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心得体会(最新7篇)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马上将其记录下来,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那么如何写心得体会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语文教学心得体会(最新7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1

小学语文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而字词教学又是基础中的基础。字词教学贯穿于整个小学语文教学。根据我个人的教学实践,在字词教学方面有以下几点感触:

一、激发学生学习字词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大的动力。在识字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发现识字的规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趣味识字。

如在学习“攀”字时,有一位学生根据字形说:“大手紧紧抓住树林中的两根树杈。”其他学生都觉得这样好记。在学习“囚”字时,学生很快就说出识记的方法“人被关在封闭的房子里没有自由,就成了囚犯。”在比较“吠”、“哭”、“器”这几个字时,有一位学生观察字形后,编了一个顺口溜“犬有一张嘴,就大声地叫;犬有两张嘴,就伤心地哭;犬有四张嘴,就变成了机器。”同学们都点头称妙。在学习带有相同部首的字时,我会引导学生找出其规律,以便掌握更多的字。如带有衣字旁的字,很多是与布、服装有关,如裤、衬衫、裙、袜、被、袖、褂、袍等;而带有反犬旁的字很多与动物有关,如狗、猫、狼、狮、猩、狐、狸等。在比较形近字时,通过变换偏旁来识记这些字。如“情、请、清、晴、睛、蜻”这几个字,通过形旁来帮助理解字义,再通过用组词、说话来进一步识别这些字。如此教学,让学生兴趣极浓,很快就记住了。

在现代教学理念下,我们在注重改进教学方式的同时,依然可以继承传统教学中的精华,依照汉字的规律组织学生学习汉字。让汉字自身的魅力吸引学生、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感受、体会中华文字的博大精深。

二、字词教学要注重教学方式多样化。

字词教学相对于阅读教学来说,更显枯燥无味,老师在进行教学时,应多变换花样,让学生记得牢,又记得开心。在教学识记生字词的时候,低年级的学生应以游戏为主,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如:

1、在街上你都看到了什么?这一个专题给学生认识了很多商店招牌的文字。

2、在电视里都看到了什么?这个专题给学生在看自己喜欢的动画片时,会专心去认识动画片里的一些生字。

3、你在学校食堂里看到了什么?这个专题给学生认识了各种蔬菜的名字。每周组织他们汇报自己的成果,学生的识字劲头越来越大,这样的随意识字,学生记得也很牢。这样的识字方法,其特点是根据不同的场景,给学生教学的一种集中识字,同时不要给学生分析其具体结构,只是给一个总体认识,是一种速成的识字方法。而高年级的学生则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识记方法来识记新字词,并在课堂上交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评价,促进主动完善,自我成长。使我们的字词教学更有深度,学生就记得更加牢靠,理解得也更深刻。

三、设法理解字词的意思。

在教学中,要坚持“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要把字词放在语言环境来认识。当学生在平时阅读遇到一些生字新词无法理解其意思时,便可以通过查字词典、上网查询、联系上下文等方法来帮助理解其意思,从而顺利地进行阅读。不但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力,而且学到更多的课外知识,让自己的视野更加开阔。

只要教师肯钻研,在字词教学上下工夫,运用多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识字的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字词的学习中来。学生不仅能感受到学习字词带来的乐趣,还能享受到课外阅读带来的美妙。

语文教学中的心得体会 篇2

“学案”是教师为学生每节课的学习设计的。学生根据“学案”设计充分预习,带着问题为课堂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做准备,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学生按学案去学,去掉了过去学习时的被动和盲目,找到了主动学习的支点,有利于养成学习习惯,有利于获得更有价值的信息。它旨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益。

一、学案的特点

1、“以学定教”是学案的目的,针对自学中的问题,制定有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有的放矢,效益更高。

2、问题探究是学案的关键,它能起到“以问拓思,因问造势”的功效,并能帮助学生从理论阐述中掌握问题的关键。

3、知识整理是学案的重点,学案的初步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独立地将课本上的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整理归纳,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4、事半功倍是学案的特色。学案设计,尤其是科学性,实效性强的学案设计是一项艰苦复杂的工作,是需要精雕细刻,精益求精的作品,不下一番苦功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5、巩固练习是学案的着力点,学生通过解题巩固知识,掌握方法和培养技能,而且能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培养创新能力。

6、面向全体是学案的优点,针对全体学生,分开层次,有利于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思考和能力的培养。

二、学案的设计思路

1、树立“先学后教”理念,学案是以“学”为中心去预设。主要解决学什么、怎样学的问题。

2、教师在设计本部分内容时,要用学生的眼光看教材,用学生的认识经验去感知教材,用学生的思维去研究教材,充分考虑学生自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思维问题,着力点要低一些,充分考虑各个层次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

3、给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每个知识点学完后,要配以适当的题目进行训练,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三、编写学案时应注意的一些原则

1、梯度原则

有梯度的处理学习内容,将难易不一、杂乱无序的学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每阶层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从而达到提高全体学生素质,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2、设疑原则

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以问题形式设计成题组)、质疑、释疑、激思、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求知欲,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

3、参与原则

在学案设计中应考虑让学生进行参与性学习。通过学案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激励人人参与的热情,提高人人参与的能力,激励人人参与的意识,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

4、方法原则

强化学法指导。通过学案教学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同时注意学法指导的基础性与发展性。

四、学案的编制方法

在编制“学案”时,应依据学习的内容,目标和学习者的情况而变,没有千篇一律,固定不变的格式。但从“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以学为本,因学论教”的原理出发,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有步骤,分层次地从知识,能力到理论的运用逐步加深。不同层次的同学可根据不同层次目标要求进行自主学习。教学中的学案设计一般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1、明确教学目标建立知识结构框架

学案中要体现出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知识结构包括学科知识结构,单元或章的知识结构,课时知识结构。通过知识结构分析,建立知识结构框架,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宏观认识。

2、设计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设计恰当的问题是引导学生探索求知的重要手段,是“学案”设计的关键所在。教师要依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依据学生的情况,精心设计问题。问题的设置要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有一定的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和实用性。还要具有一定的层次。在这里一定要注意:把握好知识的重、难点的处理。“学案”把重点、难点问题交给学生,给学生一定方法引导和思维启示,让学生自己动脑,分析解决问题,在探究中加深对知识的深化理解,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3、通过练习及时自查和巩固学习效果

在“学案”的最后还要有一部分,对学生自学探索后的自查巩固。学生层次不同,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大差异,自学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许多各个层面的新问题,帮助学生及时从练习中发现这些问题并进行及时正确的引导,对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思维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语文教学中的心得体会 篇3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很高兴今天有机会和各位老师交流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心得。下面就我在语文教学中的几点做法和老师们交流交流,以便在今后的语文教学工作中取长补短,改进教学工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这是学习语文的关键,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重在启发学生思考,以平等对话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点培养学生 学习语文的习惯,使其学习变为爱学,乐学,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学习,课堂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 效果。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把多读多练,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作为教学重点来训练。因此我对学生进行了学习习惯的培养。

第一 ,课前预习 开学初每接一个新班,我首先教给学生预习课文的 方法, 把预习的 具体要求让学生逐条逐条地熟记 ,并写在纸上,贴在语文书的 第一页,学生每学习新课之前都要严格按这几条去做:预习的第一个要求:读书五遍。每遍又都有具体的 要求:第一遍要求,清除文中的生字和不理解的词义,并将拼音和 查出的词义工工整整的写在书的空白处。第二遍,要读得通顺流畅。第三遍,每读一段时,想每段写了什么内容,(或者哪几个自然段写了一个意思)全文主要内容是什么?第四遍带着课后问题边读边思考。第五遍,读后提出自己不懂 的问题,并把问题写在卡片上夹在书中,以便上课时认真听课,参与课堂活动。预习的第二个要求:查阅课文有关的资料,图片。然后摘抄,粘贴在资料本上,(这是我特别设计的,要求统一的16开软皮的本子)。这项作业可以自己做,也可以和 家长一块查阅资料共同完成。

这样一个学期下来每个学生至少能积累两本资料,同学之间能资料共享,也为语文总复习备好了材料。许多家长打电话,开家长会都说,和孩子一起查阅资料,和孩子共同学习,也 增长 了 不少知识,使学生学到了课本上没有的知识。拓宽了孩子的 知识面。他们的资料本每一页都像一幅漂亮的内容丰富的手抄报,写什么样的标题,用什么字体,什么颜色,怎样排版都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做,再加上同学之间交流时的欣赏与羡慕,使每个学生对这项作业都乐此不疲。这项作业为课堂教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课堂上老师再抓住课文中的重点难点进行强化理解训练,就能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了语文教学的质量。

第二,关于读书一是课内的,一是课外的,怎么读?读到什么程度?先说课内的文章,我们教科书上都是精选的经典名文,所以我们要很好的运用。因此我要求学生每篇课文至少也要读20遍,课文中要求背诵的课文,一定要原汁原味的背,不能多一字,不能少一字,更不能走了样。不要求背诵的课文,不看书也要知道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哪是重点段?哪个词哪个句子是老师重点讲的?这就要求学生读书时用心读,听课时认真听。对此我又教给学生复述课文的方法,复述课文是学习语文的好办法,既锻炼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复述课文就是用自己的语言把课文表达出来。我 把复述细分为三种,第一是详细复述,不是背诵,只是抓住文中重点的词,句,段和重要细节来复述。第二是简要复述,就是抓住文中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复述。第三种是创造性复述。可以变换人称复述,续编故事复述。颠倒顺序复述。学生明白了复述的不同要求,平时我就有目的有计划的让学生复述课内课外的优秀文章。这样,不仅积累了优美词语和段落。还掌握了一些文章的写作方法。学习的过程就是能力转化的过程,一学期下来,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习作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再说读课外书,我们知道,要学好语文必须多读书,怎么读?我也迷茫了好久。在不断的摸索中,我采用了最直接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拿起书走进教室和学生一起读。所以每学期我采用了两种方法同时进行,一是师生共同读一本书,我每天至少要挤出10分钟的时间来,给学生朗读故事书。从《爱的教育》这本书开始,因为这本书是以一个四年级小学生日记的形式来写的,和他们同龄,内容也是他们喜欢的,还有利于学生写日记。

所以同学们很喜欢听,读完后我画出文中的好词好句好段,再让学生抄在摘抄本上,再抓住空闲时间,给学生讲这些词语段落的好处及用法。给学生朗读课外书,不仅锻炼了老师的朗读水平,也锻炼了学生的听力,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另一种是学生每人每天书包里都要有一本课外读物,有空就看,看完自己的,再和同学交换着看,每月把自己看的书的内容用手抄报的形式展示出来,手抄报上有本月所读的书的主要内容,作者简介,精彩片段及体会感悟。这就是每月一次的课外读书笔记交流。

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4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有一条鲜明的教学理论:以学定教。这一基本理念将教学活动牢牢定位于学,学生学先于教,即以学生的预习活动启动教师的教学活动。每一教学过程是从学生的自学开始的,教师则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施教,有学有教,不学则不教。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教师“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可见,预习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推动学生不断进取的“前奏曲”。预习是上好语文课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本学期我对学生进行了课前预习的研究。

1、在教学中,我根据自己的语文教学经验,再结合班上的学生实际情况,主要采用了常规预习和重点预习。

所谓常规预习,即学生上课前,都必须解决读、画、查。

读:学生自读,基本达到熟练、连贯,对于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印象。画:读中把自己不理解、理解不透彻的字、词、句、段画出来。查:查阅工具书和有关资料,将画出的疑点结合课文尝试解答,这些要求是学生每课前必须预习的,不必老师布置。老师只要作一些检查测试,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就可以了。

所谓重点预习,即根据所学课文的不同体裁和知识的不同类型,有针对性地进行预习,除常规预习外,老师要在课前对学生布置自己去探讨解决一些问题。比如:讲《桥》一课前给学生布置如下预习题:(1)文中写了哪些人物?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2)说说老汉的品格?(3)桥在文中只是现实生活中用于交通的桥吗?(4)“桥”的内涵是什么?(5)本文为什么以“桥”为题?说说课文的结尾有什么特点?

预习的开始,布置的问题简单些,随着阅读的深入,提出问题的难度不断加大,让学生带着问题认真读文,这样学生就能通过预习逐步掌握各类文章的规律,进而提高自学能力。让他们先扶着老师伸出的探路拐杖,逐步走向自学之路。

2、课前预习的其它方式

课前预习,除了上述的常规预习和重点预习还可以根据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归类式预习、合作式预习、开放式预习等。归类式预习是指对于同一体裁、篇章结构相似,写作方法相同的文章,教师可先以一篇作为范例指导如何预习,然后再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自主预习其他文章。指导预习的范例则起到种子、酵母的作用。归类式预习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从课题、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重点段落、中心句和中心词等方面进行归类,再设疑解答,既提高了语文学习的效率,又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锻炼。合作式预习一方面指对于一些在预习过程中出现的难题、困难,学生之间可互相切磋、交流;另一方面指针对一些有深度、有难度的课文,让学生合作分工,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预习方式,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来共同完成预习任务。合作式预习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放式预习是指让学生到不局限于课本、工具书以外的大课堂中去寻访、解疑。学生在预习实践中,培养了自身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另外课前预习要有一定的指导原则。

1、教师要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的原则上,由易到难,由扶到放,进行课前预习指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前预习并不意味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反,教师有目的地指导、精心设计预习题、有效地检查评价措施都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更充分发挥,其目的是使学生得到更切实的收获。

2、教师根据材料和学生的特点所制定的课前预习内容要“具体化”,而学生课前预习的过程则要“精思化”、“求异化”。所谓“具体化”,不是指翻书式的预习,而是指预习内容要有可操作性,教师要给学生具体的预习提示,充分调动学生的耳、眼、口、手等器官。所谓“精思化”,是指课前预习的过程中,学生不是为了预习而预习,而是要学会思考,学会质疑,让大脑充分运转,使学生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预习时,可把自己的想法、怀疑一一提出来,多问几个为什么。听课时,通过老师、同学们的讨论发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相吻合,心中便有了成功的快感,这种快感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引起思维兴趣;当发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符合时,在讨论过程中就应集中追求解答问题的注意力,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我发现:课前预习的效果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对部分学生来说,课前读书的作业对他们来说就不是作业。其实,课前预习如果能读上三遍课文,很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在探讨如何提高课前预习这条道路上,我要继续学习和探索。

语文教育教学心得体会 篇5

教学设计体现教师的教学技能,又是沟通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的中间环节。从教师专业成长的角度看,“教学设计”就是要求教师对文本的研读,探究文本的智慧路径。研究教学设计有助于教师形成正确的教学理念,有助于教师的教学理念向教学行为转变,有助于教师提高教学技能。如何才能烹饪出浓汁浓味的语文课呢?

一、抓住文本的“基础点”

走进新课程、走进新课标、走进文本,教学设计也就抓住了语文的根——识字,读书,朗读,背诵,作文,简单地说也就是念好识、写、读、背、说、作、习这“七字经”。这七项目标紧紧围绕三个基本方面:基本的语文能力,基本的语文积累,基本的习惯素养。这就是语文的根,要牢牢抓住。常态下的教学设计要求就是读读写写、写写读读,而不是形式上花样翻新,表面上热闹非凡的动嘴不动手的“君子课”。在教学设计时,要让学生体会文本本身的内涵,删去不必要的“花架子”。

如一位老师在初教《学棋》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说一说你喜欢哪一个学生。(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两种观念交锋)。

生1:喜欢那个走神的学生,因为他有个性,不喜欢的课,他没有假装认真听讲。

生2:那个学生做事不专心是对的吗?

生1:假如那个老师讲课很有吸引力的话,他还会走神吗?假如他很喜欢下棋的话,他还会分心吗?……表面上看,这样的设计,是对文本的拓展,但拓展不能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

在这节课上,学生会热热闹闹,但是实际上存在两个问题:

1、学生究竟有没有弄明白课文,不得而知。有可能原本是比较明白的,作了这个辩论反而变得云里雾里的。

2、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在语文课上,其他任何形式和内容的东西都应该为语文服务的,不管使用何种手段都要深入思考一下:我设计的这个环节是否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是否能够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责任感?是否能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体验?若偏离了这些基本点,从学生发展的角度看,实际上是丢掉西瓜去捡芝麻。再活跃的课堂也只是老师的“独角戏”,最终的结果是“种别人的田,荒自己的园”。语文课的根基是文本语言,是学生不断走进文本的过程,将文本融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才是最重要的。

二、切入生活的“链接点”

美国教育家华特曾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陶行知先生也曾指出,生活是学习的大课堂,语文学习的动机、动力来源于社会生活的需要。所以在教学设计时,教师首先要潜心研究“课标”和教材,把功夫花在发掘文本的语文因素上,力求发掘切入生活的“链接点”:文本中所有的文字、符号、插图、注释、提示、课后习题,都具有召唤性,蕴涵着吸引读者去采撷、加工、拓展……阅读文本的关键是教师,教师不去潜心读书,精心设计,怎么引导学生去学习语文,在文本中探索、发现、汲取资源呢?又怎样实现《课程标准》中一再强调的“要注意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如我在教学《欢乐的泼水节》时,设计了这样的片断训练:老人、孩子、姑娘、小伙,个个身上湿淋淋,人人脸上笑开了花。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谁身上泼的水多,就意味着谁得到的幸福多。

读懂文末这蕴含深刻的一段话,是文章的重点、难点,如果要把这段文字植根于学生心中,只是简单的读一读,理解字面意思是完全不够的。文本中所表达的“道理”如何才能和生活相链接呢?上述的教学设计,把文本的解读至于广阔的背景之下,让学生进入文本,又跳出文本,让学生发现文本切入生活的“链接点”,在生活中发现语文,在语文的学习中体味生活的真谛。

三、架设课文的“互动点”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意在“加强语文课程于其他课程及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在《课标》的召唤下,教师注重于设计体验性和探究性语文综合活动,让学生在体验语文、探究语文、感受语文时,架设课文的“互动点”,真正实现语文生活化,在充满情趣的百花齐放的学习背景中学习、积淀与创造。

曾见一位教师在教完《印度洋上生死夜》和《给家乡孩子的信》两篇课文后设计了一节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评选感动我们的十大课文人物,以“感动中国”为蓝本,写下了一系列的颁奖辞:

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他一次又一次地用自己的言行诠释着“英雄”的真正含义。有了他,更多的人才拥有灿烂的阳光;有了他,更多的人才懂得了生命的意义。

司马迁:风雨人生,祸福难料。为了父亲的遗愿,他忍辱负重十八年;为了自己的理想,他把一腔热血化作千古名篇《史记》。这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也铸就了他的辉煌。

在经历了这样一段感人心扉的语文历程之后,学生和教师将收获生活中的感动,并把他们讲出来,写出来,告诉大家,让感动延续。这也正践行了《课程标准》阐明的“要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要“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得到了统一。这样的设计理念注重于教学内容的整合,突出言语表达实践,做到了目中有人,师生互学,多元发展。读着这些颁奖词,我们就好像又一次地和文本、和作者进行对话,拉近了语文学习和日常生活,渗透在日常生活之中,拓宽了视野,促使文与道的交汇与融合,收获万紫千红的春天。

四、尊重个性的“差异点”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充满灵性的个体。有人说“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教学设计时基于“以生为本”的精神,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尊重个性的“差异点”,就能促成生成的精彩。如教学《月亮湾》时,我发现学生读“游来游去”的语调不同,一个读得的轻快,表现了小鱼的滑溜,“做游戏”时快乐,自由;另一个学生读得慢条斯理,应该怎样读?成为一个“差异点”,如何解决这个“点”的钥匙呢?“谁能帮他说说理由?”教师将球抛给了学生,个性化的理解使话题成为一个“争论点”:怎样读?有学生说因为小鱼在河底散步,看风景,所以游得悠哉悠哉,要读得慢……最后竟有学生从游得开心、悠哉中领悟到环境没有污染。

这样的教学设计是对文本的“二度开发”。对读书的理解,曾国藩曾如此描述:“情以生文,文亦足以生情;文以引声,声亦足以引文。循环互发,油然不能自已,庶渐渐可入佳境。”学生在读文之中对月亮湾的美的体悟,带有明显的个性特色。学生学习语文,应该在运用中学,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倾听给了学生“感悟、积累”和“运用”的平台。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们的教师要真正地把心贴在孩子的身上,这‘帖’不只是爱,还是研究,还是为了发展。(叶澜语)”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学设计时想到的不仅仅是学生要完成的学习任务,还要想到文本的语言会带给学生怎样的情怀,怎样发掘学生的言语禀赋,怎样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走进一个美好的境界,怎样让学生在言语活动中感受到快乐,怎样让学生带着欣赏美的眼光发现语言的美,怎样让文本语言在学生的心中发酵,形成物我两忘的精神场……带着这些设计理念,教学设计是人本与文本的碰撞、交融,迸发出的灼人火花。

五、倡导教学“本色点”

郑板桥有诗云:“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在经历了对学生的研究和发展、教师的丰厚的修养和教学艺术之后将语文简单化,让语文教学“返璞归真”。“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对“本色语文”的最佳的注释。“本色”是浓缩,是提要钩玄,是减去“非语文”的肿胀。依据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突出语言的理解、积累与运用,来构建简约、实用的阅读教学课堂。再教《学棋》,我就注重于教学过程,渗透学习方法,走进课文情景,获取真实感受:

1、读课文第二节,将学生怎样“学棋”字、词圈出来。

2、轻读课文,边读边抓住关键词展开想象:看一看他们是怎样学棋的?

3、学生交流:两个学生学棋的情况。

语文的本体是什么?叶老早就说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在这一环节,教师着力于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走进语言,渗透学法指导,让静止的语言文字在学生的头脑中鲜活起来。教学设计的本色点是着眼于学生的言语发展,扎根于语言文字,使学生在阅读中展开想象,走进文本,获取真实地感受。

有诗云:“轻拢慢捻抹复挑”。在课程改革中,只要我们潜心研究,静心思考,精心设计,就一定能引导学生从“三味书屋”走入“百草园”,使语文课堂进入精彩纷呈、博大精深、魅力四射的佳境,分享那浓汁浓味的语文课!

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篇6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每个学期初,我都在认真总结上学期得失的基础上,根据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以及学生的知识状况,制定教学计划,并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以保证教学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把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了,需要教师把握好减轻课业负担与提高教学质量的关系。我体会到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向四十分钟要效率,我在课堂教学中,建立起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为此,我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了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教师成了学生的亲密朋友,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学生再也不是僵化呆板的模范听众,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表现,教室中没有了阴暗冰冷的“死角”。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采用了生动、活泼、扎实、系统、有序、有恒训练等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使学生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习效率,初步获得了语文实践能力。

一、 激发兴趣——乐意学

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学习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选择适合儿童年龄特征的话题,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使之乐意学。

低年级的孩子天真活泼,合群,爱交朋友。根据这一特点,教学时,可以将生字形象地称为“娃娃”或“小客人”,让学生有一种亲切感。识字的过程也随之变成了交朋友或是招呼小客人的过程。亲切自然的称呼自然唤起了学生的注意力,学习的兴趣也随之调动。低年级学生最容易受感情因素的感染。顺应儿童

的心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巧妙创设各种有趣的情境,能使学生饶有兴趣地主动投入到汉字的学习中去。

、 变换形式——“玩”中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儿童的有意注意时间短,无意注意占优势。根据这一特征,要想在整个活动中保持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就不能只以单一形式进行,不然就会把刚刚点燃的兴趣火花给熄灭。引导学生变换形式,不断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措施。游戏是孩子乐意为之的活动。在课堂中,教师要找准游戏与教学内容的结合开展游戏,使学生真正“动”起来,做到在玩中学习,玩中思考,玩中创新。如在教学新课程“二年级册识字7”时,教师可穿插以下活动辅导教学:出示课文左上方插图,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在理解“儿歌,”的含义。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注意特征,在教学中,要经常变换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巩固识字练习。复习生字笔顺时,可以用“对口令”的游戏。如“斗”字的笔顺,口令如下:“斗”字怎么写?“斗”字这样写:点点横竖。这就是“对口令”。复习组词可以用“找朋友”、“词语开花”、“摘苹果”等游戏。

我觉得,语文教学是一个纷繁复杂的工作,在今后漫长的教学生涯中,我还要不断努力,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和业务水平,更好的为语文教学服务。

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篇7

近期,我参加学校组织的小学语文教学公开课活动,聆听不同年级、不同学科老师的课,收获良多,小学语文教学公开课听课心得体会。下面就谈谈我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吧。

一、教师语言具有艺术的魅力

当我听着教师们的课时,我想教师的语言竟有如此之魅力,它能带领学生重温校园生活片段,引出狭小的课堂,深入人的心灵深处。有的老师在教学时,她让学生一边观看图片,一边听老师的介绍,声情并茂的语言勾起了学生思绪。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老师扣人心弦的过渡语言,烘托了课堂的气氛,同时也激发了学习兴趣,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课堂语言简洁,准确,能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唤醒学生沉睡的记忆。

二、自读感悟、开放引导的课堂让人耳目一新

新课标中说到:学生的自读感悟是第一位的,教师的引导调控是第二位的。着眼于学生自主发展的阅读教学,既是对学生感悟结果的评价,也指向了学生的感悟态度,指导了感悟的方法,同时,其激励的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在课堂上用我们欣赏的眼光、赞赏的话语去激励学生,我们是能办到的。

三、实现了师生角色的转变。

几位教师由教学的主宰、中心,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人,他们不仅有老师的组织下进行共同学习的义务,而且有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伙伴、学习方式进行个性化学习的权利。

四、实现了学习方式的自主合作。

这些课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方式,这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的自主学习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自学探究是基础,合作学习是重要的方式,教师的指导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条件。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师与生、生与生交流对话,教学相长的过程,也是由领悟学习方法、运用学习方法到将学习方法融会贯通,能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的过程。另一方面,专题性、综合性学习引起重视,加强这一类学习的研究与实践。这类学习更具综合性、探究性,也更富于挑战性。学生在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有效地培养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综合运用知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这些课教育学生做真人。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为素质教育之首。这些课能关注学生的生活,教育学生做真人。一句教育名言说得好:“什么是教育,那就是学生把在学校所学的东西都忘记以后剩下的东西。”我想,我们每一位教师在上完一堂课后,该问问自己:当学生把这堂课所学的知识点忘记以后,还剩下些什么?十年,几十年以后,当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全忘掉以后,我们给他们留下些什么?我们的教育,能否给孩子们留下正确的思维方式,留下解决问题的能力,留下他们真正需要的,心得体会《小学语文教学公开课听课心得体会》。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评价、合作交流……要想得到及时有效地展示,实践证明,就要把教学工作不仅要体现在课堂上,还可以延伸到课外、平日学习上。在活动中多角度,多侧面的进行训练,有时为了一个训练点可以把课时延长。下面,就我的块状训练具体谈谈做法。最初可以通过小黑板出示训练内容及过程,让学生读一读,体会体会然后让学生一步一步去做,时间长了学生自然而然懂得按照这个程序去操作。

一、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先要了解有哪些种类。如:1、段意归并法。2、扩展题目法。3、回答问题法。4、“六要素”串接法。5、原句摘录法。6、抓重点句段法等等。通过实践选择不同文章,练习归纳,学会掌握方法。

二、训练学生会提出问题,不同体裁问题重点不同,如:写人突出表现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记事要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及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结果?

写景要体现出有哪些景色特点?

状物也有分类:动、植物的样子,习性特点物体的样子,结构特点。

当然单元训练重点不同,提问也会有所不同。如《》训练重点之一就是表达方式,所以问题自然就是“”

三、训练补充别人意见,先婉转去评价(对,错,同意,不认可)然后说出自己的观点“我认为……”最后说出原因是什么,有理有据。

四、读和评价朗读训练是不可分的。学会朗读就能掌握评价方法,同样只有学会评价他人才会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教师在这里就要教给学生评价也就是朗读的技巧。1、语气中的喜怒哀乐。2、语调的高低起伏。3、语速的快慢。4、重音的把握。5、停顿是否恰当。为了使学生熟练掌握,利用晨会,选一小段学生读,大家评价,再读反复选择不同内容的段落进行实效性训练。当然根据不同课文情感不同,侧重也不同,但它却给出了很实际的朗读方法,如在《》一文中,

五、汇报形式的多样化:有读出来,说一说,抓住主要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结合图示,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查阅资料等,汇报发言单位化,先由小组内发言,再由其它小组补充发言。

绘画和写的训练,可把它们课内外并用,从不同角度训练,根据不同文章特点而决定。《凡卡》一课在信结尾学生明白凡卡的爷爷不会来接他,他只是做了一个美梦而已,此时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即“当梦醒来时,会发生什么事?你想同凡卡说些什么?写一写。”学生写到“当梦醒时老板和老板娘瞪着凶恶的眼睛拿着木棍站在他面前揪起他就打,还有生活比过去更惨等等,”想对凡卡说:“凡卡要坚强更要反抗,美好生活一定会属于你的”各抒己见可为五花八门。这一课文知识的延伸,自主意识的强化,充分提高了阅读能力。绘画训练就是以图带文,把想表达的意思更加直观的展现出来。如《凡卡》一文在第二环节分组做交流汇报。学生可以以多种形式体现出来。其中一学生绘画出凡卡被老板娘拿鱼嘴戳脸,更直观的再现了凡卡所受苦难和当时社会的黑暗,为领悟中心,体会表达方式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从事语文教学我得到了许多,同时也发现了自身的很多不足。语文教学是一个纷繁复杂的工作,在今后漫长的教学生涯中,我还要不断努力,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和业务水平,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切实为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更好地服务。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