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三首》教案(10篇)

合同党小组我成语条谜语工作个人介绍名句古诗入团总结工作文明名句新闻稿教案了防控急转弯辛弃疾说说建军节:颁奖章程陶渊明工作具体内容造句资料纪要工作说明书文明工作安排名词!课件同义词廉洁口号誓词了入团申请个人表现反思近义词。为大家精心整理了《诗经三首》教案(10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诗经三首 篇1

昆山市一中  朱湘前

[教学目的]

1、了解古代劳动人民向往追之美好爱情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重章叠句的形式即《诗经》的表现手法。

3、掌握下列字、词的音和义:臣鸠、窈窕、逑、荇莱、寤寐、蒹葭、无、恬、涣、埘、址、桀。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诵读的要领,掌握诵读技巧。

2、《诗经》的内容理解。

[教学时数]  二教时

第一教时

一、导语 设计

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郎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今天我们学习的三首诗均出自于《诗经》。

二、解题

《诗经》本称“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诗经》,是我国第一郎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编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

《论语》说:“不学诗,无以言。”占人认为经过诗教,可以导致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范读课文,结合注释,扫除文字障碍,可采用投影。

雎鸠(jiū):一种水鸟。     窈窕(yáotiá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              荇(xìng)菜: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ǔmèi)这里指时时。寤,醒着。寐,睡着。   蒹葭(jiānjiā):芦苇。

唏(xī):干。              坻(chí):水中的小洲或高地。

佸(sì):水边。            埘(shí):在墙壁上做成的鸡窝。

涘(hu6):相聚、相会。     桀:通“橛”,为栖鸡做的木架。

(2)初步感知诗歌的形式特点。

①题目取自于句首。

②基本句式是四言。

③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章节,意义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变。

④为了获得声韵上的美感,:《诗经》中大量使用了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3)概括每首诗的主要内容。

《关雎》写的是诗人对河边摘荇菜的美丽姑娘的爱恋。

《蒹葭》是一篇美丽的情歌,相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饱含无限情意。

《君子于役》写妻子怀念行役无期不能归家的丈夫。

四、布置作业

熟读全文,口译全文。

第二教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具体研习

1、从内容上来说这三首古诗有一个共同特点,都表达了作者对所爱之人的思念。

《关雎》里有“寤寐求之”、“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等句。诗人从夜不能寐到主动接近,表达了对采荇菜姑娘的无限倾慕和大胆追求。

在《国风》中,最集中的是关于恋爱和婚姻的诗。在《诗经》时代,在某些地域,对男女交往的限制还不像后代那样严格,由此我们在这些诗中可以看到年轻小伙对美丽姑娘的大胆追求。

《蒹葭》“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表达了诗人追求所爱的坚强意志。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说明爱的路上困难重重,道路曲折。

“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址”表达相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意。

2、从总体上说,社会的制约是逐渐严格起来的,恋人们对自己的行动,不得不有所拘束。于是我们在《国风》里看到许多情诗,咏唱迷惘感伤和可求而不可得的爱情。在后人看来,这也许是一种含蓄微妙的艺术表现,但在当时,恐怕主要是压抑的情感的自然流露。

一切诗歌的艺术风格都不是无缘无故地形成的。明朗热烈的风格,必是情感自由奔放的产物;含蓄委曲的表达,总是感情压抑的结果。

《君子于役》:“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君子于役,苟无饥渴!”表达了一个妻子对行役无期不能归家的丈夫的深深思念和牵挂。《国风》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政治批评和道德批评的诗,反映了社会下层民众对上层统治者的不满。诗中表达了对于从军生活的厌倦,对和平社会中家庭生活的留恋,却并不直接表示反对战争,指斥那些把自己召去服役的人。诗中的情绪也是哀怨为主,几乎没有愤怒。诗人所抒发的情感,既是克制的,又是真实的。

3、《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它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的开头。

《关雎》中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借眼前景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同时关雎和鸠,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

《蒹葭》里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绘在一个秋日的清晨,诗人来到河边,为的是追寻那思慕的人儿,而芦苇丛却呈现出冷寂与落寞的气氛。

《君子于役》里的“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以傍晚牛羊归家的情景为背景,渲染妻子对远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

4、《诗经》的语言特点。

学生朗读归纳,体会作用。

(1)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但杂言句式所占比例很低,以四言句为主干。可由此推想,当时演唱的《诗经》音乐旋律是比较平稳的、简单的。

(2)常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节,意义和字面只有少数的改变。

《蒹葭》全篇3章12句,只变动了十几个字,不但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爱情道路的曲折绵长,伊人虽近在咫尺,但又遥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在现代歌曲中,还常看到这种情况,这说不上影响,却有古今相通的道理。

通过小组朗读体会。

作为歌谣,为了获得声音上的美感,《诗经》中大量使用了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在古汉语的规则中,这类词汇扼抵是形容词,所以也有助于表达曲折幽隐的感情,苗绘精彩美丽的自然。

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例子,并体会其作用。

《关雎》中“关关”(叠字)形容鸟叫声,“窈窕”(叠韵)表现淑女向美丽,“参差”(双声)描绘水草的犬态,“辗转”(叠韵)刻画出因相思而不能人眠的情状,既有和谐的声音,又有生动的形象。

《蒹葭》中的“苍苍”、“萋萋”、‘采采”(叠字)形容芦苇茂盛的样子,为下文“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作了辅垫,渲染了气氛。

通过全体朗读体会。

三、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诗经三首》 篇2

[教学目的]

1.了解古代劳动人民向往追之美好爱情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重章叠句的形式1《诗经》的表现手法。

3.掌握下列字、词的音和义:臣鸠、窈窕、逑、荇莱、寤寐、蒹葭、无、恬、涣、埘、址、桀。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诵读的要领,掌握诵读·勺技巧。

2.《诗经》的内容理解。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鉴赏、背诵、讨论、比较。

媒体设计

图片、音乐、录音。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郎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朱,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今天我们学习的三首诗均出自于《诗经》。

二、解题

《诗经》本称“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诗经》,是我国第一郎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编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

《论语》说:“不学诗,无以言。”占人认为经过诗教,可以导致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范读课文,结合注释,扫除文字障碍,可采用投影。

雎鸠(jiū):一种水鸟。

窈窕(yáotiá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

荇(xìng)菜: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ǔmèi〕这里指时时。寤,醒着。寐,睡着。

蒹葭(jiānjiā):芦苇。

唏(xī):干。

坻(chí):水中的小洲或高地。

佸(sì〕:水边。

埘(shí):在墙壁上做成的鸡窝。

涘(hu6):相聚、相会。

桀:通“橛”,为栖鸡做的木架。

(2)初步感知诗歌的形式特点。

①题目取自于句首。

②基本句式是四言。

③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乙章节,意义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变。

④为了获得声韵上的美感,:诗经》中大量使用了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3)概括每首诗的主要内容。

《关雎》写的是诗人对河边摘荇菜的美丽姑娘的爱恋。

《蒹葭》是一篇美丽的情歌,相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饱含无限情意。

《君子于役》写妻子怀念行役无期不能归家的丈夫。

四、布置作业

熟读全文,口译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具体研习

1.从内容上来说这三首古诗有一个共同特点,都表达了作者对所爱之人的思念。

《关雎》里有“寤寐求之”、“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等句。诗人从夜不能寐到主动接近,表达了对采荇菜姑娘的无限倾慕和大胆追求。

在《国风》中,最集中的是关于恋爱和婚姻的诗。在《诗经》时代,在某些地域,对男女交往的限制还不像后代那样严格,由此我们在这些诗中可以看到年轻小伙对美丽姑娘的大胆追求。

《蒹葭》“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表达了诗人追求所爱的坚强意志。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说明爱的路上困难重重,道路曲折。

“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址”表达相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意。

2.从总体上说,社会的制约是逐渐严格起来的,恋人们对自己的行动,不得不有所拘束。于是我们在《国风》里看到许多情诗,咏唱迷惘感伤和可求而不可得的爱情。在后人看来,这也许是一种含蓄微妙的艺术表现,但在当时,恐怕主要是压抑的情感的自然流露。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陈风·月出》)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兮,不可泳思。江之永兮,不可方思。

(《周南·汉广》)

一切诗歌的艺术风格都不是无缘无故地形成的。明朗热烈的风格,必是情感自由奔放的产物;含蓄委曲的表达,总是感情压抑的结果。

《君子于役》:“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君子于役,苟无饥渴!”表达了一个妻子对行役无期不能归家的丈夫的深深思念和牵挂。《国风》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政治批评和道德批评的诗,反映了社会下层民众对上层统治者的不满。诗中表达了对于从军生活的厌倦,对和平社会中家庭生活的留恋,却并不直接表示反对战争,指斥那些把自己召去服役的人。诗中的情绪也是哀怨为主,几乎没有愤怒。诗人所抒发的情感,既是克制的,又是真实的。

3.《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它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的开头。

《关雎》中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借眼前景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同时关雎和鸠,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

《蒹葭》里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绘在一个秋日的清晨,诗人来到河边,为的是追寻那思慕的人儿,而芦苇丛却呈现出冷寂与落寞的气氛。

《君子于役》里的“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以傍晚牛羊归家的情景为背景,渲染妻子对远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

4.《诗经》的语言特点。

学生朗读归纳,体会作用。

(1)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但杂言句式所占比例很低,以四言句为主干。可由此推想,当时演唱的《诗经》音乐旋律是比较平稳的、简单的。

(2)常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节,意义和字面只有少数的改变。

《蒹葭》全篇3章12句,只变动了十几个字,不但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爱情道路的曲折绵长,伊人虽近在咫尺,但又遥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在现代歌曲中,还常看到这种情况,这说不上影响,却有古今相通的道理。

通过小组朗读体会。

作为歌谣,为了获得声音上的美感,《诗经》中大量使用了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在古汉语的规则中,这类词汇扼抵是形容词,所以也有助于表达曲折幽隐的感情,苗绘精彩美丽的自然。

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例子,并体会其作用。

《关雎》中“关关”(叠字)形容j、鸟叫声,“窈窕”(叠韵)表现淑女向美丽,“参差”(双声)描绘水草的犬态,“辗转”(叠韵)刻画出因相思而不能人眠的情状,既有和谐的声音,又有生动的形象。

《蒹葭》中的“苍苍”、“萋萋”、‘采采”(叠字)形容芦苇茂盛的样子,为下文“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作了辅垫,渲染了气氛。

通过全体朗读体会。

三、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诗经三首》 篇3

《诗经》三首

晨读课堂

【字词拓展】

i(一)辨清字音

《卫风·氓》

氓méng    蚩chī    愆qiān    将qiāng

诡guǐ    垣yuán  筮shì    咎jiù

于xū    说tuō    陨yǔn    徂cú

汤shāng    渐jiān    靡mǐ    夙sù

隰xí    泮pàn

。《秦风·无衣》

泽zé    戟jǐ    偕xié

《邶风·静女》

邶bèi    姝shū    隅yú    见xiàn

踟chí    蹰chú    娈luán    炜wěi

说yue    怿yi    归荑kuìtí  洵xún

(二)通假字

于嗟鸠兮(“于”通“吁”。叹息)

犹可说也(“说”通“脱”,脱身)

隰则有泮  (“泮”通“畔”,边岸)

说怿女美(“说”通“悦”,喜爱)

自牧归荑(“归”通“馈”,赠)

(三)一词多义

言:言既遂矣(句首助词)

静言思之(相当于“而”)

于:王于兴师(语助词)

俟我于城隅(介词,在)

以:秋以为期(把,介词)

以望复关(而,连词)

(四)古今异义

泣涕涟涟:泣涕,古义为眼泪,今义为鼻涕。

总角之宴:宴,古义为欢聚,今义为酒席。

【作文万花筒】

(一)《诗经>中的诗句有些生动形象,极富表现力;

有些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桃之天天,灼灼其华”,“宴尔新昏”,“一日不见,如三

秋兮”,“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既明且哲,以保其身”等便是。

(二)吟诵爱情的名句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爱情,一个古老

而常新的话题,历代文人墨客从各自的人生体验和对生

活的见解出发,反复吟诵着爱情这一主题,留下了浩如

烟海的篇章和千古名句:初恋的羞涩,热恋的烦恼,心灵

的默契,爱情的坚贞,离别的相思,背叛的幽怨等等方面

在爱情诗词中都有细腻生动的表现。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

2.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

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上邪》)

3.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一    (唐·王维《相思》)

4.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

(唐·皇甫松《采莲子》)

5.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唐·鱼玄机《江陵愁望有寄》)

6.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宋·柳永《凤栖梧》)

7.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宋·陆游《钗头风》)

8.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宋·贺铸《青玉案》)

(三)从戎报国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一向受到人

们的推崇。以保家卫国的军旅生活为题材的诗

歌无以数计,流传下来不少脍炙人口的佳句。

1.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

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焕《凉州词》)

3.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李白《子夜吴歌》)

4.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李白《塞下曲》)

5.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祖咏《望蓟门》)

6.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王翰《凉州词》)

7.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王昌龄《出塞》)

8.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9.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高适《燕歌行》)

10.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戴叔伦《塞上曲》)

11.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

朝天阙。(岳飞《满江红》)

12.国仇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陆游《长歌行》)

13.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精彩回放

【课文译文】

氓(抱布贸丝)

那人敦厚老实样,抱布换丝装得像。

其实不是来换丝,找我有事要商量。

送你回去过淇水,到了顿丘不忍回。

不是我愿误婚期,你无良媒定婚配。

请你别生我的气,凉爽秋季为婚期。

登上毁坏的墙垣,向复关那边遥望。

见不到我的复关,泪水流也流不完。

见到了我的复关,又说又笑多高兴。

你去占卜问过卦,封辞没有晦气话。

赶着你的马车来,我带嫁妆去你家。

桑叶未落好季节,叶子葱绿又润泽。

啊呀斑鸩啊斑鸠!不要贪吃那桑葚。

啊呀姑娘呀姑娘!千万别落情网中。

男子陷入情网啊,还可解脱啊。

女子陷入情网啊,不能自拔啦!

桑叶经受风霜,枯黄零落纷纷。

从我嫁到你家来,多年辛苦守清贫。

淇水急来滚滚流,水溅车来篷湿透。

女子从未变心意,男子反复不念旧。

男子变化无常性,前后不一猜不透。

做你媳妇很多年。家务辛劳无闲暇,

起得早来睡得晚,天天如此干不完。

你的日子称了心,却来横眉又施暴。

我的兄弟不知情,边说边笑又嘲讽。

独坐静思过来事,自卑自叹我心痛!

当初你说白头老,想起这话我生怨。

淇河水满也有岸,沼泽水漫也有边。

两小无猜童年乐,有说有笑玩得欢。

先前诚恳发过誓,不料你竞把心变。

违背誓言不念旧,一刀两断情已了。

无衣

难道我们没有战衣?

和你同披一件战袍。

国王发兵攻打仇敌

修好咱的利戈长矛,

你我有共同的仇敌!

难道我们没有衣裳?

和你同穿一件衬衣。

国王发兵攻打仇敌,

修好咱的长矛大戟,

你我并肩参加战斗!

难道我们没有衣裳?

和你同穿一件下装。

国王发兵攻打仇敌,

修好咱的铠甲武器,

你我并肩一起出征!

静女

娴淑的姑娘真美丽,

等待我到城角来幽会。

却隐藏起来找不到,

急得我搔头又徘徊。

温和的姑娘真美好,

赠予我一支红红的彤管。

红彤管呀光泽又鲜亮,

兴高采烈我喜欢。

赠我野外红嫩的草,

真的美妙又奇特。

不是荑草有多美,

这里有心上人赠的一片心。

【相关链接】

(一)时代风云录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

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当时称为“诗”或“诗三百”,到西汉被奉

为儒家经典,便有了《诗经》的名称。《诗经》从内容上分风、

雅、颂三部分,其中“风”有十五国风,收集了各地的民歌,是

《诗经》中的精华。“雅”有“大雅”、“小雅”,大多数是贵族所作

的乐歌。“颂”有“周颂”、“鲁颂”和“商颂”,多是周天子和诸侯

用于宗庙祭祀的舞乐。

《诗经》善于运用章句的重叠来表达思想感情,使诗歌在

音律上和修辞上都收到美的效果。有的通篇重叠,各章对应

地只换几个字;有的只在章首或章尾重叠;有的隔章重叠,重

首重尾。重叠便于记忆和咏唱,是民歌的特色之一。回旋反

复,可以增加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更充分地抒发情怀。

《诗经》中还运用了叠字、双声、叠韵等修辞手段,这些修

辞手段的大量运用,不仅增加了诗的音乐美,而且表达出细

微曲折的思想感情,描摹出事物的特征和属性。

《诗经》是我国文学光辉的起点,是我国文学发达很早的

标志,它所表现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

神对后世文学影响很大。《诗经》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

都占有极高的地位。

(二)语海拾贝

《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

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

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

之辞也”。

通俗地说,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比就是譬喻,对人

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是借助其

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比兴手法的

运用,能加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诗的韵味和形象

感染力。比兴手法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风”、“雅”、“颂”、“赋”、“比”、“兴”,文学史上合称“六

义”。

课文三首诗歌都是四言诗。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

二”节拍。例如: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岂日/

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重点剖析】

卫风·氓

(一)赋比兴手法的交替运用

《氓》全诗六章,每章十句,赋比兴手法交替运用。

第一、二章运用赋的手法,写男子求婚、女子恋爱、结成

夫妻的甜蜜回忆。缠绵情深。

当女主人公还只是梳着小羊角辫的女孩的时候就与那

个“负心郎”和和乐乐地玩在一起了,美好的爱情却是在他们

长大以后开始的。这个男子一脸憨笑、耍着小小的花招,假

装卖丝,向女主人求婚。他们亲切的谈呀,不知疲倦地走呀,

一直把“氓”送过了淇水,再爬上了顿丘。女主人公答应了

“氓”的追求。这以后,女主人公便沉浸在甜蜜的热恋之中。

每到约会的时候,就早早地爬上墙垣,看不见“氓”就伤心落

泪,看见之后就笑逐颜开。不言而喻。“氓”已遵嘱遣媒,并通

过求神问卜,得到了一个如意的兆头。至此,女主人公是深

信不疑了,“你用车来接我,我带上财物嫁给你”,到“氓”家里

成亲去了。可见她当时对“氓”爱得多么深沉,多么热烈!

第三、四章比兴结合,写主人公在生活中得出的痛苦教

训和对负心人的强烈愤慨。

第三章:劝戒女子不要痴情。“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

桑起兴,同时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美丽,也可

以说婚后刚开始日子过得还很融洽。以桑葚作比,写出女子

沉痛的教训:桑葚是甜的,鸠多食则易醉;爱情是美好的,迷

恋则易上当。男人沉溺于爱情犹可摆脱;女子一旦坠入爱河

则无法摆脱。以贴切形象的比喻,用一种过来人的口吻做出

了沉痛的自省并得出了一条教训:在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

里,只有痴心女子负心汉!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时

过境迁,色衰爱减。当初是共患难的贫贱夫妻,然而当日子

渐渐好起来时,“氓”却变心变脸。被弃还家时,独自一人涉

淇,多么凄凉;而先前“我”送他,两人一同涉淇,多少柔情蜜

意!特别是想到自己并无过失,错在认错了人,如今的苦水

又往哪里倒呢!

第五章陈述铺叙。前半部分继续回忆婚后的不幸,后四

句则是回娘家后的情景;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出嫁以

后,她诚心诚意地将幸福和希望寄托在“氓”身上,虽然含辛

茹苦,夙兴夜寐,辛勤劳作,换来的却是折磨和遗弃,自尊受

到损害。精神受到侮辱,还不能从亲兄弟那里得到理解、安

慰,相反还不时听到风言风语的嘲笑,可见这女子精神上所

受的打击是何等深重。

最后一章十句赋兼比兴。表现了她对“氓”的痛恨和决

绝、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淇水浩浩荡荡,总有堤岸,沼泽

广阔连绵,总有边际,而“我”的痛苦呢,为什么就没有尽头!

这两个比喻,抒发了满腔的怨愤。提及“总角之宴,言笑晏

晏”,言下之意是,可惜那时缺乏经验和预见,轻信了那些旦

旦信誓,到现在,“我”要跟他一刀两断。反映了她性格刚强

果断的一面。

(二)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氓》将概括叙述与细节描写相结合,塑造了两个人物形

象:氓的反复无常,虚伪薄情;“我”的勤劳善良,柔中有刚,具

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

‘    秦风·无衣

(一)重章叠唱的表现形式

诗歌的第二章“岂日无衣?与子同泽”和第三章“岂日无

衣?与子同裳”均与第一章开头两句一样,通过反复吟诵强

调秦国军民万众一心、同仇敌忾的战斗决心和民族使命感。

而第二、三章中的“修我矛戟”、“修我甲兵”也和第一章中的

“修我戈矛”语势一致,突出了主动参战的热忱和战前准备的

充分。但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数一样并不等于简单重复,

内在情感的表达上是递进的。袍:战袍,泽:衬衣,裳:下装,

表明程度加深,无论条件多么艰苦,保家卫国是神圣职责。

“与子同仇”强调在观念上有一种共同的认识,“与子偕作”则

是建立在共同目标上的行动,而“与子偕行”就已经是雄赳

赳、气昂昂的奔向杀敌的战场了。这种重章叠唱的反复咏

唱,使战士们保家卫国的激情、英勇无畏的斗志得到最为充

分的表达。

(二)雄浑高亢的基调

每一章起笔高亢,收笔激昂,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夸张

的修饰,却以单纯明快、雄浑有力的语言反映了秦国军民精

诚团结,同仇敌忾的国家民族意识和激越昂扬的战斗精神。

读过这样一首诗,不但可以使人想到战士们患难与共、救国

图存、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让人仿佛听到誓师出征的呐喊,

看到舞戈挥戟,威武雄壮的队列方阵,更能激起人们崇尚军

功,献身国家的情怀。读过这首诗,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找

出生存环境并不优越的秦王朝崛起的原因,感受到华夏儿女

千百年来息息不止的优良传统:为救亡图存而振臂呐喊,为

民族解放而浴血沙场。到现在,我们仍然会听到承传于《无

衣》的豪迈悲壮的歌曲——《义勇军进行曲》、《中国人民志愿

军军歌》,这种优良传统依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精

神支柱。

邶风·静女

(一)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

《静女》写的是一对青年男女一次令人心跳的约会。全

诗三章,每章四句,运用赋的手法,把诗中的“我”和静女约会

于城隅,以及静女“爱而不见”的逗趣,“我”得到赠物时的喜

悦等一一叙述出来。

俟于城隅不见人:一位娴雅而又美丽的姑娘,与小伙子

约好在城墙角落会面。姑娘先到,见小伙子远远地来了,就

故意躲藏起来。小伙子一头雾水,于是抓耳挠腮,一筹莫展。

“爱而不见”,看来这位女子还真是天真活泼,有几分调皮。

“搔首踯躅”虽描写的是人物外在的动作,却极具特征性,很

好地刻画了人物的内在心理,栩栩如生地塑造出一位恋慕至

深、如痴如醉的有情人形象。首章摘取生活中一朵平常而极

富个性的浪花,写出了一个极富情趣的场景。

贻我彤管赞情人:第二章写他们会面以后的情景。相约

会面,当然是要表白心意,可这心情怎么表达呢?赠给男子

一支“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一语双关,即是指女子

所赠礼物的鲜嫩润泽,又是指赠送礼物的女子美丽动人。

爱屋及乌贵馈荑:照理说,彤管比荑草要贵重,但男主人

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

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显然

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原来,这细嫩的荑草,虽说

是原野上极其普遍而又极不起眼的植物,而一经心上人从原

野上亲手采来相赠,成了至情的寄托,感受便不一样了。荑

草寄托了她一颗赤诚的心,她的真诚和纯美。物微而意深,

一如南朝宋陆凯“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赠范晔》)。

(二)结构形式和人物形象

这首诗仅有三章十二句,却生动展示了一对青年男女幽

会时的有趣场面。通过心理描写,表现了一个天真活泼、娴

静美丽的少女和一个憨厚、痴情男子的形象。形式上三章连

唱,内容富有变化,感情回环往复,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幸

福生活的憧憬和热爱。

黟品赏析

子衿

《诗经·郑风》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迭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注释:

(1)衿:衣领。

(2)嗣音:传音讯。

(3)佩:玉佩。

(4)挑兮达兮:独自一人走来走去的样子。

赏析:

这首诗描写一位热恋中的姑娘在约会地点久候情人不

至的情景。第一节是说,你的衣领颜色是青青的,想起来我

情思悠悠。纵使我不去,难道你就不能捎个信来吗?第二节

重章复沓:你的玉佩颜色青青,想起来我情思绵绵。纵使我

不去,你难道就不能来吗?第三节是说:害得我绕着城门走

来走去,真是一天不见,就好像是隔了三个月那么久啊。这

首诗结构形式上与《静女》一样,但这位姑娘比《静女》中的那

位女子感情表现得更为直露、大胆。诗歌语言朴素生动,对

热恋中少女缠绵幽怨的心理刻画得非常细腻。

伯  兮

《诗经·卫风》

伯兮揭“’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其雨其雨。杲果0’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疼“’。

注释:

(1)竭:音qiè,英武高大。

(2)殳:音shū,一种竹制兵器。

(3)杲:音gǎo,明亮的样子。

(4)谖草:萱草,忘忧草。

(5)病字头里面一个每:音měi,忧思成病。

赏析:

这是一首闺怨诗。第一章用赋的手法,以女主人公夸耀

的口吻写其丈夫出征的情景。“伯”是主人公对爱人的称呼。

她的丈夫何等英武?手执长殳,站在队伍的最前列。凭他那

身本领,立功封侯应该是有希望的。这一章洋溢着兴奋愉悦

的情绪。第二章用比的手法。丈夫出征后,战争旷日持久,

便没了音讯。女主人公满腔的兴奋变成了悬心的思念,情绪

一落千丈,百无聊赖,头也懒得梳了。这里以蓬草喻女子散

乱的头发,生动形象,愁苦憔悴的容态跃然纸上。第三章开

首起兴,兴中有比,即以大旱之望云霓,喻女子与丈夫久别盼

重逢。女子日日期盼,却天天落空,就像盼雨盼来炎炎毒日

一样。这种深重的愁思,导致她害了头痛r病。为了心中的期

盼,她也“甘心首疾”了。第四章写女主人公希望能在北堂种

上忘忧草,到时候能治一治自己沉重的心病。这位女子的心

病到底治好没有?丈夫最终是衣锦还乡还是喋血沙场?诗

的结尾不了了之,给读者留下了宽广的想象空间。

黍离

《诗经·王风》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

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

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

人哉?

注释:

(1)黍稷:音shǔ jì两种农作物。

(2)中心摇摇:心中难过,恍惚不安。

(3)离离:茂密的样子。

赏析:

这是一首感伤诗。王,指东周洛邑王城方圆六百里之

地。《毛诗》序说:“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

为禾黍,悯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诗作以看

到的黍稷起兴。那摇摇晃晃的低垂着的黍稷,与行役者彷徨

的步伐和低沉的情绪为表里,情景交融。全诗共三章,三章

叠咏,各章仅第二句的“苗”字换成“穗”和“实”;第四句的“摇

摇”换成“如醉”和“如噎”。黍稷由苗而穗到实,形式上构成

递进;从摇摇而如醉到如噎,抒情程度上逐渐增强,三章反复

咏叹着一种寻寻觅觅、恍恍惚惚的忧思。

同龄心语

知道我多么爱你

[美国]罗伯特·L·罗杰斯

我的祖父和祖母结婚已逾半个世纪,然而多少年来,他

们彼此间不倦地玩着一个特殊的游戏:在一个意想不到的地

方写下“Shmily”这个词留待对方来发现。他们轮换着在屋前

房后留下“Shmily”,一经对方发现,就开始新的一轮。

他们用手指在糖罐和面箱里写下“Shmily”,等着准备下

一餐饭的对方来发现。

他们在覆着霜花的玻璃上写下"Shmily”;一次又一次的

热水澡后,总可以看见雾气蒙罩的镜上留下的“Shmily"。

有时,祖母甚至会重卷一整卷卫生纸,只为了在最后一

片纸上写下“Shmily”。

没有“Shmily”不可能出现的地方。仓促间涂写的"Shmi一

1y”会出现在汽车坐垫上,或是一张贴在方向盘轴心的小纸条

上。这一类的字条会被塞进鞋子里或是压在枕下。“Shmily'’

会被书写在壁炉台面的薄尘上,或是勾画在炉内的灰底上。

这个神秘的词,像祖父母的家具一样成了他们房间的一部

分。

直到很久以后,我才能完全理解祖父母之间游戏的意

义。年轻使我不懂得爱——那种纯洁且历久弥坚的爱。然

而,我从未怀疑过祖父母之间的感情。他们彼此深爱。他们

的小游戏已远非调情消遣,那是一种生活方式。他们之间的

感情是基于一种深挚的爱和献身精神,不是每一个人都能体

验到的。

祖父和祖母一有机会就彼此执手相握。他们在小厨房

里错身而过时偷吻;他们说完彼此的半截句子;他们一起玩

拼字和字谜游戏。祖母常忘情地对我耳语祖父有多么可爱

迷人,依然还是那么帅气。她骄傲地宣称自己的确懂得“如

何选择”。每次餐前他们垂首祈祷时,感谢他们受到的诸多

福佑:一个幸福的家庭、好运道和拥有彼此。

可是一片乌云遮蔽了祖父母的家:祖母的癌恶化了。首

次发现是在10年前。跟以往一样,祖父总是跟祖母肩并肩地

走过了人生艰难之旅的每一步。为了安慰祖母,祖父将他们

的卧房喷涂成黄色,这样在祖母病重不能出屋时,亦能感到

周围的阳光。

起先,在祖父坚实的手臂和拐杖的帮助下,他们每天清

晨一起去教堂散步和默祷。但随着祖母日见瘦弱,终于,祖

父只能独自去教堂,祈求上帝看顾他的妻子。

然而那一天,我们担心忧惧的事终于还是发生了,祖母

去了。

“Shmily”写在祖母葬礼上花束的黄色缎带上。当人群散

去,叔伯、姑姑和其他的家庭成员又走上前来最后一次团聚

在祖母身旁。祖父步向祖母的灵柩,用颤抖的声音轻轻地唱

起“知道我有多么爱你……”。透过悲伤的泪,这歌声低沉轻

柔地飘入耳来……

我终于明白了他们特殊小游戏的意义“S--h—m—i—l—

y”:“See how much I love you(知道我多么爱你)。”

因悲伤而战栗着,我永远无法忘记那一刻,这个令人震

撼的发现。谢谢你们,祖父祖母,教我懂得了爱。

(简评:文章叙述了一个温馨而凄美的故事。老年夫妇

不断重复“知道我有多么爱你”的拼字游戏,成了他们生活的

重要内容,真挚的情感历久弥坚,“爱的湖”越来越深,越来越

澄,汇聚了人间至情。)

《诗经三首》 篇4

欧阳宇

[教学目标 ]   A、理解三首诗歌反映的古代社会生活及思想情感。

B、了解《诗经》概况、代表作及其赋比兴的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C、背诵课文,默写名句。

D、了解四言诗的节奏和押韵。

[教学重点]   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背诵课文,默写名句。

[教学难点 ]   教学目标 D

[教学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

由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导人新课 。

本单元学习重点:在熟读课文、背诵课文的基础上领悟古体诗歌的思想感情,同时了解四言诗、骚体诗、五言诗的节奏。

二、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诗经》,305首,又称“诗三百”,反映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近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因它的内容以反映劳动人们生活的“国风”为主,所以文学史上把这类诗歌称为“风体诗”。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十五“国风”占160篇,多是各个诸侯国家的抒情性的民间歌谣。

《诗经》主要有三种表现手法:

“赋”:铺陈叙事。

“比”:借物托情。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风”“雅”“颂”“赋”“比”“兴”,文学史上合称“六义”。

三、全班齐读三首诗

(三首诗中生僻字、难读字比较多,学生诵读比较困难。)

四、老师范读

1、要注意咬文嚼字;

2、要注意诵读节奏:本文三首诗歌基本上都是四言诗歌,每句两个节拍,节奏整齐。

五、板书正音

第一首   《卫风•氓》

氓:méng 蚩:chí   愆:qiān   将:qiāng   垝:guǐ   垣:yuán  筮:shì   咎:jiù   于:xū    说:tuō   陨:yǔn   组:cú   汤:shāng   渐:jiān   罔:wáng靡:mǐ   夙:sù   咥:xì    隰:xī   泮:pàn

第二首    《秦风·无衣》

泽:zé    戟:jǐ    偕:xiě

第三首    《邶风·静女》

邶:bèi   姝:shū   隅:yū   见:xiàn   踟:chì   躕:chú   娈:luán   炜:wěi   说:yuè   怿:yì   归荑:kuìtì   洵:xún

五、逐步正音,全班熟读。

六、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卫风·氓》

一、全班用指读法诵读一遍。

二、尝试背诵。

三、对照课文注解默看一次,争取理解文意。

四、老师补充部分注释:

蚩蚩:课文翻译为“老实”,另有版

本翻译为“嘻皮笑脸”。

愆期:耽误、拖延日期。

复关:地点。本文借指“在复关的

那个人”。

咎:灾祸。

无与士耽:沉溺而不能自拔。

其黄而陨:飘落。

二三其德:他的品行变化无常。

女也不爽:差错(毫厘不爽)。

夙兴夜寐:早上。

不思其反:没想到你会变心。

五、老师示范翻译第一、二自然段。

两种方法:直译-------力求逐字逐句求准确;

意译-------力求理清段意求流畅。

六、学生分组讨论,分段试译。

各组派代表演示讨论结果;老师纠正并小结每一段大意。

七、全班各自诵读。

八、抽查一、二段背诵情况。全班一齐背诵全文。

《秦风·无衣》

一、全班用指读法朗读一遍。

二、请学生对照课文注解理清文意,进行翻译。

诗歌短小,文字简单,变化单调。老师分别请三位学生翻译,注意变化字词的意义。

三、老师范读,翻译。

1、范读时注意四言古诗的诵读节奏,节拍处注意停顿。

2、翻译时要分析和强调变化的效果。

四、全班背诵。

《邶风·静女》

一、全班用指读法朗读一遍。

力求咬准字音,做到基本流畅。老师在学生读后逐字纠正读音。

二、请学生对照课文注解理清文意,进行翻译。

诗歌短小,文字简单,变化单调。老师分别请三位学生翻译,注意变化字词的意义变化。

三、老师范读,翻译,分析。

1、范读时注意四言古诗的诵读节奏,节拍处注意停顿。

2、翻译时要分析和强调变化的效果。

3、文意简析: 第一章:期望约会

第二章:爱人赠物   爱情的美好

第三章:再写赠物

静女形象:美丽、娴静、活泼、可爱。

四、全班熟读并背诵。

五、作业 布置:

1、基础训练:《知识与能力训练》;  2、能力提高:课后思考题一、二、三;

3、小作文:改写《静女》为300字左右的小故事;  4、背诵三首诗。

《诗经三首》 篇5

许晓梅

第二单元

教学指要

本单元鉴赏先秦到汉魏晋诗歌,从中可以发现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源头。教学重点是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领悟诗中的思想感情;了解赋比兴手法及其艺术效果;了解四言诗、骚体诗、五言诗的节奏。

《诗经》《离骚》至汉魏晋诗歌的语言形式各不一样,本单元以语言的节奏作为教学重点,旨在让学生了解诸种语言节奏的划分方法,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了解古代诗歌从四言到五言,再到七言的形式方面的发展进程;了解这一变化过程也是诗歌容量逐渐加大、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逐渐复杂的过程。《诗经》《楚辞》反映了我国奴隶社会现实生活。《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类,其中最有思想艺术价值的国风,它们大多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言志抒情诗,赋比兴的写作手法开创了诗歌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教读《〈诗经〉三首》,应引导学生了解《诗经》广泛而深刻地反映的古代社会生活及其写实精神;理解《诗经》的“六义”、重章迭句等特点。《离骚》是文学史上的名篇,由于时隔久远,会给鉴赏造成一定困难。理解字词固然重要,但还应把主要精力放在感受屈原为追求理想而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和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上,放在品赏诗作的艺术手法艺术价值上。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及学习《无衣》《静女》,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

2、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3、学习《氓》,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

2、背诵课文。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德育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分析《氓》中的人物形象及领会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

2、把握《无衣》《静女》中的重要复唱的特点。

教学难点

1、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2、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

1、运用诵读法,让学生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炼性。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文中主人分的感情及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对《氓》中的比兴手法的分析,就可让学生讨论明确。

3、通过比较阅读法,延展课堂内容,发展学生思维。

教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磁带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诗经》的相关内容。

2、诵读课文,粗通大意,概括三首诗的内容提要。

教学教程

一、解题

先请学生结合以往学过的知识谈谈对《诗经》的了解,然

后教师补充总结。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又可分为卫、郑、秦、陈、桧、齐、曹、邶、唐、周南、召南等15国风,共160篇,是各诸侯的土风歌谣,大多数是民歌,最富于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雅”是西周王朝地区的正声雅乐,共105篇,包括“大雅”、“小雅”,“大雅”用诸侯朝会,31篇,“小雅”用于贵族宴享,74篇。“颂”是统治阶级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又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二、指导学生诵读课文

1、放录音

第一遍,让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节奏。

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

2、指名学生朗读

3、教师总结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拍。

如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4、可再指名同学朗读,大家指正。

5、请同学们集体朗读一遍课文,进一步要求读出诗歌的语气、语调。如  岂日/无衣? 反问语气,升调。

与子/同袍。 肯定语气,降调。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表现军情紧急,快连)  (感叹,降调)

三、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把握课文内容

1、要求学生借助课下的注解,疏通诗歌内容,注意一些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及通假字。

《氓》将(qiang    ):愿,请。     咎(jiu   ):灾祸。

贿(hui    ):财物。             极度:标准。

德:心意、情意。              耽:沉溺。

言:1言既遂矣   助词,无实义

2静言思之   音节助词,无实义

“于”通“吁”,于嗟,叹息。  “泮”通“畔”,边岸。

“说”通“脱”,解脱。

《无衣》衣:上衣。  袍:长袍,相当现在的斗蓬或披风。

裳:下衣。

《静女》   俟:(si )等待。    娈(luan   ):美好。

有:形容词词头,无实义。   “说”通“悦”。

怿(yi  ):喜爱。    “归”通“馈”,赠送。

荑(ti  ):茅草芽。   洵(xun  ):诚然,实在。

2、概括三首诗的内容大意。

学生分四人一组讨论后,明确:

《氓》是一首叙事诗,经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女主人公与“氓”从初恋,结婚到被遗弃的痛苦经历。表达了她怨恨的感情和决绝的态度,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女性形象。

《无衣》是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战歌,是一首爱国歌曲。表现了士兵们同甘共苦,互相关心,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的战斗意志和乐观精神。

《静女》写的是一对青年男女的一次令人心跳的约会,表现了男青年对女友的一往情深。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诗经》中的三篇“风”,掌握了四言诗的诵读节

奏,粗通了课文的内容,那么课文的具体内容该怎样理解呢?我们下节课共同探讨。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氓》的情节。

2、《氓》的艺术表达手法。

3、《氓》的女主人公形象。

4、《氓》中运用的对比方法。

教学步骤

一、学生集体朗读课文。

二、指名学生概括课文的内容提要。

三、整体把握课文。

1、要求学生朗读课文,梳理课文的行文思路。

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后,明确:《氓》全文共六章,是按“恋爱——婚变——决绝”这样的思路叙述的。

板书:恋爱(一、二章)

婚变(三、四、五章)

决绝(六章)

2、作者运用第一人称顺着婚恋三部曲的顺序来写,采用的是什么样的写作方

法?

明确:回忆和对比。

四、重、难点解决过程

1、学习“恋爱”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

(2)教师提问:在第一节中,诗作的叙事节奏颇似电影蒙太奇手法,选取了三个视觉效果极强的场面来表现。请用简炼的语言概括出这三个场景。

明确:初次相逢    定情相送   约期相别

(3)提问:在这些场景中表现了两人什么性格?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样的表现?

明确:男青年急躁、任性,姑娘则温柔、体贴。

“乘彼  垣”等六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的少女的心理及表现。

“复关”大概是男青年的居住地。姑娘一会“泣涕涟涟”一会儿“载笑载言”,足见对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

(4)提问:“尔卜尔筮”等四句表明恋爱终于有了结果。这是一段怎样的姻缘?

明确:神灵显示,这是一段天赐良缘。“以我贿迁”,娘家以丰厚的嫁妆祝佑着女儿的幸福。姑娘带着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嫁给了男青年。至此,一个完整的叙事段落结束。

(5)让学生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这一段的感情基调如何

·从女主人公的这段回忆来看,她的婚姻是否像我们经常看到的那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

明确:·(板书)感情基调:热情、幸福

·不是。从她的回忆看,二人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6)要求学生朗读一、二节。

2、学习婚变这一部分。

(1)小组朗读这一部分。

(2)提问:这一部分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手法?

明确:议论、抒情。

(3)提问:第三章和第四章在总结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概说自己的婚后生活前先用了“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等诗句,这属于一种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明确:比兴的艺术手法。

(4)提问:比兴的艺术手法我们在初中就学过,请同学们回忆一直,举一两例并说说比兴手法的特点。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第三章以传统的比兴的开头,先以葱茏的茂盛的桑树写照自己的青春,继而又以诱人的桑葚比喻令人沉醉的爱情,把恋爱中的少女比作贪食而快乐的小鸟,谆谆告诫之:不能沉溺于爱情。否则,结局悲惨,悔之晚矣。

第四章紧承上节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开头就是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树木的枯萎凋零比拟流年带下走了的青春,曾经光彩照人的少女在岁月中蹉跎了美丽的容颜。再加上婚后长期过着贫困的生活,被弃的命运此时却降临到了她的头上。

三、四章用起兴的诗句,以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的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6)提问:第三章在行文上有什么什么作用?

明确:由前两章的叙事转入这一节的抒情和议论,在读者心理上造成了明显的停顿和隔离。暗示着女主人公悲惨命运已经开始。

(7)提问:结合文章的三、四、五章考虑:女主人公用抒情兼认识论的方法回顾了自己几年的婚姻生活及自己婚姻失败的原因,她的思想感情如何?

明确:(板书)悔恨、沉痛、但是不哀伤。

(8)齐读这一部分。

3、研习“决绝”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

(2)提问:女主人公通过上文的回忆、自省,在这一章她做出了选择,什么样的选择?

明确:“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3)这反映出她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板书)清醒、刚烈。

(4)提问:同学们可议一议,想一想,这一章用的是什么样的写法明确:对比 (板书)

(5)提问:把什么同什么作了对比?

明确:将昔日的“信誓旦旦”与今日的结局作对比。

(6)关于运用对比的手法,在文中的其他章节还有多处,请同学们找一找,试举几例。

明确:·氓婚前与婚后的态度形成对比。

·女主人公与氓对婚姻的态度形成对比。

·女主人公婚前婚后的性格形成对比。

·女主人公婚前婚后的思想感情形成对比。

(7)齐读第六章。

4、提问:从文中,我们可看出女主人公什么样的形象特点?

明确:(板书)勤劳、温柔、坚强。

5、提问:女主人公在回忆往事和做出清醒的决择时,并没有做任何的修饰和渲染,那么,是如何表达的呢?

明确:直接陈述。

教师补充:也就是用了“赋”的表现手法。关于“赋”的手法的运用,我们在初中就学过。如《木兰诗》中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6、提问: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你认为“氓”是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女主人公的悲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这是由社会特点决定的。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都很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都维系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男主人公“氓”可以说是男权社会时的一个代表性的人物。在求婚时,他对女主人公的感情是真挚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女主人公容颜的渐衰,他的爱情也随风而去,全然不念往日恩爱,无情的遗弃了妻子,是一个对家庭不负责任的、始乱终弃的人。

六、小结:

全诗大致按事实发展的过程叙述这一悲剧的始末。第三章为全诗的转折,诗中肯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及对比的手法,将抒情、叙事、议论熔一炉而增加了叙事的感染力和抒情的深度。全诗韵律和谐,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她的遭遇值得我们同情,她的人格值得我们尊敬,而男青年的作法则应遭到我们的唾弃。

七、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

2、背诵《无衣》《静女》。

诗经三首 篇6

王麟 杨波

教学设想

这三首诗都是《诗经》中的名篇。,由于年代久远,学生理解起来有飞定困难,因此,首先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每首诗的重点字词,并在此基础上,体会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方法。注意理解要和读结合起来,以读带动理解,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感觉能力和诗歌鉴赏?’能力。背诵全部诗歌。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可以播放歌曲《在水一方》,引入新课。《在水一方》是一首电视连续剧插曲,是根据《蒹葭》改写而成的。

二、介绍《诗经》

1.学生自行阅读课文注释①,了解有关《诗经》的基本情况。

2.教师补充:

《诗经)最早称为《诗》或《诗三百》,汉代开始尊之为“经”,此后才称为《诗经》。《风》也称为《国风),包括周南、召南、卫、王、郑、齐、魏、唐、秦、陈等15个地区的民间歌谣,共106篇,多是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雅》又分为《大雅》和《小雅》,多是贵族作品。《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等,共40篇,多是奴隶主贵族祭祀神明的乐歌。

《诗经》的内容丰富,它全面地反映了西周时代社会的面貌,特别是《国风》和《小雅》,很富有现实精神。它们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压迫和剥削,描绘了人民的婚姻、爱情和劳动生活,表达了人民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愿望和要求,具有较强的思想和文学价值。《诗经》中的诗,句式以四言为主,多用重章叠唱的手法,并大量采用赋、比、兴的手法,语言丰富多彩、朴素优美,音节自然和谐,很有艺术感染力。

三、朗读课文疏通阅读障碍

1、教师范读课文,或者听朗读带。

2.解决课文中重点字词的读音。

(1)学生结合课文注释掌握部分字词的读音。

(2)教师补充强调:

雎鸠  窈窕  参差  伊人  鸡栖于桀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分别朗读这三首诗歌。

四、学习第一首《关雎》

1.男生齐声朗读这首诗。

2.理解。

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知其大意,然后教师帮助解决其中部分重点字词。

补充:(1)参差:长短不齐。

(2)悠哉;思念绵绵不断。

(3)辗转反侧:翻来覆去。辗转,来回转动;反侧,翻覆。

此处可以结合“课后练习三”进行理解。

3.探究。

要求学生思考:(1)这首诗是怎样抒发男主人公的相思之情的?(2)这首诗中有大量的兴句,想想这些兴句对表达诗歌的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后明确:(1)首章四句,写男子爱慕和追求一个温柔漂亮的女子,想和她结成配偶。次章八句,写男子对女子相思到“寤寐求之”的程度。当“求之不得”时,则是“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他的思念之情达到了高潮。末章八句,写男子因相思出现幻觉,仿佛同那个采荇菜的女子结成了美满姻缘,表现出求而得之的欢乐。诗篇反复吟唱男子对女子的思恋、追求过程,反复表现女子采荇菜劳动的勤劳善良形象,感情炽热、纯真,体现出民歌朴实清新的风格。(2)首章以雎鸟的成双和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应配君子的联想。次章以荇菜的左右无方,随水而流,兴起淑女之难求。末章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兴起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正是运用了兴的手法,诗歌将人物内心的感情较好地揭示出来了。

4.背诵全诗。

五、学习第二首《兼葭》

1.女生齐声朗读这首诗。

2.理解。

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知其大意,然后教师采用学生提问的方式解决其中疑难字词。

3.探究。

要求学生思考讨论以下问题:(1)这首诗是怎样表现诗人执著的爱情追求的?(2)请仔细思考体会:这首诗各章的基本内容是相同的,仅仅是换了几个词语,你认为这样写是否重复?为什么?请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讨论后明确:(1)一是从内容来看,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节令,烘托气氛;后六句写寻求“伊人”的情况。全诗回旋三叠,反复歌咏。诗人热烈地追求其所爱慕的“伊人”,虽然在大河上下反复寻求,可望而不可即,欢晤受阻,仍然神魂颠倒,执著专一。二是注意景与情的结合。全诗情调凄婉动人,已经朦胧深邃。苍苍的芦花,露结的白霜,茫茫的秋水,曲折的河流,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而又见之无踪的伊人……这一切都与诗人的彷徨失望和执著追求融为一体。②并不重复。

4.请学生快速阅读“课后练习三”,参照这一习题翻译《关雎》的形式,自己选取《蒹葭)中的任一章节,翻译成现代诗歌。

注意,这道题目难度很大,因此,在学生解答时,教师要作出适当的指导。对于学生所写的,注意肯定其中写得好的句子既可,并不要求全篇都必须写得很精彩。要以激发学生兴趣和引导学生理解为目标。

5.背诵这首诗。

六、布置作业

熟读并背诵这两首诗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指名学生试着背诵《关雎》和《蒹葭》

二、学习《君子于役》

1.教师朗读全诗。

2.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诗。

3.结合注释,学生相互交流,理解这首诗歌的基本意义。

教师补充:如之何勿思:怎么能不思念呢?如之何,相当于如何、怎么。

4.探究。

(1)注意,“不知其期”、“不日不月”、“曷至哉”、“曷有其恬”、“苟无饥渴”等几句,包含了思妇怎样的心理活动?请仔细体会。.

(2)这首诗是怎样运用景物来渲染思妇内心感情的?

(3)这是一首闺怨诗,这样的诗可以说是举不胜举,你能再举几例吗?

学生讨论后明确:这首诗,通过一个山村妇女对久役不归的丈夫的深切怀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繁重徭役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怨恨。全诗共两章,首章侧重写女主人公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末章侧重抒发女主人公对丈夫的关怀心情。(1)都包含着思妇对丈夫无限的思念、关怀、忧虑的曲折复杂心情。(2)用日暮黄昏的景象衬托主人公的迷茫怅惘之情,从而构成了一种深沉绵邈的艺术境界。整个画面朴素逼真,富有生活气息和山村情调,很好地烘托出主人公内心的情感,并使这种感情变得更加缠绵悱恻。(3)略。

5.请学生快速阅读“课后练习三”,参照这一习题翻译《关雎》的形式,自己选取《君子于役》中的任何一章节,翻译成现代诗歌。

6.背诵《君子于役》。

三、指导学生朗读这三首诗

四、课文学习总结

五、布置作业

(《初中语文第六册教案》人教社 延边教育出版社)

《诗经三首》 篇7

胡学文

《卫风 氓》

教学目标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

2、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3、《氓》的情节和主题。

重点难点

1、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

3、《氓》是一首叙事诗,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教学过程

一、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

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兴,即由此物引起他物。如《信天游》中的“羊群要有领头的羊,共产党是我们的领路人。”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

二、简介《氓》

《卫风 氓》是一首叙事诗。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叙事,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氓》在回忆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比兴手法的运用,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三、诵读诗歌,然后根据课后的注释来翻译课文。

诵读时要注意,《诗经》是典型的四言诗,它的节奏韵律非常明显,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注意一些重点字词的注音和解释。

四、情节和主题

《氓》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请一位同学说说故事情节。

全诗分六章,第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

第三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下面是全诗叙事结构和感情基调:

[板书]

(情节)    恋爱                婚变                决绝

(章句)    第一、二章          第三、五章          第六章

(诗句)    秋以为期            无与士耽            亦已焉战

载笑载言            士贰其行

至于暴矣

(基调)    热情、幸福          怨恨、沉痛            清醒、刚烈

诵读全诗,要安排好抑扬顿挫的语气语调,反映情节发展的节奏,表现女主人公感情的基调。

五、鉴赏要点

1、回忆和对比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还认识到了有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的经历中等到了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2、《诗经》开创比、兴手法

《氓》中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六、背诵本诗

七、课后思考

请把本文和读本上的两首诗作简要的比较。

《秦风·无衣》

教学目标

这是一首秦国的军中歌谣,体会诗歌如何表现士兵的爱国精神。

重点难点

“同袍”“同泽”“同裳”“同仇”“偕作”“偕行”的递进层次,理解它有利于背诵。

教学过程

一、诵读诗歌,提醒学生注意诗歌中的重复字词。

头脑里要想象着这是一首行军的战歌。

二、重点解释这些重复字词。

同袍                戈矛                   同仇

同泽             &nb www.haozuowen.net sp;  矛戟                   偕作

同裳                甲兵                   偕行

(字词的重复是诗经的一大特色,了解这一特色对背诵有利,请同学尝试背诵这首诗。)

三、[诗歌鉴赏]

《无衣》是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战歌。

全诗共三章,章下章句对应;诗句大同小异,在重章复唱中诗意递进。一边歌唱,一边行军,一往无前。

第一章,统一思想。

当时军情紧急,一时难以备全征求。“无衣”这是实写。也可以理解为夸张的写法,为国征战,不计衣物不全的困难,“与子同袍”,与战友共用一件战袍。“王于兴师”,大家就急忙修理好戈矛。为什么大家能够克服困难、团结备战呢?“与子同仇”,大家认识到,仇敌是共同的必须一起抗击共同的敌人。

第二章,统一行动。

“与子同泽”“修我矛戟”。大家一起行动起来,“与子偕作”,投身到征战中。

第三章,一起上战场。

“与子同偕”,激昂高歌,团结对敌,奔赴战场。

这首战歌,每章第一二句,分别与“同袍”“同泽”“同裳”,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每章第三四句,写“同仇”“偕作”,表现战士们爱国的情感与大无畏的精神。这是一首赋体诗 ,用“赋”的表现手法,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一层更进一层地提示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

《无衣》表现了奴隶社会时期人民保家卫国、团结对敌、英勇献身的思想感情,真实感人,慷慨雄壮,确是一首充满民族精神而又富有艺术魅烽的古代军歌。

诵读这首诗,要注意全诗慷慨雄壮的基调。

四、默写本诗

《静女》

教学目标

1、注意诗歌的写景和心理描写以及两者间的联系。

2、引导学生领悟采用第一人称“我”的抒情特点。

重点难点

诗歌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教学过程

一、解题

选自《诗经邶风》,静,文静,美丽。这是一首爱情诗,他们约定在城楼地方幽会 ,男的等了好许,女的才来。本篇作者或许是男的本人;或者是当时的人民大众的集体创作。

这是东周时期产生于邶地(今河南汤阴县境)的民歌。诗的内容是写一对青年男女幽会的情景,全诗以男子的口吻写出,生动地描绘了他约会的过程。先写男子去赴约,后写女子向男子赠送物品来表达爱情,整篇诗充满着愉快而幽默的情趣。

首章“静女其姝,俟我地城隅”,两句是说,一位文的姑娘多么美,相约等我城角去相会。开头用“静女其姝”写那女子,表示了男子对女子的赞美,同时也流露了一种十分倾慕的感情。边同下面“俟我于城隅”一句,就生动地写出了那个男子在赴约会时的那种欢欣、愉快、幸福,迟到于不无得意的心情。但紧接下面却突然一转,写男子依约而至,到了会面地点,却不见那女子,“爱而不见”。这句是写那女子见男子来了,却故意找个地方把自己隐藏起来了。原来这是一个天真活泼的调皮的姑娘。这样一来,可真急坏了那个满怀欣喜而兴冲冲赶来相会的小伙子  ,他想是因为遇到什么意外的事情而不来的呢,还是阴睛不定少女心对自己变了心而故意失约不来的呢?于是非常着急不安,禁不往“搔首踟蹰”起来。这里是说,急得那个男子抓耳挠腮,转来转去,不知所措。“搔首踟蹰”,可以说十分穷形尽相地写出了当时那个男子焦灼万状的情态。同时,也借以写出了那个男子对所爱女子的深情和迷恋的程度。

下面第二章,则开始写他们会面后的情景。“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娈”美好的样子,“彤管”,红色管状的小草。旧注,解作红色的笔,或红色管乐器。我们下文“自牧归荑”句看,这个女子乃是普通的牧羊女,因此有人揣测,所谓彤管,不会是笔或乐器之类,可能与“荑”一样,是种小草之类。诗总是浓缩的,跳跃的。诗中写当那位调皮的姑娘,看到把践约而来的所爱,急成那个样子,终于露面了,并郑重地把一支小草作为礼物送到男子面前。“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这是男子接过小草后的心理活动,也是一句风趣的答辞。“说”通“悦”。“女”通“汝”。“说泽女美”这句话,语带双关,既指女子所赠的草,又指赠草的人。这里写子子把一支小草作为馈赠。小草并不是什么贵重的礼物,送草给对方这固然是了传情,而我们从这位调皮的姑娘看,大约也正如“爱而不见”一样,有试他逗他的意思,也就是看看会引起对方什么反应。而男子接过小草以后,就说,这支小草光彩美丽极了,喜爱得不得了。这里写这个男子早已摸准了姑娘的心思,通过凑趣来表示自己的深情。他表面上在夸小草,实际在夸送他礼物的人。

接着下面第三章。“自牧归荑,洵美且异”,是说女子是把从牧场带回来的一支荑草赠给一男子,所赠给他的这支荑草,实在美得出奇。其夸赞的语气比“彤管有炜”更进了一步。“匪女之所美,美人之贻”,这两句是说,并不是这支草本身有什么美,而是因为它是美人送的,所以,也就觉得它愈加美丽了。

二、鉴赏要点:

这首小诗,把民间男女相约的那种天真、活泼、互相逗趣的一番情景,描摹得如此逼真和生动。诗中写一对恋人相会,先是这位调皮的姑娘故意逗他,躲起来不露面,害得小伙子心急如焚,抓耳挠腮;再又郑重地赠给对方小草,试控其对自己的情意。而这小伙子也知趣、凑趣,说是“彤管有炜,说怿女美”,“洵美且异。……美人之贻”,用双关的话语,来表达自己的深情,显示了自己的一片爱人及物的诚挚、痴迷之心。诗很短,仅有三章十二句,但它却生动地写出了一对情人幽会时的有趣场面,写出了人物的心理和感情,在一定程度上还刻画出人物性格,即生动地表现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慧美的少女和一个憨厚痴情的男子的形象。总之,这首恋歌,不仅思想内容是健康的,艺术上也是成功的,其语言的简炼、构思的灵巧,人物心理和形象刻画的生动,心脏生活气息的浓烈,都不能不使我们两千年以后的读者感到惊异。

三、背诵和默写《静女》

《诗经三首》 篇8

导标显示屏幕

1.学习掌握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和其现实主义的风格;

2. 学习掌握《诗经》四言诗的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节奏特点;

3.理解三首诗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叙述的手法;

4.背诵课文。

导学点拨窗口

【作家作品】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关于《诗经》的编集,汉代有两种说法:①行人采诗说。②孔子删诗说。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删诗说不可信 。 但根据《论语》中孔子所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可知孔子确曾为《诗》正过乐。只不过至春秋后期新声兴起,古乐失传,《诗三百》便只有歌诗流传下来 ,成为今之所见的诗歌总集。

《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 , 分为风 、 雅、颂三类。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 。共160篇 。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 。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 , 即所谓正声雅乐 。《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 ,《商颂》5篇 ,共40篇 。从思想性和艺术价值上看,三颂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国风。《诗经》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其中有些诗,记载了后稷降生到武王伐纣,是周部族起源、发展和立国的历史叙事诗。有些诗,以冷嘲热讽的笔调形象地揭示出奴隶主贪婪成性、不劳而获的寄生本性,唱出了人民反抗的呼声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显示了奴隶制崩溃时期奴隶们的觉醒。还有不少诗表现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此外 ,《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四言诗:每句4字或以4字句为主的诗歌样式。盛行于西周。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所录305篇 , 其形式基本上是整齐的四言体,节奏为每句二拍,这显然是在原始歌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适应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语言发展的状况。到了西汉时期,五言诗在民间悄然兴起,但文人诗仍以四言为主。东汉以后,五言诗占领了诗坛的主要地位,四言诗渐趋衰落。能继承《诗经》遗风,称得上四言诗的只有曹操、嵇康、陶渊明、韩愈、柳宗元等人的少数诗作。

【探海导航】

《诗经》因距今时代久远(近三千年) 加之某些词句的理解历来有分歧,今天阅读理解起来在语言方面困难较大。我们在学习中首先要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预习课文,把握大意;然后再在听取老师讲解的基础之上反复熟读课文直至背诵,透彻理解。学习的重点不必放在字词句的逐一解释上(但某些古汉语常用的实词、虚词和至今仍在沿用的词语、成语一定要掌握);重点应是学习掌握作品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所刻划的人物形象,所运用的赋、比、兴手法以及章法结构和停顿节奏等的艺术意味和艺术效果,从而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

《氓》是一首著名的弃妇感伤诗,是弃妇离夫返娘家时所作,人物形象鲜明,学习中要能分析诗中男女主人的形象性格,要能理解中诗中六章内容的有机联系和赋、比、兴手法的运用;《无衣》是一首反映军旅生涯的爱国诗歌,学习该诗要理解诗中团结一致,抵御外侮的爱国精神和重章复唱的结构手法;《静女》生动活泼,趣味盎然的爱情诗,学习该诗要注意理解男女之间的深情和表达这种感情的方式。

【思路结构】

《氓》全诗六章,每章十句。第一、二章写男子求婚,女子恋爱,结成夫妻的甜蜜回忆,缠绵深情而渺远恻然;第三、四章是全诗的主旨,写了主人公在生活中得出的痛苦的生活教训,和对负心人的强烈愤慨,宛如长歌当哭般的呼号;第五章前半部分继续回忆婚后的不幸,后四句则是回娘家后的情景,不禁伤心落泪;最后一章十句是一片如泣如咽之音多百无聊赖,无复可言。全诗层次分明,在叙事与抒情的结合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是《诗经》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结构图: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赋)

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赋)

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比、兴)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比、兴)

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赋)

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赋、比、兴)

《无衣》可理解一首充满了英雄主义气概的出兵动员誓词。全诗三章,采用 了增叠复沓的结构形式,每一章字数、句数相等,但又不是简单地机械地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体现出一种高昂的战斗激情。结构图:

“与子同仇”

(感情基础)“与子偕作”

(行动开始)“与子偕行”

(共赴战场)

《静女》描写青年男女相爱、约会、赠送情物,全诗三章,每章四句,运用赋的手法,把诗中的“我”和静女约会于城隅,以及静女“爱而不见”的逗趣, “我”得到赠物时的喜悦等一一叙述出来。结构图:

俟于城隅不见人贻我彤管思情人爱物及乌重归荑

【疑难指津】

·如何理解《卫风·氓》第二、三章的比兴手法?这两章以抒情为主,诗中皆以桑树起兴,从诗人的年轻貌美写到体衰色减,同时揭示了男子对她从热爱到厌弃的经过。“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则以“戒鸠无食桑葚以兴下句戒女无与士耽也”(《诗集传》)。桑葚是甜的,鸠多食则易致醉;爱情是美好的,人多迷恋则易上当受骗。男人沉溺于爱情犹可解脱,女子一旦堕入爱河,则无法挣离。这是多么沉痛的语言!从桑叶青青到桑叶黄落,不仅显示了女子年龄的由盛到衰,而且暗示了时光的推移。“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是说女子嫁过去好几年,夫妻关系渐渐不和,终至破裂。女子不得已又坐着车子,渡过淇水,回到娘家。她反覆考虑,自己并无一点差错,而是那个男子“二三其德”。在这里女子以反省的口气回顾了婚后的生活,找寻被遗弃的原因,结果得到了一条教训:在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里,只有痴心女子负心汉!

··如何理解《邶风·静女》中男子所接受的两件礼物?照理说,彤管比荑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显然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原来,荑草是她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微而意深,一如后世南朝宋陆凯《赠范晔》诗之“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重的是情感的寄托、表达。接受彤管,想到的是它鲜艳的色泽,那种“说(悦)怿”只是对外在美的欣赏;而接受荑草,感受到普通的小草也“洵美且异”,则是对她所传送的那种有着特定内容的异乎寻常的真情的深切体验,在我们看采,那已经超越了对外表的迷恋而进入了追  求内心世界的谐合的高层次的爱情境界。而初生的柔荑将会长成茂盛的草丛,也含有爱情将更加发展的象征意义。

【语言揣摩】

1.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评析:用赋的手法写男子向女子求婚。这个男子一脸憨笑、耍着小小的花招,假装卖丝,向女主人求婚。一方面男子有点嬉皮笑脸不太严肃,另一方面这一男子求婚心切,不惜乔装冒险。这一句描写既表现了男子的狡黠、急切,又为下文两人的婚姻悲剧埋下伏笔并构成对比。

2.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评析:这一句用赋的手法,写得生动活泼,趣味盎然。一对年轻的恋人,相约于城角相会。姑娘先到,见小伙子远远地来了,就故意躲藏起来捉弄他。小伙子因为迟到已经心急如焚,明明看到姑娘的身影在城头一晃,转眼之间竟然不见,不禁坐立不安,抓耳挠腮。这一段情节写得精彩极了,整个场面没有安排一点声音,可是却让人隐隐地听到两颗炽热的心在狂跳,火热的爱情在燃烧,真是无声胜有声!

3.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评析:这两章以抒情为主,诗中皆以桑树起兴,从诗人的年轻貌美写到体衰色减,同      时揭示了男子对她从热爱到厌弃的经过。“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则以“戒鸠无食桑葚以兴下句戒女无与士耽也”(《诗集传》)。桑葚是甜的,鸠多食则易致醉;爱情是美好的,人多迷恋则易上当受骗。男人沉溺于爱情犹可解脱,女子一旦堕入爱河,则无法挣离。这是多么沉痛的语言!从桑叶青青到桑叶黄落,不仅显示了女子年龄的由盛到衰,而且暗示了时光的推移。“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是说女子嫁过去好几年,夫妻关系渐渐不和,终至破裂。女子不得已又坐着车子,渡过淇水,回到娘家。她反覆考虑,自己并无一点差错,而是那个男子“二三其德”。在这里女子以反省的口气回顾了婚后的      生活,找寻被遗弃的原因,结果得到了一条教训:在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里,只有痴心女子负心汉!

4.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评析:照理说,彤管比荑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      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显然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原来,荑草是她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微而意深,一如后世南朝宋陆凯《赠范晔》诗之“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重的是情感的寄托、表达。接受彤管,想到的是它鲜艳的色泽,那种“说(悦)怿”只是对外在美的欣赏;而接受荑草,感受到普通的小草也洵美且异”,则是对她所传送的那种有着特定内容的异乎寻常的真情的深切体验,在我们看采,那已经超越了对外表的迷恋而进入了追  求内心世界的谐合的高层次的爱情境界。而初生的柔荑将会长成茂盛的草丛,也含有爱情将更加发展的象征意义。

【名题讲析】

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选自任志鸿编《语文复习优化设计》)

A.《左传》《史记》《资治通鉴》是历史散文的三个里程碑,其中《史记》和《资治通鉴》的体例是一样的。

B.律诗、绝句、词、曲在字数、平仄、押韵、对仗等方面都有格律规定,都不能称为古体诗。

C.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中,现实主义的《诗经》和屈原浪漫主义的骚体作品交相辉映,并称“风骚”。

D.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主张的是唐代诗人白居易。

讲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题中即考到了本课所学的有关古体诗和《诗经》的知识。这类知识应在平常的课文学习中逐步积累,然后形成系统知识。本题题干要求找出错误的一项,这就是说,有三项是正确的。《史记》是纪传体,《资治通鉴》是编年体。A项中说“《史记》和《资治通鉴》的体例是一样的”,属明显错误。 答案为A。

2.对《诗经·相鼠》理解错误的一项是:(选自刘建琼《古诗鉴赏》)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 人而无止,不死何俟①!

相鼠有体,人而无礼。 人而无礼,胡不遄死②?

注:①俟(si),等待。 ②遄(chuan),速或快。

A.这首诗三章,每章四句,将那些不知廉耻的贪官污吏、达官贵人揭露得体无完肤,骂了个痛快淋漓,表现了当时的劳动人民对统治者的憎恨和鄙视。

B.从思想内容上看,这首诗和《硕鼠》都表现了劳动人民对统治者的压迫剥削的不满,但这首诗显得更有思想深度,更有境界。

C.从艺术手法上看,这首诗和《伐檀》都运用了铺陈和比喻的手法,但,《伐檀》还用了起兴手法。

D.《伐檀》《硕鼠》《相鼠》三首诗都有民歌的风俗,同属《诗经》的“国风”,都具有现实主义的特色

讲析:《相鼠》是一首具有现实主义创作特色的古民歌,如同原高中老教材的《伐檀》《硕鼠》一样都出自《诗经》的国风。全诗三章,重章叠句。题中四项主要是围绕作品的主题思想、艺术手法、写作特色设题,解答此类题要善于从已学的相关课文所积累的知识能力中寻求思路并注意作比较阅读。“相鼠”是“有皮、有齿、有体”,而作威作福的统治者是“无仪、无止(即不知耻)、无礼”,诗歌抨击得淋漓尽致,极尽憎恶与鄙视。但是与中学课本篇目《硕鼠》相较,后者的末尾还有“乐土、乐国、乐郊”的理想追求,即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乐园。故此《硕鼠)更有思想深度、更有境界。答案应该是B。

【风景剪辑】

剪辑1:

汉初,因为秦火,古文《诗经》几乎失传了,但由于诗歌便于记忆,仍能在人们头脑中保存下来。孝文帝刘恒时,燕人韩婴因传诗而被任命为博士,他所传的叫《韩诗》。孝景帝刘启时,齐人辕固生因传诗也被任命为博士,他所传的叫《齐诗》。鲁人申公弟子兰陵人王臧,以传鲁诗而为太子少傅。以上就是古人所称齐鲁韩“三家诗”,都是靠口传,然后用今文,即汉代隶书,记录下来的。此外还有毛公讲《诗》。毛公有两个:一是大毛公,名亨,鲁人,一是其弟子小毛公,名苌,赵人。孝景帝儿子河间献王刘德很好学,搜集不少古文先秦典籍。他任毛苌为博士,所讲的古文诗叫做《毛诗》。到了东汉,经学家郑玄,给《毛诗》作笺注,并大力提倡,《毛诗》遂渐盛行,“三家诗”因而消亡了。今天通行的《诗经》就是《毛诗》,所以有的人把《诗经》称做《毛诗》。现存的“三家诗”,较完整的只有《韩诗外传》一书了。

剪辑2:

《毛诗·关雎序》(节选)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惰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诗经三首》教案 篇9

《诗经》三首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成书经过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价值和影响。

2、把握课文基本内容,把握古代诗歌语言式样。                                  3、理解并基本掌握<<诗经>>的表现技巧及其作用。

4、正确把握诗歌塑造的形象的思想意义

【教学重点】

1、把握诵读的要领,掌握诵读的技巧。

2、对诗歌思想内容的理解。

3、对生疏字、词的音和义的掌握。

【课时安排】

3课时高考资源网。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预习及检测预习

•预习要点

1、查字典并对照课文注释翻译这三首诗。

2、初步了解《卫风•氓》故事发生的关键要素。是怎样一个爱情故事

•检测预习

将学生分成研究小组,互相交流预习结果。

二、简单介绍《诗经》   高考资源网。

《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到春秋中期的305首诗歌,反映了5XX年间的社会生活。《诗经》分为“风(160篇)” 、“雅(105篇)” 、“颂(40篇)” 三大类。它们都得名于音乐。《诗经》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道路。

风:即15国风,意思就是声调,大多为民间歌谣。 古人所谓《秦风》、《魏风》、《郑风》,就如现在我们说陕西调、山西调、河南调。

雅:是正的意思。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犹如清代人把昆腔叫做雅部,带有一种尊崇的意味。它又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创作的宫廷乐曲,歌词)

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高考资源网。

《诗经》以四言诗为主,普遍采用“赋”、“比”、 “兴”的艺术手法。

“赋”:陈述铺叙的意思。

“比”:就是比喻,对人或事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兴”: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唱的内容。

三、音读课文<<卫风•氓>>高考资源网。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范读课文,结合注释,扫除文字障碍,要求将文下单字的注解和注音注到文中相应的字词下面

(2)正音朗读:学生朗读,教师范读。注意<<诗经>>以四言为主,停顿的节奏是x x / x x

(3)理清情节,把握基调

a《氓》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简单概括。

点拨: 粉色的初恋(第一小节);红色的热恋(第二小节),平淡的婚后生活(第三小节),黑色的离弃和灰色的归家生活(四、五小节),冷静的蓝色就是第六小节的清醒和刚烈。

b《氓》采用了什么方法描写“氓”和女主人公的性格?

点拨: 采用了比兴手法。三四小节都以描写桑叶开头,联系两个小节的内容,分析这样写的作用,比----以此喻彼,兴------因此及彼。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高考资源网。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兴,即由此物引起他物。如《信天游》中的“羊群要有领头的羊,共产党是我们的领路人。”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

c女主人公从自己的遭遇中得到什么最痛楚的认识?

(请用原诗句回答)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四、内容鉴赏:高考资源网。

1、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

《卫风•氓》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的诗体格局,是它的最大特色,对我国后世诗歌创作,有至为重要的影响,是《诗经》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2、《氓》是在女主人公的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回忆中运用了对比写法。

3、比、兴艺术手法的运用

第三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第四章“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既引起联想,增强意蕴,引发下文,有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五、拓展:联系你所知道的中外古今的爱情悲剧,分析产生悲剧的原因。(社会\\性格\\伦理道德等各个方面。

第二三课时

【教学重点】:

1理解古诗中的移情入物,物轻意深

2重章复沓在表达上的作用

【教学步骤】:

导语:

<<卫风。氓>>中,我们深刻的体会到了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由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今天我们去分享古代劳动人民的幸福和甜蜜。

一。学习<<邶风。静女>>

1、理解体悟

a学生朗读

b将这首小诗改写成短文,要求:加上合理的想象。

c学生朗读改写的文章,师生评议

d教师朗读名家的改写译文,加深印象

2、把握形象

a女子形象:天真、活泼、美丽和纯洁

b男子形象:忠厚,淳朴    对爱情真挚专一------

教师点拨:彤管,荑草都是极普通的事物,而对前者男子是\"悦怿女美\",对后者是\"询美且异\",为什么会这样?物微而意深,女子的情意都灌注在这普通的东西上面,正如千里送鹅毛,不在物件的价值,而在情意。

板书设计:

青年之急---------------搔手踟躇

青年之恋---------------贻我彤管                   诚挚专一

青年之诚---------------爱屋及乌

3、巧用重章手法

第一章以士兵的口吻说:谁说我们没有军衣呢!和你共穿一件战袍。周王就要兴师出兵了,修好我们的武器矛戈吧,与你一起共同对敌。

第二章、第三章与第一章的字句基本相同,只是对应地变换了少数字词。由于反复咏唱,使得士卒们激昂热烈的爱国情感得以尽情地抒发;又由于少数字数的变换,使得各章的意思也不相同。

4、背诵<<邶风。静女>>

二。学习<<秦风。无衣>>

1、朗读,联系诗歌下面的注解。体会诗歌的思想内容。

2、创设矛盾:我认为这首诗歌是三首诗歌中质量最下的,原因在于:诗歌语言要求简洁凝炼,而<<无衣>>语句拖沓罗嗦,全诗只需要五句即可\"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同行\",你的看法呢?

点拨:联系诗歌的思想主旨讨论。(两诗的区别)

a表达的气势      b表达的语气    c表达的情感     d表达的层次

句式相同--------有气势,情感表达强烈

同中有变--------内容的深化,层次的深入

音韵语势--------和谐整齐,铿锵有力

这就叫做\"重章复沓\",是诗经特有的一种表现形式,可以形成一唱三叹的效果。在这首爱国主义诗歌里用这种方式更能够充分的表现出战士积极昂扬的爱国热情,面对外敌同仇敌忾。

3、朗读体会\"重章复沓\"对情感抒发,音韵调和的重要作用。

三、小结:<<诗经>>的价值,影响和成就。

四、作业:背诵全文。

参考资料

《诗经》三首简明课堂实录:《氓》《无衣》《静女》

周道宝

示标:

1、 了解《诗经》

2、 赏析《氓》

一、导入:

请一生背诵《沁园春•雪》

北月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风,望长城内外,唯条茫茫,大江上下,顿头滔滔,心舞银蛇,原驰腊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往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思考:“稍逊风骚”何意?

“风骚”何意?为什么特别点“风骚”?

明确: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风的源头

二、了解《诗经》

学习《诗经》三首,是305篇的零头,但通过三首,了解《诗经》的大概

1、 理解并背诵注释①

2、 补充《诗经》六义,一般以首句的第一个词为标题,四言为主,多用重章叠句。

三、赏析《卫风•氓》的思想感情

1、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什么诗?从表达方式上看,是一首什么词?采用第几人称叙事抒情的?

明确:爱情诗,叙事词,第一人称

2、我们现在是21世纪的中学生,能理解距今26XX年前的爱情?挑战。背诵诗歌,思考:

(1) 词歌中有没有不懂的字词句?

(2) 歌写“氓和我”如何恋爱?如何结婚?

(3) 概括婚恋双方的举动,反映什么情感或性格。

明确:恋爱:自由恋爱,私定婚期;

结婚:举行仪式,嫁给情郎

氓:骗—怒—娶 “我”:送—劝—望—泪

占有对方 痴情幸福

喜怒无常 纯真热情

3、3-5章没有一字提及婚后的幸福生活,而是写婚后“氓”的变心,我的痛苦。

思考:①“氓”变心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印证第一章哪些词句?

“桑之落奚,其黄而陨”,年老我衰,没有当初美貌,导致第三、四、五者插足。

②“我”有没有过错?

真情不改,坚守妇道,辛勤劳作,操持家务

③“氓”有没有责任心?

不能富足,遮风挡雨

④“我”痛苦是不是仅仅来自变心的丈夫?

笑贫,亲人娘家人都笑话我!

⑤“我”的痛苦生活得出什么教训?擦亮双眼,决不能让“氓”这样的男子“骗、花”到手。

4、阅读最后一章

思考:①我对这个薄情的丈夫是不是乞求?何处可以看出?反映她性格另一面?

散伙:决绝,清醒、刚烈

②“我”与丈夫离异后会不会有幸福生活?

悲剧一生,“女子耽矣,不可说矣”

小结:该诗叙写了爱情悲剧,也是“我”的人生悲剧,可以看作是“我的”追忆,也可以看作是散伙前哭诉和痛诉,诗中主人公“我”是值得同情。

思考:“我”的形象相当感人,靠那些艺术手法?比兴、对比、描述。

秦风•无衣

示标:1、思想感情

2、重章叠句

一、 导入:欣赏《志愿军军队》

雄纠纠,气昂昂,

跨过鸭绿江!

保祖国,为和平,

就是保家乡,

中华好儿女,

奋勇向前进,

打倒美国帝国主义狗强盗!

思考:战歌的特点?

短小精悍,鼓舞斗志

如此义勇军进行曲

今天欣赏25XX年前的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战歌。词句答疑

二、 欣赏内容

1、 齐背秦风•天衣:概括该词的思想内容。

明确:三章内容大致相同,概括出一章内容也便概括出全词内容。前两句:同甘共苦;后两句:同仇敌忾。(不畏艰苦,厉兵徕马)

2、“凯曰天衣”是反问对方提出问题,还是泛泛反问,提出生活艰苦?

3、诗歌语意是并列的,还是层层深入的?

同仇——偕作——偕行

保家卫国,团结对敌,英勇献身的思想感情,慷慨雄壮

4、用什么语调表达思想感情?

5、背诵体会

三、 抒情特点:

重章叠句,又叫五章复唱,“赋”的手法,铺陈

抒情

板书: 秦风•无衣

团结互助

同仇敌忾 慷慨雄壮 赋(铺陈)

北风•静女

示标:1、思想感情

2、描写

一、背诵该诗,字词释疑

二、内容上看什么诗,第几人称?

三、1、整首诗反映出什么内容?

热恋,美好的爱情和恋爱中“我”的甜蜜

2、具体写了什么内容?

一会:一次约会不见

两馈赠:两次赠我信物

3、 一次约会,静女为什么“爱而不见”?答案不是唯一的,“谈”我“我”的举动怎样?反映什么心情,背后隐含什么情感?

“搔首踟蹰”,焦急;钟情是一种忧愁,是甜蜜的忧愁,《沙扬娜拉》

4、 到底“见”没“见”,诗歌没说,…

5、 没有写静女的语言,为什么单一甜蜜,沉醉

6、 静女的形象

7、 与“氓”两位恋人作比较

四、 如何表达

多种描写,几个细节

音乐美,细徽曲折的思想

“赋”

“氓”一言蔽之,哀怨

天衣:振奋

静女:甜蜜

《诗经三首》教案 篇10

导标显示屏幕

1.学习掌握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和其现实主义的风格;

2. 学习掌握《诗经》四言诗的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节奏特点;

3.理解三首诗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叙述的手法;

4.背诵课文。

导学点拨窗口

【作家作品】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关于《诗经》的编集,汉代有两种说法:①行人采诗说。②孔子删诗说。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删诗说不可信 。 但根据《论语》中孔子所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可知孔子确曾为《诗》正过乐。只不过至春秋后期新声兴起,古乐失传,《诗三百》便只有歌诗流传下来 ,成为今之所见的诗歌总集。

《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 , 分为风 、 雅、颂三类。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 。共160篇 。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 。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 , 即所谓正声雅乐 。《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 ,《商颂》5篇 ,共40篇 。从思想性和艺术价值上看,三颂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国风。《诗经》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其中有些诗,记载了后稷降生到武王伐纣,是周部族起源、发展和立国的历史叙事诗。有些诗,以冷嘲热讽的笔调形象地揭示出奴隶主贪婪成性、不劳而获的寄生本性,唱出了人民反抗的呼声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显示了奴隶制崩溃时期奴隶们的觉醒。还有不少诗表现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此外 ,《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四言诗:每句4字或以4字句为主的诗歌样式。盛行于西周。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所录305篇 , 其形式基本上是整齐的四言体,节奏为每句二拍,这显然是在原始歌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适应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语言发展的状况。到了西汉时期,五言诗在民间悄然兴起,但文人诗仍以四言为主。东汉以后,五言诗占领了诗坛的主要地位,四言诗渐趋衰落。能继承《诗经》遗风,称得上四言诗的只有曹操、嵇康、陶渊明、韩愈、柳宗元等人的少数诗作。

【探海导航】

《诗经》因距今时代久远(近三千年) 加之某些词句的理解历来有分歧,今天阅读理解起来在语言方面困难较大。我们在学习中首先要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预习课文,把握大意;然后再在听取老师讲解的基础之上反复熟读课文直至背诵,透彻理解。学习的重点不必放在字词句的逐一解释上(但某些古汉语常用的实词、虚词和至今仍在沿用的词语、成语一定要掌握);重点应是学习掌握作品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所刻划的人物形象,所运用的赋、比、兴手法以及章法结构和停顿节奏等的艺术意味和艺术效果,从而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

《氓》是一首著名的弃妇感伤诗,是弃妇离夫返娘家时所作,人物形象鲜明,学习中要能分析诗中男女主人的形象性格,要能理解中诗中六章内容的有机联系和赋、比、兴手法的运用;《无衣》是一首反映军旅生涯的爱国诗歌,学习该诗要理解诗中团结一致,抵御外侮的爱国精神和重章复唱的结构手法;《静女》生动活泼,趣味盎然的爱情诗,学习该诗要注意理解男女之间的深情和表达这种感情的方式。

【思路结构】

《氓》全诗六章,每章十句。第一、二章写男子求婚,女子恋爱,结成夫妻的甜蜜回忆,缠绵深情而渺远恻然;第三、四章是全诗的主旨,写了主人公在生活中得出的痛苦的生活教训,和对负心人的强烈愤慨,宛如长歌当哭般的呼号;第五章前半部分继续回忆婚后的不幸,后四句则是回娘家后的情景,不禁伤心落泪;最后一章十句是一片如泣如咽之音多百无聊赖,无复可言。全诗层次分明,在叙事与抒情的结合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是《诗经》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结构图: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赋)

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赋)

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比、兴)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比、兴)

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赋)

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赋、比、兴)

《无衣》可理解一首充满了英雄主义气概的出兵动员誓词。全诗三章,采用 了增叠复沓的结构形式,每一章字数、句数相等,但又不是简单地机械地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体现出一种高昂的战斗激情。结构图:

“与子同仇”   (感情基础) “与子偕作”   (行动开始) “与子偕行”     (共赴战场)

《静女》描写青年男女相爱、约会、赠送情物,全诗三章,每章四句,运用赋的手法,把诗中的“我”和静女约会于城隅,以及静女“爱而不见”的逗趣, “我”得到赠物时的喜悦等一一叙述出来。结构图:

俟于城隅不见人 贻我彤管思情人 爱物及乌重归荑

【疑难指津】

·如何理解《卫风·氓》第二、三章的比兴手法?这两章以抒情为主,诗中皆以桑树起兴,从诗人的年轻貌美写到体衰色减,同时揭示了男子对她从热爱到厌弃的经过。“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则以“戒鸠无食桑葚以兴下句戒女无与士耽也”(《诗集传》)。桑葚是甜的,鸠多食则易致醉;爱情是美好的,人多迷恋则易上当受骗。男人沉溺于爱情犹可解脱,女子一旦堕入爱河,则无法挣离。这是多么沉痛的语言!从桑叶青青到桑叶黄落,不仅显示了女子年龄的由盛到衰,而且暗示了时光的推移。“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是说女子嫁过去好几年,夫妻关系渐渐不和,终至破裂。女子不得已又坐着车子,渡过淇水,回到娘家。她反覆考虑,自己并无一点差错,而是那个男子“二三其德”。在这里女子以反省的口气回顾了婚后的生活,找寻被遗弃的原因,结果得到了一条教训:在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里,只有痴心女子负心汉!

··如何理解《邶风·静女》中男子所接受的两件礼物?照理说,彤管比荑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显然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原来,荑草是她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微而意深,一如后世南朝宋陆凯《赠范晔》诗之“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重的是情感的寄托、表达。接受彤管,想到的是它鲜艳的色泽,那种“说(悦)怿”只是对外在美的欣赏;而接受荑草,感受到普通的小草也“洵美且异”,则是对她所传送的那种有着特定内容的异乎寻常的真情的深切体验,在我们看采,那已经超越了对外表的迷恋而进入了追  求内心世界的谐合的高层次的爱情境界。而初生的柔荑将会长成茂盛的草丛,也含有爱情将更加发展的象征意义。

【语言揣摩】

1.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评析:用赋的手法写男子向女子求婚。这个男子一脸憨笑、耍着小小的花招,假装卖丝,向女主人求婚。一方面男子有点嬉皮笑脸不太严肃,另一方面这一男子求婚心切,不惜乔装冒险。这一句描写既表现了男子的狡黠、急切,又为下文两人的婚姻悲剧埋下伏笔并构成对比。

2.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评析:这一句用赋的手法,写得生动活泼,趣味盎然。一对年轻的恋人,相约于城角相会。姑娘先到,见小伙子远远地来了,就故意躲藏起来捉弄他。小伙子因为迟到已经心急如焚,明明看到姑娘的身影在城头一晃,转眼之间竟然不见,不禁坐立不安,抓耳挠腮。这一段情节写得精彩极了,整个场面没有安排一点声音,可是却让人隐隐地听到两颗炽热的心在狂跳,火热的爱情在燃烧,真是无声胜有声!

3.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评析:这两章以抒情为主,诗中皆以桑树起兴,从诗人的年轻貌美写到体衰色减,同      时揭示了男子对她从热爱到厌弃的经过。“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则以“戒鸠无食桑葚以兴下句戒女无与士耽也”(《诗集传》)。桑葚是甜的,鸠多食则易致醉;爱情是美好的,人多迷恋则易上当受骗。男人沉溺于爱情犹可解脱,女子一旦堕入爱河,则无法挣离。这是多么沉痛的语言!从桑叶青青到桑叶黄落,不仅显示了女子年龄的由盛到衰,而且暗示了时光的推移。“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是说女子嫁过去好几年,夫妻关系渐渐不和,终至破裂。女子不得已又坐着车子,渡过淇水,回到娘家。她反覆考虑,自己并无一点差错,而是那个男子“二三其德”。在这里女子以反省的口气回顾了婚后的      生活,找寻被遗弃的原因,结果得到了一条教训:在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里,只有痴心女子负心汉!

4.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评析:照理说,彤管比荑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显然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原来,荑草是她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微而意深,一如后世南朝宋陆凯《赠范晔》诗之“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重的是情感的寄托、表达。接受彤管,想到的是它鲜艳的色泽,那种“说(悦)怿”只是对外在美的欣赏;而接受荑草,感受到普通的小草也洵美且异”,则是对她所传送的那种有着特定内容的异乎寻常的真情的深切体验,在我们看采,那已经超越了对外表的迷恋而进入了追  求内心世界的谐合的高层次的爱情境界。而初生的柔荑将会长成茂盛的草丛,也含有爱情将更加发展的象征意义。

【名题讲析】

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选自任志鸿编《语文复习优化设计》)

A.《左传》《史记》《资治通鉴》是历史散文的三个里程碑,其中《史记》和《资治通鉴》的体例是一样的。

B.律诗、绝句、词、曲在字数、平仄、押韵、对仗等方面都有格律规定,都不能称为古体诗。

C.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中,现实主义的《诗经》和屈原浪漫主义的骚体作品交相辉映,并称“风骚”。

D.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主张的是唐代诗人白居易。

讲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题中即考到了本课所学的有关古体诗和《诗经》的知识。这类知识应在平常的课文学习中逐步积累,然后形成系统知识。本题题干要求找出错误的一项,这就是说,有三项是正确的。《史记》是纪传体,《资治通鉴》是编年体。A项中说“《史记》和《资治通鉴》的体例是一样的”,属明显错误。 答案为A。

2.对《诗经·相鼠》理解错误的一项是:(选自刘建琼《古诗鉴赏》)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 人而无止,不死何俟①!

相鼠有体,人而无礼。 人而无礼,胡不遄死②?

注:①俟(si),等待。 ②遄(chuan),速或快。

A.这首诗三章,每章四句,将那些不知廉耻的贪官污吏、达官贵人揭露得体无完肤,骂了个痛快淋漓,表现了当时的劳动人民对统治者的憎恨和鄙视。

B.从思想内容上看,这首诗和《硕鼠》都表现了劳动人民对统治者的压迫剥削的不满,但这首诗显得更有思想深度,更有境界。

C.从艺术手法上看,这首诗和《伐檀》都运用了铺陈和比喻的手法,但,《伐檀》还用了起兴手法。

D.《伐檀》《硕鼠》《相鼠》三首诗都有民歌的风俗,同属《诗经》的“国风”,都具有现实主义的特色

讲析:《相鼠》是一首具有现实主义创作特色的古民歌,如同原高中老教材的《伐檀》《硕鼠》一样都出自《诗经》的国风。全诗三章,重章叠句。题中四项主要是围绕作品的主题思想、艺术手法、写作特色设题,解答此类题要善于从已学的相关课文所积累的知识能力中寻求思路并注意作比较阅读。“相鼠”是“有皮、有齿、有体”,而作威作福的统治者是“无仪、无止(即不知耻)、无礼”,诗歌抨击得淋漓尽致,极尽憎恶与鄙视。但是与中学课本篇目《硕鼠》相较,后者的末尾还有“乐土、乐国、乐郊”的理想追求,即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乐园。故此《硕鼠)更有思想深度、更有境界。答案应该是B。

【风景剪辑】

剪辑1:

汉初,因为秦火,古文《诗经》几乎失传了,但由于诗歌便于记忆,仍能在人们头脑中保存下来。孝文帝刘恒时,燕人韩婴因传诗而被任命为博士,他所传的叫《韩诗》。孝景帝刘启时,齐人辕固生因传诗也被任命为博士,他所传的叫《齐诗》。鲁人申公弟子兰陵人王臧,以传鲁诗而为太子少傅。以上就是古人所称齐鲁韩“三家诗”,都是靠口传,然后用今文,即汉代隶书,记录下来的。此外还有毛公讲《诗》。毛公有两个:一是大毛公,名亨,鲁人,一是其弟子小毛公,名苌,赵人。孝景帝儿子河间献王刘德很好学,搜集不少古文先秦典籍。他任毛苌为博士,所讲的古文诗叫做《毛诗》。到了东汉,经学家郑玄,给《毛诗》作笺注,并大力提倡,《毛诗》遂渐盛行,“三家诗”因而消亡了。今天通行的《诗经》就是《毛诗》,所以有的人把《诗经》称做《毛诗》。现存的“三家诗”,较完整的只有《韩诗外传》一书了。

剪辑2:

《毛诗·关雎序》(节选)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惰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1]

[1]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