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的研究报告【通用8篇】

小学生的研究报告(精选8篇)

小学生的研究报告 篇1

1.问题的提出:

我从电视上看到了喝饮料的害处,又想到我也是不折不扣的“可乐迷”,现在牙齿出现了一些症状,我想,小学生喝可乐的伤害有没有。所以,我对此展开了调查。

2.调查方法:

(1)从网站上了解中小学生喝可乐的害处。

(2)通过电视的新闻联播上,了解中小学生喝可乐,现在是什么样子。

3.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信息的渠道

涉及的方面

具体内容

通过互联网调查

小学生喝可乐的害处

喝可乐多会牙齿受到腐蚀儿童饮可乐有害。

可乐中含有***,1瓶340克的可乐型饮料含有***50~80毫克。有人做过试验,成年人一次口服***1克以上,可以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呼吸加快、心动过速、失眠、眼花、耳鸣。即使1次服用1克以下,由于胃黏膜受到刺激,也会出现恶心、呕吐、眩晕、心悸、心前区疼痛等中毒症状。

通过电视的新闻联播

小学生喝可乐,现在是什么样子。

呼吸加快、心动过速、失眠、眼花、耳鸣。会出现恶心、呕吐、眩晕、心悸、心前区疼痛等中毒症状。一项研究显示,汽水会加速骨质流失,尤其爱喝可乐的少女,骨折的几率是不喝汽水者的5倍!

4.结论:

喝可乐多会牙齿受到腐蚀儿童饮可乐有害。可乐中含有***,1瓶340克的可乐型饮料含有***50~80毫克。有人做过试验,成年人一次口服***1克以上,可以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呼吸加快、心动过速、失眠、眼花、耳鸣。即使1次服用1克以下,由于胃黏膜受到刺激,也会出现恶心、呕吐、眩晕、心悸、心前区疼痛等中毒症状。小儿对***较成人更敏感,所以不要给孩子喝可乐型饮料。少女谨防骨质疏松。一项研究显示,汽水会加速骨质流失,尤其爱喝可乐的少女,骨折的几率是不喝汽水者的5倍!

专家指出,可乐中的磷酸可能是造成易骨折的原因,磷酸对骨质有害,因为磷酸对钙的新陈代谢和骨质有不利影响。所以,我们尽量不要接触可乐,因为我们对可乐很敏感。

小学生的研究报告 篇2

为了解我校大学生的睡眠状况,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提供有益的参考,我校心理咨询中心随机抽取我校800多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采用《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RSS)》。主要包括睡眠时间、睡眠质量、睡眠不足、觉醒不足、入睡困难等方面。

总体情况

我校大学生睡眠状况总体情况是睡眠状况正常者(<23分),占53.4% ,睡眠质量存在问题者占46.6% 。其中轻度睡眠问题者(23-29分)占38.3% ,中度睡眠问题者(30-39分)占8.2%。说明我校大学生睡眠状况不容乐观,需引起注意。

睡眠时间:

你平均每晚大约睡多久呢?

4%学生睡觉时间大于9小时,7-8小时占52%,5-6小时占42%,小于5小时占2%。但是27.8%学生在凌晨之后才睡觉,大一学生睡眠时间最多,大四学生其次,大二、大三学生睡眠时间差不多。

睡眠质量:

您在睡眠后是否已觉得充分休息过了?

约49%学生感觉睡眠后有充分休息过,51%学生没有感觉到有充分休息过,说明我校学生睡眠质量一般。

睡眠不足:

您觉得平时睡眠足够吗?

30%学生感到睡眠充足或正好,70%学生感到睡眠缺一些或不够;说明大部分学生感到睡眠不足。其中大四学生睡眠不足程度高于大一、大二、大三学生,大三学生睡眠较充足。

觉醒不足:

您晚上已睡过觉,白天是否打瞌睡?

约54%学生晚上睡过觉后,觉醒不错,46%学生觉醒不够,爱打瞌睡;其中,男生比女生更爱打瞌睡,大四学生最爱打瞌睡,大一、大二打瞌睡时间差不多,大三学生打瞌睡时间最少。

入睡困难:

您是否有入睡困难?

74.4%学生很少有入睡困难,25.6%学生出现入睡困难。入睡时间在30分钟内占86.2%,超过30分钟占13.8%。

影响您睡眠有哪些呢?

调查显示:舍友晚睡,动静大,灯光亮(24.8%);生活无聊,无规律(20.5%);压力大,过于焦虑(19.9%);容易被细小声音影响(17%)是主要影响睡眠因素。

您认为是什么压力使你难以入眠?

调查显示:学习压力、人际关系、感情压力是导致我校学生难以入眠的三个主要压力。

如果您难以入眠会怎么办呢?

如果难以入眠,大部分学生会听轻音乐或者顺其自然,少部分会与舍友聊天或数绵羊等来解决难以入眠。

您失眠后的心境怎么样呢?

35.7%学生失眠后表现无所谓态度,没有无不适感;42%表现出心烦,急躁,甚至表现出心慌、气短,乏力、没精神、做事效率低。

正常人的睡眠

人体正常的睡眠时间为5到10小时,成年人平均每晚睡7.5小时。正常睡眠时的基本规律是,正常成年人在睡眠一开始先进入NREM(非快相睡眠,下同),由浅入深,大概经过60~90分钟后,转成REM(快相睡眠,下同),REM持续时间只有10~15分钟左右,然后又转成NREM,就这样周期性地交替出现NREM和REM,一夜出现4~6次,直到清醒为止。

睡前一小时你都在干啥?

沉迷于一场煽情的韩剧,还是捧着手机狂刷微信,或早早躺在床上酝酿睡意。其实,睡觉是一项技术活,除了洗漱好,睡前一小时,也是很重要,为了保证良好的睡眠,不妨换一种方式度过这重要的一小时。

你在追剧?或者你是深夜手机党?

要按规定的作息睡觉。养成每天按时起床和睡觉的生活规律,让大脑形成一个规律性的活动。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卧室里避免强光、噪音,温度适宜,不放闹钟。

一定要困倦时才去睡,脑子还处于兴奋状态时别睡。可以尝试在安静的房间里看些枯燥的书,等困倦了再回到床上休息。入睡前可以做些放松活动,如散步、听音乐、喝一小杯牛奶等。可以洗个热水澡或用热水泡脚,做瑜伽等放松办法,都有助于催眠。

睡觉前不要接触刺激性的食物、饮料,如辛辣食物,饮用咖啡、浓茶等。入睡前不阅读带刺激性的书报杂志,更不要看刺激、惊险的影视节目,也不要在睡觉前想太多今天的烦恼与明天的工作。建议每天睡前把次日要做的事情做简单的整理规划,了却“心事”再睡觉。

失眠的人最好不午睡,否则可能影响夜间睡眠。如果已有午休的习惯,午睡时间最好不要超过20分钟,最多半个小时。失眠后千万不要采用加长睡眠时间来补救,正确的做法是次日还是按原来的时间上床睡觉,困倦了很快就会入睡。

不少人喜欢睡前玩手机、刷微博、微信。研究显示,睡前玩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能使褪黑激素分泌量减少22%。褪黑激素减少会造成生物钟混乱,引起失眠。因此,睡前一小时应先把电子产品关闭。

小学生的研究报告 篇3

摘要: 在一个星期的见习时间里,我们在新风小学和东门小学进行调查学习。对两所小学的学生的座位安排与学习成绩的相关性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和分析,运用了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系统分析等方法。以期达到优化课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效果。现在对两所小学生的座位安排与学习成绩调查如下。

关键词:小学生;座位;学习成绩

座位编排教学空间的组织形式直接影响师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交互作用以及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教学信息的反馈等。关于小学生这个教育的特殊群体座位安排与学习成绩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带着这些疑问我们再次走进小学。

在新风小学三年级的教学过程和测验成绩结果中发现,该班学生的座排、座位、性别、纪律与学习成绩密切相关。分析结果:坐在前四排的小学生学习成绩高于坐在后三排(含第五排)的学生;女生总人数的72%坐在前四排,总人数的28%坐在第五排至第七排;男生总人数的28%坐在前四排,总人数的72%坐在第五排至第七排。女生普遍纪律好,学习成绩高;男生纪律较女生差,成绩较女生低,即纪律好,成绩高;纪律差,成绩低,特别是男生中有2人纪律考评差,成绩部分不及格。

一、小学生与家长对学生座位的态度和学生课堂的相关行为的情况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并没有把座位看的很重,认为座位对学习的影响并不是主要的,关键是看自己对自己要求的严格程度以及周围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1.小学生的座位调换频率多,固定位置时间较短,多数家长希望孩子能坐得靠前和中间位置,大部分教师上关注学生座位位置以及其相应的行为习惯。

课堂座位对于小学生来讲非常重要,特别对于他们的行为约束和成绩有着非常大的相关性。查显示,93.5%的小学生表示对自己和他人的座位安排非常在意,并有11.4%的小学生认为“很长时间不换座位是非常不公平的和不舒服的”。在课堂上,举手发言而能获得提问的机会与座位有着直接联系,这对儿童学习的积极性有直接联系。老师的提问关注可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推动他们成绩的进步。与孩子们相比,家长和教师们则有相对不同的看法。45.2%的家长表示座位安排的好坏是可以看出老师对学生的关注程度,,只有7.7%的家长表示座位对学生的成绩关系不大。大部分教师的对学生的座位态度体现了对学生的关注程度。

2.多数小学生对自己的座位不满意不满意,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获得老师更大的关注。

对于座位的安排表示满意的小学生只有19.4%,不满意率达59.2%。72.9%的小学生在课堂喜欢坐得靠前,而12.3%的小学生则认为座位的安排对自己的学习没有关系。同时,不少教师对于学生的座位安排比较关注,特别是有自己特别喜欢的学生。据教师们反映,如果有自己喜欢的学生坐得比较靠前,他们的上课积极性相对较强,课堂互动较多。因此喜欢把自己喜爱的学生安排到前面,从而让他们有更多的提问机会。家长则更热衷于和老师打好交道,这样,能为自己的儿女提供更好地座位安排。

3.多数家长既希望儿女能坐自己喜欢的位置和找到合适的同桌,又担心子女上课不认真和同桌“开小差”。

对于子女座位,27%的家长有经常干预的行为和态度,反对的对儿女的座位安排进行强干预的有15.9%,大部分家长则顺其自然,但近半数的家长表示希望子女能够有更好地学习同桌。高达九成的家长认为,同桌的好处是“能使子女热爱学习,增长学习积极性,并掌握好课本知识”;同时,29.5%的家长还觉得同桌同学能促进子女的学习兴趣,11%的家长认为“同桌同学没有任何好处和作用”。58.5%的家长表示,最不能接受的事是孩子和同桌开小差,耽误学习。显然多数家长内心十分矛盾:既希望自己的子女能找到好的同桌,更怕因和同桌同学开小差而荒废学习。此外,令家长们深感焦虑的事还有他们孩子结交不学习的同学,从而影响自己孩子的学习状态等。

二、座位安排对小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

1.座位安排对小学生学习的积极影响

从前面的调查分析得出的结果可以看出,除去同桌等因素,我们可以得出,小学生的座位跟其学习的成绩呈正相关关系,处于好的位置的学生的成绩会相对于位置处于差的学生会好的多,因此教师应该在座位安排的问题上多做考究,如何分配好学生的座位。学生座位

安排应科学合理搭配,合理的座位安排便于学生学习时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有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座位的安排可以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①优等生和差生搭配原则;

②学生性格搭配;

③男女生搭配原则原则。

取长补短,科学安排,男女生在性格、气质上的差异形成丰富多彩的世界。如有的同学爱说话,易得罪人。有的同学沉默、爱做好事。那么俩人成为同桌后,爱说话的话也不那么多了,也能和同学们很好的相处了,那么沉默的同学也渐渐变得开朗起来了。这样安排起来有益培养他们良好性格的养成。从小培养孩子男女平等的意识。男女搭配有利于民主,和谐,有利于建立良好班风,有利于班级的生机和活力。让好动和比较安静的同学坐在一起,便于保持课堂纪律的安静。也可以让性格外向的孩子影响性格内向的孩子,让他们也愿意积极乐观的与别人交流。这样的学生性格搭配有利于营造良好气氛,有利于班级工作的开展。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受成绩好的学生的影响,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兴趣。这样的搭配有利于开展同桌间的自主合作探究,有利于优生辅导帮助差生,有利于同学间的团结进步,也有利于提高小组间的竞争意识,有利于班级整体进步。所以说,座位的科学安排能够带来积极方面的影响,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成绩有很大的帮助。

2.座位安排对小学生学习的负面影响

如前所述,科学合理的座位安排对于小学生在学习方面上能够带来很大的好处,但是,一旦座位安排未能做到合理安排的话,其亦会带回其他方面的消极影响,就比如,坐在座位后面的同学会有心理落差,教师如果一味将优生安排在前面就座,会造成后面座位同学形成自卑、自我轻视,在学习上会消极对待,久而久之,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而且尽管优差生搭配了,学习优秀的学生或许会受到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的影响,学习好的学生学习自主性自觉降低,反而使学习优秀的学生沦为学习成绩欠佳的学生。总而言之,要科学安排合理座位,需要综合多方面的因素,而且需要教师去熟悉学生,从学生本身上得各种问题,针对好这些问题,然后能够在座位安排上更为合理的处理,从而才能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

三、对策与建议 通过调查和学习,看了有关教育专家对案例的深入浅出的分析及对座位编排的看法,阅读了小学教学原理,我们总结出一些方法和对策:

(一)、从矮到高是座位编排的基本规律。

这主要是从学生看黑板的角度来考虑,一般来说矮个子的孩子坐前排,高个子的孩子坐后排。如果遇到有个别高个子而近视又正在治疗矫正期的孩子,班主任老师应该适当照顾,但要给这些孩子找一个相对矮一点的凳子,以免遮挡后排同学的视线。很明显这就要求班主任老师应在座位编排前对学生的情况做详细的了解,做到心里有数。

(二)、男女同桌是座位编排的一般规律。

小学生的研究报告 篇4

一、问题的提出

20__年7月,教育部联合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劳动教育提出了新要求,要用3~5年时间,统筹资源,构建模式,推动建立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形成普遍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20__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劳动素养也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包括:尊重劳动,具有积极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在主动参加的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具有改进和创新劳动方式、提高劳动效率的意识;具有通过诚实合法劳动创造成功生活的意识和行动等。

可见,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中小学生劳动教育。但通过文献梳理发现,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劳动教育的内涵、意义、内容、途径等理论研究,对国外劳动教育思想和实践的借鉴以及我国各地学校对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三个方面,而在新政策与形势下,对劳动教育开展状况进行较大规模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很少。因此,本研究力图通过问卷法了解天津市小学生劳动教育的开展情况,分析小学生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对策与建议。

二、研究方法

为全面了解小学生劳动教育开展情况,我们编制了小学生劳动教育开展情况调查问卷,分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教师问卷主要针对学校劳动教育开展情况进行调查,内容包括课程开设情况、课程类型与课时安排、课程内容以及师资与教学方式等。学生问卷包括家庭劳动教育开展情况、学校劳动教育开展情况以及社会劳动教育开展情况三个方面。

教师问卷发放给天津市40所小学的教师,每个学校发放给1位教师,40份问卷全部有效。学生问卷发放选取了其中六所小学的高年级学生,其中市区3所,市郊3所,发放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72份。具体如表l所示:

在通过问卷法了解天津市小学生劳动教育开展情况的基础上,本文还将用比较研究法,分析市区和郊区小学生劳动教育开展情况的差异。

三、研究结果

(一)学校劳动教育开展情况

调查显示,83.5%的学生和几乎所有教师都认为开展劳动教育是有必要的。但通过教师问卷对40所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设与否的调查显示,实际情况与师生意愿并不相符。具体如表2所示。

可以看出,调查中依然有11所学校没有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占总调查数的27.5%,且市区和郊区的情况大致相同。由此可见,天津市的劳动教育课程开展情况还是不够乐观的。下文将对开设劳动教育课程的学校从课程类型、课程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1.课程类型与课时安排

劳动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多样的课程类型为载体,并配以足够的课时。基于此,我们对劳动教育的课程类型进行了调查,如表3所示。

注:因为是多选题,所以百分比合计超过100%,下同。

可以看出,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类型,以综合实践活动课、校本课程以及各科教学的形式展开劳动教育的比例基本相同,均为58.6%,而主题实践活动占比较高,达75.9%。除校本课程外,郊区学校在其他课程类型上,开设的比例都高于市区学校,课程类型的多样性明显高于市区。

此外,对劳动教育课时安排的调查显示,有65.5%的学校每周安排一节劳动教育课,有13.8%的学校每周安排两节劳动教育课,还有20.7%的学校有劳动教育课程安排但偶尔或者从未上过。由此可以看出劳动教育课程开展存在虚化的问题。

2.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是课程的核心,也是课程目标达成的载体。学校劳动教育的课程内容包括家政、烹饪、手工、园艺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如表4所示。

可以看出,课程内容中手工占的比重最大,为89.7%,而其他内容包括家政、烹饪、园艺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则基本相同,约为20%。由此可见,劳动教育课程内容比较单一,以传统手工课为主。市郊之间,具体的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也有差异,郊区的学校利用地缘优势开展了园艺等课程,而市区的学校根据需要更多地开设了家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课程。

3.师资与教学方式

师资是教学活动得以开展的重要保障。根据调查,有近60%的学校劳动教育课由其他科任教师承担,有40%左右的则是由专职教师承担。由此可见,在劳动教育的师资配备上大多数的学校还是由其他教师兼任,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学校劳动教育的专业性。

在课程实施中,不同的教学方式同样会影响教学活动开展的质量,通过对学校劳动课程教学方式的调查可知,教师以教材为主授课和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8.3%和41.4%,而仍有34.5 %的学校是学生自主实践学习。值得一提的是,更多的学校能根据当地的特色开展活动,约占58.6%,而郊区的学校更倾向于教师以教材为主的授课,占到60%。

研究还调查了师生关于劳动课程教学方式的意愿,有97%的教师希望多给孩子自己动手的机会,以及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实践,只有2.5%的教师认为需要以知识为主的教师授课方式。对学生的调查中,学生们更喜欢以活动为主的动手实践,其次是教师讲课与学生动手实践相结合,最后是以知识为主的教师授课。可见目前学校的教学方式与师生的意愿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二)家庭劳动教育开展情况

劳动教育在家庭中更多地以家务劳动的形式呈现,因此在对家庭部分的劳动教育调查中,研究选取272份学生问卷进行统计。

1.学生对家务劳动的认知与行为倾向

人的认知与行为的一致性常常存在着偏差,学生对家务劳动具有良好的认知,并不代表其会外显在行为表现上。学生对家务劳动的认知,如表5所示。

相比于认知,行为倾向则更能体现学生实际的劳动情况,学生进行家务劳动的行为倾向的调查显示,约有90%的学生认为做家务是有必要或非常有必要的,但有37.5%的学生一般不会主动做家务,市区的学生进行家务劳动的倾向性略强于郊区的学生。由此可见,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普遍具有了劳动意识,他们认为劳动是必要的,而一旦上升到劳动行为层面时,却略显不足,许多学生处于说而不做的状态。

2.学生对家务的学习和实践

在家长对学生家务劳动的教育情况调查中,约45%的学生家长会经常或一直教孩子做家务的知识和技能,而约55%的学生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偶尔教或不教自己的孩子做家务的知识和技能,总的来说这一情况是不够乐观的。小学阶段是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家庭是孩子学习生活最重要的场所之一,家长应起到引导作用。此外,市区的家长更多地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家务劳动知识技能的培养。

关于学生实际做家务的时间,调查显示,每个学生平均每天做家务的时间不到20分钟,其中有17.9%的学生平均每天做家务的时间为O~l0分钟,49.2%的学生每天做家务的时间为10~30分钟。在对学生做家务劳动类别的调查显示,无论是市区还是郊区学生,都更倾向于完成倒垃圾和扫地拖地等较为简单的家务,而烧饭做菜和清洗衣物等对动作技能要求较高的劳动则较少从事。

(三)社会劳动教育开展情况

在社会劳动开展情况方面,对学生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对社会劳动的认知及参与情况,学生了解劳动知识与技能的来源以及学生参加的具体社会劳动内容三部分。

1.学生对社会劳动的认知及参与情况

与家务劳动相似,对劳动本身的认知是进行劳动的前提与基础。研究调查了学生对社会劳动的认知情况,结果显示有83%的学生认为参加社会劳动非常有必要或有必要,仅有约4%的学生认为没必要或非常没必要。可见大部分小学生具有参与社会劳动的意识,而实际参加过社会劳动的人数为206人,占学生总数的75.7%,其中市区128人,郊区78人。

对参加社会劳动原因的调查显示,其中有67.3%的学生是自己主动想参加社会劳动,此外分别有10.8%、14.7%和7.2%的学生出于教师的要求、家长的要求以及同学的带动来进行社会劳动。由此可见,学生的社会劳动意识与其日常生活学习中接受的来自学校和家庭的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此外还有来自同伴的影响以及榜样的力量等。

2.学生了解劳动知识与技能的来源

当前学生除了从家庭与学校获得劳动知识和技能外,网络等社会媒体也是重要的来源,具体如表6所示。

可以看出,56.3%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从父母那里获得劳动知识与技能,34.2%的学生从教师那里获得劳动知识与技能,而33.1%的学生从网络等社会渠道获得劳动知识与技能。由此可见,对于小学生来说,获取劳动知识与技能的渠道主要在家庭生活。其中,通过网络等社会媒体获取劳动知识与技能的,市郊分别占40.3%和26.1%,由此不难看出,市区学生相比于郊区的学生更多地从网络等社会媒体获得劳动知识与技能。

3.学生参加社会劳动的内容

如上文所述,有206人(市区128人,郊区78人)实际参加过社会劳动,如植树造林、参加公共卫生、维护公共秩序、去敬老院拜访、帮助病残人员以及参加其他志愿者活动等,具体如表7所示。

由上表可知,参加公共卫生、志愿者活动和植树造林是学生主要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而帮助病残人员,维护公共秩序以及去敬老院拜访等活动参与较少。市郊之间相比,市区的学生社会劳动实践更加丰富,参加志愿者活动的比例远高于郊区学生。

四、问题反思

(一)学生劳动认知与行为脱节,劳动意志和劳动体验薄弱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的学生认为劳动是必要的,说明学生在劳动的认知层面已经建立了良好的判断,而上升到行动中,人数就出现了减少,学生的劳动认知与意志行为脱节;学生更倾向于完成简单的劳动,一些有过程性、对技能要求相对较高的劳动则较少参与。从实际做家务时间来看,人均每天做家务的时间不到20分钟,相比于美国72分钟、韩国42分钟、法国36分钟、英国30分钟来说,还是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学生在总体上缺乏劳动体验。

学校在注重学生劳动观念培养的同时,也应加强学生的劳动实践和体验。要加强劳动教育课程的生活化和实践化,促使学生知行合一,使学生在体验、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劳动素养。教师也要鼓励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适当地布置一些劳动“作业”,加强家校联系,不断提升学生的劳动意志和劳动体验。

(二)学校劳动教育实施流于表面,学生主体性体现不明显

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小学劳动教育存在部分学校未开设劳动课程、课时缺乏、课程内容略显单一、师资配备不足等问题。虽然总体上学校劳动教育正在缓慢发展,劳动教育也渐渐被教育工作者重视且趋于正规化,然而学校劳动教育依然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少数学校的劳动教育依旧处在被忽视的状态。另外,调查显示,不少学校依旧是以传统的教师讲授的方式进行劳动教育,这种情况在郊区更加显著。

劳动教育课程作为一门以经验和实践为基础的课程,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贴近生活的教育更能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这就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根据地方和学校实际与特色,因地制宜地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学校要组织教师进行劳动教育教材的编写,开展多样的劳动教育活动,创新劳动教育的方式方法,实现学校劳动教育从求形式向要质量的转变。

(三)市区和郊区劳动教育课程开发与实践存在差异

市区和郊区学校在劳动教育课程开设比例上并无显著差异,但在微观的课程内容开发上郊区明显优于市区。这主要是由于郊区学校能够利用地理优势,让学生更多地走出学校,走向自然,而市区学校则更多地局限于校内,课程开设形式较为单一,内容也以劳动价值教育为主。不过,市区也存在着自身的优势,研究发现,市区学生会更多地从媒体等渠道获取劳动知识与技能,他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频率也要高于郊区学生。这与市区更加开放的信息和文化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基于此,市区学校可以利用自身信息化优势,不断更新劳动教育内容,缩小市郊之间劳动课程开发的差距。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完善劳动教育网站的建设,及时向社会公众公布劳动教育资讯,扩大劳动教育的影响。而郊区学校可以将自己的优质课程资源向市区学校开放,邀请市区学校前来参观交流,形成市郊互助的良好局面。

(四)社会劳动教育缺乏,难以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合力

从社会劳动教育的调查可以看出,无论是学生劳动认知的获得,还是实际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在劳动教育方面做得还不够,学生较少从社会媒体等渠道获得劳动知识与技能,参与的社会劳动内容也略显单一。社会劳动教育相比于学校与家庭劳动教育,总是被大众忽视。与此同时,学校、家庭与社会劳动教育常常处于各行其是、很少沟通的状态,这就使得劳动教育难以形成有效合力。

应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之间的联系。学校应推动校内活动与校外实践相结合,可以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劳动;加强学校与企业、高等职业院校以及社会劳技中心的合作;政府有关部门还可以利用社区资源,建设社区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劳动观。此外,家长和孩子共同观摩参加一些社会劳动和学校劳动活动,不仅能让孩子体会劳动过程,感受劳动魅力,更能拉近亲子关系。这也会使家长更深刻地认识劳动对孩子发展的重要性,进而在日常家庭生活中注意培养孩子家务劳动的观念与技能。

(五)劳动教育评价机制不完善,内容形式缺乏规范管理

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与形式较为单一,课时安排不足且师资缺乏,其原因还在于缺少标准的、可操作的评价机制。由于劳动教育评价体系的不完善,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指导与反馈作用,从而阻碍了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劳动教育评价的缺失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与形式缺乏规范,同时也影响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不利于劳动教育课程与教学的发展。

针对这一问题,教育行政部门需要完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采用多元的、可持续的评价方式。如通过政策的倡导、相关的财政奖惩制度和措施的执行等方式对那些在劳动教育方面开展较好的学校和地区进行表扬和激励,巩固其成果、扩大其影响。在劳动教育专职教师的评价上,应该加快完善相应的评价标准,保障劳动教育专职教师的职业化发展。

小学生的研究报告 篇5

研究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据调查我国现有盲人500多万,低视力近千万人,尤其是在儿童及青少年当中,患病率极高。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最新数据表明,我国小学生近视眼发病率为22.78%,中学生为55.22%,高中生为70.34%。更令人震惊的是,有份调查报告称,国内因高度近视致盲者已达30多万人。因此儿童及青少年近视的防治越来越为学生、家长及社会所关注。为什么患近视的青少年越来越多?孩子们的眼睛到底是怎么近视的?仅仅是不良用眼习惯造成的吗?

二、导致眼睛近视的原因有:

1看电视距离太近

2看电视的时间太长

3所看电视的画面浓度太深

4写作业时的姿势不正确

5在光线太强的阳光下看书

6在光线太弱的光下看书

7长时间的在电脑前

8不合理饮食

9看激光

10在车厢里看书

11遗传因素

12不认真做眼保健操

三、大多数人都是平时不注意保护眼睛而导致近视的。研究结果表明,近视眼是人眼对当代环境的适应性改变,它的发生与发展与日益增加的近距离用眼活动的环境密切相关,与摄入营养成分的失衡密切相关。而不正确用眼,不注意用眼卫生(如看电视和上网过长等)是现代儿童近视大增的主因。

四、研究结果: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在当今的中学生近视率不断上升,而中学生们对近视这一现象并不加以重视。甚至有人认为近视怎样,戴副眼镜不就得了。还对近视无所谓,错上犯错。许多人常将其归咎于不良的用眼习惯,如看书距离不当、光太暗、持久用眼等。但近年来的医学研究表明,饮食不均衡、睡眠不足、噪音等,也是诱发青少年近视的重要因素。

五、建议

(一)看书时作姿要端正,光线要充足。读写要坐到离课桌一尺,胸离课桌一拳,眼离课本一尺。

(二)不要在坐车或行走的时候看书,不要躺下看书。读写1小时要远眺10分钟或到户外走动,调节眼睛肌肉。

(三)时常佩带一些滴眼液,如:珍视滴眼液,明目滴眼液,珍珠滴眼液等。在课间十分钟坚持做眼保健操。

(四)尽可能少上网或看其他辐射性强的东西。注意作息时间的安排,不能让眼睛长期处于疲劳状态。

(五)不偏食,少吃辣的食品,多吃含维生素C和维生素A,D的食物。

(六)定期到眼科专医作检查,听从仪医师的指导,逐步矫正视力或防止近视度加深。

六、体会

为有效预防近视等眼病:一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合理饮食,锻炼身体,保障身心健康;二要纠正不良习惯,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三要定期到眼科医院检查眼睛,尤其是高度近视眼患者,及时发现眼病,以便早发现、早治疗。视力关系着我们的一生,我们要爱护我们的眼睛,不让我们将来后悔。面对21世纪视觉危机的挑战,我们要勇于接受挑战,战胜敌人!

小学生的研究报告 篇6

“陶笛”是我国民族乐器的一种,历史悠久,价格便宜,便携轻巧、方便易学,又具备一定的艺术表现力。用“陶笛”来辅助音乐课教学,能够激发小学生音乐课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掌握必须的乐理知识和音乐技能,提高学生“视唱”即读谱、识谱、唱谱的能力,提升小学生的综合音乐表现力。

一、课题背景及界定

(一)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音乐课学习要掌握音乐基本要素,具备识谱、演唱等基本知识,在音乐听觉感知的基础上识读乐谱,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运用乐谱。

(二)结合目前我省实施的“体育、艺术2+1项目”,即通过学校组织的课内外体育、艺术教育活动,让每一个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能够掌握二项体育和一项艺术特长,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一)音乐课中关于读谱视唱训练的必要性:视唱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学科之一,属于识谱技能训练,能够调动学生独立运用视觉、听觉、感觉进行积极思维活动。通过视唱训练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音乐和理解音乐的能力。

(二)高新一小,在全校开展“陶笛”进课堂活动,教研室艺体教研员组织高新一小音乐组教师,以此项音乐实践活动为载体开展课题研究,探索“陶笛”辅助音乐教学对学生视唱能力和音乐素养发展的促进作用。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步骤及过程

(一)研究目标

用“陶笛”辅助音乐课教学:1.增进学生对民族乐器的了解,提高学生音乐课的学习兴趣;2.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音高概念,提高学生视唱水平,能够唱好旋律的音高、节奏等基本音乐要素。3.提高学生在节奏、音准、识谱、歌唱和乐器表演方面综合的音乐表现力。

(二)研究的具体内容

1.研究“陶笛”应用于音乐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兴趣增加课堂参与率,把全体学生普遍参与和发展不同个性有机结合起来,为学生发展音乐才能提供空间。

2.根据新课程标准。通过“陶笛”辅助音乐课教学,有针对性的制定训练方案,把视唱教学融入音乐课堂,促使学生视唱能力显著提高。

(三)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座谈交流、问卷调查、课堂观察等数据分析。

2.行动研究法。把研究与教学相结合,在相应年级暗设对比班;组织课堂实践,通过音乐视听实践帮助学生提高视唱水平;课题参研教师指导实验学校学生,在课堂应用“陶笛”帮助识谱、唱谱。

(四)研究步骤

1.研究措施。1)确定课题组成员,围绕实验,组织音乐教改活动。2)采取实践→学习→总结→实践→再总结的.研究实践过程。3)认真做好与课题相关的教研工作,完成各阶段总结。

2.实施步骤。1)准备阶段:提出研究设想,规划时间和具体步骤,制定研究方案。2)实验阶段:①分解任务,实施研究计划。课题组成员分工,制定研究计划、阶段实施目标、组织研讨活动。②全面实施,召开开题会、阶段总结、研究探讨、分析论证。3)总结阶段:完成结题作品,课题研究成果报告及论文。

四、研究结果与成效

(一)音乐课堂“陶笛”辅助视唱练习常态化的突破

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借助“陶笛”注重视唱体验,充分激发小学生的音乐兴趣,发挥其活泼、好动、想象力丰富的特点,让学生在音乐实践中,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喜欢音乐。

(二)小学生对视唱练习的兴趣显著增强。音乐基础知识增加、视唱技能进一步提高

课堂观察:通过历时一年的小课题研究和课堂教学实践,高新一小、高新三小的学生在小乐器“陶笛”的辅助下识谱能力大幅度提高。在音乐课堂观察中发现能识谱、会唱谱的学生达到90%以上,这是课题研究的可喜成果,令人欣慰。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够自如的使用“陶笛”来吹奏课本歌曲,能够在有效的时间内流利的演唱歌谱,两所学校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掌握的比较好,学生对音乐课的学习和视唱兴趣显著增强。

(三)通过梳理总结形成“‘陶笛’辅助音乐教学提高小学生视唱能力的研究”的报告文集

1.课题实验的调查表两册(教师、学生各一)。在两所学校对教师和学生分别做了问卷调查,将问卷的数据统计分析后梳理成册。数据显示:教师对“陶笛”辅助教学的认可度达到95%;学生对陶笛的喜爱程度达到99%(其中有个别信息不清的问卷按照统计);陶笛辅助教学促进学生对音乐课的喜爱。

2.各类过程性资料及报告(课堂观察报告、实验报告)。几位参研教师的优秀教学设计,遴选出共二十份,集结成册。在教学设计中突出了“陶笛”对课堂教学的辅助使用办法;突出了学生识谱的教学策略;突出了课堂教学的反思,反思中重点总结“陶笛”辅助下学生识谱能力的提高。

3.编辑了课堂教学案例图文集。包含课堂教学实录、艺术实践实况的视频、学生在陶笛的辅助下演唱歌谱表演活动的照片。有“陶笛”辅助教学的课堂教学实录,学生识谱、唱谱的实践活动和表演小视频,将其刻录成光盘,作为研究资料;活动资料的影像照片集。

4.课题研究结题报告。编写了“十课”小学生课堂视唱训练的简易教材,为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具体资料见附件光盘。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

(一)存在问题

1.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基础参差不齐,视唱学习能力不强,特别是对高年级学生的视唱的兴趣和主动性培养需提高。

2.音乐教师课堂教学任务繁重,教学研究能力很有限,知识体系概念方法模糊不清,需要在实践与研究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提高。

(二)改进设想

1.继续采取多种多样的小乐器进课堂来激发学生对视唱学习的兴趣,通过长期坚持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2.加强对课题实验教师的学习和训练,提高他们在课堂教学中边实践边研究的能力,以便更好的引导学生对视唱的学习。

总之,通过近一年的认真研究,课题组成员深刻认识到:学校音乐教学探索之路还很长,我们要做研究型、学者型的音乐教师。把我们的课题研究成果深化活化,继续积累研究材料并进行量化分析,让“陶笛”“竖笛”“小木琴”等更多的小乐器进课堂辅助教学,提高学生视唱能力,并对教学方法进行系统总结。课题组将在引领区域音乐教学研究,尝试推广成果等方面做出积极探索,为进一步深化中小学音乐教学改革积累更多的经验和资料。

小学生的研究报告 篇7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睡眠质量至关重要,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如果没有良好的睡眠质量,健康将无从谈起。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睡眠质量状况,特作出此调查。 样本与资料,样本设计考虑到大学生是个庞大的群体,数量较多,采取抽样调查,针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和男女学生发放问卷。

结果与分析:

表中显示大学生入睡时间在10分钟到30分钟,30分钟到60分钟占25%极少数大学生入睡时间大约为一个小时,入睡时间小于十分钟的占17.5%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普遍存在睡眠质量问题。

分析图表可知失眠的占90%,还是较多的,其中经常失眠的占20%,极少数是不会失眠的。

表中显示55%的大学生是23点到凌晨睡觉。22.5%的学生是凌晨之后才睡觉,小部分是23点之前睡觉,很少一部分是睡眠时间不确定。

睡眠质量较差的占15%良好的占22.5%一般的占62.5%

小学生的研究报告 篇8

一、问题的提出

据调查我国现有盲人500多万,低视力近千万人,尤其是在儿童及青少年当中,患病率极高。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最新数据表明,我国小学生近视眼发病率为22.78%,中学生为55.22%,高中生为70.34%。更令人震惊的是,有份调查报告称,国内因高度近视致盲者已达30多万人。因此儿童及青少年近视的防治越来越为学生、家长及社会所关注。为什么患近视的青少年越来越多?孩子们的眼睛到底是怎么近视的?仅仅是不良用眼习惯造成的吗?

二、导致眼睛近视的原因有:

1看电视距离太近

2看电视的时间太长

3所看电视的画面浓度太深

4写作业时的姿势不正确

5在光线太强的阳光下看书

6在光线太弱的光下看书

7长时间的在电脑前

8不合理饮食

9看激光

10在车厢里看书

11遗传因素

12不认真做眼保健操

三、大多数人都是平时不注意保护眼睛而导致近视的。

研究结果表明,近视眼是人眼对当代环境的适应性改变,它的发生与发展与日益增加的近距离用眼活动的环境密切相关,与摄入营养成分的失衡密切相关。而不正确用眼,不注意用眼卫生(如看电视和上网过长等)是现代儿童近视大增的主因。

四、研究结果: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在当今的中学生近视率不断上升,而中学生们对近视这一现象并不加以重视。甚至有人认为近视怎样,戴副眼镜不就得了。还对近视无所谓,错上犯错。许多人常将其归咎于不良的用眼习惯,如看书距离不当、光太暗、持久用眼等。但近年来的医学研究表明,饮食不均衡、睡眠不足、噪音等,也是诱发青少年近视的重要因素。

五、建议

(一)看书时作姿要端正,光线要充足。读写要坐到离课桌一尺,胸离课桌一拳,眼离课本一尺。

(二)不要在坐车或行走的时候看书,不要躺下看书。读写1小时要远眺10分钟或到户外走动,调节眼睛肌肉。

(三)时常佩带一些滴眼液,如:珍视滴眼液,明目滴眼液,珍珠滴眼液等。在课间十分钟坚持做眼保健操。

(四)尽可能少上网或看其他辐射性强的东西。注意作息时间的安排,不能让眼睛长期处于疲劳状态。

(五)不偏食,少吃辣的食品,多吃含维生素C和维生素A,D的食物。

(六)定期到眼科专医作检查,听从仪医师的指导,逐步矫正视力或防止近视度加深。

六、体会

为有效预防近视等眼病:

一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合理饮食,锻炼身体,保障身心健康;

二要纠正不良习惯,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

三要定期到眼科医院检查眼睛,尤其是高度近视眼患者,及时发现眼病,以便早发现、早治疗。视力关系着我们的一生,我们要爱护我们的.眼睛,不让我们将来后悔。面对21世纪视觉危机的挑战,我们要勇于接受挑战,战胜敌人!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