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宫课堂》第二课心得体会【通用9篇】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写心得体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那么好的心得体会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天宫课堂》第二课心得体会【通用9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最新天宫课堂第二课心得体会 篇1

“天宫课堂”第一课定于12月9日下午15:40开始,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将在中国空间站进行太空授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将进行全程现场直播。

本次太空授课活动将采取天地互动方式进行,在中国科技馆设置地面主课堂,在广西南宁、四川汶川、香港、澳门设置地面分课堂。届时3名航天员将在轨介绍展示中国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演示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物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现象,并与地面课堂进行实时交流,传播载人航天知识,激发广大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

此次太空授课活动由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教育部、科技部、中国科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共同主办。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将进行全程现场直播。

授课活动将采取天地互动方式进行,在中国科技馆设置地面主课堂,在广西南宁、四川汶川、香港、澳门设置地面分课堂。届时3名航天员将在轨介绍展示中国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演示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物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现象,并与地面课堂进行实时交流,传播载人航天知识,激发广大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

八年前,在距地球三百公里外的天宫一号中,航天员王亚平为第一届“太空班”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太空授课活动。如今,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将迎来首次太空授课。首先,“课程表”全新升级!三名航天员将演示更多微重力条件下的物理、化学现象。

天宫课堂第二课感悟 篇2

“人间观之,只见星星,其中自有宫室居外,群仙皆游欢焉”。今日,“神舟”升天,“天宫”在建,也有了自己长居的“星星”。而今天,“天宫课堂”第二课也再度开讲。

星星闪烁下,又是多彩的物理实验。神舟十三号的航天员们再次带我们探访关于“太空”上的奥秘,体验探索乐趣。空间站中的水油分层,冰墩墩的飘浮前进与太空中的眼泪……一切的一切,都是宇宙的奥秒与对科学的好奇、热爱,与从未停止探索宇宙的脚步。如今顶流的冰墩墩也成为太空助教,沿着抛出的方向表演空翻与匀速前进。也正是我们现在所学的牛顿第一定律的现象。这不仅拓宽了我们学习的视野,更激发了对物理的兴趣。仰望星空,是航天人员为我们默默付出,给予我们科学的知识。浪漫星河,因你们闪耀致敬航天!

“透过成百上千颗,依然高悬于穹顶之上的星辰,我看到了那些仰望星空的人。”

创新课堂心得体会 篇3

4月18、19日,我随教育中心参加了“2015北师大中小学课堂教学与班级管理创新高级研修班”的学习,使我受益匪浅,现将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充分发挥“导学案”的作用

南京市溧水县东庐中学的办学理念有一条是“以讲学稿为载体,实施校本研修,促进学校发展”。第一个为我们讲座的便是此校的业务副校长徐晖,他是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语文学科带头人,“讲学稿”研究专家。东庐中学讲学稿的出现,是为了对付当时盛行的“满堂灌”课堂教学现状,以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为了对付教辅资料满天飞的现状,以求减轻学生负担;是为了解决师资力量薄弱的现实以求降低课堂教学难度,对教学能力偏低的教师帮一把。他们对“讲学稿”定义为:把仅供教师使用的教案,增加更多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学生活动和作业,既做教师的教案,又做学生的学案;既做预习作业,又做课堂作业;既做家庭作业,又充当复习资料;既可以明确学习目标,又可让学生少做笔记,多动手动脑。“讲学稿”又叫“导学案”、“学案”或“教学案”,是一种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统一的课内外学习方案。而我们伊滨区已经很早也运用了导学案,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应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尤其是小组合作学习,用来弥补个体自学的不足,发挥导学案的使用效益。真正做到静心教书,爱心育人,潜心研究。

二、打造魅力班会课

班会课是班主任的重要抓手,班会课是班主任工作的有效载体。上海新纪元教育研究院丁如许工作室的丁如许专家与大家交流了如何打造魅力班会课。

(一)、精心选题材。我们可以根据教育目标、班情选题,同时要乐于选择生活中的新题。总之应做到三关注: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关注学生的文化学习、关注学生的综合发展。

(二)、创造新形式。“好的节目胜过千言万语”,电视、电影节目直观而形象。如果我们能把看电视、看电影时的那份感动,变成生活中的真实,效果一定是非常好的。所以我们要学习生活中的新鲜形式。同时要向优秀班主任学习,还要运用创造学的基本方法,“加一加”、“变一变”、“移一移”。最后还要用好多媒体技术,选取生活中的视频,同时多拍一些特写镜头。

(三)、认真写教案。首先拟定响亮课题, 课题应明确 、新颖、上口、易记。其次思考设计背景,明确教育目标。总之,班会课的过程要清楚明确,班主任要精心设计,体现班会课的合理结构。

三、教育要培养好习惯

关鸿羽教案先以一个“捂在鼻子上的臭袜子”案例向大家阐释了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巨大的力量。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教育的结果不能只限于有一个良好的习惯,还要使受教育者思想深处发生变化,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这就又对养成教育提出了要求。

(一)、养成教育必须赋予新时期的内容,如自主学习的习惯;终身学习的习惯;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习惯;自我认识,自我监控的习惯;自我保护、自我防范的习惯;环境保护的习惯(如垃圾分类);自我评价、自我反思的习惯;遵守规则的习惯(如一米线、乘滚梯靠右站);尊重他人的隐私和尊重他人私人空间的习惯等等。

(二)、养成教育途径要多样化。我们可与家长配合定期通报学校情况,如学校最近开展了哪些教育活动?最近对孩子提了哪些要求?学生有哪些不良倾向?同时要教给家长科学的教育方法。教育是专业性很强的,家长应该向老师多学习,对学校的工作多配合,少指责。

(三)、丰富养成教育的方法。 在一定意义上说,没有训练,就没有好习惯。所以要充分利用好训练法,训练必须持之以恒,抓反复,反复抓;长流水,不断线。同时要注意训练的方式,我们可以采取激趣式、分解式、评比式、制约式、疏导式等。失败不是成功之母,有反思才是成功之母。我们还可以采取表扬为主,批评为辅的负强化法。当然言传不如身教,我们要以身立教,以行导行,以才培才,以趣激趣,以情动情,以性养性。把学生培养成自信而不狂妄、自尊而不自傲、自谦而不自卑、热情而不轻浮、礼貌而不虚伪的性格。

总之,此次培训为我以后的教学以及班级管理创新提供了新思路,新思考,我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让自己沿着这些名家之路越走越远。

最新天宫课堂第二课心得体会 篇4

古时候,人们总是想把一些探测器送上太空。不过,功能单一,并不能完成人们对太空的探索。于是,人们开始想办法:怎么让人上天!我们这次采用的是“长征二号火箭”和“神州十二号飞船”组成。

上一次太空,要花费很多钱,如果只上去三四个小时又觉得不划算,我们想建一个像酒店一样能让宇航员住的地方,就是空间站。

按照计划,空间站一共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个是“载人飞船”,主要接送宇航员;第二个是“问天实验舱”,是用来做一些地球上完成不了的实验;第三个是“梦天实验舱”,和“问天实验舱”差不多,也是用来做实验的;第四个是“天和核心舱”,我们国家的宇航员就是住在这里面;第五个就是“货运飞船”,主要是负责运送各种物资的。不过,这个计划还没完全完成,现在的空间站只有两个部分:“天和核心舱”和“运货飞船”。据说,在2022年的时候,空间站就能补齐了。

传说有个广寒宫,是在月球上的,而咱们的空间站是飘在太空里的。太阳每天都会朝地球放射“能量”,不过我们在地球上晒太阳时,太阳离我们较远,危险不大。宇航员在太空中晒多了太阳可能会得癌症,所以规定空间站不能高于地球1000千米。科学家们在考虑到经费、实验效果等各种因素,最终,把空间站定在了离地球400千米的太空。

在地球上,你扔的东西都会掉到地上,这就是牛顿提出的“万有引力”。如果,我们站在平地上扔东西,就会下落;那要是我们把飞船以非常快的速度“丢”上去,它下落的程度,就和地球的弧度保持一致,那飞船就可以沿着地球飞了。空间站飞得很快,一个半小时就能转地球一圈。

从古至今,人来想要在地球上看整片天那是不行的。如果从空间站上就看的一清二楚,因为站得高,看得远。

太空环境下能做一些地球上做不了的实验,比如说找出一些比手机芯片更紧密的芯片,或是一些环境下能变色的东西。

这次的宇航员上太空主要有几个小目标:住上三个月左右;调试一下各种设备;做一些不可思议的实验;出舱看太空和空间站的全貌。

中国的空间站,让我们能探索太空更多的奥秘。

天宫课堂第二课感悟 篇5

从古至今,人们仰望着星空,眸中闪烁着好奇的光。好奇是对未知的探索和人类科学发展的原动力,很多科学发现和发明创造就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完成的。在一代代航天人的拼搏努力下,我国航天科技取得了飞速发展,“神舟”飞船成功发射,“天宫”空间站遨游太空,于是才有了精彩的太空授课。

宽敞明亮的教室鸦雀无声,同学们正聚精会神地听着太空讲堂,各种物理实验有简有繁,在王亚平老师清晰明了的讲解下,枯燥单调的物理实验变得生动有趣。由于二力平衡,失重并不意味着重力的消失,太空抛物实验则验证了牛顿第一定律,这也正是我们本学期即将学习的知识。“冰雪”实验打破稳定态溶解度,也有这些离我们课内学习较远的实验。熟悉的实验帮我们巩固了知识,加深了理解,那些陌生名词则点燃我们心中的好奇心,激励着我们在未来学习之路上永怀好奇之心,永不放弃地探索未知。青春的记忆力与时间展开赛跑,愿年少时的好奇心,还有对未知的热情与力量,永远不被磨灭,永远不曾消弥。初春的风吹动枝条,玉兰花含苞待放,彼时我们正值年少。

安排我们聆听太空授课,我想不仅是为了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拓宽我们的知识面,更是为了培养我们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现在,我们之所以能够静坐在教室聆听精彩的太空授课,正是因为祖国拥有强大的综合国力,正是因为祖国科技的发展进步,才使得我们的课堂不再局限于讲台,而延伸到了遥远深邃的太空。作为新时代少年,我们一定要立长志立大志,将青春的生命投入到建设祖国影响世界的洪流中去,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当代少年既要看得见眼前的柴米油盐,更应承担起亘古的山河与华章。

吾辈当自强!

创新课堂心得体会 篇6

今天,华东师大的孔企平教授给学员做了“如何进行数学课堂教学研究”的精彩报告。孔老师从实际入手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深入浅出的给学员讲授了什么是案例研究、如何进行案例研究、怎样进行案例写作、以及如何开展有效教学研究、如何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等问题。 回顾今天的学习,除了学习到一些从未接触到的知识外,还解决了我以前的一些教学中的困惑,其中特别有感触的是:课堂教学一定要把思考还给学生,让创新走进课堂。

当前新课程研究的热点是有关“四基”的理论和“两能”的提法。“四基”,也就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基本数学活动经验。“两能”是指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有思考的空间、表达的空间、实践的空间和交往的空间。其中,思考的空间尤为重要。

下面给大家呈现一个案例来引起我们的反思。“蔡金发的研究” 题目是:有一些孩子和一些匹萨饼。7个女孩平分2个匹萨饼,3个男孩平分1个匹萨饼。

A.每个女孩分得的匹萨饼与每个男孩分得的匹萨饼一样多吗?

解释或展示你是如何找到答案的。

B.如果每个女孩分得的匹萨饼和每个男孩分得的匹萨饼不一样多,谁分得更多一些?

解释或展示你是如何找到答案的。

测试结果分析:超过90%的中国学生使用了如下的常规策略:每个男孩将分得1/3个匹萨饼,而每个女孩将分得2/7个匹萨饼。如果要比较1/3和2/7的大小,只要把这两个分数通分(1/3=7/21,2/7=6/21,7/21-6/21=1/21)或是把它们都转化为小数(1/3=0.33, 2/7=0.29, 0.33-0.29=0.04),就可知道1/3大于2/7。

只有大约20%的美国学生使用了这种常规策略。

相反地,绝大多数的美国学生使用了如下的非常规策略中的一种。

解法1:三个女孩分一个匹萨饼,另外三个女孩分另一个匹萨饼。这六个女孩中的每个女孩都与三个男孩中的每个男孩分得同样多的匹萨饼。但是有一个女孩没有分得匹萨饼。所以,每个男孩分得的匹萨饼更多。

解法2:三个女孩分一个匹萨饼,剩下的四个女孩分一个匹萨饼。剩下的四个女孩每人分得的匹萨饼要少于每个男孩分得的匹萨饼。所以男孩分得的匹萨饼更多。

解法3:7个女孩有2个匹萨饼,3个男孩有1个匹萨饼。女孩所拥有的匹萨饼是男孩所拥有的匹萨饼的2倍。但女孩的人数却不止男孩人数的2倍,所以男孩分得的匹萨饼更多。

解法4:每个匹萨饼被分成4块。每个女孩分得1块,还剩余1块。每个男孩分得1块,也还剩余1块。剩下的1块必须由7个女孩再次来分,而另外剩下的1块只需要3个男孩再次来分,所以男孩分得的匹萨饼更多。

这个例子表明了我们所面临的一个困境。

尽管常规的策略明显地非常有效并且易于应用到解决其他的类似问题,但是这种常规策略却显示不出什么创意。

相反地,尽管非常规的策略显示出学生思维上的创意,但这些策略几乎不适用于解决其他类似的问题。

这个案例说明我国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常规策略上的有效性,以及美国课堂教学在发展创造性数学思维上的有效性。我想,我们只有将这两种有效性很好的结合起来,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趋于平衡。反思自己的教学,在很多时候为了急于求成,没有顾及到学生的认知过程,不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表达的空间、实践的空间和和交往的空间而是直接告诉学生某个类型按什么形式去做即可,课堂缺乏生机和活力,长期下去,势必造成学生思维僵化、做题机械化、缺乏创新思维的火花和勇于探究的勇气。

我们知道“熟能生巧”,但不恰当的练习(量大、形式单一、不分层次)和讲授还会导致“熟能生厌”、“熟能生笨”。比如,在分数应用题的教学中,我们为了“省事”,有时直接告诉了学生什么类型就用什么方法。还有在计算教学中,有时没有让学生经历算法形成的过程直接告诉学生应该怎样算。其实,我们只需把脚步放慢一些,给学生一些探索和思考的空间,给学生一些交流和表达的空间,给学生一些猜测和质疑的空间,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情感体验,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优化出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把“孰能生笨”转化为“熟能生智”。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给自己的课堂教学也做了一下诊断,今后努力的方向是:把思考还给学生,让创新走进课堂。

最新天宫课堂第二课心得体会 篇7

在这个地大物博的国家,有着无数颗充满了雄心壮志的中国心。而我也有那么一颗壮志凌云的心。

每当我有烦恼的时候,我就会安静地欣赏天空,这样,我就会感到空前的平静,忘乎所以,融入这美好而又静谧的天空,而它呢,总能平复我内心起伏的情感波澜,让我重新振作起来,为了明天,为了未来,为了梦想而努力奋斗。因此,我对天空有着一种独特的感觉和幻想。

仰望星空,一颗颗美丽的星球挂在蓝莹莹的夜空中,闪耀着迷人的光芒,天真无邪地眨着眼睛,似乎能把人的心灵变得空明、纯洁。天空,一直是我梦寐以求的地方,似乎那里才是我真正的归宿,是我能够吐露真心的天地,更是我美好的愿望和幻想。我相信你们已经猜出来了——我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宇航员。

假如我成为了一名宇航员,我就能在宇宙中尽情地遨游,飞过一颗颗美丽的星球,飞过一片片漂亮的星云,尽情地去领略那洋溢着神秘气息的宇宙的无限风采。我就能为祖国完成一些伟大的科学天文实验,去探索宇宙无穷的奥秘。我还能去探索一些至今都没能解开的谜团:宇宙真的没尽头吗?外星人真的存在吗?黑洞里存在着另一个世界吗?这些都需要我们这一代人去探索,去更深入地了解宇宙。

在举行升旗仪式时,每每听到国歌在我耳边缓缓地响起,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同学们肃立在操场上,对着国旗致敬,我的心就像那红五星的熊熊烈火,燃起那颗充满雄心壮志的报国之心。我就会付出比上次更多的努力,向梦想迈出坚定的一步,为了梦想,勇往直前。

其实我们都是那茫茫宇宙中小小的星辰,虽然渺小,但是经过不懈努力,终究能散发出绚丽的光彩。

宇宙,星空,等着我,总有一天我会来见你,实现我的中国航天梦!

最新天宫课堂第二课心得体会 篇8

“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8年前,“太空教师”王亚平为全国6000多万名学生太空授课时的寄语尚萦绕在耳畔,如今她又一次踏上了太空之旅,将成为中国首位进驻空间站的女航天员,以及中国首位出舱女航天员。寻声凝望,原本神秘遥远的深邃太空离我们越来越近,一个个美丽的“飞天梦”正成为现实。

16日凌晨,神舟十三号成功发射,此时距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返回不到一月时间。由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组成的新“太空出差三人组”搭乘载人飞船奔赴中国空间站。此次任务将实现与核心舱径向交会对接、由救援船转入正式任务船等多个“首次”,还将在神舟十二号任务的基础上开展更多的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搭载杨利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历时21小时23分钟成功返回地面,首次实现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18年来,7次载人飞行,间隔期从以年计算到以月相隔,“出差”的频率更快、衔接更顺畅,准备更从容,展现着我国科技自立自强的能力;太空之旅从“一日游”到“季度游”,再到此次半年的“深度游”,“太空出差”的时间更长,步伐迈得更大更远更坚定,彰显着大国自信的豪情。

天宫课堂第二课心得体会 篇9

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20xx年3月23日15时44分,“天宫课堂”第二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讲啦!“太空教师”依旧是我们熟悉的翟志刚、叶光富先生王亚平女士上了又一堂精彩的太空科普课。在约45分钟的授课中,这些老师们相互配合,生动演示微重力环境下太空“冰雪”实验、液桥演示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太空抛物实验,深入浅出讲解实验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同时展示了部分空间科学设施,介绍了在空间站的工作生活情况。这些活动中有用到我们熟悉冰墩墩可以看出他们与我们是有在紧密联系的授课期间,航天员通过视频通话形式与地面课堂师生进行了互动交流。使同学们的问题及时得到回答此次太空授课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进行了全程现场直播,在中国科技馆设地面主课堂,在西藏拉萨、新疆乌鲁木齐设2个地面分课堂这可以突显出我国的科技发展优越在本次课堂中我们收获了许多有趣的知识这可以提升我们对科学的兴趣及动手实验的积极性!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