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语文老师的建议书(精选21篇)
尊敬的所有语文老师:
以下是鄙人的一些建议,可酌情参考:
第一,老师要学会根据不同的学情来确定、调整教学内容。如果一个班的学生,有的水平高,有的水平低,怎么办?可以尝试复式教学法,先给这个阶段的学生讲,再给另外一个阶段的学生讲。老师一定要记住,你们是要驾驭课堂、驾驭学生的,不能反过来让课堂、让学生驾驭你们。
第二,学情至少可以分为三类:重点学校、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如果你教的是重点学校,重点之“重”在什么地方?重在一定要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开展逻辑训练,注重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关系,等等。
第三,老师始终要明确,语文课的教学目的是什么。教材当中有许多关于动物、植物或者景物的课文,语文老师一定要讲出在作者笔下,这些动物、植物、景物如何美,作者用怎样的方法表现这些美。语文老师不是生物老师、美术老师、思想政治老师。
第四,几乎所有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有精讲和略讲之分。老师讲任何一篇课文,首先要辨别是精讲还是略讲。精讲的一定要讲透,略讲的点到为止,以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这是一个基本规律。如果讲课文不分详略,都用同一种方法,那是违反教育规律的,编教材的目的就是让大家有所参考。
第五,语文老师要反思自己是否明白学生需要什么,该如何教给他们,而不是总埋怨学生水平太低,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没法儿教。
第六,深文浅教,浅文深教,是一个永远的教学原则。不怕有深文,也不怕有浅文,如何深、如何浅,关键看老师如何驾驭,如何判断,如何紧密结合学情。建议教深文抓住一个或两个知识点,讲透、讲足,千万不要散开式地以深讲深。
第七,分析课文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一篇课文需要挖掘的东西特别多,老师们要学会抓重点,坚持“一课一得”原则,不要面面俱到。
第八,千万不要认为讲得深就是深刻,把一点或两点给学生讲明白、讲透就很好。现在很多老师觉得,要把课讲得很深,引经据典,才能体现老师的水平。中小学语文课不需要引经据典、不要讲得太深,除非是教重点实验班,而且是文科重点实验班。
第九,特别建议老师们在讲课时要注意文章体裁,至少要注意文学性体裁和非文学性体裁的区别。文学性体裁一定要以情为主,要情浓意长;非文学性体裁一定要以线索为主,要思路清晰。当然,无论是文学性体裁还是非文学性体裁,都不能离开语和文。
第十,建议老师把自己的课堂减掉三分之一,甚至一半。多出来的时间干什么?把课堂还给学生。语文课不仅是老师讲,还是学生学,老师的话越少越好。老师要学会引导学生说话、写文,谁能把学生表达的欲望“撩拨”起来,谁就是好老师。
第十一,千万不要以为语文想怎么讲就怎么讲。语文课不是随意开放的,有自己的原则、规律和方法。最基本的原则、规律和方法,就是不能离开语和文。
以前从电影、电视就看到这样一个场面:老师坐在教室前面的大椅子上,迎着窗外的阳光给学生朗读书籍……阅读,在美国被提到非常高的高度。美国教育部的网站,赫然写着教育部长玛格丽特·斯佩林斯的话:“能够阅读的孩子,是能够学习的孩子。而能够学习的孩子,将在学校和生活中成功。”以多年的研究为依据,美国的教育工作者们认为,阅读不是自然获得的行为,而是需要习得的技术。因此,儿童的阅读得到了全社会的支持。
吉姆·崔利斯的《朗读手册——大声为孩子读书吧》被誉为改变了美国历史的书籍,它之所以受到推崇,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它掀起了一股为孩子读书的热潮,进而推动了整个国家的阅读进程。吉姆·崔利斯强调说,这本书并非要教孩子“如何”去阅读,而是教孩子“渴望”去阅读。因为,“我们教孩子去热爱与渴望,远比我们教孩子去做重要得多”。美国的儿童书店或大书店的儿童区,往往布置得温馨活泼,可坐可卧,令孩子流连忘返。图书馆的外借率高达30%—50%,而且不断组织故事会、与作者见面会、节庆活动等,吸引小读者,使孩子更容易亲近书籍。许多孩子从穿着尿布的时候起,就开始出入图书馆。在很多美国家庭里见到的昂贵的精装儿童书,不少都是从图书馆借来的,而且很多社区图书馆是联网的,小读者可以在电脑上查询某一本书的下落。
国外对儿童阅读是如此的重视,这就让我想到了我们中国的小学生。从条件上讲,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想看书时有书看,有的孩子就算到了小学毕业也未必去过图书馆。阅读是需要时间的,课外阅读的主要时间主要是在课余,但把所有任务都放到课外去并不合适,因为孩子在课外的阅读时间通常是无法保证的。在语文课时日益减少的情况下,如何还能抽出时间来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这就需要教师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认识到课文只是体现阅读理念的一部分,更多的阅读实践应该放到课本之外。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就曾经介绍说,自己一般只花一学期的二分之一的时间就教完教材,其余的时间都用来指导阅读教材外的内容。
我们语文教师可以推行一种持续默读的阅读教学方式,其目的是激发学生自行阅读的动机,培养终身阅读的习惯。其大致的做法是:每天抽取十到十五分钟的时间,在教室内由学生自行挑选想看的书籍、杂志或报纸阅读,老师不提问、不要求写读书报告,也不做任何分数记录,一段时间下来马上就有教学效果出来。当然,除了让学生自己读书以外,为学生念读故事也是帮助他们成为一位真正读者的必经历程。一般人会认为,只有年幼的孩子才需要成人为他们念读故事。事实上,从学习阅读到建立阅读习惯的过程,需要一个相当长期的过程,在不同的年级都有给学生念读故事的必要,只不过是阅读材料有深有浅。学生学习阅读的过程,是跟着懂阅读的成人一点一滴学习模仿来的。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语文老师能做的和一般教学中所用的技巧差别不大。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杰洛姆·布鲁纳将这一观念阐述如下:一开始,老师得先捉住孩子们的注意力,再慢慢地,用比较戏剧化的方式,来呈现这整个作品。在这一方面,我们语文老师拥有着独特的洞察能力,能够清楚地掌握孩子们对故事长短、难易的理解能力,用孩子们能够接受的方式,在孩子还没有能力完全自我阅读之前,协助孩子们了解故事的每一个环节。老师的这一份工作,正是利用了所谓“最近发展区”中,这个存在于孩子在理解掌握一项学习之前,已经自我建立了一个概略认知的领域,来引导孩子学习。也就是说,老师为孩子们做了一件他们不会做的事;另一方面,也可以说他正引导着孩子,一起做一件如果没有他,孩子就无法自行完成的事情。在这整个过程中,孩子们就慢慢地从一开始完全不会,到接手整个故事的念读工作,老师也可以高高兴兴将这一项工作慢慢移转给班级中的孩子们。念读作品同样有一个选择作品的问题,要求老师选择音节和—谐、篇幅适中的作品,稍长的作品也可以选择最有趣的部分章节朗读,能激发孩子们自己往下阅读的意愿就可以了。
我们语文老师要注意,孩子们一本书看多久应该没有特别严格的说法,一切都应该根据孩子的情况来调整,而且,这期间给孩子新书也是可以的。孩子有个特点,他喜欢熟悉的东西,因为熟悉的东西带给他一种亲近感,但是他又厌恶没有变化的东西,所以及时加入一些新的内容会有助于调动他阅读的积极性。如果他自己特别喜欢某一本书,并且乐此不疲地一天到晚都要看,我们也可以按照他的需求,就在某个时间段内持续的给他看这本书。记得儿子小时候有段时间就是特别喜欢每个故事,并且每天都要听新的内容,那我就会每天都读给他听,直到他读小学三年级才让他开始自己看书,这样坚持下来儿子至少已经听了几百本书的故事了,这对他如今较好的写作能力帮助是很大的。
在为时三天的赛教活动中,我领略了来自全省各地市优秀教师的风采,收获颇丰,特将几点建议书写如下:
一、语文老师要有功底
语文老师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一个缩影,肩负着传承优秀中华文化的神圣使命,语文课堂更是传播文明,启迪性灵的圣殿。在处于社会转型期、多元价值观并存的当代中国,语文课堂应该成为一座灯塔,为学生指明人生的方向;应该打开一扇窗户,让学生感知艺术的光华;应该开启一双慧眼,让他们明辨真、善、美;应该唤醒一颗心灵,让他们不再懵懂、不再困惑、不再麻木,成为一个热爱国家,尊重生命,志趣高雅的现代文明人。
基于语文教育“培养塑造人”的使命和任务,新时代对语文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老师不应是一个照本宣科、喋喋不休的教书先生,而应该思接千载,学贯中西;既要满腹经纶,又要紧扣时代的脉搏;既要有对传统的痴爱与坚守,又要对当下有着新锐的思考与认知。简言之,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有内容、有想法的人。
生命的内容源于积淀。一个没有文化积淀的语文老师上不出一堂有深度的课,一个思想平庸的老师也很难点燃学生的激情。语文老师要把自己从某些重复无效的教学活动中解放出来(解放自己也就是解放学生),多读一些书。古人云“功夫在诗外”,不妨读一些杂书,都是大有裨益的。读史可以让人睿智,哲学书可以让人深邃,文学作品可以让人洞察人性而通明豁达……人类文明的结晶从多方面充盈着我们的心灵,丰富我们的人生,这些都可以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文教育资源。唯有如此,站在三尺讲台上的语文老师才是坚定的、自信的,因为他们的足下,有坚持的土地,是深厚的文化之根。
二、语文老师要锤炼自己的课堂语言
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美育。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首先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美。语文之美,除了文本的意蕴,还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教师的课堂语言。语文教师是汉语言文字的使用者和示范者,更应该展现语言在传递信息上的准确与凝练,在表达情感上的艺术美与感染力。
尊敬的老师:
您好!冒昧给您写这封建议书,请您在百忙中抽空看一看。您是学校的校长,每天有很多事要做。您为我们呕心沥血地工作,对学校注入了满腔热忱。使得学校井井有条。
但是,您却忽略了四楼的重要场所——图书室。使得满腹知识的它忘记了它的使命,进入了一阵又一阵的沉睡之中。在神圣的学堂中,关上了一扇求知的大门。您知道吗?有多少渴望读书的眼睛,透过窗户望着“可望而不可及”的书架。您知道这一切吗?记得上次您让我们打扫图书室时,那里尘土飞扬,刚擦完一张桌子,抹布就黑了。难道这么一间为同学而修建的知识宝库,就甘心淹没在浑黄的尘埃中吗?许多在学校不应该发生的事也同“蠢蠢欲动”发展到了“横行霸道”:本文由百范文网编辑整理,转载自百范文网
1、许多同学由于不能分清图书的好处和坏处,盲目阅读了对成长有害的不良书刊;
2、课间做完作业后,因没事可做,疯疯打打造成了危险;
3、由于没在小时养成读书的习惯,许多人只机械地接受老师教的知识,自己不在课外学习。
鉴于以上3点,我们诚心诚意地向您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尽快开放读书室,购买健康的书刊,添置《十万个为什么》、《百科知识大全》等知识性读物。并且最好定期更换图书,已防同学们乏味;
2、让两人担当“图书管理员”,已防撕书、偷书现象发生;
3、每学期期末后开展“读书会”和“知识抢答”,使我们得到了知识,也陶冶了情操,还得到了乐趣。
以上建议,请您采纳,让校园再添上一笔古香古色的书香气。如有不合适的,请您多多原谅。
学生:
尊敬的所有语文老师:
在你无拘无束地邀领你的学生一起在语文的天地遨游的同时,你还必须有一双坚实的翅膀。这翅膀,就是语言文字的基础。因此,我们提倡的是共性基础上的飞扬。”
那么,我们所认为的共性是什么?如何才能在共性的基础上做到的张扬?其方向在哪里?
我认为:认识共性的问题,也就是认识语文是什么的问题。多年来,人们对于这个问题各执一词,众说纷纭。争论过后,各人还是教自己的书,还是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陶醉地舞蹈。有的,教学成绩好但缺少反思,认为自己的方法是最适合学生的,几十年就这样“无畏”地走过;教学成绩一般不得不反思的,拘囿在自己的圈子里挣扎,挣脱而不得解。到底语文教师应该走哪一条路?哪一条才是我们的真路?今天的这样说,明天的教授那样说,我们真的无所适从了,于是,到最后就作罢了,还是觉得自己的路最适合自己了。
这样的焦灼和因此所养成的“无所谓”的态度,占据了我们语文教师的心。但是,在我们的内心,渴望变革,渴望走“正道”的希望从未熄灭。我们在反思,我的教学是不是走歪了;我们在忏悔,我的教育是不是“非教育”的。是啊,我们是该全面反思和忏悔的时候了。反思的方向在于:我走得或快或慢,但这是一条背道而驰的路;忏悔的方向在于:在自己的田地里,做的是“不得人心”的所谓“好事”。
那么,在这里我坚决地提出:只有认识了语文是什么的问题,才能解决如此多的弊病。那么,语文是什么?在我看来,我们作为一线的教师,不要陷于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论争中让自己无所适从。一线教师自有我们自己的理解,语文就是两种认识,你说的语文是小语文还是大语文,我的意思是说:我们要树立大语文观。在大语文观认识的基础上,语文其实就是三个语词:“文字、文学、文化”。文字,我们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和记忆,这需要像考据家一样仔仔细细不得马虎;文学,我们的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文学的田地滋润和熏陶,培养书卷气,在这里,要的是涉猎和碰撞;文化,我们的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把问题要放在大的文化背景下来解读,来品味,来判断,来接纳,来创建,在这里,要的是交融和碰发。
解决了语文是什么的问题,我们就要扎实地前进。我们不妨把语文教学分为“小学”和“大学”两部分。通过感悟,亲近作者,体味作者情感,提高水平和审美能力,这是“大学”。识记字词,掌握语法,熟悉文章的规律,这是“小学”。“大学”教学应舍弃一切条条框框,彻底摆脱匠气,或作慷慨激昂的演讲,或创设如临其境的氛围,或民主平等的讨论,以融动心灵为目的。“小学”教学则应如学者一般,仔细辩析,认真分类,全面,以准确运用为目的。两种课程分清,合理安排,各自独立而又互为补充。我想基于以上的实践,我们所提出的:要给学生一个好的分数,进入高一级的平台;要给学生一个的天空,进入一个的境界,是能够实现的!
解决了共性的问题(在单位获得了一定的认同感),那你就可以在共性的基础上尽情地和你的学生飞翔了,我们知道,这个飞翔叫“张扬”。张扬有度,张扬有法,张扬有果,这样的张扬那就是。的个体多了,语文才称之为语文。
张扬有度:我们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通病,把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以前是强加于学生教参的观点,现在是强加于学生自己主观的想法,殊不知这样的倾向是极其危险的。危险在于,你可能给学生带去一种极端的个人主义的宣泄,而不是一种兼容并包的胸怀。所以,我们要做的是:给学生一个自由的'天空,而不是把你的和做法强加于学生的身上。让师生在自由的天空下,汲取一切人类文化的成果,在不断探求的过程中获得的启迪。
张扬有法:一切文学都已经失去了她存在的现场。我们语文教师就没有必要让学生必须信一种他人对文章的解说。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让文学活在当下。简而言之,那就是要链接生活。在文学作品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在字里行间参透当下的人生百味。也许,你要说:人生百味,学生尚且过早。过早的给学生一些灰色的东西,不利于他的成长。但我始终坚信:只有接触真相的人,才越来越坚强。也许,你要说:那么深奥的东西老师都接受不了,学生能接受吗?我说能!其实,你说出“不能”的根由还在于:你所认为的教学就是传授知识,教师永远比学生能在作祟而已。在这里,我还是恳求各位老师,其实学生比我们更优秀。我们不能拿着我们仅有的一点知识横亘在学生求知的路上,这样做就是扼杀。
张扬有果:课堂张扬了,气氛活跃了,师生关系变得融洽了。但是在这里,不要融洽过了,否则就成了随便。我们不学那些“以学生的怕老师赢得课堂的敬畏”,我们要力求:让使师生浮躁的心沉静下来。有了的交流,有了沉静的课堂做基础,那必须有“有效的果”做结,才是完美的。但是,在现实的课堂上,我们做到了的张扬但是学生所谓的成绩平平,这让我们百思不得其解。我想:你所认为的张扬,只是你教师一个人的张扬而已,课堂上,根本就没有学生真正的参与。这样的课堂,学生的阅读能力、水平,在你的潇潇洒洒中变成附属。你总认为,他们的成绩肯定会好的,殊不知,大相径庭。那么,在这种焦虑面前,我们要做的是:张扬的目标是学生阅读和能力的提高。不妨,可以和学生一天背一段优美的文字,取消读书笔记;不妨,可以和学生隔天背一首课外诗词,取消周记的;不妨可以和学生两周一次背一些文章的好题目,取消提纲练习。所有这些不妨要指向教学实际。优美的文字,可以用在哪一类的中;课外诗词,可以做哪类的大小标题等等。实际上,还是我在第一条建议里所说的:我们追求的自由,而行动上要妥协。
建议人:
日期:
亲爱的语文老师们:
以前从电影、电视就看到这样一个场面:老师坐在教室前面的大椅子上,迎着窗外的阳光给学生朗读书籍……阅读,在美国被提到非常高的高度。美国教育部的站,赫然写着教育部长玛格丽特·斯佩林斯的话:“能够阅读的孩子,是能够学习的孩子。而能够学习的孩子,将在学校和生活中成功。”以多年的研究为依据,美国的教育工作者们认为,阅读不是自然获得的行为,而是需要习得的技术。因此,儿童的阅读得到了全社会的支持。
吉姆·崔利斯的《朗读手册——大声为孩子读书吧》被誉为改变了美国历史的书籍,它之所以受到推崇,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它掀起了一股为孩子读书的热潮,进而推动了整个国家的阅读进程。吉姆·崔利斯强调说,这本书并非要教孩子“如何”去阅读,而是教孩子“渴望”去阅读。因为,“我们教孩子去热爱与渴望,远比我们教孩子去做重要得多”。美国的儿童书店或大书店的儿童区,往往布置得温馨活泼,可坐可卧,令孩子流连忘返。图书馆的外借率高达30%—50%,而且不断组织故事会、与作者见面会、节庆活动等,吸引小读者,使孩子更容易亲近书籍。许多孩子从穿着尿布的时候起,就开始出入图书馆。在很多美国家庭里见到的昂贵的精装儿童书,不少都是从图书馆借来的,而且很多社区图书馆是联的,小读者可以在电脑上查询某一本书的下落。
国外对儿童阅读是如此的重视,这就让我想到了我们的小学生。从条件上讲,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想看书时有书看,有的孩子就算到了小学毕业也未必去过图书馆。阅读是需要时间的,课外阅读的主要时间主要是在课余,但把所有任务都放到课外去并不合适,因为孩子在课外的阅读时间通常是无法保证的。在语文课时日益减少的情况下,如何还能抽出时间来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这就需要教师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认识到课文只是体现阅读理念的一部分,更多的阅读实践应该放到课本之外。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就曾经介绍说,自己一般只花一学期的二分之一的时间就教完教材,其余的时间都用来指导阅读教材外的内容。
我们语文教师可以推行一种持续默读的阅读教学方式,其目的是激发学生自行阅读的动机,培养终身阅读的习惯。其大致的做法是:每天抽取十到十五分钟的时间,在教室内由学生自行挑选想看的书籍、杂志或报纸阅读,老师不提问、不要求写读书报告,也不做任何分数记录,一段时间下来马上就有教学效果出来。当然,除了让学生自己读书以外,为学生念读故事也是帮助他们成为一位真正读者的必经历程。一般人会认为,只有年幼的孩子才需要成人为他们念读故事。事实上,从学习阅读到建立阅读习惯的过程,需要一个相当长期的过程,在不同的年级都有给学生念读故事的必要,只不过是阅读材料有深有浅。学生学习阅读的过程,是跟着懂阅读的成人一点一滴学习模仿来的。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语文老师能做的和一般教学中所用的技巧差别不大。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杰洛姆·布鲁纳将这一观念阐述如下:一开始,老师得先捉住孩子们的注意力,再慢慢地,用比较戏剧化的方式,来呈现这整个作品。在这一方面,我们语文老师拥有着独特的洞察能力,能够清楚地掌握孩子们对故事长短、难易的理解能力,用孩子们能够接受的方式,在孩子还没有能力完全自我阅读之前,协助孩子们了解故事的每一个环节。老师的这一份工作,正是利用了所谓“最近发展区”中,这个存在于孩子在理解掌握一项学习之前,已经自我建立了一个概略认知的领域,来引导孩子学习。也就是说,老师为孩子们做了一件他们不会做的事;另一方面,也可以说他正引导着孩子,一起做一件如果没有他,孩子就无法自行完成的事情。在这整个过程中,孩子们就慢慢地从一开始完全不会,到接手整个故事的念读工作,老师也可以高高兴兴将这一项工作慢慢移转给班级中的孩子们。念读作品同样有一个选择作品的问题,要求老师选择音节和谐、幅适中的作品,稍长的作品也可以选择最有趣的部分章节朗读,能激发孩子们自己往下阅读的意愿就可以了。
我们语文老师要注意,孩子们一本书看多久应该没有特别严格的说法,一切都应该根据孩子的情况来调整,而且,这期间给孩子新书也是可以的。孩子有个特点,他喜欢熟悉的东西,因为熟悉的东西带给他一种亲近感,但是他又厌恶没有变化的东西,所以及时加入一些新的内容会有助于调动他阅读的积极性。如果他自己特别喜欢某一本书,并且乐此不疲地一天到晚都要看,我们也可以按照他的需求,就在某个时间段内持续的给他看这本书。记得儿子小时候有段时间就是特别喜欢每个故事,并且每天都要听新的内容,那我就会每天都读给他听,直到他读小学三年级才让他开始自己看书,这样坚持下来儿子至少已经听了几百本书的故事了,这对他如今较好的能力帮助是很大的。
建议人:
日期:
亲爱的语文老师:
曾老师,您好:
这个暑假,我在网上找到一个绿色作文网,叫“作文网”。它是教育局办的。网站的特点就是师生互动,各叙己见。只要你把作文投上去,大家都可以帮你点评打分,你也可以帮别人点评,就在这热热闹闹的环境中,使我收获不少,也爱上了作文。
而且,我觉得在这个网站,有许许多多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中小学生,他们的作文水平都很高,又是一个非常谦虚热情的群体。为什么在这儿,同学们都那么热爱作文呢?更可贵的是,他们的作文都写的非常自信,就像在玩儿似的。不像在我们班里,有大多数同学都害怕写作文。就算被逼而写出来了,也只是几句千篇一律的话,构思不新,语句不新,题材不新,几乎停留在二、三年级的写活水平上。这怎么是好呢?
我觉得学生只靠老师平时布置的课堂作文是不够的,写作文是靠博览群书、细察生活、积累素材的,但更重要的还是要我们多写多练,特别是要培养同学们对写作文有兴趣,要让同学们自己主动想去写,让同学们有感而发,这样才能提高作文水平。所以,我想提个建议,是不是我们班也可以成立一个作文兴趣小组,比方说“绿太阳文学社”之类的。
但是,我是个性格内向的女孩,胆子小,组织能力差。所以希望曾老师能够帮助我成立这个小组,让爱写作的同学们都来参加,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促进,使大家的作文水平有所提高。然后让同学们把作文投到小荷网上去,让同学们结识更多的作文爱好者。通过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从而提高我们班的作文水平。
曾老师,不知道我的建议是不是切合实际,请老师决定。
你的学生:
20xx年9月20日
尊敬的语文老师:
今天中午,我参加了语文组的一次教研活动。地点在板房会议室,内容是由教研组长欧东升老师传达到成都参加语文学科“有效教学研讨会”的有关。欧东升老师把五个半天会议(研讨活动)的内容作了认真的传达,并且谈了自己的感受。但我觉得今天的活动可能是受到时间的限制吧,开展得不够深入,只由欧老师作了会议传达,其他同志没有参与讨论发言。
针对我校语文教学的状况,对我们语文组的同志做几点建议。
一、加强朗读训练,对古诗文及其它重点目、段落要求学生背诵。通过朗读、背诵培养学生的语感。
二、适当开展写字教学,坚持对学生进行书写训练。要求学生书写工整、规范,不写错字别字,注重词语的积累。
三、鼓励学生订阅课外读物,增大阅读量。
四、指导学生观察社会,感悟生活。鼓励学生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悟,以周记等形式记录下来。通过建立班级美文集,或班级博客等,激发学生的热情。
五、教师要多阅读,坚持。平时听老师摆谈,有的很有见解,可是大都没形成文字。如果我们坚持每天能有三千字的阅读量,一千字的量,通过博客,圈子,与同事,与学生相互交流,几年下来,定会有所成就。 其实,这一条也是对各学科老师的建议。
建议人:
亲爱的语文老师们:
作为教师的责任在于:确立自由的教育观,培养有自由胸怀的民主主义下的公民,并以自身作为表率。那么,一个语文教师的责任是什么?简而言之,培养上自由的文化人,培养行动上妥协的公民人。
语文教师只有转变思维,才能走得更远
是行动的先导,这是众人皆知的道理。同样,有什么样的语文教育观,就有什么样的语文教育教学行为。对于语文是什么,我们作为语文教师的都能说出个一二来,我们也许正陷于语文到底是什么的争论中,我们也许在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左右摇摆中。但是,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你有没有想到:我是语文教师,但我首先是一个教师,那么教师到底是什么?在我看来,教师首先是引领者。知识的传授,其实是末技,而学习方法的习得、习惯的养成、的引领是最为重要的。从这个意义出发,作为教师的责任在于:确立自由的教育观,培养有自由胸怀的民主主义下的公民,并以自身作为表率。那么,一个语文教师的责任是什么?简而言之,培养上自由的文化人,培养行动上妥协的公民人。 上崇尚自由,即必须在方面敢于怀疑,勇于批评、坚持独立的思考,并对于不同的学说有尊重心,养成民主式的习惯与治学态度。对于不同的学说与主义,学生都应该彻底了解,决不能以教师的学说为唯一。在众多的学说面前,然后自己做一番分析,由自己的反复思考能力,从独立自主的观点,加以选择,如此方能免于盲从。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具有自由的人。
行动上必须妥协。妥协不是抛弃自己的追求,而是在行动方面必须使受教育者养成尊重异派存在的态度,必须学会协调、合作、折衷、让步,乃至严复所说的“屈己以为公”。
既然我们明确了我们语文教师的责任,那么,我们如何来行动,如何在行动唤起大踏步走的冲动。不妨,你可以做以下的尝试:
1、不断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你所教给学生的东西未必是“真理”。
无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教师(工具性见长、人文性见长)千万不要认为:你所教给学生的是唯一的真理,是千真万确的定论。所以,你不妨告诉你的学生,老师所讲得未必是真实。教科书上所说得未必也是真实,作为学生所要做的,那就是:多一双明眸擅辨的双眼,在慧眼的基础上,善于用“第三只眼”来看问题。
2、把问题放在更大的时空坐标中来思考,力求给事物以真实。
这个问题是以怀疑和争辩作为基础的。比如你在讲授《杨修之死》时,千万不要认为教学书上所认为的“杨修最终被杀,是因为它卷入了曹家的家庭事务。”这样的分析是千真万确的。你可以不妨这样启迪你的学生,“同学们是否同意教学书上的分析,不同意的话,请说出你的理由”。这样的一个怀疑,这样的一个争论,不就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习惯吗?不就是培养学生的自由之吗?不就是培养具有独立人格的现代公民吗?如果,还是以教学书为“真理”。那么,作为教师的你,只是一个“工具”而已,那么你的学生在这样的课堂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会不知不觉中变成的“奴化”的人。我们当然不希望看到:我们语文教师一个个变成“工具”,我们的学生一个个变成了“奴化”的人。那么,就从多一份怀疑出发,你越来越会发现,事情并不是如谁所说,你会更加接近真实。
建议人:
日期:
尊敬的所有语文老师:
以下是鄙人的一些建议,可酌情:
第一,老师要学会根据不同的学情来确定、调整教学内容。如果一个班的学生,有的水平高,有的水平低,怎么办?可以尝试复式教学法,先给这个阶段的学生讲,再给另外一个阶段的学生讲。老师一定要记住,你们是要驾驭课堂、驾驭学生的,不能反过来让课堂、让学生驾驭你们。
第二,学情至少可以分为三类:重点学校、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如果你教的是重点学校,重点之“重”在什么地方?重在一定要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开展逻辑训练,注重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关系,等等。
第三,老师始终要明确,语文课的教学目的是什么。教材当中有许多关于动物、植物或者景物的课文,语文老师一定要讲出在作者笔下,这些动物、植物、景物如何美,作者用怎样的方法表现这些美。语文老师不是生物老师、美术老师、政治老师。
第四,几乎所有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有精讲和略讲之分。老师讲任何一课文,首先要辨别是精讲还是略讲。精讲的一定要讲透,略讲的点到为止,以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这是一个基本规律。如果讲课文不分详略,都用同一种方法,那是违反教育规律的,编教材的目的就是让大家有所。
第五,语文老师要反思自己是否明白学生需要什么,该如何教给他们,而不是总埋怨学生水平太低,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没法儿教。
第六,深文浅教,浅文深教,是一个永远的教学原则。不怕有深文,也不怕有浅文,如何深、如何浅,关键看老师如何驾驭,如何判断,如何紧密结合学情。建议教深文抓住一个或两个知识点,讲透、讲足,千万不要散开式地以深讲深。
第七,分析课文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一课文需要挖掘的东西特别多,老师们要学会抓重点,坚持“一课一得”原则,不要面面俱到。
第八,千万不要认为讲得深就是深刻,把一点或两点给学生讲明白、讲透就很好。现在很多老师觉得,要把课讲得很深,引经据典,才能体现老师的水平。中小学语文课不需要引经据典、不要讲得太深,除非是教重点实验班,而且是文科重点实验班。
第九,特别建议老师们在讲课时要注意文章体裁,至少要注意文学性体裁和非文学性体裁的区别。文学性体裁一定要以情为主,要情浓意长;非文学性体裁一定要以线索为主,要思路清晰。当然,无论是文学性体裁还是非文学性体裁,都不能离开语和文。
第十,建议老师把自己的课堂减掉三分之一,甚至一半。多出来的时间干什么?把课堂还给学生。语文课不仅是老师讲,还是学生学,老师的话越少越好。老师要学会引导学生说话、写文,谁能把学生表达的欲望“撩拨”起来,谁就是好老师。
第十一,千万不要以为语文想怎么讲就怎么讲。语文课不是随意开放的,有自己的原则、规律和方法。最基本的原则、规律和方法,就是不能离开语和文。
建议人:
日期:
亲爱的语文老师们:
作为教师的责任在于:确立自由精神的教育观,培养有自由胸怀的民主主义下的公民,并以自身作为表率。那么,一个语文教师的责任是什么?简而言之,培养思想上自由的文化人,培养行动上妥协的公民人。
语文教师只有转变思维,才能走得更远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这是众人皆知的道理。同样,有什么样的语文教育观,就有什么样的语文教育教学行为。对于语文是什么,我们作为语文教师的都能说出个一二来,我们也许正陷于语文到底是什么的争论中,我们也许在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左右摇摆中。但是,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你有没有想到:我是语文教师,但我首先是一个教师,那么教师到底是什么?在我看来,教师首先是引领者。知识的传授,其实是末技,而学习方法的习得、习惯的养成、思想的引领是最为重要的。从这个意义出发,作为教师的责任在于:确立自由精神的教育观,培养有自由胸怀的民主主义下的公民,并以自身作为表率。那么,一个语文教师的责任是什么?简而言之,培养思想上自由的文化人,培养行动上妥协的公民人。 思想上崇尚自由,即必须在思想方面敢于怀疑,勇于批评、坚持独立的思考,并对于不同的学说有尊重心,养成民主式的思想习惯与治学态度。对于不同的学说与主义,学生都应该彻底了解,决不能以教师的学说为唯一。在众多的学说面前,然后自己做一番分析,由自己的反复思考能力,从独立自主的观点,加以选择,如此方能免于盲从。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具有自由思想的人。
行动上必须妥协。妥协不是抛弃自己的思想追求,而是在行动方面必须使受教育者养成尊重异派存在的态度,必须学会协调、合作、折衷、让步,乃至严复所说的“屈己以为公”。
既然我们明确了我们语文教师的责任,那么,我们如何来行动,如何在行动唤起大踏步走的冲动。不妨,你可以做以下的尝试:
1、 不断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你所教给学生的东西未必是“真理”。
无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教师(工具性见长、人文性见长)千万不要认为:你所教给学生的是唯一的真理,是千真万确的定论。所以,你不妨告诉你的学生,老师所讲得未必是真实。教科书上所说得未必也是真实,作为学生所要做的,那就是:多一双明眸擅辨的双眼,在慧眼的基础上,善于用“第三只眼”来看问题。
2、 把问题放在更大的时空坐标中来思考,力求给事物以真实。
这个问题是以怀疑和争辩作为基础的。比如你在讲授《杨修之死》时,千万不要认为教学参考书上所认为的“杨修最终被杀,是因为它卷入了曹家的家庭事务。”这样的分析是千真万确的。你可以不妨这样启迪你的学生,“同学们是否同意教学参考书上的分析,不同意的话,请说出你的理由”。这样的一个怀疑,这样的一个争论,不就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习惯吗?不就是培养学生的自由之精神吗?不就是培养具有独立人格的现代公民吗?如果,还是以教学参考书为“真理”。那么,作为教师的你,只是一个“工具”而已,那么你的学生在这样的课堂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会不知不觉中变成的“奴化”的人。我们当然不希望看到:我们语文教师一个个变成“工具”,我们的学生一个个变成了“奴化”的人。那么,就从多一份怀疑出发,你越来越会发现,事情并不是如谁所说,你会更加接近真实。
尊敬的:
你好!
初踏讲台,恐怕没有一个人不想成为一个好老师,但事实是,在经历了最初七年左右的调整磨合和适应发展期后,教师在一个相对稳定的高原发展期出现了明显的分化:小部分人通过再学习、再创造,教学水平得到升华,教学效果出现第二个上升期,逐步成为所谓“学者型”教师,这个比例不高,大约15%;而大
部分人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先后开始下降,虽然下降的速度与幅度不同,但一直是平平的“教书匠”,比例在85%左右。于是,天天进课堂,却难以对教学做出深刻的理解与独创性的探索;天天面对学生,却难以走进学生心灵,成为他们人生的导师;天天面对教材,却难以进行富有创意的设计;天天面对困惑,却习以为常,难以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很好地解决,这成了大多数教师的真实写照。看到过很多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在踌躇满志地要在三尺讲台挥洒青春实现教育理想的时候,被开学仅两个月后的第一次期中考试一棒打闷,于是,痛定思痛,立志要狠抓双基,扎扎实实地搞好语言文字训练。我担心年轻的你即将走上的是一条自认为不是弯路的弯路.担心年轻的你仅仅是一个专注于应试的好老师,仅仅是学校考核意义上的好老师。
为什么有些老师沉溺于在“自我陶醉”似的讲课无法自拔;为什么,为什么有些老师热衷于课上天花乱坠的旁征博引难道回归语文,就仅仅是语言文字?难道做一个好老师,就一定奔着考试的常胜冠军努力奋斗?
诚然,在这个教育被异化了的时代,教育,被赋予了太多与之并无多大干系的社会的烙印,涂抹了太多功利的色彩。但是,如果你还心存那份对理想教育的向往,对教师职业的许多期待,对语文的些许眷恋,对学生深切的期望,对未来美好的憧憬,那么,你很有可能会成为一个不平庸的语文教师,一个语文教育的。
也不要忘记了,在张扬你的同时,一定要遵循教育的共性。换言之,在你无拘无束地邀领你的学生一起在语文的天地遨游的同时,你还必须有一双坚实的翅膀。这翅膀,就是语言文字的基础。因此,我们提倡的是共性基础上的飞扬。
打造精品课堂,夯实语文双基,注重能力培养,彰显学生语文老师,你要做的还很多。语文老师,你很累,做个好的语文老师,其实很难。
我衷心地希望,在教学之路起始的时候,不要迷失了,不要盲从了。
建议人:
日期:
亲爱的语文老师:
曾老师,您好:
这个暑假,我在网上找到一个叫“作文网”。它是教育局办的。网站的特点就是师生互动,各叙己见。只要你把作文投上去,大家都可以帮你点评打分,你也可以帮别人点评,就在这热热闹闹的环境中,使我收获不少,也爱上了作文。
而且,我觉得在这个网站,有许许多多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中小学生,他们的作文水平都很高,又是一个非常谦虚热情的'群体。为什么在这儿,同学们都那么热爱作文呢?更可贵的是,他们的作文都写的非常自信,就像在玩儿似的。不像在我们班里,有大多数同学都害怕写作文。就算被逼而写出来了,也只是几句千篇一律的话,构思不新,语句不新,题材不新,几乎停留在二、三年级的写活水平上。这怎么是好呢?
我觉得学生只靠老师平时布置的课堂作文是不够的,写作文是靠博览群书、细察生活、积累素材的,但更重要的还是要我们多写多练,特别是要培养同学们对写作文有兴趣,要让同学们自己主动想去写,让同学们有感而发,这样才能提高作文水平。所以,我想提个建议,是不是我们班也可以成立一个作文兴趣小组,比方说“绿太阳文学社”之类的。
但是,我是个性格内向的女孩,胆子小,组织能力差。所以希望曾老师能够帮助我成立这个小组,让爱写作的同学们都来参加,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促进,使大家的作文水平有所提高。然后让同学们把作文投到小荷网上去,让同学们结识更多的作文爱好者。通过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从而提高我们班的作文水平。
曾老师,不知道我的建议是不是切合实际,请老师决定。
你的学生:
20xx年9月20日
初踏讲台,恐怕没有一个人不想成为一个好老师,但事实是,在经历了最初七年左右的调整磨合和适应发展期后,教师在一个相对稳定的高原发展期出现了明显的分化:小部分人通过再学习、再创造,教学水平得到升华,教学效果出现第二个上升期,逐步成为所谓“学者型”教师,这个比例不高,大约15%;而大
部分人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先后开始下降,虽然下降的速度与幅度不同,但一直是平平的“教书匠”,比例在85%左右。于是,天天进课堂,却难以对教学做出深刻的理解与独创性的探索;天天面对学生,却难以走进学生心灵,成为他们人生的导师;天天面对教材,却难以进行富有创意的设计;天天面对困惑,却习以为常,难以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很好地解决,这成了大多数教师的真实写照。 看到过很多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在踌躇满志地要在三尺讲台挥洒青春实现教育理想的时候,被开学仅两个月后的第一次期中考试一棒打闷,于是,痛定思痛,立志要狠抓双基,扎扎实实地搞好语言文字训练。我担心年轻的你即将走上的是一条自认为不是弯路的弯路.担心年轻的你仅仅是一个专注于应试的好老师,仅仅是学校考核意义上的好老师。
为什么有些老师沉溺于在“自我陶醉”似的讲课无法自拔;为什么,为什么有些老师热衷于课上天花乱坠的旁征博引„„难道回归语文,就仅仅是语言文字?难道做一个好老师,就一定奔着考试的常胜冠军努力奋斗?
诚然,在这个教育被异化了的时代,教育,被赋予了太多与之并无多大干系的社会的烙印,涂抹了太多功利的色彩。但是,如果你还心存那份对理想教育的向往,对教师职业的许多期待,对语文的些许眷恋,对学生深切的期望,对未来美好的憧憬,那么,你很有可能会成为一个不平庸的语文教师,一个语文教育的专家。
也不要忘记了,在张扬你的个性同时,一定要遵循教育的共性。换言之,在你无拘无束地邀领你的学生一起在语文的天地遨游的同时,你还必须有一双坚实的翅膀。这翅膀,就是语言文字的基础。因此,我们提倡的是共性基础上的个性飞扬。
打造精品课堂,夯实语文双基,注重能力培养,彰显学生个性„„语文老师,你要做的还很多。语文老师,你很累,做个好的语文老师,其实很难。
我衷心地希望,在教学之路起始的时候,不要迷失了,不要盲从了„„
尊敬的语文老师:
您好!我冒昧给您写这封建议书,请您从百忙中抽空看一看。
就是希望老师能够让同学们多集班费,买一些学习资料和同步作文放在图书角上,定期换新的书籍。我们看来看去都是这些书,会让大家感到乏味。
有的同学非常离谱,不把自己的好书贡献给班级,却把无用的漫画书和一年级用过的同步作文放到图书角,应付老师。还有的同学更是自私,一本书都不捐呢!
最近班里经常出现偷书的问题,我希望老师能重视它,不能让这些人逍遥法外。我觉得应该让同学们投票决定,找两个比较可信的同学当图书管理员。让他们做好每一次借书的记录,如果发现了小偷应该让书本的主人决定怎样赔。
同学们不爱护书籍,不但把图书角弄的乱七八糟,而且还把书本弄得遍体鳞伤。还有谁愿意在脏兮兮的图书角里借书看呢?应该对不爱护书籍的人做出处罚,要对捐书的主人做出赔偿。要让同学们定期打扫图书角,保持书本的整洁和卫生。
我真心向您提出这几点建议:
1、收集班费,购买新书,定期换书。
2、要求每个同学最少捐两本书,并且是对我们有利的书籍。
3、选出图书管理员,不能让偷书贼逍遥法外。
4、爱护图书一角,定期打扫卫生,对破坏书籍的同学做出处罚。
敬爱的语文老师:
您好!
语文老师,有些话不好当面说,所以,我在文章中和您交流一下。
我感觉您是属于“唯美派”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您总是比较喜欢好词佳句多的一些文章。
那次考场作文是半命题的《什么给我的感悟》。您给我们读了一篇《远方给我的感悟》。读完后,您说这篇文章很好,经过改卷老师的一致认同,只扣一分。但我总觉得,这篇文章很“空洞”,没有具体事例,全文都是好词佳句,抒情之类的话一刻都没停息过,到最后我什么也没听懂,只听懂五个字:远方很遥远。我认为这类文章只是花大本钱去包装,表面看上去,哇,这么抒情!这么有诗意!但仔细回味就会感觉没有什么实在的内容,很“空”。
还有一次,我发现自己的作文成绩老是在A与B之间徘徊,我很郁闷,不知这是为什么,便把同学的作文拿来看看,特别选了几篇成绩为“A++”的作文,果不出所料,里面的好词佳句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断,一个接着一个,一句连着一句,也不知他们哪来的这么多好词佳句,这也太夸张了吧,写文章不就是说话吗,可生活中哪个人会这样说话呢?这连篇累牍的好词佳句,哪是人话呀!
可为了分数,无奈我也学着他的样子写了一篇“好词佳句”派的,虽说没有“A++”但也有了“A+”。我还看了一些同学的文章,有些文章我觉得写得很有个性,内容情感都很真实,可就是不入老师的法眼,虽说没扣得很厉害,但至少也扣了三四分。哎,在老师眼中,好词佳句多的“唯美法”、“烂抒情”真是很吃香。
语文老师,希望你也能接受一些有个性的文章,因为每一个人看事情的角度是不同的,真正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能有自己的语言风格的,这才叫创作!说实话,我不喜欢那些好词佳句堆砌起来的所谓的“美文”,如果硬是为了高分去勉强拼凑,那真是一件痛苦的事。
建议人:
日期:
亲爱的语文老师们:
作为教师的责任在于:确立自由精神的教育观,培养有自由胸怀的民主主义下的公民,并以自身作为表率。那么,一个语文教师的责任是什么?简而言之,培养思想上自由的文化人,培养行动上妥协的公民人。
语文教师只有转变思维,才能走得更远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这是众人皆知的道理。同样,有什么样的语文教育观,就有什么样的语文教育教学行为。对于语文是什么,我们作为语文教师的都能说出个一二来,我们也许正陷于语文到底是什么的争论中,我们也许在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左右摇摆中。但是,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你有没有想到:我是语文教师,但我首先是一个教师,那么教师到底是什么?在我看来,教师首先是引领者。知识的传授,其实是末技,而学习方法的习得、习惯的养成、思想的引领是最为重要的。从这个意义出发,作为教师的责任在于:确立自由精神的教育观,培养有自由胸怀的民主主义下的公民,并以自身作为表率。那么,一个语文教师的责任是什么?简而言之,培养思想上自由的文化人,培养行动上妥协的`公民人。 思想上崇尚自由,即必须在思想方面敢于怀疑,勇于批评、坚持独立的思考,并对于不同的学说有尊重心,养成民主式的思想习惯与治学态度。对于不同的学说与主义,学生都应该彻底了解,决不能以教师的学说为唯一。在众多的学说面前,然后自己做一番分析,由自己的反复思考能力,从独立自主的观点,加以选择,如此方能免于盲从。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具有自由思想的人。
行动上必须妥协。妥协不是抛弃自己的思想追求,而是在行动方面必须使受教育者养成尊重异派存在的态度,必须学会协调、合作、折衷、让步,乃至严复所说的“屈己以为公”。
既然我们明确了我们语文教师的责任,那么,我们如何来行动,如何在行动唤起大踏步走的冲动。不妨,你可以做以下的尝试:
1、不断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你所教给学生的东西未必是“真理”。
无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教师(工具性见长、人文性见长)千万不要认为:你所教给学生的是唯一的真理,是千真万确的定论。所以,你不妨告诉你的学生,老师所讲得未必是真实。教科书上所说得未必也是真实,作为学生所要做的,那就是:多一双明眸擅辨的双眼,在慧眼的基础上,善于用“第三只眼”来看问题。
2、把问题放在更大的时空坐标中来思考,力求给事物以真实。
这个问题是以怀疑和争辩作为基础的。比如你在讲授《杨修之死》时,千万不要认为教学参考书上所认为的“杨修最终被杀,是因为它卷入了曹家的家庭事务。”这样的分析是千真万确的。你可以不妨这样启迪你的学生,“同学们是否同意教学参考书上的分析,不同意的话,请说出你的理由”。这样的一个怀疑,这样的一个争论,不就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习惯吗?不就是培养学生的自由之精神吗?不就是培养具有独立人格的现代公民吗?如果,还是以教学参考书为“真理”。那么,作为教师的你,只是一个“工具”而已,那么你的学生在这样的课堂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会不知不觉中变成的“奴化”的人。我们当然不希望看到:我们语文教师一个个变成“工具”,我们的学生一个个变成了“奴化”的人。那么,就从多一份怀疑出发,你越来越会发现,事情并不是如谁所说,你会更加接近真实。
建议人:
20xx年xx月xx日
尊敬的所有语文老师:
在你无拘无束地邀领你的学生一起在语文的天地遨游的同时,你还必须有一双坚实的翅膀。这翅膀,就是语言文字的基础。因此,我们提倡的是共性基础上的个性飞扬。”
那么,我们所认为的共性是什么?如何才能在共性的基础上做到个性的张扬?其方向在哪里?
我认为:认识共性的问题,也就是认识语文是什么的问题。多年来,人们对于这个问题各执一词,众说纷纭。争论过后,各人还是教自己的书,还是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陶醉地舞蹈。有的,教学成绩好但缺少反思,认为自己的方法是最适合学生的,几十年就这样“无畏”地走过;教学成绩一般不得不反思的,拘囿在自己的圈子里挣扎,挣脱而不得解。到底语文教师应该走哪一条路?哪一条才是我们的真路?今天的专家这样说,明天的教授那样说,我们真的无所适从了,于是,到最后就作罢了,还是觉得自己的路最适合自己了。
这样的焦灼和因此所养成的“无所谓”的态度,占据了我们语文教师的心。但是,在我们的内心,渴望变革,渴望走“正道”的希望从未熄灭。我们在反思,我的教学是不是走歪了;我们在忏悔,我的教育是不是“非教育”的。是啊,我们是该全面反思和忏悔的时候了。反思的方向在于:我走得或快或慢,但这是一条背道而驰的路;忏悔的方向在于:在自己的田地里,做的是“不得人心”的所谓“好事”。
那么,在这里我坚决地提出:只有认识了语文是什么的问题,才能解决如此多的弊病。那么,语文是什么?在我看来,我们作为一线的教师,不要陷于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论争中让自己无所适从。一线教师自有我们自己的理解,语文就是两种认识,你说的语文是小语文还是大语文,我的意思是说:我们要树立大语文观。在大语文观认识的基础上,语文其实就是三个语词:“文字、文学、文化”。文字,我们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和记忆,这需要像考据家一样仔仔细细不得马虎;文学,我们的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文学的田地滋润和熏陶,培养书卷气,在这里,要的是涉猎和碰撞;文化,我们的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把问题要放在大的文化背景下来解读,来品味,来判断,来接纳,来创建,在这里,要的是交融和碰发。
解决了语文是什么的问题,我们就要扎实地前进。我们不妨把语文教学分为“小学”和“大学”两部分。通过感悟,亲近作者思想,体味作者情感,提高思想水平和审美能力,这是“大学”。识记字词,掌握语法,熟悉文章的写作规律,这是“小学”。“大学”教学应舍弃一切条条框框,彻底摆脱匠气,或作慷慨激昂的演讲,或创设如临其境的氛围,或民主平等的讨论,以融动心灵为目的。“小学”教学则应如学者一般,仔细辩析,认真分类,全面总结,以准确运用为目的。两种课程分清,合理安排,各自独立而又互为补充。我想基于以上的实践,我们所提出的:要给学生一个好的分数,进入高一级学习平台;要给学生一个思想的天空,进入一个思想的境界,是能够实现的!!
解决了共性的问题(在单位获得了一定的认同感),那你就可以在共性的基础上尽情地和你的学生飞翔了,我们知道,这个飞翔叫“张扬”。张扬有度,张扬有法,张扬有果,这样的张扬那就是个性。个性的个体多了,语文才称之为语文。
张扬有度:我们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通病,把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以前是强加于学生教参的观点,现在是强加于学生自己主观的想法,殊不知这样的倾向是极其危险的。危险在于,你可能给学生带去一种极端的个人主义的宣泄,而不是一种兼容并包的胸怀。所以,我们要做的是:给学生一个思想自由的天空,而不是把你的思想和做法强加于学生的身上。让师生在自由思想的天空下,汲取一切人类文化的成果,在不断探求的过程中获得思想的启迪。
张扬有法:一切文学都已经失去了她存在的现场。我们语文教师就没有必要让学生必须信一种他人对文章的解说。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让文学活在当下。简而言之,那就是要链接生活。在文学作品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在字里行间参透当下的人生百味。也许,你要说:人生百味,学生尚且过早。过早的给学生一些灰色的东西,不利于他的成长。但我始终坚信:只有接触真相的人,才越来越坚强。也许,你要说:那么深奥的东西老师都接受不了,学生能接受吗?我说能!!!其实,你说出“不能”的根由还在于:你所认为的教学就是传授知识,教师永远比学生能在作祟而已。在这里,我还是恳求各位老师,其实学生比我们更优秀。我们不能拿着我们仅有的一点知识横亘在学生求知的路上,这样做就是扼杀。
张扬有果:课堂张扬了,气氛活跃了,师生关系变得融洽了。但是在这里,不要融洽过了,否则就成了随便。我们不学那些“以学生的怕老师赢得课堂的敬畏”,我们要力求:让思想使师生浮躁的心沉静下来。有了思想的交流,有了沉静的课堂做基础,那必须有“有效的果”做结,才是完美的。但是,在现实的课堂上,我们做到了个性的张扬但是学生所谓的成绩平平,这让我们百思不得其解。我想:你所认为的个性张扬,只是你教师一个人的个性张扬而已,课堂上,根本就没有学生真正的参与。这样的课堂,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水平,在你的潇潇洒洒中变成附属。你总认为,他们的成绩肯定会好的,殊不知,大相径庭。那么,在这种焦虑面前,我们要做的是:个性张扬的目标是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不妨,可以和学生一天背一段优美的文字,取消读书笔记;不妨,可以和学生隔天背一首课外诗词,取消周记的写作;不妨可以和学生两周一次背一些文章的好题目,取消写作提纲练习。所有这些不妨要指向教学实际。优美的文字,可以用在哪一类的作文中;课外诗词,可以做哪类作文的大小标题等等。实际上,还是我在第一条建议里所说的:我们追求思想的自由,而行动上要妥协。
现在的年代需要的是“创新”。其实在一定意义上来说,“葆有旧色”、“保持本色”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的姿态。做语文教师20xx年了,我的本色绝没有发生些许的改变,而我的这种本色,现在已变成“创新”的原我。
我非常欣赏刘铁芳的一段文字:“人的内心许多时候是需要安顿和留恋的。比如怎样当老师,今天一个观念,明天一个口号,就会给人带来一种迷失。我们今天什么文化都好,什么新名称、新旗帜、新口号都来了,人人都求新,却失去了厚重的根基„„”
这就让我们语文老师无所适从了,到底什么样的语文老师才是好老师,才是创新的教师,才是“保持本色”的老师,才是“葆有本色”的老师。我们常常说这样的一个名词:那就是生命在场。换句话说,那就是学生必须在场。从这个意义出发,我们所有的教育教学的评价,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态度、学生的性情、学生的评价。所以,一个被广大学生普遍接受的教师,基本上是一个“好”的教师了。
那我们的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教师,我们的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语文教师,这个问题你考虑了没有?今天上课,我在班里做了一个“给教师提一个建议,给语文教师提一个建议”的问卷调查。现结合调查结果,来说说“好”(语文)教师的几个关键词。
在电脑上非常轻易地打出这四个字,但我知道,我们的学生有90℅给老师提出了这样的建议。我常常这样想:一个老师能够不人云亦云,独特富有创造性带领学生取得好成绩,这里面是不是缺了很多的东西。最主要的东西便是:敬天爱人。我们面前的学生是一个个不可复制的存在,是一个个不容忽视的个体,是每一个家庭几代人的全部。面对这样的学生,正如我们学生所说的:做老师不能太绝了!!一个“绝”字,爱心荡然无存。“绝”字当头的师生关系是可怕的,即使你的成绩是最高的,可你在学生的心里的地位可想而知。当然,以上的文字只是针对部分老师或老师的部分行为来说的,不能否定全部,但他(她)给了我们启示,把我们的学生当作平等的人来对待。我们可能做不到“悲天悯人”,但是我们可以给任何的一个学生以善意的微笑;我们可能做不到给每一个学生善意的微笑,但是我们可以管住我们的嘴不说出任何伤害学生自尊的话语。不要把诸如“你啊,也就这样了”的话语放在嘴边,你要知道,这样的语言多了,你就形成了一个习惯。这个习惯,就是挖苦。
这是一个刚转来的学生,给老师的建议。他写道:教师应该以身教生,规范自己的言行,万不可“己所不欲”或“己所欲”施与生。是啊,行动是行动的指南。在一切庸俗的行动面前再美丽的文字也是泡影。我们老师身体所传达每一种声音,都会在学生的行动中留下回响。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回响啊!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你的身体要传达:敢于说真话,敢于说较真的话,敢于说独特的话,这一切切的表达,都指向了一个词语,那就是真实。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你的身体要传达:对任何问题都要葆有期许,期待一个美好的出现,而不是在庸俗、无奈、彷徨、随波中淹没。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你的身体要传达:走进任何的事物,要带着“三只眼”。一眼看物,一眼看物中实,一眼看实中物。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你的身体要传达:享受当下。所谓的当下,就是人生。千万不是抱着“学生要长大成人”的旧观念不放,学生现在就是人,现在所做的一切不是什么给将来打好一个什么好的基础,只有充分享受拼搏、只有充分享受
着这种拼搏的艰辛,才能充分的享受人生的当下。其实,说白了你给学生的期许,过于渺茫。考高中,少一分要交2千元,把一切的努力变成了白费。四年的美好期待,四年的努力拼搏变成了金钱来衡量,这个世界变得疯狂。与其,学生日后的气急败坏,不如变个角度,告诉他(她):享受初中四年的美好,享受初中四年拼搏,你的人生变得非常有意义。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你的身体要传达:诗意生活。我们教师其实很平凡,说白了,和别人也就是职业的不同而已。千万不要拿着“伟大”来禁锢自己。你在学生的心目中不应该是苦行僧的角色,你首先是一个对生活葆有热情的人,会生活、诗一般的生活。你还必须是一个“佛者”,对人生的无常与艰辛,过后,报以微笑。
以上,没有过多地讲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教学层面的问题。我想,只有做到了以上的两点,在人格上你已经引导了学生。你和你的学生都走在一条共同面对的路上,彼此不孤单,痛苦有人分担,幸福有人分享。做这样的教师,是一件幸事。
忽然,想起了3年前写的一篇《新课标下语文教师的归属》的文章。我改变我的观点,语文教师的归属,不应该变来变去,唯有葆有作为一个语文老师的本色,才能“旧中折射新锐”。
1、做一个有才情、有诗意的语文教师,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情画意。
2、做一个会生活、感悟生活的语文教师,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活本色。
3、做一个懂感情、用感情的语文教师,让真情为课堂注彩。
4、做一个懂历史,讲文史的语文教师,让历史人物活在课堂。
5、做一个关注人类心灵世界,关注人类精神世界的语文教师,让语文课堂充满哲思。
6、做一个会想象并让学生思维的语文教师,让课堂充满奇思妙想。
7、做一个知道有所为,知道有所不为的语文教师,让课堂达到最高境界。
8、做一个勤读书、勤写作的倡导者和实践者,用实际行动去影响学生。
9、做一个敢批判、敢创新的语文老师,让学生能够感知到你的存在,并能影响学生去批判、去创新,去真实的存在。
10,做一个知道语文是什么的语文教师。
把以上10条重新梳理了一遍,眼前急速闪现过去的每一个教学细节。也许,我永远走不出10条给我的樊篱。但是,如果我和我的学生能在其中,学习而有所得、生活而有所获,我愿意老此一生。
时间不早了,我那宝贝儿子,不知什么原因,在哭。有时候听到他的哭,也是一种幸福,因为你能感知到真正的拥有。同一个道理,你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你真正拥有你的学生吗?
明天,要去听刘良华教授的报告,心里在期许,他应该如我所想,是一个有职业操守、学术为业的人。他的语言会出乎我的意料,给我以震撼,让我看到我的未来。
“小学”只有与“大学”相统一,语文才能焕发强大的生命力;“大学”
只有以“小学”为基础,语文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源远流长,发挥育人的作用。语文素养就是在“小学”与“大学”的统一和融合之得到发展的。
“小学”与“大学”的圆融
崔老师把语文教学分为“小学”和“大学”两种形式,我是赞同的。从90年代的过分强调工具性而讳言人文性到突出人文熏陶忽略工具性,语文教育终于再回归到落实人文熏陶与语言训练的统一的大道上。何为“小学”,何为“大学”,崔老师的定义也是基本全面的:“通过感悟,亲近作者思想,体味作者情感,提高思想水平和审美能力,这是‘大学’。识记字词,掌握语法,熟悉文章的写作规律,这是‘小学’。”我想结合多年来的语文教学实践对崔老师所讲的有所补充。
“小学”不可丢
语文是一门基础工具学科。其要任务就是教会学生使用语言,包括要使学生学会理解和自我表达语言、学会用语言来进行交际、学会积累语言。我们在为一些年轻教师在考试的压力之下所作出的要扎扎实实地夯实语言文字基础而担忧的同时,必须明确:语文,就是要乘着语言文字飞翔!
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段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但是,丢掉了语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语文素养便是无源之水,空中楼阁。我们的很多语文教师都不敢在语文课堂上讲基础知识,阅读教学时都不敢归纳中心、分段。其实,阅读教学只有以本为本,才是根本。因此,我们在语文课上不能丢掉语言文字这个本体,不能忽视对文本语言的的理解。当然,我们要让学生在品位文本语言的过程中给学生以智慧的同时,也要让学生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促进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具体到语文课堂教学来说,一般意义上的阅读只需要读懂文章内容,明白这篇文章写了什么事、什么景、什么人,表达了什么思想,再进一步有所感有所悟就可以了。而课堂阅读教学,不但如此,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识字、写字、听话、说话、读书、习作,以及做这些的方法与习惯。课文是编者为学生精心挑选的“范文”,它承载着这么多任务,因此,阅读课不能只停留在理解文章内容上,它真正的功能在于发展学生的语言,提高学生理解和表达祖国语言(包括书面语和口头)的能力。课文是源头,让学生在清澈的源头中打下扎实的基础,是语文老师的职责。在语文学习的天地里,我们所给予孩子的,就是帮他们发现语言这件表达世界外衣的美丽,喜欢它,并让它逐渐成为手中日趋熟练的理解和表达工具。
我国的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因此,“小学”还有它母语的特点:一是这一过程中要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和民族精神的陶冶;二是母语教育环境的特殊性,生活处处时时都可以学习母语;三是应该以语文实践为主,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
“大学”不可少
语文是一种文化,是和人的生命、心灵、生活密不可分的文化。但长期以来,语文课程性质定位不准,造成了人文价值的失落,教学脱离生活实际、学生不爱学习语文、语文教学低效多耗等问题。
“根据对语文课程性质与地位的理解,以及课程改革的新理念,经过综合、梳理,总目标归纳为十条,这十条并不是随意排列的,有一定的逻辑顺序。大致而言,前五条目标从语文素养的宏观方面着眼,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与过程和方法两个维度上有所侧重。”“后五条从具体的语文能力培养方面着眼,侧重在知识和能力这个维度。”这样,在课程目标中准确而恰当地落实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课程性质的定位,也保证了语文课程思想性的地位。
语文课程中的人文性包括三层意义:第一是追求自由的精神,即强调个人的自由与尊严,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自由与自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反思和怀疑批判的精神。第二是强调每个人独特的生命价值,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第三是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拓展及深化学生的精神领域。
长期以来,学生常常被置于从属的地位,处于被动的状态。即使在很多优秀的课例当中,在热热闹闹的课堂气氛下,是教师对学习主体的漠视,是教师自我风采的展示!课堂气氛较以往变得喧嚣热闹了,以为这就是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张扬了学生的个性,以为这就是新课程、新理念所带来的充满生命活力的新课程的挖掘,而这种抛开语言文字本体,忽略语言学习的倾向,恰恰是舍本逐末、喧宾夺主的做法,是虚化语言文字学习的表现。所谓“小学”与“大学”是相辅相成的,没有了“小学”又哪来“大学”?语文是融合了“小学”与“大学”的学科。因此,我们在语文课堂上不可丢掉“小学”,亦不可舍去“大学”。 “小学”与“大学”的圆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过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过程,是互相渗透、相互促进的过程。也就是,在“小学”与“大学”互相融合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方法,从
而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并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小学”只有与“大学”相统一,语文才能焕发强大的生命力;“大学”只有以“小学”为基础,语文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源远流长,发挥育人的作用。语文素养就是在“小学”与“大学”的统一和融合之得到发展的。
课程教学目标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其中,前两个综合维度体现“小学”,后一个维度体现“大学”。三个维度的互相渗透、融为一体,就是“小学”与“大学”统一的体现。因此,我们不可以将“小学”与“大学”作为两种完全不同的教学形式,即使同一堂课,“小学”与“大学”也是互相渗透,互相融合,共生共存的。
具体到操作层面上来讲:从教师的角度看,如何发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如何在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应采用什么教学策略来促使“小学”与“大学”相融合,何谓两者圆融的最佳状态和最佳效果,采用什么样的评价标准;从学生的角度看,应具备什么态度、情感对待“小学”与“大学”,怎样处理教学的统一要求和个人的独特感悟、体验、理解的关系,如何通过探究活动,透过语言文字的表层去体会语文的人文精神、理解语言文字中蕴含的人文特征,这些问题都应当成为教师思考的关键。
敬爱的语文老师:
您好!
现在已经是九点了,老师,您也该休息了吧,请原谅打扰一下,听听我的心声吧!
您一开始教我们的时候,我们还不怎么习惯,慢慢地,我们的关系已经不错了,成绩,纪律渐渐地也都更好了,这当然也要归功于您,若不是您用心良苦,想方设法,也许我们就终就不见天日,长期处在阴暗的角落里。
老师,您发觉了没有,80分的很多,我想,大概就是以下几点导致的:
(1)作文扣分严重。
(2)阅读,课外知识懂得太少,不理解意思。
(3)字不整洁,乱。
为了让我们六(4)班的明天更加美好,我提出以下几点:
(1)组成”三帮一“学习不好的和三名学习好的组成一队,考完后,看看哪队最优秀,评奖。
(2)积极鼓励有电脑的人查阅大量资料,并加以整理,叫每人买一本专门抄资料的本子,背诵。
(3)练习多一点。
(4)专门买一本字帖,每天练一张,不撕,交上审阅,不过关者重写,或罚抄。
(5)鼓励大家多多写作,举行一次作文比赛。
哦,不早了,老师,您也该休息了,我相信,六(4)班是不难教的,您的努力没有白费,我在这谢谢您的培养!
建议人:
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