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每:时常。假借:同义词连用,可译为“借”。时常向藏有书籍的人家去借。
2.无从致书以观。
无从:没有办法。致:取得,这时指买到。没有办法买书来看。
3.益慕圣贤之道。
道:学说。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
4.弗之怠。
弗:副词,不。之:代词,指学习。“弗之怠”即弗怠之,否定句式代词宾语前置句。不敢放松学习。
5.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硕:大。硕师即大师,才学渊博的人。游;交往。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不能与有名望的人交往。
6.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俟:等待。欣悦:高兴。请:请教。焉:兼词,“于之”的合音,向他。等先生高兴了,便又向他请教。
7.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
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箧:箱子,这里指书箱。曳:拖。屣:鞋子。在我当年从师求学时,背着书箱,拖着鞋子。
8.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支:通“肢”。僵劲:僵硬。媵人:服役的人。汤:热水。沃灌:浇洗。衾:被子。拥覆:围盖。久而:时间副词,好久,“而”是副词词尾。和:暖和。到了住所,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服役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暖脚,用被子(给我)盖上,很久(我)才暖和过来。
9.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绮绣:丝绸做的华丽的衣服。同旅舍的同学们都穿着华丽的衣服。
10.假诸人而后见也。
假:借。诸:兼词,“之于”的合音。从别人那里借来后才能看到。
11.其①将归见其②亲也,余故道为学之①难以告之②。
其①:代词,指马生。其②:代词,作定语,他的。亲:父母。也:句中停顿中起提示下文的作用。之①:结构助词,的。之②:代词,代马生。在他将要回家探望他的父母时,我特意向他讲述(我当年)求学情况的艰难来勉励他。
(甄月朝)
/
语文导学案(49)
年级:初二�� 主备:���� �审核:�������������� 时间: 、4、16
课题:复习《马说》《送东阳马生序》����� 课时:一课时
复习目标:
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2、会翻译重点句子。
3、体会文章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故虽有名马����������������� ����(2)骈死于槽枥之间
(3)才美不外见����������������� ����(4)策之不以其道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6﹞执策而临之( )
(7)一食或尽粟一石(�� ������)�� ﹝8﹞安求其能千里也(����� )
2.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3、文中第一段描述千里马悲惨处境的句子是�������������� ,
4、食马者不识千里马的具体表现是什么?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具体表现:
思想感情:
5、你认为现实生活中,如果没有伯乐,千里马会脱颖而出吗?
6、你认为二十一世纪的我们应具备什么素质,才可能成为“千里马”?
7、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二)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节选自韩愈《马说》)
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②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① 介:披上战甲。� ② 褫(chǐ):解除。�������� �(节选自岳飞《论马》)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2)比行百余里(������� )
9.翻译下列句子。
(1)安求其能千里也?
(2)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
10.在第二段文字中,直接描写作者的马“才美”“外见”的句子是:
11.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议论如何对待人才。它们都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甲)送东阳马生序(略)
1.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无从致书以观��� 专心致志�� ����b.益慕圣贤之道��� 精益求精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患得患失���� d.未尝稍辞色��� 义正辞严
2.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
a.录毕,走送之� 走:跑���� b.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叩:敲门
c.媵人持汤沃灌� 汤:热水��� d.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
3.下列黑体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烨然若神人������������������� b.腰白玉之环
判若两人�������������������������腰缠万贯
c.� 右备容臭��������������������� d. 主人日再食
臭气相投�������������������������再接再厉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①录毕,走送之(�������� )���� ��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
③媵人持汤沃灌(�������� )����� �④左佩刀,右备容臭( ����������)
⑤余幼时即嗜学�(������� )��� ���⑥ 录毕,走送之��� (���������� )
⑦媵人持汤沃灌(���������� )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以是人多以书假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6.人们为什么“多以书假余”?
答:
7.从第一段看,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是:(1)������������������������������ ;
(2)��������������������������� ;
(3)������������������������������ 。
8、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三条理由(各用四个字概括)。
①����������������� ②����������������� ③
9、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由“������������ ”与“������������ ”之间的矛盾决定的。(摘录原文回答)
10、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11.思索作者的求学经历,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所获得的启示。
12.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的原因是什么?
13.作者从哪三个方面写了自己学习的经历?
14.读了上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答出两点即可)
15.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略无慕艳意”、“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表现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中一心向学的精神。
b.描写富家子弟的豪华,是为了突出对自己穷酸生活的遗憾。
c.作者以“勤且艰”的求学经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d.文段内容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精神上的富足,能够战胜物质上的贫困。
16.请从语文积累中找出表现古人“好学”的两个成语:①�������� ②
[乙]欧阳公①四岁而孤②,家贫无资。太夫人③以荻④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家无书读。就闾里⑤士人家⑥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⑦。自幼所作诗赋文字⑧,下笔已如成人。
(选自《欧阳公事迹》)
注释:①[欧阳公]指欧阳修。②[孤]幼年丧父。③[太夫人]指欧阳修的母亲。④[荻dí]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苇相似。⑤[闾里]乡里。⑥[士人家]读书人家。⑦[惟读书是务]即“惟务读书”。务,致力,从事。⑧[文字]文章。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②无从致书以观
③弗之怠 ��������������������������④家贫无资
18.阅读文言文,要勤查工具书。下面是《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假”字的几种解释,判断哪一种解释最适合“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中的“假”字。(只需填序号)
假 ①借。 ②宽容。 ③如果,假如。 ④非正式的。
19.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余幼/时即嗜学 b.手指/不可屈伸
c.欧阳/公四岁而孤 d.多诵古人/篇章
2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②及其稍长,家无书读。
21.简要回答下面问题:
(1)平时我们说话、写文章常引用名人事例来印证自己的观点。你认为[甲]段宋濂的事例可以用来印证下面哪一个观点呢?������ (��� )(只需填序号)
a.崇尚科学、消除愚昧,社会才能进步。
b.虚心请教、经常复习,有助于巩固知识。
c.诚实守信、刻苦学习是成才的重要条件。
(2)你怎样看待“欧阳修母亲画荻教子”这种做法?请结合[乙]段内容谈谈。
阂县林琴南孝廉纾①六七岁时,从师读。师贫甚,炊不得米。林知之,亟②归,以袜实米,满之,负以致师。师怒,谓其窃,却弗受。林归以告母,母笑曰:“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③之礼?”即呼备④,赍⑤米一石致之塾,师乃受。
[注]①林琴南孝廉纾(shū):林纾,字琴南,福建阂县(今福州人)。近代文学家,尤以翻译外国小说名世。孝廉,明清时对举人的称呼。②亟:急忙。③束修:本指十条干肉,后来通常指学生拜师或亲友之间赠送的礼物。④呼备:叫人准备。⑤赍(jī):携带。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
⑴从师读( ) ⑵以袜实米( )⑶负以致师( )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3分)
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之礼?
3.林琴南为什么急忙回家取米送给老师?从中看出林琴南是一个怎样的人?
送东阳马生序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2.掌握文中的一些实词及虚词“以”的用法。
3.掌握对比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通过对比表达自己观点的写作手法。
2.倒装句和省略句的理解。
教学准备
学生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大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设计思路
这篇文章字词难度不大,除了一些重点词句,其他都比较容易理解。文章思路清晰。在开篇提出“嗜学”,然后围绕这个中心词,层层展开,并采用对比法,点明求学应有的态度和精神。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子,然后,由字词理解到内容理解,把握文章的中心观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要贯穿朗读,以朗读带动文章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板书课文标题。)
二、介绍作者和作品
1.介绍作者。
(学生自己介绍,教师补充。)
他是明朝主要的开国文臣,明初文学家。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晋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
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著有《宋学士集》。 一
2.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
三、朗读全文,并疏通疑难字词的读音
要求学生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
嗜学(shi4) 怠(dai4) 叩问(kou4) 绮秀(qi3)四、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五、学习课文
1.指名学生朗读。
2.学生分组讨论翻译文句。
3.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字词或短语。
(1)余幼时即嗜学:我从小就爱好读书。
(2)弗之怠: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之:指抄书。
(3)硕师:大师,对学者的尊称。
(4)先达:有地位有声望的前辈。据有关资料来看,可能是指黄晋。
(5)未尝稍降辞色:态度一直严肃。辞色:语言和脸色。
(6)援疑质理:援疑,提出疑难;质理,质询道理。
(7)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盖,句首发语词。我求学时辛勤艰苦的情况大体就是这样。
4.思考探究。
(1)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回答。
(3)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4)根据课文,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作者求学时候的情景。
(学生分小组讨论。) ’
要点提示:
(1)讲述作者本人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专。 、
(2)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主要语句有:
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②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③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④余则绵袍敝衣处其间。
(3)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
(4)要求学生描绘,一是检查学生对课文文句的理解掌握程度。要想准确描述出来,必须理解文句的准确意思,在此基础上,再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二是要学生体会作者求学艰难,从而感受到自己求学的幸福。六、领会文章写作上的基本特点
本文在写作上,注意了记叙、描写、议论三者的自然结合。
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又如写奔走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
七、拓展探究
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写成发言材料,下节课交流。
八、布置作业
1.完成上面“拓展探究”。
2.背诵课文。资料链接一、关于“序”
古人送别时,往往以诗相赠,有时还给这些诗写上一篇序,以介绍有关情况。唐初以后,单独写的临别赠言的文章,也叫序,内容多是勉励、劝慰兼抒发自己胸臆,或对某事发表自己的见解,又叫“赠序”(和“书序”不同)。本文就是明代的名士宋濂写给同乡晚辈的一篇赠序。我们学过的《(指南录)后序》是一篇书序,书序是写在书的前面或后面,意在交待成书的过程、背景等。二、明初散文 ’
明代初期的散文作家大都经历了社会动乱,对治乱兴亡的体验较深,因此创作比较贴近现实。这个时期的主要代表作家有宋濂、刘基、方孝孺等。
宋濂是“开国文臣之首”。他坚持散文要明道致用、宗经师古,强调“辞达”,注意“通变”,要求“因事感触”而为文,所以他的散文内容比较充实,且有一定的艺术功力。刘基则诗文兼长。散文长于议论,风格古朴豪放,锋利遒劲,且富于形象性,《郁离子》《卖柑者言》可为代表。方孝孺是宋濂的学生,继承了宋的文统与道统,且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散文雄健豪放,犀利泼辣,如《蚊对》《指喻》等。
《送东阳马生序》练习
出题人 王珂
《送东阳马生序》从��������������������������、������������������������、�����������������������、生活困顿等几方面,叙述了自己年轻时求学的艰苦经历,意在勉励马生专心学习,刻苦攻读,将来能有所成就。文章从容恳切,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一,基础知识:
1,按课文填空
( )冰坚 弗之( ) 德( )望尊 ( )疑质理 遇其( )( )
足肤( )裂 负( )( )( ) 以( )拥( ) ( )袍( )衣
2,解释加点词:
送东阳马生序: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寓逆旅:
无从致书以观:��������������������������������������������������������计日以还:
以衾拥覆:���������������������������������������������������������������以中有足乐者:
四支僵劲不能动:���������������������������������������������������同舍生皆披绮绣:
3,翻译:
a,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d,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一):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无从致书以观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益慕圣贤这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余幼时即嗜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不敢出一言以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原文中划分层次并概括每一层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记述自己的求学经历,却大篇幅地写老师的严厉,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二):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煜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找出文中两人含通假字的句子并解释其中的通假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中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回忆自己刻苦求学的经历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画线句子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试举一例并说说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和作者当年的学习条件相比,今天的你有哪些优越的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学了课文,你受到了哪些启发?结合本文,说说现代中学生读书应有怎样的苦乐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三)
真是春风得意,这次多亏邮局工作的老同学“帮忙”,给我拍了封“母病危,速回”的电报,捞到了一个回家探亲的机会。半月已过,假期已满。赶到县城,我直奔售票处,买好回部队的车票。
刚离开售票窗口,那个一直守在边上的老人突然拉住我:“去宁波?”我点点头,忽然明白了什么,甩掉了他的手继续朝前走。
“探亲还是出差?”他紧追不舍。“回部队。”我爱理不理的。说实在,经常出门在外,这种人见多了,我猜得出再搭上两句话,他就要说“到部队看儿子,钱被人偷了。想借点路费,回去寄还”这类活,可能还会挤出几滴眼泪,最后还可能拿出一个证件,但其真假只有天知道。
老人一怔:“不,我想请你回部队后替我发个电报。”说着递上了一个信封和10元钱。
我抽出信纸,上有一行话:“妈,儿因部队需要不能回家并到医院服侍您老人家,请妈原谅!小强于宁波。”
我(a愉快h疑惑c吃惊□沉痛)地抬起头,仔细打量着老人:“你自己可以拍封电报给儿子,像这种情况,部队领导会考虑的。”
许久,老人才缓缓地说:“他妈患的是绝症,这几天一清醒过来就要儿子,而小强却在两个月前因公光荣牺牲了,没有办法,只好……”
啊!是这样!我一时竟不知道说什么好,手上的信变得异常入重,仿佛捧着一颗跳动的心。
“我还要到医院去,这事拜托了。”说罢,他双手为我扶正军帽,抚平衣折,转身融入xixirangrang的人流之中。
望着人流中的老人,我庄严地举起右手……
1.读拼音,写汉字:xixirangrang ( )
2.事情发生的地点在( )
a.宁波b.医院c.县城售票处d.部队
3.“你自己可以拍封电报给儿子,像这种情况,部队领导会考虑的。"句中"这种情况"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老人要我到部队后替他发电报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5�用简洁的话概括本文的事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是这样!我一时竟不知道说什么好,手上的信变得异常沉重。”我感到这封信沉重的原因有两个。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望着人流中的老人,我庄严地举起了右手。”“庄严”一词突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对文中老人的思想品质,有以下三种归纳方法,最正确的一种是
a.表现了老人惊人的顽强意志;
b.表现出老人爱亲人的高尚品德;
c.老人具有朴实、善良、富有牺牲精神的高尚品格,是中国真正的脊梁。
课外文言文:
学弈
《孟子》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注:弈:下棋。��数:技艺。���弈秋:人名。��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
缴�(zhuó):系在箭上的绳子。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
其一人专心致志, 虽与之俱学,
弗若之矣 非然也。
2,翻译句子。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成语:“专心致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弈秋教的两个徒弟表现各异,一人“_______________”,一人“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填空)。
5,读了本文,你受到哪些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一):
1,略 2,略
3,分层在“既加冠”前。第一层:叙述作者少睥时代求学的情形,写得书之难。表现作者求学之勤苦。第二层,叙述作者成年后求师的情形,写从师之艰。表明作者求知的渴望和。
4,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老师的严厉是为了突出作者求师的诚恳,生动地表现了他的虔诚和恭敬的态度。突出了他求师的艰难。
阅读(二)答案见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第五单元测试题第197页第二行开始。
阅读(三)答案:
):�1.熙熙攘攘�2.�c�3.母亲在医院患病,请在部队的儿子回来服侍4.不要让妻子在临终前知道儿子已牺牲的消息而受到精神上的打击5.儿子牺牲了,老人却要我以儿子的名义给患绝症的妈妈发电报请假6(1)为老人失去儿子而深受感动7.我决心完成老人的嘱托,并改正自己缺点的决心�8.c
课外文言文答案:
1,得:得到、获得。 诲:教 其:其中 俱:一起,同时。弗:不
然:这样 2,弈秋是全国善于下棋的人。 是因为他的聪明才智不如人吗?不是这样的。 3,一心一意,集中精神。
4,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5,略。
二十四 送东阳马生序江春飞
学习目标:
1、� 朗读背诵课文。
2、�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翻译课文。
3、� 理解作者是如何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后生勤奋学习的。
4、� 培养想象和情感体验能力。
5、� 通过情景练习,进入→角色扮演的学习方法,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创意说明:
本文重在叙述自己年轻时求学的艰苦经历,意在勉励马生专心学习,刻苦攻读,将来能有所成就。文章从容恳切,令人感动,教学中通过设置情境,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培养学生想像和情感体验能力,促使学生好学向上。
学习步骤:
一、新课导入��: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
文学常识介绍:
1、� 介绍作者,学生自读课文注释①和课后资料。
2、� 介绍本文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作为文章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者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不同,它始于唐朝,文人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而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方法。
二、初读课文,疏通学问
1、� 师播放朗读磁带,生听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
2、� 生自由朗读课文。
3、� 生根据注释和词语试译课文。
4、� 四人小组直译课文,教学巡视。
5、� 师生弄清课文大意,师朗诵重要字词注释。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教师提问:
⑴说说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他为什么能够那么做。
⑵文章从哪些方面写其他学生的优越条件,写这些人的目的何在?
⑶本文写作上有什么特点为?
2、� 小组议论
3、� 课堂讨论
明确:
①�� 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老师严厉、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
②“同舍生……火华然者神人”。他们都没有成成学,由此可见,作者在困苦中能够业有所精,德有所成,而处在优越条件下不能有所精,有所能,只能说其用心不专。
③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适当穿插描写,运用对比揭示道理,用切身经历使人感到真诚。
四、情境练习
1、� 教师介绍情境练习的要求。
A、 调动学生已有经验,紧密结合课文解读。
B、 进行情感体验,深入到人物的内心去。
C、 动口、动眼、动手、动脑,进行活动。
D、形式:①一定要紧密结合课文内容。
②�� 都以第一人称进行,可以加入合理的想像。
③�� 六组练习中任选其一。
④�� 可以说,可以写,可以表演。
2、� 出示情境话题。
A、“我”是宋濂――当“我”少时刻苦求学时,“我”认真的说:
――当“我”老来功成名就时,“我”感慨地说:
B、“我”是老师――当“我”悉心教育宋濂时,“我”严厉地说:
――当“我”听闻宋濂的成就时,“我”欣慰地说:
C、“我”是同学――当“我”看到宋濂苦读时,我讥讽地说:
――当“我”听说宋濂做官后,“我”后悔地说:
3、��� 课堂展示,教师点评,揭示学生要学习宋濂艰苦勤奋的学习精神和坚忍不拔的学习态度。
五、课后延伸
1、������������� 生讨论:作者家贫嗜学,乐而忘忧,敬重师长,说说你怎么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的方式?
2、� 宋濂求学过程中的方法和态度有没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六、布置作业
1、� 朗读、背诵课文
2、� 完成作业�本
3、� 写一篇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