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教育心得(精选28篇)
生本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模式。生本教育课堂,应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构成积极、欢乐、高质的课堂,它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是以生命为本,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
利用“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等多种方法,才可以真正做到少教多学,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听生本观摩课、看生本课堂视频、关注生本教育微信公众号、上网查询生本教育的资料,我谈谈自己对生本教育的几点体会:
一、生本课堂中,学生是课堂的“主角”。
生本教育的课堂,精彩的是学生,他们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作为教师,我们要相信,学生完全拥有自学的天赋和潜能,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学习掌握很多的知识,并能在自学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与快乐。在生本的课堂上,学生是那样的投入,他们要合作、要交流,要展示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等,他们在课堂上表现的机会很多。
总之,在生本的课堂上,所见到的学生,个个都处于一种积极主动学习的状态,在课堂上,他们可以发挥想象,积极思维,对事物都有着执着的探索精神。这种课堂,让学生充满了自信,让课堂呈现出精彩,学生活起来了,乐起来了,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学到了新知识。
二、生本课堂中,教师是课后的“引领者”
生本课堂主张教师不要给学生过多的干预,而是给学生学习尽可能的自主。在课堂上,教师只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领者,是学生学习的协助者,是课堂的策划者,教师要以平等心态的角色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教师给学生指引方向,剩下的时间多交由学生探究学习,而学生在课下的准备工作也有趣而生动起来,通过这种方式,亦大大扩充学生的知识量。
我感觉在生本教学中,教师要做好下面三点:
1、设置好前置性研究,放手让学生研究预习。
生本教学的原则是“多学少教,先学后教,让学生有备而来”。这“有备”就是指提前做好预习研究,做好上课的准备。可见,前置性研究的布置就尤为重要。通过“前置性研究”的形式,提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先学。学生通过先做后学,对新知识有了初步感受和浅层理解,从而更有目的性地进行课堂的学习,提升课堂的优质性。因此如何设计布置“前置性研究”就成了生本教育操作的重要环节。
2、组织好课堂学生的学习方式,放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课堂上主要采取小组团队合作的学习方式,放手让学生交流、探究。每组选出组长,负责本组团队的纪律、任务分配等事务,组内成员有不明白的问题时,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确实无法解决可以向教师提出,如问题具有普遍性,再由教师和全班同学交流,展开全班性的讨论,这样做真正调动了学生探索的积极性,也让教师得到了解放。
3、布置前置性小研究、小组讨论、全班讨论、教师点拨指导。
生本课堂看似简单:可实际上,要想上好生本课,并不那么轻易。我认为生本课堂的关键在于教师点拨时的“收”和“放”,教师要有获取并灵活运用课堂生成资源的能力,通过点拨,让学生向更深处迈进,也就是“放”;通过点拨,让学生能换个角度思考问题,把学生引到正轨上来。收放自如,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激扬生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以生命为本。
其实,这一点一拨,并不是太好把握。这需要教师有较深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这都需要教师有驾驭课堂的教学艺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上正确的道路。引导学生自己学,教师起到帮学的作用,教师是一个引导者。教师怎样引导学生学,教师在什么时候帮,教师在引导的同时还应该做什么,所有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在实践中探索思考。
7月2日~6日,我有幸赴广州参加了由生本教育创始人郭思乐教授举办的全国第二十七期生本教育理论与实践研习班。这次培训内容分三部分:一是观摩课展示、教学点评;二是由郭思乐教授做的关于生本教育的讲座;三是与执教教师交流,并进行课堂教学讲座和问题解答。通过这次学习使我对生本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更真切地感受到,这里的教学不仅无限精彩,而且是在教学中播种人文情怀,唤起生命的激扬。
课前研究:充分的先学是构建生本课堂的法宝。先学就是将新知识、新任务提前让学生在课前进行充分地研究,把个体的想法带入课堂,从中选出最优化的学习方法,把学习变成一种享受,老师则要抓住文本的关键点去布置前置性课前小研究。这次印象特深的就是一节五年级的数学课:《圆的周长》,课前老师给学生安排了四个前置性小研究: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圆的周长?找一个圆形物品,你能想出什么方法测量出它的周长?再找几个不同的圆形物品,分别量出它们的周长和直径,完成表格;说说自己的感想。课前自学让学生对新知有了初步感受和浅层理解,课内又在充分交流、相互质疑中提升认识。学生不仅理解了概念,而且会用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概念之间的关系,不仅学会了如何求圆的周长,而且还理解了圆的周长和直径相互依存的关系。正因为教师把一切学习的权力还给了学生,学生的表现才会如此精彩,这不正是生本教育的魅力体现吗?
课前见闻:不管什么样的课堂,课前都有几分钟的讲述见闻时间,语文课前学生或带来一则文学笑话,或讲述阅读故事,或背一段优美的文章、诗句等等,数学课前学生或出一道脑筋急转弯,或课外攻克的趣味数学题等与大家分享,英语课前学生将课外学来的某一个新单词、句子等教给大家,这种模式化的课前见闻讲述训练,有专门的学生主持,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同时,每个学生都在收集、整理、积累知识中成长。
课堂教学:小立课程,大做功夫,实现教少学多。小立课程指教给学生的基础知识尽可能地精简,而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地进行活动,以此实现教少学多,提倡教师的无为便是有为。数学课,只要引导明确思路即可,解题方法学生能解几种就解几种,不必强加。一旦测试,学生出题互考互改,学生的能力的确很强,但基础知识可能较弱,怎么办?老师就经常组织一些针对性的课题研究。比方说“基础概念的研究”,教师引导学生研究概念错误的种类,成因等等,以此来解决基础内容不过关的问题。
课堂组织:自从自己实验生本课堂以来,我的课就乱了。小组交流时,有的学生默默不语,有的学生滔滔不绝,可一句话也说不到点子上;还有的学生趁机捣乱,整个课堂怎一个乱字了得。课堂组织方式通常都是口令化的,如“一、二、三,要坐端”,“小眼睛,看黑板”等等,为此我困惑,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怎样会学到东西呢?广东省不仅在教学上生本化,连课堂组织模式也发生彻底的改变,所有的机械口令全由名言警句,诗句或教师自创对子代替,如:一年级孩子在认完一课的简单字后准备攻克最难的几个字时,教师喊:“奇思妙想”,生接“记难字”,师再说“四人小组”,生接“面对面”,学生边说边坐好,并且手不停地做好了下一步学习的准备,把会认字卡放一边,不会认的摆桌面,小组讨论字的记忆方法,然后交流。而中、高段更多的采用名言警句等方式组织课堂,如师说“书山有路勤为径”,而生接“学海无涯苦作舟”,师“开卷有益”,生“博览群书”等,课堂组织充满了文学的色彩,学生在复习背诵经典名言的同时,教师轻松完成了组织课堂的任务。
课堂气氛:生本的课堂学生绝对是分小组学习的,在我的课堂中,当孩子汇报时,语言拘谨,不连贯。台下的同学,有的持观望态度,有的是看热闹,还有的趁机捣乱,只有一小部分在认真倾听,课堂中同学之间不能形成互动,之间的交流语言要一句一句地交给孩子们说。为此我也困惑,这样不是限制孩子了吗?而且人云亦云,自己也觉得很别扭。可是通过听课我发现,生本课堂小组的组织很有序,组长负责,组员人人有责,有记录员,有监督员等,课堂上小组的加分也是策略多多,如集体的获奖,个人的获奖,回答问题的次数,资料收集的多少等都与小组成绩挂钩,因此各小组做到了人人参与,人人发言,回答问题总是以小组为单位,而不是学生个体。小组发表意见时又是按第一发言人、第二、第三、第四发言人的顺序轮流发言,而不是个别学生一言堂。由此,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气氛热烈的课堂,人人参与,不是口号,而是事实。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团结奋发的团队,伶牙俐齿、充满自信、仪态大方。课堂上实验教师和学生的状态给了我追求的感受,因此,刚开始的学话很必要,通过学话,孩子们才能学会汇报的流程,同学之间交流的语言,慢慢的会内化成自己的语言,在以后的课堂中,学生们才能有的放矢,活而不乱,更有序。
课堂评价:课堂评价是一个关键环节。我们看到他们的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倾听,评价准确,语言婉转,被评价者虚心接受,积极回应。其实,训练学生相互评价要做到“静待花开”,要有一个过程,一年级的孩子总是在老师提醒下用稚嫩的声音问:“我的想法说完了,谁来与我交流?或“我读的怎么样?请给我提提意见?”;中高段的学生评价交流就显得成熟流畅了,课堂上总是话筒抢不过来,“我来补充一点”,“我不同意你的观点,我认为你的观点错在…我认为应该是…”等等,教师只是在享受着学生的争论和评价,并适时点拨。课堂上回荡的是学生的声、影,激扬的是学生的生命,课堂上的主体回归,诠释了生本教育的全部内涵。
知识解决:我们的课堂知识解决经常是教师越庖代俎,教师的思维毕竟有限,生本的课堂老师变得聪明而轻松,有困难找学生,学生丰富的思维使知识的解决更加多元化。
这次学习中,我深深感受新理念对心灵的撞击。身临课堂的感受,又听郭教授《教育走向生本,教育激扬生命》的专题讲座,以及实验学校的校长和特级教师的经验介绍,给我以巨大的震撼。我也真切感受到:生本教育所揭示的教育本质就是提升生命质量。我们实施的教育就是要使人的生命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使人的天性得到自由发展。生本教育是激扬生命的教育,是提升学生生命质量的教育。
这些天,我一直在认真的学习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刚开始读时我有些茫然,什么是“生本教育”?怎样才能施行“生本教育”?带着这样的疑问,我静下心来,非常认真地读了郭思乐和他的“生本教育”的文章。
通过学习郭思乐的生本教育,我了解到“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以往我们的课堂是教师在上面讲的声嘶力竭,学生在下面似听非听。让学生讲解吧,还扭捏不大方,声音小的只有自己才听得到。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在课堂上主动举手发言的热情越来越低。这种状况是如何造成的呢?原因很简单,就是以前我们的教师在课堂将知识讲解的太多太细,给学生发言的机会太少,久而久之使学生思维懒惰,懒得思考问题,认为学习是被迫的,是为家长学、为老师学,没有了学习的动力,自然课堂效率低。
通过学习,我了解到郭思乐教授的理论基础。他说:“儿童获得的东西,有许多是在他们自己的探索之下获得的。这种探索需要一个过程,当然也会犯不少错误。发现错误,改正错误,就激发了思考。正是在克服错误的过程中,儿童获得了真知。”
传统上,我们总要求学生的认识‘一次性完成’,这并不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生本的学生,我们给他这样的机会,使他们的认识,可以通过多次或长期地反复式提高来完成我们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逐步地去感悟。生本课堂带来的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和成长。课堂应该在给予学生充分的前置性学习的经验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讨论,思辨,能学会的自己学会,不能学会的创造机会让他学会,真正实现教育是为了帮助学生,而不是限制学生。在课堂上还应该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学生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孩子们就有成就感,就有了自信,这样学生对课堂学习就更感兴趣了。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觉得我应该一改以往的教学作风,无论是对自己的孩子还是对我的学生应该多些理解、宽容和耐心,允许他们犯错误,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在反复验证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快乐的成长。使他们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
近期研读了郭思乐和他的生本教育,感受颇深,从心里到精神上真正体会到教育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创造。是以“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为核心的一种教育模式。
在现实中,我们经常可以看这样的情景:教师照本宣科“满堂灌”,学生鸦雀无声,临下课,教师小结,问学生:“这节课的内容大家听明白了吗”,假如有学生说“不明白”的话,教师必定勃然大怒:“我都讲得那么详细了,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真是笨得要命”,这就是传统教学课堂的一个缩影。而在生本教学课堂里,我们看到的将是另一番情景:学生之间你问我答,小组成员激烈讨论,小组之间激烈争论,整个课堂生机勃勃。现在我们不妨换位思考一下,假如你是一个学生,你会选择怎样的课堂?我想答案是显而易见的。郭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质(在教师帮助下的)儿童发展”。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郭教授对于教师这一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助,帮助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郭教授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生本教育”思想,不是要求教师有超出专业要求多么高的知识水平,而是有指导学生、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学会学习的方法的能力。
我们经常会发现在教学我们太自作多情了、很多时候我们一厢情愿承担了许多工作,渴望孩子按照我们设计的方向去发展,但发现自己失败了学生不领情,,因为教育不可能像修剪树苗对学生进行外在的'改造,这就要求我们在“生本教育”理念下开展教学活动!郭思乐教授提出了让学生进行前置性学习(由教师提供一个最根本的,最简单的问题),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学的成果),班级交流学习(提出更深刻的问题),熟悉学习(巩固学习内容)四步教学模式。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教师引领着学生,既能让学生够得着,又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空间,教师的设计要把握知识的要点,又要把握整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更是激励者。郭教授指出,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才能走出师本,走向生本。先做后学,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直至不教而教。先学要注意:低入(简单、根本、开放),多做,深思,高出。就语文教学来说,方向是阅读,整体感知,然后品读,并在课外进行了大量的阅读,培养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在作文教学中,开始是自由作文,先写后评,先评后改,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兴趣。
粗浅的学习让我认识到教学最大的资源是孩子本身,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对我的学生应该多一些理解、宽容和耐心。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在反复验证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快乐的成长。
生本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模式,它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应该说生本教育对新课程的核心理念阐述更清晰明确,具体可操作性的实践模式更为具体化。
郭思乐教授认为:生本教育提出对课堂进行根本的改造,使之成为儿童自己的课堂。具体说来,教师所要做的事情就是:积极地旁观;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教师的角色时而是活动的促进者、平等的合作者、谦虚的倾听者、真诚的赏识者、得体的协调者、资源的开发者、得法的组织者,时而又是“顾问”与“同伴”,“顾问”角色其行为特征是“指点”;“同伴”角色,旨在参与合作,教师以同伴身份参与学生的活动。
从初识郭教授的生本教育到此刻,已经有很长的时间了。在这段时间里,我们经历了从学习生本到在实际教学中运用,不断的用生本教育的理论指导我们的教学工作。
生本教育的核心是接近自然,放飞孩子的天性。透过看观摩课,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在生本教育的课堂上,学生们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每一个看过录像的老师,都对课堂上孩子们的表现印象深刻。我也不列外,我多么期望上面这些口齿清晰,知识渊博,侃侃而谈的是我的学生啊!
我也在我的课堂上尝试了添加适量的生本理念。我尝试着让学生成为一名小老师,让他们过一把当老师的瘾,结果证明这次试验是十分成功的,上台来的学生,不但读的很成功,而且没有一点胆怯。就像我平时在讲台上上课那样。下面学生的反应比平时都好。
原先的时候,我总怕学生学得不准确,可事实证明我错了。生本教育对儿童的看法中提到,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这种天性既是一种人类的生存逻辑,也能够从大自然为人带给的种种未确定性中找到信息。儿童是有发展潜力的人,是有无限发展潜力的人。而之所以没有表现出来,是因为我们没有给出时间、空间和氛围去激励它。
在生本教育的课堂上,老师是策划者,是引导者。老师只是给学生指个方向,剩下的时间都交给学生,老师再也不用一遍遍的重复了。而学生在课下的准备工作也搞笑而生动了。透过这种方式,扩大学生的知识量,学生在透过准备语文资料的同时,也增加了其他学科的知识,从而实现自身的整体素质的提高。
生本教育是贴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在深刻研究新课标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在经过了10年的实践从而在全国推广的。它彻底改变了传统课堂上,教师总是想把孩子致力于自己的掌控之下,把孩子变成一个被灌注的容器。
学生是一个具有独立个性的生命体,有自己的思想和意志。如果老师单方面的向他们灌输知识的话,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影响他的学习的热情,造成了好多学生从小学就开始厌学的状况。
在生本教育的课堂上,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他们控制着课堂,透过亲自全身心的去查阅与课文有关的知识,扩充了自己的知识。同时这种学习是自愿的,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以我觉得生本教育这种教育理念是十分好的,如果我们能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调整运用生本教育的理念,我们的学生也必须会乐学,会学,发现知识的好处,投入真正好处上的学习。
通过这段时间的生本教育学习,渐渐有了点自己的想法,那就是:生本教育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宗旨是一切为了学生,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自由开放地独立自主地学习,在课堂学习生活过程中学会感悟,体味生活,在与知识的“相遇”中,使知识融人生命。
“教育,是世界上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事情之一。”当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时,我并未感同身受,相反,还颇有不以为然之心。诚然,生活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人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也发生了改变,肩负传道授业解惑重任的教师常常也不能幸免。面对教育的尴尬与无奈,我不知道何去何从,而更多的是随波逐流。
“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在于活出尊严。”人一辈子在世界上快乐与否,与教育有很大关系。我作为一位教师,更应该是一位母亲,千千万万受教育者如同我的孩子一样,一生的幸福指数都掌控于教育者手里。因此我为我曾经的堕落而感到羞耻,为我曾曾经的迷惘感到羞愧。当我站在母亲的角度来看待教育时,难道世界上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事情不是教育吗?
一个热爱生活,善于思考的人,能够从日常小事中,升华提炼出人生哲理,这饱含人生体验的哲理与教育息息相关。如“笼中鸟”事例中:一只长期被关在笼中的小鸟,当主人一天打开鸟笼欲还其自由时,而鸟儿早已习惯于笼中的生活,不肯飞向蓝天。此事例更是道出了我们目前的教育心态,人的惰性与思维更是决定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更习惯于固步自封,举足不前。
当生本教育如春风般吹过我们的心坎时,我们才发现带给孩子是多么大的伤害。当把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生命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够发现生本教育是幸福的源泉。对于教育者来说,只有当人生与生本教育联系在一起,只有对人生体会的更深刻,生本教育才会进行的更彻底,才有更强的动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传统中的“完美”教学环节在某种意义上讲更是一种作秀,是我们在做给自己看,做给观摩的教师看,而并非有的放矢的针对受教育者本身。当我们以学习者的姿态去感受生本课堂时,才发现我们完全忽略了学生的感受与需求,学生不会去思考课堂环节是否自然流畅,受教育者更在乎的是学有所得。什么样的课堂才是合理的课堂?适合学生的课堂,充满个性张扬的课堂才是合理的、高效的课堂。当课堂成为学生的学堂乐园,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生本课堂。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孩子才可能学海无涯乐作舟,乘风破浪,直挂云帆。
生本教育需要漫长的等待,投身生本教学的教师一定要耐得住时间的煎熬。而当前在教学中,我们往往急于求成,拔苗助长。带有急功近利的心态,不敢舍名,也不敢抛利。在我们的课堂上,教师占据课堂太多的时间,教学损伤学生自尊,过重课业负担占据课外生活。如此种种的现象于教师固然一种煎熬,对于学生则无疑是一种摧残。长期以往,影响了师生间的和谐互动,牺牲了孩子的天真烂漫。
其实教师原来可以不做纤夫,可以做牧者。我们在分享生本教育的成功经验时,发现原来教学可以如此简单,如此美好。在生本教育中,任何等待都物有所值。在这种理念下,做生本教师真好,生本教学是如此的美好,我仿佛看到教育的春天正向我们走来。我要摆脱世俗的观念,善于等待,因为等待生本才更美丽。我要当好生本教育的操作手,在生本教育中找到自己的人生,自己的价值。
以上是我在生本教育学习过程中的一点反思与感悟,当然在目前,我们还停留在观摩生本,感受生本的层面,还没有成为一个生本教育的优秀操作手,但是沿着这个路坚持不懈地走下去也一定会有“蓦然回首,那人就在灯火阑珊处”的顿悟,那个时候,我们的教师就会有一种“待到山花烂漫时,独在丛中笑”幸福与成功感了。
近日,学校组织我们学习了生本教育理念。以前没有接触过生本教育,当打开《人民教育》生本教育的实践专辑,一系列的理论和案例,让我有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该专辑首先从教育部20xx年的工作要点中阐明了当前的教育政策,接着刊载了国家督学、人民教育总编辑关于《生本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一种主流理论和实践模式》和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也是生本教育的创始人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人的培养模式的根本变革》等专家的论述,都从政策和理论的高度阐述了生本教育作为一种理论自觉和教育方法已经跃入人们的视野,引发了国家和教育界的高度关注,并逐渐融入教育发展的主流,成为一种极富哲学思想和时代意义的教育改革模式。
在三天的学习中,我们听取了著名生本教育专家荆志强的《生本教育典型案例报告》、生本教育创始人郭思乐的《生本教育学术报告教育向大自然寻找力量》,以及生本教育开展学校的几位校长、专家的讲座,还观摩了两堂生本教育课。课下,我又研读了郭思乐教授的两部生本教育专著。经过学习,我思绪翻涌。
什么是生本教育?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中提出:生本教育就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就是以激扬生命为宗旨而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我的理解就是:生本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模式。生本教育课堂,就应该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构成积极、欢乐、高效的课堂,它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以生命为本,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
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这些理念正是《新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我们也正在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为了使自己的业务能力得到不断提高,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经验。假期学习了生本教育之后,我觉得我在过去的教学中,很多方面已经与生本教育理念非常接近,但做法缺少科学的辩证及理论的指导,在高效课堂的构建上显得畏手畏脚,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也成了不连缀的片段。目光不够深远,步伐不够坚定。学习了郭思乐教授的全新的理念,使我对教育教学有了许多新的认识与理解,更加坚定了我积极实践、改革、优化教育教学方式的决心和勇气。
生本教育利用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等多种方法,可以真正做到少教多学,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学习,结合我的工作尝试,谈谈自己对生本教育的几点体会:
一、生本课堂中,学生是课堂的主角
生本教育的课堂,精彩的是学生,他们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作为教师,我们要相信,学生完全拥有自学的天赋和潜能,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学习掌握很多的知识,并能在自学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与快乐。在生本的课堂上,学生是那样的投入,他们要合作、要交流,要展示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等,他们在课堂上表现的机会很多。在生本的课堂上,学生个个都处于一种积极主动学习的状态。在课堂上,他们可以发挥想象,积极思维,对事物都有着执着的探索精神。这种课堂,让学生充满了自信,让课堂呈现出精彩,学生活起来了,快乐起来了,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学到了新知识。
二、生本课堂中,教师是课后的引领者
教师为学生创设表现自我的机会,而自己要努力做到不现自我。老师上课要做的不是讲解课文,进行知识的传授,而是组织学生交流他们的预学所得,不要给学生过多的干预,而是给学生学习尽可能的自主。在课堂上,教师只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领者,是学生学习的协助者,是课堂的策划者,教师要以同伴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在生本教学中,教师要做好下面三点:
1、设置好前置性作业,放手让学生预习。
生本教学的原则是不学不教,先学后教,让学生有备而来。这有备就是指提前做好预习作业,做好上课的准备。可见,前置性作业的布置就尤为重要。通过前置性作业的形式,提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先学。学生通过先做后学,对新知识有了初步感受和浅层理解,从而更有目的性地进行课堂的学习,提升课堂的有效性。因此如何设计布置前置性作业就成了生本教育操作的重要环节。
2 、组织好课堂学生的学习方式,放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课堂是学生生长的地方。在生本课堂上,学生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可点燃的火把。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课堂上主要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放手让学生交流、探究。每组选出组长,负责本组的纪律、任务分配等事务,组内成员有不明白的问题时,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确实无法解决可以向教师提出,如问题具有普遍性,再由教师和全班同学交流,展开全班性的讨论,这样做真正调动了学生探索的积极性,也让教师得到了解放。
生本课堂看似简单,可实际上,我认为生本课堂的关键在于教师点拨时的收和放,教师要有获取并灵活运用课堂生成资源的能力,通过点拨,让学生向更深处迈进,也就是放;通过点拨,让学生能换个角度思考问题,把学生引到正轨上来。收放自如,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激扬生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以生命为本。其实,这一点一拨,并不是太好把握。这需要教师有较深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了解学生,这需要教师有驾驭课堂的教学艺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上正确的道路。教师怎样引导学生学,教师在什么时候帮,教师在引导的同时还应该做什么,所有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思考。
在我从事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学习了生本教育理念,对我还有以下启示:
成功有效的语文教学是教师在语文教学课堂上设计出恰到好处的读、设、讲、练,有效运用语文的工具性,最大限度地提高语文教学的时效性。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上要树立生本意识,做到把玩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做的任务派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创的使命交给学生。努力做到: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教师不教;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教师不代替;凡是能让学生自己讲的,教师不暗示。总之,一堂有效的语文课,肯定要有语言实践,也就一定要有语言的积累,一节课中,学生该记住的东西就要让他记住,会认的字,会写的字词,要求背诵的篇章都尽量在课堂内完成,让学生在课堂内就感受到成功感。不能把这些任务留到课外,使语文教学走到高耗低效的老路上来。力求把课外的时间用在广泛阅读课外书上,让学生在博览群书中提高语文能力。我们将在教学实践中坚持教中研、研中教,不断探索完善教学模式,最终把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推向自主探索获得知识的舞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最大限度地提高语文教学的时效性。
在班主任管理工作中,我学了生本教育,找到了理论支持,我将继续开放、自主式的管理,总结经验,优化管理:传统的班级管理,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核心,班务的许多烦琐事情都得班主任亲力亲为,做得辛苦、劳累,甚至是出力不讨好。随着时代的发展,小组合作的形式引入班级管理工作中来,这可以说是一场革命,是对班主任的解放,是对学生的解放,让学生在自主的班级管理中成为班级的真正主人翁,学会互帮互助,有了更多的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的权利和机会。在合作的过程中,学生学会用他人的眼光发现问题,学会与同伴密切的交往,热心互助,真诚相待,社会意识和社交能力等才能得到发展。小组合作的班级管理形式,也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思想,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高度尊重与信任学生,促进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小组合作的班级管理模式,的确使我的班主任工作事半功倍,而且与学生之间是那么友好融洽地相处,让我感受到了做班主任的快乐,更可喜的是学生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课堂充满着生机与活力。学生在合作中有了安全、自由的感觉,学习的压力和畏惧的心理消除了,学生尝试到了学习的乐趣,体验到了参与合作的快乐。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有了极大的增强,培养了团队的协作互助精神。学生在合作中逐渐学会了尊重,学会了倾听,也逐渐学会了如何与人交往,如何做人等等。这些优良品质的形成,为他们适应未来社会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所说:快乐的感受是人更好学习的情感基础。快乐的日子使人聪明,使人产生心理的兴奋和生理的活跃。在兴奋中,他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通过了解生本教育,我知道了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你教的学生取得了让你满意的成绩,这不是完全的成功,成功的另一方面还要看你有没有让你的学生体验过你的教育给他带来的无穷快乐,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了什么,你为学生今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哪些帮助。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继续学习生本教育理念,大胆尝试用生本课堂教育模式教学,将生本教育深入开展下去。真正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在反复验证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快乐的成长。使他们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自己也要学着做一个魅力老师,从而让自己的教育更加有魅力!
3月20号,学校给我们安排了岗前,在这次培训中,我受益匪浅。通过这次培训,使我初步的认识到“生本教育”那就是“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生本教育给我的感受是这样的,把课堂的主动权放给学生,其实这也正是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生本教育课堂,就应该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构成积极、欢乐、高效的课堂。今天丰宁市的五位名师分别给我们做了指导,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王老师;他给我们谈到,目前的教育趋势是生本教育,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化的教育。他还谈到18年的高考,即将只是考数学与英语两科,其他科目的考核都在平时,所以,他大力倡导我们这些实习生大胆尝试,创造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
听完五位名师的解说,我感触颇深;虽然说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生本教育是教育改革的大趋势,但是要推行生本生本教育,这是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我所实习的学校是丰宁实验中学,目前正在教高一数学;这里的学生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他们的基础很薄弱,就连初中的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都不会解,甚至分数的加减乘除都要理解好一会儿,要是推行生本教育的教学,能实行得了吗?生本教育要求以学生为本,那对于基础这么薄弱的同学,我有点担心我的课堂实行不了。培训完之后,晚上回到学校,我跟我的指导老师交谈了培训完的感受;他说,目前在我们学校要实行生本教育,还非常困难,原因之一就是学生的基础的太差,第二是学校实施的力度还不够;所以,我们得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处理。
不过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结合自己的课堂,合适、适时的运用小组合作、交流、回报的形式来构建我的课堂,真正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育的讨论、学习中,真实感受生本教育的快乐和幸福。
多年来,学校教学一直在探索中寻求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有效策略,但效果并不是很明显,学校文化浸润下的生本课堂教学模式犹如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其倡导的“教师要从前台走到幕后,要把课堂还给学生”的观点,正是在课堂上很好的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写照。生本课堂教学中的“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教学观念,利用“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等多种方法,才可以真正做到少教多学,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较快,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近段时间,通过听观摩课、集体学习、上网查生本教学的资料,也和其他老师一起试着上生本课,现在结合自己的实践,谈一谈自己对生本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生本课堂中,学生是课堂的“主角”。
生本教育的课堂,精彩的是学生,他们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作为教师,我们要相信,学生完全拥有自学的天赋和潜能,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学习掌握很多的知识,并能在自学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与快乐。在生本的课堂上,学生是那样的投入,他们要合作、要交流,要展示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等,他们在课堂上表现的机会很多。总之,在生本的课堂上,所见到的学生,个个都处于一种积极主动学习的状态,在课堂上,他们可以发挥想象,积极思维,对事物都有着执着的探索精神。这种课堂,让学生充满了自信,让课堂呈现出精彩,学生活起来了,快乐起来了,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学到了新知识。
二、生本课堂中,教师是课后的“引领者”
生本课堂主张教师不要给学生过多的`干预,而是给学生学习尽可能的自主。在课堂上,教师只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领者,是学生学习的协助者,是课堂的策划者,教师要以同伴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教师只是给学生指个方向,剩下的时间都交给学生,而学生在课下的准备工作也有趣而生动了,通过这种方式,大大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量。在生本教学中,教师要做好下面三点:
1、设置好前置性作业,放手让学生预习。
生本教学的原则是“不学不教,先学后教,让学生有备而来”。这“有备”就是指提前做好预习作业,做好上课的准备。可见,前置性作业的布置就尤为重要。假如在教学前,学生对所学内容一无所知,就做不到以上几点。通过“前置性作业”的形式,提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先学。学生通过先做后学,对新知识有了初步感受和浅层理解,从而更有目的性地进行课堂的学习,提升课堂的有效性。因此如何设计布置“前置性作业”就成了生本教育操作的重要环节。
2 、组织好课堂学生的学习方式,放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课堂上主要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放手让学生交流、探究。每组选出组长,负责本组的纪律、任务分配等事务,组内成员有不明白的问题时,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确实无法解决可以向教师提出,如问题具有普遍性,再由教师和全班同学交流,展开全班性的讨论,这样做真正调动了学生探索的积极性,也让教师得到了解放。
本课堂看似简单:1、布置前置性作业。2、小组讨论。3、全班讨论。4、教师点拨指导。可实际上,要想上好生本课,是很不容易的。我认为生本课堂的关键在于教师点拨时的“收”和“放”,教师要有获取并灵活运用课堂生成资源的能力,通过点拨,让学生向更深处迈进,也就是“放” ;通过点拨,让学生能换个角度思考问题,把学生引到正轨上来。收放自如,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激扬生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以生命为本。其实,这一点一拨,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能做到。这需要教师有较深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了解学生,这需要教师有驾驭课堂的教学艺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上正确的道路。引导学生自己学,教师只起到帮学的作用,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这些都是对生本课堂的写照。教师怎样引导学生学,教师在什么时候帮,教师在引导的同时还应该做什么,所有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思考。
总之,通过学习郭教授的“生本教育”思想,对我们的课堂改革确实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对学生多一些宽容和耐心,允许他们犯错误,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更多的独立思考、独立发现问题的时间,让他们的创新思维得到更深的发展。
从20xx年11月,我们有幸接触到了“生本教育”这一理念,随后,我们一起听了专家报告和生本示范课,初步感受了生本课,后来通过看观摩课、集体学习、和其他老师一起开始学着上“生本课”,结合自己的实践,简单谈一下自己的学习体会。
生本教育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是以生命为本,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在观摩课中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在生本教育的课堂上,学生们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每一个看过观摩课的老师,都对课堂上孩子们的表现印象深刻。我也不例外,心想如果我班上的学生也能这样对学习充满热情,思维活跃,知识渊博,侃侃而谈该多好啊!
开始的时候,我总怕学生自己解决不了学习中的问题,几次下来却发现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慢慢的我也在语文课堂上添加了适量的生本理念。首先,精心挑选前置作业,有些问题有些难度,尽量让学生经过思考、总结可以完成,而不是直接在书上找答案。尽量做到每课布置一个查找资料的问题,以读引读,让学生超越文本,开拓视野。其次,课堂上我尝试着让学生成为一名小老师,给学生充足的空间,把主动权循序渐进地还给学生,让孩子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经过他们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学生特别有成就感,自信心也逐渐增强,在这种氛围中学习,他们得到了释放,对学习更加有兴趣了。你可以时常在课堂上看到学生给你带来的惊喜。
不过在生本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惑、问题。上了一段时间的“生本课”,我最大的困惑就是不知道在课堂上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一开始总感觉本节课的知识点应该由学生来生成,自己尽量不敢多说话,但是学生有时总是绕着问题打转,就是说不到点子上,但是热情度又很高,让你不忍心打击他,但是后来才知道,老师应该学会恰当的去引导学生、做小结,并不是什么都不说,要把握好一个度,这一点还需要在今后的课堂上继续努力学习。期间遇到的问题有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所欠缺,问题的表述很不完整,有时学生也会很不合作,前置作业完成效果不好,这些都会让我感到失望、迷茫。
但是,变化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静待花开,相信孩子们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在教学中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运用生本教育的理念,那我们的学生也一定会乐学,会学,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
今天上午在滦平一小听了三位老师的汇报课,下午在职教中心进行了评课和生本教育培训,我认为对我这种非科班出身、半路出家的人来说特别的有用。希望这样的活动以后能越来越多,帮助像我一样的年轻教师提高水平,争取早日成为名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现把我的收获汇报如下:
一、对生本教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以前看到生本教育感到陌生,查阅了资料也都是理论,懂得的一知半解。今天真正懂得了生本教育的三部曲:前置性学习,小组合作交流,小组展示。最重要的是今天的.讲解是结合课堂实际进行的,深入浅出,让我理解的更到位。
二、一直以为升本课堂老师会更轻松,现在发现生本课堂对于老师来说不是更轻松,而是肩上的压力越来越大。生本课堂上,学生自由发言,想法千奇百怪,很多时候超乎我们的想象,在课下备课时我们不可能备到,这对教师的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要求越来越高,对教师的课堂调控水平、应变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的教师应该是知识博大精深,能力超群的。
三、生本课堂上学生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但教师的主导作用更不可以忽视。教师在课堂上不仅仅是倾听者,还是引导者、调控者。如果课堂上教师不注意引导,让课堂跑偏,那么是十分可怕的。
四、生本教育的三部曲环环相扣,每一步都有学问。前置性作业的布置要基础、简单、开放、把握重点。每一节课该如何去布置,需要教师深思熟虑。小组合作交流中教师该怎么去做,怎么去发现也是有学问的。小组合作展示中如何引导学生,引导到那个程度合适也是有学问的。具体这些都要从实践中去探索,思考。
生本教育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就我所教班级的目前情况来看,开展生本教育还有一定的难度。试过几次,参与的学生寥寥无几,没有成功。有自己的原因,也有学生的原因,很多学生不具有良好的作业完成习惯,更别提前置性作业了,加之家里的各方面条件也有限。但是我不会气馁,还会继续努力,一步步往前走,争取早日实现升本教育。
20xx年7月2日~6日,我有幸赴广州参加了由生本教育创始人郭教授举办的全国第二十七期生本教育理论与实践研习班。
这次培训资料分三部分:一是观摩课展示、教学点评;二是由郭教授做的关于生本教育的讲座;三是与执教教师交流,并进行课堂教学讲座和问题解答。透过这次学习使我对生本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更真切地感受到,那里的教学不仅仅无限精彩,而且是在教学中播种人文情怀,唤起生命的激扬。
课前研究:充分的先学是构建生本课堂的法宝。先学就是将新知识、新任务提前让学生在课前进行充分地研究,把个体的想法带入课堂,从中选出化的学习方法,把学习变成一种享受,老师则要抓住文本的关键点去布置前置性课前小研究。这次印象特深的就是一节五年级的数学课:《圆的周长》,课前老师给学生安排了四个前置性小研究: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圆的周长找一个圆形物品,你能想出什么方法测量出它的周长再找几个不同的圆形物品,分别量出它们的周长和直径,完成表格;说说自己的感想。
课前自学让学生对新知有了初步感受和浅层理解,课内又在充分交流、相互质疑中提升认识。学生不仅仅理解了概念,而且会用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概念之间的关系,不仅仅学会了如何求圆的周长,而且还理解了圆的周长和直径相互依存的关系。正因为教师把一切学习的权力还给了学生,学生的表现才会如此精彩,这不正是生本教育的魅力体现吗?
课前见闻:不管什么样的课堂,课前都有几分钟的讲述见闻时间,语文课前学生或带来一则文学笑话,或讲述阅读故事,或背一段优美的文章、诗句等等,数学课前学生或出一道脑筋急转弯,或课外攻克的趣味数学题等与大家分享,英语课前学生将课外学来的某一个新单词、句子等教给大家,这种模式化的课前见闻讲述训练,有专门的学生主持,锻炼了学生的组织潜力,同时,每个学生都在收集、整理、积累知识中成长。
课堂教学:小立课程,大做功夫,实现教少学多。小立课程指教给学生的基础知识尽可能地精简,而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超多地进行活动,以此实现教少学多,提倡教师的无为便是有为。数学课,只要引导明确思路即可,解题方法学生能解几种就解几种,不必强加。一旦测试,学生出题互考互改,学生的潜力的确很强,但基础知识可能较弱,怎样办老师就经常组织一些针对性的课题研究。比方说“基础概念的研究”,教师引导学生研究概念错误的种类,成因等等,以此来解决基础资料但是关的问题。
课堂组织:自从自己实验生本课堂以来,我的课就乱了。小组交流时,有的学生默默不语,有的学生滔滔不绝,可一句话也说不到点子上;还有的学生趁机捣乱,整个课堂怎一个乱字了得。课堂组织方式通常都是口令化的,如“一、二、三,要坐端”,“小眼睛,看黑板”等等,为此我困惑,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怎样会学到东西呢广东省不仅仅在教学上生本化,连课堂组织模式也发生彻底的改变,所有的机械口令全由名言警句,诗句或教师自创对子代替,如:一年级孩子在认完一课的简单字后准备攻克最难的几个字时,教师喊:“奇思妙想”,生接“记难字”,师再说“四人小组”,生接“应对面”,学生边说边坐好,并且手不停地做好了下一步学习的准备,把会认字卡放一边,不会认的摆桌面,小组讨论字的记忆方法,然后交流。而中、高段更多的采用名言警句等方式组织课堂,如师说“书山有路勤为径”,而生接“学海无涯苦作舟”,师“开卷有益”,生“博览群书”等,课堂组织充满了文学的色彩,学生在复习背诵经典名言的同时,教师简单完成了组织课堂的任务。
课堂气氛:生本的课堂学生绝对是分小组学习的,在我的课堂中,当孩子汇报时,语言拘谨,不连贯。台下的同学,有的持观望态度,有的是看热闹,还有的趁机捣乱,只有一小部分在认真倾听,课堂中同学之间不能构成互动,之间的交流语言要一句一句地交给孩子们说。
为此我也困惑,这样不是限制孩子了吗而且人云亦云,自己也觉得很别扭。但是透过听课我发现,生本课堂小组的组织很有序,组长负责,组员人人有责,有记录员,有监督员等,课堂上小组的加分也是策略多多,如群众的获奖,个人的获奖,回答问题的次数,资料收集的多少等都与小组成绩挂钩,因此各小组做到了人人参与,人人发言,回答问题总是以小组为单位,而不是学生个体。小组发表意见时又是按第一发言人、第二、第三、第四发言人的顺序轮流发言,而不是个别学生一言堂。由此,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气氛热烈的课堂,人人参与,不是口号,而是事实。
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团结奋发的团队,伶牙俐齿、充满自信、仪态大方。课堂上实验教师和学生的状态给了我追求的感受,因此,刚开始的学话很必要,透过学话,孩子们才能学会汇报的流程,同学之间交流的语言,慢慢的会内化成自己的语言,在以后的课堂中,学生们才能有的放矢,活而不乱,更有序。
课堂评价:课堂评价是一个关键环节。我们看到他们的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倾听,评价准确,语言婉转,被评价者虚心理解,用心回应。其实,训练学生相互评价要做到“静待花开”,要有一个过程,一年级的孩子总是在老师提醒下用稚嫩的声音问:“我的想法说完了,谁来与我交流或“我读的怎样样请给我提提意见”;中高段的学生评价交流就显得成熟流畅了,课堂上总是话筒抢但是来,“我来补充一点”,“我不同意你的观点,我认为你的观点错在,我认为就应是”等等,教师只是在享受着学生的争论和评价,并适时点拨。课堂上回荡的是学生的声、影,激扬的是学生的生命,课堂上的主体回归,诠释了生本教育的全部内涵。
知识解决:我们的课堂知识解决经常是教师越庖代俎,教师的思维毕竟有限,生本的课堂老师变得聪明而简单,有困难找学生,学生丰富的思维使知识的解决更加多元化。
这次学习中,我深深感受新理念对心灵的撞击。身临课堂的感受,又听郭教授《教育走向生本,教育激扬生命》的专题讲座,以及实验学校的校长和特级教师的经验介绍,给我以巨大的震撼。我也真切感受到:生本教育所揭示的教育本质就是提升生命质量。我们实施的教育就是要使人的生命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使人的天性得到自由发展。生本教育是激扬生命的教育,是提升学生生命质量的教育。
今年暑假后我迎来了语文教学第二年,任教三年级的语文课程。这对于我这个一直没教过语文的“门外汉”而言,显得那么茫然。昨天我满怀憧憬和向往参加了县里举办的“生本高效”语文课堂教学研讨会,这如同大地久旱遇甘露一般,深深的滋润了我,启发了我。
一直以来,我的课堂总感觉缺点什么,又说不出来,直到昨天我才发现:原来课堂还是可以这样上的。
首先谈谈听二年级的识字教学吧。任老师把识字教学贯彻到了课堂的每一个环节,没有一丝的突兀感。各种各样的识字方式,很大的激发了学生识字的兴趣,看到孩子们积极踊跃的回答自己识字的小窍门,作为一个听众的我都感到了幸福,更不用说课堂上的孩子们了:看他们那渴望的眼神,自信的语言,得意的微笑……“我神州,称华夏……”孩子们同桌间拍着小手,打着节拍,晃着脑袋,朗朗的诵读声传出很远,使得听课的我们都不由自主的溶于这种愉悦的课堂当中。
接着,第一小学的李娟老师带着浓浓的书香风韵来到了课堂。她向我们展示了优秀的语文素养,孩子们在她的带领下,细细的体会着汉字书写带来的美。尤其是李老师在指导书写时采用的拼图指导,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整节课学生的参与度非常高,在研究中学习,在展示中得到别人的认可。从这节课中,我对比了自己的书写指导,这些都是今后教学中要增加的。
阅读能力的培养现在被放在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也使得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出现了更多的疑惑。现代学校的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一节高效的批注阅读法课堂,她以《巨人的花园》一课为例,给我们介绍了如何进行有效的阅读。我们从中学到了以下几个方法:一是标注好词好句,二是关注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三是找提示语,四是感受、联想、标划。
听完几位老师的示范课,我感觉他们都不同程度的表现了以下的几点:一,预习展示紧扣教学目标,从抓关键词、段意连接等方面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二,师生互动性高,每堂课上都展示了融洽的新型师生课堂关系;三是面向全体学生,课堂中表扬学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也使得他们乐在语文的学习中;四是注重了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在课堂中将教学内容和学习方法进一步的整合;五是关注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学习的方法非常多,关注了学生的品读悟,体现了人文化。当然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教学课件的制作和展示仍停留在原来的水平,尤其是ppt展示中字体的处理、动画的效果差强人意。另外学生学习中读的还不很充分,这些都是应该注意的。
一天的研讨在沉思中结束了,但留给我的收获却很多。
今年10月14日—18日有幸参加了在举办的生本教育研讨班,对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如何让“生本”的理念深入到我们的课堂中去,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经过这次学习,在这里简单谈一下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学生们得到了释放
生本教育的理想就是: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
以前在我们的课堂上,往往是老师们在口若悬河、喋喋不休的讲个不停,学生们干巴巴的坐在那里听,只是在听老师讲,而他本身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即便是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小组合作”环节,但也只是“蜻蜓点水”,几分钟而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想而知。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孩子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他们特别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强,在这种氛围中学习,孩子们很放松,他们得到了释放,在课堂上很放的开,对学习更加有兴趣了。
二、老师的角色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
郭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在教师帮助下的)儿童发展”。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郭教授对于教师这一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助,帮助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郭教授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生本教育”思想,不是要求教师有超出专业要求多么高的知识水平,而是有指导学生、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学会学习的方法的能力,教师的这种对学生学情的驾驭能力,是与老师在平时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进行反思离不开的`。
下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决心要尝试上“生本课”,我的困惑就是不知道在课堂上该说些什么不该说些什么了,总感觉一节课的知识点应该由学生来生成,自己尽量少说,但是后来才知道,老师应该学会恰当的去引导学生、做小结,并不是什么都不说,要把握好一个度,这一点还需要在今后的课堂上继续努力学习。
三、生本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通过看了几节生本教育观摩课,发现生本课上的孩子们都是自信的、快乐的,当学生从自己研究和探索中发现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时候,会令我感到非常的意外和喜悦。回来后在一股冲劲的驱使下上了几节生本课(不彻底的生本课),效果一般。
一些意料之中的问题表现的淋漓尽致:孩子们怎么这么不会合作?语言表达能力怎么这么欠缺?每次做总结时怎么总是说不在点子上,还那么啰嗦?实际上,他们的现状其实很正常。
因为在前期,我们并没有在课堂上有意识的去培养他们在这些方面的好习惯,现在,我们刚刚开始接触生本教育,作为老师都是新手,很多地方做的都不够,又何况是孩子们呢?但是,通过看他们的变化,发现他们在学习上冲劲十足,自主意识很强,慢慢的有了合作意识,更多的是学习上的创新意识,我深切的意识到,学生们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
通过学习生本教育,我知道了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你教的学生取得了让你满意的成绩,这不是完全的成功,成功的另一方面还要看你有没有让你的学生体验过你的教育给他带来的无穷快乐,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了什么,你为学生今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哪些帮助。
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所说:“快乐的感受是人更好学习的情感基础。快乐的日子使人聪明,使人产生心理的兴奋和生理的活跃。在兴奋中,他会获得的学习效率和的学习效果。”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继续学习生本教育理念,将生本教育深入开展下去。真正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在反复验证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快乐的成长。使他们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自己也要学着做一个魅力老师,从而让自己的课堂更加有魅力!
生本教育成为时下一个鲜活的话题,吸引着我们的思想,去追寻人本的主旋律;吸引着我们的眼球,去追寻生本课堂的奇迹。
走近邯郸,走近钢苑中学,还未踏进学校校门,似乎已经嗅到生本教育的气息,钢苑中学,全国生本教育实验基地,这所中学把生本理念与学校实际相结合,走着一条属于自己的特色之路,生本教育开展两年来已经取得骄人的成绩。
走进钢苑中学,踏进生本教育的这片沃土,扑面而来的是一块石碑,上面布满了不同字体的立字,下面是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八个大字。这些不同的立字和周恩来的这一读书立志名言,透露出钢苑中学的师生们那种顽强的自立精神与执著的探索意志,不断地进行教育改革推进生本教育。
走进生本课堂,那是一节语文课,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学生的精彩无限。
镜头一:学生替代老师,主持课堂,有板有眼,言语流畅,是那么娴熟;
镜头二:学生讲故事并写出关键词,然后学生根据故事谈自
己的看法;
镜头三:学生记诵成语然后进行抢答,场面异常激烈;
镜头四: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然后其他学生讲解问题,随后进行质疑或补充,并进行错误分享。
走进生本课堂,那是一节历史课,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教师的指导与点拨。
镜头一:教师尽量不占用更多的时间,把课堂时间留给学生去思考,个别问题点到为止;
镜头二:教师不断地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引导学生分析教材;
镜头三:在做解析问题时,教师引导学生要抓住关键词,通过抓住关键词并联系课本知识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把相关知识有机地串联起来;
镜头四: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空间,提升学生的能力,教师引导学生巧妙地进行小结。
无论哪一节课,每一位老师都面带笑容,态度很和蔼,他们落落大方,不拘束,他们打破了教师一统课堂的局面,一堂课是那么轻松和快乐,他们按照各自学科的模式与特点进行流畅教学,时而引导,时而点拨,时而为学生鼓掌喝彩,时而对学生做出评价,不断激励学生,他们让课堂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他们实践着新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钢苑中学通过生本课堂这一平台,真正的把生本理念不断地渗透到教学中,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课堂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课堂,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充分信任学生,全面依赖学生。不同的学科有着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课堂体现着不同的教育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只做一点点,学生要做一大片,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生本教育在钢苑中学正在生根发芽,并且茁壮成长。
看到生本教育下一幕幕让人心动的场面,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也需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教材,结合学生,不断地改进教学,以人为本,以生命为本,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
转变思想,坚定生本理念。生本教育符合社会发展潮流,是一种与时俱进的理念;生本教育符合学生个性发展,是一种鲜活的有生命力的理念,生本教育尊重学生的价值,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理念;因此我们要真相信,真实践,不断地完善它,以这种思想为指导,提升我们的教学水平和思想水平,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尽管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对这一理念还存在怀疑态度,甚至否定,有的在实践中,不知如何操作,存在怕苦畏难心理,不愿去实践,有的在实践中,甚至不相信学生能学好能学会,这些都是要不得的,因为这一理念已经证明并且继续证明它能给教育带来强大的生机和活力。
实践生本课堂,设置好前置作业。在实践生本课堂中,前置作业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保障,是实施生本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也就是说教师是否抓住了学生心理并找到了学生的兴趣。前置作业的设置不仅关乎着教师对整个教材的把握程度,挖掘程度,也关乎着学生是否能够深入浅出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进行有效的把握这一堂课;也关乎着学生是否能够参与到课堂中来,活跃课堂气氛,把课上活,因此前置作业是一堂课的关键。尽管我们自己也在不断尝试着设置前置作业,也深知前置作业的重要性,但是总觉得设计时不尽如人意,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摸索,不断地去完善。前置作业的设置要简单、根本、开放;这六个字虽然看起来简单,但却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所以我们要精心备课,备学生,备教材,设计出符合课堂实际情况的好作业。
生本课堂切记只注重形式忽视课堂根本内容。生本课堂不是只讲究形式,而是通过种种的形式,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学会,动是形式,会才是目的;因此,我们反对把课堂搞成形式课堂、作秀课堂、文艺课堂等等,华而不实。生本课堂是实实在在的,是切合学科实际的,是切合学生心理特征的,更是切合课堂环境的;生本课堂不是死板的是灵活的,不是学生讲得多就是生本课,生本课有时候也需要教师去讲一讲;不是教师讲的多了点就不算是生本课,生本课有时候也需要学生多接受新内容,只要我们把握一个重要的原则,那就是教师一定要少讲,让学生多活动,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因此教师该讲的讲,不该讲的不要讲,像摘葡萄一样,学生跳一跳能够够得着的,就让学生自己去解决。
所以,作为生本课堂,要时刻以生本为理念,用这种思想指导我们的课堂,以学生学会为根本,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学会解决问题,学会自主学习,学会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实惠和快乐,把学习当成一种生活的享受。
读了郭思乐的《教育走向生本》使我再次认识到:上课是一门艺术,除了有一定的知识结构外,还要有一些技巧和方法。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去学,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而其中的生本教育使我受益匪浅,茅塞顿开。
作为教师,我体会到要终身学习,平时要勤读书、勤思考、勤动笔。只有及时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面对竞争和压力,我们才可能从容面对,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同时还要学会以"诚"待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要靠自己用心经营的,和家长真诚地沟通,懂得顾及家长的感受,有责任心、公平心,这样家长就会慢慢地信任你,对待学生要公平、平等、不高高在上,要有威严、言出必行,做孩子的表率。还要学会"容"纳一切。比如学生的表现、成绩、来源等。我想这是作为教师应该做到的非常重要的一点。每一个学生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天地、成长于不同的环境,拥有不同的个性,这是要成为优秀教师必须知道的非常重要的基石,永远不要看到一个侧面就觉得了解一个人的全部,而对学生做出不客观的评价,我们应尽量多关心他们,从而达到进一步的了解,以实现了如指掌的境界。有的孩子在学校非常内向,在家里却活泼外向,老师就要不厌其烦的引导学生在学校也走向活泼开朗。同时我们也要充满爱心,要懂得原谅,要学会用另一种眼光看待学生,尽量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古语道:"人之初,性本善",即使他们犯了不可原谅的错误,我们也要从本质出发,相信他们是善良的,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引导。
因此,我们教师,要先做人,再教书。做人要有一个好心态,一个好心情。心理健康,身体才能健康,工作才能愉快。好心态成就一切事业。爱学生,爱同事,轻轻松松地当老师,快快乐乐地当老师,简简单单地当老师,放下包袱,抛却沉重,让微笑永远绽放在您的脸上!我们要善待学生,尊重生命。要善于引导,能理解、宽容。我觉得在一天上班的时间内,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快乐度过这一天就觉得是很有效的一天!
通过学习,我对教师这个职业的内涵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首先,教师应无私地将知识传授给自己的学生,维护自己的学生,并关爱他们,以自己高尚的品行为学生树立起榜样。面对后进的学生,不能采用暴力或体罚等行为,而是应该用加倍的爱去帮助他们进步,这不仅是从职业角度,更是从法律角度对教师的义务作出了规定。教育不仅是教,更是教与学互动的一个过程。一味地向学生灌输书本知识只是一个教书匠的水平。只有通过在教育中不断学习,在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教学有所创新,才能逐渐提高教学水平。
今天我们全校老师认真倾听了副校长洪德选关于学本课堂教学的有关讲座,他讲座的主题是《学本课堂,文本解读》,听了他的讲座,我受益匪浅。下面我将我的感受和大家分享。
一、学生们得到了释放
学本教育的理想就是: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学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以前在我们的课堂上,往往是老师们在口若悬河、喋喋不休的讲个不停,学生们干巴巴的坐在那里听,只是在听老师讲,而他本身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即便是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小组合作”环节,但也只是“蜻蜓点水”,几分钟而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想而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学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孩子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他们特别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强,在这种氛围中学习,孩子们很放松,他们得到了释放,在课堂上很放的开,对学习更加有兴趣了。
二、老师的角色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
关于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以前的时候在课堂上总是像一个老大妈一样,唠唠叨叨,生怕孩子们听不懂,总是反反复复的讲个不停,自从接触了“学本教育”理念后,我才意识到,我这样的老师太强势,而且我发现在教学中我们太自作多情了,很多时候我们一厢情愿承担了许多工作,渴望孩子按照我们设计的方向去发展,但到最后却往往是自己失败。
洪校长指出: “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学本教育”思想,不是要求教师有超出专业要求多么高的知识水平,而是有指导学生、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学会学习的方法的能力,教师的这种对学生学情的驾驭能力,是与老师在平时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进行反思离不开的。上了一段时间的“学本课”,我最大的困惑就是不知道在课堂上该说些什么不该说些什么了,一开始总感觉本节课的知识点应该由学生来生成,自己尽量不敢多说话,但是后来才知道,老师应该学会恰当的去引导孩子、做小结,并不是什么都不说,要把握好一个度,这一点还需要在今后的课堂上继续努力学习。
三、学本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通过近段时间学本课堂的实验,我发现生本课上的孩子们都是自信的、快乐的,现在我有时候体会到这一点,当学生从自己研究和探索中发现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时候,我感到非常的意外和喜悦。但是,更多的时候是憋着一股气,每次都在想:孩子们怎么这么不会合作?语言表达能力怎么这么欠缺?每次做总结时怎么总是说不在点子上,还那么啰嗦?实际上,他们的现状其实很正常,因为在前期,我们并没有在课堂上有意识的去培养孩子的这些方面的好习惯,现在,我们刚刚开始接触学本教育,作为老师都是新手,很多地方做的都不够,又何况是孩子们呢?但是,通过看他们的变化,发现他们在学习上冲劲十足,自主意识很强,慢慢的有了合作意识,更多的是学习上的创新意识,我深切的意识到,孩子们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继续学习学本教育理念,将学本教育深入开展下去。真正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在反复验证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快乐的成长。使他们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自己也要学着做一个魅力老师,从而让自己的课堂更加有魅力!
通过研读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我才对这个陌生的词语有了一定的感性熟悉,所谓的生本教育就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教育的宗旨不应是控制生命,而是要激扬生命,教要以学为皈依,让生命自己行动。所谓教学,应当是教师支持下的学生的自主学习。而我们现在的教学用个词来描写就是师本教育,而更让我感慨的是,我们现在的教育方式在几年之前就已落伍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意想到了,在我们学校也开始迈出了课改的步伐。
在这篇报导中给我们罗列了几个实例,看完后我想,究竟怎样才会出现这样的课堂,老师究竟做了哪些工作,学生又是如何完成的呢?我相信,刚接触生本教育的老师肯定都有这样的困惑,特别要说的是生本教育可是适用于所有年龄段的学生。在我还没接触生本教育之前,我对素质教育这个词可不陌生,可是假如让我说出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我还真说不正确,但是读了郭教授的生本教育以后,我以为,生本教育和素质教育是相通的,而我们现在进行的素质教育,不过就是增加了很多活跃的课外活动,也经常将以学生为主挂在嘴边。但究实在际,它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起了作用,仍值得怀疑。
在现实中,我们经常可以看这样的情形:教师照本宣科满堂灌,学生鸦雀无声,临下课,教师小结,问学生:这节课的内容大家听明白了吗,假设有学生说不明白的话,教师一定勃然大怒:我都讲得那末具体了,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真是蠢得要命,这就是传统教学课堂的一个缩影。而在生本教学课堂里,我们看到的将是另外一番情形:学生之间你问我答,小组成员剧烈讨论,小组之间剧烈争辩,整个课堂生机勃勃。现在我们无妨换位思考一下,假设你是一个学生,你会选择怎样的课堂?
今天我在上一节展现课的时候,着实也发了一顿火,把这个班的学生狠狠的批了一下,只由于他们预习的不充分,展现的效果很差,一节课就在我的火气下中断了,课后我反思了一下,究竟题目出在哪里?谁对谁错?这个班的学生可是很聪明的,那题目应当出在我的教学方式上,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你不可能完全去驾驭他们,而我们做的是如何去引导他们,抛出故意义的题目,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想方想法地尊重学生的个性,逢迎他们的需要,而且要体谅学生的感受,考虑他们的想法,才是老师的职责所在!在上一周的示范课中,讨论的是关于血液的知识,我在设计题目的时候,把后面一节的输血和血型补充了上来,目的是激起学生的爱好,学水果然表现的很积极,在学生讨论甚么年龄段的人能献血时,很多同学都说出了18岁——55岁,这时候有位同学说:不对,我的头脑里马上出现了一个问号,书上明明写着的,只听这位同学说:体重要在50公斤以上。另外一位同学说不对,女的在50公斤以上,男的要在60公斤以上才能献血。我欣慰的笑了,我只能说我们的学生是好样的,我们的课堂也能让你听一天课也不觉得累。
我们所有的教育希冀和理想,都可以依托生命而实现。而生本教育就是教育和人的生命自然的结合。它正在改变教育生态,它谢绝冗繁,通过教育的生态保护,让所有的人,享受为生命的奇异所氤氲着的美好的教育。它是一种崇高的理想,固然行动维艰,但绝不是梦想。郭教授一直在研究生本教育的课题,以下是该课题的主要理念,让我们共勉:
价值观:一切为了学生;
伦理观:高度民主尊重学生;
行为观:全面依托学生,学生是教育对象,更是教育资源;
课程观:小立课程,大作工夫;
方法论: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会,教少学少;以学定教,不教而教。
按照学校的安排,我认真拜读了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副院长郭思乐教授的新著《教育走向生本》,并做了很详细的。通读后该书后,我觉得它具有以下五点突破性的奉献:
作者认为,师本教育体系和生本教育体系这两种教育体系的存在是事实。“仅仅是零敲碎打的改革,已经缺乏以解决今天的问题了”。因为过去根本上是一种师本的教育体系--“一切都是为老师好教而设计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我们需要设计一种以学生好学为中心的教育体系”。生本教育体系“不仅在方向上强调学生为主体,------而是要解决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整个体系问题”。
作者能揭示出两种教育体系,是以深入的研究作为根底。例如对成人的理智律和演绎为主与儿童的情感律和归纳为主的区别;接流式和源流式教学的区别;连动式机制和激发式机制的区别都做了有价值的探索。
“师本体系”和“生本体系”的区别具体表达在理念、课程观、方法论和管理和评价等方面。
生本教育的价值观是“一切为了学生”。
作者分析了许多偏离本体的现象,说明寻找到本体,真正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价值观并不容易。这点我深有体会,例如“走教案”现象的产生,就是“师本体系”评价造成的。那种为了评选而精心设计的教案,课堂上教师关心的是如何展示自己的风采,让学生“出彩”也是为教师设计的教案效劳。外表看,这样的课,教学目标正确,一切按方案进行,学生也在参与,也有收获,高快乐兴,热热闹闹,天衣无缝,准时下课。但是教师实际上事前不向学生进行调查,课上也不关心学生在想些什么,这样的课怎么能使每个学生得到主动开展?
生本教育的伦理观是“高度尊重学生”。
师本教育常常看到的是这样的现象:“同学们,现在可以上课了吗?”,有些教师连上课都要征求学生,好象相当尊重学生了,其实这是一种浅薄的理解,好象在“做秀”。本书鲜明地指出:“高度尊重学生”就应该是相信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人人可以创新”,“潜能无限”。我体会应该区别的是:老师是在尊重学生的独立见解(虽然可能是幼稚的),是认真地发现、理解学生自己的思想火花;还是视而不见,急忙,甚至强硬地让学生去“痛饮”教师准备的那“一桶水”(包括有时是让学生快乐地去“痛饮”)?这其实是“师本体系”和“生本体系”两种不同对待学生的态度。
7月2日~6日,我有幸赴广州参加了由生本教育创始人郭思乐教授举办的全国第二十七期生本教育理论与实践研习班。这次培训内容分三局部:一是观摩课展示、教学点评;二是由郭思乐教授做的关于生本教育的讲座;三是与执教教师交流,并进行课堂教学讲座和问题解答。通过这次学习使我对生本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更真切地感受到,这里的教学不仅无限精彩,而且是在教学中播种人文情怀,唤起生命的激扬。
课前研究:充分的先学是构建生本课堂的法宝。先学就是将新知识、新任务提前让学课前研究:充分的先学是构建生本课堂的法宝。先学就是将新知识、新任务提前让学生在课前进行充分地研究,把个体的想法带入课堂,从中选出最优化的学习方法,把学习变成一种享受,老师那么要抓住文本的关键点去布置前置性课前小研究。这次印象特深的就是一节五年级的数学课:《圆的周长》,课前老师给学生安排了四个前置性小研究: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圆的周长?找一个圆形物品,你能想出什么方法测量出它的周长?再找几个不同的圆形物品,分别量出它们的周长和直径,完成表格;说说自己的感想。课前自学让学生对新知有了初步感受和浅层理解,课内又在充分交流、相互质疑中提升认识。学生不仅理解了概念,而且会用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概念之间的关系,不仅学会了如何求圆的周长,而且还理解了圆的周长和直径相互依存的关系。正因为教师把一切学习的权力还给了学生,学生的表现才会如此精彩,这不正是生本教育的魅力表达吗?
课前见闻:不管什么样的课堂,课前都有几分钟的讲述见闻时间,语文课前学生或带来一那么文学笑话,或讲述阅读故事,或背一段优美的文章、诗句等等,数学课前学生或出一道脑筋急转弯,或课外攻克的趣味数学题等与大家分享,英语课前学生将课外学来的某一个新单词、句子等教给大家,这种模式化的课前见闻讲述训练,有专门的学生主持,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同时,每个学生都在收集、积累知识中成长。
课堂教学:小立课程,大做功夫,实现教少学多。小立课程指教给学生的根底知识尽可能地精简,而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地进行活动,以此实现教少学多,提倡教师的无为便是有为。数学课,只要引导明确思路即可,解题方法学生能解几种就解几种,不必强加。一旦测试,学生出题互考互改,学生的能力确实很强,但根底知识可能较弱,怎么办?老师就经常组织一些针对性的课题研究。比方说“根底概念的研究”,教师引导学生研究概念错误的种类,成因等等,以此来解决根底内容不过关的问题。
课堂组织:自从自己实验生本课堂以来,我的课就乱了。小组交流时,有的学生默默不语,有的学生滔滔不绝,可一句话也说不到点子上;还有的学生趁机捣乱,整个课堂怎一个乱字了得。课堂组织方式通常都是口令化的,如“一、二、三,要坐端”,“小眼睛,看黑板”等等,为此我困惑,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怎样会学到东西呢?广东省不仅在教学上生本化,连课堂组织模式也发生的改变,所有的机械口令全由名言警句,诗句或教师自创对子代替,如:一年级孩子在认完一课的简单字后准备攻克最难的几个字时,教师喊:“奇思妙想”,生接“记难字”,师再说“四人小组”,生接“面对面”,学生边说边坐好,并且手不停地做好了下一步学习的准备,把会认字卡放一边,不会认的摆桌面,小组讨论字的记忆方法,然后交流。而中、高段更多的采用名言警句等方式组织课堂,如师说“书山有路勤为径”,而生接“学海无涯苦作舟”,师“开卷有益”,生“博览群书”等,课堂组织充满了文学的色彩,学生在复习背诵经典名言的同时,教师轻松完成了组织课堂的任务。
课堂气氛:生本的课堂学生绝对是分小组学习的,在我的课堂中,当孩子汇报时,语言拘谨,不连贯。台下的同学,有的持观望态度,有的是看热闹,还有的趁机捣乱,只有一小局部在认真倾听,课堂中同学之间不能形成互动,之间的交流语言要一句一句地交给孩子们说。为此我也困惑,这样不是限制孩子了吗?而且人云亦云,自己也觉得很别扭。可是通过听课我发现,生本课堂小组的组织很有序,组长负责,组员人人有责,有记录员,有监督员等,课堂上小组的加分也是策略多多,如集体的获奖,个人的获奖,答复下列问题的次数,资料收集的多少等都与小组成绩挂钩,因此各小组做到了人人参与,人人发言,答复下列问题总是以小组为单位,而不是学生个体。小组发表意见时又是按第一发言人、第二、第三、第四发言人的顺序轮流发言,而不是个别学生一言堂。由此,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气氛热烈的课堂,人人参与,不是,而是事实。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团结发奋的团队,伶牙俐齿、充满自信、仪态大方。课堂上实验教师和学生的状态给了我追求的.感受,因此,刚开始的学话很必要,通过学话,孩子们才能学会汇报的流程,同学之间交流的语言,慢慢的会内化成自己的语言,在以后的课堂中,学生们才能有的放矢,活而不乱,更有序。
课堂评价:课堂评价是一个关键环节。我们看到他们的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倾听,评价准确,语言婉转,被评价者虚心接受,积极回应。其实,训练学生相互评价要做到“静待花开”,要有一个过程,一年级的孩子总是在老师提醒下用稚嫩的声音问:“我的想法说完了,谁来与我交流?或“我读的怎么样?请给我提提意见?”;中高段的学生评价交流就显得成熟流畅了,课堂上总是话筒抢不过来,“我来补充一点”,“我不同意你的观点,我认为你的观点错在…我认为应该是…”等等,教师只是在享受着学生的争论和评价,并适时点拨。课堂上回荡的是学生的声、影,激扬的是学生的生命,课堂上的主体回归,诠释了生本教育的全部内涵。知识解决:我们的课堂知识解决经常是教师越庖代俎,教师的思维毕竟有限,生本的课堂老师变得聪明而轻松,有困难找学生,学生丰富的思维使知识的解决更加多元化。
这次学习中,我深深感受新理念对心灵的撞击。身临课堂的感受,又听郭教授《教育走向生本,教育激扬生命》的专题讲座,以及实验学校的校长和特级教师的经验介绍,给我以巨大的震撼。我也真切感受到:生本教育所揭示的教育本质就是提升生命质量。我们实施的教育就是要使人的生命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使人的天性得到自由开展。生本教育是激扬生命的教育,是提升学生生命质量的教育。
7月11日来到承德实验小学聆听了《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节生本研究课。柳巍教师精彩的课堂教学,体现老师广博的知识,幽默风趣的语言,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真实的、情感的投入,师生、生生的互动过程,思维的碰撞,心灵的沟通,智慧的启迪,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节课柳老师分三步设计的:首先出示前置性作业,学生互查。在学生互查时师巡视。其次,指一组向全班交流。最后,拓展中又让孩子从生活中体会父母对你的爱。从这节课我体会到语文即是生活,生活即是语文。用文字展现生活实际,既能让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精妙,又能触动学生内在情感世界。此时,他们的所想所说都是情真意切,感受至深。在这里再现了人文魅力,深化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做到了读写结合。
第二节和下午分别听了余秀行和贺秀宇两位专家的精彩讲座。以前对于郭思乐教授提出的“生本教育”理念了解的比较少,今天听了两位专家的讲座,让我了解到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把以往教学中主要依靠教师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学。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教师的作用和价值,体现在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关于生本我认识到了以下两点:
第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以前的传统课堂中,基本上是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而在生本高效课堂中,更突出了教师的主导地位,也就是说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
第二,学生角色的转变。
和传统教学相比,生本高效课堂的模式更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既能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又能让学生充分享受学习带来的快乐。同时,同学们在通过自学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建立了自信,提高了能力。在通过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增强了集体荣誉感。这些为以后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充分的基础。
对“生本教育”的具体实施我还有很多困惑,但是我也一直在思考自己的教学,怎么做才能让学生对学习感到快乐,而不是种负担?对于“生本教育”的理念我是非常欣赏的,但在自己的课堂上如何把握和体现?是值得我好好琢磨,好好去实践的。心中时刻装着学生,尽可能为学生考虑,不管是备课上课,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从学生实情考虑设计,随着学生的发展,然后改进、变动,留给学生更多展示的时间,我想学生是会快乐的。
总之,通过本次的学习,专家的教学理念和教学风范在我的头脑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们时时以学生为主体,与学生平等对话,以不同的方式激起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注重发掘引导学生的独特体验等等,都非常值得我学习,我将尽力吸取他们的精萃,运用到教学工作中去,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郭教授说:“生本教育”理论。其核心理念,就是要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把以往教学中主要依靠师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而学。而教师则要退后,教师的作用和价值,体现在程度的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学习。这不仅仅是教育方法而转变,更是教育观念的深刻变革。
这个“生本教育”理论,紧扣了课改的理论,现代的教育课改观念已引入人心,真正的不同于传统的教学,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成为当务之急,怎样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他们都基于对孩子的尊重,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热情高、积极阅读、预习,搜集资料,为课堂展示乐此不疲。我们的学生什么时候才能这样呢?他们整天为一大堆的作业包围着,给他点自由时间他还恨不得快点多抽出点时间出去玩,怎么可能想去学习?也是摆在老师面前的问题,老师要做好引导作用,不要去灌输给人生知识,让学生自己去掌握、探索知识,真正成为知识的主人。在课堂中,用新颖的知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允许留有疑问,激发学生课下探索的兴趣。成长在前、成绩在后。他们令人羡慕的成绩,有自由成长、健康成长的必然结果。
生本教育课堂所取得的成效是有目共睹的,但是我们要如何进行“生本”呢?我们是不是要全盘拿来呢?当我们试图要升起“生本教育”这面旗帜的时候,我想我们要认真考虑。我们的学校自己的课题研究“让学生快乐成长”等理念与生本教育的理念有很多共同之处。所以,我们不必摒弃目前已经在实施的课题的`研究,需要的只是不断地改进,无论是“生本教育”或者是其他的教学理论,都可以成为优化我们教学方式的一剂“催化剂”。这让我想起了我们同行老师的一句话:“我们之所以不能接受是因为我们自己的那碗水还没有倒干净,别人的那碗水就倒不进来。”其实我们自己的那碗水完全没有必要倒干净。我们需要做的是倒掉我们的陈旧的、落后的、与学生的发展无益的观念、行为的腐水,倒进先进的、与学生长远发展有益的活水来。“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让我们的国家日益强大。那么,我们的教学何不提出“有自己特色的生本教育道路”的理论,也许我们的教育教学亦会有一个新的局面!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以屈原的一句话自勉。愿在教育教学改革的路上,我能用汗水用激情浇灌一路之上的花草树木,享受盎然的绿意,聆听花开的声音。
我从未考虑过迁移户口,我们希望孩子能在本区就读,选择当地的国民中学,而不是某些私立明星中学。我努力去信任教育当局,并且,是以自己的孩子为赌注来信任他们——但是,学校啊,当我将我的孩子交给你们时,你们能保证给他们怎样的教育呢?今天早晨,我交给你们一个快乐、诚实又聪明的孩子,多年后,你们将会还给我怎样的青年呢?这是一位家长发自内心的呼唤。这句话让我陷入困惑,不断思考,因为事实上,我无法保证三年后我的学生会成为怎样的青年。
今天参加了邱子华主任的报告,让我受益匪浅。他强调了“好教育能够促使个人更好”的观点。现如今,我们都在推崇郭思乐的.生本教育。生本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模式。在生本教育的课堂中,学生应该充分发挥主体作用,采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创造出积极、愉快、高效的学习氛围。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它以个体生命为核心,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生本教育具有以下特点:(请补充)。
一、学生们得到了释放
生本教育的目标是寻找一种教育方法,使得教师可以少教而学生可以多学。它倡导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而老师则扮演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的角色。过去,在我们的课堂上,老师常常滔滔不绝地讲述,而学生们则无趣地坐在那里。请原创修改上述内容,听,只是在听老师讲,而本身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即便是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小组合作”环节,但也只是“走马观花”,几分钟而已,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想而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现代教育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放弃单向讲解,而是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相互讨论,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充足的空间,让他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通过合作、交流和质疑来主动学习,培养他们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知识时,他们会感到特别有成就感,自信心也会增强。在这种氛围中学习,学生会感到轻松愉快,他们得到了释放,在课堂上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对学习也更加感兴趣。
二、老师的角色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
教授郭对于教师这一角色的重新定位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他认为教师的职责在于帮助学生,而这种帮助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郭教授引用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来支持他的观点:“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他强调了“生本教育”的思想,即教师不应该追求超出专业要求的高知识水平,而是应该具备指导学生、激发学生产生学习动力并学会学习方法的能力。
我们经常会发现在教学我们太自作多情了、很多时候我们一厢情愿承担了许多工作,渴望孩子按照我们设计的方向去发展,但发现自己失败了学生不领情,因为教育不可能像修剪树苗对学生进行外在的改造,这就要求我们在“生本教育”理念下开展教学活动!郭思乐教授提出了让学生进行前置性学习(由教师提供一个最根本的,最简
单的问题),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学的成果),班级交流学习(提出更深刻的问题),熟悉学习(巩固学习内容)四步教学模式。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教师引领着学生,既能让学生够得着,又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空间,教师的设计要把握知识的要点,又要把握整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更是激励者。郭教授指出,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才能走出师本,走向生本。先做后学,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直至不教而教。
当今社会日新月异,教育改革已成为时代教育的主题。及时的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投身到教育改革中来,我们的教育才有出路。
生本教育,其核心理念,就是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把以往教学中主要依靠师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而学。而教师则要退后,教师的作用和价值,体现在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学习。这不仅仅是教育方法而转变,更是教育观念的深刻变革。郭思乐教授认为:生本教育提出对课堂进行根本的改造,使之成为儿童自己的课堂。具体说来,教师所要做的事情就是:积极地旁观;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教师的角色时而是活动的促进者、平等的合作者、谦虚的倾听者、真诚的赏识者、得体的协调者、资源的开发者、得法的组织者,时而又是“顾问” 与“同伴”,“顾问”角色其行为特征是“指点”;“同伴”角色,旨在参与合作,教师以同伴身份参与学生的活动。
生本课堂主张“无为而为”的原则,主张教师不给儿童过多的干预,而是给他们学习尽可能的自主。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意识,保证他们有独立的活动空间、人格空间和学习空间;同时创设情景,引发学生自我意识的产生,并不断强化。在生本课堂,不是“教”决定“学”,而是“教”引导“学”,为“学”服务。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堂少预设性多生成性。
生本教育是让学生进行前置性学习(由教师提供一个最根本的,最简单的问题),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学的成果),班级交流学习(提出更深刻的问题),熟悉学习(巩固学习内容)四步教学模式。
以下是我对生本教育的一些认识。
教学不是要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而是依靠学生的学。我们经常会发现在教学我们太自作多情了、很多时候我们一厢情愿承担了许多工作,渴望孩子按照我们设计的方向去发展,但发现自己失败了学生不领情, 教育不可能像修剪树苗对学生进行外在的改造,我们对学生所施加的影响教育都要通过儿童进行自我认知、自我建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来达到,教育过程的主力和主人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我们只不过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学习是生命成长的过程,它是人自身的一种需要,而不是外在压力的结果。教育的一切行为都应该是为了满足儿童的这种需要,从而使他们内在的生命力、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课堂应该上在给予学生充分的前置性学习的经验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讨论,思辨,能学会的自己学会,不能学会的创造机会让他学会,真正实现教育是为了帮助学生,而不是限制学生。
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而不是一张白纸让我们涂抹最美的画。这告诉我们,一方面是学生对学习充满了好奇欲望和创造欲,另一方面在它生活的经历中积累了学习的资源和学习的能力,而不是一张白纸。人的起点非零,在基础教育阶段,所有的知识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而不仅仅是教材中。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孩子学习能力把脱离了生活、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感受的知识符号学习和学生的生活结合,让学生自己去做、去发现、去研究去感悟。生本教育揭示教育的本质是提升生命,教育手段是依靠生命本身的内在力量。教育应该在此基础上进行,充分尊重和依循生命的本质,教育才可能是“人的教育”。使人的生命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使人的天性得到自由的发展,从而实现教育现代化实现人的现代化。
我还认识到把以往教学中的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的学,教师的作用和价值体现在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内在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学习,要想做到这一点,教师要彻底转变观念,解放思想任何时候都要坚持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努力做到“先学后教,不教而教”,使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基于自己的思考,相互启发,互相质疑当中进行的,而我在以往的教学工作中就没有做到这点,原因是由于自己的思想观念陈旧,怕课堂纪律乱了后难易掌握。以前我总认为把知识讲的尽可能详细,清除就可以使学生更容易记忆,其实这样是把学生的思维局限住了,也违背了教学的规律,是不利于学生成长,这也是学生厌学,受压抑,无心学习,被动学习的根源。“生本教育”要一改往日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体会到发生问题解决问题的乐趣。如果学生有了这样的体会和收获,他们的学习兴趣机会提高,就会由要我学习转变成我要学。
总之,我们教师在课改大环境中,在“生本教育”的劲吹下,应大胆的走出尝试生本教育的第一步,让我们的师本逐步转型,转向生本,把课堂真正还给孩子。
这些天,我一直都和其他教师一样,在认真的学习郭思乐教授所写的生本教育这篇文章,刚开始读时我有些茫然,什么是“生本教育”?怎样才能施行“生本教育”?带着这样的疑问,我静下心来,非常认真地读了“郭思乐和他的生本教育”这篇长长的文章。通过学习郭思乐的生本教育,我了解到“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以往我们的课堂是教师在上面讲的声嘶力竭,学生在下面似听非听。
让学生讲解吧,还扭捏不大方,声音小的只有自己才听得到。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在课堂上主动举手发言的热情越来越低。这种状况是如何造成的呢?原因很简单,就是以前我们的教师在课堂将知识讲解的太多太细,给学生发言的机会太少,久而久之使学生思维懒惰,懒得思考问题,认为学习是被迫的,是为家长学、为老师学,没有了学习的动力,课堂效率低。
两年前我校在杜郎口中学的影响下也实施了课堂教学改革,课堂上由一名同学展示完成后,其余有不同观点的同学会抢着到黑板上讲解,无需教师点名指派,课堂上常常会出现同学争论问题的情景。做事情应该从小做起,良好的行为习惯也要从小养成,由于改革的时候孩子们已经高年级了,要想让他们改变上课的学习方式,不是一朝一夕能办得到的,所以教改革上困难重重。
在我的思品课堂上,也曾多次出现这样的情况。虽然课前我精心准备了大量教辅用具(比如图片,实物模型等),课上还亲自带领学生动手做实验,可我发现,课堂气氛是活跃了,但学生的注意力不是放在新授知识上,而是被各种教辅用具吸引了,他们忽略了学习知识。
热闹的一节课上完后,真正掌握新授知识的学生寥寥无几。通过学习,我了解到郭思乐教授的“新错误观”——“评研”的理论基础。他说:“儿童获得的东西,有许多是在他们自己的探索之下获得的。这种探索需要一个过程,当然也会犯不少错误。发现错误,改正错误,就激发了思考。
正是在克服错误的过程中,儿童获得了真知。”他提到“传统上,我们总要求学生的认识‘一次性完成’,这并不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生本’的学生,我们给他这样的机会,使他们的认识,可以通过多次或长期地反复式提高来完成。我们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逐步地去感悟。”他提到一个例子,让我感触很深。
他说:牙牙学语的孩子有时候会犯一些令人发笑的错误。比如:他学着别人的口气,认真地把自己的爸爸称为“你爸爸”。这时,他会惊异地发现,周围的大人们发出一阵善意的哄笑,或许还有一个温柔的手掌,拍一拍他的脑袋。没有谁会生气、发火。
我们都知道:这点错误,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过不了多久,这个走起路来还跌跌撞撞的小不点儿,就能学会全套的、精准的、完美的母语,他自然会排除自己的错误而趋向正确。哪怕他说话比别人晚上一年半载,父母也不会着急。因为父母相信,他迟早能够学会,不过是略晚一点而已。
我现在是一名一年级孩子的家长,孩子在学前时我很有耐心,然而,孩子上学了,我反而变得烦躁,失去了原有的耐心,开始否认孩子之间的差异,只要别的孩子能做到的事情,我的孩子也必须做到,只强调自己的虚荣心,而忽略了孩子的真实想法和切身的感受,使她变得着急起来,一旦学习出了差错,就大声的斥责让孩子心惊胆颤!这可能十多年教学的职业病吧,自己的孩子都是如此对待,何况是其他孩子呢!其实学生学习科学的过程和他们小时候学习母语是相似的。
从模仿跟学,到尝试自己做,反复实验后才可以获得正确的答案,并能灵活运用到生活中去。这个过程中,自然会不可避免地出现错误。但是在日常教学中,作为教师,我们的确有点扭曲了学生的学习规律。我们似乎很在意学生犯错误,希望他们能在同时间内掌握相同的知识。我们为什么不能允许学生有一段相当笨拙的学习过程,不能允许错误的出现呢?“评研”,正是体现了对儿童学习人格的尊重,为他们提供了“出错”和“改错”的机会。
生本课堂带来的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和成长。教学中封闭的资源和方式必将产生学习结果的单一和学生思维的僵化,于是学习变成没有个性的重复和验证、记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都被禁锢,没有创造性的工作让教师在重复、单调中,滋生了麻木和倦怠,最后形成恶性循环,教师厌教、学生厌学。课堂应该在给予学生充分的前置性学习的经验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讨论,思辨,能学会的自己学会,不能学会的创造机会让他学会,真正实现教育是为了帮助学生,而不是限制学生。
在课堂上还应该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学生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孩子们就有成就感,就有了自信,这样学生对课堂学习就更感兴趣了。
在生本教育这篇文章中郭思乐教授列举了强有力又吸引人的事例,让我们一再地感受到那里的学生的学习生活非常有趣,意义十足,也为那里的学生感到欣慰,他们能有那样的学习方式真的很幸福,他们在学习上冲劲十足,自主意识强烈,不光有很好的合作意识,更多的是学习上的创新意识,他们乐于开发自己的潜能,同时我们也从中看到,他们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
在今后的生活中、教学中,我觉得我应该一改以往的教学作风,无论是对自己的孩子还是对我的学生应该多一些理解、宽容和耐心,允许他们犯错误,而且是可以多次犯错。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在反复验证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快乐的成长。使他们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
美国著名家庭教育家斯宾塞对于孩子的教育这样说道。教育应该尽量鼓励个人的发展。应该引导孩子自己探讨,自己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曾说过:“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看是质朴的道理却一语道出了教育的本质。
推荐生本教育是郭思乐教授及课题组成员经过近十年的实验而总结出来的“一切为了儿童,高度重视儿童,全面依靠儿童”的教育理论,是新课改背景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源泉。生本教育,大胆提出了解放老师、解放学生、解放教育的思想,倡导旨在张扬学生天性,依靠学生内部自然发展学生的学习的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让学生寓学于乐,寓学于自然天性的释放,以实现“人的完满发展”。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从实施至今,新课程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新课程革新至今,课堂教学仍受着传统思想的影响。课堂教学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重视程度不够。一方面,由于受升学考试的压力,教师在教学形式上仍以“应试教育模式”为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不到培养;缺乏合作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严重压抑学生的创造能力。另一方面,有很多学校的生本教育现还在处在摸索阶段,教师对“生本”理念还模棱两可,无法在教学中正常运用。
在新课程“三五三”学研式课堂教学模式中,我们学校不断摸索、总结经验,采取集体备课、课例评析、案例分析、有效课堂教学研究等多种研究方式来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
在生本课堂中,精彩的`是学生,不是老师。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他们要合作,要交流,要展示自己搜集回来的资料。学生站起来表现自己的机会很多。我们为学生创设表现自我的机会,而老师是要努力做到“不现自我”。老师上课要做的不是讲解课文,进行知识的传授,而是组织学生交流他们的预学所得。我们经常外出听课,感觉老师是站到一边,但其实对老师观察课堂,适时点拨,驾驭整个课堂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生本教育中,教师是引导学的领路人,是学生学习的协助者。教师在生本课堂上,必须做到不见自我,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服务者,让教学成为帮学。
(一)、成立小组。制订小组竞争方案和合理奖惩机制激励学生,特别是对互帮互助的鼓励。小组合作除了对课堂学习有很重要的作用,对前置性作业的完成也很重要。学生是不同的个体,他们存在着差异,对于老师布置的前置性作业,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很好地完成,有的学生会觉得很容易,但同时有的学生会觉得很吃力,如何去帮助他们?让他们更容易地学习呢?如果单靠老师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小组的力量了。小组里面肯定会有些学生的成绩较好,有的较差,成绩较好的同学为了帮小组争分、争荣誉会竭尽所能帮助成绩较差的学生解决学习上的困难;而成绩差的同学也会为了不让小组丢分也努力学习。学生课前已经通过前置性作业预习了知识,遇到不懂时也在小组里交流解决了,那么上课时剩下的就只有把预习的知识汇报出来了,学生学得轻松,老师也就能教得快乐了。
(二)、前置作业的设置。生本教育强调的是先学后教,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预习作业(前置作业)必须做好,课堂上才能有话可说。在设计前置性作业时要注意:低入,让学生更容易的的去学习,更快的的接受自我学习。在问题的设计要使得学生好学,使知识的难度恰好落在学生通过努力学习可以达到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种“跳一跳摘到桃子”的成功愉悦感。
(三)、合理安排合作学习的时间。在课堂上要保证学生有合作学习的时间。一般情况下,教师的讲授时间不超过15分钟,不宜讲得太多,应保证有15—25分钟让学生合作学习,主要是释疑、讨论。
(四)、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学生要参与讨论,参与合作探究,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和前认知能力作基础,而个体的独立思考是无法由别人或小组来代替的。只有在学生思考到达一定的程度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才有可能出现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也只有在此时,才有可能出现观点的针锋相对和正面交锋,这样才能找到最佳答案。教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之前一定要给予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机会,让每位学生都拥有自己的一片思维天空,在此基础上再合作交流,这时的交流才是体现个人创造性的高质量的合作。
(五)、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更多地表现形式应该是语言的交流。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说。
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所说:“快乐的感受是人更好学习的情感基础。快乐的日子使人聪明,使人产生心理的兴奋和生理的活跃。在兴奋中,他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以上是我们在实施“生本”课堂教学的一点想法,因为我实施“生本”的时间还很短,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我们还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越来越多的学生看到学习其实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
带着新课程改革浓浓的秋意,沐浴创新教育缕缕阳光,花季的雨露和园丁的微笑。一齐映进我的视野。新课程改革让我体会到了教育教学的生命过程。
为了太平教育的课程改革,中心校领导在9月26日下午,在中心校会议室举行了“生本教育课改促进会”,有幸请来了县实验中学的刘青,张秋侠做课改的报告会。同时参加报告会的有中心校领导、中小学学科带头人,还有参加课改共同体的四所学校(南平小学、顺河小学、吉太小学和谭庙小学)。
刘青老师的报告从“怎样对课改的认识,如何组建小组的整合、三个层面(即教师层面、学生层面、教材层面)”以及如何把握好课标,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做了阐述。从他的报告中我深知体现在四个方面:(1)激发学生爱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教会学生学习,发展学生的自主性(3)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4)面向全体学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课堂教学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把平时积累的知识都有机地融进课堂,重视研究性学习。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张青霞老师利用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名言,展开了报告会的开端。是啊!热爱学生,不仅是一名教师的人品、学识、情感与亲和力的展现。实际上是倾注了我们教师对祖国,对人类,对未来的热爱。因为有爱,我们才有耐心。因为有爱,我们才和学生贴心。爱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微小的“闪光点”,实际上是我们教师的乐趣。爱是一门艺术,我们不仅要爱,而且要善爱。其次,张老师向老师推荐了各类书刊,让我们老师共同进步,参与在教学工作中去,最后她讲到把握好教材,搞清新课标,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新课程标准》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排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总之,短短两个多个小时,给我了很大的启发,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注意多学习,多实践,多总结,多把快乐带进课堂。在课改的道路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做一个合格的引路人。
近期,重庆教师为我校语数英教师进行生本教育培训,这次生本培训,听了三年级的两节课,观摩了四年级的语文课,聆听了重庆一线生本教师的报告,我对生本教育有了更深的理解。我从心里到精神上真正体会到教育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创造。是以“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为核心的一种教育模式。
培训期间,我讲了一节《角的初步认识》的新授课。《角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的,由于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教学时,我先设置了一个课前小研究,围绕小研究引入新知。一节课下来感觉挺累,并不像重庆的石老师讲的那样:生本教育可以使教师教的简单,学生学的轻松。原因在哪里?经过密老师和石老师的讲解我对升本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首先,课前小研究的设计要找准切入点,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课前小研究的设计可以说直接影响着我们这一堂课的效率,学生通过小研究的学习、讨论、展示,对本节课要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自我的见解。所以课前小研究应做到如下几点:⑴把握课堂重点,充分体现人性化的设计。结合生本课堂上体现的教育目标:思想、知识、能力。每一个问题的设计在把握课堂重点的前提下,要充分从学生的思想入手,通过学生运用知识,获得能力。⑵结合学生特点,让学生有思考和研讨的空间。所设计的问题要具有趣味性,因为兴趣是最好的教师。⑶注重能力迁移,体现自由化的思想。在生本教育的每堂课上都可以根据问题灵活的增加,完全由学生自己选择方式,交给学生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由自己来选择,让他们在自由中学习,自由中成长。
其次,交流展示要把握好分寸,即时间、形式、内容。交流展示在课堂上大致有这样三种形式:小组间交流展示、个人班内交流展示、小组班内交流展示。交流是一种展示,展示同时也是一种交流。⑴保证交流的时间。这是生本课堂的一个特色,因为生本课堂上交流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并不单是一个教学活动的环节,所以应和一般的课堂发言区分开来。因为生本课堂是交流的过程,是学生对所学问题知识的一个汇报,对于其它同学来说是学习,对自己来说是提高。同学们在交流中发现问题,共同解决问题,高效的完成学习的任务。⑵交流的方式要有度。对于难度小的问题,可以直接进入全班交流;对于有些难度的问题,可以先小组讨论、展示,再由小组推荐进行交流;对于难度大的问题,可以讨论过后,由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采用多种形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和理解,确实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⑶交流的内容要有数。对于课堂上的交流问题,以三个左右为好,我认为不宜多,应该是精心挑选的精华问题。如果过多会被解决问题所累,课堂上的问题会缺少深度,影响学生能力的发挥,从而影响了学习的效果。因为生本课堂上,学生是在自己运用知识,运用能力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己,成长自己的。
再次,教师引导要恰到好处,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上了一段时间的“生本课”,我最大的困惑就是不知道在课堂上该说些什么不该说些什么了,一开始总感觉本节课的知识点应该由学生来生成,自己尽量不敢多说话,但是后来才知道,老师应该学会恰当的去引导孩子、做小结,并不是什么都不说,要把握好一个度:⑴精。生本课堂上其中的一个原则就是所有的问题不是老师讲出来的,而是通过学生不断的探究得出来,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上要做好适时的引导,这个引导要精,要和通常的讲区分开来,不是在讲一个知识,而是引导同学们并经过努力,让他们对这个知识有一个正确的理解。⑵简。在精的基础上,要力求简单,坚持“学生自己能解决的不讲,小组交流讨论能完成的不讲,有些问题讲也讲不清的干脆不讲”,最大限度的留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让他们通过合理地探究有所收获。
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离不开高效的小组合作,如何建立小组,怎样分工合作,我们已经做了许多尝试,但还是存在很多问题:小组之间的任务均衡问题,小组奖励机制的有效运用等等,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研究探索。
我校实行生本教育已经半年多了,我正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有那种“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迷茫,但是沿着这个路坚持不懈地走下去也一定会有“蓦然回首,那人就在灯火阑珊处”的顿悟。那个时候,我们的教师就会有 “待到山花烂漫时,独在丛中笑”的幸福感与成功感了。
近期研读了郭思乐和他的生本教育,感受颇深,从心里到精神上真正体会到教育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创造。是以“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为核心的一种教育模式。
在现实中,我们经常可以看这样的情景:教师照本宣科“满堂灌”,学生鸦雀无声,临下课,教师小结,问学生:“这节课的内容大家听明白了吗”,假如有学生说“不明白”的话,教师必定勃然大怒:“我都讲得那么详细了,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真是笨得要命”,这就是传统教学课堂的一个缩影。而在生本教学课堂里,我们看到的将是另一番情景:学生之间你问我答,小组成员激烈讨论,小组之间激烈争论,整个课堂生机勃勃。现在我们不妨换位思考一下,假如你是一个学生,你会选择怎样的课堂?我想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郭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质(在教师帮助下的)儿童发展”。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郭教授对于教师这一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助,帮助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郭教授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生本教育”思想,不是要求教师有超出专业要求多么高的知识水平,而是有指导学生、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学会学习的方法的能力。
我们经常会发现在教学我们太自作多情了、很多时候我们一厢情愿承担了许多工作,渴望孩子按照我们设计的方向去发展,但发现自己失败了学生不领情,,因为教育不可能像修剪树苗对学生进行外在的改造,这就要求我们在“生本教育”理念下开展教学活动!郭思乐教授提出了让学生进行前置性学习(由教师提供一个最根本的,最简单的问题),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学的成果),班级交流学习(提出更深刻的问题),熟悉学习(巩固学习内容)四步教学模式。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教师引领着学生,既能让学生够得着,又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空间,教师的设计要把握知识的要点,又要把握整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更是激励者。郭教授指出,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才能走出师本,走向生本。先做后学,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直至不教而教。先学要注意:低入(简单、根本、开放),多做,深思,高出。就语文教学来说,方向是阅读,整体感知,然后品读,并在课外进行了大量的阅读,培养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在作文教学中,开始是自由作文,先写后评,先评后改,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兴趣。
粗浅的学习让我认识到教学最大的资源是孩子本身,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对我的学生应该多一些理解、宽容和耐心。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在反复验证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快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