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健康课程标准心得体会(最新8篇)

小学体育健康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1

随着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一些新兴体育项目,诸如攀岩、轮滑、滑板、飞镖、滑雪等开始进入了校园,这当中滑板、攀岩是奥运会新增项目,凸显了当前我国校园体育对竞技体育的支撑作用。

课程标准要求,体育与健康课程应当依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面向全体学生,落实“教会、勤练、常赛”要求,注重“学、练、赛”一体化教学,所以要对体育课程提出新的要求,体育教育必须进一步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网络新媒体迅速普及,人们生活、学习、工作方式不断改变,儿童青少年成长受环境影响较大,因此,义务教育体育课程必须与时俱进,进行修订完善,全方位提升学生身体素质。

在校园体育中加入新兴体育项目,甚至是一些小众项目,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校园体育场地设施的不断完善,具备了开展更多新兴项目的水平,代表着校园体育教育的进步。

长期以来,我国校园体育的教育主要以广播操、田径、足球、篮球等大众项目为主,由于场地、教学实际和师资水平等因素的限制,小众项目在学校体育课程中长期处于缺失状态。

而如今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发布,校园体育也正式迎来了改变。新课程将过去以外在与学生的体育运动知识技术战术作为课程研制逻辑起点改变到以培养内在于学生核心素养作为逻辑起点,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校体育教育。

《课程标准(2022)》开宗明义指出:“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和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具有基础性、健身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等特点,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新的体育项目,尤其是奥运项目的加入,正是学校体育思路转变的体现。首先,奥林匹克教育秉持的核心价值观与新时代学校体育“四位一体”目标殊途同归。奥运项目能够很好融入体育教学、课外体育、竞技体育、社会服务为一体的大体育工作格局,其次,奥林匹克教育核心载体竞技运动是实现新时代“四位一体”学校体育目标不可替代的独特资源,最后,奥林匹克教育倡导基于竞技运动的跨学科、跨课程融入,是新时代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生、促进学校整体发展的有效途径。

目前,奥运会竞技项目也在日趋年轻化,年轻项目的加入,是奥委会对年轻群体的挖掘。近几年年轻人对奥运会的关注度逐年下降,诸多项目已经不符合当前年轻群体的审美,举重、拳击和现代五项被剔除后,滑板、冲浪和攀岩进入,无一例外的都是极具年轻元素。

滑板和攀岩都属于小众项目,参与群体较少,且参与难度较大,而通过校园体育提前让青少年接受训练,这对于扩大运动群体将是重要保障,同时也为我国在新兴运动项目中争金夺银,提供了群众基础。

校园体育的开展,还能够为我国竞技体育人才输送人才,当前我国竞技体育选材面不断萎缩、学校运动队效率不高,难以输送后备人才,如今新的校园体育课程或将逐渐改变这一现状。

更为重要的是,一些普通的中小学,通过开展奥林匹克教育,全面促进了学校的发展。奥林匹克宝贵的经验,在教育中得以传承和发扬,对于培养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具有重要作用。

新兴体育项目进入校园,既符合新时代要求,也符合新的体育教育理念。引进较为流行、成熟的符合中小学生身心特点的新兴体育项目,能够重新激发青少年参与运动的热情,进而真正让青少年爱上体育,提升身体素质。

小学体育健康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2

教育部近日发布《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下称“新课标”)。新课标将于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正式施行。新课标对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标准做了界定,提出要“科学设置运动负荷”,每节课应达到中高运动强度,班级所有学生平均心率原则上在每分钟140-160次。(4月27日新华社)

新课标的出现,意味着我们要慢慢和“纸上谈兵”的体育课说再见了。在大多数中国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体育课似乎从来都不是一门重要科目,尤其是进入中学后,大家的体育课总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被占用,而长期处于高压环境中的同学们,在少有的体育课上并没有真正放松自己,也没有享受到运动的快乐,所以大家也渐渐默认了体育课并不重要。

学习固然重要,可体育运动就不重要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体育课被边缘化最主要的原因,是学习的压力远远大于同学们被压抑的天性。

除此之外,有许多学生不爱上校内体育课,主要是课程内容让孩子觉得枯燥、无聊。体育课明明是同学们在校内唯一可以放松的科目,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不喜欢呢?为什么大家会觉得体育课无聊呢?

因为在大家的印象中,每一节体育课好像都在跑步,本该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而开展的体育课却被跑步代替,绕着操场跑三五圈后即可原地解散,这样以跑步为主的体育课是没有意义的。无法学到任何东西的课堂对于正在备考的毕业班来说,甚至是在浪费时间,这样会让部分同学对体育课有抵触心理,所以我们必须要和“纸上谈兵”的体育课说再见,只有改变,才能让大家重新重视体育课。

体育运动不是遥不可及的梦,体育课也不仅仅是停留在课表上的一节课。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个人,都应该重视体育课,新课标所提出的流汗课堂就是在提醒我们,“纸上谈兵”的体育课将成为历史,越来越多充满趣味的体育课将走进各个学校。

小学体育健康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3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于4月21日正式公布,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比例的设定发生了很多的变化,未来可以断言这些设定都将在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中得以实施。

探索一条适合目前中小学生的培养方式和方法,也是教育主管部门和家长们都在共同探索的方向。但是即便新课标公布,我们依然知道,读书仍然是学生的发展方向,和进入社会的门槛条件。即便是新课标发生了内容上的比重变化调整,也不会改变这一社会现实。

一、体育上位成主流?

最为显著的就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比重调整到10%-11%,超过了英语的比重,成为了第三大主课?

虽然从数据上看是这样的,但是还要考虑课程中健康课程的存在,所以体育课程大致跟英语比重持平应该更为合理。(试想如果是体育老师去给孩子讲解健康课,画面感十足啊)而艺术课程的9%-11%的比重,也要分成音乐和美术两项,所以这两门课程的比重提高,但是并没有影响到英语的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新课标除了在球类、田径、体操等项目基础上的基础上进行了体育课程的覆盖。还将时下流行的水上、冰雪、飞盘、滑板、轮滑等项目也收入其中,目的在于鼓励学校突破原有基础教育课标对于运动项目的限制,让孩子们从个人兴趣出发进行体育锻炼。

不过如何引导和不让家长背负更多的经济负担也是值得思索的方向,毕竟这些流行的项目每一类都要花费大量的金钱和精力才能做到精通,并不是适合所有的孩子。

二、英语主科地位下降成定局

降低英语在教学中的比例早有各种流言和说法,此次新课标的公布无疑实锤了将英语比重降低的现实。从课程上看,确定了开设的年级和对学习基础的把控,意图扭转在很多家庭中,让孩子在幼儿园就开始接触英语教学,额外给孩子童年增加的负担。力图实现英语零基础入学。而语文和数学分别在20%以上和13%以上,对比外语的6-8%,比重下降明显。(为何说外语而不说英语,因为在某些学校外语可能是日语或者俄语等其他语种)。

三、课时减少,英语难度未必下降

这也是很多老师和家长的内心想法。“新课标”已经写明是一项十年的教学调整,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参考,从今年秋天起实行,但是所有的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家长学生和老师学校,也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

也预示着未来培养学生的基本步调,这次将会从2022年秋季学期开学后,进行落实。但是会给学生们适应的时间。也不能因此理解为英语不重要,可以不学或者忽视。

四、未来高中教育是否会实行类似的模式

这一点其实是很多家长所关心的,但是目前看来短时间内并不会如此,假如也如此调整的话,不如跟义务教育阶段同时并行。这样反而更容易衔接。

但可见的是未来高考英语为主科的地位仍然没有动摇。

虽然课程占比在义务教育阶段明显缩减,未来的考试难度应当不会有所降低,反而更加考验学生的学习能力,学校的教学能力和家长的重视程度了。

英语和体育这两门学科比重的增减,无非是义务教育阶段体现素质教育的尝试,目的就是改变学生们机械化、填鸭式的学习方式,为未来人才培养提供真正的人才,而不是分高低能的考神考霸。

小学体育健康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4

近日,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新课标将于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正式施行。作为未来十年我国基础体育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它的出现备受关注。

体育依旧是第三主科

新课标显示,从今年9月起,全国九年义务教育学校各年级均要开设体育与健康课,其占总课时比例为10%-11%,仅次于语文(20%-22%)、数学(13%-15%)。从数据可以看出,与2001年版、2011年版课标相比,新课标中体育与健康的课时占比虽是10%-11%,但课时数并未增加——20年来一直是每周小学1至2年级4节体育课,3年级至初三3节体育课。体育依旧是第三主科。

武汉体育学院教授柳鸣毅关注到,在新课标中知识型课程进行了调整,比如体育、思想品德等,让课程更加均衡。他认为,义务教育阶段是孩子们身心发育的敏感期和技能获得的重要窗口期,在这个阶段让孩子增加体育锻炼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决定。

让新兴体育项目走进校园

根据新课标,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基本运动技能、体能、健康教育、专项运动技能和跨学科主题学习。其中,专项运动技能包括球类运动、田径类运动、体操类运动、水上或冰雪类运动、中华传统体育类运动、新兴体育类运动六类,每类包含若干运动项目。

新课标中特别提到,新兴体育类运动除了与其他类运动具有共同的育人价值和能力要求外,在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和地域体育文化的了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探索欲、好奇心与冒险精神等方面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新课标表示,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选择和设计其他运动项目课程内容。小轮车、轮滑、攀岩、登山等新兴体育类运动项目,也出现在专项运动技能课程内容中。

对此,柳鸣毅认为,除了我们常见的足球、篮球、排球、田径等项目,孩子在课外参加的很多兴趣班大多是一些比较时尚、炫酷类的项目,比如轮滑、跑酷等,都是当前比较火爆的项目。“这些项目很具趣味性,孩子们很喜欢,会自觉参与其中。”

柳鸣毅说:“未来当这些项目进入校园,除了能很好地丰富校园运动内容、调动起学生的参与兴趣外,在练习的过程中,还能培养孩子们的灵敏素质、协调素质和爆发力等。不仅如此,相对足球等项目,部分新兴体育类运动项目对场地面积的要求不是很高,更便于开展。”他表示,增加一些孩子们喜闻乐见和中小学有开展条件的运动项目,对于培养他们体育乐趣,享受运动带来的喜悦,增强体质,磨炼意志,都是有益处的。

面对挑战做好准备

新课标已经出台,但在实际工作中,落实是关键。柳鸣毅表示,在实施的过程中首先要快速有序地提高学校体育教学质量,要真正落实体育课程教学方案里面的具体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课程改革。

其次,要改变对于学校体育的认识。柳鸣毅说:“过去我们觉得学校体育就是体育课,但现在学校体育除了体育课,还包含课余活动和一些竞赛内容安排。不仅如此,现在很多省市的相关文件都把大课间等计算成课时,进行更加丰富、多元、个性化的安排,这也是落实新课标的一种体现。”

此外,在柳鸣毅看来,新课标对体育课的要求也更高了。他说:“对体育课的要求高了,相应对我们体育老师的要求也在提高。当老师有没有相应的能力时,如何加强对体育老师的培训,帮助他们理解新课标的相关内容和要求,帮助其在体教融合背景下更好地开展学校体育工作,指导学生更快地掌握运动技能,将赛事活动举办得更加有趣……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此外,柳鸣毅还提出,场馆是开展体育活动的关键。“现在学校体育已经不仅仅是在学校内部,学校可以加强与周边公共体育场馆、体育部门和校外培训机构的合作,充分整合校内外体育场馆资源、俱乐部资源,加强交流合作,这样才有助于打造区别于语文、数学、英语的,更加个性、符合体育规律的教学课程体系,才能最终实现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

小学体育健康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5

尽管身体健康保障一切的基础,但在校园中,体育课程往往最不受到重视。而为了有效提高学校、老师、家长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我国的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也正在逐步发生变化。日前,教育部发布2022年版《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全面提升了小学及初级中学体育课权重,这一变化引发了热议。

随着国民对健康重视程度的逐年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问题也成为了校园着重改进的内容。近日,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其中备受关注的便是《体育与健康》课占总课时比例10%-11%,超越外语和理化生、科学,成为小学、初中阶段仅次于语文和数学的第三大主科。而之前一直被视为重中之重的英语学科,所占比例不过只有6%-8%。

校园体育的重大调整,全面提升了体育教学与考核的比重,在展现出提升青少年体育与健康的目标之外,把体育教育推进到九年义务教育的全阶段。从课程设置上来看,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基本运动技能、体能、健康教育、专项运动技能和跨学科主题学习。而在课程地位的上升背后,针对体育与健康的评价,被要求采取过程性评价与学业水平考试相结合的评定方式,将评定结果作为高一级学校招生录取、地区教育质量评估等参考依据。可见,“开齐开足体育课”正变为现实,“把体育课还给操场”的时代,或许正式来临。

与此同时,新课标还明确学校需充分利用课后服务开展体育锻炼等。在基本运动技能、体能等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项目之外,新课标中的“专项运动技能”版块收录了田径、球类、体操、水上或冰雪、中华传统体育和新兴体育等六大类运动。时下流行的水上、冰雪、飞盘、滑板、轮滑等运动项目已见诸于新课标,意在鼓励破除原有基础教育课标对于运动项目的限制,引导青少年及年轻家庭从兴趣出发,广泛尝试并参与体育运动,与此同时,而新课标在球类、田径、体操等项目基础上,尽可能覆盖历史悠久的传统体育项目,旨在培养学生的中华民族认同感与文化自信。

为解决部分学生“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体育课”的问题,新课标针对专项运动技能提出了相应的课业要求,意在从根本上提升校内、校际、家庭体育氛围,使球迷群体进一步呈现年轻化趋势,带动更多家庭参与体育运动,相关要求将推动青少年体育培训、体育赛事、媒体转播等细分领域深耕细作,助推未来十年青少年体育市场蓬勃发展。

至于体育是否会真的取代外语成为第三主科的问题,或许还不能就此盖棺定论,毕竟,真正决定学生和家长时间与精力投入比例的中高考外语考试的难度和分值目前还没有变化。然而,必须指出体育课标改革的目的不是要盖过外语教学,其目的是从顶层设计来提升青少年的健康意识和行为养成,健康的青少年、健康的中国人,这才是改革才的最重要意义。

小学体育健康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6

《体育与健康》新课标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健康第一”教学理念,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引领,重视体育与育心、体育与健康教育融合,充分体现健身育人本质特征,引导学生形成健康与安全的意识和良好生活方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全面发展。

新课标重点提出了体育的核心素养,即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并且依据学生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落实“教会、勤练、常赛”要求,注重“学、练、赛”一体化教学,凸显“技术、体能、运用”,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体验运动的魅力、领悟体育的意义,逐渐养成“校内锻炼1小时、校外锻炼1小时”的习惯。

小学体育健康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7

教育部近日发布《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课标将于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正式施行。新课标规定九年义务教育各年级均要开设“体育与健康”课,占总课时比例10%-11%。与2011年版的课标相比,新课标中体育与健康的课时占比虽是10%-11%,但课时数并未增加。但体育课的内容与强度将有很大变化。

在内容方面,新课标除基本运动技能、体能、健康教育外,收录了六大类“专项运动技能”,分别是:球类、田径、体操、水上或冰雪、中华传统体育和新兴体育,除传统体育项目外,还收录了攀岩、滑板、花样跳绳等新型体育项目,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选择和设计其他运动项目课程内容。

在运动强度方面,新课标提出了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业质量标准,对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标准做了界定,提出要“科学设置运动负荷”,每节课应达到中高运动强度,班级所有学生平均心率原则上在每分钟140-160次。无难度、无强度、无对抗、不喘气、不心跳、不出汗的体育课,无法磨炼学生意志品质,将逐渐消失。

小学体育健康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8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的健康为主要目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它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了深化改革,确立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构建了新的目标体系。它是体育教育教学理论的发展,是中国学校体育现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在出去带面试班的过程中,通过看,听,与学员交流,对于体育新课标有了以下几点认识和见解:

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已逐渐被广大体育教师所认同,无论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还是在教学方法的采用上,都充分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传统教学过分关注学生的运动量,重视机械地练,忽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这样做将有损于学生身心健康。

“兴趣是学习的初始动机,也是有效学习的保障。学生有兴趣参与的活动,一定要给予热情地支持和指导;反之,如果学生没有兴趣任何活动都会让他们觉得乏味。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进行体育课程的学习。新课标的实施,给予了学校和教师更为广阔的空间,可以重新建构教学内容。在平时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师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选择富有生活气息的教学内容,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引导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进行体育课程的学习。例如在跳高教学中,教师只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场地和练习形式上做些改变,把场地设计为“十”字型,分成四个场地,再进行有效的保护,就消除了学生的胆怯心理。练习形式上要求学生,可以采用任何方式跳过横竿或像皮筋,这样就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过程的转变

在新课程改革实施中,使我真正体会到体育教师不再是消极地扮演教学大纲和教材执行者的角色,而是一个新课程的设计者;体育教师由教学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合作者,不应是一个只懂得教人如何运动的教练员,更应该是一个具备现代观念和教育素养的,知道如何进行课程建设以及如何运用体育教学方法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专业人员。新课标的实施,使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教学相长,彼此将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也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的互动,学生可以上来做小老师,喊口令,做示范;教师可以到学生中间,充当他们的一员。学生的主体地位正在凸现,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当然,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放羊”,并不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关键的动作和要领需要教师的讲解、示范,当然可不必过分强调,尽可能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教学评价的转变

传统教学对学生的评价重视认知的评价,忽视非认知的评价。在这种传统评价观所指导下的学习成功主要是学生智力的发展和进步,而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尤其是情感和意志的发展,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态度、情感意志、习惯养成等方面的教育。因此,作为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可以是多方面的,可以是一个微笑,一句表扬,掌声和鼓励等。比如,鼓励学生“行不行,努力就行!”“好不好,进步就好!”例如:在游戏教学时,给各组评选“最佳组织奖”“最佳合作奖”“最佳创新奖”等,使学生有成就感,满足感,提高了自信,也使学生体验到成功带来的快乐。

新课程带来了新变化,给予了体育课程改革的美好前景和希望,更加坚定了深化体育课程改革的信心和决心。作为一名体育老师,应更加努力,以饱满的热情,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体育与健康新课改尽一份力。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