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朋友的一封信_5篇给朋友的信

真正的朋友,往往话并不是很多,但对你的心意,却是最浓的。朋友给你写封信,短短的一封信,却体现了满满的祝福。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给朋友的一封信”范文,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给朋友的一封信1

亲爱的朋友:

您好,非常高兴能够读到您的文章,我本科学习的是物理学,现在正在就读哲学专业,虽然学的都比较差劲,但我就从这两个方面来说一下我的观点吧。

1、�关于宇宙:

首先而言,就“宇宙”来说,“宇”代表全部的空间,“宙”代表全部的时间(说文解字)。所以从这里来看,宇宙就是时间和空间的集合体(同样,在英文与其他文字中,也是具有相似的意义)。这便必须要定义时间与空间,进而对宇宙进行定义。我非常希望从宇宙来定义时空,但很遗憾,“人们只能从已知来定义未知,而不是反过来。”(洛克)。

从这里来讲,一般由两种时空观,第一种是牛顿的时空观,现在的马克思主义中一般也用到它,就是用物体的运动来定义时空,即:“时间与空间都是物体运动的属性,时间是运动的前后相继,空间是运动的行程连续”(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所以这里可以说:宇宙是物质运动的产物,宇宙——物质——运动,三者相互共存是客观的事实。(马哲)

另一种是爱因斯坦——霍金的时空观,就是从观测者角度出发而产生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时间与空间,这取决于观测者的位置与动量。”(狭义相对论)。同时他又简单的阐述了一下宇宙:“宇宙是平坦的,但人们的视线时扭曲的,就如同飞机在天空中以直线来飞行,但是人们在曲折的地面上只能看到蜿蜒的路线,人们以三维空间和一维时间来定义的宇宙,就是这种弯曲的样子。”(时间简史)

从这个角度而言,前一种更加倾向于本体论,而后一种更加倾向于认识论,两者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研究的方向不同。

2、�关于本体论与认识论

所谓本体论,是哲学的一种说法,它所研究的第一个命题是:“世界的本源是什么?”这个就跟你所讲的许多命题很像,其实这个命题是很有意义的,现代哲学与科学也是由对这个命题的不断追寻而逐步产生的。

如果有空的话,可以读读西方哲学史与中国哲学史,这样就可以对这个问题有更深一步的理解,但是不建议浅尝辄止,比如赫拉克利特的“火”本源说,至少要理解到“自我定型”的概念。

关于这个的研究,现在还没有停止,而你所说的“宇宙是世界本源”的说法,在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中,有相关的推理,但是这本书读起来很困难,建议看邓晓芒讲注版的,可能会简单一点。

认识论是相反过来,它不研究世界本源是什么,因为按康德的说法,这最终只会落入到无法证实的各自独立的判断之中。相反,它研究人如何认识世界,世界究竟是如何,人的自身究竟是如何,人的精神究竟是如何,这三个问题都是无法探究的。但是,可以知道我们是以何种视角来量度这个世界,即“人为自然立法”。

在康德看来,时间与空间都是人为认识世界所创立而出的,它们是“先天理性”。因为“我们不能想象没有空间的存在,也不能想象没有时间的事情。”并且“世界并不需要时间和空间来量度自己”。这个是我非常推崇的,它把视角从“可感或可知”(柏拉图四线段说)转换为“可感且可知”(纯粹理性批判)。如果用空,你可以看下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仔细看的话,并不会非常困难

3、�关于道学与玄学

至于你在文章中所说的迷学,我没能听说过,但是有关的道学和玄学,还可以稍微说一点。

道学是来源于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说的很清楚,“道”是不可说,不可感,但是却是世界的本源。这个在各个门类的本体论哲学都是很好理解的,在巴门尼德的存在论中,也有相关的论述,道学,就是向这个方向的追求,它可以被认为,是本体论哲学的一种形式。

玄学也来源于道德经,“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檄,两者同出而异名,共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通过放任思想来观察事物的变化,通过逻辑推演来查看事物的边界。在西方哲学,是注入理性和绝对观察的两个过程。在道德经本意来看,它包含入世和出世的态度,所以玄学照比道学,更加接近人们,因为它“可名”但是正因为如此,它远不如“道”了。

从“迷”这个字,我想更接近“玄”因为它们同时具有黑暗与不可知的意思,但是因为“可名”,即可以想象,所以还是可以分步骤,即“有欲”和“无欲”的方式来理解。

4、�关于社会契约

从你提到的人们的作为,杀戮等事情,我想可以从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来解释,简单的讲,任何事物都有一个本能的追求存在的趋向。(这里的存在可参考巴门尼德的存在)在这个角度上,由于认知层次的不同,所有的争取资源都是必然的行为,在这个基础上,为了保护自己,建立了社会契约并逐步形成社会,详细的话就看《社会契约论》有相关论述。

因为有事情,不能详细写了,中间的内容也可能有很大偏颇,就付之一笑吧,很高兴能和你聊天,祝万事如意。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