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教案(优秀12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这里是可爱的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语文教案(优秀12篇),欢迎参考。

八年级语文教案模板 篇1

教学重点

一、学习生动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

二、学习写读书摘要。

三、了解物候知识的掌握和物候学的研究在农业上的重要意义,激发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春》和《济南的冬天》这两篇课文,还记得里面是怎样分别描写小草的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春天,小草“嫩嫩的,绿绿的”;冬天草色“暗黄”。从“绿绿的”知道春天到了;从“暗黄色”知道冬天已经降临。大自然仿佛会告诉我们气候的信息似的。这是怎样回事呢?今天学习的《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将给人们解释其中的道理。

[板书课题]

(二)通读全文。

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对一些难字难词也已经查阅过字典词典,下面一起读读课文中这几个字词。

[利用课文“预习提示”内的5组字词,让学生个别读,齐读。]

接下来讨论下面几个问题:

1、这篇课文介绍了什么知识?

2、“大自然的语言”比喻什么?

3、对照注解①,说说看,原文标题是《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课文为什么把它改为《大自然的语言》?

[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归纳]

1、课文介绍了物候知识,说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

2、“大自然的语言”用来比喻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把大自然中种种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形象地说明了认识它、研究它的重要性。

3、课文把原来的标题改为“大自然的语言”,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情趣,又很新颖,比直接说“物候学”更容易吸引读者;也更合乎“科学小品”这类文章的特点。

下面再通读全文。先替各自然段标上序号(一至十二),用5分钟时间快读一遍,并思考第一道练习题中的4个小题,填写段的序号。

[学生读、练后简要讨论。]各小题后括号内应填的序号为:

第1题(一至三);第2题(四至五);

第3题(六至十);第4题(十一至十二)。

(三)理清层次,剖析条理。

说明文要把事理说明得清清楚楚,让人读了容易理解,就必须讲究条理性。请同学们围绕课文的中心——物候现象的介绍,划分段落,简要归纳段落大意。

[在解答第一题的基础上,引导讨论,然后归纳]

第1大段(一至三段):从一年四季中自然现象的变化说明什么是物候,并进一步说明物候学和它研究的对象。

第2大段(四至五段):说明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3大段(六至十段):分项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4大段(十一至十二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课文中心明确,条理清晰。请再进一步思考:决定物候现象来临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为什么这样安排?

[讨论后归纳]

说明应有条理,即使是并列的几个方面,也不能任意推测,而是要以一定的标准理清条理,依恰当的顺序逐项说明。课文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是按照从主要(七、八、九段)到次要(十段),从空间(七、八、九段)到时间(十段)的顺序来安排的,并分别用了“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等词语,表明四个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上有所不同。

(四)学习编写读书摘要。

同学们通过几次通读课文和讨论内容、层次,对课文已经大致理解。在阅读实践中,为了加深理解,抓住重点,或是为了记录资料,以备日后使用,我们常常会在大致理解内容之后,做一些读书摘要。摘要,实质上就是对信息进行筛选,要把文章的要点或主要的内容摘录在卡片或笔记本上。摘录的形式,可以是分条的提纲,也可以是浓缩的文字;可以摘引原文的重要语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

今天我们先练习最简单的读书摘要;从课文中选出一些重要的语句,分条抄录在笔记本上,构成本文的“摘要”。第一步,先围绕课文第一道练习中的4个小题,从文章中找出答案,在有关的句子下划一条曲线。第二步,把这些句子分别摘抄在笔记本上,有时可适当调整语句或在句子前、后加上一些词语,使表达完整。

[学生练习,完成后相互交换阅看,订正、补充,加深理解课文内容。再将预先准备的写有“摘要”的小黑板挂出,供学生参考,但要求不必抄教师做的“摘要”。]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是大自然的语言。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2、物候观测应用在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它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3、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四个因素:首先是纬度,第二是经度,第三是高下差异,此外还有古今的差异。

4、物候学研究,首先是为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利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第二课时

(一)交流读书摘要,加深对课文理解。

〔交流二三人后归纳,鼓励学生向课外阅读延伸,经常自觉地做读书摘要〕

(二)继续研讨写法。

这篇课文的写法,除了层次清晰、有条有理这个特点外,还有一个写法特点也值得理解和学习。说明事物的时候,常常要用举例子的方法,举例的多少按照需要而定,可以举一个,也可以举两个甚至更多些。这篇课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而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却举两个例子。[学生读课文]举两个必要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说明文中例子举多举少是有讲究的。读者容易明白的地方举一个例子就可以了,不容易明白的地方就要多举两个例子。近海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如果依次类推,就会误以为春天也一定来得早,一定温暖,但是事实上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接连举了“大连——北京”和“烟台——济南”两个例子加以说明,使人确信无疑。

(三)理解语言的生动性。

这篇说明文的语言很生动。生动的说明才能让人爱读易懂。先请同学们把第一、二段仔仔细细地轻声读两遍。

[同学们自读后教师范读一遍,然后挂上预先准备的小黑板]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回暖。

2、再过两个月,燕子飞来了。

3、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掉到地上。

4、杏花开了,就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叫了,该及时耕作。

要求学生通过比较对照,指出上述语句同课文中相应的语句有什么不同,启发学生了解;两者表达的意思基本相同,但课文的语句要生动得多

[讨论后归纳。]

第1句没有课文中“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这一句生动。“渐渐回暖”是一般的说法;“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则很自然地运用拟人的写法,“沉睡”、“苏醒”两个词用得贴切而生动,具体地喻写了严冬的大地和早春的大地的不同情态。

第2句没有课文中“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这一句生动。“飞来了”是一般的动态叙述;而“翩然归来”是轻松、活泼的动态描写,而且还包含有亲切欢迎回到家来的感情。

第3句没有课文中“……在秋风中籁籁的落下来”这一句生动,“掉到地上”是一般的动态叙述;而“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则是具体、生动的描写,黄叶在秋天纷纷落下的情景,仿佛彩色电影的镜头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第4句没有课文第二段中几个原句生动。那几句紧扣“大自然的语言”,先后用了比喻、拟人的写法,还模仿布谷鸟的叫声,写成催促农民耕作的话“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比直接说“及时耕作”要新鲜、生动得多。

知识点复习

说明文的种类:

1、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可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等进行客观而准确的说明,是为了让读者能够认识、了解了这个或这类事物。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说清楚抽象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等,使读者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

2、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表达方式的使用情况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平实说明文和生动说明文两种。生动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一文在语言上是生动说明与平实说明相结合。

文本赏析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③。”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⑤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教后反思

1、提前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借助字、词典自学字词,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例如,本节课的学生答题的速度和准确性远远超乎教师的预计,可以说是几乎提前完成了教学任务。

2、精心的构思,充分的备课是非常有效果的,尤其在课堂语言的衔接上,只要舍得下功夫,也定有收获。而教材的处理,教学法的运用以及创新突破方面也要舍得花时间,哪怕有一点收获,也是值得庆贺的。多思出智慧,只要想到,就能做到。

3、课件的制作、下载要及早着手,要勤于动手,要勤于动口,外因会促进内因。

(二)需要反思的地方

1、驾驭课堂的能力急待加强。

2、时间分配的还不够好,没有做到从容,镇定。应该少量的设计一点反馈性的练习题,以备课堂需要。同时,这样既重视了能力训练,又加强了基础知识的考察,这不正好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了吗?

其实,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理解和需求具有他相应的灵活性,我们的课堂应该努力实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尊重学生的个体化体验。逐步培养学生能够欣赏他人对文本的见解,也能自由开放发表自己的见解的素质,把语文教学的人文关怀扎扎实实落到实处。

以上是本人对《大自然的语言》案例的整个分析。不管怎么说,这只是一节课,我不能就此来论成败。我只想把它写出来,作为课改进程中的一个靶子,指导我前进:继承好的方面,改进不足的地方。

八年级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用细节描写展示人物内心世界。

2.把握作者感人致深的写作手法。

3.通过揣摩语句,提高写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

1.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

2.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各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用血肉凝结的情谊,体会主人公对同志深厚的爱,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重点难点疑点剖析

◆重点

1.分析作者写作手法感人的原因。

2.体会主人公对战士深厚的情谊。

3.揣摩语句,体会其意蕴。

◆难点

作者的写作手法之所以感人的原因。

◆疑点

文中的外貌及动作描写是如何揭示人物心理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阅相关资料,了解南斯拉夫解放战争的史实。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掌握文中疑难词语。

第1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一、导入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约________分钟)

二、完成课后习题一(约________分钟)

三、分析人物思想感情,探讨这篇文章的感人效果是怎样产生的(约________分钟)

四、课堂练习(约________分钟)

板书设计

体会老妇人的感情:

看炮火连天想老妇人不顾生死

看年老体弱想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看保护遗体想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

看烛光闪烁想老妇人奉献的感情

练习设计

阅读文章“她穿过方场,到了……她在旁边坐了下来。”完成下列题目:

1.从文中摘出关于“她”的动作描写的词语,分析它们表达了“她”怎样的思想感情。

2.文中描写外貌的一句是什么?

3.“她在旁边坐了下来。”揣摩此时老妇人的心理。

辅导练习提示:以学生自 (3)可以让学生口述,不必用文字表达。

教法探讨

1.这篇文章非常感人,读之让人心灵为之震颤,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是采用何种手法来得到这种艺术效果的。

2.本文有许多意味深长的语句,意蕴十分丰富,要引导学生着重体会,在具体方法上可灵活处理,可先让学生提问,教师与学生逐一探讨。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29页~32页。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体会文中反语的运用。

2.领会文章中语句的意蕴,分析其如何体现作者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

3.掌握文中相关知识,扩大知识面。

4.文章语言精彩,细心揣摩可提高写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

l.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

2.讨论法、问答法、诵读法、点拨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l.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质,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2.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重点难点疑点剖析

◆重点

1.分析作者立场鲜明、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

2.把握文中反语的运用。

3.引领学生回顾文中的那段历史,了解文中相关知识,丰富知识面。

◆难点

1.领会作者立场鲜明、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

2.感受作者富有特色的语言。

◆疑点

作者谴责英法联军的行径用了不少反语,这些反语有何作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准备几幅圆明园的图片。

◆学生准备

1.查资料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那段历史。

2.预习课文,准确认读文中的生难词语。

第1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一、展示图片,介绍背景资料及作者,导入课文(约______分钟)

二、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文中相关知识(约________分钟)

三、品味文章精彩的语言,从中分析作者的感情和品质(约____分钟)

板书设计

圆明园的艺术性质和成就:

1.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成就

2.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想像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

3.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练习设计

1.结合句意,写出下边句中加粗词语的同义词。

(1)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

(2)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3)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4)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辅导练习提示:在让学生思考回答问题前,先向学生讲解反语的作用,提醒学生在回答这道题时一定要结合句意,不要仅从词的表面意思来作答。这四个问题的答案没有,只有更好,不应作硬性规定。

教法探讨

1.中国是被掠夺的对象,中国人控诉侵略者是理所当然,然而作者雨果作为侵略国的一员,却能如此仗义执言,可见其胸怀的博大和品格的高尚,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他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这些在教学中应引领学生重点体会。

2.英法联军在中国犯下累累罪行,雨果为何将焚烧圆明园作为抨击侵略者的切入点?要明白这一点,必须对英法联军侵华战争的史实加以介绍,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理解课文,理解雨果。

参考资料

英法联军之役,又称第二次***战争,是1856~1860年英法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1860年8月,英法联军二万五千人从北塘登陆,攻陷大沽,进占天津。9月在通州(今属北京市)八里桥击败清军后,直攻北京。10月英法联军控制北京城,焚掠圆明园,使这个人类文明的奇迹毁于一旦。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篇3

一、教学目的:

初中语文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八年级语文教案(优秀12篇)

二、教学要求:

八年级语文教案(优秀12篇)

2、能利用汉语音识字、学习普通话。

3、学会190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能正确书写,学习在口头和书面语言中运用;认识80个生字,只要求读准字音,不抄不默不考;有一定的识字能力。

4、能联系上下文或查字理解词句的意思。学过的词语大部分能在口头或书面表达中动用。注意语言的积累,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

5、继续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不同的语气。能背育指定的课文。

6、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初步把握课文内容。默读有一定速度,读后能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感受,并就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和别人讨论。

7、能借助字典或有关资料独立阅读程度适合的读物,了解主要内容。逐步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外阅读的习惯。课外阅读不少于30万字。

8、认真倾听别人说话,了解主要内容。能用普通话清楚明白地讲述一件事情,做到语句完整通顺,说话有礼貌。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鼓励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交流,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9、留心周围事物,初步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

能在观察的基础上写出比较具体的内容。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能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想象写出来,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句完整通顺。学会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冒号和引号。坚持写日记

三、教学内容:

本册共有课文30篇。精读课文15篇,略计课文15篇。

四、教学重点:

精读课文是教材的主体,是全书的重点。

1、要突出重点项目的训练。

2、要继续重视词、句、段的训练。

3、要重视朗读的指导和训练。

4、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教学难点:

积累、运用是语文基本功的综合训练,包括读读背背、阅读、口语交际或实践活动、习作共四项。

六、教学措施:

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将在教学中采用以下四步教学法:1、明确目标,自主研讨——初读。明确目标,对阅读教学非常重要,因为只有目标明确,学生才能有攀登高峰的激情,初读才能定向思维,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果。当然目标的确定,要面向全体,有一定的梯度,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因此,我要根据课文的特色和学生的实际设计不同的层次目标。

2、激趣导疑,合作探讨——促思。不明确目标,自主研读的基础上,教者要进一步创设与目标指向相关的良好氛围,激发兴趣,设置悬念,唤起情感,集中反馈。阅读方式将采用小组合作研读,师生交流研读,或互助竞争研读。方法是:读一读,问一问,议一议,品一品,写一写。引导学生求异求新,主动发展。

3、巧设促想,自能解题——深化。自能解题目的过程,就是发展思维,学会创新的过程。因此,这一环节的要求是:教者要善于梳理学生提出的疑问,捕捉“焦点”巧问促思,激发矛盾引起冲突,迸出思维的火花,调动感情参与,达到自能解题

4、点评深化,模拟拓展——创新。点评要以学生完成学习目标的深度和创新思维的广度入手,指导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借助联想、想象进行多向思维,拓展延伸,模拟仿用,迁移创新,从而开发潜能,学会创新。

八年级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科幻小说的及作者的有关常识。

2、扩大词语的掌握范围。

3、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合理想象的写作手法。

4、锻炼想象能力。

过程与方法:自学讨论法,想象交流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破坏大自然必遭报应,懂得珍爱环境的道理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引

预习作业及课前准备:

1、收集科幻小说及作者的相关知识。

2、字词积累与运用。

3、喜欢绘画的同学用漫画的形式来表达课文内容。

4、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哂( )笑 牟( )取 众目睽( )睽 棘( )手 铆( )钉 贪婪( ) 履( )行

5、解释下列词语

哂笑:讥笑。

牟取:谋取名利。

棘手:形容事情难办,象荆棘刺手。

众目睽睽:大家的眼睛都注视着。

莫衷一是: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

任劳任怨:做事不知劳苦,不怕别人埋怨。

逍遥法外:指犯了法的人没有受到法律制裁,仍自由自在。

雨后春笋:春天下雨后竹笋长的很多很快,比喻新事物大量而不断出现。

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的合理,心理很坦然。

不容质疑:不允许有什么怀疑,指真实可信。

一视同仁:同样看待,不分厚薄。

二、导入新课

让学生根据课堂准备展示漫画,解说故事内容。

(教师提议:看漫画的内容是否与课文内容相符,看谁画的最好,看谁表达的最精彩。)

学生交流科幻小说和作者的相关知识。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说说文章的标题“喂──出来”是什么意思。

(相互交流看法)

学生质疑,小组合作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1、文中的故事是否真实?

明确:不会有这样的一个无底洞,但有生活的真实性在里面。

2、� 话题是什么?

明确:环境保护问题。

3、洞真的是无底的么?

明确:表面上是,正象我们的地球,表面上无边无际,实际上已经不堪重负

4、题目用“喂──出来”有什么作用?

明确:首尾呼应,同时有表现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环境污染中将危及人类生存。

5、洞比喻什么?

明确: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

6、文中写了几种人?这几种人的共同特点是什么?生活中人是不是有他们的影子?

明确:为了自己的名利而忙碌的各种人。

7、作者要说明的道理是什么?

明确:一切破坏环境的问题,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到头来危害的的是人类自己。

四、探究活动

1、探讨文章的主题

提示:这篇小说写的比较通俗,但内涵深刻,有关它的主题,有以下几种说法,你同意哪一种?说说理由。

学生看研讨联系二,小组交流讨论。

设置此环节的目的,学生多角度理解,珍视学生独特的理解,感受和体验。

2、想一想,在小说的结尾,那奇怪的叫声以及那块小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天上掉下来那块石头以后,接下来可能还会发生什么?

(这是一个循环式结构,体现了作者“谁制造的祸害,谁去承受”的想法。)

五、布置作业

1、展开合理想象,续写小说结尾,进一步想象生动具体的情节,可以借鉴课文的写法。

(适合表达能力稍弱者)

2、自拟题目,写一篇形式新颖,保护环境的科幻小说。

(适合表达能力较强者)

八年级新学期语文教案 篇5

目标:

1、熟读成诵;

2、品析莲的形象美;

3、感悟诗人的品德

设想:读析品分四块推进

课时:一课时

程序:

八年级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引导学生借助资料大致的了解海明威的作品和风格。

二、能力培养目标

1、结合文中人物的经历和语言分析和揣摩本文的哲理和象征意味。

2、引导学生通过快速阅读抓住主要梗概,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进而对重点段落和人物的内心独白进行细读,揣摩小说的语言和行文特点。

三、德育渗透目标

培养不屈服于命运,凭着勇气、毅力和智慧在艰苦卓绝的环境里进行抗争的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

1、引导学生对重点段落和人物的内心独白进行细读,揣摩小说的语言和行文特点。

2、培养不屈服于命运,凭着勇气、毅力和智慧在艰苦卓绝的环境里进行抗争的精神。

难点:

结合文中人物的经历和语言分析和揣摩本文的。哲理和象征意味。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一个人他十四岁走进拳击场,满脸鲜血可他不肯倒下;十九岁走上战场,二百多块弹片,也没有能让他倒下;写作上的无数艰辛,无数的退稿,无数的失败,还是无法将他打倒;直到晚年两次飞机失事,他都从大火中站了起来;最后,因为不愿意成为弱者,他举枪自杀。这个人是谁呢?他就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欧内斯特·海明威。刚才我们一同欣赏了海明威的简介,下面哪位同学能给大伙说说你印象中的海明威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同学们回答(仁者见仁)教师为同学们总结:是一个硬汉的形象。不但海明威本身是一个“硬汉”,在他留给我们的众多的文学作品当中。也有许多硬汉的形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海明威作品当中的一个著名的硬汉——桑地亚哥

二、新授:

教师为同学们讲述选文之前的情景,好让同学们更加有连续性的解读本文。

教师为同学们布置问题让同学们听多媒体播放本文的录音。

请同学们找一下课文的哪向种方式来描写“老人”

同学们找出本文中的对于老人的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

从以上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什么样的老人

同学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老人具有坚毅、顽强、热爱生活、面对困难不屈服、不认输的性格。

请同学们也仿照海明威的写作手法和写作风格写班内的一个同学。

教师带领同学们来交流。

教师与同学们共同分析文章的“但到了午夜……它们再也没有什么可吃的了”。

本文中还有其它的地方写了老人和鲨鱼搏斗的情景,请同学找一下文章中还有哪一处给你留深刻的印象,请你将它读一读,并说说你的感受。

同学读课文谈感受并找同学点评。

三、拓展深化:

在你读过的文学作品当中有哪些硬汉的形象。请你为大家说一说。

四、作业布置:

读后感一篇。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篇7

这一学期在紧张匆忙中快要结束了,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用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改革课堂教学

从参加新教材培训到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我反复学习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认真反思自身教学实际,研究学生,探究教法,逐步树立起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思想,树立起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焕发语文课堂活力,有助于学生能力提高与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模式启发思维,训练方法为主的自读课文阅读方法、以感知——探究——反思——延伸为主线的重点篇目学习法、以合作——探究——创造——创新为核心的语文活动课等。

二、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焕发课堂活力

应试教学课堂围绕知识目标而展开,储存继承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和体验,但忽视了学生创新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如何激活所需的先前经验,萌动求知欲望呢?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为此,我们仔细研究教育心理,准确把握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积极探索有利于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激励探讨的课堂教学方法。例如在处理每单元的重点篇目时,我始终采用整体感知——合作探究——反思质疑——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组织课堂教学。

这样教学,课堂上感受到的是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教师已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学生再也不是僵化呆板、默默无闻的模范听众。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小组间交流,或挑战权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间互动,环境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教室中再没有阴暗冰冷的“死角”,课堂上充满着流动的阳光,平等、和谐与交流共存,发现、挑战与沉思同在。活跃的思维,频动的闪光点,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教师的授课既源于教材,又不唯教材。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

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质的提高,语文课堂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

三、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学习效率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要求具有新鲜活力的语文课堂不仅要有教学模式的转变,学生思维的开启,更要有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并获取叩开知识大门金钥匙的课堂教学效果。这是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基本要求,也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集中体现。

应试教学课堂总是教师比比划划,总是在如何把知识线条明晰化上动心思,在学习中学生不能亲自体验到获得知识的过程与乐趣,其接受知识的过程间接而单一。新课程要求课堂要以更新教学手段为重点,借助各种媒体和教学资源让学生自主体验、感受,使得师生在探索中经验共享。信息时代多样的媒体和无所不在的网络正好为我们扩展课堂教学的领域,拓宽摄取知识的渠道,为实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平台。

教学中,一改过去课堂上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内容上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结构上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状况,仔细研究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将学生从原有的课堂圈子中“解放”出来,调动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使他们能够在自主探究与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挑战自我,扩展创造性思维。

四、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死教书、教死书不能适应社会对教育的需要,新课程改革正是对今天教师教学观念的挑战。教师应由知识的占有者转化为知识的组织者,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超越课堂的藩篱,将现代教学过程演化为“培养学习者”的过程,实现由“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根本转变。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终身学习的本领。

“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教育的意旨并非知识的累积,而是心智上的能力的发育。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是有限的,所学的知识也受时代的局限,他们要在未来有所作为,要在未来跟上时代,就一定要不断地学习,终身学习,去吸收新东西,更新知识结构。可见,方法的确比知识更为重要,教授方法才是教学的根本。那么,学生对于传授的方法是否能够灵活运用,对学生而言,则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反复的训练过程。

为此,我针对不同的知识板块,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夯实基础——硬笔书法每日一页,字词听写“循环放映”;扩大积累——课外阅读每日一段,读书笔记(摘记)天天都写;训练能力——阅读理解,从总体方法到解题技巧,系统指导,反复锤炼;作文训练——循序渐进,小作文依课文内容随堂布置,借“题”发挥,大作文紧扣课标和中考方向力求既有章法,又有

八年级语文教案 篇8

一、导入:

许多名家都很喜欢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叶圣陶评价它“通体干净,没有多余的字眼”。吴晗赞颂“《背影》“虽然只有一千五百字,但在中学生心目中,‘朱自清’三个字已经和《背影》不可分割”。老师也非常喜欢这篇文章,并且常读常新。请问同学们读完这篇文章有什么感受?(板书课题:背影朱自清)

二、初读课文,思考:

你从中读出了什么?(3分钟)

预设答案:父爱子(呵护体贴)(板书:爱)

(过渡)这个故事让我们非常感动,但这个故事的开端却是这样的:

作为儿子的朱自清,父亲做出这些事,他心里对父亲会有什么样的看法?

预设答案:恨(师引导:对父亲产生这样的心理,合适吗?哪位同学还有更恰当的词语吗?)

不满、不满意、生气、瞧不起等等词语。(板书:不满)

师:文章中哪些地方流露出这种不满、瞧不起的情绪?请同学们找出来。

预设答案:笑他迂、瞧不起等。(拣座位、嘱茶房等,讨好我,我不在意、不耐烦。)

师:本来他是不满的,可是他的情绪在后来慢慢发生变化,父亲做的哪些事,说的哪些话使他的情感发生了变化?

三、读一读,品一品

我对父亲的情感态度有什么变化?情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预设答案:

1、父亲送儿子上车的过程说的四句话,并体会它所含的意思。

(1)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父亲当时急于谋事,在生存的巨大压力之下,忧心如焚,但是儿子在他心目中高于一切,惟恐儿子路上有什么闪失,所以最后决定还是由自己亲自送。

(2)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父亲已经把儿子送上车,已经关照得无微不至,儿子也劝父亲可以走了,而父亲还觉得没有尽够心意,看见站上有卖橘子的,便要去给儿子买橘子。过铁道不容易,自己受点累,能让儿子受用,他是心甘情愿的。他还生怕儿子跟着出来,忘了行李。父亲的关怀真是无微不至。

(3)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惦念路途平安,要等到儿子回到北京来信报平安,才能放心。

(4)进去吧,里边没人。

——走了几步就回头,可见心里还是惦记着儿子,依依不舍。又想到儿子所带的行李,叫儿子小心,什么都为儿子着想。

(这些话含蓄着许多怜惜、体贴、依依不舍的意思)

2、找出文中描写父亲买橘子的动作(至少五个)并分析其作用。

动作:走、探、穿、爬、攀、缩

作用:突出父亲行动的艰难,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

(板书:感动理解谅解)

师:朱自清对父亲情感变化由不满、不耐烦转变为感动,同学们找出了原因并分析的很好,现在,咱们设想一下:假如你是朱自清,看到父亲去给你买橘子时行动艰难的背影,你是怎么想的,会默默地对他说些什么?(示例:父亲,茫茫人海中,我看到了你的背影。你虽然不完美,甚至特别迂,但只有你,和我有着剪不断的血缘亲情。我的父亲,你行动那么笨拙、迟缓,还去给我买橘子,你对我的爱让我感动。)

四、读最后一段,理解父子之间的亲情。

(过渡)朱自清与父亲车站送别之后,他的内心可能受到一些触动,他对父亲多了一点谅解、理解,但他真的读懂了父亲的爱吗?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候,这篇文章又写于什么时候呢?

(1917年——1925年)

八年后才写父亲的背影,可见他与父亲的矛盾并没有完全化解,甚至还出现了很多不愉快的事情,是什么事情呢?

但又是什么样的事情让儿子完全读懂了父亲呢?请同学们朗读最后一段,找出他读懂父亲的语句。

预设答案:文段开头,我理解了他的不易;“哪知”“触目伤怀”,表达父亲的心境,两个“自然”表达了我对父亲的理解。“忘却我的不好”,表现了父亲对我的谅解,表现了我对自己行为的反思。“晶莹的泪光”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思念。

师:爱,需要理解,需要谅解,需要忘却,才能弥补生活中的矛盾。朱自清的父亲正是看到这篇《背影》,才真正原谅了儿子。

五、布置写作作业:

(根据板书小结)这篇文章,让朱自清的父亲情绪激动,继而老泪纵横。我们的生活中,父母和子女,难免会有隔膜和不快,但只有理解、谅解,才能懂得爱,才可以弥补亲人间的裂痕,填平代沟。

你与爸爸妈妈之间有过矛盾吗?你又是如何化解矛盾的?请你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小练笔,抒发真情。

八年级语文教案 篇9

知识与技能

1.简单了解作者,熟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观点。

2.把握哲理散文的特点,得到有益的人生启迪。

过程与方法

朗读、批注、共鸣、争鸣多种方式相结合,辩证地理解作品内涵及作者感情。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思索人生,能够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

第1课时 《永久的生命》

1.整体感知,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重点)

2.精读品味,欣赏富有哲理的语言及欲扬先抑写法的妙处。(难点)

3.思考延伸,思索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树立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永久而不朽;也有人说,世上没有永恒的春天,亦没有永久的生命。生命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让我们来听听作家严文井的答案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把握课文,整体感知

提问1:通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哪几层意思?

明确:课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先谈生命的易逝;再谈生命的永久;最后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三个层次,条理清晰,章法井然。

提问2:作者对生命有哪些感悟?这些感悟矛盾吗?

明确:作者先是感悟到生命的易逝,一个人拥有的一切包括青春、健康甚至器官都可能失去,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作者又感悟到生命的永久,生命是生生不息的,个体的生命终将以新的形式永久存在。这些感悟看似矛盾,其实是不矛盾的。就个体而言,生命是脆弱的,易逝的;就生命的整体而言,它又是延绵不绝的,永久存在的。

提问3:文章第二自然段用“地面上的小草”比喻什么?

明确: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能够不断地创造新的生命。

提问4:课文写对生命的感悟,开始说“我们都非常可怜!”后来又说“这就是奇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作者写对生命的感悟,使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先写生命的易逝,人们的无奈与可怜,感情转入低谷;接着用“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一转,描写生命的神奇,个体生命有限,集体生命无穷,生命永久不朽,值得赞美;最后联系生活实际,要以爱情来赞美生命,感情高亢,给人以磅礴的力量。这样写,前后对比,把对生命的思考引向更深层次,同时使行文有了波澜,更能够打动人心。

提问5:作者为什么赞美生命?

明确:因为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目标导学二:深度解读,思考人生

提问6:联系实际,怎样理解“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

明确:生命像花朵一样,最终必将凋零。但是,生命的意义不是去哀伤,而是在凋零之前,给世界以色彩,以芬芳,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这样的生命,将和世界一起,获得永存。

提问7:你对生命有哪些思考?请用比喻的修辞,写几句话和同桌交流。

明确:这个练习,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人生观,学生对生命思考的深度和广度,而且要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交流欣赏中发现精彩的表达,并推荐给全班欣赏。

三、板书设计

永久的生命生命的易逝

生命的永久

生命的赞歌珍惜时间

建功立业

奉献社会

获得永恒

第2课时 《我为什么而活着》

1.了解作者罗素,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理解作者活着的三条理由,感受作者博大的胸怀。

3.思考自己的人生,从文中得到有益的启迪。

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

复习回顾《要生活得写意》的主要内容,导入新课学习。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整体感知

提问1:你了解罗素吗?和同学分享你所知道的。

明确:伯特兰·罗素(1872—1970),二十世纪英国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无神论者,也是二十世纪西方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学者和和平主义社会活动家之一。1950年,罗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其“多样且重要的作品,持续不断地追求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他的代表作品有《幸福之路》《西方哲学史》《数学原理》《物的分析》等。

提问2:自由朗读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活着。

明确:作者在这篇短文中,开门见山地回答文章标题提出的问题,他活着的三个理由或三个目标是:第一,对爱情的渴望;第二,对知识的追求;第三,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作者用“纯洁”“强烈”两个词来形容这三种感情,它们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

目标导学二:理解课文,把握内涵

提问3:作者为什么把追求爱情作为活着的第一条理由?

明确:作者说,追求爱情,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爱情可以带来狂喜;第二,爱情可以解除孤寂;第三,爱情的结合可以使人看到想象的`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总之,爱情使人生活得更加美好;追求爱情,则是追求人生的境界。在这里,作者把爱情描写得极其美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提问4:作者为什么追求知识?

明确:一是可以了解人的心灵;二是可以了解星辰为什么发光;三是能够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这三方面实际上包含了人类知识的几个重要方面:人类、自然和社会。

提问5:作者活着的第三条理由是什么?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胸怀?

明确: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作者耳边经常回响起痛苦的呼号,眼前浮现饥饿的儿童,被压迫者折磨的受害者和孤苦无依的老人。在这里表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博大胸怀。但作者同时也不得不承认,他对苦难往往无能为力,这就使人更加痛苦。

提问6:你是如何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的?

明确:这段话再次重申活着的理由,并表明对自己一生的肯定。确实,爱情、知识、同情,写在了罗素生活的旗帜上,高高飘扬。他的追求爱情,追求知识,关爱人类,从不同角度塑造了伟人罗素。他追求爱情,他说:“在我所爱的那些女人身上,我欠下了很大的人情,如果不是她们,我的心地将偏狭得多。”他追求知识,生命不息,写作不辍,一生留下七十多部著作和无数文章,他把自己所有的智慧和力量都献给了人类。他从小失去父母,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关爱人类,反对战争,反抗独裁专制,追求世界和平。年轻时因反战而锒铛入狱,在他老迈的晚年,仍致力于禁核运动,为此奔走呼号,创立和平基金会。就在他逝世的当天,还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忧心忡忡。这一切缘于他对人类的同情和爱心。

这篇文章,可看作罗素生活的宣言书,这其实也是古今中外许多伟人共同的人生准则,具有普遍意义,所以它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目标导学三:思考人生,得到启迪

提问7:你想过自己为什么活着吗?请写几条自己活着的理由或者自己的追求目标。

明确:让学生敞开心扉自由诉说,但要注意往积极方面引导。

三、板书设计

我为什么而活着对爱情的渴望带来狂喜

解除孤寂

看到天堂

对知识的追求了解心灵

了解星辰

理解力量

对人类的同情孩子受饥荒煎熬

无辜者饱受折磨

老人们变成累赘博大胸怀

可取之处

这两篇散文,属于哲理散文,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敏锐思考,其与众不同的个性特点,征服了广大读者。学习这样的文章,既要充分理解作者的观点,产生深深的共鸣,又要有自己的思考,敢于与作者争鸣,深化对人生价值的认识。所以,在教学时设计了共鸣和争鸣环节,让学生既能汲取人类思想的精华,又能辩证地对待前人观点,真正做到“不唯上,不唯书”。

不足之处

哲理散文侧重对情感的抒发,所以老师的引导占主导,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八年级语文教案 篇10

1.字词:

真挚——真诚恳切(多指感情)。

钦佩——敬重佩服。

公仆——为公众服务的人。

抑郁——心有愤恨,不能诉说而烦闷。

气质——指人的相当稳定的个性特点,如活泼、直爽、沉静、浮躁等。

直觉——未经充分逻辑推理的直观。

2.关于悼词:

悼词,对死者表示哀悼的文辞。它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

(1)介绍死者逝世前的身份、职务、逝世原因和时间及终年岁数;

(2)追怀死者生平业绩,并充分肯定其社会意义和价值;

(3)表示对死者的悼念,激励生者。按表达方式分,悼词可分为记叙式悼词、议论式悼词和抒情式悼词三种。

本文是议论式悼词。这篇悼词近600字,仅有30多个字谈到居里夫人的科学功绩,其他都用来赞扬她的品德力量。爱因斯坦在这里不仅仅追怀居里夫人为世界留下的彪炳功勋,更是追念其日月经天、江河行地的浩然正气,归真反璞、贫贱不移的一片丹心,高度赞扬其高风亮节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深远意义,抒发其无限的钦慕之情。

3.主要内容:

第1段,开宗明义,阐明像居里夫人这样崇高的人物,其道德品质要比其业绩更具有深远的时代和历史的意义。这段共三句话,一句比一句更肯定道德品质的意义。第一句中,“不仅仅”强调对于居里夫人的追念一定要超出“她的工作成果”的范围。“在道德品质方面”紧承上句,点明那追念应该超出的部分。第二句将“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前置,明确并突出道德品质的价值。“即使”先退一步,然后以道德品质对于才智的作用更进一步说明其价值。

第2段,纵笔酣写居里夫人伟大的人格和无以伦比的气质。作者在这里连用排比句,一气呵成,文笔奔放,尽情抒发对居里夫人的无限钦佩之情。“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永远不给自满留下任何余地”,“这是一种无法用任何艺术气质来解脱的少见的严肃性”,这些十分肯定的语句都浸透了演讲者无尽的颂赞。

第3段,照应了第1段的第三句话,阐明居里夫人的科学功绩是与其工作的热忱和顽强分不开的。

第4段,只一句话,照应了第1段的第二句话,极高地赞颂居里夫人的品格和热忱更是后世永远不会忘怀的,她将激励成千上万的莘莘学子,在未来科学探索的荆棘之途中,前仆后继,使科学事业不断走向光明。句中“哪怕”“只要”以肯定的语气阐明只需居里夫人的品格与热忱的“一小部分”,就足以使欧洲面临光明的未来。

这四段之间的关系是:第1段提出基本观点;第2段在提出观点的基础上阐释居里夫人有哪些品格;第3段从居里夫人伟大的科学功绩同样离不开她的热忱与顽强的角度说明其人格的深远意义;第4段照应第1段,仅以对欧洲的影响为例。再一次肯定居里夫人的人格力量。

这篇悼词与《居里夫人传略》不同,其意图在于阐明、颂扬居里夫人的品格及其力量,揭示这些品格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深远意义,抒发深切的钦慕之情,而不在于记述居里夫人的事迹与功绩。因此,这篇悼词的语言热情奔放、真挚强烈,同时展示了演讲者——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一位追求真理的巨人,对于挚友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展示了其自身所独有的超迈洒脱,境界阔大、豪放的伟人气质,而这种气质同居里夫人的品格一样,强烈地感染着读者。

八年级语文教案 篇11

一、导入

大雁,我们并不陌生,那么,你对大雁有哪些了解呢?(课件展示大雁图片)

刚才同学们谈的是自己眼中的大雁,那么,大雁在环境保护主义者眼里又会是什么样呢?今天就让我们随着美国环境保护主义者利奥波德一起走进《大雁归来》的世界。 (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A给下列红字注音。

迁徙(xǐ)雾霭(ǎi)窥(kuī)探缄(jiān)默

狩(shòu)猎凋(diāo)零滑翔(×iáng)顾忌(jì)

B解释下列词语。

凋零:凋谢零落。

迁徙:迁移。

缄默:闭口不说话。

窥探:暗中察看。

雾霭:雾气。

狩猎:打猎。

顾忌:恐怕对人或对事情不利而有顾虑。

目空一切:形容骄傲自大,什么都看不起。

(2)作者及《沙乡年鉴》简介

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环境保护主义者。

《沙乡年鉴》是享誉世界的美国伦理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逝世后出版的著作。它问世于1949年。

《沙乡年鉴》是一本自然随笔和哲学论文集。在随笔中,利奥波德以抒情的文学手法描述了大自然的绚丽多彩,栩栩如生地记叙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搏斗,如歌如泣地叙述抒发了崇尚自然的情趣。在他的文章里,可以看到大自然的威力,也可以看出他对人类为自身利益蹂躏自然而发出的悲叹。

三、整体感知

教师配乐范读,学生听读。并概括要点,把握文意。课件展示问题组:

1、作者对大雁作了哪些描写?这些描写突出了大雁哪些个性特点?

明确:文章描写了三月大雁的归来,觅食前后的鸣叫,孤雁,四月间群居沼泽时的鸣叫,即归来、觅食、集会。

大雁是具有灵性的侯鸟,是报春使者,善群居,重友情,有联合观念。

2、文章的主旨是什么?明确:作者认为大雁是人类的伙伴,动物使地球充满生机,充满诗意,充满乐趣,人类应该珍爱有益无损的动物,与动物和谐共处。一言以蔽之,即人类应该保护野生动物、珍爱野生动物。

学生速读,小组自由讨论明确。教师参与其中,适当点拨,全班明确。

四、讨论探究

1、文中作者多用拟人手法描写大雁,找一找这样的句子,读出来,并体会其作用。

作用:(1)使文章充满生动性和趣味性。

(2)表达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2、作者在大雁身上找到了哪些失去的东西?

作者找到了善性、友情、亲情,找到了联合的观念,找到了大自然的诗情。

五、品读赏析

体会本文独特的写法。感受浓郁的思想感情。

师点拔:有人说这篇文章是知识性、形象性、抒情性的完美结合,请同学们选择这三点中的一点进行探索,探究方式:例子+评定。

(1)探究知识性:

明确:飞行路线之直,雁队的数字分析等知识都是作者自己苦心孤诣的发现,为人们闻所未闻。

(2)品味形象性:明确:本文多用拟人手法描写大雁,大雁的形象在作者笔下,跃然纸上,声情并茂。

如:春雁归来时的热情低语,向水洼池塘问好,觅食前后鸣叫,似乎先有场辩论,返回后还会论述食物的价值;晚上大雁群居沼泽集会,发言,激烈的辩论,深沉的总结,稀疏的谈论,形象的描写,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另外,衬托手法的运用也为文章增色不少,如主教雀、花鼠衬托大雁的坚定不移,乌鸦衬托大雁飞行路线笔直。

(3)感受抒情性:

体会下列句子,说说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

②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叫起来,似乎它们溅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上的冬天。

③在我们的农场,可以根据两个数字来衡量春天的富足:所种的松树和停留的大雁。

④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从三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

学生分小组讨论,赏析,谈感受:

明确:

1、大雁是春天真正的使者,大雁给人们带来了春天的生机,春天的希望,春天的喜悦,在作者心目中,大雁像人类一样具有灵性。

2、古来的大雁让香蒲乃万物摆脱了冬日的严寒,香蒲乃至万物迎来春天,欣欣向荣,生动形象。

3、这表现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珍视。

4、、春分后大雁回归,它离开了食品丰足、冬季温暖的南方,最后来到阳光充足、夏季僻静的北极,生育小雁。迁徙中的大雁,它的鸣叫,是带着野性的诗歌,给整个大陆带来诗意。作者觉得大雁是非常可爱的动物,大雁是人类的朋友,他喜欢大雁。

六、课堂小结

作者是一个“爱鸟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充溢在字里行间,正因为这种对动物怀有的真挚感情,所以他才能观察得这么细致,也才能描写得这么美妙。学习时,我们要像作者那样怀着一颗热爱自然、珍惜动物的心去品味作品,用心学习作者的描写手法。

七、拓展训练

让学生回顾学过的诗歌,积累有关写“雁”的诗句。例如:

1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

2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李白

3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

4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范仲淹

5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纹、 ——张若虚

八、作业布置

1、你积累了哪些优美的句子,请尝试仿写。

2、拟人修辞手法的写作尝试:写写家里的小动物。

3、了解中国动物保护现状。

4、寻找关于大雁的诗歌阅读。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篇12

本学期我担任八年级5、6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八年级是初中三年中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学生经过七年级一年的适应后,对初中语文的特点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为更进一步地搞好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特制定此计划:

一、学情分析

八年级5、6班上学期的期末学习质量检测中,5班学困生成绩有所进步,但尖子生不突出;6班尖子生多,但两极分化现象严重。一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认真,不能有效按新课程标准学习,增加了教学的难度。

二、组织好课堂教学的环节,注重课堂的实效性。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和认真备课(注重备学情、注重备教材要有灵活性)。做好准备工作后,按照新课程标准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施课堂教育教学。我将采取以下步骤来进行课堂教育教学:学生准备好工具书自主阅读扫清字词障碍(做积累),学会有感情地读课文,感悟文章的内涵,注重默读及其速度,揣摩词语在一定语境中的作用。随后结合课后习题及学生阅读中质疑而分组合作交流、展开课题探究。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可以交叉进行。从而把语文建构成培养方法与技能、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在一学年的学习适应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学习经验,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没有必要地的多讲,而是以师生互动形式解决疑难,帮助指导学生更好的'理解阅读,理清阅读思路为写作奠定准备知识与技能。

三、注重第二课堂活动,建构大语文教育教学。

课堂教育教学受时空限制而满足不了大语文教育教学的需要,课堂教育教学也难免有所疏漏。为了弥补这些不足,完成大语文的建构,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是一种有效途径。具体采取如下措施:口语表诉一天的随想,1--2分钟,由学生轮流讲和记录。结合综合学习做专题说话练习,增强口语交际能力。结合教导处和校团委的活动安排及语文学科特点,利用主题班团会的时间及重大节日、纪念日的时间举办相关演讲活动或根据教材提供的综合性活动。

四、作业的批改与辅导

精心地选取作业并按留语文作业的标准做到认真地保质保量地批改,并写上指明改正努力方向的鼓励性批语。在批辅作业中把好学生写字关。做好优秀生和学困生的辅导工作,优秀生学有余地,便加大对他们阅读的质量辅导,既指导如何选取课外阅读对象,又要指导阅读方法。辅导他们如何写作出更加精美的文章。学困生基础差底子薄,适当地给予补基础甚至做好个别辅导,使之迎头赶上。无论对优秀生还是对学困生,都要做写作指导,主要是采取讲解如何写日记,并让学生坚持写日记或"每日一练"。扩大语文课外阅读量。这样促进全班语言文学水平的提高。

五、德育工作融入课堂和课外活动中。

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的基础的富有人文素养的学科,德育是一种重要的语文素养。因此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要地位。课堂上时刻挖掘阅读中的情感体验,注重审美情趣。课外活动集中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及理想信念的教育。

六、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在七年级一年的语文教学中,我看到了学生的语文成绩是很不理想的。经过反思做如下改进措施。

1、加强文字书写的整洁和准确工作。严格要求学生的作业及练笔时文字书写工夫。力争在本学期此方面有根本改观。

2、加强课外阅读量及指导,提高阅读水平。仅仅靠一本教材是无法提高母语水平和语文素养的。利用我校的网络优势指导学生读书。

3、进一步培养学生动笔学习的习惯。如教会学生在书本上圈、点、批、注。养成预习时做笔记、课堂做笔记、课余时间整理笔记习惯。

4、作业布置形式。加强利用好学案等辅助资料,同时弱化课后习题的作业,而是把它作为直接练习,个别的可以布置书面作业。注重每日练笔。如此,即不忽视基础知识与技能,又提高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

七、本计划应达到的目标:

1、通过本学期的教学的要想尽一切办法稳定优秀率,提高及格率。

2、实行分层教学,集中抓5班的尖子生和6班的学困生。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