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家乡文化的社会实践报告(合集三篇)

关于家乡文化的社会实践报告(精选3篇)

关于家乡文化的社会实践报告 篇1

我的家乡在威海,中国十佳宜居城市之一,三面环海,海产品丰富,环境优美。我居住的村庄叫蒲湾村,一个只要走上十几分钟的路程就可以看到大海的村子。村里最有名的建筑非海草房莫属。虽然现在大多数人都住上了楼房,但还是保留了几个古老富有特色的海草房。

由于靠近海边,所以用于建造海草房的原料海带草特别丰富。海草房屋顶用特有的海带草苫成,堆尖如垛,浅褐色中带着灰白色调,古朴中透着深沉的气质。用于建造海草房的“海草”不是一般的海草,而是生长在5~10米浅海的大叶海苔等野生藻类。海草生鲜时颜色翠绿,晒干后变为紫褐色,非常柔韧。

盖海草房最关键的步骤是往屋顶上苫海草了,当地人盖房又称“苫房”。苫房的原理其实跟建造瓦房安装瓦片有相通之处,只不过是用海草从下往上一层压一层地苫好。海草房苫房是一门手艺,一栋海草房的好坏、使用时间的长短,主要取决于是否海草苫得严密。因为只要屋子不漏水,墙是很难倒的,可以一直住下去。据说苫间海草房要三四个人花上十几天才能搞好。然而现如今许多有手艺的建造海草房的人已经不在了,而能传承这种手艺的人也是极少数的。与现代式的房屋相比,海草房更多的融入了人们的智慧与手艺,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结合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少了钢筋水泥,这种原始的建筑更容易让人产生好感。

据我的调查,海草房从我们村子建设以来就有了,大概有五六百年的历史,历史悠远。由于新农村建设,许多大瓦房拔地而起,其他村子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海草房与现代建筑格格不入,渐渐淘汰了古老的海草房,而只有我们村子还保留了几个海草房,现在居住其中的大多数是些老人,年轻人更倾向于平房。海草房有许多优点,古朴典雅,冬暖夏凉,是一个非常适宜人类居住的.建筑。从老人们口中,我感受到了她们对海草房独有的感情,而那些年轻人却仅限于知道其存在,对其历史了解甚少。

曾有名人对海草房情有独钟,吴冠中这样描述海草房:那松软的草质感,调和了坚硬的石头,又令房顶略具缓缓的弧线身段。有的人家将废渔网套在草顶上,仿佛妇女的发网,却也添几分俏丽。看一眼那渔家院子,立即给你方稳、厚重的感觉。大块石头砌成粗犷的墙,选材时随方就圆,三角形的大山墙,在方形院子的整体基调中画出了丰富的几何形变化,它肩负着房盖上外覆的一层厚厚的草顶。吴冠中优美的言辞形象生动的描述出了海草房的外观,令人充满无限向往。海草房不华丽,不高贵,但如果你是亲眼见到他的真面容,一定会被其古朴的外表所打动,他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勤劳与朴素。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海草房的知名度也逐渐提高,许多人慕名而来参观海草房,并想尝试一下住在海草房是一种怎样的体验。不过近年来,海草房的情况却令人堪忧。越来越多的近海养殖,使海草的数量越来越少,几乎打捞不上来足够的海草去搭建一个海草房,人们也越来越不乐意花费精力去搭建,所以海草房的光辉时代已经过去。

关于海草房的保护也是一个引人关注且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村子零星分布着几个海草房,多数年久失修,大队也不会特别重修或加固。我认为海草房是几代人记忆中的独特建筑,我们应该加大保护力度,可是适当向村民宣传保护仅有的海草房,大队也应该从经费种拿出一部分用于海草房的修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肩负起保护海草房的重任,让其不至于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关于家乡文化的社会实践报告 篇2

湛江,位于中国大陆的最南端。而我的家乡就是湛江的一个小村庄—石头村。小的时候,我每到过年就开始盼望年例的到来,这是我们村里传统而盛大的节日。年例比过年的气氛更加隆重,素有“年例大过年”的说法。时间一直走一直走,我也从村里的小学毕业到了城里读中学、大学。渐渐地,我发现,身边的朋友几乎都不知道“年例”的存在才知道,年例是我们特有而特别的节日。所谓年例,即年年有例。

一、年例

有的地方会有大年例和小年例两个。而我们石头村的年例则是正月廿八。年例到来之前,各家各户便会紧张地筹备各种事宜,务求做到尽善尽美。大家和和美美地度过这一盛大而隆重的节日,主旨为敬神、祭礼社稷,祈求祖宗神公保佑全家或是全村人,祈祷风调雨顺、百业兴旺、国泰民安。

二、年例的主要程序

1、游神活动游神就是把神像从宫庙里请出来摆放在轿子里,由强壮的青年人抬着在村里或者城镇的大街上游行。游神是年例的最隆重、最典型的活动,是年例的代表。我们村每户会把供品摆出来,每当游神队伍经过家门就要烧香、烧鞭炮热闹非常。游神一般会有规定的服装或者挂饰,村里的负责人会在年例前一个星期就把服装、挂饰、彩旗彩布等发到各家各户。当然,负责人会考虑村民们家里是否有合适的孩子青年。游神队伍一般很长,很多人。以我们村为例,一般有几百人参与游行。走在队伍最前面的是村里有威望的穿唐装的长辈。然后就是扛着大彩旗的青年们(一般为男性),举着八宝扇或围着彩布的女生们,秧歌队,村里小学的仪仗队,骑马,飘色,彩车,狮子班,偶尔还会有舞龙的队伍,煞是壮观。敲锣打鼓,响声震天。不少宾客是冲着观看游神队伍而来。

宴客是年例不可或缺的内容。主人会邀请诸多亲戚朋友,开怀畅饮。为了做一顿丰盛的宴食给来客品尝,有的人家会请来酒店的厨师和服务员。湛江以海鲜出名,餐桌上少不了的就是海鲜。

大诗人陆游在《游山西村》中曾写道:“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写的就是当时的农民在祭祀土地神的社日到来之前慷慨待客,庆祝丰年的情景。年例是我们津津乐道又延续不变的节日。许多外出打工的人也在这一天赶回来做年例,大家齐聚一堂,春意浓浓,情义更浓。

年例当天村里的文化楼会有从城里请过来的文艺演出,舞蹈、歌唱、舞狮子等等。年例夜依旧热闹,文化楼张灯结彩,大放鞭炮,看大戏,一般是雷剧和木偶戏。台上鼓乐喧天,演员唱声情并茂,台下的观众听得如痴如醉,流连忘返。我们小时候听不懂看不懂这些戏剧,但就好喜欢人多凑热闹,还有好多好吃的。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台下逐渐冷清。有些乡镇的年例还请来省级一流的剧团演出,搞些别的活动来增加年例的气氛。年例必不可少的是放烟花,更显现年例浓厚和隆重的节日气氛。天下为一家,来者都是客。我们都希望大家了解并喜欢年例,并且亲身去感受我们湛江的淳朴之情。让年例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

三、年例的起源

追溯年例的历史,它实际上是扩大了的元宵节、庙会、社、祖先迁移落脚纪念日等综合起来的节日,大约起源于明清时期,已有几百年历史。古时候,湛江人受福建莆田文化的影响,每年的初春至清明期间各村都会挑一个固定的日子,开展舞醒狮、游神、演大戏,放花炮等多项活动,祛除凶灾恶毒,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身健康和国泰民安。由于当时农村基本没什么娱乐设施,辛苦了一年的各村农民只有利用春闲时节各择吉日释放一下,亲朋好友欢聚一堂祈盼好光景。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年一度的年例。

湛江做“年例”这样的风俗,在广东省乃至全国并不多见,听说在清代湛江做“年例”就已经流行。“年例”是当地民间祭祀社稷,祈祷风调雨顺,百业兴旺,国泰民安的活动。“年例”的压轴戏是各种民间艺术表演,竭尽所能表演,以博取和讨得一年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表达人们美好的愿望;“吃年例”还是亲戚朋友互相往来,酒足饭饱之后,聚集在一块,聊聊自家的收成情况,聊聊儿女的学业、工作以及婚姻等家常,嘘寒问暖、沟通思想、增进感情、相互关怀、相互勉励。“年例”对农民的文化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还增强了农民之间的相互交流,对农村经济的繁荣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年例的现状

年例乃是粤西岭南这一带独特的节日,它不比春节、中秋等全国性的节日范围之广,但它们又有相似之处,都是传统的习俗。就像傣族的泼水节,年例是当地独有的,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和乡土气息。至于庆祝的形式,也表现出了乡村人的淳朴、厚道、热情、乐观的精神状态。许多办年例的人认为办好了年例就能够保证今后的一年风调雨顺,虽然不科学,但作为一种精神寄托,不知支撑了多少在困境中挣扎的人。年例的独特性也增强了当地人的一种乡土优越感,拥有着独一无二的节日,无疑是值得自豪的。年例起初是一种乡村的带着纯朴古风的仪式。它在当代社会继续出现,必然涉及传统与现代的交锋。其冲突具体表现为:游神队伍中吹乐器的人才已经越来越少,人才的流失若持续下去,可能会再没人继承这些古老的技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村民与外部世界接触的程度加深,尤其是农村青年,外出打工、经商者越来越多,他们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对家乡传统的“年例”逐渐有所忽视,年例气氛已是消淡了许多,其它的各种庆祝活动也正在减少。近几年,已经难得再见舞龙、木偶戏等庆祝活动了。年例过去最吸引村民的一点—热闹的气氛,更在悄然地变淡,人们普遍认为过去做年例更热闹,游神队伍更长,很多小孩热衷参与扛旗活动。现在却越来越少人参加这些集体活动了。这些珍贵的民间文化遗传正面临着灭亡的危险。

五、年年有例

本人认为,年例作为一种自古便有的传统仪式,在粤西地区不仅不会消亡,反而会继续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流传下去。

首先,年例并非封建迷信。在年例过程中的敬神、游神、拜祭活动就如同民间供奉的灶神、关帝那样无伤大雅,只是一种最基层的驱鬼纳福、祈求风调雨顺、家过平安的拜祭仪式,表达人们心中美好的愿望而已,况且在这些活动中并无骗取钱财的现象。其次,年例作为沿袭已久的传统节庆,它承载的绝不仅是简单的“节日”,“人情”“感情”的因素已深刻地深入其中。再次,与传统的中秋节、春节还有外国的圣诞节相似,年例实质上是粤西人民家庭团圆、乡亲相聚的日子,这是粤西地区特有的。这样特别的民俗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应该得到更多人的重视和认识,当地居民应该有意识地去发扬和保护该遗产。

六、展望未来

诚然,民俗文化如果不注意与现代接轨,那么,它的命运将很有可能消失在现实生活中。而粤西年例这个在当地深入人心的传统只需稍为精心保护即可大大地增强其生命力。例如,吴川市的人们就凭借年例而大做“招商引资”的文章,搞“一节一会”,一节就是吴川市元宵民间艺术节,一会就是吴川市经贸洽谈会。这就是所谓的“文化搭台,经贸唱戏”。这的确是发展年例文化的好例子。去年高州市木偶戏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项目,而木偶戏主要是在年例是表演,政府应该把二者更好地结合起来,使传统文化相得益彰,既保护濒临灭绝的民间遗产又能使大众更容易接受。传统-文化-经贸,这三者的结合才能使传统的年例旧瓶装新酒,更加平稳地在现实生活中发展。

关于家乡文化的社会实践报告 篇3

一路颠颇,几经辗转,总算回到了一年不见的家和家乡。走在昔日熟悉的乡间小道上,心中满溢的是喜悦,激动与自豪。我被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所震撼。

一、政策效果。

(一)村容村貌有了新变化。以前村里的路都是土路,凹凸不平。我们那时侯穿高一点的鞋就会不断的崴脚,穿平的鞋却会十分的硌脚,总之是怎么走都不舒服,骑车就更不要提了。那时侯村里养鸡的特别多,每条巷都堆着满巷的鸡粪,一到夏天更是苍蝇漫天,臭气熏天。还有随意堆放的垃圾堆。我们每天都呼吸着混杂着各种味道的空气。还有墙上那各式各样小孩们的“涂鸦作品”。现在回想起来童年是美好的,可是我的家乡却也可以说是满目疮痍。

而如今,在全国范围建设新农村的总动员下,通过环境整治,目前各村主干道路基本上达到道路的硬化、村庄的绿化、河道的净化、路灯的亮化以及断墙残壁的拆除,彻底改变了农村的“脏、乱、差”现象,卫生保洁制度的健全,使环境卫生得到长效管理机制的保障,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二)群众环保意识有了新提高。通过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工程,群众不但对庭院卫生意识有了转变,对公共卫生也有了讲究,树立起讲卫生、美环境的新意识,形成“人人讲文明、个个爱清洁、户户讲卫生”的良好氛围。现在垃圾不随处乱扔,家禽的粪便也不随处乱倒,都有了统一的安排和处理。现在到哪都是干干净净的水泥地,让人的心情也十分的舒畅。

(三)物质生活得到新突破。以前农村人就只会守着那一亩三分地过日子,吃穿用都很简单随便,只要不饿着肚子,不冻着就很满足了。而如今在中国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农民也意识到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物质水平,开始不断寻求致富的道路。现在我们村里不仅发展了养殖业,还有很多小型的铁厂,煤厂等厂矿,同时给一大批的妇女门提供了就业岗位,现在每家都是两个人在赚钱,手里的钱多了,物质生活便有了提高,每天来村里卖东西的多的犹如赶集似的。什么饺子,鱼,鸡之类以前只能在过年吃上的东西现在随时都可以吃了。穿衣服也开始追求起名牌来。用的就更不用说了,什么电热锅,微波炉之类都上了农民的锅台。

(四)精神文明建设得到新发展。物质生活上去了,精神生活也随着提高了,以前一到秋收后,不论大人小孩,都是在赌博。现在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夏天晚上在大队部跳舞,冬天则是扭秧歌,不仅扭正了村里的风气,还愉悦了每个村民的身心。

(五)团结协作精神有了新转变。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群策群力,齐动手,齐出工,做了大量的工作。集体出资和群众集资紧密结合,全村上下拧成一股绳,团结协作精神得到进一步发挥。村领导还坚持把宣传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先导工程来抓,组织乡村干部深入一线,以对新农村建设工作进行广泛深入地宣传。充分利用会议、横幅、标语、黑板报、宣传橱窗等形式,宣传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义。

二、存在问题。

通过本村与其他一些村的对比发现还存在一些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因素。

一是宣传发动工作不够深入,群众认识不到位。主要是宣传的力度和广度不够,再加上当前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还没有具体的标准,从而导致于少数村干部在认识上存在偏颇,误认为只要搞好村庄规划,建成小康新村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还未正确看待,有的认为这是政府的“形象工程”,领导的“面子工程”,误认为又要搞创建,又要搞验收。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