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文学地位;
2.流畅地翻译全文,并能背诵;
3.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把握文章的主旨;
4.指导学生探索生活的意义及生命的价值。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兰亭——兰渚之亭则流芳万古,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就让我们共同欣赏吧。
二、作者介绍
学生读注释(1)。教师补充:魏晋,是中国书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出现了一批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即其中最有盛名的一位。他有“书圣”的美称。他不仅长书法,也长诗文。字和文都任意而行,得自然之趣,风格潇洒放脱。书法作品《兰……》最为有名,它被后世评论者誉为“行书第一”,那么它到底是什么样的面貌呢——请看插图。古人评价:“飘如游云,矫如惊龙。”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只可惜,我们看到的只是临摹本,其真迹已经失传。据说被李世民带到地下了。王羲之的诗文以《兰……》最出色。从注释我们已经知道,它是诗歌集子的序。《兰亭集》的内容又是什么呢——请看93页的补白。集子中的诗文艺术性不高,但是集子的序却脍炙人口,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它吧。
三、课文诵读
配乐朗读(教师范读)。读后提出需要注意的字音。然后学生自由朗读,要求:注意文章语气、节奏、字音。最后学生齐读。
四、疏通字词
1.重要词语;2.练习三,并补充:所以(所以游目骋怀,所以兴怀)、一(俯仰一世,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其情一也);3、成语及常用语
五、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力求背诵;2.练习一;3.如何评价作者的生死观?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二、朗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了解序的体裁特点
序是一种文体,有两种。一是赠序,一是书序。后者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内容多是介绍书的内容和特色、成书经过,写书目的等。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
2. 本文写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以及变化?
由乐而生痛,由痛而生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3. 分小组讨论,给文章划分段落部分,概括要点。
第一部分:点叙宴集盛况(乐)
第二部分:抒发人生感慨(痛)
第三部分:交代作序目的(悲)
四、课文分析
1.逐句请学生试讲,教师订正、补充。
2. 重点语句赏析
(1)作者写兰亭的景色突出什么特征,与作者的情有何关系?
文章写兰亭景色突出“淡雅”的特征,三月的江南,山间水渚之间,绿树成映,鲜花吐艳,但在作者笔下,所有浓艳之物皆不见踪影,唯山、水、林、竹、天、风而已。看山,言其“崇”“峻”而舍其青翠;绘竹,言其“修”而舍其绿;写水,言其“清”而舍其碧;叙气候,亦“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而已。一切尽显淡雅,而这景物正是作者淡雅心境的客观反照。东晋之时,玄学盛行,名士们对山水的欣赏,不仅“目寓”,而且“神游”,到自然中去,并认真观察思考,不只是怡情养性,还可以“明理”和“悟道”。
(2)文中“信可乐也”句“乐”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从字面上看来,“乐”的具体内容一是同道相逢,二是环境幽雅,三是气候宜人;但更深层次的“乐”在于作者在此情此景中对大自然的一种领悟,“观宇宙之大”,“察品类之盛”,大自然神奇的造化,使自然界的一切均等地享受大自然的恩赐,置身于自然中,往往使人物我两忘达到“道”的最高境界。
(3)第二自然段中“岂不痛哉”是缘何而痛?
第二自然在前面极写宴集之乐后引出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兰亭宴集,自然快乐,但终有期限,聚会难而短,分离易而长。由此想到了人生。人生一世,各有所好,有的“晤言一室之内”,有的“放浪形骸之外”,或静或动,“暂得于心”,但随着时境的变化,心境也随之而发生变化,“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痛”由此而生。
(4)全文在亦“乐”亦“痛”之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怀?
本文由“乐”而“悲”,感情曲折深沉。先写景、写事、写情,以一“乐”字作统领,然后写宴集之后的感慨,以一“悲”字为核心。由“乐”而“悲”,看似突兀,但却在情理之中。由聚想到散,由宴集而想到人生,顿生感慨;随着时光流逝,生命也终有尽期,感慨之余,产生伤感,“悲”随之而生。作者将目光上移至古人,从古人留下的文章来看,古人亦为人生的变化而兴叹,因此斥庄子“一死生,齐彭殇”为虚妄,再将目光移至未来、推想后人,未来的人一定和古今之人的感情相通。死生之大,千古同慨,“录其所述”并为之作序,目的在于引起“后之览者”的感慨与共鸣,能够理解作者心中的感触,在深沉的感慨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与前文的“乐”遥相照应,形成一个整体。
3.本文的语言特色:
东晋文坛盛行骈文,而王羲之此文,以散句为主,骈散结合,朴素自然而又错落有致。
五、小结
我认为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诗中写道“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
教学目的
一、指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
二、指导学生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行文的巧妙。
三、指导学生品味本文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两课时。
二、在教学过程 中,应重视朗读环节,指导学生在把握文意、理清思路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三、结合课后练习(一)的回答,达到教学目的(一)、(二),应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四、利用预习效果教学,避免逐字、逐句、逐段平均主义的讲解,重点突出一些疑难字、词、句,主要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教师适当点拨。
五、介绍阅读课外文学作品《腾王阁序》,比较两文内容和写法上的异同,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水平。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简介作家作品,引导学生参看书下注释(1),教师可补充以下内容:王羲之,有“书圣”之称,也长于诗文,字和文任意而行,得自然之妙,风格潇洒放脱。王羲之曾经一度做官,他关怀国事,在政治上曾有积极用世的一面,后辞官归田,以山水为娱,好服食养性,胸怀旷达,为时人敬重。
“序”是一种文体,写在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性文字。古人宴集时,常一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个作序,《兰亭集序》即是脍炙人口的诗序名篇,其思想和辞藻都是很有代表性的,从中可以看出东晋一部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情趣、思想修养、精神状态和文学造诣。
二、朗读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听清文章语气、节奏和读音。出示小黑板,指一名学生读准下列生字:
癸(guǐ)丑 修楔(xì) 流觞(shāng) 游目骋(chěng)怀 趣(qū)舍万殊 齐彭殇(shāng)
2.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在预习初读的基础上,加深对课文的印象。
3.默读全文。要求学生参阅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提出预习时不能解决的字词句,教师答疑或学生讨论。应特别强调理解“俯仰”一词在文中的意义,“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句子含义。
三、整体感知作品,理清文章思路
讨论:全文有三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分别用六个字来概括。)学生发言后,明确本文层次,板书:
(一)记叙兰亭盛况;
(二)抒发人生感慨;
(三)交代作序目的。
四、讨论第一段内容
完成课后练习(一)中的(1),教学的同时要求学生试背诵。
提问:本段共有六句话,作者是如何记叙这次兰亭聚会的盛况的?指名学生依次朗读每一句的内容,然后概括出每句话的内容要点。板书明确:
(一)记叙兰亭盛会:
(1)时间:“永和……癸丑……暮春……”
地点:“……兰亭……”
目的:“修禊事也”
(2)人物:“群贤……少长……”
(3)环境:“此地有……,又有……” ,
(4)活动:“引以为流觞曲水……”
(5)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6)感受:“……信可乐也。”
讲析过程中,给定短暂时间强化记忆,然后指名学生根据板书内容提示,试背诵。
讨论:这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发言后,明确:写景抒情,叙议结合。如叙说“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列坐其次。”下面紧接着引申而论“虽无丝竹之盛,……亦足以畅叙幽情”;下面也同样是叙议结合:“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由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得出这样的结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讨论:这段话语言有什么特点?
教师明确:记叙性文字言简意赅,如开头总叙,只25个字就交代清楚了兰亭集会的时间、地点、目的,表现出高超的语言技巧;写景的文字精练优美,朴素清新。
五、布置作业
1.背诵第一段;
2.预习思考:作者是如何围绕乐忧生死等人生重大问题展开议论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第二课时
一、集体背诵第一段
简要复习第一段内容,导人新课。
二、讨论第二段内容
1.教师领读或学生齐读。
2.“俯仰”一词在这一段中两次出现,意思是否相同?引导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这两句话的含义。
3.本段教学有一定难度,应先指名学生串讲大意。
4.提问:这段话作者是围绕什么主题展开议论的?是如何逐步展开的?学生发言后,明确:作者承上文的“乐”字,由乐而忧,由生而死,围绕人生重大问题抒发感慨。
5.结合课后练习(一)中的(2),讨论这段话的议论与上一段的叙事有何联系。讲析:首句“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是承上段“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而言;也是承上“仰观宇宙之大,俯察晶类之盛”中的“俯仰”二字推开一步的说法。下面承此句论述了两种人:一种是“晤言一室之内”倦于涉猎游玩的,一种是“放浪形骸之外”寄情山水的。他们虽然“取舍”“静躁”不同,但当“欣于所遇”时都是“不知老之将至”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又都是情随事迁,令人感慨的。作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表议论,推进到生死的大问题,抒发了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无奈和“死生亦大矣”的沉痛感慨。
板书: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晤言一室之内(静)
或放浪形骸之外(躁)
欣于所遇(快然自足) 情随事迁(感慨系之)
况修短随化 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6.齐读。指导学生在板书提示下试背诵。
三、讨论第三段
交代作序目的,引起后人感怀。
1.指名学生朗读。
2.讨论:结尾部分从“临文嗟悼”说到“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发言后,明确:这段议论中饱含感情,写出了阅读昔人兴感之作时内心苦闷伤感与古人产生共鸣。作者接上文“死生亦大矣”提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观点,认为“有生就有死”,对于生死说得如此痛切,虽有悲观消极情绪,但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批判了老庄哲学中的虚无主义世界观。
3.如何理解这篇书序行文的巧妙?学生讨论后明确:作者写供后人阅读的《兰亭集序》,却先写阅读昔人兴感之作,由“今之视昔”想到“后之视今”亦是如此,为使后人也对今天的所为所思“兴怀”,所以“列叙时人,录其所述”,以便“后之览者”也会“有感于斯文”。作者把昔人昔文、今人今文以及后人有感串联起来,巧妙地交代了诗集的由来,说明了编集的目的。
4.全班齐读。
四、归纳总结
本文先绘声绘色地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接着叙志抒怀,抒发了对人生的无限感慨。语言清新朴实,叙议结合,在雕章琢句、华而不实的文风充斥文坛的当时,显得尤为可贵。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三。
3.比较阅读:课外阅读《腾王阁序》,比较与本文在内容和写法上的异同。
[1]
《教学目标 》
1.学习作者敢于冲破时俗,否定当时流行的庄子“一死生,齐彭殇”观点。
2.体味本文叙议结合、直抒胸臆的特色。
3.积累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实词。
《学习重点》
仔细揣摩本文景与情的关系。
《教学过程 》
(-)研读步骤
步骤一:课前预习。
1.查字典,解决生、难字的读音,能顺利诵读;
2.查注释,疏通文意,掌握课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词语;
3.了解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步骤二:课文分析。
1.体味文章以情御景的写作风格;
2.体味本文回环曲折地抒发感情的特点。
(二)问题探究
1.作者写兰亭的景色突出什么特征,与作者的情有何关系?
文章写兰亭景色突出“淡雅”的特征,三月的江南,山间水渚之间,绿树成映,鲜花吐艳,但在作者笔下,所有浓艳之物皆不见踪影,唯山、水、林、竹、天、风而已。看山,言其“崇”“峻”而舍其青翠;绘竹,言其“修”而舍其绿;写水,言其“清”而舍其碧;叙气候,亦“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而已。一切尽显淡雅,而这景物正是作者淡雅心境的客观反照。东晋之时,玄学盛行,名士们对山水的欣赏,不仅“目寓”,而且“神游”,到自然中去,并认真观察思考,不只是怡情养性,还可以“明理”和“悟道”。
2.文中“信可乐也”句“乐”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从字面上看来,“乐”的具体内容一是同道相逢,二是环境幽雅,三是气候宜人;但更深层次的“乐”在于作者在此情此景中对大自然的一种领悟,“观宇宙之大”,“察品类之盛”,大自然神奇的造化,使自然界的一切均等地享受大自然的恩赐,置身于自然中,往往使人物我两忘达到“道”的最高境界。
3.第二自然段中“岂不痛哉”是缘何而痛?
第二自然在前面极写宴集之乐后引出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兰亭宴集,自然快乐,但终有期限,聚会难而短,分离易而长。由此想到了人生。人生一世,各有所好,有的“晤言一室之内”,有的“放浪形骸之外”,或静或动,“暂得于心”,但随着时境的变化,心境也随之而发生变化,“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痛”由此而生。
4.全文在亦“乐”亦“痛”之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怀?
本文由“乐”而“悲”,感情曲折深沉。先写景、写事、写情,以一“乐”字作统领,然后写宴集之后的感慨,以一“悲”字为核心。由“乐”而“悲”,看似突兀,但却在情理之中。由聚想到散,由宴集而想到人生,顿生感慨;随着时光流逝,生命也终有尽期,感慨之余,产生伤感,“悲”随之而生。作者将目光上移至古人,从古人留下的文章来看,古人亦为人生的变化而兴叹,因此斥庄子“一死生,齐彭殇”为虚妄,再将目光移至未来、推想后人,未来的人一定和古今之人的感情相通。死生之大,千古同慨,“录其所述”并为之作序,目的在于引起“后之览者”的感慨与共鸣,能够理解作者心中的感触,在深沉的感慨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与前文的“乐”遥相照应,形成一个整体。
5.本文的语言特色:
东晋文坛盛行骈文,而王羲之此文,以散句为主,骈散结合,朴素自然而又错落有致。
(三)[能力训练]
1.选出下列词语中加横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 )
A.癸(ku)丑 修禊(al) 流殇fallozls) 游目骋(汕ellg)怀
B.激湍(tuAn) 形骸(hi) 嗟(仰)悼 感慨系(if)之
C.蓬蒿(h则) 管弦(d加) 虚诞(dbo) 趣舍万殊
D.悲夫(fo) 锋镝(df) 瓮牖(…加) 度长挈( )大
2.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用法不同的一句:
(1)
A.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B.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C.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轶丽
D.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2)
A.信可乐
B.烟涛微茫信难求
C.信义著于四海
D.谓为信然
(3)
A.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B.铸以为金人十二
C.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D.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
(4)
A.所以游目聘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B.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C.所以动性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D.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3.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的问题。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所寄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变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
(1)选出有通假字的一项:( )
A.晤言一室之内
B.虽趣舍万殊
C.死生亦大矣
D.不能喻之于怀
(2)下列句中加横线字解释有误的项是:( )
A.夫人之相与 与:结交
B.曾不知老之将至 曾:曾经
C.向之所欣 向:过去
D.未尝不临文嗟掉 临:面对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翻译“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句。
《兰亭集序》叙写兰亭美景,写景妙趣天成,抒发人生感慨。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你带来《兰亭集序》教案及反思,供你参考。
《兰亭集序》教案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文言文单元第一篇课文,它与后面两篇文言文都是记游并说理的文章。《兰亭集序》叙写兰亭美景,抒发人生感慨,写景妙趣天成,说理深沉悠远。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王羲之其书其人其事。
理解作者为何“乐”,又为何“痛”。
过程与方法:鉴赏写景手法和文本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珍惜生命、有益社会”的人生观。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经过《兰亭集序》第1课时的学习,学生已通晓文意,但难以独立鉴赏文本,难以理解王羲之的人生悲慨。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演示法、问题启发式教学、情境教学法、探究法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1 鉴赏写景手法和语言风格。
2 理解作者的人生悲慨和其中蕴涵的积极的人生观。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组织各组学生汇报预习成果 “我了解到的王羲之其书其人其事”。
学生活动——各组学生课前利用网络搜集资料并制成幻灯片,课上向全班汇报。
设计意图——学生课前网上搜集和筛选资料、组内汇总、代表汇报的过程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人文素养,达到传播知识与培养能力同步。
教师活动——设问1观赏视频后概括出作者的“乐”包括哪些内容。2作者是如何用文字“画”出兰亭胜景的,试描绘。请学生找出相关内容在书上勾画作批注。
学生活动——在书上勾画作批注,想象兰亭美景,感悟作者的“乐”;到白板前演示自己作的批注。
设计意图——影像将学生带入情境;要求学生作批注,训练学生用旧知分析文本从而获得新知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文本的习惯,达到传播知识与传授学习方法同步。
教师活动——设问1作者为何"痛"?2王羲之是个悲观主义者么?要求学生勾画关键句、思考、作答。
学生活动——勾画关键句、思考、作答;看视频,知背景;赏杂志,找同感;观影像,悟人生。
设计意图——视频帮助学生理解当时政权的频繁更迭和残暴的政治迫害让当时文人选择了谈玄悟道或放浪形骸,帮助学生理解王羲之想到他们无论选择哪种方式生活,都在一天天走向衰老死亡,所以“痛”。电子杂志收集古代中外作家关于“人生苦短所以应该珍惜生命、建功立业”的文字来帮助学生横向联系,深入理解王羲之的“死生亦大矣”。教师设计的影像用强烈的感官冲击引导学生树立“珍惜生命,有益他人” 的人生观,达到情感态度教育与价值观引导同步。
教师活动——布置作业即作为“后之览者”,读完本文你对人生有何感悟?结合本文,写一篇三百字以上的随笔。教师通过网上回复加以点评指导。
学生活动——学生课下登陆教师博客,阅览教师提供的拓展阅读资料,写出自己的收获。
设计意图——教师利用网络博客将课堂引发的思考深化。
七、教学评价设计
1 上课之初,找出上节课学过的典型的重点的实词、虚词,打在幻灯片上,让学生一齐作答,引导学生评价自己第1课时的学习成效。
2 课上汇报预习成果时,各小组间交互评分。
3 课上学生讨论后发言,教师对学生的结论和得出结论的依据及时加以点评。
八、板书设计
乐———— 畅叙幽情
茂林修竹
清流激湍
流觞曲水
美
景
不
常
痛————— 修短随化
《兰亭集序》反思作为教师不讲公开课是不完美的,作为青年教师不讲公开课是不成熟的。
自从接受这次公开课任务以来,我的生活是充实的,是忙碌的。我要讲的课题是《兰亭集序》,首先我专研教材,把课文和课下注释反反复复地看了又看,然后把教参反复研究,接着利用电脑查找所有和本课有关的资料,最后形成自己的教学方案,并结合学生实际操作,让同教研组的有经验的老教师提意见,再进一步修改,如此反复几次,才确定下来。回首这个过程真累,但心中很坦然,因为我对这课的内容已了然于心。
新课标要求《兰亭集序》一课时搞定,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任务,我认真地做了分析。文章的第一、二自然段交代盛会的时间、地点、原由,与会人物、周围环境,以及流觞的情景,天气好,视野广,人心乐,盛会难得。课文中没有生僻的字词,学生根据课下注释能理解文章,所以我把这部分的重点设置为朗读、背诵。语文课堂应该是书声琅琅,齐读、齐背、单独背诵,加强学生的集中注意力,同时也训练学生的记忆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在短时间内紧张起来,高效率地完成教学目标。遗憾的是,由于学生预习时间有限,仅仅把课文内容结合课下注释通了一遍,甚至还有一些个别字词还不大明白,课堂上给的时间不多,达到大面积背诵的目标完成的不好。在作者欣赏者诗情画意的良辰美景时,笔锋一收,转向对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产生“痛”和“悲”的感情。对于沉浸在幸福之中的高中生来说,这种感情来的有点突兀,甚至有点不可思议。所以我会放慢速度,先让学生领悟课文的具体语句,真正理解作者因何而痛。让学生从课文的具体语句说起,再用自己的话概括。这样反复,学生自然就理解文章内容了,所谓的难点也水到渠成的解决了。回归文本,理解文本,再分析感慨,才能层层递进的如剥笋般理解文章。真不愧是河师大附中的同学,在老师的点拨下,同学们的回答很精彩,一个又一个的回答把问题讲解的很透彻,真正明白作者为什么借用古人的话感慨“死生亦大矣”。作者已感慨人生短暂,死生无常,为何还要进一步“悲”呢?在这里很容易理解到“悲观”,所以在此插进时代背景的介绍,让学生明白当时士大夫的人生观,崇尚老庄思想,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如海上浮萍随波逐流。此时再问“悲”什么就有来由了。通过和古人的沟通产生共鸣,都深知人生短暂,世事无常。而对当时士大夫“一死生,齐彭殇”的思想给予批判,同时暗示自己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悲叹人生短暂,努力大有作为。且不必说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也不必说毛泽东的“人生易老,天难老”,就是雷锋也说过“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在当时王羲之能发出如此的感慨,不应看做是消极思想,而是积极的,难能可贵的。同时也给学生上了一课,怎样把握有限的青春,让生活更精彩。这其中渗透着思想教育,情感教育。