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心得感悟体会(推荐26篇)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心得感悟体会(精选26篇)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心得感悟体会 篇1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国,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我们学习的唐诗、宋词、四大名著;我们用的文房四宝,我们吃的中药,喝的茶;还有我们拉的二胡,吹的笛子;我们穿的唐服,用的瓷器等等。我国的传统文化数不胜数,随处可见。

我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很多事情有各种礼仪和习俗,每个地方还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而我还是最喜欢过中国的传统节日,

过春节可以收到象征着祝福和平安的压岁钱;过清明节可以祭拜去世的亲人;过端午节可以吃到香甜软糯的粽子;中秋节是全家团圆吃月饼、赏月的日子;重阳节是登高、佩带茱萸的好日子……在所有的传统节日里,我印象最深的还是端午节。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传说屈原受皇帝的侮辱,受大官的欺骗,伤心至极,当晚投江而死。人们知道了这个消息时,纷纷赶到江边,上了小船准备把屈原的尸体打捞回来,可怎么也打捞不回来了。人们怕屈原的尸体被鱼虾吃掉,就把粽子扔下了江,让鱼虾吃粽子。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称为端午节,在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做粽子吃,以此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我国的每个传统文化都有它的一个历史背景或是一个经典故事。中国的传统文化可真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啊!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心得感悟体会 篇2

中国传统文化灿若星空,拥有无穷的文化底蕴,中国传统文化美如山河,拥有高尚的精神品质。悠悠漫漫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风骨犹存,源远流长,独树一帜,而又熠熠生辉,深深念念中华悠久历史古迹,风韵犹存,博大精深,而又清新自然。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培养我们的文化气质,还可以开阔我们的人生境界,启悟生命的智慧。学习诵读名家经典,领悟传统道德的魅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是仁爱精神的象征,“色思温,貌思恭,居处恭,执事敬”那是礼法的遵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那是和的终极追求,“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那是内圣外王的思想,“上善若水”那是道的境界。接触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了解道家,悟道求道体道行道,无为而无不为,感悟佛教,利己利人功德圆满。古圣先贤以己之思明我之智哉,明心见性,睿智笃行。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洞察体悟人生,开阔心胸。也许我们能够体悟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精髓,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如今的社会是一个安静祥和的社会,但是人心却在逐渐的泯灭,高贵的道德修养又有几人能拥有。古人有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如果我们能够潜心专修传统文化的一小部分,那么我们心中的那份不安与焦虑将会烟消云散,我们的心胸会开阔许多,我们的心境会开朗许多,我们的心灵也会纯净许多。当有一天我们拥有古人那般深厚传统文化的底蕴时,我们离佛家所说的无悲无喜、无欲无求的境界又近了一步,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为世俗所奴役,那人生会是一种怎样的境界?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体悟方能感知,感知方能做到。中国传统文化承载着数千年先人的宝贵经验和智慧,我们每个中华儿女都应学习感悟与行动。人的处世之法其实深藏其中,帮助人类处理好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己内心三大问题之道也深藏其中,中国乃至世界的救市之道更深藏其中。五千年的历史传承至今,风雨无阻,彩虹依旧。所以我们没有理由不学习它,不传承它,不发扬它,不去做到它!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如今的你应该倍加珍惜与运用之道。

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瑰宝,要传承,要发扬,但它更需要我们去接受,去实践,去体悟。学古不泥古,我们要将传统文化结合时代精神,融入到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去。以传统文化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用传统文化宽抚我们的内心,让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的和谐。只有与时代结合,运用到生活中去,传统文化才是有生命的,才能在世界文化之林立于不败之地。“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一个人要广泛地多方面学习,详细地问,慎重地思考,明确地分辨,踏踏实实地行。在学习中,如果我们时时如此,积极主动地学习。那么,我们的学习也许会是一件和谐惬意的事,至于学,而乐在其中已矣。

感悟了,知晓了,学习了,懂得了。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心领神会方可。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心得感悟体会 篇3

翻开尘封的历史,有多少贤人雅士忧国忧民的情怀让我们感动,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多少宝贵的精神财富。而处在浮躁的当今社会,多少人荒废了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这又怎么不让人忧心呢?

姑且不说北京旧城墙被拆除所带来的物质文化和传统精神文化的丢失,有的地方争先把古代名人当成自己的祖先加以重金炒作,以创造收入,就让人大跌眼界。试问:有谁还在真正捍卫民族文化?20__年,韩国人把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向联合国申请了文化遗产保护,并获得了成功,这件事曾让无数的中国人感到痛心疾首。如何保护好我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我们从这份痛中,要不要更深思、更反省一下自己呢?

节日是一种文化习俗,节日的意义,主要在于弘扬一种文化,倡导一种精神,如果借节日安排休息度假,那就忽略了节日的文化价值,让节日埋没于集中进行的物质消费中,依附于它的休闲活动,自然会变得乏味。节日,不能仅仅被当作是消费和休闲,人们更应注重享受文化的滋养。因此,“黄金周”不能只有“黄金”,好淡忘了“文化”!

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心结。春节,这高悬在民族天幕上的古老明灯,以其独特而永恒的光芒映照着当代社会生活。这样的光芒,明亮又温暖,从满满羁旅风雪夜归,到春运期间滚滚人潮,构成了从古到今中国春节来临之际永恒的景观。回家过年,不仅仅是亲人的聚会,也是精神的洗礼与伦理关系的更新。现代化的进程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但是改变不了春节返乡的汹涌人潮,改变不了天下游子们的一片归心。它是中国民众一年一度的情感释放日,我们应该努力使充满活力与温情的传统春节,永远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期盼。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在全球化浪潮中坚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在文化多样性中闪现出民族文化的光彩。

清明节,也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祀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清明节祭祖扫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动,与中国文化深层的祖先崇拜、孝的文化之间有着深刻的关系。而这种文化正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得以和谐稳定的支柱。清明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季节仪式。

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大节。起源与人们对月亮天体的崇拜,复合了古代秋尝与祈求子嗣等内容,蕴含了中国人家庭团聚、分享亲情、向往美好的人伦理想,具有整合与调节社会关系的重要意义。赏月是人与自然的对话、沟通良机,也是实现人际关系协调的有效途径。在人心日渐疏远的今天,中秋赏月仍然寄托着中国人“天上月团圆,地上人团圆”的情怀。对于今日的中国人来说,每年一度的中秋佳节仍是不可缺少的精神文化。

有人说:“只有整个社会具有文化良心,我们的文化才有希望。”所以在我成长的路上,我那不变的初衷——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始终伴我左右、牵着我的手,于是我成长的脚步更沉稳、更坚定!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心得感悟体会 篇4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真正的力量的决定性因素。文化必将深刻地影响一个国家的发展进程,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

许多有识之士不断地呼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当以文化复兴作为灵魂。警惕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不断地在流失!遗憾的是,传统文化的流失,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异彩纷呈、独具特色,是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积淀而形成的,不同的传统文化自然都深深地刻上了本民族的烙印!敞开国门之后,接受外来文化的冲击,民族虚无主义思想抬头,洋节日越来越火,传统节日渐趋消失;狂热的旧城改造,令许多国家保护的古建筑,竟频频遭到拆迁改造的破坏,结果全国形成宽大新道路、高大建筑物、千城一面,丢失人文特色文化,丢失特色文化传统……

在以革命和建设为发展的进程中,我们周边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文化遗产、大量古代建筑,在有意或无意间消失了。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再生性,不少承载着巨大历史文化价值的物质遗产,轻而易举地永远离开。许多地方城市建设,缺乏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意识,造成对历史古城的摧残;结果,改造成百城雷同、千城一面,缺少民族精髓、传统特色,丢失传统文化的新城区……

我们中华民族创造了五千年的光辉灿烂文化,是具体体现在城市乡村的精神内容功能上,每个城市乡村有其个性,一方水土养育一方的独特文化,是一方人的审美、智慧、才华、性格独特的创造,不可替代。民族文化是一个精神环境,是乡土情感和爱国情感的载体,是一方历史经历的活生生的物证。

冯骥才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提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要用拯救来说,拯救历史文化名城已经刻不容缓,国家在进行大规模旧城改过程中,城市的历史特征、文化风貌在全国正迅速消失,已经到了存亡的关头。

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传统正是现代文明的前提与根基。“四书五经”等中华传统名篇宝典作为其主要载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时下大力提倡“文化全球共享”的背景下,我们更应重视本民族传统文化当中的“稀有物种”。所以作为传统经典的“书”与“经”不可丢,必须加以传承与光大!传统文化需要保护,更需要在继承中鼓励创新,使之适应现代社会和现代人精神生活的需要。在文化传承过程中,书籍担当着重要角色。读书的趣味、喜好,可以看作是一个人甚或是一代人文化观念的价值取向。少年儿童、青年朋友作为未来的主人翁,读什么样的书倍受关注。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读的书不同,所养之气也不同。要“养吾浩然之气”,所读之书必须得有“浩然之气”。

大多数的中国人,一般都只是从课本上读到“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字样,但又有多少人真正和传统文化做“亲密的接触”呢?不读《楚辞》,不知其“铺陈抒情、浪漫想象”;不读《论语》、《孟子》,不知其“雍容和顺、灵活善譬”;不读《庄子》,不知其“想象丰富、奇气袭人”;不读《韩非子》,不知其“锋利峭刻、研箴析理”……读“经”,然后方知传统文化之博大精深。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当以文化复兴作为灵魂。提倡传统文化教育,要让下一代拥有对社会的关注、对人性的尊重、对家庭的责任,应有恻隐之心,应有忧患意识,应有赤子之心,应是立足于中国文化基石上有改造自然、改造世界能力的传人,以正直、睿智、勇于探索、仁和的形象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我们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艺术,有自己的风俗、礼仪、饮食、建筑、服饰等,构成了独具魅力的人文风景。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了解历史、教育后人、凝聚国民、鼓舞人心、陶冶情操、净化灵魂的功能。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当以文化复兴作为灵魂。希望在全社会形成弘扬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人人都来为这件事贡献一份力量。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心得感悟体会 篇5

首先我很高兴能够选上杨老师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杨老师的传统文化课让我深刻的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让我领略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这节课不仅仅在于教会你传统文化知识,更在于通过我们的日常生活,让我们知道如何去生活,如何面对生活,如何更好的生活,让我对自己更加懂得了让自己过的充实,让自己学会了取舍以及洒脱。

记得小时候学古诗,学名著,当时只不过是为了学业要求,为了显示让父母开心。高中时学习孟子论语,只不过是为了高考的要求。当时在我的心中认为这些文化的精华是很高深,但是当时却很少去体会里面真正所代表的意义。只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但却没有理解到底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怎么去分辨,最重要的是如何学,如何改,想不想学,想不想改。现在和以前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现在经历的事情多了能够真正的体会到了其中的含义。

上这堂课的开始,老师就让我们每人准备自己对国学和传统文化认识和自己的见解,让每个学生都上去讲讲。在自己的准备和思考的过程中,自己才明白了原来传统文化对我们人手的指导是如此的重要。在比如说我自己讲的《中庸》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讲的是治学求进得道理。一个人要广泛地多方面学习,详细地问,慎重地思考,明确地分辨,踏踏实实地行。其实在很多的时候我们经常缺少主见,总希望依赖他人。很多时候要用到知识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原来以前没学到什么。其实很多东西都要靠自己去学习的,别人的只能参考,每个人走的路都不一样,我们可以听但不能信。自己要成功还是要克服自己惰性,从根本上博学了,慎思了,明辨了才能顺利伐舟。还有《论语-学而》中的过则勿禅改,其实一个人不要害怕做错事,没有谁是都不错的。但很少人却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且改正它。我们都只会选择逃避,怕丢脸,总是找一堆的理由来推卸自己的责任。一个大丈夫如果连承认错误的勇气都没有的话,那么他还能做什么呢?我们最怕的不是犯错而是一错再错,所以要勇于承认错误的同时,并且学会改正。还有《孟子-公孙丑上》的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自己从开始做一件事的时候,便决定我们要为自己的决定所要承担的责任。不要抱怨什么条件,运气等一些因素不好,这些都是次要的。一旦我们做下了决定,我们就要有接受后果的那些担当,无论是成功或者是失败。或许有些东西的优劣并不会马上表现出来,但总有一天我们要承担我们以前做这些事情的后果,好比那句话出来混的迟早都是要还的。不是天要忘我,而是因果。从现在开始我们就要对我们的行为有正确的认识,不要贪图享受,不要现在把自己在未来的某一天给毁了。一学期课当中,通过老师的教授和指导,更加深入的了解了传统文化并不是只有四书五经,原来还有如此多的东西。老师的卦象讲解更是精彩。这些枯燥的知识,通过老师幽默风趣的讲解仿佛是一个小故事一样,每一个道理都在鞭策着我。国学中的每一句话都是古人通过很长一段时间甚至是一生领悟出来的,每一句话言简意赅,同时又是我们的生活写照。其实回想一下,我们的生活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以及对知识的进一步学习,我现在觉得以前的我是如此的可笑和无知。以前的我每天都在浑浑噩噩,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每天都想着明天要怎么做,以后要怎么做,但是真正去做的却很少。一个学期以后除了发现自己的年龄大了以后,什么都没有增长。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之后,我学会了在每天的课余时间多看些书。我记得老师说过人这一生很短,很多人都觉得人这一生是如此的短暂可是为什么还是有很多的人觉得无聊呢?

我当时就被这句话震住了。是啊,我已经不止不觉过了人生的二十年,可是我在虚无的时空里就这么浪费掉了。人生最开始的二十年,本应该是我学习,让自己变得更强大,好让自己过好接下来日子准备着。现在想想自己到底学会了什么,每天都在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不知道什么是虚什么是实。我记得老师解过一个慌字,人为什么会慌,是因为心里没有底,心慌。每个人都应不断地学习,不断地丰富着自己的内心。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从容的面对我们自己的人生,面对挫折。我偶尔会在星期二的时候跑去听老师的从内盛到外亡。我记得当时你讲海上钢琴师的时候,你说了其实成功的人一生只做了一件事情,不要患得患失,要学取舍。我突然有所领悟,对啊,人这一生很幸运的就是有的选择,但也不幸的就是我们的选择太多了,很多小孩子学这学那到头来什么都没有学会。我也是,学的东西太杂了,到头来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拿出来换饭吃,是该值得好好深思了。其实在课中你给的经典句子不仅仅是这些,还有很多很多。

其实传统文化的范围太广太广,太深邃了。它是一个民族的根,是民族的精神支柱。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奠定了人的一切文化与思想行为。接受古老的人类文化的教育熏陶,就深知道德底线存在,能够辨别基本善恶。理解传统人的理念和道德文明就容易处理好人际关系,明确人生价值观念,提升人伦道德。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她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提升社会道德完善审美观的作用,表现出来的是民族内涵和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心得感悟体会 篇6

我们是二十一世纪的接班人,要做好这一点,首先要做好弘扬中华美德,这是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华美德这一方面我们都可以做到的。在学校了见到老师问好,有礼貌,于同学团结友善,学习生活上勤俭节约,在社会中,多为他人做好事,乐于助人,无私奉献,默默无闻,我们只要想做,一定会做到的!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本身就要有一正确的观念,从子身观念意识上做到弘扬中华美德。

现在社会的现代化带来了价值观念的冲突。在这场冲突中要不要保持中华美德,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问题。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就是要把传统价值思想体系中德优秀精华发扬光大,把它和现代化结合起来。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文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当前我们这样的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现状迫切要求加强中华美德的教育,长期以来,我们中国道德教育中存在的理想化,空泛化,形式化的缺点。青少年知道一些空洞的大道理。但对最初步的道德教育要求却不清楚,不实行,不能判断现实生活中的丑恶的东西,有的甚至还受到社会上丑恶行为的影响,因此急需告诉他们中华美德是什么,让他们知道中华民族创造了中华传统美德,同时又是在中华美德的哺育下壮大发展起来的;今天我们要建设祖国,振兴中华,需要身体力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遵守“爱国守法。名利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道德,今天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努力学习。

弘扬中华美德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要从小做起。成为社会建设的骨干,因此我们必须有健康的价值观念,树立健康的社会美德。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心得感悟体会 篇7

我国自古有“东方礼仪之邦”美誉,礼仪一直被当作人生的基础课程,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也是文明礼仪发展史。孔子曾说过:“不学礼,无以立”。人在社会中生活,必须学会讲究礼仪,才能立足于社会。文明礼仪要注重平时,从小培养,形成良好习惯。有句老话:“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小学阶段是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的最关键的时期。我校的基于传统文化的礼仪教育正是通过中国传统文化对小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来加快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全面健康成长,影响学生的一生一世。在学校的“学校现代公民教育的实践研究” 之“基于传统文化的礼仪教育行动研究”子课题研究带动下,作为班主任,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 积累传统礼仪文化,渗透文明礼仪教育之根本。

从诵读《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国学经典入手,渗透文明礼仪之根本教育。

《三字经》《弟子规》孩子们虽然在一、二年级时已经背诵过了,但是当时是否理解了呢?却不得而知。现在重新复习诵读,五年级的孩子很快就理解了其中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让孩子们每周诵读五条《论语》,他们就能轻松,愉快地完成任务。在诵读的过程中,他们惊奇地发现:原来《三字经》《弟子规》里的很多内容大多都来自于《论语》。比如:《论语》中的“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与《弟子规》中的“弟子规,众人训,守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都讲到了“孝悌”是做人的根本。就这样,他们一边背诵,一边联系旧知,熟记了诵读的内容,加深了理解,渗透了做人的根本——仁、义、礼、智、信。在诵读这些国学经典中传承了我国文明礼仪的文化,明白了许多做人的根本。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养成。

1、开展丰富的文明礼仪系列的主题教育活动 。为了使弘扬传统美德与文明礼仪教育具体化,生动化,贴近生活实际,真正起到教育实效。我班从三月份开始就开展了一系列的文明礼仪系列的主题班会活动。如:“征集文明礼仪班训”、“如何使用礼貌用语”、“讲中华传统礼仪故事会”、“文明礼仪小品”展演活动、“文明礼仪演讲比赛”和“文明礼仪书法比赛”活动。活动中,人人参与,个个都当演员,人人都背诗歌,既锻炼了同学们的表演能力,又生动的对自己和同学进行了教育。活动中,我们讨论出了具有班级特色的班训,评选了最佳演员、最佳课本剧、最具创意奖、最佳演讲能手、小小书法家等多个奖项。这一系列的活动增加了孩子们的荣誉感,加深了他们对文明礼仪的认识,力争要做校园“文明礼仪小标兵”。

2、利用节日,开展“我是优秀好少年”系列少先队活动。“三八”妇女节和母亲节,我号召孩子们在家做优秀好少年,为母亲做一件事,感恩母亲做孝顺父母的好少年;植树节,我号召学生栽花、植树,美化环境,做心系祖国和他人的好少年。愚人节,我让孩子们谈“愚人”和“被愈”的感受,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尊重他人的重要,要做诚实的好少年。

这些多彩的活动丰富了传统文明礼仪教育的内涵,锻炼了孩子们的能力,促进了文明礼仪行为的养成。

三、 抓住课堂教学,进行全文明礼仪教育。

现代的学生,很多时间都是在学校里度过的,我们要利用好语文课堂和思想品德课堂这个平台,利用好教科书这个素材,创设乐学氛围,落实礼仪规范训练,把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文明礼仪教育有机统一于教材之中,把传授知识和陶冶情操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例如,毛泽东的《七律 长征》,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的艰难历程,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所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可以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的优秀传统文化作品还有很多很多,如,《梦圆飞天》、《秦兵马俑》《示儿》、《春望》等,这些内容的教学中我们都可以不失时机地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学校还要求各学科在教学中都要渗透礼仪养成教育,授课时力求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挥、思想情操陶冶于一炉。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

四、 立足常规管理,常抓住文明礼仪教育。

文明礼仪教育要注重平时,不可今日做,明日不做,必须贯穿于日常的教学管理中,力争让孩子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比如:上课铃打响后,孩子们要迅速回到座做好上课准备;上课时,要起立站直,向老师问好,并行注目礼;课堂上听讲,坐在板凳上要头正、身直、脚放平;升国旗时,要庄严肃穆,站直、立正、敬队礼;见到老师,要恭恭敬敬的向老师敬队礼;与同学相处,要宽容,礼貌用语不离口,等等。平日里,同学们互相监督,互相提醒,发现做的好的,及时表扬,为其他同学树立榜样,发现做的不好的及时给予提醒。并且每周评选一个优秀文明小组和评选一个文明之星,以此来激励孩子把文明礼仪行为养成习惯。

总之,在学校“基于传统文化的礼仪教育行动研究”活动的引领下,在班主任的用心教育下,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习惯正在逐渐养成,学生素质在逐渐提高。我们还要结合争创文明学校工作,充分发挥班集体的积极作用,来弘扬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努力提高学生的文明礼仪程度,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小公民。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心得感悟体会 篇8

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区域文化精髓,进一步完善学校德育体系,培养广大青少年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高尚品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使传统文化精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继续深入落实学习、践行《弟子规》活动实施方案,我校开始在学生中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系列宣教活动,现将活动总结如下:

一、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确保活动顺利有效开展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会议明确职责分工,由教导处和少先队共同完成好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确保了此次活动的顺利开展,并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二、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载体,开展丰富的学习践行活动

1、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弟子规》的学习、践行活动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由少先队统筹安排,在全校学生中开展《弟子规》的背诵活动。一二年级的学生认知水平有限,背诵量达到一半即可,在升入三年级之前争取达到全部会背;三至六年级的学生要求在班主任的组织下达到人人会背。举行了全校的《弟子规》背诵大赛,抽查的学生背诵流利,收到较好的效果。同时,三至六年级的学生进行了《弟子规》的践行活动,“给父母洗一次脚”、“为父母沏茶”等践行活动让孩子们懂得了行孝的美德。要求各班召开了《弟子规》诵读班会,举行了《弟子规》背诵比赛,一系列活动强化了《弟子规》的学习效果。

2、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

由教导处统一安排,每天早自习班主任安排学生进行20分钟的诵读经典活动;每周开设一节诵读课(班主任自行安排);每月安排一次诵读为主题的班会(少先队统筹安排),通过这样系列的诵读活动,让学生们在诵读中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优秀品质。

除此之外,学校利用多媒体设备,利用主会场的直播,进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题讲座,积极为学生营造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从而树立好好学习的志向。

我校召开了第二届科技艺术节活动。活动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载体,展出了绘画、硬软笔书法、剪纸等优秀作品,用多样的活动形式展示了学生的特长,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3、推行孝信雅行的教育活动

利用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为重点,在学生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和道德体验活动,凸显教育的实践性和生活化特征,让学生认知传统、弘扬传统,增进其爱祖国、爱家乡、爱他人的情感。利用“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等节日开展“感恩父母践行孝心”的实践活动;以劳动节、教师节、重阳节为契机,组织开展“感恩老师”、“感恩社会”、“关爱长辈”的教育活动。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感恩师长,孝敬父母,在实践中学会行孝感恩、尊重他人,从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少先队组织全校学生观看了文明礼仪主题班会,对全校学生提出了文明礼仪方面的要求,让学生明白了文明礼仪的重要性,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少先队以发诚信倡议、讲诚信故事等多种形式,将诚信教育引向学生家庭,并广泛开展“争做诚信少年”系列活动,积极引导学生从小养成诚信美德。

4、积极开展特长教育,推进艺术素养培育工程

我校本着积极发展学生特长为原则,开始了特长教育活动。特长教育活动在领导班子的高度重视下,精选特长教师,给学生创造展示特长的机会,让学生能够学有所长,德识长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积极为学生营造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

完善图书室、班级图书角,利用板报、橱窗宣传、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营造“以人怡人、以文塑人、以文化人”的浓郁氛围。同学们畅游在书的海洋,汲取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

总之,我校在校长的高度重视下,统筹安排,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载体,积极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以丰富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努力让他们成为祖国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心得感悟体会 篇9

提到传统文化,不少人首先想到的也许就是“三纲五常”。这“三纲五常”也收录在《三字经》里:“三纲者 君臣义 父子亲 夫妇顺”“曰仁义 礼智信 此五常 不容紊”。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三纲五常”便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来占据绝对地位的伦理道德准则。我们并不否定这一伦理道德观念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已被打上了封建政治统治的烙印,尤其是那所谓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成了维护封建统治最有力的武器,变成了束缚人性的最大枷锁,但我们决不可否认儒家的这一伦理道德规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正面影响,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发扬光大所起的巨大作用。

就如同《三字经》一样,个别之处也许与现时格格不入,但《三字经》里的精粹之言,那“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学 不知义”,那“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依然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三字经讲要》在序中称“《三字经》之内容涵盖甚广,有教学之要、读书次第、历史沿革、天文地理、学行典范等等,堪称是一部‘国学简要索引’,或者叫‘中华文化小百科’。”读《三字经》,可以引导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 诵读《三字经》,初步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中国青基会在1998年初成立了社区文化委员会,由著名学者陈越光担任主任,负责组织实施“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 而在此之前,1994年我国台湾省台中师范学院的王财贵教授,已开始推行“儿童诵读经典”的教育,他认为:“我国传统文化是活泼的、开放式的,从伦理到自然科学,它包含的内容丰富多彩,它能教会我们思考,开发人的思维宽度。同样,让孩子们在少年时代就背诵这些经典作品,不仅能提高孩子的素养,还能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让孩子爱学,会学,掌握好的思维方式。”“中华古诗文诵读工程”刚推行时,科技部研究中心进行了评估,结果是:94.2%的家长和100%的教师认为背诵古诗文对提高孩子的语言文字能力有好处。

《三字经》行文大致以谐韵编写,三字一句,四句一组。每四句就像是一首歌,学生易于诵习,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学生读来朗朗上口、津津有味。诵读《三字经》,可以让学生接触经典古文,尽管学生对其有些内容不能完全理解,但正处于记忆力和直觉力的发展期的预备班的学生来说,背《三字经》对他们来说却是毫无障碍,相反可以很好地训练他们的记忆力。《三字经》是多方面知识的浓缩,具有巨大的价值。学生可以在诵读中既可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又能让他们端正品行,受益终身。最主要的是可以引领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解读《三字经》,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三字经》内容包罗万象,义理深奥,反复诵读,仔细解读,可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明孝悌 知礼仪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以礼仪大邦闻名于世,我国人民从来就有知书达礼、仁爱孝悌的传统美德。《三字经》中 “黄香温席”“孔融让梨”等以礼相待的典故,就深刻的反映了这一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常常会忽略亲情。呼唤亲情,既成了人们心灵的渴求,也是对传统的回归。如果孩子懂得孝悌,就能让家庭添几多情趣,多几许温馨。再者现代社会讲究合作意识,合作需要双方融洽相处,融洽相处的内因便是中国传统强调的“礼让、谦虚”。而不少独生子女“唯我独尊”的心理,一旦固定,要想让他们成为长期合作伙伴,恐怕很困难。因此,在独生子女家庭占大多数的当今社会,培养学生“明孝悌、知礼仪”的美德尤为重要。《三字经》朗朗上口的语言对学生有着极大的吸引力,深入浅出的语言表现形式,有利于引导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字经》中那些浅显的小故事更易被学生关注,接受其蕴涵的做人道理。

(二)、好读书 读好书

读书使人明智,大凡成功之士,都喜欢读书。古有欧阳修枕上、马上、厕上读书,成就一代大家。近代林纾嗜书如命,以“读书则生,不则入棺”八个字为座右铭来鼓励、鞭策自己。康有为把林纾与严复并列为当时最杰出的翻译家,称赞说“译才并世数严林”。《三字经》里有许多内容就是教导学子要好读书:“披蒲编 削竹简 彼无书 且知勉”“如囊萤 如映雪 家虽贫 学不辍”……《三字经》里选取著名典故,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告戒学生要好读书,只有好读书者方能成为有用之才,而这一点也许就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支柱。

但是仅是好读书是远远不够的,苏东坡说得好:“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次读之,书之富如大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岂能尽取,但得其所欲求尔。”《三字经》也提倡学子读好书,尽管文中没有一句话明确此义,但是书中罗列了许多著名典籍:“四书六经”“三易”“春秋”等无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这些书凝聚了炎黄子孙智慧的结晶。作者罗列这些书实际上向莘莘学子推荐了一批好书,意图就是引导学子读好书。而学生在学习“凡训蒙 须讲究 详训诂 明句读”到“读诸史 考世系 知终始”这一部分时,可以直接了解中华传统典籍,初步认识一些大家。教师适当的引导,还可以激发学生对经典之作深入探究的好奇心。例如,在讲到“论语者 二十篇 群弟子 记善言”,教师可以将课内学到的《论语六则》和常用的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色厉内荏”等内容串联在一起讲,让学生觉得这些作品并非高不可攀,鼓励学生走进原著。

在解读《三字经》“好读书 读好书”的内容时,实际上还帮助确立学生“好读书 读好书”的观念。

(三)、读历史 知兴衰

作为一个中国人对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不能说了然于胸,也应该有一个清晰的轮廓。《三字经》仅用288字把中国各朝各代的演变一一道来,简约明晰,学生只要背出这288字没,就能对中国历史如数家珍,同时这288字,还言简意赅地总结了历史兴衰的原因,尤其是一个朝代走向衰亡的原因。如“周辙东 王纲坠 逞干戈 尚游说”概括了周朝衰败的原因,如“至崇祯 阉祸后 寇内讧 闯逆变 神器终”一针见血地指出明朝灭亡的缘由。

以史为鉴,学生读历史,知兴衰,可以使自己更加明智。

(四)、效榜样 有作为

列宁说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因为榜样身上所具备的品质及他们的成功,最能引起学子的共鸣。《三字经》中的榜样比比皆是,从“温席的黄香”到“让梨的孔融”,从“八旬梁灏大廷夺魁”到“天才少年祖莹、李泌”,这些榜样都十分明确地告戒学子:向他们学习,就能有所作为。事实表明,少年人往往把爱把榜样作为模仿的对象,以榜样的行为规范自己的举手投足。学生读完《三字经》,认识了古代道德典范和古代勤学好学之士,无形中会以他们为榜样。

如今,繁重的学业压力,使得一部分学生心生厌学念头,而《三字经》中那种积极入世,鼓励莘莘学子奋发有为的基调,无疑一贴清醒剂,给学生带来振奋。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积极“入世”的思想, “积极进取”情怀,就如“尔幼学 勉而致 有为者 亦若是”所要求的,可以鼓励学生在感受传统文化之时,积极进取。

三、品读《三字经》,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品读《三字经》,可以从体验感悟着手。体验感悟可以分三步,每堂课学生要有学习启发,每一阶段学生撰写学习感受,整本书学习结束后,学生畅谈学习收获,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深入领悟《三字经》的精髓,读懂书中的精神内涵。真正读懂《三字经》的学生应该能把《三字经》中的要求付诸行动,以行动去体验,并努力使之成为自觉行为,以实际行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这点来说,《三字经》的影响无疑是深刻的、有价值的、有意义的。

当我们翻开《三字经》,深入那灿烂的文化,研读那深邃的思想、掀开那悠久的历史,时,我们更加理解编者了凡在《三字经讲要》中“希望能协助‘国家未来的主人翁’,成就其学问与人格,将来长大后真正有服务社会、贡献国家的能力与热忱”。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心得感悟体会 篇10

上下五千年,中国一路风尘仆仆走来,脚下踏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在这天,一提及中国传统礼仪,大多数人并没有什么清晰概念,甚至则一位这种传统礼仪人化是过时的东西。因此,中国礼仪文化正在遭受着史无前例的以往与不屑。

然而,中华民族传统礼仪文化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处理人际关联的实践结晶,是人与人之间行为规范的准则。

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为求的正确答案一齐去老师家请教。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来到程家时,适逢先生坐在路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老师,就恭恭敬敬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过来良久,程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她遍身披雪。脚下雪已有一尺多后了。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了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礼仪是律己,进人是一种规范,是表现了对他人的尊重。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礼貌礼仪不仅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

东汉黄香仅仅九岁,就懂得尊老爱幼,孝顺父母。在冬天严寒之时,就用自己的身体将父母的被子温暖后,再请父母安寝;在夏日炎热之际,则用扇子给父母扇凉驱蚊,以侍奉父母安寝。黄香温席是在中国传统孝之礼仪,孝顺父母,从小事做起。

近百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优秀的伦理道德遭到不一样程度的破坏。如今的人们已经有了较之过去更为雄厚的经济基础来孝敬老人,心已经没了,孝敬父母不是有心无力,而是有力无心。

唐朝贞观年间,西城回纶国是大唐的藩国,一次,回纶国为了表示对大唐的友好,派使者带一批珍宝见唐王,其中最珍重的是白天鹅。途中,白天鹅不谨飞走,使者只拔下几根鹅毛,却没能抓住白天鹅,使者在担心害怕之余吧鹅毛献给了唐太宗,唐代宗并没有怪罪他,反而觉得他忠诚老实,不辱使命,从此,“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故事干为流传开来。

中国传统礼仪,应是体现精神价值的生活方式,传录它能够使我们的礼仪化发扬光大。

传统礼仪毕竟是中国传续了几千年的血脉,若血脉堵塞,中国只能被称为是一个现代国,而不能称其为中国了。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国人和海外人引来容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凝聚力,没有它,国人将迷失自我;没有它,中国便只剩下一个空壳。

纵观古今中外各国发展,世上没有一个民族失否定自身传统礼仪的,没有任何一个民族会认为自己的优秀的传统礼仪是过时的,有害的。而传来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是每个华夏儿女的职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无愧地大声说:“我是中国人!”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心得感悟体会 篇11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智慧结晶。其中许多思想精华、处世原则和哲理睿智至今仍是我们做人做事所遵循的标准。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们急功近利,道德和良心的缺失在年轻一代中尤为突出,所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发扬传统美德,让仁爱、孝悌重回到我们心中,让忠诚、守信应用于工作和生活中,使我们的社会安定和谐,国家兴旺发达。

通过对《道德经》、《弟子规》等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对修身、处事、接物等行为有了新的认识:一是对“孝”的认识。其实“孝”对我们这代人来说,孝敬父母是不难的,只限于物质上给父母买东西和给点钱,但格局不高,不能做到从精神上关心。缺少一份大爱,做不到“泛爱众”,也没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胸怀。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子女,他们对“孝”有着严重的缺失,导致了他们的骄纵和不负责任,没有了最起码的道德。所以,我们在做好孝敬父母的同时,还必须让子女知道这也是他们必须具有的品质,让他们承担自己该做的一切,把“孝”这种美德传承下去,这样才会从小爱上升到大爱,成为一个对家庭、对社会有用的人。二是从“谨信”做起。《弟子规》作为日常生活的行为守则,无论从“列典籍、有定处”,还是“房屋清、墙壁净”等等,都告诫我们做每件事都要仅仅有条。我以前就是工作无计划,想到哪就做到哪,毫无头绪,且效率不高。通过学了《弟子规》,我就开始按月、按季制定工作规划,工作时不再手忙脚乱了。三是讲诚信。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所以在日常工作学习中,不只听顺耳的,而是做到诚实守信。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老子也说:民之不畏,则大畏将至矣。所以作为一名基层领导在日常工作中,对职工要宽厚仁爱,不能一味的进行处罚和批评,而要有一定的赞赏和激励,这样才能凝聚人心,把工作做得更好。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心得感悟体会 篇12

中华民族命脉传承了五千年,而作为传承的主线,却始终是孝。孝是众德之根,诸善之源,立身之本,齐家之宝,治国之道,是民族认同,民族团结、民族振兴的基础。我们每年的春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其实质不都是在演孝吗?

《孝经》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孝道犹如天上日月星辰的运行,地上万物的自然生长,天经地义,乃是人类最为根本首要的品行。”

“百善孝为先”因为是根本的道理,根本的人伦,根本的共识,所以数千字的《围炉夜话》,抵不过这一句“百善孝为先”的名声。

既然懂得了行孝的重要性,也知道了行孝是修身第一步,那么更应该懂得如何去行孝。本次课程教育了我们该如何去行孝“一是养,二是敬,三是谏诤”。

首先,孝敬父母要养父母之身,更要怀着一颗恭敬之心。

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就是说现在的所谓孝子认为能赡养父母,就算尽到了孝道,养狗、养马也同样是养,如果我们仅仅是赡养,而不尊敬父母的话,怎么能够把养父母,和养狗、养马区别开来?

今天,很多人对孝的认识仍然还停留在“能养”的层次上,认为只要满足了父母衣食住行的需要,便是孝顺父母了。这是时代的不幸,也是传统文化的不幸。当然,能够满足父母这些需要,尚有可取之处,也算是一种孝行。可悲的是,有些人在这个层面的孝也做不到。

其次,孝敬父母要养父母之志。

第一条就是我们需要做到不让父母为我们的健康担忧。“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就是说,我们身上最小的器官毛发,最表层的皮肤都来自父母,就如同父母的身体,怎么敢毁伤呢?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心得感悟体会 篇13

在今年的专业课培训中,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使我受益良多,给我的心灵带来了很大的震撼,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过去我一直认为文化是一种飘渺虚无的东西,但是学习后我了解到文化其实就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生活创造形成的产物,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智慧结晶,其中许多思想精华、处世原则和哲理睿智至今仍是我们做人做事所遵循的标准。本次学习不仅让我从思想认识上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了解,还为我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了有益的思考和借鉴,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要积极发扬传统美德,让仁爱、孝悌重回我们心中,将忠诚、守信应用于我们的一言一行,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安定和谐,我们的国家才能更加兴旺发达。

一、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思想觉悟认识

以前,在生活学习中仅仅了解过《弟子规》《论语》中的篇章,其余国学书籍看之甚少。但是通过这段时间学习认识,抓紧对《道德经》、《论语》、《弟子规》等,使我对修身、处事、接物等行为有了新的认识:一是对“孝”的认识。其实“孝”对我们这代人来说,孝敬父母是不难的,只限于物质上给父母买东西和给点钱,但格局不高,不能做到从精神上关心。缺少一份大爱,做不到“泛爱众”,也没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胸怀。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子女,他们对“孝”有着严重的缺失,导致了他们的骄纵和不负责任,没有了最起码的道德。所以,我们在做好孝敬父母的同时,还必须让子女知道这也是他们必须具有的品质,让他们承担自己该做的一切,把“孝”这种美德传承下去,这样才会从小爱上升到大爱,成为一个对家庭、对社会有用的人。二是从“谨信”做起。《弟子规》作为日常生活的行为守则,无论从“列典籍、有定处”,还是“房屋清、墙壁净”等等,都告诫我们做每件事都要仅仅有条。我以前在工作中计划不周全,想到哪就做到哪,毫无头绪,所以工作效率不是很高,但是通过学了《弟子规》,我就开始对教学工作、科研工作进行规划,工作效率有了很大地提高。三是讲诚信。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所以在日常工作学习中,不只听顺耳的,而是做到诚实守信。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老子也说:民之不畏,则大畏将至矣。所以作为高校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对学生要宽厚仁爱,不能一味的进行批评,而要有一定的赞赏和鼓励,这样才能将教学工作做得更好。

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提高自身处事修养

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一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识可以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因此,作为教师,我们不能觉得自己已经学完了,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社会在发展,所以我们要在平时的工作中不断提高自我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向老教师学习经验,向新同事学习新观点,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学工作得到更进一步地提高。同时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仅停留在学习表面,还要努力将之付诸于实践。“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尤其是我们面对学生,要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所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言既出,行必果,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不可收回,不可反悔。对学生们提出的意见建议要认真研究解决,要敢于承担责任。

三、应用中国传统文化,教书育人全面发展

作为一个中国人不了解自己国家的文化是可耻的,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地有新的元素融入到我们生活中,如今许多的年轻人为了追求时尚、追求特立独行,在人生进程中已迷失了自己。崇尚欧美、韩、日已经成为了一种风尚,现在有些年轻人能够流利讲出国外的服饰,以及饮食文化,能够讲一口流利的外语,却对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了解不深,甚至不能流利的朗诵一篇孝经。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给后代留下了无穷无尽的`精神财富,传统文化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血脉,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脊梁。没有了深厚的传统文化,我们会变得野蛮、愚昧,缺少了对传统的了解和认识,我们将变得浅薄、无知。

但是在年轻的中国一代中,这种传统精神的影子越来越模糊了。提起传统文化,我们的学生大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培养文化气质,开拓学生的人生境界,并能启悟生命的`智能,发挥理性的功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反映了中国人民在改造自然和社会中的一些高尚品质,是应该得到继承的。华夏文明的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有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当今社会面临着危机,只有传统文化才是立于不败的民族基石,所以我们现在仍有必要系统地将我们的传统文化教授于学生,使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深入了解,才能全面发展。

总之,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围绕着“和”这个核心,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人际和谐的五伦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以及“仁、义、礼、智、信”的做人行为准则。另外就是对“孝”的理解,引申开来说,对家庭里的父母亲,为人子(女)一定要尽孝道,对国家的法律法规、单位的规章制度要尽忠,对自己的工作岗位要尽责尽能。说实话,到学习之前,虽然心中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认同,但是自认为自身做得还不错,经过两次学习,才逐步领会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我们每个人的教育意义有多大,传统文化,尤其是《弟子规》的内容能够指导我们的言行举止、衣食住行,帮我们养成良好习惯,成为一个有素质有涵养的中国人。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当你被时代所器重时,就要担当重任,有所作为;当你郁郁不得志时,就要甘于寂寞,不断完善自己,修身养性,博闻强识。而我们作为公务人员,更要有“兼济天下”之心,修其身,精其业,善其事,做到恪尽职守、克己奉公。我们不但要力求“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更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应当将其应用在教书育人这份事业上,努力做好为祖国培养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的下一代这项工作。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心得感悟体会 篇14

我们知道,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中华传统美德积淀丰厚,博大精深;中华儿女代代学习传承,富民强国。时至今日,不仅在中华大地上,而且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学习研究中华文明的热潮。从亚洲、欧洲到非洲的汉语热,从法国、英国到俄罗斯的中国文化节,从日本、韩国到美国的孔府学堂等等,鳞次栉比,如雨后春笋。因此,作为炎黄子孙,学习传承民族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对于自身的修身立业,对于民族的振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五千年中华文明绵延不绝,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究其原因,在于中华传统美德的代代继承发扬。作为新时代的小学生,大家要继续传承这一优良传统,立志报效祖国,做一个文明的小学生。

弘扬传统美德是我们的修身立业之本。没有勇敢勤劳,就不能创造财富,就不能生存发展;没有钻研学习,就没有聪明智慧,就没有现代文明;没有尊老爱幼、互助协作,就不能在社会立足,就没有社会秩序。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说,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对他的熏陶,影响了他一生,使他的人生有了一个坚实的根基,做人的方向,做人的品格,他觉得这是人生奠基的东西,是立身之本的东西。

说到文明礼仪,我想到了一个故事。有一次,列宁同志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退回去给让路。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这不也是良好文明礼仪的体现么?

这里我不想过多地举伟人的例子,因为这很容易令大家产生一种错觉:认为文明礼仪只是伟人、名人才具备,那么我们将无需为自己或多或少的不文明言行而愧疚;或者认为即使践行了文明的要求,也并不因之成为伟人、名人。其实文明礼仪是自身的修养,它就如同一棵小树,只要你注重它,从点点滴滴的事去表现它,它就会在你的心中扎根,成长。虽微不足道,但却是我们每个人都不能缺少的。比如:下课时主动向老师问好;进老师办公室前先敲门;坐公交车时主动给老人让座;不乱扔垃圾……

而今天,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与中华传统美德不和谐的一面。从一些资料可以看到,在国外的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不遵守公共秩序的很多都是中国人。一些国家用中文提示,不要大声喧哗,不要随地吐痰,只有中文,没有英文和其他文字。这实在是一种耻辱。在国外,很少会有人闯红灯,而在我国,这种现象每天都会出现;在德国,连醉鬼都会找垃圾箱,而我们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是垃圾。再看我们的校园里:见到老师和长者不知道问好的有之,随地吐痰,乱扔废纸、杂物的有之,不爱护公物,在课桌椅上乱写、乱刻、乱画的有之,在教学区喧哗、追逐、打闹、张口就是满嘴脏话的有之,诸如此类的问题相当不少。当然我并不否认我们绝大多数同学有着高尚的品质和良好的行为,我觉得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具有最基本的中华传统美德。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做文明小学生,应该从自己做起,从细微之处做起,改掉各种陋习。当你走在校园里,你是否会自觉地弯腰拣起脚边的纸屑?当你走在教学楼里,你是否会主动地向迎面走来的老师问好?当你步行在大街上,你是否会认真地遵守交通法规,与文明同行?当你坐在公交车上,你又是否会真诚地为身边的老人让座呢?……“文明”其实并不遥远,它时刻围绕在我们的身边。就让我们从今天开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体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家,大家要争做孝敬父母的“好帮手”;来到学校,大家要争做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学生”;在社会上,大家要争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让我们爱护校园的一草一木,让我们的朗朗书声和欢歌笑语在校园里回荡,让我们在这里留下人生当中一段最美好的回忆。古人云:“诚于心而形于外”。就让我们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让我们在自我监督与自我完善中逐步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并使之习惯成自然。

一位哲人曾经说过:“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德行是灵魂的力量,自觉是进步之母,同学们,大家都是新野一高的主人,时时处处应以主人翁的态度共筑我们的文明校园,让已经点燃的文明之火熊熊燃烧起来。如果我们大家都养成事事讲规范、时时讲文明的好习惯,那么我们学校这片天地将会四季如春,每一位学生都将始终沐浴着文明的春风。反之,若不注意检点自己的行为,任凭不良习气滋生蔓延,则无异于农夫暖蛇、东郭护狼,于人不利,于己不利。文明行为的养成对一个人来说,刚开始时可能会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会感到受约束、不自在。但习惯成自然,一旦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就会终身受益。

有人说,个人行为举止不拘小节纯粹是小事,可我说这是绝对错误的。因为一个人的行为举止,是社交中的无声语言,是个人性格、品质、情趣、素养、精神世界和生活习惯的外在表现。在日常生活中,看某个人的行为是优雅还是粗俗,实际上就是在看其行为举止是否符合礼仪的要求。有些人在个人行为举止上不拘小节,把日常生活中不文明的举止行为当作小事,而不加注意和重视,其实,文明举止恰恰是从一些小事情做起的。如在公交车上主动为老、弱、病、残、孕妇让座,这看起来是一件小事,却反映了你的文化素养和文明程度。文明的举止往往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人乐意与你接近;而粗俗的举止便会使人疏而远之,必将影响你的社交活动的展开。由此看来,个人行为举止不是一件小事,在人际交往中,应使自己的行为举止符合文明规范的要求。要做到举止文明,首先要克服行为举止是小节问题的模糊思想,要从小处着眼,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其次要注意文明举止的养成和积累。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品格高尚的人。

同学们,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败,因为明天会再来。如果你失去了金钱,你不算失败,因为人生的价值不在钱袋。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是彻彻底底的失败,因为你已经失去了做人的真谛。

我们是新一代学子,是社会文明美德的传承者,让我们从自己的坐言起行上下工夫,告别不文明行为,完善自我,认真践行社会的文明美德,弘扬传统美德,做文明小学生!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心得感悟体会 篇15

感谢院长给我们提供这次传统文化学习的机会,感谢全院职工在我们学习期间辛勤工作,让我们安心学习。下面汇报一下9天学习的体会和心得。

一、各位老师、义工从自身实践和落实传统文化,示范作用好。使每位学员有了一个很好的学习环境,有了学习的榜样,如鞠躬、吃素、讲话随和等。大福地确实是传统文化的示范基地。

二、自己的受益和体会

1、学到了做人的基本道理。

50多岁了,在部队25年的时间,接受过党和军队不少教育,也有传统教育,学习了哲学、政治经济学,回想起来,这些对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影响较大。但社会上和军队内部有的现象,也是自己的疑惑,就是官当的越大,这些理论学习的越多,学习的层次也越高,可贪腐的就越严重,可以说理论学习和实践完全背离。

自己也变得麻木,说麻木是对这些不正常现象思空见惯,从当初的气愤,到后来的无视,甚至随波逐流。反思一下,完全是自己的自私造成的,一是对坏的社会风气默认了、明哲保身了,二是也伸手占点国家的便宜了,比如说:在部队医院,酒精、棉球、胶布开始需要什么拿什么,没有感觉到。

但通过短短九天的学习,对自己有了很大的触动,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大的受益:一是人不管学多少为人民服务的理论,如果潜意识里(思想深处)不扎根,是无济无事的。这次学习深入了灵魂,对孝道是道德的根本深信无疑,建立了自己的信仰,今后必将深入学习和理解、传播,不断去落实。二是太上感应篇对我的警示力,“祸福无门,

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通过几天来几位大师的案例分享,以及回顾自己前半生的经历和果报,(好的果报感恩党和政府好的政策对家人和自己的护佑、听家长老师的话得好报;听党的话得好报,不听放任自己则有坏的果报)深有感触,对父母、生灵、圣贤必需有敬畏之心,对自己有缘的人和事有感恩之心。敬畏之心和感恩之心是律己的根源或者是保证。

三、做践行传统文化的使者。

学习传统文化关键再做,不在说。

一是自己要按传统文化的标准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做到语善、视善、行善。播种福田。

二是传播好传统文化。

三是除正恶,不断反省自己,忏悔自己,除不作恶。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心得感悟体会 篇16

暑假里的一天,我和妈妈一起参观了石家庄美术馆。一进馆,首先映入眼帘儿的是这段时间展览的主题——纪念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周年书法美术作品展。

一楼的几个展厅都是书法作品,有的是小楷,写诗词的,妈妈告诉我说是《沁园春·雪》,有的是形草,写的“八年驱倭掳、百代念英魂”“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气壮河山”等等,我一边看一边听妈妈讲,无论从书法的内容还是从书法艺术本身,都深深感受到了我们中国人不屈不挠、保家爱国的灵魂和气魄。其中我们停留时间最长的是徐光耀爷爷的书法作品展厅,因为我最喜欢根据徐爷爷的'小说改编的电影《小兵张嘎》了!

接着,我们上了二楼,只看了一眼,我就惊喜地差点跳起来。原来,二楼展览的都是徐爷爷的小说《小兵张嘎》中的插图绘画作品,只不过比书中的图大多了,不光是黑白的,还有颜色。看着一幅幅的画,《小兵张嘎》中嘎子拿木头枪智捉胖翻译、向小伙伴们炫耀他的真枪、勇敢和日本人作斗争等情景浮现在我的眼前,活生生的。我们一扭头儿,在另一个展厅正在播放《小兵张嘎》的电影呢,我和妈妈赶紧跑过去坐在凳子上开心地看了起来……

我们参观的书法和美术(国画)作品都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我想,我们不仅要学习并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且还要通过这种传统的文化形式,表达我们的爱国情怀。受这文化的熏陶,我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了!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心得感悟体会 篇17

偶然看到央视一套播放的节目《经典咏流传》,很快便被其深深吸引,节目将古典诗词与现代音乐相融合,现场观众深深陶醉于中华古诗词美韵之中。其中有一位叫鲍比达的经典传承人令人印象深刻,他是港台地区著名华语音乐人,作为从小成长在菲律宾家庭、在外飘零了半生的游子,他以一首改编的《游子吟》让全场观众泪目。他说:“68岁,一切还不算太晚!这次我会留在这儿......”

没有想到,古典诗词竟能穿越千年时空而历久弥新,放射出无与伦比、灿若星辰的夺目光芒,仿佛有股神奇的力量,将所有人的心紧紧牵连在一起,赋予后人以深刻启迪和恒久感动。

生活于物质充盈的现代社会,许多人享受着无忧无虑的富足生活,有大把的时间去刷屏、追剧、挥霍,却少有人能静下心来,细细品读这些世代相传的经典作品,用心感受这些积淀已久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国家领导人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牢记中国历史、传承民族精神,需要我们把文化的根脉留住。

领略文化之美。传统文化擘画了中华大地美轮美奂的壮阔风景。中国自古地大物博,名胜古迹、山川景物数不胜数,有山的沉稳、水的秀美,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江南的灵秀、漠北的辽阔,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大地的厚重、天空的旷远,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有“飞流直下三千尺”雄奇壮丽的庐山瀑布,亦有“落霞与孤鹜齐飞”声威古今的滕王高阁……祖国大好河山尽藏于文人墨客笔下,给予我们无限美的享受。

体悟文化之情。传统文化饱含华夏儿女对美好生活的朴素情感。既有叙述“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怀才不遇的落寞,也有抒发“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建功立业的豪迈;既有“劝君更饮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离愁别绪,“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羁旅之思,亦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感时伤逝;既描绘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真挚爱情,也表达“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高雅志趣。古人借助文学作品巧妙寄寓了自己的充沛情感,抒发了高洁志趣和情怀,令人回味无穷、遐想不已。

传承文化之魂。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有的倾注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如“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有的彰显了包容精神和集体意识,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有的表达了谦恭仁爱思想,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的体现了自力更生、拼搏奋斗精神,如“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更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精辟诠释。品读起来,让人意味隽永,掩卷而思,赋予后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支撑民族进步的脊梁,是前人留给我们最珍贵的瑰宝。水有源,木有根,守望共同美好的家园,需要我们把文化之根留住。珍爱中华传统文化吧!将其世世代代传承下去,或许,这一切还不算太迟!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心得感悟体会 篇18

3月16日,联合中心学习组组织了第二次集中学习,邀请我区社会科学首席专家_教授作《认祖归宗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专题讲座,这次学习从深层次阐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当前面临的挑战,让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视角重新认知中华传统文化。

通过这次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是一次很大的心灵震撼。从认识上加深了的理解。中华传统文化是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的,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他包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

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自己的理论体系,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到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再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党在坚持根本理

论阵地的同时,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继承,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在以前的学习和工作中从没有真正接触过国学方面的知识,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认识有了新的转变。我认为,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学国学是当今很热门的一个词儿,是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正视。

其概念广泛、内涵丰富、分类多样,把我们祖辈们的经历、体验、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这些文字中,为我们后人所一一品读,并领悟其中的奥妙。他们把这些经典留给我们,自然是希望我们代代相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更进一步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一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识可以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因此,我感到爱学习是一种快乐,想学习是一种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种喜悦。学习新知识,温习旧知识是一件让我们感觉愉悦的事情,学习能使我们提高素质、增长才干。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以身作则,努力践行。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身为一名机关工作人员,在工作中一是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严格要求自己,为夷陵区建设发展、为史志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心得感悟体会 篇19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是中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特质。但是,在当今各种“变异”文化的冲击之下,人们开始亵渎传统文化,把文明积淀看作炒作的工具。这怎能不令人担忧?坚守传统文化的本真,守护心中那泓清泉迫在眉睫。

曾几何时,我们悄悄地淡忘了李白、杜甫,淡忘了那清新自然、沉郁顿挫的气质和风格。微博时代的我们,早已习惯了“蓝精灵体”,习惯了那句例行公事的套话:“元芳,你怎么看?”殊不知,在我们戏谑调侃之时,传统文化在离我们渐行渐远。半文半白的“甄嬛体”在社会上风靡一时,不痛不痒、无病呻吟的“琼瑶体”居然号称能“医治心灵创伤”。这时的我们,情何以堪!

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被修饰、被改造得面目全非,我们该作何感想?一片真切的思乡之情被无聊地调侃,这是一种怎样的悲哀!对于中国沉淀已久的文化,我们虽然没有能力去完全深谙,但也没有理由不保持它自然之美的本性,更没有资格去胡编乱造,去挑战先人们高超的文学功底。因为我们生在一个有着古老文明的国度,所以我们要坚守本真,不要丢失了对传统文化应有的崇敬和敬畏之心,在传统文化调侃中迷失前进的方向。

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人们追求适宜的精神愉悦本无可非议。但各种不伦不类的体例的出现却是一个不好的征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连自己的文化都保护不了,那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呢?当我们对“TVB体”、“流氓体”朗朗上口津津乐道的时候,我们是否能够听见那一声声来自于几千年前的天空的无助哀号?

坚守传统文化的本真,并不是要我们一成不变地照搬先哲的思想,创新和突破是必要的,毕竟,那是人们前进的动力源泉。坚守本真,意味着天空的圆月依然是圆月,它是一轮思乡的月,而非被人们俗化了的月亮;坚守传统文化的本真,意味着那融在酒中的是一片真情,而不是被整饰得面目全非的一潭污水。坚守传统文化的本真,给先哲们一份尊重和敬畏,不要矫揉造作,不要画蛇添足,更不要将经典俗化。

保持一颗敬畏之心,坚守传统文化的本真,让自然和谐的春风吹向每一个角落,让传统文化之树绽放鲜花朵朵,滋润万物。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心得感悟体会 篇20

中华传统文化汉字汉字,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文化的结晶。点,横,竖,撇,捺,每一笔都至关重要。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写一手中国字。小时候吧,用铅笔写字,我不是班级中写字好的。那是我经常抱怨:这可恶的汉字这么难写。长大一些觉的这想法似乎有些大逆不道,况且用上了钢笔,字歪的不那么厉害,也就不那么讨厌了。现在,我爱汉字,虽然我的字仍旧歪歪扭扭不好看,虽然老师已经让用可擦及中性,但是我仍旧喜欢用钢笔,因为钢笔可以练字。汉字在整整一天都和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早晨起来读着课文,我爱课本上的汉字。中午,打开练习册,做着题,我爱练习册上的汉字。晚上,打开电视,我爱电视上的汉字。整整一天,我都爱汉字!

追遂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小篆到隶书,楷书,草书,行书,有8000多年的历史。至于汉字的个数,没有人细细的统计,但是可以从古代的调查中看出问题。从秦朝的《仓颉》、《博学》开始,一共有3300字。有人统计过十三经(《易经》、《尚书》、《左传》、《公羊传》、《论语》、《孟子》等十三部典籍),全部字数为589283个字。汉字在时代的不断变化中也在不断变化,这种变化大致可以分为改革和自然流变。汉字的变化好像路的变化一样,路是人们走出来的;路走出来后,人们隔一段时间就得修缮一次;修缮之后,路又渐渐发生一些变化,如变宽、变直、损毁,或者出现新的分支,需要再次修缮。此外,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前的路渐渐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需要建设新的道路,如铁路、高速公路等等。从繁体字到简体字,汉字经历了多少蜕变啊!

我爱汉字。因为它飘逸,它整齐。我爱汉字。因为它轻盈,它欢快。我爱汉字。因为它就像中国人,坚韧不拔,端端正正,因为它是中国千百年来的文化精髓。作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我们不但要牢记历史的耻辱,更要感谢祖先为我们创造了汉字。做一个中国人写一手中国字!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心得感悟体会 篇21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是中华文化所具有的特质。但是,在当今各种“变异”文化的冲击之下,人们开始亵渎文化,把文明积淀看作炒作的工具。这怎能不令人担忧?坚守文化的本真,守护心中那泓清泉迫在眉睫。

曾几何时,我们悄悄地淡忘了李白、杜甫,淡忘了那清新自然、沉郁顿挫的气质和风格。微博时代的我们,早已习惯了“蓝精灵体”,习惯了那句例行公事的套话:“元芳,你怎么看?”殊不知,在我们戏谑调侃之时,传统文化在离我们渐行渐远。半文半白的“甄嬛体”在社会上风靡一时,不痛不痒、无病呻吟的“琼瑶体”居然号称能“医治心灵创伤”。这时的我们,情何以堪!

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被修饰、被改造得面目全非,我们该作何感想?一片真切的思乡之情被无聊地调侃,这是一种怎样的悲哀!对于中国沉淀已久的文化,我们虽然没有能力去完全深谙,但也没有理由不保持它自然之美的本性,更没有资格去胡编乱造,去挑战先人们高超的文学功底。因为我们生在一个有着古老文明的国度,所以我们要坚守本真,不要丢失了对文化应有的崇敬和敬畏之心,在文化调侃中迷失前进的方向。

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人们追求适宜的精神愉悦本无可非议。但各种不伦不类的体例的出现却是一个不好的征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连自己的文化都保护不了,那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呢?当我们对“TVB体”、“流氓体”朗朗上口津津乐道的时候,我们是否能够听见那一声声来自于几千年前的天空的无助哀号?

坚守文化的本真,并不是要我们一成不变地照搬先哲的思想,创新和突破是必要的,毕竟,那是人们前进的动力源泉。坚守本真,意味着天空的圆月依然是圆月,它是一轮思乡的月,而非被人们俗化了的月亮;坚守文化的本真,意味着那融在酒中的是一片真情,而不是被整饰得面目全非的一潭污水。坚守文化的本真,给先哲们一份尊重和敬畏,不要矫揉造作,不要画蛇添足,更不要将经典俗化。

保持一颗敬畏之心,坚守文化的本真,让自然和谐的春风吹向每一个角落,让经典文化之树绽放鲜花朵朵,滋润万物。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心得感悟体会 篇22

“90后”非遗传承人杨昌芹,立足传统文化产业,挖掘“赤水竹编”特色潜力,让传统文化为乡村振兴注入灵魂;“网络视频达人”李子柒,用文房四宝、琴棋书画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艺术和智慧;国漫骄傲《哪吒之魔童降临》取材中国经典传统神话英雄故事,唤起文化自信……当打之年,“国货”正当“潮”,越来越多的中国青年在民间民俗、非遗元素、经典文化中进行创新创意衍生,让“国潮”风生水起,传统与创新、经典与潮流的融合逐渐成为文化传承、守正创新的新步调,中国青年要扛起文化传承大旗、担起文化传承重任,当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创新者。

传统文化与时下潮流结合中的文化认同。

中国传统文化世代相传、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并具有独一无二的民族特色,当代青年要传承传统文化,必须在充分了解传统文化的前提下筑牢文化认同的坚实根基,才能更好地将传统文化与时下潮流相结合。文化是连接历史与现在及未来的一种精神力量,传统文化与时下潮流的结合根本是旧与新、传承与创新的冲突化解与相互共生,既要全面认识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使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也要不断挖掘、保护、整合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共同的文化”,以共同的价值情感培育起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的基础。正确价值观引导正确的文化认同,当代青年应在文化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坚持文化创新,了解传统文化、尊重传统文化、认同中华文化,汲取中华文化的智慧,在自我发展中既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也充分体现时代精神,让中华文化展现出经典魅力和时代风采。

“国潮风尚”崛起背后的文化自信。

从时尚大牌到综艺节目,从非遗传承到文创产业的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本土品牌以潮流的方式传承中国传统元素及文化,“国潮风尚”在各行各业掀起了一波时代风潮,也成为当代青年喜好的“复古热”,这是年轻一代对中国文化自信的体现,也是各方力量汇聚推动的成果。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当下“国潮风尚”的崛起正是以时代创新创造的力量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并在延续中华民族文化血脉中不断增强文化自信。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展现着中华儿女的精神志气,要对中国文化价值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文化生命力持有坚定的信心,要坚定文化自信,以文化自信激发新时代新时期的文化创新创造能力。“国潮风尚”的背后正是不断的创新,有一种潮流叫做经典,有一种创新就叫做“国潮”,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的声音,以开阔的胸襟和兼收并蓄的态度努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国潮青年”用传统定义“潮范”的文化精神传承。

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要在继承传统优秀文化的同时,大力弘扬那些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又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传播出去,立足本国、面向世界,努力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是中国文化的灵魂和精髓,是以人为本的主体精神,是爱国主义的民族情怀,是仁者爱人的人道思想,是刚柔相济的坚韧精神,是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等等,从古至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始终指导和推动着中国文化不断向前发展,继承和弘扬文化精神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当下,以90后为主体的“国潮青年”正在成为传统文化精神传承的主力军,无论是“国潮”还是“国学热”“传统文化热”,都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当代青年正在用年轻的方式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精华,让传统文化永葆青春活力,用传统定义“潮范”,赋予文化精神以新的时代光芒。

“国潮”背后,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是文化自信的彰显,也是文化精神的接续传承,“国潮”趋势势不可挡,“国潮”动力坚定而强大。当打之年,讲好“中国故事”是中国青年的时代责任,在传统中定义“中国潮”,青年一代是最重要的角色担当,中国青年要努力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者、践行者和传承者。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心得感悟体会 篇23

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合,文化亦是亭台楼榭、音画歌赋,文化的概念极宽泛而又极细小;文化又是个动态概念,在交流中彼此独立,在碰撞中相互融合。因此,通过文本研习让学生全面地了解文化,有相当大的困难;再加上所阅读的文章多以论说性文章为主,更增加了学生阅读的难度。因此,首先,我采用了专题式的阅读方式,打破以文章为单位的传统教学方式,教学之初就明确一周学习计划,然后对文章进行分类指导,集中阅读,使学生有了足够的阅读心理准备;其次,在阅读指导中为学生设计了阶梯式的阅读顺序,由易到难,由形象到抽象,使学生对文化由零散的片段式的感受,到理性思维再到整体的文化观的形成,水到渠成;最后,设计了体验式的阅读迁移创造,取诸生活,让学生参与到文化的提炼与建设中去,在生活中感受文化,这个一个环节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学生参与热情很高,收获颇丰。

教学之后,两点感受颇深:

一是教师要有放手让学生阅读的勇气,要敢于打破“反刍式”教学方式,走出替代学生阅读的角色,把阅读的时间交给学生,要敢于把阅读的文章交给学生;当然,这种勇气要以教学的智慧为根本,教师要善于做高效的组织者、智慧的对话者。

二是教师要不断地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底蕴,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善于兼收并蓄,做生活的热爱者,善于归纳整合,做知识的敏感者,善于思考创新,做教学艺术的追求者。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心得感悟体会 篇24

每天为了生计奔波,看惯了世态炎凉,看多了人间冷脸,以为自己已经没有了眼泪。看到演讲台旁的大屏幕上幼小的小女孩稚嫩的声音深情地叫着“妈妈”,“妈妈”。我的眼睛禁不住湿润了。我的孩子们也是这样“妈妈”“妈妈”的叫着我啊!妈妈,多么美妙的字眼啊!为了自己的孩子能够快乐的呼唤妈妈,那些生活的小磨难又算得了什么呢?

儿子第一次叫妈妈那天刚满四个月。做完一天繁重的工作,晚上十点多钟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婆婆看我进门,把孩子放到床上便翘着脚坐到旁边看电视。厨房冷冰冰的,房间乱糟糟的。年轻的我不会看脸色,一边笑着和婆婆说话,一边赶紧做饭做卫生。我幼小的儿子躺在床上,不哭也不闹,小脸一直挂着笑,眼睛一直盯着我转。我当时并不知道孩子饿了多久,只想把事赶紧做完。等我弄好饭,做好卫生,站到床前时,已经快十一点了,儿子望着我,突然叫了一声“妈妈”,然后把小脸转到一旁格格的笑,我惊讶极了,孩子才四个月,居然会叫妈妈?我惊喜地抱起孩子,儿子又冲我叫了一声“妈妈”,小眼睛里都是笑。我浑身的疲倦一下子消失了。小羊儿跪乳知道感母恩,我这么小的孩子饿着肚子,不哭不闹望着母亲欢笑,难道不是感母恩吗?这也是一种孝啊!

儿子七岁多的时候,有一天感冒,我带他去医院看病,途间路过一家花圈寿衣店。儿子远远地站住了,表情肃穆,很认真地对我说:妈妈,我以后一定会给你买最贵的花圈。我笑着握住他的小手,问他:怎么会想到送妈妈花圈呢?妈妈还要把你和妹妹养大才能死啊!儿子有些着急,望着我的脸一字一顿的说:妈妈,我是说你很老很老以后死了,我会买最贵的花圈给妈妈。我愣愣的看着我幼小的儿子,心里感动极了。我的孩子该是多么的爱我这个妈妈呀!我的孩子没有学过孝道,这么小的年龄,却已经知道妈妈去世后要厚葬妈妈,这是一种多么令人感动的孝啊!

生活的艰难磨没了我的耐心,对着一天一天长大的孩子常常口不择言,不知道儿子怎么想,就算刚骂他出门,他也不忘说一句:妈妈小心。我知道他的意思,我的听力不好,他是叫我过马路小心车辆。心里也感动转眼却还是态度恶劣的对我的孩子。看着演讲台上讲课的老师,他主讲的内容是要教好孩子学孝道和弟子规。我真想对他说:老师啊,其实我们的孩子都是好孩子,需要学习传统文化的不应该是他们,而应该是我们这些自以为是的父母需要好好地学习啊!

我的孩子真的是很聪明很孝顺。那天大雨,儿子没带伞,看着已经放学了,又没法联系他,只有呆在家里站在窗边望着车站干着急。真是老天保佑,孩子下车时瓢泼的大雨居然停了。看着儿子轻快地步子过了马路,我心里松了口气。进门后儿子很得意的望着我的脸说:妈妈,你儿子很棒,这么大的雨身上一点没淋湿噢!是啊,我的孩子是很棒!这么大的雨居然没淋湿自己,他很好的保护了自己的身体,他知道怕父母担心,所以学会了保护自己,这不是孝又是什么?难道孝道真是需要学才会吗?

吃晚饭后坐在桌旁和儿子谈论我去听了传统文化课的事,儿子很严肃的对我说:妈妈,学习传统文化是好事,但是好多事情不能牵强附会,爱和孝并不需要写到脸上。磕头作揖只是形式,古时候是因为没有凳子,古人只有席地而坐,慢慢演变成了下跪。现在是新世纪了,有必要往地下跪吗?难道下跪的人一定就是孝顺的人吗?还有节俭一方面是好事,另一方面却是坏事,如果所有的人都节俭了,消费自然就少了,经济自然就会停滞不前了,社会也就不会向前发展了。这样好吗?所有的事情不能只看一面的,我的妈妈。

我看着儿子,感觉好新奇,原来只是个高中生的儿子居然懂得这么多事情,看来我怎么样辛苦也是值得的啊!在孩子的面前,我成了小学生,在古人面前,我也是小学生,在生活面前,我更是小学生,需要好好学习的更应该是我们这类自以为是的小学生啊!这样想想,我心里豁然开朗了。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心得感悟体会 篇25

中华民族,这一个历史悠久,有着庞大智慧,传承渊博文化的精神民族。中国历史拥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巨大转变和变化过程。从古至今,中国文化承载着历史重任,无论国内外考古专家或精神文化的探究者。毫无疑问的,中国成了世界瞩目的研究对象。

传承经典,是在传承文化精神。经典文明,经典书籍,精神美德,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深入来看其内有。

所谓经典文明,不仅仅包含行为方面的举止谈吐。亦说从古至今人们维持的状态发展与生活常规。现在笼统的说法便是言语文明。当然,现代人亦不可缺少这一方面的文明所需,而经典文明中最重要的则是生活常规。追随到封建社会,人们不可否认,封建社会中有一个理想繁盛的状兴局面—“贞观之治”。此时期的人们生活状态与常规与现代无差异,若是以古代划分,则是中国史上最为鼎盛的统治时期。

那么,为何可拥有如此丰繁的局面呢?李世民的贤仁是其主要原因。他与前人共有的思想则是以民安乐为国家之繁荣根基。他传承了古贤人的思想使其百姓安居乐业,他采纳雅言令民众避免战乱之苦。实质上,他以开拓了贞观之治的重要一步。是啊,试问一位得民心的君主,还何需担忧不可得天下呢?他广阅书籍,使他形成一种重要思想。

无时无刻怀揣一本经典书籍,则像是同时与前人交流,隐隐地传承着中华文化。李世民阅读书籍虽是句句落实,深钻其意,但令他最为感触的则是司马迁的《史记》。他曾多次以书中所述的故事为例告诫他的子嗣们。与鲁迅的同样思想,不愧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而后,鲁迅这一代文人绝笔承载着贤人的妙点,写下部部巨著。谁能否认这一经典书籍对伟大的影响起着漠大的重要性呢?传承经典书籍,则无他论的传承着精神美德。

无论是人,军事家,文学家。他们的幼年故事与人们生活形影不离。随时随地,人们都能脱口而出一个故事,他们在讲述故事的同时,也是在评论精神美德。有意无意地吐露出中华民族由古至今不败坏的传统。如今的发展亦是离不开这种精神。

人们懂得谦卑礼让,是从一个普通、耳闻能详的故事受到启发的。“孔融让梨”变成口头禅,形成一个定向模型谨慎地告诫这一精神要领。

由此可见,经典文明,经典书籍,精神美德是与传承文化精神密不可分的,是其精要致髓所在。

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传承在每个时代,影响着每个发展逻辑,滋润在每个人的心里。不可辩驳地说,传承同样是一种美德。

以古贤人的见解理论来摸索自身缺乏精神;以传统思维方式淡化错误思想;以承载作为雨露滋润人生。

传承中华文化,体现在积极于领略前有的精神内存。

传承中华文化,寻索在古今文籍言论谈吐中。

传承中华文化,扎根在现代文明被滋润的每个丰富人生。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心得感悟体会 篇26

今天参加学校疏帘淡月汉服社办的中国传统知识竞赛的决赛,虽然只是一个很小很不值一提的活动,本来也是抱着分享不去争什么的态度去的,但是之后却是因为现场的情况气氛还有各种问题把心情搞砸了,最重要的,想想,可能就是言不尽意与词不达意都是让人很痛苦的事情。每个部门或者社团承担一个活动要办好都不容易,我也曾经这么过来的,所以那些小问题可以忽略,只是希望,大家,尤其是作为志于传播传统文化的同学们,记得摆正好自己的心态,人不可无傲骨,但不可有傲气。

正因言不尽意,想好好整理下自己的讲稿,也是了了一颗对传统文化爱得深沉的心。

首先,感谢主办方给了这样一个平台可以认识这么多志同道合的人。我能进入决赛,是一种侥幸,但侥幸,也是一种天意。

我选的是第一个题目,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落点在精髓二字,精髓的基本解释为精气真髓,比喻事物的精华部分,我个人不太赞同这种解释,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来说,经历了几千年的吸收和沉淀,到现在糟粕其实已经很少,我更愿意将其理解为灵魂,也即我们传统文化的灵魂所在。那么,灵魂在哪里?我们可以把文化分为有形和无形两个部分,有形的物质和无形的思想,而文化的灵魂则在于其无形的思想层面,换一个词,哲学。并不是我一人这么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一书中文化的灵魂直接指的就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包括儒家、道家、法家、阴阳家还有后来传进来的佛家等等,这些在现代都被笼统地称为哲学。再论述到中国哲学的鼻祖,是哪里?可以比较东西方的不同,西方的东西好像就是在不断地创新然后推翻前面的结论,但是中国不一样,我们国家的文化就像金字塔一样,从上到下,不断增加;从古到今,不断扩充。而金字塔的顶端应该算哪里?我想,当之无愧的当属《易经》,或名《周易》。可能至今还有很多人都认为《周易》更多的是一本卜筮之学,是迷信。但显然不是这样的。以其第一卦乾卦来说(也许没有背下来的必要,只是我背下来了,这里不管了),这一卦属于大吉的卦,好像其中的利见大人啊,无咎啊,吉啊等等讲的就是卜筮,你会遇到什么,你要怎样面对,结果会是怎么样的,跟算命差不多;但是不能忽略的是它更多的讲的是安身立命出世处世的道理,比如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这句话就会被人拿来当座右铭或者拿来教训晚辈,因为这是实实在在的道理。而且,这里面有很多都讲的是象,系词里面说,圣人是:仰观于天文,俯察于地理,乃始作八卦,彖言乎象,爻言乎变,所以六十四卦里面有很多关于象的描述也是暗含着处世之道。

我想要强调的一点是,中国传统文化是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的,之前有一些国学朗诵活动的普及就是很好啊,虽然说美国那些地方的教育是多么多么好,但我依旧认为教育应该从娃娃抓起,抓起的重点是要从小给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现在的人有好有坏,为什么我们会有好坏的概念,就是因为我们是有一个根深蒂固的准绳的,如果什么时候这个准绳没有了,我们的民族文化也就不复存在了。为什么现在没有以前那么多的大家,一是环境所致,二,还是环境所致,现在应该抓紧的还是精英教育,但是可惜上下不同体,社会太浮躁,但,大乱之世必有伟人出,也许是现在还不够乱,也许,伟人还在成长。

对于某位菇凉提的问题,为什么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还在?用一句文言回答。我实在不知道你想要的答案是什么,我想说的是,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必然是以人为载体的,如果人都不在了,再牛掰的东西也只是个东西,没有了创始者赋予它灵魂,就只是死物,死物如何延续?不才认为这就应该归于中国医学的作用,没有中医都活不下来!当然,真相不是这么诡异耍流氓的,只是我现在能想到的也只有一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因为代代人都有这样的抱负,灵魂不死,故而永存!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