有的还供不应求。这种情况如果不加以改变,就会造成教育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很大浪费,也难以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的求学需要。因此,从实现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出发,也必须进一步合理调整教育结构,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总之,我们要充分认识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重大战略意义,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当前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我市增强综合实力和区域竞争力的一项战略举措,使之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紧抓不放,抓出成效。

三、理清思路,突出重点,进一步明确我市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今后一个时期我市职业教育发展总的指导思想,就是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和要求,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改革为动力,进一步树立大职教观念,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整体提升**职业教育在全省和长三角区域的竞争力,在“率先崛起”战略中发挥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力军作用。

按照这个指导思想,我们制订了“”期间我市职业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就是要以高职教育为龙头,以中职教育为主体,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并举,初、中、高技能培训协调发展,健全全日制职业教育、职工技能培训和农民技能培训三大教育网络。“”期间,职业教育要为全市培养各类技能型人才10万人,组织包括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在内的各类技能培训200万人次。到20xx年,我市技术工人队伍中具有中级工技能水平的人员比例达到45%,高级工以上的达到15%,城乡劳动力素质明显提高。

要实现以上目标,我们必须坚持突出工作重点,着力抓好工作落实。具体要在“树立一个理念,深化二项改革,健全三项制度,实施五大工程”上下功夫、求实效:

(一)树立一个大职教理念,在发展思路上求创新。

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性、社会性、人民性和开放性。我国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老先生曾把职业教育的目的概括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应该看到,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必须加快构建全覆盖、全方位、多元化的大职教体系。

构建完善的大职教体系,首先是要扩大职业教育的对象范围。以往我们的工作往往局限于职业院校,这个面太窄。职业教育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城乡需要就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包括城乡新增劳动力就业培训、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二是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重点是高级技工和技师的培养。主要通过中、高等职业院校学历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三是在岗人员的技术培训和继续学习。包括对农民进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推广应用各类先进适用的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对企业在岗职工进行知识更新和技能培训,使之适应技术进步和岗位技能的要求;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进行继续培训,切实提高其经营管理能力。

构建大职教体系是一项规模浩大的社会工程。各级政府要树立“抓经济必须抓职教,抓职教就是抓经济”的思想,把大职教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筹规划、宏观引导和协调管理。把各类职业教育对象和职业院校、培训机构、企业等主体都列入职业教育的政策覆盖范围,按照构建大职教体系的要求进行政策制度设计,提供支持和服务,推动大职教体系建设,促进大职教格局的形成。要通过全市上下努力,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力就业紧密结合,中、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二)深化两项改革,在办学水平上求提高。

一要深化办学体制改革。首先,在加强规划管理的前提下,鼓励更多的社会资金投资兴办职业教育。要认真贯彻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实施条例精神,把民办职业教育纳入职业教育的总体发展规划。在招生、创建示范专业、建设实训基地等方面,使民办职业学校与公办享受同样的政策。鼓励创建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办学联合体,走规模化、集团化办学路子。鼓励民办职业学校扩大规模,尤其是加大对实训设备、师资引进的投入,努力提高办学质量水平。要依法加强管理,规范办学行为,促进民办职业教育有序健康发展。其次,要引导和扶持各类培训机构、企业、行业组织、社区组织等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特别是要鼓励企业举办职业教育,通过发挥各类市场主体的优势和作用,满足不同层次的培训需求。在政府补助的农村劳动力素质提升等各类培训中,要引入竞争机制,让参训人员和用人单位自主选择培训机构。要加快建设**社区大学,更好地发挥其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第三,继续推进公办职业院校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特别是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进一步增强公办职业院校的活力。

二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第一,要牢固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办学理念。必须指出,各类教育绝无高低贵贱之分,只有发展规律和本质特征不同,职业教育同样有其他教育所不可替代的发展规律和培养目标。我们不能苛求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人人成名,但必须力求他们个个成才,成为能适应经济建设不同要求的有用之才。所以,各类职业院校不能妄自菲薄,要有清晰的办学理念和明确的目标追求。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为人民办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准则,力求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为就业有优势、创业有能力、继续教育有基础、个人发展有空间的有用之才。第二,不断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各类职业院校要紧密围绕我市经济建设实际、改革开放趋势和社会发展需求来规划设置专业,改革教学内容,改进育人方法。要主动与企业建立紧密、长期的合作关系,通过委托培养、订单培养等多种方式,改变以学校、课堂和书本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要建立由行业协会、企业领导和专家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参与、指导学校的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要按照以学生为本、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原则,实施分层次教学,逐步完善学分制和弹性学习制度;要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推进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建设,构建以能力为主体、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第三,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机制。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是职业教育的生命力之所在,也是我们多年来难以突破的薄弱环节。各级政府要加大协调力度,主动牵线搭桥,帮助学校寻找企业,建立一大批学生实习基地,把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半年的制度落到实处。各类职业院校在做好学生实习工作的同时,要以更加主动积极的姿态介入产学研合作,有条件的可通过承接企业产品加工、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研发、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认定等方式,主动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各类企业要转变观念,通过和学校共建实训基地、选派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兼课、参与学校教学改革、主动接受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合作组建职教集团等各种方式,为职业教育作贡献。各有关部门要主动服务,积极为企业落实国家有关对接受学生实习所给予的各项优惠政策。第四,要创新职业院校德育工作。职业院校要十分重视学生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培养,确立“能力为本,德育为主”的新理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和措施,加强对学生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深化和完善“学生成长导师制”,建立全体教师参与、面向全体学生的德育工作机制,使教学过程与育人过程紧密结合,努力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作用,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健全三项制度,在政策保障上求突破。

一要健全劳动就业准入制度。加大力度实施劳动就业准入制度,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属于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控制的职业(工种),必须从取得相应学历证书或职业培训合格证书,并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属于一般职业(工种)的,应当优先从取得相应的职业技术学校学历证书、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用人单位发布招聘信息时,必须注明职业资格要求。劳动保障、经贸和工商等部门要加大对就业准入制度执行情况的监察力度,对违反规定、随意招录未经职业教育或培训人员的用人单位要给予处罚,并责令其限期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有关部门要抓紧完善就业准入特别是涉及人身安全职业的准入政策,配套发布工资指导价位,鼓励行业协会开展行业准入的相关工作。从今年起,我市将在原有36个准入工种基础上,新增数控机床等10个工种实行就业准入,以后每年增加若干个工种,到20xx年,力争对国家规定的90个工种全面实施就业准入制度。

二要健全职业院校学生助学奖学制度。职业院校的学生主要来自农村,不少学生家庭生活条件比较困难。“十五”期间,我市通过减免学费、发放“教育券”等形式,解决了部分职业院校学生生活困难问题,鼓励优秀学生报读职业院校。“”期间,市政府将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健全职业院校学生助学奖学制度,实施“**市职业教育助学奖学工程”,扩大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规模,决不让一个职业学校的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而上不起学或者中途辍学。与此同时,设立职业教育奖学金,奖励职业院校品学兼优的优秀学生。

三要健全职业教育经费保障制度。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各地用于中等职业教育的财政性经费应做到逐年增加,确保教育费附加地方可用部分30%以上用于发展职业教育。职业学校的学费收入要全额用于学校的发展,其中用于专业设备投入的比例不低于50%。中等职业学校生均经费标准按不低于普通高中安排,并做到逐年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要达到省定标准。企业应按职工工资总额的2%提取职工教育经费,从业人员技术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可以按2.5%提取。企业职工教育经费必须用于企业职工特别是一线工人的教育和培训。对自身没有能力开展职工培训以及未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的企业,各县区政府可对其职工教育经费实行统筹,由有关部门统一组织培训。市财政从今年开始每年安排1000万元职业教育专项经费,加大力度推进“职业教育五大工程”的实施。要继续坚持多渠道筹措职业教育经费,鼓励企业和社会各界捐赠助学,积极向上争取国家级、省级重点财政支持项目的经费补助,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

(四)实施五大工程,在发展举措上求实效。

一要实施职业教育助学奖学工程。从新一年度开始,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工作从“低保”家庭子女、福利机构监护的未成年人、革命烈士子女、五保供养的未成年人和残疾学生等五大类学生,进一步扩展到农村居民年人均收入1500元以下、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3000元以下的低收入家庭子女,资助面扩大到在校生总数的10%左右。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资助,按国家有关高等院校学生资助政策执行。同时根据我市“二三三”产业结构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设立市职业教育奖学金,主要用于奖励品学兼优的在校学生和培养紧缺专业的本市学生,受奖学生总数控制在在校生总数的5%以内。

二要实施新农村致富带头人培养培训工程。我们将按照省政府有关要求,结合我市实际,每年免费对全市3000名左右的回乡初高中毕业生按不同专业、不同等级职业资格分别进行6个月到1年的职业技能培训。“”期间计划为农村培养1000名种养技术和农产品加工与经营方面的专门人才,建立20个新农村农民培训示范基地,为加快我市新农村建设培养培训更多的致富带头人。

三要实施校企合作工程。校企合作是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充分利用职业学校和企业各自的资源优势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一个创举。职业学校和企业应充分发挥双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快加深校企合作,实现校企共赢的目标。全市在“”期间将建立50个校外实习基地、20个校企合作的职工培训示范基地。

四要实施实训基地和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为切实改善职业学校实训条件,提高职业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服务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今后几年,我们在实施好浙江信息工程学校和艺术与设计学校等工程建设项目的同时,将重点建设好一批为学生校内技能培训服务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打造一批品牌专业。围绕我市“二三三”产业结构调整方案,到20xx年全市要建成5个省级先进制造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实训基地、2个省级现代服务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实训基地、2个省级综合性公共实训基地和1个省级现代农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实训基地,25个省级示范专业和30个全市一流、全省有影响力的品牌专业。

五要实施高技能“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工程。发展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适用的技能型人才,关键在于建设一支懂教育、会实践的教师队伍。要继续推动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或到高等院校师资培训基地接受专业培训工作,逐步建立起一支专业学科带头人队伍。“”期间,全市中职学校专业教师90%以上要成为“双师型”教师,其中高级工比例达到50%,力争培养技师200名、高级技师20名、特级教师4名。

四、加强领导,形成合力,进一步营造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

(一)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的责任。

发展职业教育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各级政府要切实对本区域职业教育发展负起责任,真正重视和加强职业教育,及时研究和解决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制订完善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完善条件保障和政策措施,促进职业教育与其他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各级政府总体上要按照“分级负责、分级管理、分类指导”的原则,承担各自对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市政府重点是要加强对职业教育政策的落实、资源整合、学校布局、资金筹措的统筹,办好市本级相关职业学校,对全市职业教育发展进行统筹管理。县区政府要重点抓好县级骨干职校和农村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建设,切实承担职业教育的属地管理责任。

(二)建立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

职业教育涉及多个部门,发展职业教育要靠各部门的协调配合。目前,教育、劳动、经贸、农办等部门基本上是各管一块,这虽然有利于调动部门积极性,但也带来不少问题。下一步,必须按照发展大职教的要求,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加强部门配合,建立协调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实行齐抓共管。市、县区都要建立由政府牵头、相关部门参加的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完善职业教育决策、咨询、沟通、协调机制。市教育局要负责牵头职业院校教育和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工作;市农办负责牵头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市劳动保障局负责牵头企业职工和农民工培训、就业和再就业培训;市经委负责牵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素质提升工作。发改委、财政、人事等部门也要各司其职,加强配合,齐心协力,共同促进职业教育加快发展。

(三)营造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

发展职业教育离不开全社会的关心、支持和参与。新闻宣传部门要发挥舆论引导作用,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大力宣传职业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高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要广泛宣传优秀技能型人才的先进事迹,弘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精神,宣扬高素质劳动者的劳动价值和社会贡献,倡导新的求学观、择业观和成才观,尽快在全社会消除重学历轻技能的偏见,形成尊重技能、尊重劳动的新风尚。要积极总结各地发展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宣传成功的职业院校办学经验,以此推动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要认真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竞赛、劳动比武大赛等活动,努力形成人人争学技能绝活、争当技术能手的良好氛围,切实形成技能型人才、高素质劳动者光荣的社会风尚。

职教会议讲话 篇5

这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非常重要。会议的主要任务,就是统一思想,明确任务,狠抓落实,推动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发展。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深刻认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的关键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许多重大而艰巨的任务。统观全局,必须坚持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教育发展,使我国经济建设切实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竞争力的可靠保证,也是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职业教育,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积极推进职业教育发展,支持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办出特点、办出水平,各地区和许多企业进行了积极探索,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从总体上看,职业教育的发展仍然是薄弱环节,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远大计。现在,我国就业和经济发展正面临着两个大的变化,社会劳动力就业需要加强技能培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培养更多的高级技工。我们要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出发,深刻认识加强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是本世纪头20xx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我们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现代化水平,都对我国人力资源的结构和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不但需要一大批科学家、工程师和经营管理人才,而且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没有这样一支高技能、专业化的劳动大军,再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机器设备也很难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我国目前在生产一线的劳动者素质偏低和技能型人才紧缺问题十分突出。现有技术工人只占全部工人的1/3左右,而且多数是初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仅占4%。从制造业比较发达的沿海地区看,技术工人短缺,已成为制约产业升级的突出因素。我国已是制造业大国,工业增加值居世界第四位,但还不是制造业强国,我国的制造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不小的差距。主要问题是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产品以低端为主、附加值低,资源消耗大,而且安全生产事故也多,这些都与从业人员技术素质偏低、高技能人才匮乏有很大关系。现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产业结构加快调整与重组,我们要抓住机遇,努力提高我国制造业水平,使“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真正有竞争力。这就必须从源头抓起,更加重视和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升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促进社会就业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人口多、劳动力多,特别是农民多,是我们的基本国情。就业问题在我国是一个不可回避而且必须解决好的大问题。目前,全国城镇每年需要就业的劳动力约2400万左右,还有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出来。促进社会就业,必须发展职业教育,普遍提高城乡劳动力的就业、创业能力。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劳动力需求的变化,把发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作为促进城市就业的重要措施,特别要加强新增劳动力和下岗失业人员的技能培训,提高城市就业率。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实行城乡统筹,一方面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都需要加强职业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文化水平较低,缺乏职业技能。必须在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使广大农民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要求,这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性任务。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也是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我们说的职业教育是个统称,它既包括技术教育也包括技术培训,既包括职业教育也包括职业培训,既包括中等职业教育也包括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要把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放在同等重要位置,统筹兼顾,协调推进。这三个方面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我国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过去,我们比较重视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这是必要的,今后仍应这样做。近些年来,我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必须同样重视发展职业教育。我国人力资源丰富,但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人才结构不尽合理,重要原因是教育结构不够完善,职业教育发展滞后。目前,全国城乡每年有1000多万初中毕业生不能升入高中,数百万高中毕业生不能升入大学;同时,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每年有上百万名大学毕业生不能及时找到工作。而社会对各类技能型人才需求量却很大,近些年来一直供不应求。从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和发展的趋势看,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需求的高峰即将到来。如果只有高中和大学这一条“独木桥”,不仅教育需求与教育资源供给之间的矛盾很难缓解,还会造成教育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浪费。因此,必须进一步完善国民教育体系,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实行教育合理分流。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的求学愿望,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多层次人才和劳动力的需求,也才能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当今世界,教育同产业的结合愈来愈密切。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工业化国家,都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振兴经济、增强国力的战略选择。这是因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增强,需要拥有大量素质高、适应性强的技能型人才。国际经济竞争的核心,是技术和人才的竞争。我国要更加有效地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切实提高产业和产品的竞争力,就必须不失时机地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发展。总之,我们要从国家现代化建设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采取有力的措施,切实加强职业教育工作,加快职业教育事业发展。

二、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路子

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性、社会性、人民性。我国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先生曾把职业教育的目的概括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职业教育应该是面向人人的教育,使更多的人能够找到适合于自己学习和发展的空间,从而使教育事业关注人人成为可能。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劳动就业制度不同,职业教育各具特色。凡是成功的模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与本国实际紧密结合,有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国正在举办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我们必须走自己的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探索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路子。

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必须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着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必须满足城乡居民对职业教育的多样化需求,为他们就业、创业和成才创造条件;必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实行政府主导、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机制;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实行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逐步形成完备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我国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重点抓好三个方面:一是城乡需要就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包括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和城市就业、再就业培训。二是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重点是高级技工和技师的培养。要提高我国的制造业水平,必须培养大批掌握新技术、能操作最新的机床、有创新精神的高技能人才。这类人才现在是最缺乏的。三是在岗人员的技术培训和继续学习。由于技术进步日新月异,在岗职工也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和提高技能水平。对在岗职工的培训,也是职业教育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这三个方面涉及几亿人,是一项规模浩大的社会工程。国务院已经下发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今后一个时期发展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和措施,特别要着力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合理调整教育结构,重点加强职业教育。教育结构调整总的方向是: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无论是中等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要扩大职业教育的规模。在高中教育阶段,要坚持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并重、协调发展。“”期间,要重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使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和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在高等教育阶段,要相对稳定普通大学招生规模,重点发展高等职业院校,扩大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到20xx年,使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占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以上。要扩大高级技工、技师培养规模。发展多形式、多渠道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今后五年,我们要实施“四大工程”,包括技能型人才培养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城市职工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这四大工程将惠及千家万户,要认真组织实施,务必取得成效。

(二)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形成多元化办学格局。发展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同时要充分发挥企业、行业和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要进一步整合职业教育资源,优化职业教育布局,加强规划和协调管理,办好一批起骨干示范作用的职业院校。要积极办好公办职业院校,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形成公办民办共同发展的新格局。要推动公办职业院校办学体制改革与创新,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要把民办职业教育纳入职业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落实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兴办职业教育。在师资队伍建设、招生和学生待遇等方面对民办职业院校与公办学校要一视同仁。企业是举办职业教育的重要力量。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企业集团或行业组织发展职业教育。职业院校可由企业单独办、企业联办,也可校企联办。鼓励和扶持中外合作办学,积极引进优质职业教育资源。总之,思想要更解放一点,路子要更宽一点,机制要更活一点,促进我国职业教育更快更好地发展。

(三)以就业为导向,努力提高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质量。职业教育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一方面,要搞好以敬业和诚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学习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要坚持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教学原则,突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训练。要深化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教材、学制安排等,都要适应企业和社会需求,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教学内容要注重学以致用。要改变传统的以学校课堂为中心的做法,职业教育的课堂有些要设在学校,有些可以设在工厂车间、服务场所和田间地头。要加快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学生可以一面在学校学习,一面在企业工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这既可减轻学生和家长的经济负担,毕业后也容易找到工作。职业教育面向就业,重要的是面向企业,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职业院校毕业生在取得学历毕业证书的同时,应能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要从教育体制上搭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互联互通的桥梁,搞好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合理分工和相互衔接,为各类学校毕业生就业成才和终身学习创造条件。要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这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职业院校教师工作是重要的,而且是光荣的。要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建立职业教育专业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实践的制度,制定和完善职业教育兼职教师聘用政策,鼓励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到职业院校兼职。

(四)重视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提高广大农民的职业技能和转移就业能力。今后,我国新增劳动力的主要来源在农村。农村初高中毕业生不仅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也是我国产业工人的后备军,搞好农村职业教育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要制订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计划。面向农村、面向农民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要注重多样化、灵活性和实用性。各级各类职业学校都要扩大面向农村初高中毕业生的招生规模。充分利用广播电大、自学考试、远程教育等方式,发展面向农村青年的职业教育。要加强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建设,每个县(市)都要重点办好一所职业教育中心或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加强农民工转移就业培训,继续实施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提高进城务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同时,做好在乡务农青年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工作。

三、切实加强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加强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三大任务。鉴于当前职业教育比较薄弱,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较多,要更加重视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

首先,切实把加强职业教育作为关系全局的大事。改变职业教育薄弱的状况,要解决体制问题、投入问题、社会环境问题,但首先是要解决对职业教育的思想认识和领导重视问题。认识要到位,领导要到位,工作要到位。现在,一些远见卓识的领导者都认识到,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要,抓职业教育,就是抓就业、抓产业素质、抓投资环境、抓发展后劲和竞争力。目前,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一定要把加强职业教育纳入各级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加大扶持力度,促进职业教育与其他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主要在地方。地方各级政府都要真正重视和加强职业教育,切实解决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中的困难和问题。

第二,进一步理顺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要在国务院领导下,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系会议制度的作用,进一步形成齐抓共管的格局。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做好工作,加强相互配合。地方政府也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要整合现有职业教育资源,改变职业院校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状况。要进一步落实职业院校的办学自主权,增强其自主办学和自主发展的能力。要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城乡统筹、区域合作和对口支援,探索劳动力输出地和输入地职业培训沟通和合作机制。

第三,深化劳动人事制度改革。要改变劳动用工、人才选拔中片面追求学历而轻视技能的做法,制定和完善涉及技能型人才的政策,形成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激励机制。要建立健全专利制度、标准体系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从法律与政策上鼓励和保护技能型人才的发明创造。对生产一线工人改进工艺、优化流程和取得的各种技术革新成果,凡是能产生较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都应予以重奖。

第四,加大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国务院已决定,“”期间中央财政对职业教育投入100亿元,重点用于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充实教学设备,资助贫困家庭学生接受职业教育。地方政府也要增加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要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学生助学制度,使贫困家庭学生通过国家帮助和本人勤工俭学得以顺利完成学业,进一步体现社会主义教育的公平与公正。

第五,形成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舆论氛围。重视技能、重视技工,要成为全社会的一种文明风尚。我们不仅要尊重那些有理论素养的教授、专家,也要尊重那些自己动手、实际操作,有发明创造的技术专家。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出版和其他大众媒体,都要大张旗鼓地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宣传优秀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劳动价值和社会贡献,扫除重学历轻技能、鄙薄职业教育的陈腐落后观念,使新的求学观、择业观和成才观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要认真总结和推广近年来各地发展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和办得好的职业院校的经验,推动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事业的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我们要在以为的党中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振奋精神,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繁荣和发展而努力奋斗!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