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历史导游词(通用3篇)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南京拥有着6000多年文明史、近2620xx年建城史和近520xx年建都史,是中国四大古都,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也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跨度最长的古都,跨度长约1820xx年。长期是中国南方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拥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遗存,其文物保护单位数量之多、门类之全、跨越时间之长,位居全国前列。
历史上南京既受益又罹祸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气度不凡的风水佳境,过去曾多次遭受兵燹之灾,但亦屡屡从瓦砾荒烟中重整繁华。南京是中国古代都城的重要代表,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历史上曾有十二个朝代定都或迁都于南京,故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
在中原被异族所占领,汉民族即将遭受灭顶之灾时,通常汉民族都会选择南京休养生息,立志北伐,恢复华夏。大明、民国二次北伐成功;东晋、萧梁、刘宋三番北伐功败垂成。南宋初立,群臣皆议以建康为都以显匡复中原之图,惜宋高宗无意北伐而定行在于杭州,但迫于舆论仍定金陵为行都。即使太平天国以南京为都,亦以驱除异族统治为动员基础和合法性。故而南京被视为汉族的复兴之地,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和价值,深远的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故朱偰先生在比较了长安、洛阳、金陵、燕京四大古都后,言"此四都之中,文学之昌盛,人物之俊彦,山川之灵秀,气象之宏伟,以及与民族患难相共,休戚相关之密切,尤以金陵为最。"
尝以为中国古都,历史悠久,古迹众多,文物制度,照耀千古者,长安、洛阳而外,厥推金陵。北京虽为辽、金以来帝王之都,然史迹不过千年,非若金陵建都之远在南北朝以前也。他若汴京、临安,一开都于五代,继于北宋;一肇建于吴越,偏安于南宋,其为时较短,而历史遗迹,亦不若长安、洛阳、金陵、北京之众。而此四都之中,文学之昌盛,人物之俊彦,山川之灵秀,气象之宏伟,以及与民族患难与共、休戚相关之密切,尤以金陵为最。--《金陵古迹图考·序》……论者每谓金陵形势,偏于东南,都其地者,往往为南北对峙之局,不足以控制全国,统一宇内。故三山驻师,终鼎足割据之势。五马渡江,开南朝偏安之局。
实则金陵一隅,实中国民族思想之策源地。《世说》所谓“过江诸人,暇日辄至新亭,周觊曰:风景不殊,举目有河山之异;王导曰:当共戮力王室,何至作楚囚对泣耶?”其民族意识之浓厚,可以想象。自后明祖奠都金陵,以伐胡元,终成一统之业;太平天国虽未成功,然亦以金陵相号召;近者如辛亥革命,国军北伐,皆莫不以南京为策源地。金陵之于中国,亦犹Frankfurt a.M.之于德,Orleans之于法,Moscow之于俄;虽未必尽为全国中心,然有事之秋,登高一呼,天下响应。此郑成功之所以海道千里,直薄金陵,恸哭孝陵,以图恢复也。况时移势异,古今未必尽同;昔日中原群雄角逐之场,关中沃野千里天府之国,今皆化为贫瘠,全国财赋之汇,趋于东南,经济重心,厥在江浙。
长安形势虽佳,终不过位列陪都而已。至于北京,固为千馀年来帝王之都,且与东北边防,关系尤重,然形格势禁,殊难恢复首都地位。诚能以金陵为国都,长安为西京,北平为北京,番禺为南京,励精图治,不遑宁处,据龙蟠虎踞之雄,依负山带江之胜,则中兴我民族,发扬我国光,其在兹乎!--《金陵古迹图考·金陵之形势》南京为中国古都,在北京之前,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区,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中之大都市,诚难觅此佳境也。南京将来之发达,未可限量也。天下山川形势,雄伟壮丽,可为京都者,莫逾金陵,至若地势宽厚,关塞险固,总扼中原之夷旷者,又莫过燕蓟。虽云长安有崤函之固,洛邑为天下之中,要之帝王都会,为亿万年太平悠久之基,莫金陵、燕蓟者也。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此乃帝王之宅也。
南京城的气魄,无与伦比,深深铭刻着南北交战的宏大的悲剧性体验。--《五城记--南京》我第一次来南京,就寻寻觅觅,走过了太多古迹。我去寻找乌衣巷、朱雀桥、我走过胭脂井想起张丽华,秦淮烟波那么多的故事,紫金山下看看滚滚长江淘尽千古英雄……我们生活在南京这个地方,受到的文化濡染涤荡还少吗?这座城市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悲情的城市,它也是真正的繁盛帝王都。中国前一千年的历史你看西安,后一千年的历史看南京。所以,真正看懂西安和南京,中国历史中的血脉沧桑变化也就都了解了。
南京是中国六大古都之一,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众多,文化积淀深厚,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南京自2470年前建城起,历经朝代更替,曲折坎坷,仅城市名称就有过金陵、秣陵、扬州、丹阳、江乘、湖熟、建业、建康、江宁、升州、白下、上元、集庆、应天、天京等40多次更改,建置演变频繁为国内罕见。其间既有过令人仰止的辉煌,也有过任人宰割的衰败。
境内文物古迹众多。越城、金陵邑遗址、六朝陵墓石刻、南唐二陵、明代城墙等大批历史遗迹,显示出强烈的古都特色。城市风景秀美。东南山峦起伏,西北江水环绕,城内绿树成荫,四十八景风光迷人,民俗风情引人入胜,已成为国家优秀园林城市、旅游城市。
历史人物众多。春秋时代的吴王孙寿梦、越王句践、西汉开国大将韩信、三国吴主孙权、南唐后主李煜、南宋名将岳飞、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太平天国首领洪秀全、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等都曾在南京印下深深的历史痕迹。李白的诗歌、李煜的词曲、王安石的美文,吴敬梓的小说等为古城留下了灿烂的文化遗产。
南京地处辽阔的长江下游平原,濒江近海,"黄金水道"穿城而过,南京港作为天然良港已成为远东内河第一大港,城市发展也定位于江滨港口城市,目前已成为中国东部地区以电子、汽车、化工为主导产业的综合性工业基地,重要的交通枢纽和通讯中心。
南京城的城墙高度一般在14米到21米之间,城基的宽度为14米左右,顶部的宽度在4米到9米之间。大部分的城墙都先用花岗岩或石灰岩的条石做基础,上面再用大砖垒砌内外两壁和顶部,内外壁之间常用碎砖,砾石和黄土层层夯实。城墙顶部和内外两壁的砖缝里,都浇灌一种"夹浆"。这种夹浆用石灰,糯米汁(或高粱汁)或再加桐油掺和而成,凝固后粘着力很强,使城墙能够经久不坏。墙顶用砖铺成地面并砌成"雉堞"(指城墙顶部靠外一侧的锯齿状矮墙),并有石制的泄水槽以排出雨水。城基部分每隔一定距离也设有排水洞,将城墙内侧的积水排出城外。因此,南京城的基础工程和防护工程都是比较牢固的,故能屹立至今600多年之久。城墙现存21。35公里,仍然是我国最大的一座砖城,并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存南京明城墙为应天府城即京城,城门计有13座,水关两座。城墙上还有垛口13616个,窝铺200座,以供军事防守之用。在城的中央还建有钟楼和鼓楼。
这13座城门的上部,都建有高耸的城楼,而以聚宝门最为雄伟。聚宝,三山和通济三座城门各有城墙四道,每两道之间的空间称为"瓮城",可作为战时的防守之用。聚宝门是这些城门中最坚固的一个,城楼以下部分基本保存完整,而且有所谓"藏军洞"的特殊设施。"藏军洞"实际上就是里端封闭的砖券门洞,在战时可供兵士休息和用来存放军事物资。这种"藏军洞"在聚宝门最南一道的城墙上计有两层共13个,左右两侧的城墙下部又各有7个,加起来有27个。据说,每洞可容纳兵士100人以上,共可藏兵达3000人以上。这种设施在我国古代的其他大城中是极为少见的。每座城门都有内外两道门,外面一道是从城头上放下来的"千斤闸",具有坚固的防御作用;里面一道则是木质再加铁皮做成的两扇大门。在平时,行人车马都从城门洞里通过。
南京明城墙的防,排水系统科学适用,功能包括城垣自身防,排水和对城区的防,排水两部分。城墙填层上部,采用桐油,石灰,黄工拌合的灰浆封顶夯实,厚约1—2米,在其上面和沿墙体两侧直至墙根用灰浆砌筑5—10余层城砖;墙体顶面设置了石质排水明沟,在其明沟约50米距离设置石质出水槽将水排出墙体。城区的防,排水系统,主要是利用城墙底部设置的水关,涵闸。在秦淮河出,入口处分别建有东水关和西水关,水关设有闸门3道,前后2道为木闸门,中间设铁栅门以防潜水入城之敌。东水关内侧还设有33座瓮洞,分为3层(上面两层为藏兵洞),下层(中洞可通船)通水。此外,还设有金川河闸,玄武湖的"通心水坝"(即武庙闸),前湖的半山园闸与琵琶湖的琵琶闸等多处涵闸。这些涵闸,设有铜,铁管和铜水闸,只能进水不可进人,设计巧妙,结构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